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說生活在英國工業化時代的每個人都是「工廠機床上的螺絲釘」
簡單說:生活在英國工業革命後時代的每個人因為接近充分就業,社會人士組成以金字塔型為主,藍領工人多所以被稱是「工廠機床上的螺絲釘」。
現在社會已經起了很大變化。
㈡ 工業化對人際關系帶來什麼影響
工業與人的關系有什麼影響?有好有壞吧。首先來看看他的壞處。工業污染環境對人體當然是有害健康的。降低人的壽命,環境不好就影響了人的心情,心情不好就會把不好的情緒帶到工作中去,影響工作質量,就會導致國家經濟,國家就會落後。好處就是解決了中國大人口的就業問題,這一塊對國家來說是好的。這就如同物質的兩面,亦象打開了的潘多拉魔盒,更象各人心中的一塊翹翹板的稱重。
㈢ 為什麼有人會看不起工業化
工業化(instrialization)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
雖然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沒有出現「工業化」這個術語,但這個概念還是顯然存在的。馬克思把「現代工業」、「工廠制度」或「機器體系」跟工場手工業作了區分。現代工業其所以區別於工場手工業,是由於機器起了主要的作用。「只是在工具由人的機體的工具變為機械裝置即工具機的工具以後,發動機才取得了獨立的、完全擺脫人力限制的形式。於是,……單個的工具機,就降為機器生產的一個簡單要素了」(《資本論》第1卷,第415頁)
在跟工場手工業進行對比之下,馬克思把機器體系的發展劃分為兩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里,是「簡單協作」,即僅僅是「同種並同時共同發生作用的工作機」在工廠中的「集結」,它們使用著一個單一的動力來源。
在第二個階段里,是一種「有組織的機器體系」,這時候通過各局部機器之間不斷地交接工作,產品便從一個生產階段傳送到另一個生產階段。當這種有組織的體系臻於完善,並且只需要工人從旁照看就能夠進行整個生產過程的時候,它就成為「自動的機器體系」(同上,第416、418頁。)
工業化
工業化
人手操縱的工具變為機器工具,這就把工人降為「只是」一種動力的來源,而隨著生產的擴大和人的體力的局限性,便需要用一種機械的動力來取代人的肌肉。在工廠的制度下,所有的機器都是由一個單一的「動力」即蒸氣機來發動。
然而,馬克思強調指出,蒸氣機在現代工業出現之前就早已存在,但它「並沒有引起工業革命。
相反地,正是由於創造了工具機,才使蒸氣機的革命成為必要」(同上,第412頁)。改進蒸氣機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是現代工業對新的交通運輸工具的需求。遠洋和內河輪船、鐵路和電報系統,這一切都需要「龐大的機器」來建造,而像蒸氣錘、鑽孔機、機械旋床這樣的機器,則又需要一種能夠完全受人控制的大型機器。
㈣ 什麼是產業工人包括哪些人
產業工人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他們最富於組織性、紀律性和革命性,最能代表工人階級的特性,是工人階級的主力和骨幹。
如今,農業戶口的勞動力找工作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在鄉務農,也可以進城務工。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現在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黨中央、國務院近日明確指出,進城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標志著我國工人隊伍構成發生歷史性變化。農業戶口的勞動力在數量上已經超過城市戶口的勞動力,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
包括現代工廠、礦山、交通運輸等企業中從事集體生產勞動,以工資收入為生活來源的工人。
(4)工業化的人都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工人的階級地位:
在共產主義社會,工人的地位很高,在工業生產中處於重要地位,「勞動模範」成為群眾的學習榜樣。
在社會主義中國,雖然社會上存在著一些對工人的歧視,但人們普遍反感這種偏見,並大力倡導工匠精神、勞動光榮,不斷提高這一群體的社會地位,樹立模範和榜樣。
㈤ 工業化人口增長的代表
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人口增長率顯著提高,整體呈現出較高出生率,較低死亡率和較高的增長率的過渡型人口增長類型。其主要原因是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環境,提高了醫療水平。
工業革命期間人口變化的具體情況
在工業化早期的一個短時期內,歐洲一些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英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出生率上升的原因比較復雜,並且地區不同原因亦不同。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經濟良性發展使結婚年齡降低,從而使人們更易於多生育。另外,城市地區曾一度持有和鄉村地區同樣的觀念,即孩子作為勞動力非常重要。
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出生率就逐漸下降了。到了20世紀,歐洲出生率仍持續下降,以至於它與死亡率相差無幾。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種:①它緣於限制家庭規模的意願,而非由限制生育的避孕方法(直到20世紀才被使用)引起的。②嬰兒死亡率的下降導致了出生率的下降。因為在死亡率高的地區,必須生下許多孩子才能保證一些能存活下來。③經濟因素也與出生率的下降關系密切。在一個城市化、工業化的社會里,禁止使用童工,因而孩子與其說是一種財產不如說是一種負擔。所以,隨著現代社會法制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出生率趨於下降。④城市化的發展也改變了人們的觀念,特別是傳統鄉村的大家庭觀念也隨著文化的普及得以削弱。尤其是對家庭的態度,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控制生育的方便可行性等方面的根本變化,都促使了出生率的下降。
進入20世紀後,出生率仍持續下降的原因,在於計劃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婦女晉升機會增多,以及在一些離婚率高的國家人們對傳統家庭體系穩定性的懷疑等。現代人的求學、接受培訓、就職和戀愛生涯佔用了較多的時間,相對地就推遲了生育行為。再加上現代社會將一名嬰兒培養成人並使其完成高等教育需要很多費用,都使得人們不願多生育。
在工業革命之前的15世紀,世界人口增長已經開始加速。據統計,世界人口在15、16、17、18 世紀分別增長了28.2%、11.9%、47.5%和80.6%。可以看出,從18世紀後半葉的工業革命開始,世界人口增長幅度明顯加大。
而且人口增長及自然變動情況在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之間出現了分化。以1750年至1940年間世界人口的自然變動情況為例:發達地區的人口死亡率由1750年的34‰持續下降至1940年的14‰,出生率則由38‰~39‰的水平下降至22‰。發展中地區的死亡率在1900年前後仍高達36‰~38‰,1920年之後才開始下降,至1940年降至30‰以下;同時期的出生率則始終高達40‰~41‰。發達地區與發展中地區從工業革命直至1940年的人口自然變動過程見下圖。發達地區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趨於下降,發展中地區在後期死亡率才開始下降,出生率卻居高不下。
㈥ 建築產業化工人與傳統工人的區別
1、現有的建築技術路徑(稱之為傳統技術)形成於1982年,即鋼筋混凝土現澆體系,又稱濕法作業。客觀上講,雖然對城鄉建設快速發展貢獻很大,但弊端亦十分突出:一是粗放式,鋼材、水泥浪費嚴重;二是用水量過大;三是工地臟、亂、差,往往是城市可吸入顆粒物的重要污染源;四是質量通病嚴重,開裂滲漏問題突出;五是勞動力成本飆升,招工難、管理難、質量控制難。
2、(1)現場工人數量將大幅度減少,工人的專業性要求提高。
(2)工程建設效率、工程質量、施工安全保障得到有效提升。
(3)資源消耗降低,施工現場更加整潔有序。
(4)從業崗位和工種變化。隨著裝配式建築在設計、製作、施工等階段對相關人員在技術、管理等方面要求的變化,裝配式建築從業崗位萌生出了新的技術、管理崗位。
3、製作方式由「手工」變為「機械」;場地由「工地」變為「工廠」;做法由「施工」變為「總裝」;工廠生產人員由「技術工人」變為「操作工人」;現場作業人員由「農民工」變為「產業工人」。。最大限度消除人為因素的制約(作業層中的人)。由於這樣的變化,同時也使裝配式建築施工過程中一些傳統作業工種工作內容發生改變。
㈦ 胡林翼排第一,在清朝出現的中興名臣都是哪些人
清朝9大中興名臣,包括曾國藩在內,他們能夠崛起於歷史舞台,兩點因素不可或缺。首先,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八旗、綠營無能,漢族督撫勢力有了崛起之機會。再則,咸豐紅人,開明大臣肅順重用漢人,認為滿蒙貴族已經不足以擔任大事,拯救清朝非漢人不可。沒有肅順幫忙,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中興名臣很難崛起。
所以,肅順被慈禧處死時,曾國藩高呼「奇冤」,害怕湘軍沒了靠山。但是,八旗已經不行,慈禧也只能靠湘軍,並授予他節制蘇、浙、皖、贛四省軍務。
㈧ 人類進入工業化之後有多可怕
有了工業之後,人類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多的資源,完成更多的產出,無論破壞還是污染還是產品富足,都是「效率化」的體現。要說「效率化」之後又多可怕,可能只有一點,那就是,人類工業化之後,由於開采效率的大幅提升,原本有限的資源被提前預支了,如果不能找到外太空的開采手段,地球油凈燈枯恐怕就是未來兩三代里就能看到的局面。
㈨ 帶領蘇聯人民實現工業化的領導人是
帶領蘇俄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努力奮斗的領導人是斯大林.1924年列寧逝世後,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努力奮斗.1928~1937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先後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力加強.
故選B.
㈩ 古代有哪幾種職業比較受人矚目工業化時代又有哪幾種職業比較受人矚目如:演員,講師,手把手教師等…
古代:官員是最受矚目的,其次是一些文人墨客,然後是士兵、衙役;
工業化時代:機械師,經濟學家,政客,明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