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培育工業發展

如何培育工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3-01-04 11:38:46

Ⅰ 如何促進工業經濟健康發展,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跨區域再配置能夠為中國經濟的下一輪增長提供新的動力,而限制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跨區域再配置則有可能在中長期導致效率和平衡兼失的局面。1、首先,讓新增的建設用地指標和農村宅基地所對應的建設用地指標成為可以跨省(區市)流動的資產,特別是應允許跨省(區市)進城的農民工在自願的前提下放棄家鄉的宅基地,將其整理復耕產生的建設用地指標有償轉讓給就業所在地使用,並相應獲得當地的戶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等。2、與此同時,未來中國要適度推進地區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讓勞動力的地區間流動不再是基於公共服務的差異,而是基於提升勞動生產率的需求。3、相應地,應改革地方政府官員績效的考核體制,削弱地方政府對於發展經濟的職能,對不同地區的官員考核分別賦予GDP總量增長和人均增長的不同權重,對人口流出地的政府應考核人均GDP的增長,而對於人口流入地,則考核總量GDP的增長,。

Ⅱ 我國工業在未來該如何發展

工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建設製造業強國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

目前,高質量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新舊動能轉換還沒有完成,企業創新能力有待大幅提升,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任務艱巨。同時,貿易保護主義加劇,貿易摩擦風險加大,國際環境不穩定因素增多。盡管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並沒有改變。

另一方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積極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通過上述努力,我國工業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高質量發展將穩步推進。綜合上述因素,二季度工業經濟發展有望繼續保持平穩。來源:經濟日報

Ⅲ 如何培育新的增長點,發展提升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服務功能推動著第一、二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經濟體制轉軌、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不僅具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提供廣闊的就業門路,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水平的一般意義,而且對於促進市場經濟發育、優化資源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和整個經濟的長期穩定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長遠意義。
「十五」期間,我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進入新的重要歷史時期。第一、第二產業整體上處於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階段,主要工農業產品相對過剩,僅靠數量擴張帶動經濟增長的餘地已經不大。與第一、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潛在需求大,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帶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第三產業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機遇:

首先,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不斷完善,許多與第三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改革難點問題將取得重大突破,直接為第三產業發展培育出更多的增長點;

其次,我國加入WTO後,開放程度相對較低的第三產業領域將會成為外商投資的巨大潛在市場,外資的進入,一方面會加劇這些領域的競爭,另一方面將帶動第三產業整體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優化第三產業結構、擴大服務領域、改進服務質量、增加知識含量、提高國際競爭力。經濟、文化各領域互相交往和合作的進一步增加也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

第三,結構調整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巨大空間,第一產業逐步走向市場,需要大量的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這將大大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第二產業的結構優化和升級,將加大對金融、證券、研究開發、中介咨詢、市場營銷、網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需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變化和消費結構的升級,使教育、旅遊、文化、體育、醫療保健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將會促進服務性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

第四,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特別是我市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任務,將促進城市內部專業化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從而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廣闊的需求空間;

「十五」期間,第三產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更加嚴峻的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提升發展水平,是第三產業工作的基本任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第三產業工作轉變觀念、轉變職能、轉變作風,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和高素質的人才。結合我市第三產業自身發展特點,我們認為提升我市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十五大會議精神為指導,圍繞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中心任務,按照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拓寬領域、提高水平的要求,抓住我國加入WTO的有利時機,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為方向,增加第三產業資金和技術投入,完善商品市場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逐步形成適應未來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服務完善、功能齊全,具有青島特色的第三產業發展體系。具體可採取以下措施:

一、在確保優勢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新興行業的趕超步伐,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抓住擴大內需的機遇,制定優惠政策,大力發展旅遊、批零貿易餐飲、交通運輸、金融保險和房地產等帶動作用明顯的重點行業,拉動全市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擴大第三產業整體規模。在此基礎上,積極拓寬服務領域,扶持、壯大信息服務、社區服務和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產業關聯度高、滲透性強的現代服務業,使其逐步實現產業化,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帶動第三產業全面發展。

二、擴大開放度,適應多元化供給市場。抓住中國加入WTO的有利時機,按照國際標准,加大改革力度,積極推進第三產業國際化進程,努力與國際標准接軌,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整體服務水平;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落實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同時加大對內開放力度,立足滿足本地需求,延長服務半徑,加強對外輻射。

三、採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增加對第三產業的投入。要廣開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廣泛吸引社會投資和境外投資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市政府和各市、區政府,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財政預算資金,通過貼息、補貼等方式,扶持第三產業發展中具有全局性且帶動作用大的項目。加大直接融資力度,優先安排符合產業政策和發債條件的第三產業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調動社會個方面力量,多渠道地吸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投入第三產業,形成較為完善的第三產業社會化投資體系。

四、推進城市化進程,改善城市規模結構。有計劃地擴大小城鎮規模,合理引導城市工業企業向小城鎮轉移;加快戶籍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對農產品和工業製成品的消費需求,刺激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業發展,促進我市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拓寬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和發展領域。通過主城質量的提高、結構的轉換,輔城和小城鎮的擴張和功能的完善,來提高城市的集聚效應和輻射能力。

五、加大第三產業企業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革步伐,打破地區、部門、所有制界限,鼓勵民營、私營企業參與企業間的重組、合並、購並,實現產權多元化,在服務業內部形成投資多元化、經營規模化的新格局。面對「入世」的激烈競爭,加快商業、旅遊、交通等重要行業的改革步伐,理順行業管理體制,形成整體發展合力。

六、積極培植第三產業名牌企業。充分利用我市已形成的知名工業企業集團的品牌優勢,通過產業滲透、產業整合、資產重組、資本擴張等多種手段,引導工業名牌向第三產業輻射和滲透,發揮現有工業名牌企業集團的現代化管理和無形資產效應的優勢,帶動形成服務業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在旅遊、港口貿易、商貿餐飲、社區服務等窗口行業樹立品牌意識,亮化城市形象,培植形成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服務名牌。

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行「退二進三」。優化結構調整是我市「十五」時期的重要經濟任務,要促進我市三次產業由當前2-3-1向3-2-1演變,切實在市區推行「退二進三」戰略。支持市區的工業利用級差地租,進行土地置換,遷往市郊或五市,利用原有土地發展服務業,鼓勵市區的工業企業利用現有的資金、設備和場地興辦服務業。

八、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開發和管理水平。針對第三產業內部行業門類多、發展程度不平衡的特點,大力興辦各種相關的崗位職業培訓與職業教育,採取專業培養和定期培訓相結合的辦法,造就一支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較高業務素質的服務業中初級專業人才隊伍。面向國內外高薪引進和培養造就一批金融、房地產、信息、社區服務、旅遊等行業的專業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對專業人才減收、免收城市增容費等積極的優惠政策,吸引人才來青落戶,重獎從事第三產業有突出貢獻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通過發展高級人才評薦機構促進高級人才的合理流動,營造第三產業培養、使用、儲備和凝聚人才的良好環境。

九、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提升第三產業科技含量。按照「利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服務業」的總體要求,以加快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的結合作為我市產業結構升級的著力點,以優勢企業為依託,加大技術創新各種力度,選擇並扶持一批重點項目和產品,增加技術、人才、資金的投入,不斷提高第三產業的技術含量,積極完善技術市場的建設和配置,促進科技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切實發揮科技進步在第三產業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提升我市第三產業的行業素質和生產競爭能力。

十、加快法制、規劃建設,營造健康、有序的外部環境。加快制訂和完善規范第三產業市場主體和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對第三產業的行業標准、服務范圍、價格收費、監督管理和糾紛仲裁等作出明確合理的規定,作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對第三產業的發展要嚴格按照城市的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涉及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重點發展。

Ⅳ 如何打造工業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製造業也必然向信息化、智能化階段發展。工業4.0及中國製造2025的提出不僅促進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也讓智能製造成為製造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如今,我國大多數城市紛紛打造智能製造產業園區,但智能製造產業園區規劃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

部署智能製造園區規劃,首先要了解這是個什麼園區種類。智能製造產業園區是指生產過程採取智能製造模式的園區,其以「園區+互聯網」為理念,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與製造活動各個環節相融合,對各項設施、服務進行升級,而不管它生產什麼產品。通俗說,智能製造產業園區就是高配版、智能化、科技化,管理成本更低,生產自動化程度更高的製造類園區。由於產業園區普遍都具有準公共產品的屬性,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因此,做好產業園區規劃,才能使後續的招商運營更好地開展,避免空置等問題。

那麼在進行智能產業園區規劃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呢?

適應性

一個地區能否構建智能產業園區,關鍵要從區域區位、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產業基礎、政策規劃、創新能力等維度來衡量發展智能產業園區的適用性。

我國工業化在不同地區發展不平衡,工業1.0、2.0、3.0、4.0將在各地區長期並存。工業1.0機械化,工業2.0電氣化、半自動化(用硬體控制),工業3.0信息化即數字化網路化,少人或無人自動化,工業4.0即智能化(引入人工智慧)。這是一個技術與工業發展的過程,不能割裂,也不能跳過。

不同智能產品(服務)具有技術密集度差異,不同企業在行業內的競爭地位、不同項目的投資規模與回收周期也有區別。智能產業園區需要根據園區發展戰略來選擇智能產業(或服務)、主題、企業和項目,而園區的發展戰略受制於區域發展戰略、園區開發運營主體的發展戰略。

系統性

產業園區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生態系統,也是城市產業生態系統裡面的子系統,因此,產業園區規劃需要有系統思維。

第一,需要有產業系統思維。一個園區,如果佔地空間比較大,適合引進多種產業,需要明確主導產業與關聯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布局在園區,關聯產業可以布局在園區裡面或者周邊。一個園區,如果是引進一種產業的專業園區,則需要明確龍頭企業與配套企業。如果一個園區只有一個企業,譬如華為的歐洲小鎮,則需要明確園區產業、城市與資本的系統之間的協同。

第二,要有區域系統思維。園區的產業系統需要與周邊區域的產業系統協同發展。處於上中下游的同一縱向價值鏈的不同園區,考慮產業對接,共享資源與市場。處於橫向的相關聯產業的不同園區,考慮產業錯位發展,共享資源與市場。園區的產業規劃還需滿足上位政策規劃的要求,在滿足上位政策規劃要求的基礎上,再細分產業、領域、項目的規劃發展。

第三,要有戰略系統思維。產業園區是比較完整的產業生態,需要開發運營主體具有較大運營體量、足夠「自持運營」能力,這又需要園區開發運營主體制定很好的開發運營戰略。

創新性

智能產業園區規劃的創新性推進規劃質量進入新層次,園區主題、招商方式、運營服務以及政策制度的制定都可以進行創新。園區主題的提煉需要精簡,定位瞄準細分領域,實行差異化經營;園區招商需要與產業規劃無縫對接,需要對目標產業與企業深入了解,建立項目庫。招商還可以聯合入園企業、行業協會與政府機構,利用企業網路拓展招商資源,實現產業聯盟招商。

產業園區需要培育企業成長、培育園區未來的現金流。智能產業園區入駐企業的更多是新生企業,更需要各種培育服務。服務創新提高園區可持續競爭優勢。

智能製造產業園的優勢在於其可構建集「科技研發+產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推廣應用」於一體的服務體系,並且能提供風投、融資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智能製造產業園,能夠幫助中小企業迅速轉型,搶佔大時代變革的先機。中國智能製造產業的爆發式增長,不僅激發了業內外資金的投資熱情,也使得各地形成建設智能製造產業園區的熱潮。目前人工智慧和智能製造已成為全球爭相搶占的科技、經濟制高點,中國製造業應立足長遠,為未來的智能經濟競爭做戰略布局

Ⅳ 工業企業如何快速發展

工業企業快速發展有三個條件:
1.至少有一個明確具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
2.掌握九成以上的客戶端信息和客戶滿意度。
3.取得完整供應鏈控制權。
明確保持並擁有以上條件三年以上,約3-5 星期即可讓營運銷快速翻五番,利潤增三倍。

Ⅵ 如何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

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1,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如在可持續分配的工資條件下的勞動力,管理人員等,自然資源,如煤電水等,和穩定的社會生產秩序)2,內生發展動力,即消費者對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不斷提升。3,保障工業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的技術支持,即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水平投入生產實用。所以,綜合這幾點,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嚴格控制自然資源的濫用,盡可能在自然資源的使用上進行長期規劃,同時尋找可替代資源,堅持進行分配收入的的合理調控,以保證勞動者的勞動動力和勞動者同時作為消費者的不斷提高的消費能力,對高科技術的生產投入進行適當的鼓勵政策,避免落後產能的重復建設

Ⅶ 工業企業如何發展

工業企業的發展一方面需要得到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企業本身自力更生,不斷的提高自己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提高企業的科技含量,從而贏得市場,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Ⅷ 怎樣推動工業經濟的綠色發展

「一個驅動」即創新驅動。實現工業綠色發展,必須探索全方位的創新道路,從理念、技術和制度3個層面開展創新。理念創新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經濟正在加速邁向低碳化和綠色化,綠色經濟時代即將來臨,人類將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大跨越。這勢必改變工業發展的傳統模式,工業生產不再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而是更加註重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提出並踐行新的發展理念。技術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關鍵。綠色技術涉及諸多學科和領域,前沿性強,需要持續地大規模研發投入,不確定性和風險較大。這就要求政府加強規劃、戰略和政策引導,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應用提供強有力的制度和資金供給。與此同時,工業技術的綠色創新既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和新興綠色產業,也要高度重視對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升級。制度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保障。從國際國內經驗來看,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培育壯大新興綠色產業,必須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則在戰略規劃、財稅金融產業政策、環境規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給力度,建立健全有利於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體制。
「五個轉變」即要素投入、主導能源、製造方式、發展模式和治理體系的轉變。在要素投入轉變方面,從主要依靠資源能源、勞動力、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知識、信息等新型生產要素的投入轉變。在主導能源轉變方面,從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向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轉變。在製造方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材料消耗高、生產效率低的減材製造、非智能製造,向新型的材料集約利用、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的增材製造、智能製造轉變。在發展模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要素投入型、規模擴充型的發展模式,向新型的集約節約型、質量效益型的發展模式轉型。在治理體系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政府管理,向政府、產業、企業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工業綠色治理體系轉變。
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首先,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科學制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強度指標,形成中長期目標約束和政策誘導。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並根據各行業特點制定行動路線圖。根據各地區不同發展水平和發展特點,因地適宜,分類施策,建立以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污染物排放為核心的約束性指標體系,完善相關獎懲問責機制,倒逼地方政府走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子。進一步完善節能環保技術標准和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健全節能減排的市場化機制和雙向激勵機制,促進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大力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快能源轉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活垃圾和廢舊物質回收,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其次,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加大綠色投資力度,大力發展新興綠色產業。在保持國家工業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積極化解產能過剩,淘汰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行業的高耗能高污染產能,推進企業兼並重組,推動落後產能和僵屍企業退出。加快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升級,加大投資支持力度,打通傳統產業與綠色技術之間的通道,將綠色技術、綠色工藝滲透應用到傳統產業各環節。大力發展新興綠色技術和產業,將發展新興產業作為加快工業綠色轉型的突破口,加大對新興綠色產業基礎技術、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支持力度,加強對新興綠色產業的財政金融支持。
第三,對接三大戰略,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和國際產能合作,優化工業布局。落實「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通過「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轉移部分產能,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同時,降低我國東部地區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分布密度和排放強度。落實「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完善促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各項沿海、區域開發戰略的配套政策,優化國內工業布局,協調地區之間的綠色轉型進程,縮小轉型成果分配的差距,緩解工業綠色轉型中的地區不平衡矛盾。
第四,提升綠色供給,培育綠色需求,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步牽引工業綠色轉型。積極推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協同融合,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要素創新和配置方式上的作用,提升工業整體勞動生產率和質量效益。實施綠色製造工程,面向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實施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強化工業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推進產業綠色協同鏈接,培育再製造產業。引導社會公眾形成綠色消費和生態消費的理念和文化,實施綠色政府采購計劃,利用市場機制創造更多的綠色需求。
第五,重點推進政績評價考核、資源品價格、環境生態補償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改革政府和官員的政績考評制度,加強環境污染損失核算,建立並完善基於SEEA(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的綠色GDP核算體系,將其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各地區根據資源稟賦和資源條件適度發展。打破資源型行業壟斷,推進資源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理順資源價格體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拓寬生態補償資金渠道,鼓勵探索資源交易等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模式,鼓勵異地開發等新型區域生態補償方式。

Ⅸ 如何大力發展生態工業

生態工業是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以節約資源、清潔生產等為特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託,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經營和管理的一種綜合工業發展模式。

生態工業基本特徵

它要求綜合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一切有利於工業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

(1)從宏觀上使工業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耦合,協調工業的生態、經濟和技術關系,促進工業生態經濟系統的人流、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的合理運轉和系統的穩定、有序、協調發展,建立宏觀的工業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2)在微觀上做到工業生態資源的多層次物質循環和綜合利用,提高工業生態經濟子系統的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效率,建立微觀的工業生態經濟平衡。從而實現工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提高,走可持續發展的工業發展道路。

如何發展生態工業

一.主副產業衍生模式,即以一種或多種產業為主產業,從中衍生出多種副產業,彼此配套,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

二.多種產業共生模式,即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兩個以上具有共生關系的產業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優勢互補。各個產業共生聚集,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資源輸入和產品輸出,同時相互之間利用對方的排放物,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

三.動脈與靜脈產業循環模式,動脈產業是指從原料開採到生產、流通、消費、排放所形成的產業,靜脈產業則是指將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所形成的產業,這兩類產業緊密結合,構成完整的循環經濟體系。促進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的良性循環。在動脈產業基礎上發展靜脈產業,形成配套完整的良性循環體系,是構建生態產業集群的一種可行路徑。

Ⅹ 如何大力發展生態工業

生態產業集群是指特定區位各種社會經濟因素和生態因素有機結合,實行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所形成的經濟效率高、生態功能強的新型產業集群。同傳統產業集群相比,生態產業集群具有遵循生態規律,整合經濟、社會和生態功能,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等特徵。從國內外實踐來看,目前至少形成了三種比較成熟的生態產業集群模式。一是主副產業衍生模式,即以一種或多種產業為主產業,從中衍生出多種副產業,彼此配套,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二是多種產業共生模式,即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兩個以上具有共生關系的產業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優勢互補。各個產業共生聚集,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資源輸入和產品輸出,同時相互之間利用對方的排放物,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三是動脈與靜脈產業循環模式,動脈產業是指從原料開採到生產、流通、消費、排放所形成的產業,靜脈產業則是指將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所形成的產業,這兩類產業緊密結合,構成完整的循環經濟體系。這幾種模式可以交叉和相互轉化。在一個大型生態產業集群中,某些產業之間可以是主副衍生的,也可以是互利共生的。一種模式可以兼具其他模式的某些特徵。x0dx0a 發展生態產業集群,需要作出正確的路徑選擇和制度安排x0dx0a 對傳統產業集群實行生態化改造。目前各地都形成了一些產業集群,它們對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傳統產業集群存在資源利用效率低,污染嚴重等問題。特別是有些產業集群出現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混合的集群污染,迫切需要進行生態化改造。首先需要制定產業集群生態化改造的科學規劃,將區域國土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融為一體,促進城鄉結合、工農結合、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結合;同時淘汰現有產業集群中的一些技術落後、效率低下、污染嚴重的項目,建設一些能夠提高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的新項目,逐步達到生態產業集群的要求。x0dx0a 引導各種經濟園區朝生態產業集群方向發展。多年來,各地興辦了許多經濟園區,從長遠來看,這些經濟園區都應朝生態產業集群方向發展。目前可以挑選部分條件較好的園區來建設生態產業集群示範點。合理選擇產業項目,包括共生和衍生項目,逐步建成多種模式的生態產業集群。及時總結交流和推廣國內外發展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和地區的成功經驗,確立一批具有示範意義的生態產業集群,帶動生態產業集群發展。x0dx0a 促進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的良性循環。在動脈產業基礎上發展靜脈產業,形成配套完整的良性循環體系,是構建生態產業集群的一種可行路徑。當前迫切需要擴展和完善全社會資源回收網路,包括回收工業廢舊設備和居民廢舊消費品的體系,加快靜脈產業發展。例如汽車和家用電器生產廠家有義務回收本廠生產經消費後需要回收的廢舊產品,可以由本廠定點回收或上門回收,也可由多家企業聯合回收或委託第三方回收。在不同區域建立回收廢舊產品並集中進行資源化處理的靜脈產業,並同相關動脈產業結合起來,實行以後者扶持和帶動前者發展的政策。x0dx0a 在改革創新中做好構建生態產業集群的制度安排。要建立促進生態產業集群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實行財稅和金融政策的適當優惠和傾斜,引導各地對產業項目的優選;完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將環境資源消耗納入企業總成本核算管理,建立全面反映經濟與環保共贏情況的核算體系;變革環境管理方式,形成政府、社區、市場三位一體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根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有差別的政績考核辦法,加大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方面的考核分量;在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提高補償水平等;加快環境友好型技術研發,為生態產業集群的發展不斷提供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和新途徑;培育掌握必要生態環保知識的決策人才,利用各種教育形式和宣傳渠道,進一步宣傳和普及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觀,提高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育工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工業隔熱材料哪裡有 瀏覽:839
寶馬新5系混合動力售後質保多久 瀏覽:516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有哪些社團 瀏覽:80
新款寶馬儀表盤怎麼拆 瀏覽:213
方舟手游工業大鍋怎麼老是爆 瀏覽:721
古代發展工業需要什麼 瀏覽:583
賓士e200l油位怎麼看 瀏覽:1001
工業部門包括哪些部門 瀏覽:80
運城到永濟汽車多少錢 瀏覽:349
高配寶馬x1和低配x3買哪個 瀏覽:691
西鄉華豐工業園怎麼去石岩 瀏覽:485
從工業中萃取碘用什麼方法 瀏覽:830
中山市大涌鎮有哪些工業 瀏覽:901
鄭州輕工業大學國家電網怎麼樣 瀏覽:988
濟南刁鎮工業園什麼時候搬遷 瀏覽:412
江門主要以什麼工業為主 瀏覽:969
航天工業用什麼膠粘劑 瀏覽:926
臨江工業園有哪些公司 瀏覽:868
13款奧迪a6l大燈殼多少錢 瀏覽:520
汽車左腳應該在哪裡 瀏覽: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