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前蘇聯主要工業是什麼

前蘇聯主要工業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2-23 02:10:44

① 蘇聯為什麼先發展重工業

重工業是發展輕工業和機械農業的基礎,像蘇聯這種受資本主義陣營排擠的國家,不可能把自己的經濟命脈交到它國手上。因此蘇聯就只能游離於全球工業體系之外,另搞一套專屬於自己的工業體系。而搞自主工業體系的基礎就是重工業,所以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在當時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但是,由於當時納粹德國崛起,國際形勢對蘇聯嚴重不利的因素,這就導致蘇聯在發展工業化的過程中,嚴重跑偏了——蘇聯的重工業水平並沒有因為優先扶持政策而發展的特別好,反倒是因為國防需要,它的軍工產業發展特別迅速。

② 蘇聯的工業發展狀況

蘇聯在冷戰期間,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是經濟強國。但與實行資本主義及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不同,其經濟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壟斷生產資料。國家通過五年計劃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1928年至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後,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蘇聯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和航空太空工業非常發達,其水平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後

③ ,蘇聯工業化特點是什麼坪價蘇聯工業

根據發動工業化的主體,世界大國實現工業化的道路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民間發動的工業化,以美國為典型的,以市場經濟為主,漸進式的從輕紡工業到重工業、機器製造業,再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以電子、核子、化工、航天等組成的新興工業。經歷的時間較長,比較協調,效益較好。第二種是政府發動的工業化,以前蘇聯為典型的,以計劃經濟為主,有領導有計劃地以高速發展重工業為中心,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其特點是:速度快,對鞏固國防有利,但投入多,又忽視農業、輕工業,使經濟發展不夠協調,影響了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第三種是民間和政府共同發動的工業化,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其特點是民間和政府各取所長,優勢互補。一、前蘇聯模式的特點所謂前蘇聯模式,即是政府發動的工業化,就是由政府指定規定,運用行政力量籌措資金和興辦企業而推動的工業化。它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表現為一種突變性或革命性,在不太長的時間內較迅速地建立了國內的現代工業化體系,而這種突變特徵,是由這些國家所處的歷史背景所決定的。前蘇聯開始工業化時,世界上已經有了一大批國家先行完成了工業化。這樣,一方面,工業化國家的存在給後起國造成了迅速實現工業化的迫切性,後起國為了追趕先進國而不得不求助於政府的力量。另一方面,工業化國家又為後起國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業化經驗提供了可能性。後起國可以藉助政府的力量來學習、引進和模仿先進國的生產技術和工業組織。中國、印度、巴西3國在不同程度上都採取了前蘇聯的實現工業化的道路。從前蘇聯、中國、印度實行計劃經濟及在一定程度上實行計劃經濟的巴西來看,其工業化道路的共同特點是:(一)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前蘇聯主要是由於當時國際政治環境所迫,中國、印度、巴西3國則是由於追求經濟獨立、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羈絆的願望。其優點是,贏得了時間,打下了經濟發展的基礎,鞏固了國防。其缺點是,經濟發展不夠協調,忽略了農業、輕工業的發展,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從工業發展速度來分析,前蘇聯在二戰前及二戰後發展速度是快的,但是忽略了經濟結構的調整,生產的發展主要靠外延方式,不注重工業技術設備的更新。折舊的時間太長,新的科技發明不能得到及時推廣應用。因此,在60年代中期以後,特別在70-80年代,工業結構中的矛盾日益嚴重,工業發展的速度也顯著下降,新興工業的建立和發展,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都顯著地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拉開了差距,使前蘇聯經濟形成了嚴重停滯局面。中國工業發展上的問題,與前蘇聯大致相同,但更突出的是大起大落,有的時期過分投資,增長速度過快,有的時期只好被迫調整。印度的工業發展速度,經過一段時期之後,因為整個經濟發展不夠協調,被迫調整下降,或往往完不成計劃的指標。巴西工業發展,除了重工業與農業、輕工業的關系不協調外,還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使得80年代的發展陷入低谷,高通貨膨脹的問題始終得不到妥善解決,外債的包袱一直很重。(三)在一個很長時期內,前蘇聯、中國、印度和巴西4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均以進口替代為主這樣做,有利於建立自己獨立的工業體系,滿足本國國內市場的需要,減少對外國經濟的依賴。但是,缺點是沒有積極介入世界經濟和世界市場,不能適時調整經濟結構,不斷更新技術及設備,參與國際分工及競爭,跟上世界工業發展的步伐和新水平。(四)由於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的需要,前蘇聯、中國、印度、巴西4國的政府在經濟發展中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都以建立國有企業為主要依靠。前蘇聯、中國的國有化程度都非常高,並在相當時期內生產關系越發單一化。印度、巴西雖然側重於國有企業,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但又相應地實行混合經濟,復制私營企業的發展,巴西還鼓勵外資企業的發展。中國在80年代以後,才鼓勵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發展。前蘇聯、中國和印度長時間內實行基本上閉關自守的政策,沒有對外開放和積極介人世界經濟,使自己的工業化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在進行了以上共性的分析之後,接著將就幾個單獨的國家分析各自工業化道路中的經驗和教訓。二、前蘇聯工業化道路中的經驗和教訓「十月革命」以後的前蘇聯,也研究過美國工業化的道路,認識到這條道路的優越性的一面,但又看到資本主義剝削的另一面。更重要的是,這種漸進的工業化,需要逐步積累,逐步發展,需要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而前蘇聯「十月革命」後所面臨的經濟困境和惡劣的國際政治環境,使工業化道路的選擇,成為關繫到前蘇聯存亡的問題。經過激烈的辯論和斗爭,他們最終選擇了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指導方針。歷史的實踐證明,前蘇聯雖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做出了許多犧牲,但畢竟在短時期內,實現了工業化,趕上了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步伐。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俄國,基本上還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業國。1913年,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產值中僅佔40%。國內戰爭結束時的1920年,前蘇聯的工業產值僅為1913年的13.8%,重工業被破壞得最為嚴重。前蘇聯從1928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德國法西斯進攻前蘇聯,時間只不過是短短的13年多一點。就在這個短短時期內,前蘇聯依靠自己的艱苦奮斗,建立起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從工業化開始的1926年到1940年,前蘇聯整個工業增長了10.7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7.8%,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8.4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1.9%。前蘇聯一躍為當時世界第二位工業強國。應該說,前蘇聯這種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是在特殊條件下,適應特殊需要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其顯著缺點是,農業、輕工業的相對落後,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相應提高。為了高速發展重工業,長期以來從農業拿得多,給得少,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整個工業從1926年到1940年增長了10倍多,而農業從1926年到1953年,僅增長了21.5%。如果考慮到耕地面積的增加及其他因素,實際上農業比過去更差,1953年的糧食總產量還低於1913年。農業的落後,不能不影響到輕工業的發展,因為許多輕工業的原料是來自農業。再加上,前蘇聯對輕工業的投資也很少,長期以來,輕工業的投資只佔總投資的5%左右,最高也沒有超過7%。而對重工業的投資占投資總額的比重均在30%左右,有時甚至高到40%。如果說,這種指導思想和實際畸形發展的結果,在戰前,還是可以原諒的話,那麼戰後長時期內沒有扭轉這種重重、輕農、輕輕的局面,則是一個極大的失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前蘇聯除了繼續發展其重工業以外,在採掘工業方面,特別是在石油工業、天然氣工業的發展中及航天工業中,取得顯著的成就。噴氣式飛機和人造衛星是前蘇聯首先發明創造的。70年代,由於西方經濟危機及其蘇聯石油、天然氣工業的大發展,前蘇聯曾從出口燃料中獲得巨大利益及外匯,但是仍然把大量投資投向重工業、軍事工業,形成了前蘇聯工業中軍事工業與之有關的重工業的產值,幾乎佔了工業總產值的2/3。但是,人民並沒有得到應得的實惠。前蘇聯形成了一種畸形的局面,人造衛星可以上天,航天站可以長期停留在太空,但是人們得不到豐富多彩的各種吃穿用的農產品和工業品,還要從外國進口大批的糧食和輕工業品。由此可見,前蘇聯的工業化的新發展,有兩個顯著的問題,一是仍然優先發展重工業,沒有使輕工業和農業與之協調發展。二是在先進科技的運用上顯著地落後於美國及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④ 蘇聯工業化的成就是什麼

:(1)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增強了綜合國力;(2)到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國基本上完成農業集體化,(3),一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維護了蘇維埃政權的統治.
斯大林在列寧逝世後組織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聯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心是實施重工業建設,把重工業建設放在首位.此後,即1927年召開的聯共(布)十五大上提出農業集體化方針,實施集體農庄.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緊次於美國.
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第一、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後,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後農業國.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後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於探索,開拓前進.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佔了99%以上.據蘇聯官方統計,「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機床已基本自給,進口的機器只佔需要量的0.9%,拖拉機等產品已開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蘇聯的工業生產達到並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後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29年,在蘇聯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1930年1月,聯共(布)中央的決議指出: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權和主要生產資料公有的集體農庄.決議要求在運動中堅持農民自願參加的原則.1933年1月,聯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⑤ 前蘇聯的重工業分布

蘇聯的重工業發達,受礦產分布影響,主要工業區有:

1、莫斯科工業區

2、烏拉爾工業區

3、頓巴斯工業區(烏克蘭)

4、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5、貝加爾工業區

⑥ 蘇聯兩個五年計劃之前蘇聯的重工業發展狀況如何

兩個五年計劃之前的蘇聯是落後的農業國。由於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到1925年蘇聯的經濟基本恢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但是蘇聯現代工業還比較落後,鋼鐵、電力生產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需要。汽車、飛機製造、化學合成、大型機器設備製造(發電站成套設備、自動生產線設備)等等當時最新的大工業幾乎一片空白。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而且當時蘇聯缺乏工程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勞動者的素質也不高,到1927年,蘇聯還有50%的文盲。同時還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可以說在實行五年計劃之前的蘇聯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重工業十分薄弱,幾乎是一片空白,而且發展條件很不好。

⑦ 前蘇聯四大工業區是哪四個

最大的工業區是卡拉干達工業區,還有就是位於烏茲別克的中亞工業區,也是前蘇聯四大工業區之一、冶金業等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發達中亞地區的采礦美國的五大湖工業區, 德國的魯爾工業區 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工業區 日本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工業區 當然現在還有俄羅斯 以及中國等國的工業區。

⑧ 前蘇聯的工業門類

蘇聯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產國之一。1983年能源產量和消費量分別佔世界的23%和19%。能源工業是蘇聯重點發展的基礎工業部門,1971~1984年佔全國工業總投資的31.3%。能源生產由50年代以煤炭為主逐步過渡到60年代煤炭與石油並重、70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1983年一次能源生產結構為:石油佔43.4%,天然氣佔30.8%,煤炭佔24.2%,其他佔1.6%。 煤炭工業是傳統的能源部門。1984年全國煤炭產量7.12億噸,其中硬煤佔78%。煤炭開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頓巴斯、庫茲巴斯、埃基巴斯圖茲、卡拉干達、坎斯克-阿欽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年合計佔全國煤炭產量的77.5%),其中頓巴斯和庫茲巴斯均為世界大型煤田,產量分別佔全國的27.7%和20.5%。 石油、天然氣占蘇聯一次能源產量的74.2%和消費量的64.5%(1983)。含油氣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亞、俄羅斯、前高加索、圖蘭和東西伯利亞5個地區。1984年全國原油產量6.13億噸,天然氣產量5874億立方米,分別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亞是蘇聯最大的油氣儲集區和產區,含油、氣面積達 170萬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儲量48億噸(1980),天然氣17.1萬億立方米(1976),分別佔全國原油及天然氣探明儲量的46%和68%;自60年代中期大規模開發以來,油、氣產量增長迅速,1984年原油產量佔全國的61.7%,天然氣佔55.2%。伏爾加-烏拉爾油區(第二巴庫)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一直是蘇聯最大石油產區,由於長期開采,資源逐漸枯竭,1984年原油產量下降為佔全國的24.3%。其他主要油氣產區尚有裏海東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島和西岸的巴庫及其周圍海域、科米自治共和國、北高加索和土庫曼。 50年代以來,通過興建大電廠、安裝大機組,大力開發東部地區的水力資源和加速電力網建設等措施,電力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1984年,全國電廠總裝機容量達30369萬千瓦,發電量14921億度,均居世界第二位。在總發電量中,火電佔79.5%,水電佔14.1%,核電佔6.4%(1981)。其中西部地區發電量約佔71.5%(1983),較集中於烏克蘭、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部區、烏拉爾、伏爾加河流域、列寧格勒周圍及波羅的海沿岸區,以火電為主,百萬千瓦以上的大型電廠所佔比重較大。東部地區煤炭、石油、天然氣及水力等能源資源豐富,且分布集中,開發的經濟效益也較高。50年代以來,東部地區電力工業發展速度較西部地區為快,在全國總發電量中所佔比重由1940年的9%上升到1983年的28.5%,水電發展尤快,佔全國水電總裝機容量的2/3(1980),擁有7座100萬千瓦以上的大型水電廠,其中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布拉茨克水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609.6和450萬千瓦。東西部地區間通過70年代末建成的全蘇統一電網連接起來。 冶金工業為蘇聯主要的基礎工業部門之一。門類齊全,包括鋼鐵及有色金屬工業兩大部門。後者又可分為輕、重、稀、貴四大類,生產約70種金屬。冶金工業原材料及燃料資源豐富,絕大多數立足於國內。許多金屬產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多數產品自給有餘。 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1984年產鋼總量15423.8萬噸,約佔世界鋼產量的1/5。鋼鐵工業所需的鐵、錳、鉻礦石及煉焦煤等資源儲量大,分布較集中,開采條件亦較好。1984年,68%的鐵礦石來自南烏克蘭的克里沃羅格、中部區的庫爾斯克以及哈薩克西北部的庫斯塔奈,3/4以上的煉焦煤產自頓巴斯和庫茲巴斯。鐵礦石品位不高(平均38%),富礦僅占探明儲量的1/6。同時,除南烏克蘭外,大部地區煤、鐵資源在地域上結合不好,西部鐵礦多,但缺乏焦煤,東部焦煤多而鐵礦不足,介於其間的烏拉爾則煤、鐵皆缺,導致鋼鐵工業原料、燃料的長途運輸。鋼鐵工業分布較集中,擁有烏克蘭、烏拉爾、西西伯利亞、中央區及哈薩克五大鋼鐵工業基地,其中烏克蘭和烏拉爾是歷史較久、點多、規模較大的老基地,鋼產量分別佔全國的36.3%和28.4%(1980)。其他 3個新基地尚處於形成階段。主要鋼鐵工業中心有:烏拉爾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下塔吉爾、車里雅賓斯克,烏克蘭的日丹諾夫、克里沃羅格、扎波羅熱、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西西伯利亞的新庫茲涅茨克,西北區的切列波韋茨、中央區的利佩茨克和哈薩克的卡拉干達等。 鋁礦資源不足,高品位鋁土礦更缺,自給率不到一半,每年需進口大量優質鋁土礦及氧化鋁。煉鋁工業是隨著東部地區水力資源的大規模開發而迅速發展起來的。1982年產原鋁192萬噸,僅次於美國。 主要分布在大型水電站集中的東西伯利亞。大型煉鋁中心有東西伯利亞的布拉茨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舍列霍夫和西西伯利亞的新庫茲涅茨克,以及烏拉爾地區卡緬斯克和克拉斯諾圖林斯克。 銅礦主要分布在東西伯利亞、哈薩克、烏拉爾、烏茲別克、亞美尼亞及科拉半島等地,其中東西伯利亞的烏多坎山銅礦佔全國探明儲量的1/5。1982年全國精銅產量152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銅礦的開采與冶煉緊密結合,主要中心有中哈薩克的傑茲卡茲甘,巴爾喀什湖北岸的巴爾喀什,烏拉爾山東坡的上佩什馬、列夫達、克什特姆,烏茲別克東北部的阿爾馬雷克,東西伯利亞北部的諾里爾斯克等。 鉛、鋅資源以多金屬共生礦為主。主要分布在東哈薩克的阿爾泰山區和南哈薩克,其次為烏茲別克東部、烏拉爾、大高加索山北坡和遠東區南部。1983年產精鉛65萬噸,粗鋅87.5萬噸,主要冶煉中心有哈薩克的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鉛、鋅)、奇姆肯特(鉛)、列寧諾戈爾斯克(鉛、鋅),烏拉爾的車里雅賓斯克(鋅),中亞的阿爾馬雷克(鋅),北高加索的奧爾忠尼啟則(鉛、鋅)等。此外,鎳、鎂、鈦、釩、鎢、鉬、稀土以及金、銀、鉑族金屬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機械工業在各工業部門中發展速度最快,從業人數最多,產值最大。每年生產3萬多種產品,其中以重型機械、動力機械、拖拉機與農機、運輸機械製造等部門較重要。機械工業集中在西部地區,其產值佔全國機械工業產值的4/5以上。重型機械製造由於產品的金屬單耗較大,又不便運輸,主要分布在金屬產地附近,如烏克蘭、烏拉爾、西西伯利亞、中央區的大型鋼鐵工業基地及周圍地區。烏拉爾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克拉馬托爾斯克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重型機械製造中心。動力機械製造由於對勞動力、技術及協作條作要求較高,分布較集中。列寧格勒為全蘇最大的動力機械製造中心,70年代末期,渦輪機產量佔全國的60%,渦輪發電機產量佔一半以上。其他主要中心尚有哈爾科夫、斯維爾德洛夫斯克、新西伯利亞及高爾基等。 拖拉機與農機製造業大多接近各主要農業區。主要中心有明斯克、哈爾科夫、伏爾加格勒、車里雅賓斯克、巴甫洛達爾等(拖拉機製造)和羅斯托夫、塔甘羅格、圖拉等大型農機製造。 運輸機械製造業包括汽車、機車車輛及艦船製造等部門。由於歷史、技術等原因,分布也較集中。莫斯科與高爾基是30年代發展起來的老汽車工業中心,而伏爾加河流域的陶里亞蒂和卡馬河畔的切爾內則是70年代初、中期依靠外資興起的新中心。艦船製造業主要分布在波羅的海、黑海及北冰洋沿岸的列寧格勒、尼古拉耶夫和北德文斯克。機車車輛製造業主要分布在烏克蘭、烏拉爾等鋼鐵工業基地及其外圍,如烏克蘭的伏羅希洛夫格勒、哈爾科夫(內燃機車),北高加索的新切爾卡斯克(電力機車)。70年代末,烏克蘭和烏拉爾共佔全國鐵路貨運車輛產量的85%。 蘇聯自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加速發展化學工業和實行國民經濟全面化學化的方針以來,化學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年平均增長速度僅次於機械工業。1984年化肥產量為3080.8萬噸(按有效成分計算),居世界首位;硫酸、純鹼、合成橡膠產量僅次於美國。但有機合成工業起步較晚,主要產品產量及生產水平均落後於美國、日本及西歐工業發達國家。在布局上,老化工基地大多接近化工礦物原料產地或與煤炭、冶金基地相結合。前者如同鉀鹽開采相結合的鉀肥工業(烏拉爾、白俄羅斯)和與礦鹽開采相結合的純鹼、氯鹼工業(伏爾加河流域、頓巴斯、烏拉爾);後者則同焦化工業以及回收有色冶金工業的副產品密切結合,形成了綜合性的煤炭-冶金-化工基地。6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化工原料已由過去的煤炭、化工礦物、糧食、木材等為主逐步過渡到以石油、天然氣為主,形成了新興的有機合成工業和大批新化工基地,而且大多與大型石油加工企業相結合,組成石油化工中心(如烏法、古比雪夫、高爾基、鄂木斯克、安加爾斯克等),或布局在接近大型石油加工中心和干線輸油、輸氣管附近(如下卡姆斯克、陶里亞蒂、喀山、薩拉瓦特、斯捷爾利塔馬克等)。 紡織工業為蘇聯最主要的輕工業部門,產值占輕工業的60%以上,1984年蘇聯棉、毛、麻織物產量居世界首位,絲織品產量次於美國和日本。紡織工業主要分布在遠離中亞產棉區的西部消費區。中央區為全國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生產的棉、毛、絲、麻織品分別佔全蘇產量的70%、50%、45%和65%。其次為伏爾加河流域、西南區、西北區和中亞。主要紡織工業中心有:莫斯科(棉、毛、絲、麻紡織)、伊萬諾沃(棉、絲、麻紡織)、加里寧(棉、絲紡織)、弗拉基米爾(棉、麻紡織)、科斯特羅馬(麻紡織)等。

⑨ 前蘇聯發展的重心一是重工業,以是民用工業,這句話對嗎

這句話不對。因為蘇聯有一個體制叫做斯大林模式,內容之一為片面發展重工業。民用工業屬於輕工業,不是蘇聯的發展重心,所以不對。

閱讀全文

與前蘇聯主要工業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車5系的新款式多久上市 瀏覽:326
汽車回訪電話什麼時候打最合適 瀏覽:361
深圳木棉灣附近有什麼工業區 瀏覽:34
廣西哪個市有工業品牌 瀏覽:534
門第裡面寶馬多少錢 瀏覽:168
廣西哪裡買奧迪 瀏覽:886
深圳到長汀汽車要多久 瀏覽:524
美國傳統工業為什麼向外遷移 瀏覽:846
賓士e怎麼分時尚還是豪華 瀏覽:2
用工業鹽熱敷會怎麼樣 瀏覽:437
工業設備店鋪如何推廣 瀏覽:899
珠海x86工業主板哪裡有 瀏覽:808
日本工業發展呈現什麼特點 瀏覽:786
維修汽車電子用哪些編程器 瀏覽:98
華晨寶馬x3滅火器放在什麼地方 瀏覽:89
商務賓士怎麼倒車 瀏覽:633
賓士c輪轂多少錢合適 瀏覽:726
長樂汽車年檢站在哪裡 瀏覽:428
我的世界工業時代橡膠在哪裡 瀏覽:984
電動汽車剎車系統如何降溫 瀏覽: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