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革命時代的人吃什麼

工業革命時代的人吃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21 02:27:36

『壹』 概括英國工業革命時期使用童工勞動的主要特點

童工價廉且易於管理。

1、機器的發明和應用,簡化了勞動工序,節省了人的體力,使兒童勞動成為可能。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勞動主要靠體力和熟練的技術來完成。應用機器後,對勞動者的體力和熟練技術要求不再那麼嚴格,特別是在紡織業部門中,無論是方或者是織,主要是接斷頭。做這種工作並不需要什麼力氣,但卻要求手指靈活。因此,女人與小孩子做這種工作較之成年男子更合適。

2、一般說來,童工到工廠做工多數都是以學徒身份去的。工廠主只給童工吃住就可以了。至於那些不住在工廠里的童工,就給他們很少的工資。

(1)工業革命時代的人吃什麼擴展閱讀


在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上許多地方的許多兒童,如同成人一般地從事各種勞務,如農場之勞作等;而在英國工業革命之前期,工廠與礦場亦曾大量地使用、剝削童工,直到後來英國政府制定《工廠法》等相關法令,才使英國童工之剝削與使用逐漸得到制止。

英國是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因此,英國工業革命不僅對本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而且對其它資本主義國家以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貳』 工業革命時期有哪些傑出人物

工業革命的實質是「自主創新」

學界早有人議論:「既然從西漢到清朝乾隆年間,中國經濟和技術在世界上都遙遙領先,為什麼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不發生在GDP佔全世界25%、人口多達3億的中國,卻發生在GDP只佔全世界6%、人口不到800萬的英國?」

這還得讓我們從頭說起。

早在1215年,英國就訂立出了事實上的憲法——英國大憲章。大憲章限制國王的絕對權力,要求皇室放棄部分權力、尊重司法過程、接受王權受法律限制的事實。

16世紀英國就有了律師協會、就有大法官、就有議會,就是一個皇權衰落、君主立憲的國家。用改革協商的方式,而不是用流血革命的方式推翻原政權,從而促進社會進步、解決社會矛盾,是英國這一具有紳士風度、善於妥協的國家的一大創新。

一個具有相對寬松的民主氛圍的公民社會,是孕育出英國第一個大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的必要條件。培根的自然哲學、崇尚以事實為依據的經驗、反對先驗、力主歸納,和伽利略主張的通過科學實驗發現自然規律一起,奠定了近代科學方法論的基礎。

1642年聖誕節,在英格蘭的一戶農家誕生了科學巨匠艾薩克·牛頓。從開普勒三定律的觀察結果到萬有引力的發現,在牛頓的經典著作中不難看到培根自然哲學的影子。尤其是微積分的創立,開創了用數學演繹自然的先河。從此,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了解自然,通過科學實驗再現自然,通過假設、抽象思維和數學演繹自然,從而達到從個別到一般、從暫時到永久這一科學研究的最高境界。

工業革命的核心人物是工匠的兒子瓦特、是鐵匠的兒子法拉第、是農夫的兒子焦耳……他們不是大學教授,也不是接受了完備數理化教育的博士生。但這也許正是他們的優勢——自小就生活在生產實踐第一線,並能自覺接受科學對技術的指導,這就是他們和中國的能工巧匠的不同之處。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三位平民出身的發明家都有自己從事科學實驗的實驗室!這在當時的英國大學里也是少見和少有的。相反,大學生和大學教授卻經常去他們的實驗室,相互切磋。

他們「自主創新」的精神贏得了全社會的普遍尊敬,少見他們由於學歷不高而遭歧視,這真正體現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也是技術和科學相互交融的光輝典範。1805年,格拉斯格大學授予瓦特法學博士;法拉第每一次作出重大發現,國內外大學和學會就紛紛授予他各類「學位證書」、獎章和獎狀。1931年10月18日,愛迪生逝世的消息傳來,各國元首、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學家都向這位偉大的發明家致哀,其載譽甚至超過愛因斯坦!可見,領跑這次技術革命的是「能工巧匠」,是改造世界的發明家,而不是在書齋里研究天地之奧妙的學者!

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把人力機械轉化成動力機械;法拉第發明了第一台發電機和電動機,從此機械能和電能就可以互相轉化;焦耳定律不但宣告了第一類和第二類永動機都不可能,而且預示了熱機的工作原理,這是歷史上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最偉大的「自主創新」。

那麼,我們究竟稱這三位巨匠是發明家還是科學家呢?他們從科學實驗出發,依靠驚人的物理直覺和非凡的工藝才幹,做到了許多科學家在當時沒做到的事。發明家為人造福、科學家為了益智曉理、學者傳授知識於他人,這是工業文明社會對人才譜的排序。從發明創造的源頭看,沒有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定律,就不可能有電動力學的麥克斯威爾方程組,就不可能出現麥克斯威爾這樣傑出的科技大師,就不可能預言電磁波的存在。

從16世紀到19世紀,從培根、牛頓到瓦特、法拉第、焦耳、麥克斯威爾,為什麼這些傑出人物都出現在英國?回顧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我們也許可以看出「自主創新」需要具備的社會條件:

1強大的市場需求和資本的自我擴張驅動了技術革命與「自主創新」,而「自主創新」的主體是發明家。

2通過「法制與民主」,造就一個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公民社會。

3工業革命的實質是技術革命,技術革命的實質是「自主創新」,「自主創新」的實質是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的突破。

4要建立一個「人生而平等」的和諧社會,而不是建立一個「口頭民主、法制虛設、等級森嚴的特權社會」。所謂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受教育的平等和創業的平等,是每個人都能做自己願意做的事、不做自己不願做的事。

5科學必須和技術接軌,只有「格物致知」不行,還得「學以致用」。科學家和技術家分工不分家,科學才能有生氣。

「自主創新」是社會價值觀念的偉大變革

在筆者看來,「自主創新」是社會觀念的一次偉大變革,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更新科學研究的價值觀念

為什麼要從事科學研究?愛因斯坦這么回答:「科學的神殿中有許多樓閣,住在裡面的人各式各樣,而引導他們到那裡的動機也各不相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只要碰上機會,任何人類活動的領域都是合適的,他們究竟成為工程師、官吏、商人還是科學家,完全取決於環境」。「把人們引向藝術和科學的最強烈動機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的粗俗、沉悶,是要擺脫自身慾望的束縛而進入客觀思維的世界。這種願望,好比城市裡的人渴望逃避熙來攘往的環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靜的生活」。「除了這種消極動機外,還有一種積極的動機。人們總想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畫出一幅簡單的和可以理解的世界圖像,然後試圖用自己的這種世界體系代替經驗世界,並征服後者,這就是畫家、詩人、思辨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各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事,這就是他們感情生活的中樞,以便找到在個人經驗的狹小范圍里所不能找到的寧靜和安定」。

從愛因斯坦這一詠嘆調中,我們能聽到什麼呢?真正的科學家是淡泊名利的,是不堪承受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的。用功名利祿來調動科學家,只可能調動一大批習慣吃皇糧的科技庸人。科學家天生就是老黃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如果我們給耕牛喂的不是草,而是火腿,那它還能耕地嗎?當英國女皇要獎勵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長的貢獻,要給他加薪加爵的時候,卻遭到婉拒:「女皇陛下,如果您這么辦了,將來在我這個位置上的就不再是科學家了。」

時代不同了,我們沒有理由要求當代科學家回歸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科學而科學」的價值觀念中去。雖說愛因斯坦認為自己的成果是「純學術研究」,但最終還是為造福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這種客觀存在不以科學家不同的哲學信念而轉移。它說明科學上的任何新發現遲早會成為技術進步的源頭,因此我們要允許科學家從事與功利無關的純學術研究。

科學和技術而今已是由納稅人支持的、需要花費大量資源的國家的事業,科學研究的價值觀念必然是功利主義的,但是我們追求的是民族的功利、國家的功利,而不是個人的名利。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獻、淡泊名利、為人造福,這是科學家的天職和主流品格,也是能做出最大貢獻的必要前提。

二、恢復優良傳統,樹立富國強兵的價值觀念

1996年7月29日,我國政府申明:「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決定。在近代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中華民族曾歷經磨難,多次受到外國的侵略和蹂躪,飽嘗戰爭的苦難,新中國成立後,仍受到戰爭的威脅,中國要生存、要發展,別無選擇。」一個國家要發展,必先講生存。不強兵就生存不了,所以科學研究的目的之一必然是強兵。這一點,我們可以用20世紀50年代老一代科學家的自白來說明:

當國家要抽調王淦昌從事核武器研製時,他的回答是:「我願以身許國」。

彭桓武老師1995年4月在復旦大學的演講中,談到個人前進的動力時說:「在許多情形下,求生存就是基本動力……當然最根本、最強大、最具持久性的動力是社會責任感,……這樣,自己的工作就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了,後來發生蘇聯撤離專家事件,國家的安全榮辱就化成了自我激勵的動力,使自己的動力升華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於敏院士在一篇回憶中說:「中華民族不欺侮別人,也決不受別人欺侮,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樸素民族感情、愛國思想一直是我的精神動力。」

1960年,毛主席和黨中央指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國防科技發展起來。」今天,黨中央號召:「要大力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我們所能依靠的,仍然只能是和「兩彈一星」時代一樣的動力——即民族危亡之際凝聚而成的民族認同感!

三、改變鄙薄技術、忽視工藝的價值觀念

從廢除科舉、興辦西學算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輕視平民教育」、「輕視工藝和技術」的世風仍在盛行,成了「自主創新」的天敵。這也是中國出不了發明家,出了發明家也沒有社會地位、得不到重視的原因所在。

1951年,筆者考進了清華大學物理系,1952年院系調整時進入北京大學。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筆者的老師,諸多名家如葉企蓀、周培元、王竹溪、彭桓武、胡寧、黃昆等諾貝爾獎得主的弟子都是理論物理學家;在中國的一流學府里竟然沒有一個如英國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原蘇聯的列別捷夫實驗室、美國的橡樹嶺實驗室和MIT的林肯實驗室那樣的品牌實驗室。

大學畢業後,作為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筆者翻閱《中國科學》、《物理學報》、《力學學報》,發現滿篇都是理論文章,卻看不到內容和實踐的關聯,給人的印象是:數學演繹愈多、愈叫人看不懂,水平才愈高!特立獨行的開篇傑作幾乎沒有,99%都是國際文獻河流上的一葉扁舟。

1957年李政道、楊振寧榮獲諾貝爾獎,對中國青年影響甚大——凡是有為青年,都要學物理,而且要學理論物理,這陣理論風整整颳了30年!1977年至1986年,我國培養出來的最優秀青年,很多都通過CUSPIA去美國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但是他們學成後如不及時改行,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國門打開以後,在有關高新技術的學術討論會上,只有中國學者還在洋洋灑灑地介紹相關的理論工作,而國外學者大多介紹自己新的製作工藝、新的材料制備、新的器件結構。

筆者沒有權利責怪那麼多恩師只授業,不傳道。因為早年留學歐美的前輩,學造船的進不了波浪實驗室;學航空的進不了飛機製造廠;大批留蘇學生也進不了莫斯科大學、列寧格勒大學的關鍵實驗室。

基礎研究不分國界,可是決定國力的技術成就是有國界的,基礎研究必須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理論水平再高,不深入實踐也必將一事無成。鄧拓先生在《燕山夜話》中有一句名言:「放下就是實地。」舒舒服服過「自主創新」大關是不可能的,科技戰線必須重新洗牌,用嶄新的價值觀念來武裝我們的隊伍,才可能後來者居上!

『叄』 工業革命後人們的衣 食 住 行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現在人們不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費觀念、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筆者信手列舉出以下有趣的變化,從中可見一斑。當然生活五彩繽紛,變化遠不止這幾個鏡頭,相信每個人都能列出一大串。

住房裝修像賓館。有的裝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幾萬元甚至更多,比三星級賓館還要豪華。

三人兩個衛生間。以前整座樓才一個公用廁所,早上起來排隊倒馬桶是城市一道風景。現在家家有衛生間還不滿足,有的還在主人卧室里再裝修一個衛生間。

一家兩台大彩電。有的一家還不止兩台,免得一家人爭頻道。

家中有了電影院。功能齊全的「家庭影院」已進入不少家庭,起碼也有VCD機。

出門跟著輪子轉。以車代步Ô緋上質擔�簧偃思一褂滌辛慫郊頁怠?

電話裝在兜里邊。行動電話已不是「大款」身份的象徵,連收破爛的蹬三輪車的也有手機,而且款式越來越小巧玲瓏,不必專門提個「大哥大」包,只要裝在衣服兜里即可。

衣著越來越大膽。現在無論男女老少,什麼樣的奇裝異服都敢穿著「招搖過市」。

奶奶也把婚紗穿。年輕人結婚進影樓、拍婚紗照已屢見不鮮,連「金婚」、「銀婚」的老太太也濃妝艷抹補拍婚紗照。

客人來了不做飯。以前家庭主婦最頭疼的是家裡來客,要買洗燒,忙活大半天還怕招待不周。現在招待客人往往是上飯店,差的也上「大排檔」。在家也可以,只需一個電話,熱菜便會送上門。

除夕圍爐上酒店。千百年來除夕之夜都是回家吃團圓飯,如今除夕之夜各大酒家爆滿,還要提前訂桌呢。

退休大媽會「操盤」。退休老人炒股票的不在少數,有的還成了高手老手,講起來一套一套的。當然實踐中也是「被套」的佔多。

男女徵婚「網」上見。傳統的「媒婆」已失業,婚姻介紹所應運而生,報刊上徵婚啟事鋪天蓋地,近來乾脆在電視上、互聯網上「推銷」自己。 婚前先把「合同」簽。現在的年輕人又浪漫又實在,既有鮮花、美酒、燭光晚餐,又有AA制甚至「財產公證」等等,以防日後不測。

買車買房敢貸款。超前消費就是超前享受,容易被年輕人接受,所以貸款買房買車行情看漲。

大學畢業自己干。以前上了大學就是國家幹部,就有了終身的「鐵飯碗」。時代在發展,人們的就業觀念也在改變,現在有的大學生畢業後連單位都不找,乾脆自己當起「小老闆」。

休閑花錢買流汗。各種健身器材進入家庭,花錢買流汗方興未艾,雙休日各運動場館擠滿了人,不少人還買了「月票」。

高雅音樂露天演。被稱為「陽春白雪」的高雅音樂開始走進普通市民中,近年廈門等城市每周都舉辦高雅音樂露天演奏會。

走出國門看新鮮。節假日外出旅遊成為時尚,很多人還開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開洋葷。

老頭老太舞翩躚。當年最反對男男女女摟摟抱抱的老人,現在舞跳得最歡,天一亮就花枝招展到公園扭起來了。

男人也進美容院。連男人都講究起化妝美容來了,女人就不必說了。

『肆』 為何所有的工業革命都是在國外發生的,當時中國在干什麼

對於各位了解我們國家歷史的朋友來說,都應該非常的清楚,在我們國家幾千年的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國家都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最鼎盛的時候,其他國家都要派人到我們國家來學習一些文化之類的。其實大家也很好奇,如此強大的中國居然沒有發生過工業革命,為何所有的工業革命都是在國外發生的,當時中國在干什麼?當時還處於封建社會,我們國家的皇帝忙著處理朝政,沉迷於自己的大國之中。

其實這個來訪的人就是為了來和中國達成一些協議,希望我們國家打開大門,然後和他們一起謀發展,一起開展工業革命。但是因為 當時的皇帝一直居高臨下,一口否決了這個使者的請求,認為這沒有意義。就是在工業革命時期,我們國家才開始慢慢的和西方一些國家拉開了差距,最後導致越來越落後,就是因為當時的皇帝太驕傲自大,沒有能跟上世界發展的趨勢。

『伍』 人類飲食的變遷

有了火才有飲食文化

人類發現火,當然不是這個千年的事了,但火是飲食烹飪之根本,有了火,才
有了飲食文化。人開始自覺用火,大約在五十萬年以前。火,對於提高食物的美味
和延長人類的生命來說,是一次革命。

千年飲食的濃縮———「吃在中國」

追溯到一千年前,正是中國的北宋真宗時期,農業文明,科技發達,富甲天下,
這為提高吃的樂趣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和技術力量。而今人說「吃在中國」,不
以為過,中國人最早將吃從滿足溫飽發展為一門藝術。在傳統中國文化中,「美食」
的內涵不僅僅限於品評滋味,同時亦講究烹調的方式和過程。於是有了「油、鹽、
醬、醋、糖、辣椒、花椒、胡椒」等等佐料,有了「煎、炒、爆、燉、燒、燜、烤、
煮、涮」等等作法,有了「酸、甜、苦、辣、咸、麻、辛、腥、膻」等等味道,還
有了「滑、脆、黏、軟、嫩、涼、燙、鮮」等等口感,於是,形成了四大名菜、八
大菜系。「食不厭精」,中國人對吃是玩兒到家了。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還上
升到了意識形態的地步」,所謂「服金者,壽如金;服銀者,壽如玉」,說白了就
是「吃啥補啥」。在現代醫學范疇中,確有一種「異常食慾」之說,當人體內缺乏
某種維生素或礦物質時導致的生理自發調控,令人特別想吃某些特定的食物。但
「異常食慾」只需補充普通食物就能滿足,「吃啥補啥」就要復雜得多了,對此作
家阿城的分析鞭辟入裡:「吃豬腦補人腦,這個補如果是補智慧,真讓人猶豫……
『吃鞭補腎』,如果公鹿的性激素真是由吃它的相應部位就可以變為中國男人的性
激素,性這件事真是太簡單了。」「吃啥補啥」,可否解釋為農業社會人類對生命
的迷惑和崇拜而產生的一種妄想。

發現維生素———吃的理性化時代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科技發展彷彿從助跑到起飛,突飛猛進、日新月異。
對飲食研究進入一個相對理性的時代。從1810年發現第一種氨基酸,到1912年發現
第一種維生素,直到20世紀中葉,人類已發現了所有的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
現代營養學認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由氨基酸構成)、脂肪、礦物質、維生素、
水,是人體健康必需的物質,而且這6種營養素全部都需要從食物中攝取。人類對於
吃有了新的科學的認識,吃能帶給人健康、美麗、快樂、長壽,飲食的命題有了質
的飛躍和升華。

會重新「茹毛飲血」嗎?

社會發展至今,飲食習慣及烹飪方法已發生諸多的變遷,到了本世紀末,隨著
人們對食物及營養對人體作用的新認識,新的飲食潮流也在興起。例如:葯丸食品,
不用吃飯,一天只要吞下數枚葯丸,每天所需的營養素已全部攝入,既節約時間又
營養全面均衡;基因食品,人工合成各種看上去漂亮得近乎完美、富含各種人體所
需營養素的水果、蔬菜、大米等等,甚至人造脂肪!基因食品目前國內正在研究,
美國人已經在食用,而歐洲人一直在抵制;半生不熟食品,由於營養學家不斷警告
人們,食物在烹調過程中,大量維生素、礦物質被殺死或流失,應生食,特別是蔬
菜,肉類、主食最好半生不熟或不要過熟,這令人想起我們的祖先,人類是否真的
不能避免輪回的命運。

數字化菜單無從下箸

20世紀末是一個崇尚健康的時代,吃也進入健康食品的時代;20世紀末是一個
網路化時代,吃也進入數字化菜單的時代。人類對於健康食品的推崇已到了無以復
加接近迷信的地步,這是否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難以定論。今年3月12日到
14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辦了全美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健康食品展覽」,吸引了
兩千多家廠商及三萬多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在美國,健康食品非常普遍,通常全家
男女老少各取所需,堅持服用。同時,電腦也來幫助人吃,各種飲食信息層出不窮,
及時提供最新的合理搭配膳食的方法,電腦合成的菜譜令你想什麼味道有什麼味道,
想怎麼營養就怎麼營養。信息是資源,太多了就是災難。這個道理對於吃亦然,面
對這多重的選擇,人就不會選擇了。數字化菜單令人無從下箸。

要營養還是要美味

在當今的生活形態中,人類主要的死亡病因,已由過去的傳染性疾病轉變為慢
性疾病,即所謂的「文明病」。導致「文明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錯誤的飲食習慣
形成的營養不良。現代營養學認為,「營養不良」包括營養過剩、營養不足及營養
不均衡,從而導致人體內部免疫系統功能衰退或失調,進而導致疾病入侵。在人類
吃進的所有營養素中,脂肪遭到了最大非議。人們都知道,食用過多飽和脂肪會增
加人體的膽固醇,膽固醇是造成動脈硬化、心肌梗塞和其他疾病的原因。人們總在
想方設法地控制自己脂肪的攝入。但營養學家經研究發現,對人的味覺而言,口感
最好的東西恰恰是脂肪。比如油,加入油的食品總會令人感到香噴噴的,不含油或
含油低的食品給人的感覺會不適,寡淡,難怪古人不喜歡「嘴裡淡出鳥兒」的滋味。
均衡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佳狀態,那麼人類怎麼達到美味與營養的均衡呢?在美食
的誘惑與健康的要求中,現代人又多了一個發愁的問題。

全天下「口有同嗜」不分男女老少及古今

說到這兒,的確令人有點恐怖,下個世紀還有什麼樂趣可言,連美食的樂趣都
沒有了!這肯定是庸人自擾。「背叛自己的慾望,就是背叛世界」。人類怎能禁得
住美食的誘惑!美食,應定義為吃得美、吃出美!現代營養學又有新論,營養吸收
與心情大大有關。當人在吃極大滿足自己口腹之慾的美味食物時,心情會特別愉快,
心情好,消化就好,吸收就好。就利於健康。在美國的朋友說,她吃雞時必須要去
掉雞皮,用白水煮,只放少許鹽。這樣吃是最科學營養,但的確食而不知其味。這
是不是也是一種挑食!而且也太難為自己了?這種吃法就是長壽還有什麼活著的意
義!況且人生少了一大樂事還不一定能長壽呢!

人類在追求美食的過程中會有反復也很正常,但無論如何,人恐怕也擺脫不了
人的本性之一:就是饞!中國古代,人們在青銅食器上鑄饕餮紋,「饕餮是警示不
要貪食」,可見人的好吃早已定型。對於吃,用新人類的生活態度來要求可能最合
理,就是:不要太放縱,也不要太挑剔。

http://www.bjyouth.com.cn/Bqb/19991231/GB/4113%5ED1231B4505.htm

『陸』 為什麼工業革命時,糧食產量能夠跟得上如此大規模的城市擴張

工業革命不是單一的集群,它是漸進的,農業革命也是如此,換句話說,糧食供應的增加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農業革命不僅僅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還伴隨著制度的變化。在工業革命期間,也是資本主義土地壟斷和兼並最激烈的時期,歐洲從小農經濟轉變為大規模農場經濟,這為現代農業生產奠定了基礎。同樣,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為大型農產品提供了充足的市場。

事實上,除了烏克蘭和法國的平原之外,歐洲其他地區也不適合耕種。但北美的平原是最適合耕種的地區之一,非洲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可以說,航海時代大大擴大了歐洲的可耕地面積和勞動人口。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快速工業化導致了更科學、更高效的生產力和糧食產量的增加,而糧食產量並沒有因為工業化而減少,而是進一步增加。冷戰中兩個大國能夠共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蘇聯以低價購買了大量美國糧食。因此,更多的國內資源可用於工業生產。

為什麼歐洲在黑死病之後突然進入工業時代?大量人員短缺和土地供應導致糧食大規模下降,導致農民找不到大量人員,也沒有錢找人耕種自己的土地,被迫選擇工業化。美國內戰的勝利也是因為南北糧食價格的波動使實業家比農民更富有。因此,簡單地說,決定經濟發展方向的不是農業就是工業。當豬價格昂貴,有更多的人飼養它們,當食物便宜時,就會有人投資其他熱門市場。實體經濟的變化並不取決於人的發展,而是取決於市場的方向。此外,當工人有錢時,他們必須購買更多的工業產品。電器、冰箱、洗衣機。

閱讀全文

與工業革命時代的人吃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石排鎮哪個工業區多電子廠 瀏覽:737
奧迪穿什麼靴子 瀏覽:301
汽車u盤怎麼用手機下載音樂 瀏覽:20
賓士的大數據怎麼獲得 瀏覽:789
汽車全責對方沒壞怎麼辦 瀏覽:716
特種潤滑油和工業潤滑油哪個好做 瀏覽:511
正常寶馬21寸防爆台能用多久 瀏覽:983
工業利潤如何修復 瀏覽:683
汽車洗玻璃是什麼標志 瀏覽:174
報關怎麼區分工業用與非工業用 瀏覽:423
賓士貨車水溫在哪裡看 瀏覽:115
山西工業脂肪醇消泡劑哪裡有的賣 瀏覽:457
多久清洗一次汽車節氣門 瀏覽:881
河北工業鹽哪裡用量大 瀏覽:925
精雕工業硬泥怎麼弄軟 瀏覽:345
工業集塵器哪裡便宜 瀏覽:757
臨潼區工業集團在什麼地方 瀏覽:678
中型載客汽車有哪些 瀏覽:737
寶馬下雨淹了怎麼辦 瀏覽:326
奧迪怎麼管導航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