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做好工業強縣

如何做好工業強縣

發布時間:2022-12-25 17:38:36

『壹』 達到什麼樣的標准才能叫作工業強縣

工業GDP在全國排前10

『貳』 對全縣經濟工作會議的意見建議怎麼寫

同志們:
經縣委、政府研究,決定今天召開全縣經濟工作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中央、全省、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結2011年經濟工作,安排部署2012年全縣經濟工作。下面我講三個方面的意見:
一、2011年工作回顧
2011年,全縣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突出實施工業強縣和城鎮化帶動戰略,推進「三化」同步,按照年初確定的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搶抓機遇,扎實苦幹,奮力拚搏,保持了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是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我們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在加快發展中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全縣生產總值預計完成45.28億元,同比增長17.1%。財政總收入6.46億元,同比增長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6億元,同比增長121.1%,年均增長54.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達到8.77億元,同比增長20.09%。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6280元,同比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3730元,同比增長19.32%。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為43億元和14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0.13%、16.73%。
二是工業經濟平穩發展。大力推進工業強縣戰略,野馬川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媽姑有色冶金產業園區、珠市裝備製造產業園區建設快速推進,入駐企業18個。韭菜坪風電二期項目即將竣工。黔滬水泥廠建成投產。核桃乳異地技改項目和利民食品廠加快建設。建成了野馬川半夏組培加工廠,開工建設百靈制葯項目。完成工業總產值40億元,同比增長17.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累計完成11.5億元,同比增長50.1%。在工業主要產品產量中,累計完成原煤產量150萬噸,同比增長41.5%;生產精鋅5000噸,同比增長108.3%;生產鐵礦石161萬噸,同比增長61%;生產水泥16萬噸,同比增長789%。
三是城鎮建設和管理有序推進。完成赫章縣城總體規劃修改初步方案評審。完成漢陽花園、縣城老城區和西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報批。完成了5個鄉總體規劃報批。啟動了4個鄉鎮總體規劃編制。完成5個鄉鎮特色小城鎮風貌改造方案設計。完成11個精品示範村規劃編制;完成203個村莊指導性建設規劃報批工作。不斷完善城市建設征地拆遷工作制度,推進征地拆遷工作規范化。縣城夜郎大道三、四標段建設加快推進。小河溝橋加快建設。老二中綜合開發項目正在進行主體工程建設。農廣校片區舊城改造正在進行主體工程建設。農牧局片區舊城改造有序推進。玉錦小區開發項目正在做地勘工作。廉租房建設項目、西城區一期路網和媽姑沉陷區搬遷項目加快推進。「整臟治亂」專項行動和「滿意在赫章」主題活動深入開展,群眾衛生意識、秩序意識逐漸增強,城鄉衛生環境逐漸改善。
四是「三農」工作成效明顯。著力推進「三個百萬」工程,完成核桃種植16萬畝,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到46萬畝。整合資金5996.98萬元投入草地生態畜牧產業,牛、生豬、羊存欄分別達10.6萬頭、34.38萬頭、19.74萬只,同比增長分別為30.5%、0.93%、20.63%。種植中葯材10萬畝,其中半夏4萬畝。糧食總產量達27萬噸。圓滿承辦了全省中葯產業發展推進大會和全省核桃產業扶貧工作推進大會。生態文明家園「黔西北民居」建設完成25084戶。
五是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全年安排156個重點項目,目前開工建設132個。畢威高速赫章段工程加快推進。完成了岔河至羅州等10條油路建設,韭菜坪至鍾山泥結路竣工驗收,11條通村油路全面開工建設,16條通村公路全面完工。完成了12座橋梁建設工程。啟動了5座骨幹水源工程建設的前期工作。野馬川河道治理工程、可樂鄉防洪工程、平山鄉扇子田水庫副壩除險加固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因旱災水源枯竭項目等一批水利工程開工建設。
六是改革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全面落實限時辦結制度,將638個行政審批事項減少到169項。堅持招商引資「一把手」負責制,積極推行領導帶頭招商、園區承接招商,組建了8個招商分局分別駐外招商。全年共275批次客商赴赫章考察。全年新開工項目81個,續建項目51個。招商引資簽約項目73個,簽約資金245.96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5億元。
七是文化旅遊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切實加大旅遊景區宣傳推介和景點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景區服務功能,構建多層次的旅遊文化體系,大力開拓文化旅遊市場,增加旅遊綜合收入。以平山為重點的鄉村旅遊蓬勃發展。完成了大韭菜坪景區步道建設。阿西里西村被評為民運會貴州最具魅力村寨。啟動了可樂國家大遺址公園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全縣旅遊人次達142.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2.5億元,同比增長25%。
八是「和諧赫章」建設取得新進展。「十大民生工程」加快推進。完成了253個整村推進項目。赫章一中新校區工程開工建設。全面落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城鄉低保制度、社會救助制度。新增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7020人,城鎮新增就業207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6%以內。完成2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廣播電視縣鄉聯網工程建設。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4.28%。安全生產實現「雙降」目標。切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在城關地區推行網格化管理新模式,建立了34個(村)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室。大力開展了以「打黑除惡」為龍頭的治安整治活動,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平安赫章」、「和諧赫章」建設深入推進。
當前,我縣經濟社會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總量和人均佔有量小,企業轉型升級速度慢;二是財政總量小,財政穩收、增收壓力重重,收支矛盾突出;三是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亟待改善,工業化、城鎮化程度低;四是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的壓力加大,支柱產業培育步伐緩慢,大項目、大企業支撐和拉動經濟發展格局沒有形成;五是農業基礎脆弱,農村貧困面大,農民增收困難;六是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社會保障、收入、住房等方面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多,信訪維穩和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七是部分鄉鎮、部門執行力、落實力不強,部分幹部思想不夠解放,投資軟環境需進一步改善;八是農村基層織建設急需加強,村組幹部在關鍵時刻的作用發揮不夠明顯。
2011年,赫章縣經濟發展綜合排位居全省第54位,比2010年下降2位。其中,生產總值居全省第39位,生產總值發展速度居全省第59位,分別上升1位、下降8位;固定資產投資居全省第38位,固定資產投資發展速度居全省第10位,分別上升10位、17位;工業增加值居全省第51位,工業增加值發展速度居全省第27位,分別上升1位、31位;旅遊總收入居全省第35位,旅遊總收入發展速度居全省第78位,分別下降5位、24位;工業用電與工業產值之差居全省第76位,下降24位;稅收收入居全省第42位,稅收收入發展速度居全省第38位,分別上升1位、下降24位;居民儲蓄居全省第39位,下降18位;貸款余額居全省第34位,上升10位;城鎮就業人數居全省第48位,下降16位;一般預算收入居全省第50位,一般預算收入發展速度居全省第75位,分別下降5位、46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省第66位,農民人均純收入發展速度居全省第40位,分別下降6位、上升32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15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發展速度居全省第23位,分別上升4位、9位。我們要清晰的認識到赫章在全省88個縣(市)中所處的位置和存在的差距,要進一步強化憂患意識、發展意識,創先爭優、增比進位,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狀態,堅定不移地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
二、突出重點,強化措施,扎實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今年是縣級換屆後的第一年,又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我們還將迎來黨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的召開,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意義十分重大。雖然在發展中還面臨一些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但我們更要看到,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重點是我縣的薄弱環節,新的十年國家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東部沿海產業轉移,基礎設施加快改善,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要素支撐能力不斷提升,新增產能正在釋放,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我們要大力培育發展活力、倡導發展文化,進一步提振精氣神,敢拼敢闖、創先爭優、團結奮進,切實做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能快則快,好中求快、快中保好,使各項工作都有新的突破,為「十二五」規劃順利實施打下堅實基礎。
今年全縣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穩中求進,提速轉型」作為今年工作的總基調、總目標,堅定不移落實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縣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加快推進「三化同步」,在加速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加快轉變方式,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進一步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在加快城鎮化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做大經濟總量的同時進一步改善民生,在深化改革的同時進一步擴大開放,在堅持現有成功做法的同時進一步創新思路,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則快、又好又快」。
全縣經濟社會的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7%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加7%,第二產業增加30%,第三產業增加16%),力爭20%,達到56億元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2%以上,達到125億元,力爭146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同比增長33%,達到60億元以上。財政總收入增長20%以上,達到7.74億元,力爭完成8億元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5%,達到11億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以上,力爭達到4500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以上,達到18000元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1.5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2.5個百分點。減少2.13萬貧困人口。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8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圍繞上述目標,今年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投資較快增長,推動經濟加速發展。牢固樹立抓投資就是抓發展的理念,以投資總量的增長拉動加速發展,以投資增量的擴張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確保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5億元以上。其中,工業項目確保完成投資46.17億元 (電力項目28.39億元,煤炭項目2.44億元,產業項目15.34億元);房地產項目確保完成投資26.65億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確保完成投資12.87億元;交通項目確保完成投資23.29億元;農業項目確保完成投資1.63億元;其他項目確保完成投資11.72億元,50萬元以下固定資產項目確保完成投資3億元以上。一是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增加前期工作經費投入,加強項目儲備和項目庫建設,抓好項目前期研究和規劃設計,加快環境評價、土地預審等工作進度。建立重大項目建設領導協調機制和定期通報制度,依法開展項目征地拆遷,做好被征地群眾的權益維護和動員引導工作,保障項目順利實施。二是積極爭取國家投入。在基礎設施、開發扶貧、民生工程、生態環境等領域,爭取國家提高專項建設資金投入我縣的比重,提高對我縣交通、水利等建設項目的投資補助標准和資金注入比例,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專項對我縣特色優勢產業的支持力度。認真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爭取中央、省、市增加對我縣的轉移支付。三是著力推動民間投資。堅持非禁即允,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規劃建設民營經濟產業園,破除投資壁壘,降低准入門檻,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參與土地整治、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特色經濟發展,進入市政公用事業、保障性住房、社會事業等領域。四是努力拓寬融資渠道。完善地方政府金融協調管理體制,做大做強建投公司、國資公司、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組建產業園區及開發投資公司,深化政銀合作、銀企合作、銀校合作。五是切實加強財稅工作。爭取縣外金融機構對我縣信貸規模給予傾斜,改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加快新財源建設步伐,優化財源結構,著力提高一般預算收入發展速度和稅收收入發展速度。堅持搞好管活的原則,加強邊關站點的管理,加大稅費稽查力度,嚴防跑、冒、滴、漏,確保應收盡收。
(二)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轉變發展方式最重要的是調整結構,提升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盡快使工業經濟快起來、大起來、強起來。一是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搭建科研平台,實行產、學、研相結合,加大煤、鐵、鉛鋅傳統產業開發研究力度,堅持走產業之間循環發展之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要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促進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汽車配件、拖拉機配件、摩托車配件製造,力爭裝備製造、鑄造冶煉等產業有新的突破。推進中小去也孵化園建設,大力培育中小企業。全縣工業總產值達54億元,同比增長3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22億元以上,同比增長30%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以上。二是加快發展服務業。緊緊圍繞「旅遊文化興縣」的戰略目標,加快旅遊景區和精品旅遊線路建設,加大客源市場開拓力度,增加旅遊接待能力,提高旅遊收入,全縣旅遊總收入達15.6億元,同比增長25%。緊緊圍繞到2016年全縣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5%的目標,著力打造「夜郎」文化品牌,抓好「五古」保護與建設,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可樂國家大遺址公園的規劃編制工作。加強現代物流基地的建設,加快發展金融、信息、房地產、社區服務等面向生產、面向民生、面向群眾的服務業。三是大力推進產業園區快速發展。進一步完善園區基礎設施,盡快實現園區道路系統與高速公路和鐵路網有效銜接,著力打造珠市、媽姑產業園區循環公路網,在媽姑至珠市沿線適宜建設山塘或水庫的地方,全部規劃建山塘或水庫,降低企業運行成本,推動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資源和要素向園區集中。提高園區容積率和單位土地投資強度,產業園區投資強度每畝達140萬元以上,力爭每畝達300萬元。新建成園區面積1平方公里,建成路網11公里以上,啟動20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建設,園區生產企業達15個,在建企業達18個,完成園區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同比增長74.4%。園區工業總產值確保完成達30億,力爭達40億元。四是切實抓好要素保障。加快煤、鐵、鉛鋅、銅等資源勘查進度,提高資源保障能力。注重在資源開發中配套發展相關產業,努力走出一條資源換產業的路子。加大煤礦資源整合力度,加快在建煤礦建設,推進完成勘查工作煤礦的探礦權轉采礦權工作,力爭全縣煤炭產量達150萬噸以上。建成大韭菜坪、石頭寨風電項目,開工建設珠雉、法拉、烏江源五里和結構等風電項目。
(三)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一是打好開發扶貧攻堅戰。把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堅持以縣為單元,整合資金,集中投入,大力實施產業化扶貧。加強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完成22個村的整村推進項目及草地生態畜牧業、核桃、半夏產業化扶貧項目,實現7個貧困鄉鎮「脫貧摘帽」,確保新增減少貧困人口2.13萬人以上。二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特色農業發展步伐,按照實施「三個百萬」工程規劃,大力發展核桃產業,轉變核桃種植方式,今冬明春完成核桃種植15萬畝以上,認真作好核桃種植的育苗工作。加快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新增能繁母牛5千頭以上,新增基礎母羊4萬只以上,建植和改良人工草場7萬畝以上,建圈7.3平方米。大力發展中葯材產業,完成種植中葯材15萬畝,其中,種植半夏5萬畝。大力發展烤煙產業,種植烤煙8.18萬畝,確保收購煙葉18萬擔以上。加大科技興農力度,穩定玉米、馬鈴薯種植面積,提高糧食單產。完成1.2萬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三是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引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投資建設優勢特農產品基地,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儲藏保鮮、市場流通等服務。抓好牛肉、核桃產品、苦蕎、半夏等食品葯品加工。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四是穩定糧食生產。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抓好「米袋子」和「菜籃子」,在城關、白果、達依、水塘、可樂等地規劃建設蔬菜基地,提高供給能力,確保糧食供應和物價基本穩定。五是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集體林權制度和供銷合作社改革。推進金融服務和產品向農村延伸,加強農村擔保體系建設,鼓勵和扶持擔保機構開展「三農」擔保業務。
(四)加快城鎮規劃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一是堅持規劃引領。把城市規劃作為政府配置資源的手段,合理確定城市發展方向和產業布局,加快拓展新區,擴大城市發展空間。完成東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修改,完成7個鄉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完成15個精品示範村、153個村指導性建設規劃工作,實現全縣所有鄉鎮、行政村規劃全覆蓋。二是加速推動縣城建設。加快東、西城區開發步伐,加快路網建設,完成夜郎大道一、三、四標段工程建設,建成小河溝橋工程,啟動縣城南環路建設,扎實推進西城區路網工程建設,啟動東、西城區二級客運站建設。積極推進舊城改造,完成老二中片區、農廣校片區開發,加快農牧局片區、老加工廠片區舊城改造項目建設。開工建設漢陽新城國際項目,基本完成玉錦小區開發項目。啟動商品房開發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力爭完成開發面積50萬平方米。安置房建設啟動面積20萬平方米,完成安置房建設11萬平方米。完成廉租房建設11.3萬平方米。三是加快特色小城鎮建設。充分運用招商引資、項目帶動的方式,新增啟動安樂溪、鐵匠等10個特色小鎮建設,啟動媽姑小集鎮沉陷區整體搬遷工作,努力建設一批交通樞紐型、旅遊景點型、綠色產業型、工礦園區型、商貿集散型城鎮。四是完善城鎮基礎設施。著力加強城鎮供水、供電、垃圾污水處理和教育、醫療、文化等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五是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統籌解決進城務工人員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六是加強城鄉環境整治。加大整臟治亂工作力度,著力創建省級文明衛生縣城。積極推廣「四在農家」經驗,實施32000戶「黔西北民居」建設和11577戶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江南「同心新村」建設。完成3000口農村沼氣池建設。
(五)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一是深化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文化體制改革、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完成鄉鎮財政所改革等,努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二是大力加強投資環境建設。大力營造安商、親商、扶商、富商的濃厚氛圍,努力營造良好投資軟環境。三是全方位推進招商引資。加大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力度,採用領導帶頭招商、以資源招商、以商招商、產業招商等多種方式,積極引進大企業、大集團到我縣投資開發。充分發揮企業在招商引資中的主體作用,加快實現招商引資由政府推動為主向以企業、中介組織、專業招商機構為主轉變,由政府出面簽約向企業與企業簽約轉變。
(六)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完成畢威高速公路赫章段建設和212省道赫章至紅花嶺改造工程。建成砂石至寒婆嶺園區公路、野里壩至大韭菜坪旅遊公路,啟動建設野馬川至城關和媽姑至羅州兩條連接線建設。爭取啟動河口、珠市、河頭上3座水庫的立項建設,完成則姑、龍井溝、萬家溝、娃兒溝4座水庫建設前期工作。積極推進煙水配套工程和河道治理。建成大韭菜坪、石頭寨風電項目,開工建設珠雉、法拉、烏江源五里和結構等風電項目,使全縣建成和在建風電裝機達40萬千瓦以上。完成60萬噸鑄鐵技改擴能項目建設。
(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把加快經濟發展與加強環境保護結合起來,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一是加強生態建設。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和小流域治理等生態工程,完成營林面積8.15萬畝以上,完成石漠化治理1.45萬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6平方公里。加大亂砍濫伐行為的查處力度,提高森林覆蓋率。二是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實施重點耗能企業節能改造、節能技術產業化示範等工程,推進城市道路照明設施節能改造,推動工業廢棄物在新型建築材料中的應用。三是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實行嚴格的地下水保護制度,加強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污染防治。加大重點流域和重金屬污染治理力度,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和礦山環境治理。
(八)加快推進社會建設,著力保障改善民生。一是大力實施「十大民生工程」。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了2012年的「十項民生」工程,要進一步將責任明確到部門,分解到個人,確保完成「十項民生」工程建設任務。二是全面加強教育工作。加強學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強化民族教育、義務教育、特殊教育。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完成赫章一中新校區搬遷、青少年活動中心和17所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啟動鐵匠等6所初級中學教師周轉房工程建設,建成赫章縣特殊教育學校、思源學校和10所幼兒園。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和獎勵制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實施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著力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三是積極推進醫療衛生工作。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實施基本葯物制度。加強新農合管理,確保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以上,降消項目及計劃免疫工作達到省、地的要求,有效控制傳染病發病率,防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完成縣醫院住院綜合大樓、中醫院住院大樓和財神衛生院污水處理項目建設,啟動縣衛生監督所項目和救援中心項目建設。四是著力抓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完善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強化孕前管理,提高已婚育齡婦女避孕節育措施落實率,有效控制政策外生育,繼續鞏固提高創優成果,力爭實現「國優」標准,確保實現「雙降」目標,推動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跨越式發展。五是大力抓好安全生產。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切實抓好各個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堅決打擊非法採煤采礦,確保安全生產各項控制指標不突破上級下達的指標范圍。六是切實抓好社會維穩工作。強化信訪、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禁毒工作,切實打擊「兩搶一盜」,堅決依法打擊阻工、阻路行為,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安全感。七是加強社會保障工作。建立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全面落實城鄉低保政策,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標。不斷完善就業、醫療、生育、工傷保險制度,全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三、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切實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是完成今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的重要保障。要按照為民、務實、高效、廉潔的要求,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一是提振精神。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進一步把思想統一到發展上、把心思集中打發展上、把力量能聚到發展上。培養不畏艱難、奮勇前行的精神,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創先爭優、增比進位,做到「干字當頭、敢字為先、拼字求勝」,在難題面前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於碰硬,在風險面前敢作敢為、敢於擔當,力爭在一些領域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建立健全獎懲機制,使發展壓力級級傳遞、工作動力層層提升,激發各級幹部幹事創業的激情。
二是提高能力。堅持向基層學習、向群眾學習、向先進取經,切實增強抓經濟、抓工業、抓項目、抓開放、抓改革的本領,增強服務基層、服務企業的能力。善於在挑戰中尋求發展機遇、在困境中開創新的局面,善於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敢於嘗試、勇於擔當、寬容失誤。要敢於在思路、制度、體制、機制方式上打破舊的條條框框,創造性的開展工作,不斷深化「以創新促發展、善創新大發展」的理念,深入研究國家政策特別是發展政策和產業政策,贏得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三是真抓實干。加強執行力建設,在其位就要謀其政、成其事,恪盡職守,勤勉盡責。領導幹部要帶頭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把趕緊用在抓落實上,把重點放在求實效上,少說多做,身體力行。說了就要算、定了就要干,切實克服和避免拖拉漂浮的工作作風,做到敢想會干。加強機關效能建設,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快決快辦。嚴格執行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提高機關工作效率,增強服務意識,簡化辦事流程,提高服務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不斷提高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加強政務服務中心和電子政務建設,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
四是依法行政。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加強行政程序制度建設,做到規范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在開展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工作時,要全力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全面落實「六五」普法規劃,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深入推進政務、廠務、校務、村務公開。加強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做到廉潔從政。
同志們,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任務艱巨、重任重大。大家一定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艱苦奮斗,扎實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以優異的成績向黨的十八大獻禮。

『叄』 關於如何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一些思考

我國的縣制萌芽於西周,產生於春秋,發展於戰國,定製於秦朝,興盛於當代。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縣級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地域實體。而縣域經濟是以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承上啟下的紐帶,是區域鏈、創業鏈、再生鏈、產業鏈的紐帶。發展縣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關繫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一、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反思過去的發展理念和實踐,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縣域經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但實際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輕鄉的問題,財政資金絕大多數投向城區建設。城市發展突飛猛進,但農村地區發展相對緩慢,與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 2、縣域經濟工業化程度較低。一般而言,多數地方縣域現代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發展水平較低,目前粗放經營,產品低端現象較為普遍。3、農業產業化進度緩慢。目前技術、人才、資金都向大城市集中,縣域農業產業化經營質量不高,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難以做大、做強。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還不規范,在提高科技興農中的作用還極其有限。農村市場建設落後,難以支撐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與加工。 4、支農資金投入比例偏小。支農資金與城市建設投入相比,比例偏小,還很不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城鄉統籌發展的步子應再大一些。這個題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幾點思考 發展縣域經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符合縣情的科學發展思路和措施,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1、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調整,要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科技興農、基地扶農、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工業調整,要加快機制轉換和體制創新,要以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導產業,抓大扶強。第三產業要以市場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業,以及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新興產業。2、要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從區域競爭的態勢看,特色就是財力,特色就是潛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經濟發達縣市的實踐也證明,發展特色經濟是成功之道。特色經濟多是「塊狀」、「集群」型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縣一業」、「一鄉一產」、「一村一品」,帶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因此,發展縣域特色經濟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規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本地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辟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從城鄉發展的格局看,經濟騰飛的「龍頭」在城市、在集鎮。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更好地提升人氣,提增財氣,提高品位,做強城鎮經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准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堅持軟體硬抓,硬體精抓,優化城市環境,不斷提升城鎮形象,引導生產要素盡快向城區集聚,為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創造條件。 4、要把抓好項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只有堅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項目、引資金,才能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要想靠有限的資金投入換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立足自身實際,以市場為先導,選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層次盲目重復建設。通過抓好項目建設,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5、要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環境出生產力,環境出競爭力。只有著力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創新服務思路,拓寬服務領域,創造寬松公平的政策環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務環境,才能形成「磁場效應」,贏得發展主動權,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優化環境要通過積極創建「服務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實現行政提速、審批暢通和辦事高效;在服務領域上,要從適應企業和民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由單一搞審批辦手續向搞好產業指導、信息咨詢和市場體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斷健全政府部門行政效能評估監督制度,從源頭治理,從機制入手,堅決清除一切不利於環境發展的障礙。三、結合縣情,切實推進我縣經濟社會爬坡上坎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我認為應該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堅定信念,保證科學發展的思想不動搖。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的切入點,在全面推進小康建設中擔當重要任務。堅持科學發展,就是要堅持發展縣域經濟。去年,我縣生產總值達到119.1億元,增長12.3%,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8億元,縣域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今年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的戰略目標是利用五年左右時間,躋身全省縣域經濟「十強縣」。堅定信念,就是時刻要以這個戰略目標為重心,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培育高效特色產業,不斷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澧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強化學習,保證學以致用的態度不鬆懈。加強學習,一要認真學習政治理論,把握理論體系,增強黨性意識,提高黨性修養。其次要認真學習領會省、市、縣關於加快發展的各項重大方針政策,不僅要能幹好工作,還要能對省市縣的發展戰略說出一二三來,並且深刻地領會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識結構,要根據履行崗位職責的要求,廣泛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同時,還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善於把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聯系起來,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發展的規律,從中受到啟發,獲得靈感,提出新見解,並運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學習的成果體現在完成工作的業績上,體現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上。3、埋頭苦幹,保證艱苦奮斗的作風不含糊。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告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應該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戰的准備。只有通過紮根基層,埋頭苦幹,腳踏實地,深入群眾,聯系群眾,把握縣情,才能更好地為縣域經濟發展獻力獻策。 4、務實創新,保證經濟轉型的方向不轉向。堅持「工業強縣、創業富民」戰略,推動我縣經濟形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社會形態由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2009年,我縣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31.4:33:35.6,一、二、三產業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這種經濟結構的弊端是單一產業拉動整個經濟發展困難較大。因此,需要突破產業結構發展,始終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推動工業做大做強,突出支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肆』 如何抓好縣域工業經濟

當前,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說明中國已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但中國原有的自然經濟,落後的生產力以及受其他國家壓迫的國情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遺留留了不少的問題。盡管中國經濟發展快速,但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不少負面影響,比如環境污染和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因此,我們一直在探尋符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那麼,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存在什麼問題呢?中國乃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在製造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亦被譽為「世界工廠」。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於生產密集型的製造業,依賴於便宜的勞動力和便宜的資源環境這一優勢。但這對中國卻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中國一直以低廉的價格為外國人提供商品,提供服務,同樣的付出,中國的勞動人民卻只能得到很少的回報,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同時,我們還受「貿易保護」的壓制,「反傾銷」等矛頭直指中國,致使中國處於為人家提供廉價商品還要遭受人家打擊這一尷尬境地。另一方面,隨經濟發展,中國勞動力低廉這一優勢也將越來越不明顯,發達國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往我國的轉移也對我國的環境和資源造成極大的污染和消耗,這種發展模式是無法持續的。此外,加工製造是產業鏈的底端,發達國家掌握了創意·營銷等高利潤環節,我國就如受資本家剝削的工人,一直在為他人創造財富。長此以往,我們就會失去與別人競爭的資本。促使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消費,投資和出口。在中國,由於過去我國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和醫療服務體系,國民儲蓄較高,消費需求不旺,所以我國經濟依靠消費拉動並不明顯。加上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出口創匯,引進外資的戰略,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為60%以上,經濟增長依靠外貿的比重很大,導致我們放棄了中國這個最有潛力的市場,同時,我國基於戰略的考慮,大力進行政府導向型投資,創造市場需求,拉動國家經濟增長,使國家經濟形成了出口依賴型與投資拉動型並存的模式。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增長,中國國民購買力明顯增強,加上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紛紛覬覦中國這塊市場。對於中國自己來說,更應該開拓自己的市場,通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同時,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很多情況下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資源利用效率低這種發展是不可能長期帶來效益的,作為一個大國,我們是不甘心如此的,加上中國改革開放至現在的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我們有能力去實現一個產業的轉型,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使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那麼,我們該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呢?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實現三個轉變,一個方針,三個轉變:一是轉變以投資、出口拉動,轉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二是由主要以第一、第二產業拉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三是由主要以消耗物質資源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一個方針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傳統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首先,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仍會存在,因此,中國不應放棄世界製造業大國的地位,但我們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檔次,出賣技術而不是勞動力。只有讓我們的競爭優勢有不可替代性,才能讓保證我們的地位,從而使我們把握主動權,提高企業員工待遇。當然,企業也應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一批「有技術含量的」人才。主要有: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要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努力打破地區、部門和行業的界限,通過聯合投資、聯合生產以及專業化分工協作等手段來發展規模經濟,提高規模效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長企業提高投入產出比的內在動力,使企業自覺地加強管理,在現有企業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使實現集約型增長的有效手段;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加大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的貢獻。體制轉變:要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建立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推進企業住房制度建設;健全規范社會中介機構,提高綜合管理水平,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基礎條件,要充分吸收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結合國情,不斷探索,不斷改進提高。另外,我們應該在創意設計環節下功夫。一個產品的利潤多產於這個環節,因此我們要鼓勵自主創新,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還有,我國應當增加第三產業的比重,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繁榮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作為一種新興的行業,它吸納就業的容量極大且知識含量高等優勢促使它廣為推崇。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絕對不可以放過如此好的一個機會。現代服務業急需一批有知識內涵的主力軍,因此我們要加大教育投資,把握好這個機遇。我國依然是農業大國,農業佔了人口的絕大多數。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民收入出現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現象。其中一個重大方面就是城市和農村的差距。農村缺少工作崗位以至於大量勞動力剩餘,農村醫療,教育等也明顯比城鎮差,因此重視農業問題和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也是刻不容緩的事情。要按照中央確定的「三農」工作具體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的基本思路,毫不鬆懈地抓好「三農」工作。要牢牢把握「三農」這個基本立足點,牢牢把握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這個重要著力點,牢牢把握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這個戰略著眼點,牢牢把握城鄉改革聯動這個關鍵切入點,周密部署扎實推進。要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積極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業往高科技效率高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從而拉動消費。我國還應當調整好分配結構,縮小貧富差距,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久治安的重要保證。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於深化企業和事業單位改革,保持社會穩定,順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意義。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於鼓舞國人消費,提高國人的消費水平,拉動內需,減小我國產業對外需的過度依賴。中國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其他國家覬覦的市場,我們自己又怎能放過?經濟制度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遠不只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改革中許多問題都極其棘手,正如壟斷行業的改革等等,都面臨極大的阻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應該從單純的追求GDP增長轉向提高國民社會福利水平。這一目標並不否認促進GDP增長的必要性,因為一國GDP的增長是提高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徑。然而,我們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必須考慮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否則就會陷入只有經濟增長,沒有經濟發展的怪圈。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終需要反映為個人收入的增加和社會財富的增加。除了收入和財富的增加,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高低還取決於良好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等等。所以我們要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立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它需要政策的保障也需要有明確的綱領,牢牢把握發展方向,相信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強大,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伍』 急需信豐工業分布及發展和信豐經濟現狀的資料!

一、工業發展現狀近年來,信豐縣牢固樹立工業立縣理念,緊抓發展主題,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兩大優勢,主動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全力打造「全省工業強縣」。通過努力,全縣工業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後勁進一步增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002年的11004萬元增長到2006年的57845萬元,年均增長45.34 %;銷售收入從2002年的36424萬元增長到2006年的171210萬元,年均增長41.39%;利稅總額從2002年的5162萬元增長到2006年的19584萬元,年均增長44.40%。全縣工業經濟運行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工業經濟持續較快增長。近幾年來,信豐縣工業在增長40%的平台上連續保持高位增長,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逐年加大。一、二、三產業構成比例由2002年的34.3:36.7:29調整為2006年的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效。淘汰了一批落後生產力企業,初步形成了新型建材、礦產加工、電子通訊、食品制葯等四大工業支柱產業。至2006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43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7家,利稅超千萬元企業5家。三是工業園建設初具規模。工業園區始建於2001年9月,總體規劃面積6.667平方公里,是目前全市規劃面積和建設規模最大的工業園區之一,經過5年時間的建設,已初具規模。截止2006年底,園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7億元,完成「六通一平」8000餘畝,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道路交通、供電、供水、通訊、廣播電視等網路,學校醫院、娛樂中心等設施較為配套。累計引進項目256個,其中,境外項目36個,簽約資金34.9億元,實際進資19.4億元。億元以上項目10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171個;投產企業118家,在建企業47家。四是重點骨幹企業支撐作用明顯。2006年,重點骨幹企業高飛數碼有限公司、聖塔實業集團、萬基水泥公司、綠源人造板公司等四個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8568萬元,占規模以上企業比重28.37%。四是品牌建設取得新突破。「紅基」水泥、「聖塔」水泥、「綠源」人造板被評為「江西省名牌產品」,「紅基」 、「聖塔」水泥榮獲國家免檢產品稱號。二、存在的主要問題目前,工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企業規模和工業經濟總量小。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僅43家,銷售過億元的企業只有7家。重大項目少,規模比較小,高新技術產業剛剛起步,支柱產業的支撐和帶動作用不強,工業經濟總量仍然較小。(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盡管信豐縣不斷優化工業結構,但產業關聯度低,協作配套能力弱,大企業、大項目的帶動作用不明顯,沒有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三)產業基礎不牢。四大主導產業發展比較緩慢,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基礎不夠厚實,支柱地位有待進一步加強。(四)產業升級步伐慢。信豐縣工業仍處在初級向中級邁進階段,產品單一且科技含量低,產業結構層次低,產品競爭力不強,融資渠道狹窄,投入不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後。(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以企業為主的自主創新體系尚未建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緩慢,科技投入少,產學研活動開展不活躍,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能力薄弱,有競爭力的特色產品少,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不足等。三、發展的總體思路(一)發展條件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全球產業結構的大調整,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勢頭將更為迅猛,中國的「世界製造中心」地位日益顯現。同時,國家實施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和新一輪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沿海發達地區及大中城市產業升級轉移,有利於我縣工業參與分工,拓展市場,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面對諸多新機遇,未來五年將是信豐縣從工業化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轉型升級的重要發展時期。信豐縣鄰近粵閩,地處「贛州一小時經濟圈、深圳四小時經濟圈和南昌四小時經濟圈」內,與「長珠閩」地區經濟具有互補性,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具有優越的區位條件。京九鐵路、贛粵高速公路、105國道三條大動脈縱貫縣境南北,交通十分便利。信豐縣國土面積達2878平方公里。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農副產品優勢,已發現石灰岩、煤、稀土、麥飯石、鐵礦、螢石礦等45種礦種,已探明儲量17種,石灰石、煤、稀土、麥飯石屬我縣優勢礦產資源,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現有耕地面積36萬畝,土壤肥沃,氣候適宜,臍橙、蘿卜、紅瓜子、草菇、甜玉米、中葯材等傳統農副產品久負盛名。其中蘿卜種植面積1.5萬畝,總產達45000噸;辣椒種植面積4萬畝,總產達80000噸。甜玉米種植面積1.1萬畝,總產達7700噸。紅瓜子種植面積5000畝,總產達300噸。水半夏種植面積1.2萬畝,總產達6000噸。全縣宜果山地65萬畝,已開發果業面積26萬畝,其中臍橙面積達24萬畝,臍橙掛果面積近7萬畝,年產臍橙10萬噸。全縣人口73萬,其中農業人口56萬,勞動力30萬人,具有較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水電資源豐富,供水供電能力較強。縣城建有供水廠一座,加壓泵房一座,供水能力達3萬m3/日,目前可以滿足工業和居民用水之需。全縣有35KV變電站9座,主變12台/53200千伏安; 10KV配電變壓器1323台,配電總容量13.60萬千伏安。建有水電站32座,裝機容量達39220千瓦,目前完全能滿足工業用電之需。根據未來15年電力擴容規劃布局,至2020年供電完全能滿足全縣工業和居民用電之需要。縣城面積20平方公里,人口達16萬,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第三產業比較發達。工業園區建設起點較高,一期規劃面積達1萬畝,現已初具規模,是全省三十家重點工業園區之一,發展工業基礎條件優越。(二)發展思路工業發展要按照做大總量,做優質量的總體思路,立足於本地的礦產資源優勢、農副產品資源優勢、交通、區位優勢及現有產業基礎,走內涵型與外延型發展相結合的路子,重點發展以優勢礦產品和農副產品資源為基礎的礦產資源精深加工業及食品加工業,形成地方特色工業。同時,以現有產業為基礎,利用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主動承接長珠閩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以市場為導向,以招商引資為手段,依靠國家建設大環境,以及通過市場調節、資源配置出現的新的區域經濟格局、新的基礎設施、信息網路設施等逐步形成的有利區域優勢,重點發展電子通訊、機械製造等外延型工業。 工業發展要依照建設大產業的構想,著力培育工業支柱產業,通過制定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扶持支柱產業的發展。要著力培育產業龍頭企業、骨幹企業,促進產業配套,延長產業鏈,加快形成龍頭帶動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要按照工業支柱產業規劃布局,搞好產業選商,著力引進和建設大項目,有效增強工業發展後勁。要精心打造園區承接載體,使工業園區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為做大產業提供優良基礎條件。(三)發展戰略 工業發展要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建設全省工業強縣」的戰略定位,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正確把握工業結構調整和梯度轉移的客觀規律,積極參與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及區域分工協作,大力承接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型等企業的大規模轉移,加速信豐工業經濟規模和總量的擴張。 工業發展要依託現有工業基礎和資源條件,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圍繞支柱產業、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推進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對接,促進開放型經濟和內生型經濟的融合,逐步形成產業集聚,提升綜合競爭力,構牢信豐工業高速增長的基礎,使信豐成為新型建材、礦產品深加工、電子通訊、食品制葯等產業為支撐的新型工業化生產基地。 工業發展要遵循「市場導向、政府推動、優化結構、重點突破、內外結合、協調發展」的戰略思路。一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上的基礎性作用,改變過去政府為主體,靠行政和計劃為主要手段的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走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的發展之路;二是針對我縣工業化初級階段發展實際,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主線,改造提升現有產業,加快新型建材、礦產加工、電子通訊、食品制葯等產業的發展。三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創造條件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走以傳統產業為主,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突破的發展之路;四是堅持發展市場導向型和資源導向型並進,整合內生型經濟資源,加快與開放型經濟相融合,積極引進沿海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走內外結合之路。四、發展的目標和重點(一)2011年總體目標:1、規模以上工業經濟保持持續較快增長。全縣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增加值、實現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分別達到22億元、70億元和7.5億元,年均分別增長30.65%、32.56%和27.57%。2、工業園區經濟有新的突破。縣工業園區規劃10000畝土地要全部建成投產,園區銷售收入力爭突破1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利稅總額力爭突破12億元,年均增長28%以上;園區就業人數突破5萬人。3、工業支柱產業集群效應更加明顯。新型建材、礦產加工、電子通訊、食品制葯四大工業支柱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突破60億元,利稅總額突破6.5億元,成長性主導產業機械化工銷售收入突破9億元。其中新型建材產業銷售收入達18億元,利稅總額達2.2億元;礦產加工產業銷售收入達20億元,利稅總額達2億元;電子通訊產業銷售收入達15億元,利稅總額達1.5億元;食品制葯產業銷售收入達7億元,利稅總額達0.8億元。4、龍頭企業進一步壯大。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20戶以上,其中,銷售收入超5億元企業2戶以上,銷售收入超10億元企業1戶以上。利稅超千萬元企業達到15戶以上。5、重大項目建設有新進展。力爭新上20個投資億元以上工業項目竣工投產。(二)工業支柱產業發展方向及重點1、新型建材。以國家推廣保溫節能新型建築材料為契機,依託資源優勢,加快資源綜合利用,發展新型建材產業。水泥行業:重點支持有一定生產規模和資源優勢、管理先進、技術力量強、條件好的大型旋窯水泥企業,鼓勵有積極性的水泥企業建設日產4000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積極引導優勢明顯的立窯企業與大企業聯合,採用大廠搞熟料、有條件的小廠建粉磨站的方式,改造提升水泥企業的整體水平,逐步關閉立窯水泥企業或促使其轉產。重視和加強環境保護,抓好清潔生產。水泥生產企業要積極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礦渣等廢渣,採用新技術、新工藝、使水泥生產逐步向節能、利廢、環保方向發展。大力發展散裝水泥和商品混凝土。新型牆體材料要重點發展煤矸石和紫色頁岩製品、利廢燒結製品、混凝土空心砌塊和加氣混凝土砌塊、各種輕質板材和復合板材,盡快建成年產1億塊及以上環保蒸壓灰砂磚生產線。積極促進優勢企業發展壯大,培育一批大規模、高水平和市場影響大的新型建材生產企業。大力扶持新上年產22萬立方米高密度纖維板項目,支持不銹鋼、水泥管樁、PVC管、塑鋼門窗及塗料和傢具等建材企業的發展,積極引進和發展保溫材料、防水材料、陶瓷、粘結和密封材料,以及與其配套的各種五金件、塑料件及各種輔助材料,促進新型建材產業取得長足發展。2、礦產加工。以優勢礦產資源為依託,提高礦產品深加工比重和加工深度。稀土行業要以稀土分離為基礎,在延長稀土產業鏈上下功夫,向精深加工方面發展,重點發展發光材料、永磁材料、儲氫材料及其他應用產品。重點發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三基色熒光粉、白光LED熒光粉、磁致伸縮材料、稀土節能電機及稀土催化劑等高新技術產品。進行煤資源的勘探、興建中型煤礦;開發麥飯石食品保健、環保、水產養殖、水質改良、保鮮劑、化妝品、飲料、調味品等系列產品;開發螢石礦、石灰石礦、鐵礦,並進行深度加工;引進和扶持鎢、鎳、鈷、鉀、銻、銅、鋁、鉛等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企業。3、電子通訊。加大項目引進力度,主動承接電子產業轉移,擴大產業規模,加強產業配套,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產業競爭力。要圍繞現有電子通訊龍頭企業,引進大企業、大項目,發展產業配套形成產業集聚效應。重點抓好音響設備、音像影視產品、手機、電腦、程式控制交換機等高科產品生產企業的引進和發展。同時,鼓勵洗衣機、冰箱、空調、節能燈等傳統家電業及其配套產品生產企業的發展,力求形成規模效應。

『陸』 太和縣發展規劃

法律分析:根據《實施評估》中提出的新戰略、新規劃、新項目未有效融入總體規劃,以及在規劃編制方面存在的城鎮體系有待完善和在規劃實施中存在的交通體系有待加強、生態廊道有待嚴控、部分現狀用地與總規不符、設施建設相對滯後等問題。城市性質:全國重要醫葯健康產業基地,皖北濱水文化生態宜居名城。城市職能:全國層面上為重要的醫葯健康產業基地;中原經濟區層面上為沿太(原)鄭(州)合(肥)發展軸重要節點之一;安徽省層面上為重點發展的中等城市之一;皖北層面上為阜陽次中心,重要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基地。城市發展目標與戰略(一)城市發展目標2017年進入全省綜合實力20強,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203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主法制健全、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現代化宜居城市。(二)城市發展戰略1、工業強縣,太和縣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工業化程度不高,但工業的發展速度較快。以醫葯產業為代表的製造業發展勢頭迅猛,工業將成為太和強縣的重要支撐點。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以醫葯產業為龍頭,培育製造業產業集群,把工業強縣作為太和縣長期堅持的根本性發展戰略。2、商旅興縣,太和縣華源醫葯批發市場享譽全國,為太和縣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也為太和縣商貿業和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商機。同時,太和縣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等生態旅遊資源為太和縣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發展商貿業、旅遊業的基礎上,I完善服務業產業體系,升級換代,推進現代服務業大發展、大繁榮。3、農業立縣,太和縣是農業大縣,農業是太和縣發展的根本。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探索農業規模經營模式,解放剩餘勞動力,保證糧食生產,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柒』 民樂縣如何更好的融入到全國大市場中

1、首先把工業突破發展作為做強縣域經濟的重中之重,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優勢,引進培育龍頭企業,謀劃實施重點項目。
2、其次全面完成樂民新城綠化工程和水電路氣暖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市政服務中心、市民廣場、商業街、便民綜合市場、生態濕地公園建設,啟動運營第二人民醫院、園區客運中心、養老服務中心。
3、最後進一步健全樂民新城管理體系,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系統完善群眾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物業管理等工作機制,著力解決樂民新城60歲以上老人和孤寡老人養老問題,打造穩定祥和的幸福之城。

『捌』 如何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討論稿

改革開放以後,縣域經濟不斷壯大。目前,我國縣域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90%多,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70%,縣域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縣域經濟在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在全球經濟放緩、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出口訂單減少這樣的宏觀環境下,縣域經濟發展也將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要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首先,要把加快經濟發展,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忽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片面追求一時的高速度,勢必會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才真正體現了發展的硬道理。
其次,發展縣域經濟要與當地的新農村建設結合,要與農村綜合改革相結合。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是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把新農村建設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明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思路、目標和工作措施,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任務。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發展要求,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強飲水安全、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農村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發展。全面取消了農業稅等各種稅費以後,農民負擔大幅度減輕,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步伐明顯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減人、減事、減支與發揮政府職能的關系,鄉鎮機構該履行的職責、該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逐步加強。
第三,發展縣域經濟要堅定走工業強縣的道路。國內外發展的實踐證明,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是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工業化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關鍵,是培植地方支柱財源、實現財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縣域工業的發展也是以工促農、工業反哺農業的物質基礎和經濟能力。事實上,縣域工業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農業,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發展縣域工業必須將工業與農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有效地結合起來,即大力發展與農業相關的工業或第三產業,如農產品、林產品、畜牧產品、水產品的加工、運輸、倉儲、銷售以及與農業發展相配套的服務業。只有農業與工業、第三產業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地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第四,發展縣域經濟要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聯系起來。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打開這種格局創造了前提。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已擴大到全國,並取得階段性成果。金融體系的逐步完善,推動了縣域經濟工業化的進程。
第五,發展縣域經濟要結合當地的城鎮化來進行。城鎮化有利於農村工業的產業集聚,有利於服務業的成長,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鎮化進程的快慢,直接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的同時加快城鎮化進程,也應成為縣域經濟的重頭戲。相對於城市已較大程度地實現了與工業文明相適應的現代生活方式而言,農村很大程度上還延續著傳統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城鎮化,也有利於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發展小城鎮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實現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對小城鎮建設進行超前引導,科學規劃,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
的組織模式。

第六,發展縣域經濟要體現當地的優勢,以特色經濟作為龍頭。縣域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能以犧牲資源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本地特色為代價。特色經濟要堅持從本地區比較優勢出發,根據本地區的要素稟賦結構,即經濟中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的相對份額,在某一產業上構建經濟增長極,形成縣域主導產業,提高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競爭力,最終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一是要立足現有條件,揚長避短,把自己的特色發揮出來,在比較中求生存,在優勢中求發展。二是要分析市場,深挖需求,謀求特色和優勢。資源總是稀缺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從外部獲取資源的能力及其內部整合利用資源的能力反映了企業的競爭優勢。資源本身並不會產生經濟價值,它們必須被放置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才能有效利用,並產生經濟價值。三是要把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單有自身的資源優勢,而現有條件下不符合市場的需求,不能發展;符合市場需求,但是目前本身不具備發展的能力,也不能脫離實際。
第七,發展縣域經濟要和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離不開農村勞動力轉移。目前,農民的收入來源主體正在發生轉移,由過去主要依靠農業經營收入為主逐步轉為依靠非農產業的發展為主。鼓勵縣域內非農產業、中小規模工商企業的發展,對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減少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是非常有利的。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
(來源:《經濟日報》 2008年11月4日)
推進四大創新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發布日期:2006-03-16 點擊: 32次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縣域經濟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一、創新思路,把握發展方向
思路決定出路。縣域經濟能否大發展、快發展,除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扎實的工作作風外,關鍵要有與時俱進、科學明晰的發展思路。綜合分析永興的優勢與劣勢、潛力與困難、機遇與挑戰、縣情與民情,我們把永興的發展定位在建設「全省一流的縣城、一流的民營經濟強縣、一流的旅遊景區」上,把思路定格在「堅持項目帶動、調優經濟結構、突出工業強縣、實現跨越發展」上,把重點定點在實施「中國銀都」發展、工業園區帶動、永興冰糖橙品牌、旅遊產業開發四大戰略上。一是創新發展城鎮經濟思路。立足永興的區位優勢和現有基礎,堅持提質與擴容並重,著力經營城市,建成功能最強、生態最好、人居最佳、產業強壯、特色突出的特色工業城和現代山水旅遊城;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機制,加快小城鎮建設,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勵農民進城興業,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和城鄉互動。二是創新民營經濟發展思路。立足相對的交通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以園區為依託,以市場為載體,堅持「四
為主」(經濟以民營為主,企業以民有為主,投資以民間為主,事業以民辦為主),落實「四不論」(不論何種形式,搞好就行;不論歸誰所有,繳稅就行;不論哪種所有制,能促進發展就行;不論級別高低,能搞上去就行),放膽、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堅持「興」(圍繞特色產業開發興辦企業)、「引」(吸引大型企業集團投資辦企業)、「挖」(挖掘民間資本潛力辦企業)、「扶」(扶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並舉,在壯大工業上先突破、大突破。三是創新開放型經濟發展思路。立足後發優勢,以項目為支撐點,以提高服務質量為突破口,硬環境硬抓,軟環境抓硬,堅持「思想不通換腦子,工作不力換位子,阻礙發展摘帽子」,開展全民招商,力促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地招商引資。四是創新特色經濟發展思路。堅持「一鄉一品、規模經營、市場聚集、大戶帶動」,著力建設「一個園」(縣工業園)、「三個帶」(國道經濟帶、省道經濟帶、東部山區經濟帶),促進「人口向城鎮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集約經營集中」;大力整合金銀產業資源,打造「中國銀都」品牌,建設在全國有最大影響的白銀交易市場;大力開發以丹霞山水和宗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產業,建成全省一流的旅遊景區。

二、創新機制,突破發展瓶頸
機制障礙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永興縣著眼於最大限度地釋放和激活生產力潛能,著力創新人、財、物的管理和使用機制。一是創新選人用人機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完善保障機制,破除論資排輩,堅持放眼四海,唯才是舉,廣納群賢,不拘一格選人才,促進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合理流動。堅持以發展論功過,以業績定取捨,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有為就有位,無為便無位」的用人機制;堅持以考核定位次,以功過論獎懲,以作為求地位,實行目標管理、末位淘汰考核制度,實行縣級幹部聯鄉包產業、包項目責任制和部門包村辦實事、機關幹部「結對子」幫扶制度,獎優罰劣,做到了人盡其才。二是創新資金運籌機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實行鄉鎮「零戶統管」、部門「零基預算」,推行政府采購,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立足優勢資源,圍繞 「黑」(煤炭)、 「白」(白銀)、
「凈」(水電)
、 「綠」(永興冰糖橙)、 「奇」(丹霞山水)、 「彩」(煙花)「六大特色」做文章,培植新興財源,優化了財源結構;面向市場,充分發揮產業引導資金的作用,變政府單一投入為社會多元投入,運用市場機制籌措、公司化運作建設資金,做到了財盡其力。三是創新物力使用機制。盤活城市有形、無形資產,堅持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放開搞活二級市場,實行競價拍賣、協議出讓,實現了土地資產的有效增值;將道路、公廁、垃圾場、公交線路等經營權和使用權推向市場,把死錢變活錢;對戶外廣告標牌經營權、公益設施和公益活動冠名權,進行轉讓、拍賣和租賃,把「無形」變「有形」。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深化企業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盤活了各類閑置資產,做到了物盡其用。通過機制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三、創新技術,增強發展動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提升縣域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關鍵。人類社會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帶來經濟發展的一次飛躍。為此,永興縣大力加強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和應用,加快技術創新,努力把後發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強勢。一是抓引進。加快發展人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及各類科技中介組織,健全科技創新支持體系,廣泛搜集科技信息,引進當地需要、市場前景看好的科研成果;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託項目,引進「候鳥式」人才,進行短期指導和技術攻關,通過一個項目、一個老闆,引進一批人才。二是抓推廣。組建專業隊伍,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普及科技知識,增強群眾的科技意識;大辦各類科技園區,先示範、後推廣,典型引路,示範帶動,使
良種良法、先進技術和工藝得到群眾認可。三是抓應用。以園區為依託,運用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突出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加速農業產業化、標准化和有機化進程,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以企業為載體,運用高新技術武裝傳統工業,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四是抓開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科研機構向企業化轉變,大力發展科技型企業,鼓勵科技人員創辦民營科技企業;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信息中心和營銷中心,鼓勵企業開展橫向聯合,加強校企、院企協作,努力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水平。近幾年來,永興縣已有10多家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協作關系,實施技改項目28個,開發新產品34種。通過技術創新,增強了經濟發展動力。
四、創新環境,營造發展窪地
環境就是形象,就是生產力。良好的環境,不僅能帶來社會效應,而且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永興縣堅持「軟硬兼施」,力促硬環境上檔次,軟環境上水平。在硬環境上,大力加強城鎮、交通、水利、通訊、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建設「全省一流的縣城」,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契機,科學編制城市規劃,合理設置城市景觀、街道建築等,做到既反映歷史文化傳統,又體現現代氣息,以完善的設施、優美的環境,著力構築「園林永興」。在軟環境上,完善政策,兌現承諾,以鐵的手腕、鐵的紀律、鐵的措施,徹底鏟除滋生「三亂」的土壤。對所有審批項目,實行一門受理、聯合審批、限時辦結的「一站式」服務;對重大項目,實行聯席會議制度,聯審聯批,特事特辦,專人服務,跟蹤落實;對重點項目,實行政府掛牌保護;對外資項目,實行全程代辦。把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幹部和執法機關的主要職能定位在服務上,大力營造規范有序、誠實守信、優質高效的親商環境;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市民素質,努力營造「誠信、純朴」的人文環境,以最寬的政策、最優的服務,努力打造「魅力永興」。通過環境創新,營造了發展窪地,激發了創業主體的活力。

『玖』 如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一、在微觀層面上,應立足於縣域實際,放大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加快培育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首先,要整合利用縣域內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盡管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但在資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就縣域個體而言,可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高效益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居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三增」目標。通過不懈的努力,即使欠發達的縣市也能夠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項目,依靠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地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要始終堅持以特色資源聚集項目、以良好環境吸引項目,全方位接軌域外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強,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要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園區工業、現代農業、旅遊產業,進一步膨脹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最後,要堅持全民創業,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弱、政府投資相對乏力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激發各類民間主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堅持縣鄉村齊頭並進、一、二、三產業全面放開,為民營經濟徹底松綁、放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民營經濟行列中來。同時,要從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入手,在建設完善金融擔保、技術服務、創業培訓三個體繫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膨脹崛起,形成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企業航母」優勢。針對當前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計劃,引導民營經濟變挑戰為機遇,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勇於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在復雜考驗中生存發展的綜合實力。

二、在宏觀層面上,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打造強縣引領、中縣角逐、弱縣超越,縣域經濟互動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

三、在發展機制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這一基本要求,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一)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全面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裝備農業、高新農業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規模效益。縣域之間和縣域內要注重對市場需求和農業發展方向的把握,積極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引進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和適用技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力爭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產業區。同時,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積極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依靠近農工業的蓬勃發展,為工業化發展和農民的轉移就業、增加收入開辟更大的空間,為工業反哺農業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
(二)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一般認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首要的是搞好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打破城鄉界限和區域限制,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覆蓋縣域內每一寸土地,科學地引導城鎮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主城區的核心拉動和鄉鎮的主體作用,形成主城區—中心鎮—農村新社區—新村莊梯次分明的規劃體系,加強鄉鎮駐地開發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優勢明顯、獨具特色的示範鄉鎮,形成輻射拉動作用,引導農民逐步向城鎮集中。要堅持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按照「城鄉互動,以點帶面,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積極探索村並城、村並鎮、村並區、村並企、小村並大村等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居住、供排水、通訊、交通、防災、供電等基礎設施,為農村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創造良好條件。
(三)以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隨著這幾年黨對「三農」工作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群眾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的良好局面,但城鄉之間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切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與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現代化進程。

『拾』 如何幫扶企業發展

為進一步加快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推動全縣工業發展,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縣政府決定在全縣開展「百名幹部幫扶企業、服務工業促發展活動」,制訂本方案。

一、活動目的

開展「百名幹部幫企業、服務工業促發展」活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的根本要求,是進一步改進幹部作風、提高行政執行力的重要舉措,也是縣域經濟保增長、促發展的重要途徑。其主要目的在於:一是解決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困難和突出問題,重點是幫助企業「減負、解難、融資、保產」;二是引導和促進企業積極應對當前危機,提升加快工業發展的信心和動力;三是形成「領導向工業集中、資源向工業投入、政策向工業傾斜」的濃厚氛圍,實現重點項目保建設、工業企業保生產、經濟發展保增長的目標,推動我縣工業經濟再上新台階。

二、活動任務和方法

活動從20XX年3月1日開始。旨在解決企業生產、營銷、資金等方面的困難,督促企業抓好工業生產。主要任務是開展「三送」:

一是送溫暖。把縣委、政府對各工業企業的關心、關愛傳導給企業幹部職工,引導他們堅定信心,振奮精神,戰勝困難,勇於發展。

二是送政策。向企業宣傳國家和省、市黨委政府支持工業發展的各類各項政策,引導和幫助企業用活用足相關產業、財稅、金融、土地、項目優惠政策。

三是送服務。及時了解企業所需、所急,研究解決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協調和督導相關部門切實解決有關問題。

活動方法主要是從經濟主管部門和服務經濟發展職能部門抽調幹部,進入重點工業企業(名單附後),從以下三個方面服務企業:

一是搜集掌握企業當前生產經營情況。要全面摸清企業在生產經營、項目建設、產品營銷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分類梳理出企業當前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了解企業對縣委縣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意見和建議。

二是集中研究解決問題。重點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征地、建設、融資、用工、治安等方面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對企業反映的個性問題,要採取「一事一議、一企一策」的辦法解決。對企業反映的共性問題,向「百名幹部幫企業、服務工業促發展」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反映,集中督辦,限時解決。

三是創新服務機制。縣直有關部門要抽調得力幹部,組建工作專班,對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實行專班服務。做到企業「圍牆內」的事由企業辦,企業「圍牆外」的事由工作專班辦。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縣政府成立縣長余春存任組長,常務副縣長明昌旺、副縣長程良民任副組長,縣委辦、政府辦、縣委宣傳部、發改局、經濟局、建設局、財政局、科技局、商務局、國土資源局、環保局、質監局、葯監局、安監局、園區辦、水電辦、茶葉辦、魔芋辦、統計局、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竹溪縣百名幹部幫企業、服務工業促發展活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經濟局,負責活動的組織實施工作。

(二)嚴格工作制度。抽調的幹部每周在企業工作時間不得少於2天,同時要定期通報工作進展情況,對企業發展中的難題由所聯系的幹部負責協調,相應職能部門負責解決。

(三)嚴明工作紀律。在服務企業過程中,抽調的幹部要嚴格遵守紀律,廉潔自律,竭誠為企業搞好服務,嚴禁在企業「吃、拿、卡、要」,確保幫扶活動取得實效。

閱讀全文

與如何做好工業強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型載客汽車有哪些 瀏覽:733
寶馬下雨淹了怎麼辦 瀏覽:322
奧迪怎麼管導航 瀏覽:857
賓士黑車怎麼弄 瀏覽:494
寶馬送Faker的什麼車貼吧 瀏覽:968
工業高度鹼水哪裡可以買到 瀏覽:402
張家口哪裡有賣寶馬汽車 瀏覽:378
奧迪和別克哪個值得買 瀏覽:784
汽車播放碟機怎麼樣 瀏覽:873
工業鐵是什麼工廠生產出來的廢料 瀏覽:580
寶馬行駛中自動開啟空調怎麼回事 瀏覽:312
奧迪s4多久降價 瀏覽:557
汽車油水管怎麼管理 瀏覽:408
寶馬x1如何連手機熱點 瀏覽:359
工業產品如何加盟 瀏覽:798
奧迪賓士是什麼旗下的 瀏覽:593
早春汽車有哪些 瀏覽:412
奧迪s3老款和新款哪個好 瀏覽:442
安徽工業大學的電氣工程怎麼樣 瀏覽:86
汽車低音炮怎麼開 瀏覽: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