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走工業化道路視頻

如何走工業化道路視頻

發布時間:2022-12-25 08:09:00

① 中國如何走新型工業化社會主義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

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其特點是:
一、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20世紀50年代初,私有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0.8%,集體所有制工業佔19.2%,二者相加,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00%,個體、私人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
二、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雖早已顯露,國家也進行了幾次諸如「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下放權力,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等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突破高度集中計劃體制的總體框架。
三、在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戰略,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條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道路,造成勞動力轉移滯後。1978年我國工業吸收的勞動力僅為5009萬,比1952年增長302%,而同期固定資產卻增長了2046%,相當於工業勞力增長的6.8倍,這給我國以後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
四、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表現為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獲得的快速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
五、在工農與城鄉關繫上,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個經濟落後、底子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盡管工農業產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變成7:3,但城鄉人口比例則仍為2:8。在近30年裡,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六、在國際關繫上,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雖然有時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195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9.4%,以後歷年都沒有超過10%。不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
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
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
根據十六大的部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
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
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
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充滿信心。只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② 根據十六大報告,我們應該走怎樣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發揮風險投資的作用,形成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資本運作和人才匯集機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抓緊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興建南水北調工程。實施海洋開發,搞好國土資源綜合整治。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

③ 新型工業化路子主要表現

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工業化、信息化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1)工業化一般是指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它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不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標准和道路有所不同。我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

(2)信息化是指農業、工業、服務和科學技術等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現代化的過程。(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普遍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資源消耗和生產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新動力。)

(3)相互關系:

①信息化在工業化發展中產生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必須積極推進信息化,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離開了信息化的工業化,不是現代化的工業化。)

②信息化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工業化為信息化提供物質基礎,對信息化發展提出了應用需求。因此,必須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離開了工業化的信息化,將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

③只有將信息化和工業化融為一體,才能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完成工業化的歷史性任務。(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主體。)

2、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含義及其特點(「新」在何處?)

(1)含義: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時代特點、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充分運用最新科學技術和依靠科技進步的工業化,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工業化,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工業化,是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即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2)特點(「新」在何處?)

與傳統工業化道路相比,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新」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術和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在完成工業化任務的過程中,推進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務推向未來。)

②「新」在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控制和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實現工業化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而不是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建設。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西方發達國家在加速工業化發展的時期,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造成嚴重的污染,以後為治理環境付出的代價太大。)

③「新」在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我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絕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以犧牲就業為代價來實現工業化。我們既要注重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也要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使人力資源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

3、十六大報告關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論述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4、怎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

(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進科技的進步和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4)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還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合理處理好工業化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和具體措施

1、目標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2、具體措施

(1)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是科技含量高,發展速度快,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滲透和帶動作用強。)

(2)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國家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製造業提供的技術裝備的性能和水平。)

(3)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徵。大力發展服務業是加快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這對於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擴大勞動就業、加快城鎮化進程、改善人民生活,都有著重大作用。)

④ 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步驟安排是什麼

(1)走中國工業化道路,必須明確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提出「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是建立一個是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強國。 (2)走中國工業化道路,必須採取正確的經濟建設方針。 (3)走中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展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 (4)走中國工業化道路,必須重視知識分子工作。 (5)走中國工業化道路,必須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 (6)走中國工業化道路,必須積極探索適合我國情況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

⑤ 如何理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區域發展的措施

新型工業化道路
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我國實現工業化的新道路。工業化是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我國必須突破傳統工業化模式,走一條有時代發展特點、符合客觀規律和我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要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要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
體經濟的關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體現,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吃透中央精神,掌握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始終不渝地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切實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真正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的民心工程。
統籌區域發展是應時之舉的另一個體現是,它是基於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基礎之上的正確決斷。在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統籌區域發展」是五個統籌之一。時下,十一五規劃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表示,編制區域規劃是十一五規劃工作的一個新任務,要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⑥ 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堅持。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使我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將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領工業化,以工業化與信息化相互促進,走出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較高,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較少、人力和物力資源能夠更加充分發揮的道路。

⑦ 什麼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它是特指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並不是指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

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特徵:

新型工業化道路也是一條對傳統工業化予以揚棄的道路,即對傳統工業化批判與繼承相統一的道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工業化步伐雖然突飛猛進,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高度工業化水平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是採取跨越式發展的思路,實現工業化目標。這不僅是我們實現工業化的捷徑,也是必由之路。和傳統工業化相比,我國的新型工業化有如下一些新的特徵:

1、開放性。

緊跟世界發展潮流,充分抓住經濟全球化、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迎接挑戰,積極參與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以實現工業化的快速、高效推進。

2、跨越性。

在工業化中引入信息化,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互動,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及精髓。在工業化進程中引入信息化,不僅大大豐富了工業化的內容,而且勢必改變傳統經濟的商業模式,推動業務流程重組、生產要素重組,進而推動傳統經濟的轉型,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工業化的性質。這也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抓住後起發展的機會,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的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

3、整體性。

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下提出的,不是哪一方面的單兵突進,而是全方位、立體化、協同性推進,以避免產生新的結構失衡,保持經濟實現一個長達20年左右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融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產業化和知識經濟為一體的發展道路,是追求科技創新、農村城市化、高速增長、充分就業、勞動和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的全面發展途徑,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核心所在。

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我們必須把工業發展和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協調統一起來,使工業化同時成為農業現代化和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把速度同質量、效益、結構等有機地結合和統一起來,使我國工業真正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把工業生產能力的提高和消費需求能力的提高協調統一起來,把工業增長建立在消費需求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把技術進步、提高效率同實現充分就業協調統一起來,使更多的人能夠分享工業化的成果和利益,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把當前發展和未來可持續發展銜接統一起來,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使工業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結合起來,走文明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4、特色性。

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充分考慮到我國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的矛盾突出的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我國新世紀將要走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區別於傳統工業化道路,具有鮮明特色的工業化道路,是反映時代特徵,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

人類社會自18世紀30年代開始至今的工業化歷史已270多年,但到目前為止,全球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僅27個,人口合計 9.265億人,佔全球人口 15.3%。我國基本實現工業化時人口將達到14億,超過已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總量。

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是一件對世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大事。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順利推進,將給佔世界人口80%以上的尚未實現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一條可供借鑒的工業化新模式。

⑧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時期黨中央為何要追求實現工業化如何實現走中國工業化道路

因為如果不實現工業化的話,完全沒有辦法生存,而且社會主義的基石就是工人與農民。

⑨ 借鑒英國蘇聯的經驗教訓我國應該怎樣實現工業化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我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業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分別佔50%和62%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我國實現工業化要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
現在世界上比較主要的工業化國家,他們的工業化大都是在十九世紀完成的。他們走的是殖民掠奪、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嚴重破壞環境的工業化路子,對自然界和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長期難以醫治,給後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教訓。我國自然不能也不應該再走這條路子。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明確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們黨立足國情,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決策,是發展思想上的與時俱進和重大創新。
與以往的工業化路子相比較,我國將要實現的工業化必須符合五個標准: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進步以及先進科技成果的推廣運用,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促進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經濟效益好,就是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即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鋪新攤子、追求數量,轉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通過技術進步、加強科學管理、降低成本來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慮我國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實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積極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向節約轉變,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環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從宏觀管理入手,注重從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避免走舊工業化過程中的先污染後整理的老路。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就是要從我國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實際出發,制定推進工業化的具體政策,處理好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勞動力資源的能力。
縱觀世界發展史,任何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都與時代緊密相關,成功的工業化都是吸收和應用當時最先進技術的結果。在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必須十分重視信息化在工業化發展中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積極推進信息化。但是還應當看到,信息化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信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信息產業的發展,都是以工業化的成果為基礎的,工業化為信息化提供了物質基礎,並對信息化發展提出了應用要求。因此,忽視工業化、離開工業化的信息化,將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片面發展信息化的道路也就不可能走通。
從根本上說,工業化過程就是伴隨科技進步、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十六大報告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這就為我們推動工業化、現代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指明了方向。首先,要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科技含量高,發展速度快,滲透力和帶動力強,特別是要加快信息產業的開發,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使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其次,要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動機。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製造業提供的技術裝備的性能和水平。必須認識到,沒有自己強大的製造業,不用先進的製造業武裝各個產業,提升它們的裝備和生產技術水平,要實現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是不可能的。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出現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不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且使人類生活活動和社會活動開始進入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時代。二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范圍經濟貿易發展的資金技術流動加快,各國經濟和市場進一步相互開放、相互依存。特別是信息化以世界為舞台,導致了信息、技術、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黨中央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及時作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決定,充分說明我們黨堅持與時俱進,始終站在時代前列。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也是我國基本國情所決定的。我國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突出。歷史經驗證明,在一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破壞為代價來推進的工業化,不僅資源難以支撐,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難以為繼,而且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妨礙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重視科技進步的作用,著力提高經濟效益,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⑩ 蘇聯通過什麼手段完成蘇聯工業化

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本實現時間一般認為是在1937年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之際。
因為此時的蘇聯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歐洲第一的工業強國.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佔全世界的10.5%.許多主要工農業產品位居世界前列.我們認為以衛國戰爭爆發之前的1940年,作為蘇聯工業化完成的時間,1940年蘇聯的工業產值比1937年又增長了45%.因此學術界的共識是:蘇聯的工業化完成的時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衛國戰爭爆發之前.蘇聯的工業化具有強烈的國防色彩,重工業發展特別的迅速,高度集中和計劃化

閱讀全文

與如何走工業化道路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怎麼管導航 瀏覽:857
賓士黑車怎麼弄 瀏覽:494
寶馬送Faker的什麼車貼吧 瀏覽:968
工業高度鹼水哪裡可以買到 瀏覽:402
張家口哪裡有賣寶馬汽車 瀏覽:378
奧迪和別克哪個值得買 瀏覽:784
汽車播放碟機怎麼樣 瀏覽:873
工業鐵是什麼工廠生產出來的廢料 瀏覽:580
寶馬行駛中自動開啟空調怎麼回事 瀏覽:312
奧迪s4多久降價 瀏覽:557
汽車油水管怎麼管理 瀏覽:406
寶馬x1如何連手機熱點 瀏覽:357
工業產品如何加盟 瀏覽:797
奧迪賓士是什麼旗下的 瀏覽:591
早春汽車有哪些 瀏覽:410
奧迪s3老款和新款哪個好 瀏覽:440
安徽工業大學的電氣工程怎麼樣 瀏覽:84
汽車低音炮怎麼開 瀏覽:48
工業風扇怎麼固定牆上 瀏覽:213
汽車能加多少白酒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