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基礎工業如何創新

基礎工業如何創新

發布時間:2022-12-21 09:26:25

1. 如何創新發展

技術開發體系初步形成,高新技術裝備與研發能力顯著提升,技術 創新水平躍上了新的台階。以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增強自主創新能 力,加快產業發展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基點,加快技術轉型升級, 加速產品結構調整,實現技術新跨越。自主創新是推進建設創新型 國家的戰略舉措,也是企業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是高新技術企 業的生命線。 一、創新給企業發展提供動力 自主創新包括三方面,一是不斷進行原始創新,努力獲得更多 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二是積極探索集成創新,加強集成創新, 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地融合起來,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品或者產業; 三是努力在引進、消化基礎上的再創新。自主創新,拿來主義也是 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離不開合作創新,合 作創新的意義在於它適合現階段中國企業的發展實際,我們國家 80%的技術還要靠引進,自主創新的不到5%,現在我們還必須以合 作創新為主。合作創新的重要性在於我們要大力提倡技術引進、技 術消化、技術吸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並非什麼都要從零開始。 現階段還必須是合作創新與自主創新並存,他們之間其實不矛盾, 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體。從創新的形式上講,合作創新的形 式有:產學研結合、企企合作、商企合作等等。我們現在用產學研 結合的形式比較多,產學研結合互補性明顯,高校、科研單位是人 才積聚的地方,他們中間孕育了非常強的創造力,企業有實現技術 的轉換能力,優勢互補。創新對於一個企業來講,不只是技術上的 創新,不僅開發一個產品要創新,技術的全過程都應該包含創新的 內容。通俗地說,創新無處不在。各國都很重視自主創新,但是很 多技術並不能靠一個國家完成,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是不是一種矛 盾?自主創新不等於自力更生,不等於閉關鎖國。全世界有23個創 新型國家,這些國家的基本標志是:70%的新財富是靠技術創新實 現的。自主創新絕對不是什麼事情都要你自己干,說到底,就是要 有一種自主意識。 二、創新給企業發展帶來生機 我們建場五十年來,從開始沒有象樣的產品,到靠單一產品, 發展好多年,再到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米、面、油、乳、肉、 蛋、菜、醬等8大系列數百個品種。靠創新,新的產品還在不斷誕 生,我們正在追趕世界前進的腳步,努力縮小與世界先進產品的差 距,實現了從單一產品到多元化的大飛躍。企業的進步,離不開體 制、機制的創新,離不開管理的創新。創新帶來的變化,可謂是翻 天覆地。創新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我們很自豪。 三、創新是企業克服危機的出路 一百多年來,世界先後發生過多次經濟、金融危機,深刻影響 了全球經濟格局變化。危機前後實踐證明,凡是善於迎難而上、依 靠科技積極創新的國家和企業,都能很快擺脫危機並實現新一輪的 快速發展。 技術創新的活躍帶來經濟繁榮;而技術創新低迷,則往往成為 經濟危機的重要誘因。伴隨經濟波動,一些昔日主導性產業逐步衰 退,而另一些新興產業在創新的推動下茁壯成長,成為支撐經濟復 蘇和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力量。自1788年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 起,這樣的規律就反復顯現。其中美、日、韓三國在危機中的各自 發展就是有力證明。美國在大蕭條後依靠技術創新迅速進入以重化 工為主的工業化發展高峰期;日、美兩國在石油危機後依靠技術創 新使得節能型、低耗能產業迅速崛起;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後依靠 技術創新快速步入知識密集型產業高速發展期。因此,要走出危 機,創新的路就在腳下。目前,我們應對金融危機的思路和措施主 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農產品轉型升級。 我們正處在技術發展,產品轉型的關鍵階段。產品結構調整迫 在眉睫,調整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調整能提高競爭能力, 調整能保持良性發展。無論從國內外經濟發展大環境,還是自 身發展的要求來看,加快產品結構調整,促進產品升級轉型, 全面提高經濟運營質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更為緊 迫。國際金融危機,倒逼我們結構調整,新技術的科技革命, 推動我們結構調整,國內外環境變化,有利於我們結構調整, 我們化危機為機遇,加快結構調整。加快產品轉型升級,聚優 做強主營產品。作為農業企業,我們以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需 求為導向,立足已有基礎和自身優勢,以產品轉型升級為目 標,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發展高新技術,做優做強主導產 品。我們把做好農業科技園區工作、生產無公害產品作為發展 抓手,優化農產品結構,把提高速度、擴大功能、智能兼容, 作為調整方向,把數字化、一體化、自動化、信息化作為轉型 升級的目標要求。 (二)探索多元銷售,擴大市場佔有份額。 以往,在銷售模式上,我們主要依靠經銷商體系,比較缺乏直 接面對客戶的銷售形式。市場嗅覺相對遲疑,營銷手段單一。 面對當前金融危機,我們提出,打品牌,就是要把產品做穩 定,做可靠,做精細。提高品牌效應,增加附加值。我們相 信,只要我們堅持多元銷售模式,走互利共贏的銷售發展之 路,我們與分布全國各地的銷售商將會共同發展,共同壯大。 (三)注重品牌建設,打造核心競爭能力。 品牌建設,現代企業都很重視,但怎樣樹品牌,每個企業的理 解不一樣,做法也不一樣。我們的理解是做品牌就要象做人一 樣,要講究外在的美,更要注重內在素質和心靈美。品牌是企 業文化、企業價值、企業戰略和企業經營理念在長期堅持質 量、贏得消費者忠誠度和市場精準定位的過程中,積累形成的 無形資產和有形的貨幣資金,最終通過有效的市場規范升成企 業資本而形成的,它不僅是標志和稱號,更重要的是商品的商 標,綜合價值,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終極體現。金融危機激勵我 們對關於品牌建設的問題深入思考,品牌建設的主體是品牌文 化的完善,我們通過企業文化的建設,汲取力量,克服危 機。 第一把質量做好。質量是企業的生命這句話,在今天是任何人 都能懂得的道理了,「三鹿」因為質量而消亡。但反過來說, 好的質量是企業長盛不衰的法寶。危機當頭,質量工作就顯得 更加重要。我們的重點是抓源頭控制,抓產品質量控制,抓生 產全過程式控制制,全面提升質量水平。技術質量部門,圍繞突出 問題,重點攻關,限期改進。 第二為客戶創造價值。我們把為客戶創造價值作為自己的使 命,我們確定的目標是持續創造新價值。我們要為客戶發現價 值、提升價值,還要實現價值。我們把品牌的服務滲透到業務 的每個環節當中去,精心設計、精工製造、精細管理,持續改 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所以我們的品牌建設是跟企業業務緊 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積極營造與經銷商的事業夥伴關系,爭 取與客戶一起成長,通過協商、溝通、服務,實現共贏。我們 提升品牌,創造價值,與經銷商一起培育市場,提高知名度, 提煉差異性,提供特色服務。象做人一樣,講究誠信與忠誠, 共同遵守市場規則和主流社會提倡的信譽。品牌讓我們在危機 中找到力量,競爭能力得到提升。 (四)整合人力資源,優化人才結構。 目前,我們的人才結構是側重在農業生產上,我們擁有一批高 技術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技術、管理、營銷的人員比重則離 創造高附加值的要求還有距離,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們的 贏利能力,限制了我們產品附加值的增長。要想不斷進步,保 持增長,提高贏利能力,我們必須在人員的結構上進行調整, 逐步把人員結構的比重調過來,較大幅度地擴大技術、管理、 營銷人員的比重。金融危機,給我們提供了低成本引進高技 術、高技能人才的機會。我們按照「引得進、留得住、用得 好」的原則,引進人才。今年重點在充實研發人員、營銷人員 上打開局面。現在我們已在營銷、研發等方面引進了一批成熟 人才,採用梯度方式,調整人才結構。同時,我們加強了績效 考核,提高效率,淘汰落後,金融危機給了我們優化人才結構 的機會。 (五)加強互利互補,共謀墾區發展。 我們可以開展技術合作,在資金投入,人才投入上更加集約。 發揮行業作用,開展產品合作,聯合開發,統籌開發重點,滿 足客戶差異性需求。我們的工夫要用在溝通、合作、互利上, 合作可以解決很多一個企業不能解決的問題,減少重復投入, 節約開發時間,避免走彎路。我們有信心擔當起振興民族品牌 的責任,做行業排頭兵。只要我們積極進取,創新合作,互利 互贏,向先進學習,持續改進,我們北大荒的明天一定會更 好。

2. 企業中怎麼進行創新有哪些方面

企業創新 ,雖然最通常是指產品和技術的創新,但實際上,企業創新涵蓋企業的方方面面。在一個行業中,創新決定一個了企業是引領者還是模仿跟隨者。企業創新也是企業家對整個創新過程所涉及的創新目標和創新活動方案進行設計、選擇並組織實施的行為過程,其最終目標是實現企業創新的最佳效益。
企業創新的內容幾乎包括了企業系統的每一個層面,然而於提到企業高層來決策的創新項目來說,則只涉及到與 企業的生存、發展悠關的重大問題。比如一個企業實施提高競爭力的戰略,其決策的重點在於提高規模效益,增強競爭力,而且必須明確所追求的足"效益",而不是"規模",是為了"提高效益"而增強競爭力,而不僅是為了"擴張規模",所以,決策的要件是效益,關聯的問題是規模。對企業的高層決策來說,創新決策包括如何尋找創新的突破口,對創新機遇進行預測;如何保汪市場的份額,對以創新為基礎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各種商業活動的決策;如何通過創新使企業保持良好的組織形式,建立最佳的激勵機制激發企業活力的管理決策。
經營創新機遇預測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面臨著許多環境條件隨機變化的情況,由於條件的改變,企業將面臨新的挑戰與機會,企業的競爭地位會受到巨大的威脅,也會因此使員工喪失使命感而使企業的凝聚力被削弱。同時,將給企業的創新帶來機遇,一方面是市場向著本企業發展戰略所設定的方向發展,或者是激發企業原來潛在的創新活力,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各種商機;另一方面是由於員工在市場壓力的條件下迸發出創新的慾望和激情,或者是環境變化給企業員工的創新帶來新的機會。這內外兩方面的創新機遇將為企業進一步發展和躍遷產生可能性。因此,企業把握創新機遇,預測成功率,對於制定創新企業的經營戰略和部署是關鍵的環節。 創新機遇的預測需要企業有良好的運作組織,高層決策者要有極為敏銳的觀察發現能力。這是因為:不論是引人注目的創新還是微不足道的改進,大多數創造性活動不僅事先未曾計劃好,而且完全出乎企業的意料。事實上,有可能存在的情況是員工在沒有企業管理層直接授意和指導的情況下提出了創新或具有潛在用途的新嘗試,如果企業的決策者沒有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很可能企業的創新機遇在瞬間就會消失掉。因為這些創新萌芽都不是企業管理層規劃的結果,任何人,包括管理決策層,甚至創新者自己先前都沒有想到這些創意會有何特別的創造性。 創新機遇的預測和把握,對企業的決策來說太重要了,把握得准,可以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把握不準,則會給企業帶來災難。
市場營銷創新
在市場經濟時代,企業家和市場都認可這樣的說法:那些不能創新的經營者,終將擺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企業通過創新經營,在市場的某些領域或層次能捷足先登,就能與企業對手拉開差距,這是確定企業優勢的最重要的手段。如前所述,筆者認為,對於企業本身來說,只要企業沒有做過的、為了達到發展的目的去設計以及策劃並付諸實施的事情都屬於企業創新。比如,某個從事電視機經營的企業,現在策劃而且進入計算機設計和生產領域,這對於該企業來說,就是創新的行為。 基於這樣的觀點,我們認為,市場營銷創新決策從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就有不同的內容。例如,從企業的經營行業來看,商業創新決策包括單一經營行業的創新決策和多元化經營創新決策。多元化經營創新來說,並非僅僅擴大經營領域這么簡單,對於進入一個陌生行業的企業,如果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則可能會碰個頭破血流。
管理創新
管理決策是組織在內部范圍內貫徹執行戰略決策過程中的具體決策。它旨在實現組織內部各環節活動的高度協調和資源的合理使用。例如企業的牛產計劃、銷售計劃、更新設備選擇、新產品定價、資金籌措等問題的決策即屬此類。管理決策不直接決定組織的命運,但其正確與否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管理效能的高低,進而影響組織目標的實現程度。管理創新決策涉及的就是管理范圍的各個重要方面的創新的決策。 管理創新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早在20世紀70年代,從日本開始的以"全面質量管理"為核心的戰後第一次企業管理大變革,是與工業化時代相適應的生產管理模式。而在信息化的今天,從美國掀起並涉及日本和歐洲的新的企業管理創新的核心,則是"企業重新構建",其主要內容是:一方面企業颳起國內和國際並購風潮;另一方面企業從"金字塔型"向"網路型"轉變,即變縱向管理為橫向管理。此外,還出現企業管理概念的創新、公司組織結構的創新、企業管理方法創新、企業社會形象創新和企業產品創新等新內容。 從企業管理創新的內容可以發現,企業管理創新決策對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越來越重要,其重要性越來越接近企業的戰略創新。例如,前面提到的企業的組織結構的創新,盡管並沒有與企業的命運直接相關,但是組織的擴大對企業的生存影響程度已經很高;又如企業形象和文化創新是企業的精神狀態、企業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的表現,而這是企業的生命力強弱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須把管理創新決策列為企業高層決策的重要內容。
企業創新的形成
創新決策是一個廣義的決策,是一個在決策理論意義上的完整的決策過程。整個創新決策的形成過程包括幾個階段:
發現創新萌芽
一切決策都是從問題開始,而創新決策的開始就是發現創新萌芽。所謂創新萌芽,就是提出現在企業的經營或管理的應有狀況與實際狀況的差距或者找到企業可以發展的新的機會。決策者要在全面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發現創新的萌芽,並予以確認。抓住創新的特徵,對創新萌芽的准確把握,有助於提高決策的工作效率,並確保決策方案的質量。
確定創新目標
目標是決策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決策目標要根據所要解決的問題的性質來確定,如果企業對誰會提出企業經營管理創新決策創意,提出何種創意,什麼時候提出以及如何提出等問題抱有任何先人為主的成見,就必然會對發揮創造力的諸多潛在來源視而不見,因而可能使決策者對確定創新目標造成阻力。因此,在確定目標之前必須堅持開發企業創造力的"無成見原則"。
擬定創新方案
即根據目標提出兩個或兩個以的可行方案供比較和選擇。對於重大創新決策來說,應該防止在提出方案時存在因各企業利益關系差異而產生的"誤導"現象,即只提對某個或某些方面有利而對整體不一定有利的方案。因此,決策過程要盡量將各種可能實現的預期目標的方案都設計出來,避免遺留那些可能成為最好決策的方案。為了提高決策的效率,備選方案的提出要求: 一方面既要確保足夠的數量,更要注意方案的質量,在擬定創新方案時,還必須考慮到創新決策的特殊性,注意不將可能導致影響整個企業戰略的創新看作是一般的創新而只擬定一般的方案; 另一方面是要利用企業的優勢,決策系統要了解並協調許多相對熟知的變數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要提出跨功能部門或者能全面完成任務的團隊式決策方案。
選擇方案
即對擬定的多個備選方案進行分析評價,從中選出一個最滿意的方案,要注意從發展戰略的長期性考慮問題,選擇的方案對於孤立意義上不一定是最優的方案,只要能實現和符合預期的目標,同時費用低、對企業的負面效果小、風險低的方案就可以認為是合乎條件的方案。由於創新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過程,所以選擇方案時所考慮的各種因素中,風險因素是最重要的。
執行和反饋
方案的執行是決策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在方案選擇確定以後,就可以制定實施創新方案的具體措施和步驟。在執行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制定相應的具體措施,保證方案的正確執行; 二是由於企業的重大創新決策所涉及的企業和人員很多,所以要確保有關決策方案的各項內容為所執行的人充分接受和徹底了解; 三是涉及執行決策的不同層次的單位和個人要有良好的組織系統來協調,特別是技術創新或組織創新決策的執行更應如此。 由於創新是企業內部的新的嘗試行為,因而其決策是不確定性決策,其執行路徑和手段也並非一成不變,所以一定要保持反饋路線的暢順,使反饋信息能及時傳遞到決策系統,以便於決策系統能及時對不適當的決策指令進行修正。

3. 工業工程與創新論文

IE+IT:工業工程與信息化集成的企業增效管理創新模式
齊二石,陳君彥 工程機械 2009年11月
摘 要:工業工程和企業信息化是我國製造企業和整個產業經濟邁向「中國創造」、贏得競爭優勢的兩種最有效的手段。實現工業工程與信息化(IE+IT)的集成創新,對實現我國製造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分析我國工業工程應用現狀及需求,從信息化建設的數據電子化、流程電子化、決策支持等層面,闡述工業工程在信息化中的微觀基礎作用,提出工業工程與信息化集成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增效管理創新模式,造企業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精益設計就是其典型應用之一
我國製造業在較低的勞動成本、較強的柔性生產能力和廣闊的消費市場等幾大因素的推動下,已成為全球同行業增長最快的區域,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正在朝「中國創造」邁進。然而,我國的製造業管理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體現在資源利用率低、質量效益不高、信息化水平低等多方面。因此,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加快現有企業以信息化為主的技術改造,是我國產業界的緊迫任務,同時也是落實「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關鍵所在。工業工程(Instrial Engineering,IE)作為一門具有較好適應性、系統性、綜合性的管理方法論和工程技術的綜合體,對提高企業整體的系統素質、綜合創新能力乃至國際競爭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事實上,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就開展了IE活動,為後來的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礎,其實質就是「IE+IT」。
可見,工業工程和企業信息化是製造業企業和整個產業經濟邁向「中國創造」,贏得競爭優勢的兩種最有效的手段。我國企業在信息化項目中如何運用工業工程技術,形成工業工程與信息化的集成創新,對我國製造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 我國現階段工業工程應用現狀及需求分析事實上,工業工程在發達國家的應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是實現工業化目標的基本技術支持體系。目前較為權威的定義是美國工業工程學會於 1995年制定的:「工業工程是對有關人員、物料、設備、能源和信息所組成的集成系統進行設計、改善和實施的一門學科。它綜合運用數學、物理學和社會科學的專門知識和技能,並且運用工程分析和設計的原理和方法,對上述系統可能獲得的效果給與分析、預測和評價。」同時,工業工程被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列為八大類工程學科之一,涉及整個工業生產過程的資源、成本、計劃、質量及庫存等。
結合中國國情,近年來工業工程在不斷實踐及發展中,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工程理念
(Chinese Instrial Engineering,CIE),中國工業工程
(CIE)是應用分析、設計、控制和評價等工程技術手
段來解決多種產業部門的效率、質量及成本等管理
問題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即CIE是用工程方法解決
管理競爭力問題。中國工業工程基本功能與內容包
括6個方面,如圖1所示。目前,我國工業化和企業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
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如近期我們對天津市136
家實施信息化的企業調查顯示(如圖 2),工業工程
應用實施的比例還較低,仍有33%的企業不了解工
業工程,初步實施的企業占 46%,全面實施的只有
11%。企業全面實施了標准作業的只有32.1%,而企
業在生產效率、成本、質量方面有改善需求但無從下
手的佔到了33.6%,可見工業工程在我國企業中亟
需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其中,如圖3所示,企業最
需要工業工程解決的問題前幾位依次是:生產計劃調度方法、製造系統精益管理、生產現場改善和物流
系統優化。
2 工業工程在企業信息化中的微觀基礎作
用分析
企業信息化就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對企業生
產管理各環節資源進行開發,是實現提高企業競爭
力和經濟效益的一個過程。企業信息化主要包括3
個層面的內容:
(1)數據的電子化。即把庫存信息、銷售憑證、費
用憑證、采購憑證等,都以一定的資料庫格式錄入到
計算機中,以數字的形式保存,可以隨時查閱。
(2)流程的電子化。把企業已經規范的流程用軟
件固化下來,使得流程所涉及崗位員工的工作更加
規范高效,減少人為控制和「拍腦袋」的行為,提升客
戶滿意度。
(3)決策支持。通過對電子化的原始數據進行科
學加工處理,數據挖掘,得出有效信息,為管理和決
策提供支持。
信息化的實施使得企業對信息在採集、處理、存
儲及應用等方面的效率大幅提高,同時可改變企業
管理的方式及效率。對天津市136家實施信息化的
企業調查顯示(見圖 4),有 76.9%的企業認為信息
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其他超過 60%的企業認為信息
化的積極影響方面依次為:能夠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改善財務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改
善客戶關系管理水平、改善進銷存管理,以及支持管理服務與創新。但同時,有超過20%的企業認為過
去的信息化建設項目效果不明顯,進一步實施的信
心不足。另有16%的企業認為信息化服務商針對本
企業專門需求提供的產品及解決方案不足。通過以上調研分析,我們認為我國企業實施信息化不力關鍵在於企業管理基礎累積水平不能適應
實施信息化的要求,主要表現為工業化所必需的基
礎管理工作不到位,如對基礎工業工程研究應用的
忽視,企業組織機構設置和工作程序的不規范,基礎
數據的准確性和及時性不夠,這樣的運行環境難以
給信息化實施提供適合和有效的支持。並且中國企
業實施的信息系統更多是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製造
系統水平開發的,而我國現階段還沒有完成工業化
進程即進入了幾乎與發達國家同步的信息化階段,
所以工業工程在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不容忽視。
我們可以從信息化三個層面角度
分析工業工程技術對信息化的支撐作用。數據電子化是信息化實施准備的關鍵階段,其中重要工作就是對基礎數據的採集、錄入。這些基
礎數據將為 CAD、CAE、CAPP、CAM、PDM、ERP 等
信息系統提供運行支持。任何不準確的基礎數據,
對系統來說都將產生深刻的,甚至是致命的影響。
而工業工程技術則為這些數據的及時、准確獲取提
供了保障。
流程的電子化是信息化過程中最為復雜的階
段,涉及到整個企業的人員、崗位和組織。因為信息
化過程中必然要改變原有的業務流程,首先是與信
息流相關的崗位的職責變動,其後進一步涉及人
員、技術及資源與之的匹配性變動。這些變動的大
小將影響企業組織的進一步變革。因此,在信息化
項目實施前中期,企業應根據自身戰略,運用工業
工程理念對企業業務流程進行改善(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BPI) 或 再 造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主要包括:對組織架構的改善
或重新設計;對新工作崗位的工作分析;對相應的設
施以及物流系統進行優化或規劃設計;對相關人員
的工作績效與考核標準的重新審定,等等。如果條
件允許,還應對人員在崗位及環境變化前後的狀況
進行人因工程方面的預測評估研究,從而達到
「人—機器—環境」三者更好的匹配,使企業員工能
夠高效、安全、健康、舒適地工作和生活,從而提高企
業的效率和安全水平。(註:人因工程學是一門新興
的正在迅速發展的交叉學科,涉及多種學科,如:生
理學、心理學、解剖學、管理學、工程學、系統科學、勞
動科學、安全科學、環境科學等,研究人和機器及環
境的相互作用,著眼於提高人的工作績效,防止人的
失誤,以實現統一考慮人—機器—環境系統總體性能的優化,使處於不同條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
地、健康和舒適地進行工作與生活的科學,應用領域
十分廣闊。)
決策分析是信息化項目通過決策支持信息系統
提供的重要功能之一,而決策支持信息系統所蘊含
的決策分析和控制管理原理及原則同樣是工業工程
技術體系的核心內容。例如:① 在人力資源管理系
統中,需依照績效考核規則對人員工時工效進行統
計考評;② 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
ning,ERP)中,需要根據生產計劃(Master Proction
Schele,MPS) 確定物料需求計劃(Material Re-
quirements Planning,MRP),繼而產生全部製造件、采
購件的生產作業計劃和物料采購計劃;③ 客戶關系
管理系統(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
中,需要通過廣泛的市場調研,運用數據管理與數據
分析工具來進行銷售過程定製、銷售預測等。而對市
場的預測和分析,制定合理的生產計劃,進行能力平
衡和優化排序,是工業工程技術的經典內容之一。
同時,在信息化項目實施的全過程中,企業在前
期需要對項目進行總體規劃和設計,尤其要進行工
程經濟分析,進行投入產出分析,從而更好地對項目
投資、軟體選型、實施方選擇進行決策;企業在實施
過程中,需要對信息系統的可靠性及質量進行測評,
對項目全過程的成本進行現場管理控制。而要對這
一過程實現科學管理和監控,工業工程提供了最佳
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技術體系。
3 工業工程與信息化集成的企業增效管理
創新模式:IE+IT
創新性是工業工程的核心思想,是精髓和職業
精神。工業工程從一誕生就強調科學化的創新與不
斷改進,它是解決各種復雜矛盾的創造性的方法。加
里·哈默在《管理大未來》(2008)一書中提及科學管
理精神的復興就是創新,並重提「工業工程之父」泰
勒的創新思想。管理的長遠未來在於不斷創新,只
有創新才能提升企業競爭力。
21 世紀廣泛運用的信息技術為企業管理創新
將起到更大的帶動作用。通過之前的分析可知,結
合工業工程技術,信息化過程必將是伴隨管理累積
與管理創新的過程。而創新的路徑將來自於信息化
與工業工程結合的過程中的信息化引導創新與工業
工程技術的改善創新。
管理具有不可復制性,邯鋼模式、海爾模式都具
有很深的企業文化烙印與企業個性化內容,其他企
業只可能間接借鑒,這就決定了我國的管理創新模
式不能照搬國外,必須結合中國國情以及時代發展
需求,在引進國外管理模式、先進技術的同時,進行
必要的本土化改造,消化、吸收和創新,建立適合中
國企業發展與競爭需要的中國管理創新模式與理論
技術體系。通過長期的研究並結合國情實際,我們認
為應該考慮將信息化與工業工程集成,走一條適合
我國企業發展的管理創新之路。這種模式將以工程技術為基礎來
規劃設計企業的資源,以規劃、設計、計劃及控制為
手段,通過具有工業工程技能的員工的主觀能動性,
採用以工業工程為技術支持的持續改善的管理思
想,藉助信息化與信息系統的輔助引導,實現創新管
理,使得企業進入高效率、低成本的經營運作狀態,
最終實現企業目標。這種模式,在初期建設中,強調企業面向全生命
周期整體規劃的重要性;在運行時,注重具有工業工
程技能的人員從企業改善入手,不斷提升管理基礎
累積,從而最終順利實施信息化,並藉助信息系統實
現引導創新;而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工業工程技術的
運用將體現改善創新。
4 「IE+IT」管理創新模式在現階段我國制
造企業的應用
中國企業應在企業管理中全面推行工業工程
與信息化集成的管理創新模式,必須遵循「總體規
劃、分步實施、有限目標和效益驅動」等四方面的實
施策略,才能達到管理創新,實現整體競爭力提升
的效果。據此模式,我們提出了面向製造企業的全生命周期精益設計方法這種設計方法突破以往工業工程管理改善應
用大多隻是局部應用單項技術的局限,從企業產品
開發設計初期,即引入工業工程中的精益思想,把
企業作為整體系統來進行管理規劃,前端考慮顧客
及市場需求,結合時代科技發展,涉及產品創意、概
念設計、產品原型設定、投資決策、產品設計、工廠
設計、設施設計、組織流程設計、信息系統設計等流
程,後端一直到產品銷售給顧客,貫穿從開發、製造
到銷售的全過程,實現企業的整體化設計及改造的
管理模式。這種設計方法按照信息化與工業工程集
成的理念,給出「系統分析—應用規劃—系統設
計—企業實施與改造」的全過程技術,為我國製造
企業運用「IE+IT」增效管理模式提供了參考。

4. 企業如何進行產品創新

企業進行產品創新如下:
1 、提高科技水平,重視人才培養
想對產品進行創新,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充足的技術水平、較高素質的工作人員做保障。進行產品創新,就要求更高的科技,更先進的設備、儀器,更新的處理方法,所以需要擴大企業現有的知識儲備,豐富員工的知識經驗,使員工有能力投入到新的產品開發中去,還要吸收其他企業或成功案例的經驗與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對自己有用的部分應用到自己的產品開發中去。西蒙電氣1916年創立於西班牙,在全球低壓電氣及照明領域聲譽卓著,這不僅是公司重視科技水平的提高,也是公司重視人才培養的結果。公司始終把人放在第一位,認為人才是公司生存和發展的一切根本。因此在引進人才時主要考慮綜合素質,職工整體素質得到保障,有助於企業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的氛圍,擁有了高素質的人才、雄厚的科技基礎,和良性的市場運行模式。如今公司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至今已成為一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企業。
2 、對產品外觀、結構等進行創新設計
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越來越看重產品的外觀,所以企業在產品創新的過程中應根據自己企業的文化以及消費者的需求設計符合企業形象的、新穎產品,會吸引更多消費者的目光。除了外觀設計,企業還應通過對產品的工作原理、功能及結構的分析對其進行創新的設計,來獲得更具有競爭性的市場優勢。而且這種設計可以申請專利,保護性更強,競爭對手很難通過簡單的修改來模仿。這種設計的技術或功能特點都比較明顯,所以企業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牢牢的抓住客戶,為企業贏得更多利益。創新是西蒙電氣發展的源動力。公司目前在國內擁有發明專利13項、實用新型專利38項、外觀專利84項。公司一直致力於產品的不斷創新,擁有大量的工業知識產權,倡導時尚與技術的完美結合,追求產品的精益求精。公司先後獲得了「西班牙皇家傑出企業獎」、「西班牙產品設計大獎」、「科技創新獎」、「中國電氣附件產品研發中心」等多項榮譽。經過不斷創新,西蒙電氣的產品與世界各國偉大的建築同行,巴塞羅那奧運主體育場、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中國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都選用了西蒙產品。
3、 注重觀念創新、方法創新
在堅持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明確企業品牌的文化內涵,並進行品牌宣傳,發揮品牌效應。同時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生產不同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要,同時及時對購買產品的消費者進行回訪,通過對消費者的回訪,了解產品的優勢和不足,針對消費者提出的意見或建議,進行修改。消費者作為消費大眾,他們的建議更能反映出普通民眾的消費意願,企業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產品的創新,會更容易得到市場的認可,在市場競爭中會更穩定的向前發展。例如,公司通過對消費者進行需求體驗和調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喜好,調整公司產品系列,目前公司擁有從低到高多達三十種產品系列,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如今的顧客更喜歡既彰顯個性、又喜歡搭配多種色彩,所以企業根據顧客的需求與喜好,推出多達16種色彩的搭配來滿足顧客的需求,同時也能獲得比較多的利潤。

5. 如何實現創新發展

技術開發體系初步形成,高新技術裝備與研發能力顯著提升,技術

創新水平躍上了新的台階。以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增強自主創新能

力,加快產業發展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基點,加快技術轉型升級,

加速產品結構調整,實現技術新跨越。自主創新是推進建設創新型

國家的戰略舉措,也是企業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是高新技術企

業的生命線。

一、創新給企業發展提供動力

自主創新包括三方面,一是不斷進行原始創新,努力獲得更多

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二是積極探索集成創新,加強集成創新,

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地融合起來,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品或者產業;

三是努力在引進、消化基礎上的再創新。自主創新,拿來主義也是

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離不開合作創新,合

作創新的意義在於它適合現階段中國企業的發展實際,我們國家

80%的技術還要靠引進,自主創新的不到5%,現在我們還必須以合

作創新為主。合作創新的重要性在於我們要大力提倡技術引進、技

術消化、技術吸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並非什麼都要從零開始。

現階段還必須是合作創新與自主創新並存,他們之間其實不矛盾,

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體。從創新的形式上講,合作創新的形

式有:產學研結合、企企合作、商企合作等等。我們現在用產學研

結合的形式比較多,產學研結合互補性明顯,高校、科研單位是人

才積聚的地方,他們中間孕育了非常強的創造力,企業有實現技術

的轉換能力,優勢互補。創新對於一個企業來講,不只是技術上的

創新,不僅開發一個產品要創新,技術的全過程都應該包含創新的

內容。通俗地說,創新無處不在。各國都很重視自主創新,但是很

多技術並不能靠一個國家完成,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是不是一種矛

盾?自主創新不等於自力更生,不等於閉關鎖國。全世界有23個創

新型國家,這些國家的基本標志是:70%的新財富是靠技術創新實

現的。自主創新絕對不是什麼事情都要你自己干,說到底,就是要

有一種自主意識。

二、創新給企業發展帶來生機

我們建場五十年來,從開始沒有象樣的產品,到靠單一產品,

發展好多年,再到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米、面、油、乳、肉、

蛋、菜、醬等8大系列數百個品種。靠創新,新的產品還在不斷誕

生,我們正在追趕世界前進的腳步,努力縮小與世界先進產品的差

距,實現了從單一產品到多元化的大飛躍。企業的進步,離不開體

制、機制的創新,離不開管理的創新。創新帶來的變化,可謂是翻

天覆地。創新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我們很自豪。

三、創新是企業克服危機的出路

一百多年來,世界先後發生過多次經濟、金融危機,深刻影響

了全球經濟格局變化。危機前後實踐證明,凡是善於迎難而上、依

靠科技積極創新的國家和企業,都能很快擺脫危機並實現新一輪的

快速發展。

技術創新的活躍帶來經濟繁榮;而技術創新低迷,則往往成為

經濟危機的重要誘因。伴隨經濟波動,一些昔日主導性產業逐步衰

退,而另一些新興產業在創新的推動下茁壯成長,成為支撐經濟復

蘇和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力量。自1788年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

起,這樣的規律就反復顯現。其中美、日、韓三國在危機中的各自

發展就是有力證明。美國在大蕭條後依靠技術創新迅速進入以重化

工為主的工業化發展高峰期;日、美兩國在石油危機後依靠技術創

新使得節能型、低耗能產業迅速崛起;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後依靠

技術創新快速步入知識密集型產業高速發展期。因此,要走出危

機,創新的路就在腳下。目前,我們應對金融危機的思路和措施主

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農產品轉型升級。

我們正處在技術發展,產品轉型的關鍵階段。產品結構調整迫

在眉睫,調整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調整能提高競爭能力,

調整能保持良性發展。無論從國內外經濟發展大環境,還是自

身發展的要求來看,加快產品結構調整,促進產品升級轉型,

全面提高經濟運營質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更為緊

迫。國際金融危機,倒逼我們結構調整,新技術的科技革命,

推動我們結構調整,國內外環境變化,有利於我們結構調整,

我們化危機為機遇,加快結構調整。加快產品轉型升級,聚優

做強主營產品。作為農業企業,我們以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需

求為導向,立足已有基礎和自身優勢,以產品轉型升級為目

標,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發展高新技術,做優做強主導產

品。我們把做好農業科技園區工作、生產無公害產品作為發展

抓手,優化農產品結構,把提高速度、擴大功能、智能兼容,

作為調整方向,把數字化、一體化、自動化、信息化作為轉型

升級的目標要求。

(二)探索多元銷售,擴大市場佔有份額。

以往,在銷售模式上,我們主要依靠經銷商體系,比較缺乏直

接面對客戶的銷售形式。市場嗅覺相對遲疑,營銷手段單一。

面對當前金融危機,我們提出,打品牌,就是要把產品做穩

定,做可靠,做精細。提高品牌效應,增加附加值。我們相

信,只要我們堅持多元銷售模式,走互利共贏的銷售發展之

路,我們與分布全國各地的銷售商將會共同發展,共同壯大。

(三)注重品牌建設,打造核心競爭能力。

品牌建設,現代企業都很重視,但怎樣樹品牌,每個企業的理

解不一樣,做法也不一樣。我們的理解是做品牌就要象做人一

樣,要講究外在的美,更要注重內在素質和心靈美。品牌是企

業文化、企業價值、企業戰略和企業經營理念在長期堅持質

量、贏得消費者忠誠度和市場精準定位的過程中,積累形成的

無形資產和有形的貨幣資金,最終通過有效的市場規范升成企

業資本而形成的,它不僅是標志和稱號,更重要的是商品的商

標,綜合價值,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終極體現。金融危機激勵我

們對關於品牌建設的問題深入思考,品牌建設的主體是品牌文

化的完善,我們通過企業文化的建設,汲取力量,克服危

機。

第一把質量做好。質量是企業的生命這句話,在今天是任何人

都能懂得的道理了,「三鹿」因為質量而消亡。但反過來說,

好的質量是企業長盛不衰的法寶。危機當頭,質量工作就顯得

更加重要。我們的重點是抓源頭控制,抓產品質量控制,抓生

產全過程式控制制,全面提升質量水平。技術質量部門,圍繞突出

問題,重點攻關,限期改進。

第二為客戶創造價值。我們把為客戶創造價值作為自己的使

命,我們確定的目標是持續創造新價值。我們要為客戶發現價

值、提升價值,還要實現價值。我們把品牌的服務滲透到業務

的每個環節當中去,精心設計、精工製造、精細管理,持續改

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所以我們的品牌建設是跟企業業務緊

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積極營造與經銷商的事業夥伴關系,爭

取與客戶一起成長,通過協商、溝通、服務,實現共贏。我們

提升品牌,創造價值,與經銷商一起培育市場,提高知名度,

提煉差異性,提供特色服務。象做人一樣,講究誠信與忠誠,

共同遵守市場規則和主流社會提倡的信譽。品牌讓我們在危機

中找到力量,競爭能力得到提升。

(四)整合人力資源,優化人才結構。

目前,我們的人才結構是側重在農業生產上,我們擁有一批高

技術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技術、管理、營銷的人員比重則離

創造高附加值的要求還有距離,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們的

贏利能力,限制了我們產品附加值的增長。要想不斷進步,保

持增長,提高贏利能力,我們必須在人員的結構上進行調整,

逐步把人員結構的比重調過來,較大幅度地擴大技術、管理、

營銷人員的比重。金融危機,給我們提供了低成本引進高技

術、高技能人才的機會。我們按照「引得進、留得住、用得

好」的原則,引進人才。今年重點在充實研發人員、營銷人員

上打開局面。現在我們已在營銷、研發等方面引進了一批成熟

人才,採用梯度方式,調整人才結構。同時,我們加強了績效

考核,提高效率,淘汰落後,金融危機給了我們優化人才結構

的機會。

(五)加強互利互補,共謀墾區發展。

我們可以開展技術合作,在資金投入,人才投入上更加集約。

發揮行業作用,開展產品合作,聯合開發,統籌開發重點,滿

足客戶差異性需求。我們的工夫要用在溝通、合作、互利上,

合作可以解決很多一個企業不能解決的問題,減少重復投入,

節約開發時間,避免走彎路。我們有信心擔當起振興民族品牌

的責任,做行業排頭兵。只要我們積極進取,創新合作,互利

互贏,向先進學習,持續改進,我們北大荒的明天一定會更

好。

6. 如何走一條新型的工業化發展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其特點是:一、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20世紀50年代初,私有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0.8%,集體所有制工業佔19.2%,二者相加,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00%,個體、私人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二、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雖早已顯露,國家也進行了幾次諸如「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下放權力,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等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突破高度集中計劃體制的總體框架。三、在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戰略,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條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道路,造成勞動力轉移滯後。1978年我國工業吸收的勞動力僅為5009萬,比1952年增長302%,而同期固定資產卻增長了2046%,相當於工業勞力增長的6.8倍,這給我國以後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四、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表現為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獲得的快速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五、在工農與城鄉關繫上,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個經濟落後、底子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盡管工農業產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變成7:3,但城鄉人口比例則仍為2:8。在近30年裡,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六、在國際關繫上,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雖然有時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195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9.4%,以後歷年都沒有超過10%。不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據十六大的部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充滿信心。只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7. 中國工業基礎薄弱,那該怎麼發展

你問的很泛泛 我也就不針對性的回答了
中國現在基礎不是薄弱 經過這30年的發展。。工業基礎已經很完善了
不過和西方國家比還是有差距 畢竟中國比較大。。改造起來不容易
最後
我總結以下幾點
首先要立足實踐 要善於在實踐中總結經驗
再者要繼承傳統 推陳出新 不斷創新
最後要面向世界 博採眾長 堅持以我為主 為我所用的原則
求採納。

8. 工業設計師如何提高設計能力

工業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人、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是人類歷史文化和時代文化的積淀,它依附於人類的社會生活而存在。因此設計思維應以歷史、社會、文化、生活作為創作根源,把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和諧地統一在整個構思過程中。在悉心觀察、體驗現實社會生活的基礎上,萌發創作的靈感,銳意創新。
說白了就是用設計的方法。
要培養設計思維,可以通過四個階段:
一、要對設計的課題產生濃厚的興趣,沒有興趣,就無法集中你的思維。
二、多注意觀察和體驗生活,知識積累得越多、思路越寬廣、精力越集中,洞察力就越敏捷。
三、多思考,但要有目的地思考,又不要被思維定勢所控制,更要防止漫無邊際地遐想。
四、好的創新思維都始於微末,要從日程生活的小細節出發。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設計中的創新不同於純藝術形式的創新活動,它以實用功能和物質技術為創作基礎,對原有的產品進行加工改造。所以不要把創新單純地寄託在新奇、特異等方面,更多的是根據產品的實際情況,在恰當地處理產品使用矛盾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

9. 製造業的生產系統布置應進行哪些創新

新工業革命正朝我們迎面撲來,雲計算、機器人、智能化、大數據充斥耳際,中國製造正在面臨嚴峻的挑戰和難得的機遇。中國製造業就規模和總量已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強。面對資源和勞動力成本的雙重壓力,我們必須尋求新的發展方式和路徑。



提示:讀完本文你可以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1.如何正確認識「中國製造2025」的內在邏輯?

2.如何布局未來製造業的創新戰略?

3.政府如何優化政策,為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戰略支持?

目前,國家已經制定了邁向製造強國的「三步走」戰略,《中國製造2025》則是第一個十年期行動綱領。那麼,如何系統全面深入地認識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戰略?如何前瞻性地布局未來製造業全球競爭的戰略?政府如何從政策層面為製造業實現戰略突破提供支撐?

1、「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背景問題

首先,如何正確認識「中國製造2025」。目前有很多人把它與德國工業4.0、美國先進製造業戰略、英國製造業2050等進行比較,認為是相同的戰略和規劃。我不同意這個看法,我理解的「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美國、英國是有很大區別的。

我可以講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汽車產業的發展。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動汽車,顯然,美國的技術是領先於德國的,但美國要在傳統汽車產業趕超德國幾乎不可能,大家已經注意到美國三大汽車製造企業的競爭力越來越乏力。

那麼,高技術發展水平遠遠超越德國的美國,為什麼傳統汽車搞不過德國呢?而作為新興產業的電動汽車,卻是美國走在前面呢?這里有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汽車產業技術已經出現了非線性躍遷,美國已經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汽車核心技術範式,只有在全新的技術範式下,美國的汽車製造業才可以趕超德國,而美國的傳統汽車產業為什麼就沒有辦法趕超德國呢?

這里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德國在傳統汽車領域已經建立了強大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這種體系是深入到德國的文化傳統、價值體系、生產方式、運行模式中的,而美國不具備這樣強大的生態體系。

第二個故事是服裝產業。我們中國在過去三十、四十年來一直引以為傲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裝製造業,比如溫州的服裝產業、皮革產業、箱包產業、紐扣產業,已經形成了很強的產業集群,在製造技術和工藝技術上,並不落後於歐美,但我們看到這些高檔次輕工產業,包括各種服裝、箱包等奢侈品,仍沒有辦法與沒落的義大利競爭。

這又是為什麼呢?表面在,原因在於我們的產品沒有品牌,沒有一流的工業設計,但本質上,不僅僅是品牌和設計的問題,它是上百年來文化沉澱的結果,人家長期積淀所形成的品質文化及其由此所形成的產業基礎,不要說我們沒有辦法與它們相媲美,連美國、日本也一樣難以望其項背。

了解了以上兩個故事,我們再來看「中國製造2025」,就不會僅僅狹隘地理解為「互聯網 」、智能製造,而是產業生態、創新生態和文化生態融合在一起的系統,「中國製造2025」是一個全方位的趕超型戰略規劃,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一方面要補課,補大工業的課,另一方面要趕超,而這種趕超需要一個前提條件:技術範式的非線性轉型。而德國的工業4.0的本質是物理信息系統,美國的先進製造業戰略,則是依託其強大的科學技術,新興技術不斷涌現的背景下,繼續保持並搶佔新興產業的制高點。

對這個背景的認識很重要,從這樣的背景來理解「中國製造2025」就會深刻得多。我們就會認識到,我們不是要拋棄現有傳統工業和大工業製造模式,也不是要放棄傳統優勢產業,而是要想辦法在繼續提升傳統製造業優勢的前提下,利用產業出現非線性轉型的機會實現「彎道超車」,這是我們這次「2025」的基本出發點。

2、「中國製造2025」的一條主線問題

中國製造業2025的主線就是提高產業創新能力。那麼,如何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我在這里談四點看法。

第一個是如何提高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我們去看一下溫州幾大支柱產業的創新能力現狀。我擔任了十多年浙江省企業技術中心評價組的組長,以及國家技術中心認定組的專家成員,參與了對溫州幾十家企業的技術中心評估,不客氣地說,即使是規模較大的企業中,真正從事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的企業大概也就只有二、三家,這幾家企業在做關鍵共性技術時,整合的也主要是國內的創新資源,還沒有去關注國際水平的關鍵共性技術。

第二個是設計製造創新能力。這個能力在溫州特別特別重要,因為溫州的產業一直以輕工見長,包括服裝、皮具、鞋革、眼鏡在內,都非常強調創新設計能力。那麼,溫州有沒有建立起針對輕工產業集群需要的設計驅動的創新平台呢?溫州企業家有很強的拷貝能力,會很快地模仿歐美的時尚設計,這種路子走久了,就會產生路徑依賴,就不願意去做原創性的設計。這個問題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當然,這里也有不錯的企業,如森馬服飾和美特斯邦威。他們在創新設計方面做的不錯,但目前這些企業基本依靠自己單個企業的力量在做,那麼,我們的政府或者我們的產業集群有沒有打造這樣的創新平台?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既沒有核心技術,又沒有創新設計,那我們的企業就會完蛋,溫州的眼鏡、打火機等就是例證。我強烈建議溫州政府要下決心,針對輕工產業群去打造設計驅動的創新平台。

第三個是製造業的標准創新體系建設,我這里提個建議:抓緊時間做好大數據平台。溫州人的頭腦非常聰明,而且溫州人有個非常好的條件,就是溫州人經濟。有了這樣的市場意識和分布全球的溫州人經濟,為C2B發展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要做好C2B,根本上需要依靠大數據平台和數據挖掘技術,針對溫州現有產業去建構大數據平台,去打造適合未來30年發展的數據基礎基礎設施。

第四個是知識產權體系建設。很多溫州企業家告訴我,溫州的知識產權被模仿太快了,溫州企業對於申請專利興趣不大。這里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失效。還有一個是企業原創性技術、前端性技術太少,也沒有多少高質量的發明專利可以申請的。比如,溫州一家企業,四、五年前規模就上百億,當時申請國家認定技術中心時,5年時間內授權的發明專利只有3個。製造業要上去,一定要重視知識產權和技術標准,它們是構築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手段。我所考察的很多溫州企業,自己不太關心發明專利,向高校、科研機構去購買專利,目的是為了在報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研究院時裝點門面,是為了爭取國家政策,而不是內生驅動。這個問題必須要解決。

3、「中國製造2025」的產業生態體系

按照這樣的出發點,我們再來認識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趨勢,兩者並不矛盾,不是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就要放棄傳統產業。我們最大的問題不是產業太傳統的問題,而是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包括產品創新體系、製造工藝體系等)仍較落後,我們現在最缺的,就是整個產業的創新能力。我們誰都明白,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有產業創新生態體系,都可以在這樣的體系完善下,持續提高創新能力。

大家如果認真讀過「中國製造2025」,可以看到這個戰略中貫穿一條主線,這條主線要貫穿到2049年,那就是讓我們的製造業真正打造出具有創新驅動能力和動力的新業態。我國的製造業創新能力跟德國、美國相比,當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產業生態體系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必須結合我國的製造業特點和中國國情去提高創新能力,這條核心主線還要堅持30年。

那麼,我們的創新能力怎麼建設?我有一個觀點非常明確,我們的製造業要在短時間內,甚至在未來30年之內,要趕超歐美是不容易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整個產業創新生態體系這個基礎還較落後,未來10年、20年,一定要把產業創新生態體系放到基礎地位上。那麼,如果提高創新能力呢?在「中國製造2025」的九大任務中,第二個到第六個任務分別是:進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以及全面推進綠色製造。這四方面就構成了我國製造業創新生態的四大要素。它是面向未來30年的製造業基礎。

要強調的是,到2015年僅僅是第一個10年的工作,未來30年的規劃,重點就是圍繞四大要素,打造出足夠強大的產業生態體系。這里我重點講講第一方面的要素,也就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其實,我認為這個提法是個偽命題,是有意把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分法,是為了政策引導的需要。實際上,一個真正具有超前性的領先企業而言,它根本無所謂信息化跟工業化是否融合,因為這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國家和產業界提出「互聯網 」到「 互聯網」,我認為要做到「互聯網×」,為什麼呢?千萬別把互聯網簡單地當作工具,因為它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戰略的思維方式。比如說我們來看現在的蘋果系統和谷歌的安卓系統,大家知道谷歌憑借幾百人的安卓研發團隊,統領了上百萬應用開發公司,也統領了幾十萬規模的企業做應用的製造,是典型的垂直整合產業。從垂直整合系統來理解現在的互聯網,正如一個生命體的血和肉,兩者是自然而然地融在一起的。你去看阿里巴巴,它不會講信息化跟工業化融合,你去看華為,它也不會提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為什麼?因為它不用提,本來就是在融在一起的。但是,我們大量的企業,現在還在說要不要用互聯網做銷售,好像自己開個網店,就可以通過網上賣東西。這顯然是把互聯網看作簡單的工具了。

我必須明確一個觀點,如果把互聯網看作工具,是不可能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因為「互聯網 」、「 互聯網」都不是戰略。互聯網改變的是整個產業的思維方式。大家都要擁抱互聯網,但不是擁抱了就以為轉型升級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要打造產業生態體系,另外還包括基礎能力、質量品牌、綠色製造。這三個方面不會產生理解上的問題,因為已經比較成熟的想法,企業也已經意識到了,所以,我這里只是簡單地強調一下。關於強化工業基礎設施,就是要針對每個產業,好好分析清楚制約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的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和技術基礎,要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方式來盡快解決。關於品牌質量,溫州是有深刻的教訓的,90年代的時候,溫州在杭州武林廣場一把火燒了皮鞋,才使得溫州走上了質量立市的道路。溫州的輕工產業要創造高附加值,只有通過品牌和質量。從大的方面說,通過品牌或質量建設才能解決我國製造業的國際形象,才能讓中國的企業在全球被認可,才能讓我們的企業的社會責任得到國際的認可。關於綠色製造,大家已經體會到傳統製造方式給我們帶來的災難性影響了,現在的環境已經讓我們難以生存了。要做好綠色製造,就必須從法律上嚴格規范企業建立高效、清潔、循環的製造體系。

4、「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突圍問題

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這個體系建設好了以後,是不是我們的產業就一定能完全趕超呢?這也不一定。因為現在整個全球產業分工越來越明顯,比如說,現在核心基礎軟體上,最強大的是美國,我們要在這一塊趕超美國是非常非常困難,正如美國要在傳統裝備製造業要趕超德國非常非常困難一樣。為此,我們必須要分析和預見出未來產業技術非線性轉型、革命性變革的行業,把這樣的產業我國產業追趕的戰略突破點,也就是要弄清楚,戰略突破在什麼地方。因此,在「中國製造2015」中第六大任務是重點產業突破。

溫州的產業突破,要堅守自己的優勢。我前面已經比較了中國跟義大利的服裝產業。法國、義大利可以提供愛馬仕、傑尼亞、Burberry等世界一流的高端奢侈品。而絲巾、服裝、鞋帽正是溫州的傳統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溫州的產業結構其實是很不錯的。這些產業還有一個好處,永遠沒有夕陽,只要有人活著就得穿衣服,只要有人活著就得穿皮鞋。實際上大家也看到,歐洲一批國家仍然沒有放棄他們的服裝和皮革製鞋行業,所以我們不要為了所謂的戰略新興產業而放棄傳統製造業。

堅持做好傳統產業,不是要放棄互聯網和大數據,正是互聯網的發展,才使得傳統產業更加有強大生命力,關鍵還是要有企業自己的戰略。我記得30年前,我們浙江企業家就有一句話講得非常棒,「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講的就是堅持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堅持做企業的獨特能力,不要被口號和時髦概念忽悠。我看了任正非的一個講話,他說:「我們沒有去搞所謂的互聯網,我們也不去製造概念,我們就是阿甘精神。」什麼是阿甘精神?華為做的過程中,三個字??傻、傻、傻。什麼叫傻?我就潛心地做好我的技術,潛心地做好我的知識產權,不管你外面是互聯網,還是信息化。當我們明確了戰略突破重點,就要幾十年如一日地把這些產業做好,走在國際前列。

5、「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路徑問題

我們國家和地區的製造業要在重點領域實現創新追趕,需要找到有效的戰略路徑。這里我結合「中國製造2025」,從政府政策層面分析三個重要路徑,也就是政府未來的施力點。

第一方面就是要深入推進製造業結構轉型和調整。結構調整是我國未來30年會持續不斷地走下去的一條路。為什麼結構調整那麼重要並要持續走下去?講一個例子就好理解,我們跟美國的貿易關系,其實隨著人民幣從原來的1:10調整到現在的1:6.4,人民幣整整升值了將近40%。但是為什麼中美貿易仍然保持著很高的貿易順差?原因不在於匯率,不是簡單的人民幣升值或貶值的問題,根子在於我們的產業結構。

10. 企業技術管理如何創新

導語:科技的創新管理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建築業要成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以及城鎮化建設的科學踐行者,最關鍵的要提升企業的科技進步與管理創新水平,適應市場發展的變化,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

企業技術管理如何創新

方向一,簡單分工管理

分工的出現,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次大跨度的提升,它使得每個勞動力都可以揚其所長避其所短,保證勞動力得到更好的利用從而大幅地提升社會勞動效率。就現如今的社會而言,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使勞動分工日益細致,這導致了企業業務流程的分化,就負面角度而言,它催生了官僚體制以及等級制度使得信息共享受阻,員工生產以及經營活動中很難與跨領域的同事甚至跨高度的上級有所接觸,既扼殺了優秀員工的創造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又極大程度的降低了信息在企業內部的流通,因而削弱了企業對於市場的判斷及反應能力。而分工管理模式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簡單分工管理和綜合分工管理;後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豐富和拓展,前一階段是後一階段的基礎和條件。在受科技創新波及較小的一些傳統行業以及在企業規模不大或正處於創業初級階段的企業,往往企業更多的採取“簡單分工管理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人事、財務、生產、物流、供應與銷售等。在這種管理模式下企業基本上可以通過一條完整的管理鏈將所有生產活動串聯起來。

方向二,綜合分工管理

伴隨企業規模的不斷提升以及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的,在企業的整體管理中一般將管理分為保障管理與生產管理兩大部分實施運作。保障管理主要由資金財務計劃與管理、信息管理、物料與資產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構成,生產管理主要包括生產製造管理、資源供應管理、技術與研究開發管理、服務管理和營銷管理等。這兩大部分的管理相輔相成不分主次,但是對於企業來說,由於生產側重或者企業自身產業結構的關系,經常會使兩個管理部分的分工、分酬不均,影響企業內部配合與銜接甚至產生員工內部矛盾,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方向三,信息化管理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創新的愈加頻繁,特別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及其應用的快速擴展,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信息化將影響企業管理模式,高科技信息化管理並不能一味的生搬,應該採用適合企業本身的信息化管理措施。在相互適應的前提下,一方面信息化管理將持續推動、促進管理部門高效的配合及聯動,從而提高企業自身的生產效率;另一方面管理效率的提升會帶來信息流通的改善,反過來促進信息化管理的實施,從而實現管理與信息交流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但是應當引起注意的是這種適應並不應該是完全的讓信息化管理來適應原有的企業模式與構成,而應該是以提高企業效率為總體目標的大幅度的改革,無論是從企業自身方面還是從信息管理方法方面,都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嘗試,但是考慮到企業自身的收益,這種嘗試不能過於盲目,應當在相互配合的前提下進行綜合的考察與研究,要基於企業整體的管理水平以及員工自身的素質層次,不但要借鑒其他從業者的經驗教訓,還要善於總結自身所遇到的問題。

企業技術管理如何創新

員工知識技能的學習和積累。

它包括員工個人的知識技能水平和結構,企業全體員工的整體素質與知識技能結構,以及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知識技能的學習和積累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在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企業外部環境不斷變化情況下,職工個人和企業都必須重視知識技能的更新與提高以及知識結構的重組。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和員工自學,不斷提高員工的思想意識、知識水平、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

明確企業技術創新定位及發展方向。

任何一個取得技術創新成功的企業,其中必然存在優秀的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正是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從企業內部促進、引導、帶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因此,企業家的創新精神越強,企業就越會積極地去尋找創新的機會,並進行主動的創新活動。不僅體現在創新時間上的領先。而且會給企業帶來創新技術上的領先,從而使企業形成一種持續的競爭優勢。對施工企業承攬到的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工程項目,企業技術中心要參與到項目的前期策劃中,從更高的層次有計劃的推廣應用一些先進的四新技術。

技術體系的完善。

技術體系是一個由一系列配套的技術專利、技術訣竅、設施設備和技術規范組成的,包括硬體和軟體的相互聯系、協同作用的有機系統,它既包含以知識技術為表現形式的隱性技術資源,也包含以核心產品為表現形式的顯性技術資源。

企業技術體系通常以一項或幾項關鍵技術為核心。

企業的技術優勢往往就體現在這些核心技術上,識別、開發與有效利用這些核心技術,並圍繞其形成獨具一格的技術體系和核心產品,常常能為企業建立競爭優勢奠定基礎。技術體系的建設是企業的戰略行為,擁有先進的或獨具特色的技術體系,不僅有助於企業近期收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使企業具備了有效地進行技術創新的能力。但技術體系的建設一定要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來進行,因為企業單純在技術上的優勢並不能必然地導致企業在經濟績效上的優越性。

建立完善企業科技進步與創新體系。

包括領導組織結構的建立、科研中心的創建、各項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特別是要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緊密合作,建立一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科研院校參與、政府主管部門指導的分工合作、和諧共事的“產、學、研、政”聯動的科研創新體系。

加大企業科技投入。

根據企業技術創新定位及發展方向,制定技術創新工作計劃,選擇重點科技項目,利用好科技項目基金,可由企業提取部分資金投入到重點項目的科研和應用中,使得公司管理人員能夠實實在在開展創新研究,獲得一手的經驗和數據,才能總結形成企業的自主知識技術。比如:新型模架系統的應用,綠色施工技術,先進的項目管理技術等。很多成果的推廣應用,前期都是需要投入相關的設備、材料、儀器、人員培訓等資源,可能經過多個項目的周轉應用後才能產生經濟效益,在前期應用時也需要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同時企業要認識到技術創新是有風險的,要容許創新工作的失敗,要容許付出一定的代價。

繼續加強核心技術的創新。

以開發國家級工法和發明專利為突破口,促進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創新。積極推進10項新技術和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應用,特別是針對不同項目的技術難點和施工亮點,進行工藝革新,提升建築業企業施工技術的科技含量。以創建魯班獎工程為載體,用精益建造的系統方法,控制建築產品的生成過程。以創建綠色施工示範工程為載體,積極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著力提升企業的綠色建造能力。

繼續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繼續加強公司內部專家的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有創新能力的技術團隊,充分利用現有技術資源,加強技術人員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深化競爭機制,提升技術人員的創新精神;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

加強技術中心建設。

企業技術中心要逐步提高科技創新管理協調能力,能夠協調企業的相關生產資源和人力資源,為技術管理工作創造更好的基礎。進一步完善企業的技術創新獎勵機制,明確企業的導向,對為企業技術進步作出貢獻的員工給予必要的獎勵。

企業技術管理如何創新

一、基於知識管理的企業技術創新新理念

1.基於知識管理的技術創新是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從表面上看,技術創新是一個過程,新創意的產生、研發、試制、生產和銷售,即從思想到實物的過程。但從本質來看,技術創新的每一項活動都有知識的參與。技術創新的全過程一般可以分為創新構想、技術創新開發和技術的經濟開發三個階段。一項技術創新的產生往往來源於市場需求,而企業獲取市場信息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因為信息根本上來說屬於知識。在獲取市場需求後,企業就開始進行技術創新開發,這個階段就是利用企業內外部的相關知識,把技術創新構思變成包含創新知識的新技術。最後,新技術或新產品開發出來後面向市場銷售,其實就是對包含創新知識的新技術的最大化應用,是對新知識的擴散和傳播。因此,企業技術創新的本質就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全過程就是知識創新的全過程。隨著技術創新的展開,新知識的積累產生新的技術,開發出新的產品,從而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基於知識管理的技術創新有助於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績效。企業技術創新是知識的產生、創造和應用的演化過程。企業內部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知識,有個人知識,也有組織知識;有顯性知識,也有隱形知識;有公認的知識,也有尚未被認可的知識;有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也有尚未被總結出來而存在於企業文化中的知識。企業通過知識管理,對企業的各種知識包括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隱形知識和顯性知識等進行識別與處理,將它們用一種適合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來,並集中成知識庫,幫助和促進員工獲取、吸收、利用和共享這些知識。知識管理通過傳播和收集知識,及時與消費者溝通,准確了解市場的最新動態,使企業的技術創新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同時針對失敗的案例,企業通過知識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進行記錄,形成一定的資料庫,從而有效地避免重復開發、重復建設,節約企業資源,減低創新成本,提高開發速度,增加企業績效。

3.基於知識管理的技術創新有助於降低企業創新風險。技術創新給企業帶來倍增收益的同時,也存在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甚至還存在一定的風險。技術創新過程中機會成本偏高,創新的投入時間偏長,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技術創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地進行嘗試,會存在諸多不確定的因素。很多時候,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都來源於一些重要知識的缺失。知識管理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對企業技術創新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對於企業技術創新發揮導向作用。新的創意的產生、研發、試制、生產和銷售全過程藉助於知識管理可以建立企業內外部知識網路,將顯性知識、隱性知識,外部知識與內部知識有效集中,實現有效的知識交流和知識共享,這樣可以避免企業在技術創新時因為收集信息和掌握知識不充分造成的技術創新的失敗;通過對知識的分析和利用,可以使企業的技術創新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降低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一些不確定因素造成的風險。同時,技術創新中獲得的新知識又豐富了知識管理理論。

二、企業技術創新中知識管理的內容

1.企業技術創新構思(與決策)階段。企業技術創新的構思階段是創新的起始階段,創新構思的質量與來源決定著創新水平的高低,它的來源可以是自然科學家或者從事技術活動的工程師的發現,也可以是營銷人員對市場環境的機會和消費者需求的感受。企業需要對潛在的市場需求、當前先進技術、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企業內部資源狀況和外部可利用資源等知識進行辨識、收集、整理與儲存。有了創新構思就需要企業結合自身的生產能力、可獲得的資源進行系統評估,最後將其運用到技術創新的系統過程中。決策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通過技術創新的產品是否可以從一個構思變成為真正具有可行性的商業化產品。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以上各種知識的獲取。同時,在企業內部成員之間注重知識的交流與共享,通過知識管理使創新人員及時獲取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形成創新方案,為技術創新的下一階段打好基礎。

2.企業技術創新開發階段。企業技術創新開發階段的是根據前面階段所產生的需要,調配企業自身擁有的各種技術、人力、物力、資金、設備等,將創新產品由一個創意轉變為具有清晰特徵的產品原型的研究階段,即創造新技術,研製出可利用的新產品、新工藝。這就要求企業員工需要具備產品開發有關的前沿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市場信息,並能將這些知識綜合運用到企業所要開發的新產品中。通過知識管理,企業全面監督技術創新過程中涉及的信息,包括企業內部、外部市場環境變化、消費者需求以及競爭對手等方面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共享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組織知識和個人知識,促使個人的隱形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並分享利用使其再激發出新的隱形知識。這個階段有效的知識交流最為重要,只有交流才能實現最大范圍的知識共享,使知識發揮出應有價值和作用,提高新產品、新工藝開發的效率。有調查表明,實施知識管理越成功的企業,其產品開發實現生產能力所耗費的時間就會越短。 3.企業技術創新實現(與擴散)階段。此階段是企業從小批量生產新產品到大批量生產的過程,新工藝運用到生產過程中需要企業員工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員工各種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很重要,知識需要轉化為各種技能,即顯性知識向隱形知識進行轉化。除此以外,企業為了順利生產還會遇到新的工藝問題,所以需要員工重新學習與新產品生產製造相關的知識。技術創新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企業形成技術創新知識需求的根本原因就是要減少不確定性,降低技術創新風險。所以,此階段的知識管理是對客戶知識的管理。

三、針對技術創新目標,實現有效知識管理

1.藉助信息技術搭建知識管理的平台,建立知識管理資料庫。在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針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目標,企業採用信息的搜索、開放式交流、競爭實戰、項目反饋、外部參照等方式搜集信息,並以文檔、數據、表格方式建立知識體系;同時通過藉助外力,比如各個渠道之間的知識共享,與企業信息調查、咨詢等服務機構建立關系等方式獲取企業所需外部知識。企業通過對每個階段信息的分析反饋,運用知識管理,對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進行詳細記錄,並將各個階段的數據整理成資料庫對知識進行貯存,藉助信息技術搭建知識管理的平台,形成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的轉化機制,有利於知識的獲取、共享、創新和應用。

2.注重營造有利於創造新知識的文化環境,建立學習型組織。在企業知識管理中,企業通過企業內部個人知識與經驗的傳遞與共享,與企業外部的客戶、供應商、研究機構及其他有關人員的交流與學習來增加知識存量,營造好一個有利於組織學習、共享、創造的企業文化環境,可以鼓勵員工毫無保留地奉獻他們的個人知識與經驗,使員工之間建立信任、協作、互助的關系,變被動為主動,可以更好地促進組織學習能力的提高、知識的交流和共享。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就是將企業內外部的知識激活,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學習型組織,通過五個方面促進學習型組織的形成和發展:運用系統思考,激活員工的自我超越,挑戰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促進團隊學習等。企業通過建設富有合作意識的團隊,依靠團隊力量獲取、整合與創造知識加快實現企業技術創新的目標。

3.導入合適的知識管理模式。目前知識管理模式一般分為人物化管理模式和編碼管理模式兩類。其中,人物化管理模式強調積極投資人力資源,包括引入專家、學者或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在企業內部發現和培訓具有隱形知識的員工。編碼管理模式強調投資與信息技術,注重開發收集與傳播知識的管理系統,知識被編碼並貯存在資料庫,企業可以將這些知識進行重復利用。人物化管理模式和編碼管理模式兩種知識管理模式各有利弊,編碼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企業知識共享成本,提高新技術開發效率;人物化管理模式依賴專家的經驗和技巧(隱性知識)。企業需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合適的知識管理模式,比如企業自身主要依賴顯性還是隱性知識、企業產品的特點等。同時,企業也可以將兩種模式有機地融合,建立起符合自身特點的知識管理模式。

4.重視技術創新人才以及人才隊伍的建設。企業的技術創新離不開高素質的技術創新人才,要想留住人才除了給他們充分的發展空間外,還應制定公平多樣的激勵制度,重視員工的個體差異性。注重人才的吸納和對人才的培養,重視能力而非資歷,企業要為人才創造培訓機會,要有完善的增進員工成長的管道,協助員工的自我成長;同時提供適當的誘因,對於有成果的創新人才給予獎勵;鼓勵創新,允許失敗;培育相互信任的價值觀和知識共享的文化氛圍,努力建設一支優秀穩定的技術創新管理人才隊伍。

閱讀全文

與基礎工業如何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石排鎮哪個工業區多電子廠 瀏覽:737
奧迪穿什麼靴子 瀏覽:301
汽車u盤怎麼用手機下載音樂 瀏覽:20
賓士的大數據怎麼獲得 瀏覽:789
汽車全責對方沒壞怎麼辦 瀏覽:716
特種潤滑油和工業潤滑油哪個好做 瀏覽:511
正常寶馬21寸防爆台能用多久 瀏覽:983
工業利潤如何修復 瀏覽:683
汽車洗玻璃是什麼標志 瀏覽:174
報關怎麼區分工業用與非工業用 瀏覽:423
賓士貨車水溫在哪裡看 瀏覽:115
山西工業脂肪醇消泡劑哪裡有的賣 瀏覽:457
多久清洗一次汽車節氣門 瀏覽:882
河北工業鹽哪裡用量大 瀏覽:927
精雕工業硬泥怎麼弄軟 瀏覽:346
工業集塵器哪裡便宜 瀏覽:758
臨潼區工業集團在什麼地方 瀏覽:679
中型載客汽車有哪些 瀏覽:737
寶馬下雨淹了怎麼辦 瀏覽:326
奧迪怎麼管導航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