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軍事高科技的發展有哪幾個特點
1、高智力。
高技術是知識密集型技術,它的發展必須依靠創造性的智力勞動,依靠富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體現了高智力的特性。比如半導體集成電路,從成本上講,原料及能源僅占其總成本的2%,而其餘98%都是其智力含量。
2、高投資。高技術的研究開發需要昂貴的設備和較長的研製周期,因而研製過程需要耗費巨額資金。據統計,目前,一般高技術企業用於研究開發的經費占其產品銷售額的比例高達10-30%,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投資又比研究開發投資高出5-20倍,形成高技術產業後的設備更新投資還會越來越大。
3、高競爭。
高技術的時效性決定了誰先掌握技術、誰先開發出產品並搶先投放市場或用於戰場,誰就能獲得優勢,占據主動。為此,世界軍事強國和大國都制定了高技術發展計劃,試圖在世界高技術發展的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4、高風險。
高技術競爭的失敗,對企業而言,就意味著投資的失敗;對國家而言,意味著國家利益將要受到損害。此外,高技術研究本身也蘊含著巨大的風險,甚至要以生命作為代價。
5、高效益。
高技術產品是高附加值產品,其形態是知識的物化形式,所以其價值遠遠超過所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的價值。實踐證明,高技術成果一旦轉化為市場化的產品,就能獲得巨大的經濟收益,一旦得到實際應用,就能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比如航天技術,其投資效益比高達1:14,充分體現了高效益的特點。
6、高滲透。
高技術本身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和技術輻射性或滲透性,隱含著巨大的技術潛力,不僅可以用於新興產業的創立,而且可以用於傳統產業的改造,成為經濟、國防、科學、技術、政治、外交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發展變化的驅動力。
7、高速度。
高技術產業是目前發達國家經濟中最活躍也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部門。美國經濟在「9.11」事件前已連續十多年呈現高增長、低通脹趨勢,而且美國GNP佔世界總值的比例也由90年代初的24.2%增加到2000年的30%。
(1)軍事工業發展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軍事高技術的發展趨勢:
一是將進一步向綜合化方向發展。
現階段,單一技術已很難形成優勢,只有將各種相關技術群運用系統集成方法進行綜合開發和利用,才能有效提高武器裝備系統的作戰效能。
二是發展領域將進一步拓寬。
現有的各種高技術將更趨成熟,技術末端領域將進一步拓展,所有這些使得各種武器裝備的性能將更加優越和全面。納米、生物計算機等技術將進一步發展。納米技術的發展將會對武器裝備的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三是效費比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目前,很多高技術武器裝備因其自身造價昂貴、開發周期長、保障要求高而難以大量投入實戰運用。隨著軍事高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不斷提高,研製開發和保障費用將逐漸降低,將會有更多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大量投入實戰運用。
四是將更加註重軍民融合。
軍民共用。信息化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更加需要強大的經濟、科技和民間力量的支撐。軍事高技術運用到民用技術領域,先進的民用技術運用到軍事領域,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不僅對國民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以及綜合國力的增強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而且反過來對軍事高技術的發展也會產生促進作用。
⑵ 概括晚清軍事工業發展的特點
1、洋務運動發展趕上有利國際時機;洋務派成軍工主要推動力量,清流派則是軍工的主要制約力量。
2、晚清時軍工業已初具規模、武器對世界最新技術的緊密追逐(海軍艦艇已能實現鐵甲戰艦的製造,陸軍武器能仿造阿姆斯特朗快炮、馬克沁機槍)
3、官外行管理內行:不懂現代管理;軍工產品品質低下,廢品率極高;軍工原材料對外進口依賴性太強;全國工業基礎太差使軍工成無根之木;官商不分導致軍工企業運行效益低下
⑶ 軍事高科技六大特點
軍事高技術的六個特點分別為:
1、高智力
高技術是知識密集型技術,它的發展必須依靠創造性的智力勞動,依靠富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體現了高智力的特性。
⑷ 簡述軍事高科技發展的特點
軍事高技術具有以下十個主要特點:
一是綜合性。
二是滲透性。
三是創新性。
四是增效性。
五是時效性。
六是智能型。
七是競爭性。
八是風險性;
九是知識性。
十是戰略性。
⑸ 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和民用工業有什麼特點
軍事 帶有近代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工業企業
民用 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近代資本主義企業
軍用工業具有兩個特點:第一,軍火製造和輪船製造並舉。在 60 年代建立的三個最大工廠裡面,福州船政局固然是專門造船的工廠,江南制 造局和天津機器局也不是單純的軍火工廠。它們同時是造船工廠。曾國藩興辦江 南製造局, 對於製造輪船和軍火同樣重視。 ①這個廠從開辦到中法戰爭期間(1865 —1885 年)造過大型兵艦 8 艘,小型輪船 7 艘。②天津機器局以製造槍炮彈葯為 主,1880—1881 年間也造過「仙航」號小輪、「直隸」 3 第二,大中小型工廠結合。表中 15 個工廠裡面,最早開辦四廠和最後開辦 的湖北槍炮廠是大廠,廣州、山東、四川、吉林是中廠,其餘 6 個是小廠。大廠 由清王朝中央戶部撥款開辦, 而中小廠則主要是地方督撫自籌經費,有的甚至是 用當地紳商捐款開辦的廠。所以大中小結合,同時也是中央和地方分辦。 這些特點反映了經過太平天國革命的沉重打擊以後清王朝封建政權的初步 崩離狀況, 但決定因素是當時興辦軍用工業的技術條件。清政府的這些軍用工業 只能、也完全是依靠了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才興辦起來的。
民用企業的特點: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農業為本的相當自足的社會體系,生產主要靠人力。中國自古有較多的科技發明,並長期在世界佔領先地位,但自 14 世紀後科學技術一直處於僵滯、停頓的狀態,以致沒有出現像西方那樣的科學革命,科技也未能大量用到生產上。 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流的中心價值系統,重天人合一,重社會秩序與人倫規范。在大部分時 間里,中國面對的主要問題不是外部世界的挑戰,而是源自內部的傳統危機,但歷史總是依 照自身邏輯消解和克服這些危機,進入又一輪王朝循環 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機器生產更多地被採用。如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始建廠時,即 派人到美國選購機器, 其中包括軋花、 紡紗、 織布機械全套設備。 後來李鴻章決定擴充紡紗, 又向英國增訂機器。當時,無論是紡織、鋼鐵工業還是其他製造業,都建立起了機器工業企 業。以後建立的諸廠均一開始就進口外國的機器設備,引進國外技術,以至聘用外國技術人 員。這些進口的機器設備在當時尚屬先進。洋務派辦民用工業,為了解決資金問題,采 取 「 官督商辦 」 和 「 官商合辦 」 的方式,吸收私人資本。這 「 商股 」 部分即是民族資本主義因 素。從 70 年代開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資於近代民用工業,終於 使中國有了一點先進的生產能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也就促進了資產階級的 出現和無產階級隊伍的擴大。
⑹ 洋務運動中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在管理方式,產品,性質,各自特點各自企業代表
軍事工業發展的特點
1.以國防軍事需要為動力,積極開拓軍工生產。
2.注意利用國外技術設備,重視培養本國人才。
3.國家政權的支持。創辦軍事工業的洋務派代表人物在清政府中身居要職,他們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從財力、經濟政策和組織制度等方面支持近代軍事工業的發展。
4.缺乏資本的人格化。在一般資泳主義企業里.,資本家作為人格化的資本,是推動剩餘價值生產、剩餘價值資本化和資本增殖的重要力量。而在近代軍事工業中,恰恰缺少這種力量。
軍事企業性質 : 帶有近代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工業企業
民用企業性質 : 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近代資本主義企業
民用企業
洋務派興起辦民用企業的熱潮,從當時的客觀條件來看,實際上是地主階級企圖改變某些封建生產方式的改良運動。這種改良運動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都有較大的影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微弱的資本主義經濟,是抵抗不住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吞和欺壓的,它只有藉助於政權的力量才能求得生存。民用企業就是從封建主義經濟中脫胎出來的、藉助於政權力量的資本主義,它在與外國資本的抗爭中發揮了民族資本主義所不可能發揮的作用。許多民族資本企業就是在「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的招牌下倖存下來的,所以它對於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有其一定的作用。
洋務運動為什麼先發展軍事工業,後發展民用工業?
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腐朽統治,表面上發展的軍事只是一種工具而已。洋務運動的前期的口號是「自強」,這說明了當時的人們迫切想擺脫帝國主義壓迫的願望,但發展軍事不能是沒有資金支持的,當時的清政府經過《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不斷地向外國列強賠款,財政已經是極度的緊張,而發展軍事工業的初期又難以避免的要從西方的發達國家進口先進武器來增加國防實力,而這又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的,當時的清政府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便隨即又打出「求富」的口號,興辦工業來支持軍事的發展。
民用企業,軍事企業
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軍械所,任用中國工匠,仿製西式槍炮,是中國最早的近代軍事工業。從1862年起,用三年時間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
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是清政府新設立的外交機構。
1862年,在北京設立專門培養翻譯翻譯人員的「同文館」,這是清代最早的「洋務學堂」(1902年
並入京師大學堂)。
1863年,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第二年又在廣州設立一個「廣方言館」。「廣方言館」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於培養通曉外語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內設翻譯館;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機器製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軍火機器總局(後改名為北洋機器製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輪船招商局;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出洋,由容閎指導選派。
1875年,建議在各省設立洋學堂;創立科舉考試中「洋務進取」一項。
1878年,在蘭州建立蘭州織呢局,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家機器毛紡織廠。
1880年,在上海建立機器織布局,這是中國最早的機器棉紡織廠;同年,在天津設立京師學堂,購置軍艦;設立南北電報局。
1881年,設立開平礦務局。
1882年,建立旅順軍港。
1885年,清政府新設立了海軍衙門;在天津設陸軍武備學堂。
1890年,在漢陽建立湖北槍炮廠;在湖北,江西設立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⑺ 洋務運動的軍事工業有何特點
一、洋務運動時期軍事工業發展的特點 1.以國防軍事需要為動力,積極開拓軍工生產。近代軍事工業,作為整個近代工業之先驅,立足於自然經濟的荒原之上,必然要受到封建生產關系的掣肘。因此,要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就需要有一股強大的動力。 軍事經濟研究1」1·石任何現實動力的形成,都是外在壓力和內在驅動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兩次鴉片戰爭,迫使中國吞下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苦果,長達14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革命又極大地動搖了大清帝國的統治,使其認識到加強國防軍事力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從而形成對近代軍事工業的強烈需求。
⑻ 洋務運動興辦的軍事工業有什麼特點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或同光新政,是指1860年(咸豐10年底開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經過兩次英法聯軍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為「洋務派」與「守舊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計劃經濟的手段發展工商業,增強國力,以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1.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通過引進大機器生產技術,在各省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安徽安慶,曾國藩)、天津機器製造局(天津,崇厚)、江南製造總局(上海,李鴻章)、金陵製造局(江蘇南京,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楨)等,由於生產管理方式是封建主義舊式管理,加上產品僅供政府使用,不計成本,使得這些軍事工業的產品大多沒有利潤,因而很少有再繼續投資擴大生產的。
2.由於前期的軍事工業耗費了大量銀餉卻沒有明顯成效,並且軍事工業所需的原料也出現短缺,洋務派決定以「求富」為口號,再發展一批民用工業以籌集資金,這批民用工業的產品很多是以市場為導向,具有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的特點。開平煤礦(河北開平,李鴻章)、湖北織布局(湖北武昌,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漢陽,張之洞) 蘭州製造局(亦稱甘肅製造局,左宗棠)甘肅織呢總局(亦稱蘭州機器織呢局)等,這些民用工業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輸出。
經過30餘年的洋務運動,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被證明破產。李鴻章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
洋務運動的失敗的原因有很多,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指出,所謂「洋務」乃由於西方社會注重效率,與中國傳統社會習慣大相逕庭。每一件兵器的使用,都受到傳統文化、思想之約束,而這些都是在每一方面都受到影響。如開辦各類實業工廠,社會上需要有各類商業組織作配合,如零件、銀行、保險等等,但這些在十九世紀的中國都全付闕如;會計沒有完善的管理概念,使會計帳目不能有效核實;人事管制漫無標准,蓋因傳統文化欠缺現代人事管理思維。
⑼ 軍事技術的發展特點
軍事技術進入了利用化學能的新時期。武器裝備和軍事工程都發生了重大變革。但是,由於這一時期世界各國基本處於封建社會,生產停留在手工業方式,科學技術發展較慢,因而軍事技術發展也較慢。在火器出現後的700年間,冷兵器在戰爭中仍占重要地位。直到17世紀中葉發明刺刀後,其他冷兵器才被逐漸淘汰。
近代火器時期(產業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迅速發展,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蒸汽機的發明,冶金、化學、機械製造等工業的發展,為近代軍事技術的發展准備了物質條件,使它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19世紀40年代~19世紀末,美國發明家S.F.B.莫爾斯、A.G.貝爾和俄國物理學家A.C.波波夫、義大利物理學家G.馬可尼相繼發明了有線電報、電話和無線電報,實現了信息的遠距離快速傳遞,引起了通信技術的革命。這些成就應用於軍事,從根本上改變了軍隊指揮通信方式,從而有可能實現迅速有效地組織指揮廣大地區的大規模作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發明雷達後,無線電技術進一步應用於偵察、警戒、跟蹤和導航等方面,大大提高了部隊的作戰效能。同時,利用電磁波進行偵察和反偵察、干擾和反干擾的斗爭也迅速發展起來,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戰斗領域──電子戰,或稱電子對抗。
近代火器時期軍事技術的發展特點 近代火器時期,正是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科學技術和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軍事技術發展較快。主要武器裝備逐步實現了機械化和標准化、系列化。作戰范圍從地面和水上擴展到空中和水下,還開辟了無形的電子對抗戰場。作戰方式發展成為諸軍種、兵種合同作戰。
⑽ 洋務派創辦的近代軍事工業的性質和特點
在洋務運動初期,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通過引進大機器生產技術,在各省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以加強軍事力量。如安慶內軍械所(安徽安慶,曾國藩)、天津機器製造局(天津,崇厚)、江南製造總局(上海,李鴻章)、漢陽兵工廠(湖北漢陽,張之洞)、金陵機器製造局(南京,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楨)和西安機器局(西安,左宗棠)等。但由於生產管理方式是官僚主義舊式管理,加上產品僅供政府使用,不計成本,使得這些軍事工業的產品大多沒有利潤,因而很少有再繼續投資擴大生產的。
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完全屬於官辦性質,其經費主要來源是海關關稅,軍餉和厘金。所生產的產品不經過市場流通領域而直接調撥給湘軍,淮軍與沿海各省軍用。19世紀80年代後因為各局廠經費短缺,以往那種不計價格的調撥方式有所改變。例如南洋和廣東先後向福州船政局訂造兵船,均以協款名義先行預付船價半數左右。此後沿海各省中那一省需兵船就由何省籌款。並按照福州船政局為南洋代造快船成例辦理。江南製造總局和天津機器局的每年歲入中都有各省解還的軍火費用。同時,各軍火工廠的生產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際軍火市場價格的影響,如果所產某種武器成本和售價過多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就會停止生產。這說明雖然是官辦的和不為交換而進行的軍火生產,也無法完全規避價值規律的制約。因此,這些軍事工業逐漸帶有資本主義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