㈠ 金融資本是怎樣形成的
就是壟斷的銀行資本和壟斷的工業資本溶合或混合生長而形成的一種資本形式。 主要途徑為:首先是壟斷到大銀行通過貸款或購買股票來控制和支配大工業企業,或通過直接投資來創辦工業企業。 其次是壟斷的大工業企業參透到銀行業中去。 再次是在大工業企業和大銀行之間的資本融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人事結合,雙方的壟斷資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雙方的要職。
㈡ 金融資本是如何形成的
金融資本是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才逐漸形成的一種資本形態,隨著工業資本的不斷集中並走向壟斷銀行,也不斷地進行資本集中,並走向壟斷銀行壟斷的形成是銀行的性質開始發生變化,銀行作為支付中介,實際上是各個資本主義企業的會計和出納,他的活動性質是它對各種企業的經營活動非常熟悉和了解,但是在壟斷形成之前,銀行的規模都比較小。銀行的經營活動也比較分散,他們還不可能與企業建立牢固的業務聯系,並通過這種聯系去影響甚至左右企業的經營活動,在工業壟斷和銀行壟斷形成以後情況就不同了,這時大企業所需要的大量貨幣資本只有少數大銀行才有能力提供,大銀行和大企業之間的經濟關系面慢慢固定下來,銀行向企業提供了巨額貸款,為了保證貸款的安全,開始關心企業的經營活動,從企業的經營方向,發展規模到市場行情盈利大小他都要過問和干預。這時銀行實際上已對企業進行監督並參與一定的領導,由於企業的一切金融活動都是通過銀行進行的,銀行也有充分的條件來確切了解企業的業務情況,並據此採取相應的對策,在企業嚴重依賴銀行資本的情況下,銀行可以通過各種信用手段來影響銀行的經營活動,甚至最終決定企業的命運,這樣銀行就從簡單的中介人逐漸變成了萬能的壟斷者。
生產和資本的集中與壟斷使這一切變化的基礎沒有工業資本的高度集中,就無法為銀行提供大量的貨幣資本來源,也不會有銀行資本的高度集中和壟斷,而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又反過來,通過各種信用手段促進工業資本進一步集中和壟斷,所以工業資本的集中和壟斷從一開始就是同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交織進行的。
資料來源:網頁鏈接
㈢ 金融產業集聚的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動因
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動因包括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的驅動因素及內在機理問題。多數學者對金融產業集聚的原因進行了理論和實證分析,並形成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在金融產業集聚生成動因的理論依據方面, 大多數學者以Marshall(1920)、Weber(1929)、Po~er(1990,1998)等的集聚理論為基礎的,將金融產業集聚的主要原因歸結於以下經濟因素:外部經濟、規模經濟、集聚經濟和交易成本。Kindleerger f1974)認為是規模經濟使得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選擇一個特定的區位。外部規模經濟是自我加強的,更多的金融部門在一個區域內定位,那麼這些區域對於其他金融參與者來說更加具有吸引力。韓國經濟學家Park(1982/1989)將規模經濟理論集聚經濟理論應用於國際銀行集中發展和國際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上,他認為當一個地區跨國銀行的數量增多、規模增大時,國際中心便有形成的可能。同時外部規模經濟會進一步促成生產和經營單位的空間集聚,表現為行業內銀行之間的合作,金融機構之間共享基礎設施,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更加鄰近,流通環節的減少,信息溝通的便捷等。
Naresh R.Pandit(2001,2002)等學者採用了Swann(1998)提出的產業集群動態研究方法,對英國金融服務產業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集聚效應影響公司的成長及新進入者的數量,同一金融服務中心的不同金融部門之間存在相關性。Economists Advisory Group(1984)在《城市2O年: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一文中指出:「金融中心發展緩慢,但是一旦建立,它們就顯示出生存的巨大能量。這部分是因為習慣的力量、顧客的忠誠或者簡單的慣性(或者說是「路徑依賴」),但大多是源於建立金融中心所享有的各種規模經濟。」Arthur(1994)提供了一個路徑依賴模型來描述下面情形:如果外部經濟(或者集聚經濟)盛行,那麼一個具體企業定位是怎樣變得比其他更為優越。他表明,對於一個特定種類的金融業務,這會使得這項業務對於其他銀行來說更加具有吸引力,這些規模遞增收益有助於一個地理上的「鎖定(1ock—in)」。也就是說,這使得一個區域優於其他區域,在此模型中,只要有新的企業進入,一旦它們選擇了區域就很難有移動。Taylor(2003)等通過對倫敦金融服務業集群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由地理鄰近和面對面接觸而發展密切的人際關系是倫敦金融服務業集群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過程。熟練的勞動力、顧客和供應者三者關系的地方化對金融服務企業的創新和產品、服務的遞送很重要。
金融地理學主要從信息的角度對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動因進行多角度的闡釋。Porteous(1995)一系列的工具去說明和解釋區域金融中心的發展,比如「路徑依賴」說明為何某城市能長久在區內維持優勢;而「不對稱信息理論」和「信息腹地論」則能解釋為何「路徑依賴」優勢會被改變或者削弱。Gehng(1998)~]用場摩擦理論和大量的實證分析,證明了某些金融活動在地理上的聚集趨勢與另外一些金融活動在地理上的分散趨勢並存。為了理解這看似矛盾的現象,根據信息內容將金融活動分類是特別有用的。信息敏感性的證券交易更易集中於相關證券信息更集中、更易交流的地區,而標准化證券可能較之更自由,對成本差別的反應更敏感。Zhao運用信息腹地理論來研究中國金融問題,他將信息分為標准化信息和非標准化信息。要想准確解釋非標准化信息的內涵和價值是非常困難的,必須要准確了解這類信息的廣闊背景(或日文化)。
正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性質,金融部門需要接近於信息源。該研究還指出,信息外部性和不對稱信息不僅是塑造信息腹地的決定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地區等級和全球層次的重要因素。標准化信息與非標准化信息的另一種表述為編碼知識(codified know1.edge)和默示知識(tacit knowledge o這是演化經濟學常用的表述方法。金融地理學家借用了這一概念,指出默示知識的學習需要面對面的交流face to facecontact)。因此,人們不可能完全擺脫地理因素的約束。Davis(1990)則通過對金融服務業領域的調查發現,在大都市區域里,大、中、小型的金融服務產業都傾向形成集聚。通過專業的勞動力人才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企業協助,例如會計業、保險精算、法律咨詢等,金融服務產業將更加接近市場,減少交易成本,通過彼此之間知識與經驗的分享,開發出創新技術。他指出,許多外部經濟與優良的信息流有關,假如在更加准確和更加有競爭力的金融服務和金融工具定價的基礎上,金融市場越大,那麼它的效率和流動性就越高,並且金融市場是高度相關的,彼此之間相關度將不斷增強。
Risto Laulajainen(2001)則從金融資源的流動性角度來研究金融產業集聚現象,他認為一種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或者一個重要國家的政府債券實際上是一種商品,在各個地方都可以同等交易,而邏輯上這種交易更傾向於在流動性好的大城市經濟學者則從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理論的角度對金融產業集聚現象進行論述。在城市經濟中,城市功能的分化導致經濟系統中等級框架的出現。Gras(1922)描述了從鄉村、城鎮到城市經濟的發展階段,將專業金融機構所提供的服務作為大城市一項功能來研究,他描繪了城市作為腹地的四個階段,商業、工業、交通和金融業,金融業處在城市發展的最高階段,與商業、工業和房地產業相比,金融業具有更大的集中度。Vernon(1960)認為,城市吸引著具有巨大不確定性、需要面對面接觸的產業和服務業,吸引著那些以較快的互動速度為必要條件的行業。公司或者金融機構的集中能夠促進為熟悉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而建立起來的客戶關系,紐約港吸引了批發商,批發商帶來了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又引來了全國性公司的核心機構。
金融產業集聚生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選擇了同一個區位,但在競爭性的產業環境中,只有部分空間具有適合金融產業的空間要素,這種特殊的場所被Markusen稱為「光滑空間中的黏結點」。這種獨特的場所之所以成為金融產業集聚的合適溫床,就在於具有獨特的空間區位。空間區位是金融產業集聚的基本要素。Martin(1999)研究了不同金融機構的區位分布情況得出:銀行與證券交易機構、外匯交易機構的區位會有所區別,前者會相對較為分散,而後兩者會較為集中。Porteous對銀行區位模型進行了很好的理論分析。通過分析距離對銀行貸款監督成本影響的模型,他認為,如果市場潛力的空間分布是不均勻的,在不考慮價格競爭的情況下,將產生銀行的集聚,其結果類似霍特林(Hotelling)對企業的空間分析模型。Choi&Gehrig對世界主要銀行業中心的成因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研究,研究證明了地區間貿易流量、直接投資規模、距離的遠近、文化的差異及當地銀行業商業機會的大小等因素是影響銀行跨國區位選擇的因素,但仍缺乏對這些因素重要性的實證檢驗。
E.P.David(1988)首先將企業選址理論運用到金融中心的形成研究中,並於1990年對企業選址理論進行了系統整理。該理論主要解釋在各種可供選擇的區位中,特定企業選擇特定區位的原因,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成立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行為均以利潤最大化為原則。他提出了一個清晰的分析框架,即影響企業選址的因素可分為供給、需求和外部經濟三部分,這就是所謂的企業選址的利潤最大化模型。但是利潤最大化模型有弊端,而且過於簡單化。我國學者潘江麗(2002)運用區位理論分析了金融機構選址決策的重要決定因素:1.地區成本優勢;2.人力資源的規模和質量;3.電信設施的先進性與安全可靠性;4.金融監管環境與稅收制度。從上述對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原因的文獻回顧中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還缺乏專門針對金融產業特性的集聚理論進行深入系統的探討,而僅僅是分析促使集聚形成的具體因素,況且針對這些具體因素的研究也比較分散,缺乏系統的模型。因此,從總體而言,對金融產業集聚內在機理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需要有系統的理論和模型對其進行整合。
㈣ 金融業是在農業時代就已經產生還是在工商業時代
農業時代甚至是更早以前(人類開始使用貨幣進行交換)
農業時代的交易、錢庄、當鋪、貨運……都可以看成是現代金融業的雛形。
工商業時代則是金融業飛速發展、慢慢成熟的時代
㈤ 金融資本是怎麼形成的
金融資本是由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融合而成的。
隨著工業資本的不斷集中並走向壟斷,銀行也不斷地進行著資本集中並走向壟斷。銀行壟斷的形成使銀行的性質開始發生變化。
銀行作為支付中介,實際上是各個資本主義企業的會計和出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