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香港工業前景怎麼樣

香港工業前景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1-08 02:53:41

Ⅰ 香港重工業低端嗎

低端。香港受地域所限,發展重工業難度較大,重工業低端。重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

Ⅱ 香港回歸20年來的發展

香港回歸20年來的發展

香港回歸祖國20年以來,香港在法律、對外事務、民主自由等方面的發展,如下為具體內容,歡迎閱讀!

香港回歸20年來的發展

香港回歸祖國20年,港商搭上了國家高速發展的列車。內地改革開放初期,港商是踐行“引進來”“走出去”的先行者;回歸20年之際,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倡議的各項實踐中,港商的身影再次活躍於最前沿。

經濟關系悄然變化

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是不少港商的投資內地的首站。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恆,就是其中一位。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內地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開放的時候,而香港工業騰飛勢頭正猛,工人嚴重短缺,工業用地供不應求。看到內地的土地資源和人力成本優勢,李秀恆將幾條勞動密集型生產線,逐漸從香港轉移到深圳。從1987年在深圳坪山投資建廠,如今,打工起家的李秀恆發展成為身家百億的香港“鍾表大王”,生意橫跨運輸、金融、地產等多個產業。

維多利亞港潮起潮落,深圳河的另一邊也時易世變。30年間,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個過程中,香港和內地的'經濟關系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在李秀恆看來,30年前,香港人投資內地還需教內地人如何做生意,幫內地引技術、做出口;回歸之後,內地逐漸跟上香港的步伐,有競爭有合作;而近幾年,香港更多時候要配合國家所需,內地市場需要什麼,香港企業就提供什麼。

“內地的經濟體量越來越大,兩地經濟關系變化是國家強大的必然結果。”李秀恆說,雖然經濟關系反轉,但對香港而言,機遇不減反增。一方面,香港繼續作為內地聯系國際市場的橋梁,引入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另一方面,香港在內地的快速發展中獲取不竭動力。“總理都在講‘國家所需 香港所長’,香港擁有的金融、航運、物流、專業服務等優勢獨一無二,應更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切勿讓機會白白流走。”

“朋友圈”逐步擴大

自1985年起,內地就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截至2016年底,內地已審批的外來投資項目中,44.7%與香港有關。來自香港的實際使用金額累計達9137億美元,佔全國總額51.8%。香港也是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的首要地點:截至2015年,內地在港的直接投資累計達6569億美元,占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59.8%。

香港回歸後,隨著兩地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貿易額隨之激增。未來,在“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國家戰略下,香港的舞台變得更為廣闊,正可將貿易“朋友圈”進一步擴大。港商楊孫西說:“我看這20年的發展,香港的朋友圈擴大了,香港的文化回歸加速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增強了。香港和內地的貿易版圖,已沿著‘一帶一路’從國內來到海外。”

擴大朋友圈不是只靠投資,還要靠文化。楊孫西說,對外投資不單是注入資金,更要將中華文化“帶出去”。在剛剛閉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是一項重要內容,也為港商的未來投資提供新思路。從茶馬古道到南海之濱,從敦煌大漠到雲貴之巔,香港也從中華文化汪洋中汲取力量,踏浪而行。

家國情懷總是詩

香港對國家的情義,不僅可從投資內地的歷程中窺見。20年間,捐資助款、貢獻家鄉的故事比比皆是,令人動容。

祖籍廣西的港商譚錦球,上世紀80年代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欽州,先後投資10多億元建倉儲、通碼頭,更在上世紀90年代創立香港廣西聯誼會(後擴展為“香港廣西社團總會”),聚集起數十萬關心家鄉發展的香港人士。至今,廣西社團總會先後為家鄉投資數十億元(港幣,下同),捐資助學逾千萬;而包括廣西社團總會在內,香港大大小小的內地同鄉會、工商聯會,20年來都在不遺餘力地為家鄉添磚加瓦。

據統計,2015年有56名香港慈善家向內地捐贈逾百萬元,其中23位向家鄉或祖籍所在地廣東、江蘇、浙江等地提供幫助,另外9位針對西部貧困地區或國家級貧困縣進行資助。而在2008年汶川地震後的8年間,從個人到政府,香港各界共捐資100億港元幫四川同胞重建家鄉。

“說到底,港商也是一個普通的香港市民,一個中國人。”譚錦球說,他們這一代人憑借著香港的優勢,受惠於國家的發展,所以更應時刻不忘以己之力回饋祖國,“中國人該做的,我都會做。”

許多著名愛國港商在內地留下了慈善美名。前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知名實業家霍英東為善樂施,一生捐款逾150億港元,不僅捐資助學、山區扶貧,更全力投資家鄉,令珠江口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今天內地的經濟重鎮;信奉“知識改變命運”的“超人”李嘉誠,創辦李嘉誠基金會,公益項目遍及全國30多個省區市,堅持“為自己、國家與全人類社會建造共同的尊嚴和福祉”;蒙民偉、邵逸夫、李兆基,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幾乎鐫刻在全國每個大中城市的校園建築上。

從邊陲小鎮的一段路、一座橋,到大學校園的一間實驗室、一棟圖書館,從華東水災、汶川重建等救災捐贈,到“健康快車”、“亮睛工程”等醫療行動,港商用赤誠與熱愛,書寫出穿荊度棘、同苦共甘的傳奇。

;

Ⅲ 香港現在靠什麼產業支撐發展

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新聞稿:

「這四個主要行業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並且創造就業,是香港經濟動力的所在」。

而事實上,這些主要行業確實在帶動香港的經濟發展。

在2005年-2015年的十年時間里,香港的本地GDP從1.4萬億港元上漲到了2.4萬億,這其中四個主要行業就佔了一半左右。

當然,現在的支柱又多了一根,那就是香港的房地產。房地產的比重在經濟中是逐漸加大的,看看香港的房價就知道了。以前內地人去香港,看重的是香港的金融中心的定位,金融服務發達對於國際貿易其實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現在我們再看相關新聞,基本上是內地富豪去香港買豪宅,買千尺豪宅、買半山豪宅,那個價格都是令人咋舌的。

但是傳統行業既是機會又是桎梏,所以香港這些年 科技 競爭中缺少優勢,以至於香港在吸引科創人才方面也是操碎了心,現在也開始從世界各地搶
科技 人才了。

香港有「四大支柱產業」的說法,分別是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 旅遊 和工商支援、專業服務業。這些支柱產業,建立在幾代香港人努力奮鬥打拚的基礎之上,也與香港特殊的 歷史 與地緣因素直接相關。回歸祖國 20 年來,隨著周邊環境的巨變,香港勢必要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探尋新的發展思路,准確定位自身。

跨越式成長階段

對香港來說,產業的升級與遷移並不是新鮮事。

上世紀50年代,香港的轉口貿易興起。50-70年代,香港積極發展製造業,紡織、成衣、電子等勞工密集型工業高速成長,並帶動了工業多元化。這是一個讓香港獲益良多的發展階段,製造業占總體經濟30%以上,奠定了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的基礎。

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香港製造業北移,第二產業佔比從1980年的31.8%降至1997年的14.6%。香港產業結構輕型化,向服務經濟轉型,第三產業飛速成長。從數據上看,這是香港 歷史 上發展最快的階段,人均GDP增長了6倍多,一舉進入世界前十前五,也是香港最為意氣風發的年代。發展這么快,主要拉動力量是服務業,1983年以來增長率高達17%,世界上沒有任何地區可以相比。而其中,金融、保險、地產、商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增長率更是高達21%。

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兩波強力拉動,讓香港成為耀眼的「東方之珠」。90年代前期,香港GDP相當於整個中國大陸的五分之一,達到了不可想像的 歷史 最高比值。中國改革開放前20年,可以說受益最大的是香港,發展速度超過了內地城市。此時的香港,連文化影響力都非常大,影視與歌曲在東亞非常流行,在全球都有相當地位。

80、90年代的超級增長,讓香港成為亞太國際金融中心。超過500家銀行在此聚集,世界百大銀行有85家進入香港。這里有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世界第二大外匯市場,第三大黃金市場。以此為基礎,香港的基金管理、股票分析、融資策劃、商業服務領先整個亞洲。世界著名的顧問、法律咨詢、會計公司,都將香港作為重要基地。仍然在製造業辛苦打拚的中國大陸此時並不清楚,這些利潤豐厚的現代金融行業,是經濟繁榮的頂端產物。香港抓住了這個機會,在短短20年內實現了跨越式的成長。

超級增長的背後

但是客觀地說,香港畢竟體量太小,這種超級增長的基礎並不穩固,很大程度是靠 歷史 機遇,而非內部產業自然升級。世界領先的銀行與金融、咨詢服務公司跑來香港,不是因為香港本身的五六百萬人口,而是面向整個東方世界。

此時的香港,是整個中國大陸出口全世界的轉口中心,超然的地位全球獨一無二。香港製造業雖然遷出,但仍然在華南的生產網路中佔有重要地位,香港廠商1996年在珠三江僱傭了超過500萬工人,產業鏈中研發、設計、營銷等高端部門仍然在香港,是整個香港經濟的重要根基。

但香港製造業在北移華南之前,層級並不高,即使不遷走,也很難自然發展出全球頂級的金融服務業、專業服務業。香港以金融服務為龍頭的產業結構,表面上與紐約、倫敦、東京類似,但是背後作為支撐的製造業、高 科技 行業基礎,與這些頂級城市相比有不小差距。

因此,1997年的香港雖然處於經濟極度繁榮之中,卻也並非沒有隱憂。廣為人知的是香港的地產泡沫,短短十餘年房價上漲超過10倍。1998 席捲亞洲的金融風暴捅破了人們的樂觀預期,到2003年房價下跌超過60%,許多人資不抵債甚至破產,如著名歌手鍾鎮濤,自1996 年起開始炒房,在遭遇金融危機後,負債累累,並於 2002 年申請破產。但是房價後來慢慢恢復,到現在甚至比 歷史 頂點還高不少了。金融風暴對香港的影響,是很多人的收入再也回不到從前,香港的營業經理,一直沒有恢復1998年前的收入,比那時要低三分之一。

香港回歸之後,與其說是在尋找產業發展的新路,不如說是經濟基礎受到各種沖擊的考驗。產業基礎並不牢固的香港,面對這些考驗,難言樂觀。而香港尋找新發展方向的努力,也受到基礎薄弱的制約,取得的突破不多。

2003年,為扶持香港經濟,中央政府與香港簽定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將廣闊的內地市場向香港服務業等產業開放。最明顯的是「自由行」,到香港 旅遊 的內地遊客數量連年暴增,2013年內地遊客占遊客總數75%,超過4000萬人次,是2013年的4.8倍。得此強助,香港 旅遊 業在回歸後取得了突破性發展。2003年至2013年,過夜遊客在港消費額暴增51倍,高達1527億港幣, 旅遊 業也成為香港支柱產業之一。但之後受2014年9月佔中事件的影響, 旅遊 業增長乏力。

香港產業的 科技 基因

香港回歸初期,正是信息 科技 產業革命火爆全球之際。香港也推出了發展信息 科技 的產業規劃,如佔地24公頃投資158億的數碼港計劃。代表人物李澤楷1999年投資220萬美元占騰訊20%的股份,按照騰訊最新市值 3000 億美元計算,如持股至今,其股權價值將達 600 億美元。

從貿易金融向知識 科技 轉型,是很好的想法,信息 科技 也確實是能取得飛速成長的極好產業。如果香港能抓住這次機會,將會是又一次產業飛躍。可惜的是,香港雖然資本雄厚,但缺少發展出IT大公司的能力。

回頭看,香港應該利用資金優勢招攬全球IT人才,面向大陸市場與全球市場發展IT能力。但是香港產業發展 歷史 上就缺少 科技 基因,投入重金建設的高校雖然有全球頂級的基礎設施與師資力量,但 歷史 尚短,與產業難以匹配。

因此,香港的信息 科技 發展計劃浮於表面,脫離產業發展核心。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卻抓住了IT產業軟硬體發展的核心,華為、騰訊等企業成長為全球頂級企業。香港的IT企業沒有找到合適的市場,也沒有開發出值得一提的軟硬體產品,基本只是在本地小市場做一些不大的應用。

2001年,李澤楷將手中騰訊的股權以 1260 萬美元轉讓給了南非MIH 公司,這種投資眼光的事不宜苛責。但是整個香港沒有跟上IT時代,連電子商務、互聯網服務、移動支付、交易軟體、商務軟體應用都落後於內地,反應了香港的 科技 與產業基礎存在嚴重缺陷。

香港面對的另一個重大挑戰,是2000年以後中國大陸企業開始的製造業產業升級。

其實90年代末港資企業在內地製造業地位很重要,產業鏈上的位置也很好,如果在整個中國的技術升級潮流中跟上形勢,香港的相關企業也會有大發展。但是香港業者在內地的製造業企業,技術層級本來就不算高,注重的又是外貿交流、品牌、營銷,與內地創業者及國企集團相比,對研發缺少原始的本能關注。隨著內地製造業企業不斷產業升級,港資企業慢慢脫離技術大潮,原有的產業鏈優勢逐漸瓦解。企業在香港招高管、經理、銷售相對容易,招研發就缺少積累。這樣的情況下,就出現了人才資源錯配,即使高管、經理、銷售也慢慢能力下降,收入下降,曾經以技藝高明著稱的香港技師日漸凋零。因為研發的退步,本就不穩固的產業基礎,在回歸20年以後,已經相當不容樂觀了。在亞洲四小龍中,香港幾乎是產業基礎表現最差的,人均GDP已經被注重研發的新加坡超過。

香港也曾經提出「中葯港」、「 科技 園」等產業構想,都是與數碼港類似的產業園區。但由於整個城市研發基因的缺失,發展不溫不火。設想靠重金投入,憑空造出產出豐富的 科技 園區,在全球來看,缺少成功的先例。以產業為依託,產學研合作共同升級是更為自然的辦法,根基是產業實踐。缺少高校資源的深圳,以產業發展為核心進行的高 科技 轉型進展很好,成為中國最突出的創新型城市。而同一時間段,香港的製造業產業基礎悄然瓦解, 科技 創新雖然投入重金,也難有抓手。

再尋定位

讓香港成為航運中心、區域發展中心之類的設想,並非香港單方面努力就能實現,需要整個區域的配合。香港回歸以後不久,中國加入WTO,進出口貿易飛速發展,香港作為航運中心其實受益極大。但是內地城市也要發展,以前依賴香港,條件具備了自行開展貿易是自然趨勢。香港集裝箱吞吐量從全球第一降到全球第五,並非發展策略有問題,而是內地發展的必然結果。

現在來看,香港的優勢產業仍然極為突出,金融、貿易物流、 旅遊 等行業在全中國城市中地位超然,與之相關的工商與專業服務也有相當優勢。只是回歸20年來,這些產業優勢或多或少有所減少,或者依賴內地的支援,這不免令人失望。而香港 社會 ,也因為產業未有新的突破,呈現了「內卷化」的趨勢。香港經濟極其依賴地產業務,貧富分化非常嚴重,供給不足房價高漲,青年生活困苦缺少希望,也因此產生了一些 社會 問題。

香港應該意識到,回歸之前的高速發展並非全靠自身努力,而是有相當的地緣政治因素,金融等高端產業存在基礎性問題。更不能因為表面上的高端產業而自視過高,忽視與內地經濟的緊密結合。香港應審時度勢,放低姿態,加入到蓬勃向上的中國經濟發展大潮中,尋找自身的定位。

中國經濟在迅速發展演變,而香港在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半個世紀中發展成就極為突出,在資金、商業網路、金融基礎等各方面的積累很多,對中國的發展仍然能發揮很大作用。香港應該腳踏實地放棄一些沒有基礎的設想,也不要過於突出特別行政區的獨立性,將自己置身於中國城市之外,而是應該順應潮流,在整個中國的背景中找到自己的優勢。可惜的是,因為一些政治性的紛爭,雖然有識之士認識到了這個大方向,香港對於產業發展發向仍然缺少足夠共識。香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紛爭不斷,發展受影響不小。

展望未來,如果香港能凝聚共識,又能得到祖國大陸的大力支持,沒有理由發展不好。香港回歸以來的產業發展經驗教訓值得總結,只要跟上中國整體的前進步伐,未來值得期待。

想找最近的數據統計,暫時沒找到,只找到了02年到12年香港統計年刊。

數據很明顯,香港作為一個主體的時候,這十年間,基本上全部依靠大陸賺錢,而對其他國家基本上是負的。那麼都是什麼產業支撐呢?

一,金融,港人引以為傲的金融,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塊豬肉從不同的人手裡過,每個人手裡都會粘點豬油。中國改革開放來,外部進來的資金和內部出去的資金大部分都要經由香港結算,豬肉從手過的多了,自己也就肥起來了。

二,轉港,俗稱二道販子。大陸貨物進來後,轉一下,發往世界各地,另一個是世界各地的貨物進來,轉一下,進入大陸。

三, 旅遊 ,這個微乎其微,占港經濟不超過10%.

四,房地產,這個就沒啥好說了,自己人剝削自己人。

所以,總得來說,香港依靠大陸才有今天的繁榮和發展。

金融業服務業是香港最重要也是最傳統經濟支柱,作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香港,金融服務業肩負帶動香港發展成為知識型經濟體的重任。每年,金融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超過80%以上。

地產、進出口貿易和 旅遊 這三大產業也是支撐香港經濟發展重要支柱,特別是 旅遊 產業比重逐年上升

金融業是香港最重要的傳統經濟支柱-金融服務業;金融服務業肩負帶動香港發展成為知識型經濟體的重任。

每年,服務業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超過80%以上。其中,地產、金融、進出口貿易和 旅遊 並稱香港經濟的四大龍頭產業。

擁有多項制度優勢:資金自由流動、法制和監管健全、市場運作透明和高效、人才和金融機構高度國際化等。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香港一直名列前茅,緊隨倫敦和紐約之後,近年得分差距更大幅收窄。香港也是亞洲主要的資產管理中心、亞洲第三大銀行中心(全球首100銀行中有73家在香港營業),以及世界第六大外匯市場。

金融,海運,轉口貿易, 旅遊

香港的產業現在主要是金融和貿易業。很多國外的大公司都是通過香港的中介買賣來和中國內地做生意。而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在全球都是有重量氛圍的。七八十年代,香港一度有製造業的中心,但是隨著成本的增加,製造業的中心慢慢移到了廣東一帶。所以目前香港的優勢就是金融貿易和服務業...

香港經濟發展的三輛馬車:金融、 旅遊 、貿易

首先是金融,今天的香港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國際貿易、金融和航運中心。 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達到12717億港元,貿易總額達到32307億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貿易實體 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10丌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銀行 , 擁有外資銀行數量居世界第三位 2000年末香港股市總市值達48625億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額達790億美元 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匯儲備高達1075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香港經濟發展的優勢 香港的優勢在於其屬國際化的城市,擁有便利的營商環境、完備的法律體制 自由貿易政策和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以及金融網路、通訊基建網路等便利因素。 此外,香港擁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等優勢條件 使得香港發展成為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

其次是 旅遊 購物,大陸人最喜歡去香港迪士尼、各種購購購,這里就不多說了

金融、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和 旅遊 是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

1.香港是一個高度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

擁有多項制度優勢:資金自由流動、法制和監管健全、市場運作透明和高效、人才和金融機構高度國際化等。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香港一直名列前茅,緊隨倫敦和紐約之後,近年得分差距更大幅收窄。香港也是亞洲主要的資產管理中心、亞洲第三大銀行中心(全球首100銀行中有73家在香港營業),以及世界第六大外匯市場。在上市融資方面,香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總額在2009至2011年均佔全球第一位。國家「十二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以及國際資產管理中心。

2.香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國際貿易和服務中心,既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之一,也是全球第十大貿易經濟體系。香港其中一個獨特優勢,是以「中國香港」名義參加國際貿易組織。

3.香港擁有企業管理及各服務行業的專業人才,專業服務一向是香港最具競爭力的行業之一,其中法律、會計、建築和相關工程以及醫療服務優勢尤其突出。香港的專業人才擁有國際認可的專業資格,豐富的國際網路和管理經驗,亦熟悉國情及內地市場。

4.香港是亞洲最受歡迎的 旅遊 勝地之一。2012年全年訪港旅客總數超過4864萬人次,其中約七成為內地旅客,其餘為歐美和亞洲區內的旅客。

香港是個多元共融的國際都會,既保留著傳統的中國文化,又受西方風尚的影響,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在積極發展高 科技 現代化城市的同時,香港有購物消閑的好去處、享譽國際的美酒佳餚、富吸引力的主題公園、風景怡人的大自然景色、獨特的文化遺產如括廟宇、圍村、祠堂和富中西色彩的建築等,是觀光、商務和家庭 旅遊 ,以至消閑及消費 旅遊 的最佳地點。

香港是世界一線國際城市之一,是我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香港有四大經濟支柱產業,分別是金融服務業、進出口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 旅遊 業。

香港緊跟著祖國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未來的發展更加誘人,來自世界各地的有識人士已溶入大灣區經濟發展浪潮之中,香港未來更加有活力大發展,是人們嚮往的地方。

Ⅳ 香港製造業的發展前景

香港製造業的發展前景 香港的製造業發展始於20世紀50年代,80年代中期是香港製造業發展的高峰期,1984年製造業生產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4.3%。雖然曾一度衰退到1994年降至9.2%。但是製造業仍然是香港經濟的支柱。1998年製造業仍為香港第四大僱主,雇傭工人245457名,占就業人數的11.5%。 隨著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大多數的香港廠商已將生產基地北移至大陸,香港製造業面臨土地及勞力不足的兩大障礙從而得以解決。但也造成香港製造業相對萎縮的經濟結構局面,香港是否還有必要維持一定比例的製造業,香港將來的經濟能否依賴服務業的發展。就製造業資本的發展看,這種產業向內地轉移,只是把生產環節撤離香港,大多數高附加值的相關服務,如產品設計、原料和零配件供應、市場推銷及產品出口、資金、運輸、保險、倉儲等整個產供銷及指揮中心都在香港。如何看待這些現象,香港經濟結構如何適應香港經濟的發展,是未來特區面臨的一個挑戰。 1 香港有必要維持一定比例的製造業 ,製造業支撐著貿易和金融等服務業 國內外經濟發展經驗表明,發達的第三產業是建立在強大的第一、二產業基礎上。香港經濟轉型的必然結果是服務業成長為經濟中的主體產業,然而,無論服務業如何蓬勃發展,其本質也是為其他產業提供服務。沒有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與支撐,服務業是無法擴展的。就生產力增長速度而言,製造業要快於服務業。1995~1999年間製造業每名雇員的每年平均實際產出增長1.4%,服務業反而下降0.2%。 香港確實具有發展服務業得天獨厚的條件,諸如地處亞太經濟區戰略要沖,優良的港口,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以及自由港環境等。但香港服務業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香港的製造業,主要是香港產品出口轉口貿易,離岸貿易以及由此引發運輸、倉儲、金融、信息交流、保險等。中國中轉站的角色更見鮮明,香港製造商主要負責出口或轉口原材料到各地生產,根據香港統計處數字顯示,涉及外發中國內地加工貿易,在1999年輸往中國內地的整體出口為2355.86億元,其中港產品值376.96億元,轉口1978.90億元,分別佔香港整體出口的52.6%。而加工後進口香港貨值為4875.07億元,佔中國進口香港的80.5%。 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如果香港沒有發展的製造業,只是單純做一個金融和貿易服務中心,經濟結構過度向服務業傾斜,將失去平衡,一旦服務業出現因難,會嚴重影響香港經濟的穩定,其發展前景肯定有限。 製造業的存在能夠實現充分就業 製造業除了對貿易、金融等服務業的支撐作用外,在就業、技術進步等方面對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有推動和穩定作用。工業部門的雇員曾經佔香港就業總數的一半左右,對香港社會有穩定作用,1995年初,香港的失業率高達3%以上,加上7%左右的就業不足率和半失業者多達二十餘萬,造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高失業的出現,其原因是製造業規模的急劇收縮。 製造業有利於抗禦國際風浪 香港經濟的脆弱性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方面,香港是一個開放的自由港,經濟高度國際,幾乎是一個不設防的城市,因而國際經濟化的八面來風隨時可能沖擊香港;另一方面,香港畢竟是一個小型的海島城市經濟體系,資源缺乏,基礎簿,規模小,具有先天不足,只能在國際市場的夾縫中求生存。要克服這種脆弱性,香港必須擁有自己的工業和保持一個相對平衡的產業結構。工業在抗禦國際風浪和保持社會經濟穩定方面的特殊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科技開發是實現製造業升級的手段 隨著新技術革命迅速發展,國際競爭的焦點集中在高技術產業發展上。使香港的出口加工經濟承受巨大的壓力。香港只有加快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國際競爭力。十多年來,香港的科技開發和技術人才培訓已明顯落後於其他三小龍,其結果是經濟增長後勁不足、整體經濟變得比較脆弱,由此引來香港各界對今後經濟發展問題的關注和爭論。香港通過製造工序外移,利用珠江三角洲的廉價土地和勞動力資源提高其競爭力,但技術水平、科技含量並沒有質的提升。我們可以認為香港經濟已經「空洞化」,而高科技產業發展滯後,危及香港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影響著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對此,需要採取各種有效辦法,支持製造業向高科技、高增值方面發展。由此可以吸收新加坡、台灣和韓國經濟發展中的經驗,制訂產業導向政策,使製造業在香港重新發展起來,努力提升製造業的技術層次,力圖擠入資本與技術密集產品的市場。這正是香港在新國際形勢下的比較優勢所在,也就是說,要繼續升級才是香港工業前途的出路。而科技開發是使製造業升級的唯一手段。

Ⅳ 香港的經濟發展狀況怎麼樣

香港從回歸祖國之後,GDP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增長,還有就是香港的人口也處於非常迅猛的增長狀態,香港的就業人數也比之前好了很多,香港的家庭收入相比較之前增長了45%,香港的工作人口收入要比之前增加了50%,截止到2017年,香港的上市公司增加到了2020家,香港每年的旅遊人數也越來越多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的越來越好。

Ⅵ 簡述香港發展物流業各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香港物流業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點優勢:

1、優越的地理位置。香港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部,太平洋與印度洋間航道要沖,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香港物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優良的深水貨櫃碼頭和巨大的海、空運輸能力。此外香港的航空貨運能力也是遐邇聞名的。香港國際機場的經營與效益遙遙領先於全球航空業界。

3、可靠及有效率的支援行業。香港多年積累的物流管理經驗、先進的技術以及成熟的物流管理方案為香港發展物流業打穩了基礎。

4、政府實行的不幹預政策和開放的自由港。

5、背靠經濟增長突飛猛進的祖國大陸,以國內市場作後盾。

香港物流業的發展挑戰:

隨著內地物流企業開始崛起,香港已感受到了來自內地物流業的競爭壓力:雖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香港作為內地進出口貨物的中轉地位得到加強,但由於香港貨運收費高,且港口場地規模有限,加上內地進出口限制的取消,內地港口都會參與競爭;隨著跨國物流企業紛紛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必然與香港物流企業形成一種競爭格局;

社會物流總額不斷提升,工業品物流額佔比超過九成

隨著我國工業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宗商品運輸和工業生產原材料及半成品的運輸需求穩步提升,我國物流行業穩中向好。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98.0萬億元,從增速看,全年社會物流總額可比增長5.9%,增速比2018年回落0.5個百分點;

截止至2020年1-12月中國社會物流總額達到300.1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5%,增速比1-11月提高0.5個百分點。

其中,工業品物流總額為269.9萬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比1-11月提高1個百分點;進口貨物物流總額為14.2萬億元,同比增長8.9%,增速比1-11月降低0.1個百分點;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9.8萬億元,同比增長13.2%,增速比1-11月下降0.7個百分點。農產品物流總額4.6萬億元,同比增長3.0%,增速比1-11月提高2.1個百分點。



——更多物流行業相關規劃、項目及數據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物流產業研究院

Ⅶ 現在香港的經濟發展怎麼樣

現在香港的經濟發展是非常不錯的,而且現在香港很多的地方都有著很好的企業,同時經濟的運輸也非常的好。

Ⅷ 香港產業為什麼出現了嚴重的下滑

1、製造產業外移。

自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就把60年代以來發展成功的輕型製造業向中國內地,主要是珠三角地區進行了大規模轉移,韓國、台灣和新加坡自80年代以來雖然也有產業外移趨勢,但顯然不如香港轉移的如此徹底,所以自1997年以來,香港本地的製造業仍在繼續萎縮,但其他「三小」的製造業卻還保持了一定的發展速度。根據新世紀初期對香港經濟的有關研究,說明香港本地出口產品的附加值率是40%,轉口的附加值率是20%,離岸貿易只有不足8%。

2、自90年代中期以來,內地的產業結構變動方向與香港的優勢相分離。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增長軌跡,前十年具有顯著的「輕型化」傾向,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開始從計劃經濟的傳統模式中走出來,轉向了低積累、重消費的增長軌道,同時由於在80年代還是國有企業為主體,而國企在獲得經營自主權後,有明顯的收入分配傾向於消費的傾向,因此在整個80年代,中國經濟的增長始終是個人收入與輕工業的增長顯著超過了儲蓄與重工業的增長,而這種增長模式與香港向內地大規模轉移輕型製造業的過程是高度配合的。

3、新全球化改變了東亞地區原有的產業與貿易格局,香港經濟則由於朝向服務業而難以適應這個變化。

冷戰結束於90年代初,接著開始出現了新全球化過程,到新世紀初新全球化出現了「奔騰」化的發展。巨大的外部需求不僅是拉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又一巨大動力,也由於美歐發達經濟體的產業資本向中國轉移,使中國的貿易結構得到提升。

4、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又帶來了區域結構的變化,而這個變化對香港的服務產業也有著明顯的負面影響。

改革前30年,中國經濟的空間結構特徵一直都是「東輕西重、南輕北重」,即工業結構越往南往東就越「輕」,相反北部和西部的重工業比重更高。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前半期,由於經濟結構的「輕型化」傾向,就使得國內需求集中指向了珠三角這個輕工業比重高的地區,加之香港對珠三角地區的輕型產業轉移,使珠三角的輕工產業優勢更加明顯,因此使廣東省的經濟增長得以在長期內領先全國。

但是進入到90年代中後期,隨著中國產業結構朝向重化工業,需求重心就開始向珠三角以北地區轉移,這種「經濟增長極北移」的現象,使工業、貿易與投資活動都不斷向珠三角以北的中國東部沿海地帶,尤其是向長三角地區轉移,由於香港在地域上遠離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香港的服務產業優勢就更加難以發揮。

5、香港服務業難於和內地的實體經濟發展相結合,也直接受到珠三角地區的基礎設施日趨發達,服務業發展日趨成熟,服務業逐漸本地化的巨大影響。

珠三角地區正在興建高鐵網路,建成後在半徑300公里范圍內將形成「一小時」都市圈,將整合進珠三角范圍內的所有主要城市,由於基礎設施更發達,產業聯系也更緊密,估計服務業脫離香港而更加本地化的傾向也會更加明顯。

Ⅸ 香港未來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前景還是總體不錯的,就是要越來越有所該變的了,就是以內地的很多東西慢慢的侵入去更替以前的東西,這是逆轉不了的,行進的道路上也一定會有很多的碰撞!但大的市場還是不會有過激的改變,該去玩玩還是應該去的!但是隨時間推移,香港的神密性也越來越小啦!
說香港的法律制度、經濟體制、自由市場環境領先大陸20年,一點也不為過。但不能說因為這些原因,香港就一定領先上海20年,意識形態的東西不要過多去描述,也不要搞成宗教化。一切都在變,將來的事情誰也不知道。
統一台灣之前,香港可以繼續從深圳和珠三角獲得額外收益,如港珠澳大橋之類的事情;即使廣東不願意,香港只要往中央政府反映,肯定是中央壓廣東省向香港讓步。但是香港不能總是這樣自私,要學會處理和兄弟省市的關系。統一台灣之後,一國兩制的政策肯定會與時俱進的,香港同胞到時候在經濟利益上也肯定要向台灣同胞做些讓步的。
香港不要總和大陸的城市去比較,怕被人超越,因為人類社會總是在變化。過去的千年,世界中心從開封變到了紐約,未來的日子誰又能說得准確呢。香港人也不要太斤斤計較某些經濟利益的得失,畢竟香港是不要對中央上稅收的。還有,普選不是靈丹妙葯,就讓政客們去鬧吧,老百姓的日子不會因為普選就會有大改變。最後,恭喜香港同胞今後多多發財!呵呵。

Ⅹ 香港六大優勢產業分別是什麼

香港經濟有多嚴峻?單憑一組數據已見端倪。港府最新預測,2020年香港全年GDP收縮6.1%,相比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5.9%)、2003年非典(+3.1%)、 2009年次貸危機(-2.5%)更加惡劣,如無意外將成為有紀錄以來最差的一年。
有紀錄以來最大幅度經濟衰退使香港經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再度顯性化。香港是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擁有亞洲頂尖大學、亞洲最大的法律服務體系,以及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但香港服務業佔比近99%,幾乎沒有工業。香港佔比18.9%的金融行業,僅創造6.8%的職位,專業服務領域創造14%的就業崗位。2003年非典期間香港失業率高居8%,其後內地開放「自由行」,創造出大量新增就業,但它們大多集中在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的低端崗位。

內地開放「自由行」所創造出的新增就業大多集中在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的低端崗位。
香港在發展製造業上並不是沒有機會。上世紀後半葉,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輕工業,工業產值一度占據GDP的近三成。
但內地改革開放後,資本開始自然選擇,香港輕工業逐漸北移到營商成本更低的珠三角區域。不過香港並未立刻放棄製造業,而是試圖對其進行產業升級。1999年,從台積電離職的張汝京和漢鼎亞太風投徐大麟希望在香港推行「硅港」計劃,但被輿論質疑實為「炒地皮」,港府最終沒有撥地。與此同時,上海以近乎免地租和五年免稅的優惠措施,吸引這一計劃落地,建立「中芯國際」,目前已發展成總市值4000多億的晶元生產商。錯失工業升級的香港,在港府「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指導下,盡量不幹預經濟。新增利潤溢出到地產行業,地價不斷高企,發展工業的成本變得更加高不可及。產業結構單一還增加了勞動力市場的脆弱性,香港整體失業率自2019年中的2.8%快速上升至2020年9月至11月的6.3%,創16年以來的高位。若2021年受疫情等困擾而未能復甦的話,失業率有可能進一步挑戰2003年非典時期8.5%的紀錄高位。港府也曾思考產業單一化的弊病。2008年金融危機後,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的計劃,包括文化及創意、教育、醫療、環保、檢測認證,以及創新科技,但發展並不順利,十年過去,它們在GDP中佔比依然處在個位數。

香港地價不斷高企,發展工業的成本變得更加高不可及。
高端製造業香港沒有,金融行業又可能被替代,香港的經濟前景在哪裡
林鄭月娥的2020年《施政報告》足足提及45次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經濟開出的「葯方」大致概括為兩個方向——對內繼續融入內地經濟循環,對外努力參加RCEP等國際貿易協定合作。
長期觀察香港經濟發展的香港大學教授蔡洪濱卻直指,大灣區確實創造了另一種可能,但不應成為港府另一個不作為的借口,香港最關鍵還是先解決自身結構性痼疾,「區內的東莞、佛山等城市也可以依靠大灣區,香港優勢在哪裡?」
早於疫情來襲前,蔡洪濱就已警告香港經濟步入「技術性衰退」,主要症結是產業結構太單一,建議盡快推動經濟轉型。一年多後,他坦言未見特區著手改革,「《施政報告》沒有什麼新東西,缺乏積極的計劃」。
蔡洪濱表示,香港支柱的金融服務和貿易物流在數字革命的去中介化下,難以為繼,而在科技創新方面數據、市場和人才方面香港都沒有優勢,因此,香港未來應轉型發展以醫療、教育、文創為主的高端服務業。而要釋放這些產業的供給能力,導入國際需求,需要政府大力進行制度創新。
香港大學的另一位教授鄧希煒也認為,港府應該更積極,繼續抱守「大市場、小政府」態度,只會令政策零碎,各自為政。
鄧希煒進一步解釋稱,在沒有市場失效的情況下,積極不幹預政策是恰當的,但當市場嚴重失效,政府就有必要改弦易轍。港府過去強調四大產業,但近年其實只有金融和地產推動經濟增長,導致收入和財富嚴重不均,最佳辦法莫過於第三次經濟轉型。這方面,港府是摸對了方向,但過度不幹預造成政策散亂,措施重疊,加上欠長遠規劃,導致推動轉型未能捉到重點,流於片面。

近些年,香港的經濟增長主要來源於金融和地產。

除了香港自身的結構轉型外,中美博弈也將是影響香港發展的重要因素。最近美國多名新內閣官員在發言時,仍然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挑戰。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中美之間的關系仍然充滿不容易解決的分歧。
對此,《香港01》創辦人於品海在「2020經濟高峰論壇」演講時則稱,如果香港應對得宜,其實也有很好的條件轉危為機,乘勢推動香港經濟結構進一步升級轉型。
首先是金融方面。美國早前針對打壓在當地上市的中資企業是一個轉危為機的例子。過去大半年,不少中企迴流香港上市,帶動香港證券市場去年繼續蓬勃發展。香港亦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樞紐,處理全球七成以上的人民幣貿易結算,在人民幣投資及風險管理產品業務方面,香港將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第二是創新科技。香港擁有頂尖的基礎科研力量,五所大學位列世界100強,在生物醫葯、人工智慧等方面具備優勢。香港在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進程中,可以扮演獨特和重要的角色。
最後是貿易。過去一年多,雖然美國在貿易方面對香港多番針對,但事實上,東盟早已取代美國成為香港更重要的貿易夥伴。港府至今已與20個經濟體簽訂了8份自貿協議,還正在積極爭取加入RCEP,港商及投資者可以好好把握協議的優惠待遇,在這些新興市場開拓商機,並抓住內地「雙循環」機遇,積極參與內地的內需市場。

閱讀全文

與香港工業前景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氧氣瓶和醫用氧氣瓶如何區別 瀏覽:383
賓士a級一個月保養費多少 瀏覽:885
寶馬310性價比怎麼樣 瀏覽:641
賓士車油箱亮燈後跑多少公里 瀏覽:438
汽車遠程溫控多久不能用 瀏覽:417
株洲到常德的汽車多久 瀏覽:249
西安哪個汽車改燈好 瀏覽:117
特斯拉汽車貼膜方案多少錢 瀏覽:157
奧迪a6c6中控台按鍵怎麼拆 瀏覽:131
寶馬5系電子檔位怎麼解鎖 瀏覽:218
什麼時候才能達到工業水平 瀏覽:405
寶馬3系補點漆多少錢 瀏覽:315
海滄東孚工業區周邊有哪些村莊 瀏覽:951
大眾汽車品牌有哪些 瀏覽:700
汽車換油管多少錢 瀏覽:16
類似奧迪a7的車有哪些 瀏覽:809
奧迪0w20機油有哪些 瀏覽:748
新款賓士c有哪些黑科技 瀏覽:307
奧迪a7如何開引擎蓋 瀏覽:437
奧迪a6無電車門打不開怎麼辦 瀏覽: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