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手工業與工商業有哪些區別
第一、手工業更多的是出現在封建社會,它是封建社會的象徵,代表的是手工勞動。出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話,它代表的就是商業資本;
第二、工商業更多的體現的是資本主義工商業,它相對於封建社會的手工業而言,是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先進社會制度,代表了人類歷史的前進方向。它相對於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手工業的話,工商業強調的是工業資本。生產的是工業產品。
比如同為資本主義制度。荷蘭是手工業發達,英國是工商業發達。最終英國打敗了荷蘭,獲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在於工業資本要優於商業資本。
第三、手工業是指使用簡單工具,依靠手工勞動,從事小規模生產的工業。
它最初與農業融為一體,屬於農民副業性質的家庭手工業。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的個體手工業。後來手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合作化道路,並逐步納入了現代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手工業類似小作坊,一邊做一邊賣,商業是把小作坊的商品集中起來賣,所以手工業不是商業行為。
㈡ 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關系
「農本」 和「以農立國「思想是歷代統治者一貫的指導思想。手工業是農業經濟的重要補充,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經濟作物的推廣為手工業發展提供了原料。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產品商品化的趨勢為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商業的繁榮又反過來刺激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㈢ 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與商業的區別
區別:
1、民間手工業是私營手工業,商業屬於官營手工業。
2、民間是私人家庭小作坊生產,商業是官方大規模生產買賣。
3、民間手工業商品流通范圍小,盈利少,而商業商品流通范圍廣,盈利多。
4、官營手工業更受官方認可。
官營手工業優勢: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為細密分工和協作創造了條件。眾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對產品質量的嚴格管理,有利於手工業技藝的提高。直到明代前期為止,官營手工業代表著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西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管理,按行業設立車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集中在官府設立的作坊內,使用官府供給的原料,製作加工官府指定的產品。他們職業世襲,世代為官府勞作。
但官營手工業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計成本,不進入市場,缺乏競爭。官營手工業採取強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滿。
(3)手工業為什麼不是商業擴展閱讀:
私營手工業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生產關系的變革,私營工商業勃然興起,工、商開始與士、農並稱為國家的「四民」。
此後,私營手工業成為手工業生產中日益重要的部分。明代中葉以後更在制瓷、礦冶、紡織等諸多行業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
同時,私營手工業的經營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一方面,唐宋以來,商品經濟繁榮,私營手工業的產品大量進入市場;另一方面,到明中後期,僱傭眾多工人的大規模手工作坊或工場日益增多,並從中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僱傭勞動關系。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各國內部及國與國之間的斗爭,"工賈食官"的格局被打破。戰國時期,獨立小手工業者已作為一個社會階層而廣泛出現。隨著這種狀況的出現,社會分工進一步擴大,農民與手工業者產品的交換更為普遍、頻繁。
㈣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基本上是自給自足,可為何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卻比較發達
首先,中國古代手工業不可能自給自足。
能夠自給自足是指能夠通過自己的生產保證自己的生活需要,也就是衣食住行等等,而中國古代手工業做不到這一點。
中國古代手工業是小規模的,這一點沒錯,而依附於小農經濟的手工業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但這里的自給自足是指,用自己生產的特定商品與其他人交換了自己必須的食品及其他商品。這本身就是一種商業活動。而單純的充當這種交換的渠道的就是商業活動。而由於中國古代手工業早就分工的非常細化,所以商業活動自然發達。當商業活動到達一定規模之後,其整體的商業經濟體系自然也就發達。
㈤ 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之間的關系,地位,彼此之間的協調
在我國古代,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最受重視.手工業在當時也是農業的范圍.而商業受到壓制,統治者認為商人不勞而獲,哄抬物價,不利國家穩定,對商人多加限制,不讓其及子孫做官,不能有豪華的宅院等!
㈥ 中國傳統官府手工業是商品經濟嗎為什麼
這里的"布"和"絲"都是紡織品及其原料,證明在比較原始狀態下的市場交換中,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紡織品及其原料,是市場中的最基本的商品,這是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而又沒有充分發展的體現.據《詩經·豳》言,"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粗麻織成的短衣,是勞動人民禦寒過冬的必備物品,其中對於絕大多數勞動者來說,這樣的紡織品是由自己家庭成員生產的,家庭紡織手工業作為副業,在日常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因此,"男耕女織","晴耕雨織"是中國長期以來經濟生活中的一個自然分工."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①就是先秦及其以後家庭成員自然分工的傳統.這種情況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並沒有發生多大變化,在近代化以前的傳統社會,家庭副業手工業中自始至終以家庭紡織業占據無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正因為如此,著名人口學家馬爾薩斯將紡織品(纖維)與食品,燃料和建築材料一同列為人類4種生活必需品.而中國傳統說法中的"衣食住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均直接或間接與手工業分不開.正因為如此,《漢書》卷24上《食貨志上》記載賈誼向漢文帝上書中強調了"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可見家庭副業手工業與農業生產一樣,是個體小生產農業經營者所必需同時兼顧的,只有這樣才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和生產需要.
在我國紡織手工業經濟中,絲麻的歷史非常悠久,因其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而受到喜好和重視,但是其生產數量越來越因人口的不斷增加而顯得難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尋求新的紡織品原料就成為日益迫切的事.
㈦ 古代商業與古代手工業的區別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世界曾經輝煌燦爛的文明國家,多數沒有能夠繼續維持下去,有的中斷了,有的隨著文化重心的轉移而轉移到另外的地區。唯有中國這個國家,既古老又年輕。從原始社會到形成國家,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五千年以上。 中國和中國文化屹立於世界之林,一脈相承,歷久而彌新。
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由私人經營的以手工勞動及其協作為基礎的各種手工業。包括農民經營的與農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家庭手工業、城鄉勞動者經營的獨立的個體手工業和地主豪強及其他工商業者經營的手工作坊或工礦作場。
家庭手工業,[1] 的情況,先秦時就已存在。秦以後,男耕女織遂成為社會的基本經濟結構。一般說來,農民家庭從事手工業生產,只是作為種植業的一種補充而存在,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消費或繳納賦稅所需。他們偶爾將一部分產品投於市場,主要也還是為了換取他們自己不能製作的生產或生活用品,是以小商品市場為媒介的使用價值的物質變換過程,而不是出於商品生產的既定目的。它的存在愈普遍,整個社會的自然經濟結構就愈緊密、愈堅固。
獨立的私人手工業,大致產生於春秋時期。到戰國時已有很大發展。不僅制陶、漆器、織錦、木器等越來越多的手工業部門開始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而且在制鹽、冶鐵等行業中,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民營作場。歷秦及漢,遂為巨富。尤其是漢初弛山澤之禁,民間的豪強大家「采鐵石鼓鑄煮鹽,一家聚眾或至千餘人」(《鹽鐵論·復古》),積財動輒「千萬」、「巨萬」。煮鹽、冶鐵、制陶、造車船、制漆器、釀酒等業的生產規模和工藝技術都超過前代。西漢中期以後,由於政府鹽鐵專賣政策的實施,民營鹽鐵業曾一度衰落。至東漢和帝罷鹽鐵之禁後,地主豪強又重操舊業。其他手工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戰國至秦漢,是中國民間手工業生產的一個較為明顯的發展階段。
進入魏晉南北朝以後,各政權所轄境內,手工業生產雖然衰而復興,但其發展程度始終不及漢代。直到隋唐時期,私人手工業才又有顯著的提高。唐代的瓷器、銅器、制茶、造紙等業中,形成了享有聲譽的各地特產,礦冶業分布較為普遍,紡織業成為當時的主要手工業部門,印染方法有新的發明。另外,手工業行業組織也開始產生。時至宋代,獨立手工業者的數量較前代增多;礦冶、絲織等業的發展十分顯著。其中采礦業中煤炭的開采量增加,並用於冶鐵,改進了鐵的冶鑄技術和質量。江南的絲織業從北宋開始已逐漸超過北方,絲織物品種豐富,製作技術也有提高,某些產品已達到極其精緻的程度。燒制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風格各異。制瓷業在當時手工業中佔有突出地位。此外,造紙、雕板印刷以及造船業也很發達。唐宋兩代,是中國民間手工業的又一個興盛時期。
元代前期,官府手工業畸形發展,嚴重打擊了私人手工業,有所發展的主要是棉紡織業和絲織業。元明以降,由於官府手工業的衰落和手工業者地位的某些改變,民間手工業發展較快。明代產鐵地區共達一百餘處。在河北遵化、山西陽城、福建龍溪等地出現了較大規模的銅鐵冶業。制瓷業中,民窯數目已大大超過官窯,燒制瓷器可與官瓷媲美。絲、棉紡織業中,生產工具較以前大有改進,織出的成品更是花色日新。而且,除兩京外,當時已形成某些手工業的重要產區,如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的絲織業、蕪湖的漿染業、鉛山的造紙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工商業城鎮也開始興起。入清以後,不僅作為農村副業的棉麻紡織、養蠶繅絲都有了普遍的推廣,而且全國各大小城市和市鎮之中,大都存在著磨坊、油坊、機坊、紙坊、醬坊、彈棉花坊、糖坊、木作、銅作、漆作、鐵作等大小手工作坊。特別是清代對元明以來匠籍制度的廢除,在客觀上更有利於私人手工業的發展。鴉片戰爭之前,民間手工業的生產水平已超過明代,勞動生產率也相對提高,產量和品種更加豐富。尤其是制鹽、采礦、冶金等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商業資本也開始流向產業部門,民間手工業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
在小手工業者的個體經營過程中,他們所使用的勞動力全部是家庭成員,製作加工也主要在家內進行。他們或用僱主的原料加工,或自備原料自產自銷。另一些手藝工匠,只有少量簡單工具,無資力開設作坊,僅憑手工技藝為僱主加工原料,或從事修補作業,取得一定報酬。這種手藝工匠往往沿門求雇,轉徙無常。私人作坊手工業,主要存在於城市或工礦資源所在地。使用工匠、學徒的小作坊,店主亦參加勞動。幫工和學徒是為學習技術和謀生而勞動,店主經營生產的目的,也是以維持生活為主,獲取利潤的動機只佔從屬地位。這種作坊一般是工商結合,以類相從,居肆經營。官府也往往以各種形式對他們的經營活動進行干涉和控制。較大規模的手工作坊,主要存在於制鹽、礦冶等業中,並隨官府專賣政策的廢置而興衰。這類作場的經營者一般為地主豪強或工商業主,他們通常以納稅形式向封建國家賃用生產資源;其勞動者,在封建社會早期以流亡者、奴婢為主,後期則多為傭工。產品或自行銷售,或由商人轉販出賣。他們以佔有別人的勞動而致富。
在封建社會中,民間手工業為社會提供了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的生產工具,它與農業一起,以眾多的發明創造和精湛的手工技術,創造了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並且,它還推動著社會分工、商品貨幣關系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到封建社會後期,民間手工業行業中已經開始孕育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胚胎。但它的發展同時又受到封建經濟關系的嚴重束縛。在民間手工業內部,也還存在著手工業者墨守成規、封鎖技術、後期行會的束縛以及大型作場內的封建剝削和壓迫等問題,從而窒息著技術進步,阻礙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
㈧ 中國古代傳統手工業為什麼不能發展成現代工業
最主要應該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不允許吧。
首先:當時的封建環境;士農工商,商人在當時的社會里,地位是最下等的,沒有什麼特殊的話,一般都不會從商。
二:建立工作坊需要勞動力,但在當時,大部分的人都被束縛在土地上,就沒有多少的剩餘勞動力,而發展工業的話,在當時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而我國在任何一個朝代里,都沒有發生過如英國的圈地運動,迫使農民離開土地。
三:政府的支持。我國除了在唐朝時期商業發展比較迅速外,在其他的朝代中,政府的政策都是重農抑商。尤其在朝政腐敗中,官吏對於商人的剝削更是厲害。
㈨ 古代商業與古代民營手工業有什麼不同
古代是重農的社會結構。當時所謂手工業,除了食物之外,基本上都是農業的附屬加工業,比如製作衣服、製作絲綢、製作農具等等。古代的商業最主要集中在南北之間的貿易,以及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貿易。春秋戰國時期並沒有對商業有太大的打擊,但是正因為如此像呂不韋、范蠡這樣的富可敵國的人,再加上儒教思想對商人的貶低,經過漢朝之後,歷朝歷代都開始控制商業的發展。
㈩ 為什麼古代西方的叫工商業,中國的叫手工業,並且兩者的區別
古代么……西方應該是指應用煤蒸汽為動力,人操作機器生產,並且有完善的生產與銷售體系。中國的話,依舊採用人力為主要動力,並且依舊以自給自足為主。例如紡織業,西方應用紡織機,生產快,周期短,以銷售為主。中國的紡織技術只在萌芽時有一段改進,因為政體,依舊沒有脫離自給自足,以銷售為主的地步。應該就這些了吧,論精美程度中國絲綢算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