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食品工業經歷哪些重要階段
中國食品工業經歷了恢復元氣、緩慢增長、高速增長、創新驅動等4個歷史階段。
1、恢復元氣階段:1949年10月,新生的共和國在食品工業上,面對的仍是一個技術落後、產能低下的局面。1953年,中央政府決定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1955年,國務院發布《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製暫行辦法》,最終穩定了糧食市場和日用品市場,穩定了民心和政權,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
2、緩慢增長階段:自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末,近20年間,我國食品加工業及食品機械工業從開始起步到不斷發展,除食品加工廠仍處於半機械半手工狀態之外,全國各地陸續建起一大批麵粉、大米、食用油加工廠,實現了初步的機械化工業生產,食品機械工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機械工業門類。
3、高速增長階段: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大幕開啟,食品領域也隨之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4、創新驅動階段: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國的食品工業繼續闊步向前。2008年,我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我國食品工業重新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年增速達到29.97%。2011年,我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食品工業高速增長。2015年,我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食品工業開始全面進入新階段。
(1)食品加工業什麼時候恢復正常擴展閱讀:
食品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支撐能力顯著提高,實現從「三跑並存」「跟跑」為主向「並跑」領跑」為主的轉變,食品生物工程、綠色製造、食品安全、中式主食工業化、精準營養、智能裝備等領域科技水平進入世界前列。
食品工業進一步向營養、健康、安全、多樣、方便、美味的方向發展,普通民眾由生存性消費向健康性、享受型消費轉變,食品消費日益呈現營養化、健康化、風味化、休閑化、高檔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趨勢。
在產業結構上,綠色製造、智能製造能力大幅度提高,推動食品產業從注重數量增長向提質增效轉變。
❷ 農產品加工業的行業現狀
先進的加工工藝必須有先進的技術裝備來保障,才會生產出高質量、低成本、強競爭力和高附加值的產品。中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盡管引進了一些先進的設備,但整體水平與國外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其原因有機械行業整體水平偏低的因素,也有對引進設備消化吸收不夠的原因。
同時,加工企業生產規模小,中小企業居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名牌企業較少。中小企業管理成本較高,與大企業爭原料,又造成大企業設備的利用率降低,致使形成產品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和產品質量不穩定的惡性循環。另外,企業分布也不合理,過分集中或過分分散,會造成產品成本的增加和資源的難以有效利用。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農產品加工發展明顯加快。特別是「九五」以來,農業和農村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產品加工業得到迅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支撐農業發展和競爭、保證農民收益、調整與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與此同時,主要農產品相對過剩現象也日益突出,從而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村市場的繁榮,以致成為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首要問題,也是實現中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瓶頸」。在主要農產品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後,人們對基本農產品的直接消費趨於下降,而對農產品的優質化和品種的多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農產品加工能力低下與人們日益豐富的消費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國人均糧食400kg,僅是美國人均糧食的1/3,然而卻出現銷售不旺和農民收入銳減的嚴重局面,關鍵問題是加工能力的制約。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農產品加工業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放到重要位置。在保護和優化具有民族特色風味的傳統工藝的同時,加大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力度。大力引進和開發應用高新技術、設備和工藝,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步伐,不斷培育和提高企業自主開發能力,著重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品質和檔次,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要把安全和健康食品加工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重點,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步伐,努力擴大加工企業的規模,培育出一批效益更高、競爭能力更強和帶動能力更大的龍頭企業;提高蔬菜、果品、水產品精加工、雜糧深加工能力和糧食轉化的速度;合理調整農產品加工業布局。不斷提高整個農產品加工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向農產品加工增值潛力大、效益高和前景廣闊的行業或領域流動。 「十五」期間,為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國家高度重視中國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科技發展問題,進一步加大了對農產品加工業的研發力度和科技投入。在農業科技攻關、星火計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等科技計劃中對農產品加工項目給予了重點支持。特別是在國家12個重大專項中.安排了「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與設備研究開發」、「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奶業重大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範」三個有關農產品加工科技發展方面的研究開發項目,科技專項經費的投入達到5個億,為國家實施農產品重大產業技術開發專項奠定了技術與人才基礎。
「十一五」期間應成為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快速發展階段。在國家政策的調控下。以安全、健康食品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穩定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畜牧、蔬菜、林果和雜糧四大主導產業發展為重點,因地制宜,依靠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提高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特別應該大力提高農產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加快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品種數量,提高食品的食用方便性和食用安全檔次,積極引導企業開發具有市場潛力和引導消費的新產品。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深加工能力和安全生產方面。 1.1 高新技術廣泛應用於農產品加工各個環節。
隨著食品化學、生物技術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技術發展迅速,一批高新技術如瞬間高溫殺菌技術、微膠囊技術、微生物發酵技術、膜分離技術、微波技術、真空冷凍乾燥技術、無菌貯存與包裝技術、超高壓技術、超微粉碎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膨化與擠壓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等,已在農產品加工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將迅速普及與深化。
1.2 精深加工能力越來越強,資源利用越來越綜合。
對農產品原料的綜合利用,既可提高經濟效益,又能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已成為農產品加工的重要發展方向。如對植物的根、莖、花、葉、果的充分利用,對畜禽、水產品副產物利用等,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農產品的加工向分子水平進軍,研究利用原料的功能成分,分子水平提取研製人體所需的營養保健食品,又稱分子食品,使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得以提高。
1.3 加工新產品向安全、綠色、休閑方向發展。
從全球范圍來看,安全、綠色、休閑農產品已成為人們消費的主流和方向。據統計,美國休閑產品消費量每年每人平均達8 . 6 kg ,荷蘭為6 .5kg,英國為5.7kg。發達國家看好安全、綠色、休閑食品的生產,從追求農產品加工品種多樣性轉向追求安全性和健康性。如在果蔬的加工處理方面,力求保持鮮嫩、營養、方便、可口,除傳統的速凍、罐頭、脫水產品外,近年發展趨勢為最少處理的果蔬切割產品。
1.4 加工設備向新型、高效、節能、環保方向發展。
加工技術的高新化將帶動加工設備的高新化,如多功能飲料罐裝生產設備,無菌包裝技術設備,果蔬激光分級、清洗、包裝成套設備,膜分離技術設備,超微粉碎設備,速凍設備等。
1.5 加工原料專用化。
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達到70%以上,其農產品品種大多為加工專用品種,種養生產過程按加工的技術要求,既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又降低了加工過程的成本。
1.6 重視加工過程的質量管理。
建立國際市場標准,針對食品的安全問題,對農產品的加工實施質量管理,除對原料的安全性嚴格要求外,在加工生產中實施HACCP 規范及ISO(國際標准組織)9000 族系規范,並建立國際市場標准,多方面保證產品質量。 食品工業作為農產品面向市場的主要後續加工產業,在農產品加工業中佔有較大比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發達國家食品加工業已經成為重要的製造業部門、出口創匯部門和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這些國家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開始早、程度高、科學技術進步快,因而其食品工業發展起步早、水平高,突出表現出以下特點。
2.1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創新技術占據優勢。
發達國家高度發達的食品加工機械部門,不斷利用新原理、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間接實現了先進技術在食品加工領域的應用,食品加工機械產品品種齊全,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很高,不僅使得加工企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保證產品質量穩定、統一、可靠和產品標准化、系列化,它們的食品加工機械一般具有動力、燃料及水消耗少的優點。
2.2 注重食品加工過程中的研發和創新活動。
一是大型食品加工企業都比較注重研發投資,企業的研發投資一般占銷售額的2%~3%。同時,政府鼓勵食品研發投資。食品加工過程中,基本實現了計算機自動控制、檢測和調整。食品加工技術革新體現在包裝技術、新式產品、高效加工控制系統、自動分級系統以及新產品的說明中。二是產品品種創新。根據現代社會人們消費方式的改變,大量涌現出方便、健康和多樣化的產品,實現產品創新的速度快。如美國、加拿大等國的食品加工業一方面引入不同民族風味的食品加工,另一方面積極推出便捷食品,如「保鮮餐」、「全餐配備」、「速配餐」、「即食湯」等等,以及健康食品,包括低脂、低鹽、低糖食物,瘦身特餐等。三是食品包裝創新。食品包裝改變了過去單純的保護和保存作用,進而成為市場營銷戰略的主要手段,在促銷和與顧客的溝通中起著重要作用。食品包裝不僅更加註意美觀,突出品牌與個性,符合環保要求,而且針對消費者的不同需求而設計。四是采購和銷售渠道創新。在發達國家,許多食品加工企業利用網際網路技術來提高購買效率。如一個由美國50多家著名食品公司組成的「TRANSORA」網路市場,就是一個企業間的網上交易市場,其聯合採購能力為4000 億美元。這個網路除了用來采購原料外,還能用來監控庫存和管理工廠。通過這個網路采購,食品公司能在很大程度上節省開支。發達國家完善的互聯網路深入到每一個家庭,食品銷售網上交易的數量不斷增加。
2.3 積極應對全球市場的變化,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
一是食品加工企業自身不斷根據全球市場變化,進行結構調整、聯合、購並和合並。上世紀末期的l0 多年,跨國食品加工公司的全球重組十分活躍。另一方面,中小型食品加工企業重新定位,尋求適宜自身發展的市場。二是食品加工企業根據世界食品零售市場需求進行內部生產調整,尤其是一些公司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模式來改進工作環境,提高生產力和產品質量,從原材料籌備、運輸、工廠加工到產品營銷,都始終貫穿著管理與質量的緊密結合。三是食品加工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樹立新的經營理念,食品市場全球化不僅表現在世界貿易利益自由化,而且包括信息和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生物技術的進步。充分利用全球資源網路化發展機會,依據全球標准進行產業重構,重點是品牌創建和培育。發達國家跨國食品加工公司在全球知識經濟浪潮和國際市場競爭日漸激烈的推動下,研發也呈現出國際化發展趨勢,紛紛通過直接投資和間接控股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而且國外研發中心的研發支出占總研發支出的比例也逐年上升。
❸ 食品工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2019年度冷凍冷藏食品行業執行食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改革創新辟新徑,迎難而上求發展,實現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冷凍冷藏食品門類增加,品種豐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向定製化、高端化、差異化方向發展,有力滿足市場消費升級趨勢,對安全、營養、方便、快捷的需求。
主要冷凍冷藏食品產量穩定增長,全國鮮冷藏肉產量2817.5萬噸,同比增長0.9%;冷凍水產品739.2萬噸,同比增長3.7%;速凍米麵食品302萬噸,同比下降0.2%;冷凍飲品246.3萬噸,同比增長0.6%。
——以上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速凍食品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❹ 食品加工業的發展措施
促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五大政策措施:
(1)確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在指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上,要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以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為著力點,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逐步實現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高新技術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轉變,實現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化,農產品及其加工製成品優質化,產加銷經營一體化;還要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2)堅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原則
①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政府和企業都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認真研究農產品加工業市場的多樣性和多變性,不斷滿足優質、安全、方便、營養的市場需求。
②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原則。依託優勢農產品自然分布形成的專業化生產區域,發揮傳統特色加工優勢,實現加工與原料基地結合和上下游產品的銜接。
③適度經營規模和先進適用技術的原則。與原料基地的規模和銷售市場輻射半徑相適應確定加工規模,實行「大中小」企業結合。保護和發揚具有特色風味的傳統工藝,選用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有條件的要積極引進和開發高新技術,實行「高中低」技術結合。
④發展和保護並重的原則。注重環境保護和食品衛生,既要注意防止周邊環境對產品的污染,又要防止加工企業對周邊環境的污染。
⑤加強宏觀指導的原則。通過制定政策、規劃和質量標准等,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鋪新攤子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市場秩序。對生產過剩、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安全沒有保障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予以關停並轉。
(3)緊緊抓住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點 大力發展糧、棉、油、肉等精深加工,其中糧食加工以小麥、玉米、薯類、大豆、稻米深加工為主,肉類加工以豬、牛、羊、雞、鴨、兔等肉類深加工為主,不斷開發皮毛(絨)系列產品;積極發展奶類加工,實施好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發展有機蔬菜產品和綠色蔬菜產品,發展干鮮果品保鮮儲藏及精深加工,鞏固發展糖、茶、絲、麻等傳統加工,發展優質魚、蝦、貝類、海珍品精深加工。在鞏固和提高東部地區和城市農產品加工水平的同時,積極促進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等生產要素向中西部地區和小城鎮流動。
(4)採取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要認真組織實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依託現有的農業商品基地建設,把優勢產品及其生產基地布局在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上,加強良種繁育、技術推廣、基礎設施、運銷服務等方面的建設,盡快形成與加工業發展要求相配套的、布局合理原料生產基地,生產出專用優質、質量穩定的大宗農產品,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有力的原料保障。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推進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業的質量標准體系。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做大做強優勢農產品加工骨幹企業。積極發展外向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參與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
(5)努力創造農產品加工業的外部環境 要在基建、技改、財稅、信貸、科技、出口、股票上市等政策方面繼續給予更多的支持;構建農產品加工業原料保障、加工企業、質量安全標准、技術創新和政策扶持等五大體系;依據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制定指導目錄並適時發布;提出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技術政策措施;積極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示範園區建設;建立完善農產品加工業信息收集分析和發布制度;抓緊組建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協會;努力構建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現代農業行政管理體制。
❺ 2020年餐飲業什麼時候能恢復正常
2020年註定不平凡,旅遊產業和餐飲業一直是息息相關的,這兩個行業都需要龐大的人流量和實體消費群體,但是現在疫情在世界范圍內還是非常嚴峻的,那麼諸多旅遊餐飲業的從業者都希望可以盡快恢復,什麼時候才能恢復正常呢?
現在,全國超過半數的餐廳已經復工,但等待餐飲人的,是一個又一個冷場, 預計會持續一年時間,一年後才很有可能完全恢復餐飲業昔日的輝煌 ,畢竟人們的心理層面還是非常敏感的,有一個接受容納的過程 。
從北京、上海、廣州,到深圳、成都,所有的餐飲人,都在嗷嗷待哺。長此以往,餐飲業肯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如今,外出吃飯,已經不僅只是享受,更是一種義舉。
日前,據某外賣平台大數據統計顯示,全國餐飲商戶復工率已超過55%,復工潮的來臨,用餐需求量增加,餐飲企業也正在紛紛復業。
但是記者從各方渠道了解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地很多已開門的酒樓食肆卻普遍遭遇「門可羅雀」的尷尬。
有人預言:不久的未來,一場橫掃北上廣深的餐飲「倒閉潮」或許即將洶涌而至。
北京:最壞的情況可能要到明年才有轉機
2020年3月5日,北京舉行新冠疫情防控第41場發布會,針對小餐館陸續復工,對堂食營業提出更嚴格的防疫要求。據記者了解,目前北京餐飲堂食逐漸有所回暖,全聚德、同和居、惠豐餃子樓、鴻賓樓、烤肉宛、烤肉季、峨嵋酒家、柳泉居、砂鍋居等老字型大小餐飲門店也在陸續有限制性地恢復了堂食,但仍然難以恢復元氣。
北京簋街上的餐飲門店,圖片來源新京報
北京餐飲行家常曉軍對記者表示,目前北京的管控相當嚴格,開放堂食的餐飲門店大都是國營品牌,部分老字型大小、快餐店都是以外賣為主。與此同時,就算開放了堂食,消費者也不敢上門消費,導致不少餐飲企業仍然不敢復業。
他認為,隨著疫情進一步得到控制,4月中旬是北京餐飲再次開放堂食的一個「拐點」,因為在3月底回京人員隔離日期已經結束,餐飲企業的人力得到了保障。樂觀一點的看,5月初有可能大部分餐飲企業都能恢復堂食。但是,要讓消費者重拾消費信心,仍然需要等到疫情被完全控制住。
北京簋街胡大飯館,圖片來源新京報
而北京金源大酒店餐飲投資人張漢東則表示,目前北京恢復堂食的餐飲門店僅在10%左右,大都是國營以及連鎖快餐店。而這些恢復堂食的門店因為要遵循嚴格的餐飲服務指引,加上市民消費信心仍然沒有恢復,所以,經營狀況很不樂觀。與此同時,因為大量會議與婚宴延期、退訂,對酒店、酒樓等大型餐飲打擊很大。他認為,按照目前疫情的控制情況,7、8月份可能宴席的經營會有起色,但是也只能做9、10月這兩個宴席需求高的月份的生意。如果能在年底恢復正常經營,已經是相當不錯的結果。最壞的情況,可能是要到明年才會有轉機。
他續稱,接下來在北京一批面積較大的單店餐廳酒樓,尤其是粵菜酒樓可能率先頂不住,因為粵菜酒樓往往在食材、人力、租金等方面的成本較高,而連鎖餐飲企業相對而言能再扛一段時間,但是總體而言情況不容樂觀。
未來,北京餐飲企業可能會出現向食品加工轉型的趨勢。
上海:一批知名餐飲門店已經關門歇業
近日,上海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在其發布的《上海市餐飲服務業復工復產復市工作指引》(第二版)中指出:目前上海的餐飲服務復工率達到62.6%,上海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會員企業中,正餐企業的復工率達到50%左右,大眾化早餐類企業復工率為80%,中式快餐、西式快餐復工率為90%。
但是,根據網路傳聞,不少知名的餐飲門店如Barules、Black Stone、Stone Brewing、和民居酒屋、Inkood、ZenTsuki膳月割烹、PokeLab、莫爾頓海鮮牛排坊、元世祖涮羊肉等已經宣布停止營業。不僅如此,一些街頭小餐飲店也貼出了轉讓的告示。有餐飲行家認為,這波關店潮可能會繼續蔓延下去。
上海一粵菜餐飲老闆梁先生對記者表示,上海餐飲服務復產復市工作指引相對寬松,但是一復業,水電、食材、人力成本仍然要正常繳納和發放,人們在這段時間都不敢出門消費,短期內都沒有大規模的聚餐,相比起其他行業,餐飲業的恢復時間要更長。
他認為,相比起堂食,目前上海市民更熱衷選擇外賣,他相熟的一家小籠包店目前每天能送出300多份小籠包外賣,超過開放堂食前的外賣營業額。不過,一些難以做外賣的、面積大餐飲門店,如酒吧、西餐廳、酒樓等,因為租金太高、復業成本太高等原因,會難以再撐下去,接下來會迎來一波關店潮,上海餐飲業可能會迎來一次大洗牌。
他續稱,樂觀而言,五一黃金周是上海全面恢復堂食的一個轉折點。因為黃金周假期已經確定,疫情也得到了控制,如果能熬下去的餐飲門店會迎來一波消費反彈。
廣州:有望提前恢復正常水平
早在2月21日,廣州各區已經陸續恢復堂食,但是除了部分有茶市的酒樓能夠恢復往常的3—4成營業額外,不少恢復堂食的餐飲食肆的營業額仍然不足3成。
記者在正佳廣場、天環廣場、太古匯、惠福路美食街等市民、遊客「覓食」的地方發現,不少餐廳的上座率不足3成,甚至部分門店依舊沒有開始營業。廣州餐飲人們普遍面臨著「開難,不開也難」的問題。
某粵菜知名餐飲品牌創始人黃先生認為,廣州餐飲會在3月份稍會有所好轉,但仍然不容樂觀。最重要的是恢復消費者信心需要時間,首先要全國疫情增長數歸零,其次要全國取口罩,最後要小學開學,唯有這樣才能完全恢復廣州消費者的信心,樂觀估計要恢復到正常的水平起碼到五月份以後。
餐飲行家陳先生表示,未來2個月內,廣州餐飲業會迎來一場「倒閉潮」。不過直接受疫情影響而倒閉的,可能不多,但受其後續壓力,例如資金鏈斷裂、市場消費力下降、利潤縮減、甚至租金回調和上升等,都可能導致一些無品牌影響力的小餐廳關門,難以轉型的大型品牌部分門店倒閉的情況。重營銷、輕產品,玩概念、炒時尚的「網紅店」或許是最先被淘汰的一批。
在廣州經營川菜的蔡小姐對記者表示,雖然開放了堂食,但是400平方米的門店按照規定只能坐不到12個人,現在的營業額一天只有3000元左右,但是每天還要倒貼4000元的人工、水電、房租等,這樣下去下個月已經沒錢交租,只能停止營業。
不過根據今天下午廣州衛健委官網的最新消息,廣州除了越秀區仍為中風險區域外,其餘10個區均為低風險區域,按照《廣州市推動餐飲業有序復工復產指引(試行)》的劃分,低風險區域在做好嚴格的衛生防疫措施後,可正常提供餐飲服務。餐飲行家陳先生認為,這無疑令廣州餐飲人信心大增,有望提前恢復正常營業水平。
深圳:6月份才能恢復往年正常的營業額
2月28日,深圳也開始有限制性地恢復堂食,但有深圳餐飲人表示,相比生意還不如廣州同行。
據記者了解,深圳對防控級別為中風險區的各類餐飲經營單位(門店)限制性開展堂食和包房(包廂)服務的指引包括:
用餐人員進入前必須測量體溫;要求顧客戴口罩;大堂餐桌實際用餐人員數量不超過平時的50%;每桌每批次顧客用餐間隔不低於10分鍾;顧客隔位就坐、對面錯位相坐,間隔距離不少於1米,快餐店實行一人一桌;包房(包廂)較小的,只開一桌,且不得拼桌等規定。
深圳某購物廣場餐廳恢復堂食後情形,來源深圳新聞網
在深圳經營著海鮮餐廳的鄧先生表示,目前旗下門店仍然沒有復工,因為海鮮品類消費相對較高,做外賣成本也比較高,復工的話,成本各方面也會進一步虧損。
他認為,需要等到餐飲防控措施適當寬松的時候,才能有條件進行復業。據他了解,目前深圳大部分已經復工的餐飲企業營業額都難以恢復到以往的30%,如果這樣繼續下去,部分受疫情直接沖擊的小餐飲門店可能會最先倒閉,而部分因為復工產生後續問題的餐飲企業也有可能會在疫情結束前就倒閉。
而八合裏海記董事長林海平對記者表示,八合裏海記在2月底已經開始陸續復工,現在旗下45家門店已經按照要求開放堂食。
目前,消費者的消費熱情稍微超過了預期,大部分門店的堂食營業額恢復了以往的30%,而恢復了堂食之後,外賣份額有所下降,總體而言營業額恢復了以往的45%左右
。他預計,最樂觀要到5月份,深圳餐飲才能恢復正常,八合裏海記結合堂食和外賣的經營方式,也要6月份才能恢復往年正常的營業額。
成都:可能有40%的餐飲企業撐不下去
目前,成都也在有限制性地恢復堂食,據了解,在「低風險」區,不少火鍋店開始恢復堂食,但要滿足「只開放大廳原有餐位數50%的接待量、火鍋店採取消費者隔桌隔位就餐」等條件。
有的火鍋店還在門口貼出「隔桌就坐、限量接待、鼓勵自提、支持外賣」等提示,而不少餐廳還制定了一桌4人以下用餐的標准,同時顧客也比較嚴謹,少有大范圍聚餐或家庭聚餐的現象。
成都大龍燚某門店恢復堂食情況,來源於成都發布
但成都餐飲行家邱克洪則對記者表示,目前成都恢復堂食的餐廳僅有10%,火鍋店的上座率相對而言會好一點,但是滿打滿算下來現在恢復堂食仍然是要虧本。他認為,現在消費者消費信心不足,一旦開店,房租、水電、人工等各方面成本支出巨大。
與此同時,因為防疫消毒用具的成本也頗高,就算恢復了堂食,就算做外賣,大部分的餐飲企業仍然是入不敷出。他續稱,如果按照目前疫情的防控情況,成都餐飲有可能要到7月份才能恢復正常,因為消費者需要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恢復消費信心、改變消費習慣,加上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會有所下降,接下來,可能有40%的餐飲企業面臨著關店問題。
❻ 傳統農產品加工業向什麼轉型
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也在不斷的增強,近些年擁有技術創新中心和研發機構的鄉鎮企業數量在不斷的增加;並且從業的人數綜合素質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都是中專以及技校以上的文化程度;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性也在逐步的增強,在前些年,東部的鄉鎮企業產值佔全國總產值的百分之六十還多,現在已經降低了很多,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鄉鎮企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進一步增強了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性。
農產品加工業創新發展開創了新局面:農產品加工業受到了中央高度的重視,並且在近些年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速度每年平均增長百分之二十五以上,食品加工業產值在農產品加工業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並且加工產業形成了集聚化的趨勢,逐漸實現了加工園區化、園區產業化和產業集聚化,初步形成了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從而逐步打造出一個可以整合資源、共享信息、聯合攻關和創新應用的多樣化平台。
休閑農業逐漸成為農民就業增收的一個亮點: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鎮化速度越來越快,城鄉居民休閑消費需求帶動了休閑農業的發展;據相關的統計表示,我國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年經營收入已經突破了一千五百億,每年來休閑旅遊的人數達到了7億好多,這些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產業園區也提供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總之,休閑農業可以有效的貫穿一、二、三產業,並且可以將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有效的融合起來,還可以將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緊密的連結起來。
農民產業可以有效的推動鄉鎮企業的發展:我國的黨中央和國務院對農民創業產生了足夠的重視程度,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民工回到了農村,開始發展現代農業以及開辦一些工商企業,這些農民工創業在改善自己生活質量的同時,還可以有效的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並且還可以帶動很多的農民工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