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化土地對農民有什麼影響

工業化土地對農民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2022-12-19 03:21:44

『壹』 土地為什麼對農民這么重要

對農民來說,土地是「命根子」,是生存權益最集中的體現。

從增收的角度講,每一條增收渠道都與土地緊密相關:在家務農,說到底是要靠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外出打工,只要手裡還有土地一旦失業還能獲得最後的保障;提高財產性收入,更要依靠對土地的權利來分享現有價值和未來增值,取得收益。

因此,無論是耕地還是宅基地,對農民而言意味著退路和底線,對待農民的土地權利必須慎之又慎。

目前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在加快推進,農民的土地權利更應該得到充分尊重和維護。在這樣的前提下,要鼓勵嘗試和創新,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民增收的多方共贏。

(1)工業化土地對農民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對工商企業進入農業既要鼓勵引導,又要加強監管。一方面,要鼓勵和引導工商企業重點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准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

支持通過訂單農業、示範基地等方式帶動農戶和合作社發展規模經營,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行為的監管,防止浪費農地資源、損害農民土地權益。

一些地方通過建立工商企業流轉農業用地風險保障金等方式,防範承包農戶因受讓方違約或經營不善遭受損失,這樣的做法值得肯定。總之,工商資本進入農業要帶領農民,而不是代替農民。

『貳』 土地改革給農民生活帶來的變化

最重要的是:農民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大大提高了生產積極性
時期:
1.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土地改革叫做「土地革命」,口號是打土豪分田地,農民翻身當家做主人,其實質是階級斗爭,廢除封建剝削,開展土地革命,對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奠定了物質的基礎和群眾基礎。 影響:使廣大貧、雇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使廣大農民為了保障勝利果實,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

2.抗日戰爭時期,土改為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目的是團結農村一切階層搞大生產,一致抗日。為晉察冀解放區的解放提供了物質基礎。這個時候對於地主階級的打擊就相對小了。因為當時社會主要矛盾已從階級矛盾轉化為了民族矛盾。 影響:減輕地主的物質剝削,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農民生產抗日的積極性,並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

3.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的土地制度。 影響:解放區一億多農民分到土地,極大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翻身農民積極參軍,支援前線

4.建國初期:廢除封建剝削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土地所有制。 影響:三億多農民獲得土地,徹底廢除了三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土地所有制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身,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奴業發展和國家穩定奠定基礎

5.中共八大——文革結束:農業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 影響:①廣大農民走上集體生產化道路,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促進農村農業生產,為社會主義過度奠定了基礎;②經濟困難,農業遭到嚴重破壞,打擊農民生產積極性,國家動盪。

6.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進入了全面的改革時期。
初期主要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農民有供自己經營的土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村改革升入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最近一段時期,國家重點處理農民的民生問題。(主要為三農問題)農民生活富裕,農業生產現代化,村容村貌整潔。
這兩年實行農業土地流轉制度,使大量由於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的農村家庭的農業生產更加科學。由於家中老弱病殘,加上個體的土地有一定的限制,無法進行大機器生產。通過土地流轉,將很多無法充分利用的土地承包給有能力的進行大機器生產的專業戶或專業的團隊進行農業生產,並將每年所產出的糧食按照承包的土地量分紅返還給農民。這樣,即使家中的勞動力不足,還是可以得到糧食。

新時期,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大量農民工被迫返鄉,我想政府還會出台一些更有利於農民生活的土地政策來使人民真正富裕起來共度難關的O(∩_∩)O~

『叄』 城鎮化的不斷加速,會對農村造成什麼影響

城鎮化的飛速推進,對於農村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城鎮化是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村未來的必經之路,但是這快速發展推進的背後,確實也存在一些無法避免的問題。


『肆』 如果農村土地市場化,給農民帶來哪些影響呢

一、市場由「基礎性作用」變為「決定性作用」:農村土地要素配置市場化拉開帷幕!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2、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工業用地供給多項創新

這里有兩個亮點,一個是創新了長期租賃、先租後讓、彈性年期供應、作價出資(入股)等工業用地市場供應體系,使得工業用地入市方式更加靈活,門檻更低,多種的入市方式將使農民集體也可以作為入市主體直接收益。二是提出允許不同產業用地類型可以轉換,並首次提出探索性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的新思路。

3、完善土地管理體制,探索補充耕地跨區域交易

雖然文件的名字是《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但是關於土地管理體制方面,文件仍然定調為:完善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城鄉建設用地指標使用更多由省級政府負責。探索建立全國性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

『伍』 城鎮化的不斷加速,會對農村造成什麼影響

『陸』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好處和壞處

利: 工業化、城市化的好處:生活條件改善;物質更豐富;生活更方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加快經濟發展,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發展,改善地區產業結構,推進科技進步,提高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利於城鄉交流 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增加就業率。
弊: 出現「城市病」;工業污染、環境惡化;交通堵塞;人口膨脹;住房緊張;失業人口增加;治安問題等等 總之,我們要理性科學地對待,順應其發展,要愛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做好城市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合理進行產業布局等。1 環境質量下降 2 交通擁擠 居住條件差 3 增加就業困難 失業人數增多。城市化問題加重:環境污染、就業壓力、交通狀況、住房緊張、社會問題的加劇。
拓展資料
1、通俗來說,工業化是指工廠擴張,城市化指小城鎮向大城鎮發展。 具體區別如下: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2、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續發展理論,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化進程,是21世紀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城市化進程包括四個階段,即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聯合國碳熵行動綱領是人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指導綱領,讓佔地球2%面積卻消耗地球80%資源的城市可持續科學發展。
3、1782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標志著世界工業化的開始。 世界工業化始於18世紀的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工業革命是指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的過程。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4、17 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80年代開始,到19世紀中期基本結束 。 中國的工業化始於解放後,新中國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容的核心就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建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三改造就是逐步實現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柒』 土地改革政策對中國農村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中國農村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基本經驗與政策集合

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已經走過了30年的光輝歷程。中國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多減少到2000多萬,社會與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很多人在思考,中國的農村經濟發展為什麼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中國農村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取得了哪些基本經驗?有哪些重大的政策集合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穩定地發展?本文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農村發展政策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普惠性和選擇性。所謂普惠性是指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越來越有利於農村發展的政策,如土地產權改革政策,以農業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為基礎的農業微觀經濟組織政策,農產品價格與市場政策,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政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政策等等,這些普惠性的政策為所有的農民提供了同樣的制度框架,使絕大多數農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所謂選擇性是指中國政府對於在普惠性政策框架下不能夠脫貧的農村貧困人口,採取了有針對性的農村開發扶貧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普惠性和選擇性的農村發展政策相結合,一方面使市場經濟機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解決了某些市場失靈問題。普惠性和選擇性政策

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得市場和政府的功能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揮。按照改革的時間先後和其內在的邏輯關系,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所實施的農村發展政策集合和所獲得的基本經驗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為特徵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新中國建立後,進行了比較徹底的土地制度改革,沒收地主、富農和官僚資本多餘的土地,無償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但土改後由於擔心土地私有化會導致兩極分化,因而迅速地開展了農業合作化和集體化以及後來的人民公社化,土地由短暫的私有變為農民集體所有。土地集體所有和集體生產經營在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某些好處的同時,也出現了土地生產率和農業經濟效益難以提升等致命性問題,因而在1978年誘發了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這種改革一開始還是作為典型來試驗,對此在政府、學術界和農民群眾中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但由於這種改革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因此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迅速出現。中央政府從不允許到允許試驗,從允許試驗到廣泛討論,從發中央文件認可到形成國家法律,最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土地制度。由於中國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水

平還比較低,缺乏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因而中國農村土地兩權分離式的改革還是採取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窮人不僅沒有受到傷害,而且還得到了發展的機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經濟體制改革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二、以農產品價格改革為先導的農業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如果說以土地兩權分離為特徵的農業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為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產權基礎,那麼以農產品價格市場化改革為先導的農業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則為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資源優化配置的機制。幾乎是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同時,中國政府改變了原來長期對農產品價格實行計劃控制的政策,首先放開了蔬菜、水果和畜產品的價格,並提高了糧棉油等重要農產品的收購價格。部分農產品價格放開以後,價格大幅度上升,農民大為受益,隨之這些農產品供給迅速增加,質量提升,農業改變了長期以來「以糧為綱」的產業結構,經濟作物、畜牧業所佔比重大幅度增加。在對城市居民實行物價補貼和提升工資的情況下,農產品消費者的剩餘增加了。相互呼應的改革政策實現了城鄉社會的帕累托改進。農產品市場化改革使農民和城市居民都嘗到了甜頭,同時也為政府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積累了經驗。中國農產品市場與價格政策改革走的是一條漸進式道路。農村從計劃經濟到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從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到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別人要中國實行市場經濟到請別人承認中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實現了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性轉變。中國加入WTO使得本國的農產品面臨著更加自由化的國際市場競爭,缺乏競爭力的農產品和相關的生產者受到了較大的影響。但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也迫使政府和農民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政府採取了較為系統全面的農業保護政策,農民採取了更為科學的生產手段、生產方法和更為現代的組織與產業連接方式。總而言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當然。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和優勝劣汰也使得農村居民內部和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不過這種擴大是在收入增長速度不同情況下的擴大。

三、以家庭承包制經營為基礎的農業微觀經濟組織的確立

將家庭承包經營作為農業微觀經濟組織最基本的形式,是中國政府和農民經過長期實踐而做出的選擇,農業家庭承包經營作為一種組織制度已被中國政府寫進了憲法和農業法。中國的實踐和國際經驗證明,農業家庭經營適合於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條件。將家庭經營作為農業最基本的微觀經濟組織形式,其主要的原因是:第一,在於農業的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第二,在於農業生產一般可以從頭到尾由—個勞動力者單獨來完成,不需要十分嚴格的社會分工;第三,在於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很多農業技術可以由單個人或家庭來完成;第四,在於農業家庭經營平時勞動不需要精細的勞動計量,但卻可以將平時的勞動與最終的報酬掛起鉤來;第五,在於農業家庭經營勞動激勵多樣,很多閑暇時間和半輔勞動力都可以得到利用,監督管理成本最小。中國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是農產品供給增加的重要微觀經濟原因之一。中國政府通過推行以農業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為基礎,以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拓展的農業微觀經濟組織體系,使農戶和企業的生產經營積極性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促進了農業的商品化、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與企業化生產,提高了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延長了農業的產業鏈條,提升了農業的市場競爭力。農民在獲得經營自主權以後,通過有利於農民的經濟組織形式的構建與完善,來提高農民的談判能力和經濟地位。

四、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的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農產品價格逐步市場化的改革使得各種農產品的比較利益發生了重大變化,在農民獲得了經營自主權以後,主要是根據比較利益安排自己的生產結構,因而各類經濟作物播種面積迅速上升,糧食播種面積開始下降。為了調整經濟收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市場的穩定,政府開始徵收農林特產稅,並頻繁地調整糧食的收購價格,並在1998年-2003年實行糧食保護價收購,但由於實行糧食保護價收購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不具備和政策設計不科學,糧食保護價收購政策不僅未達到預想的目標,而且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國有糧食收儲企業也負債累累。為了解決經濟結構調整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國家實行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對承擔退耕還林還草的農戶實行糧食和資金補貼。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總體上增加了農民收益,但由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自發性、一致性和滯後性,導致某些農產品在某些年份供過於求,價格大幅度下跌,農民因此而遭受損失的情況時有發生。

隨著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比較優勢不斷下降,農村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農村走的是分散工業化道路,即所辦的鄉鎮企業分布在廣大的農村。這些鄉鎮企業為壯大集體經濟、解決農業剩餘勞動力就業、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農村經濟以至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隨著城市國有

企業的改革和「三資」企業的大量涌現,鄉鎮企業的競爭弱勢逐步顯現,鄉鎮企業開始實行集聚化發展戰略,進而推動了農村城鎮化的發展。農村產業集聚產生了規模效應,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效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以減輕農民負擔為目的的農村財政體制改革

在改革開放以前,幾乎所有的農業剩餘都轉化為國家工業化的資本原始積累,農業難以實現擴大再生產,甚至連簡單再生產也難以維持,農民生活改善不大,以至於到改革開放時出現了2.5億的絕對貧困人口。改革開放以後國家逐步放開了農產品價格,並實行市場經濟,通過農產品價格政策來轉移農業剩餘的經濟條件逐漸消失,從這一點來說農民的負擔大大地減輕了。如果說改革開放以前農民的負擔是隱性的,那麼改革開放以後農民的負擔顯性化了。改革開放後農民的負擔除了農業稅及農林特產稅以外,主要表現為「三提留,五統籌』以及對農民的亂集資、亂收費、亂罰款。這些收費由於不公平、不科學,所以引發了大量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問題。國家雖然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仍然矛盾重重。直到2006年國家取消了除煙草稅以外的一切農業稅費,農民徹底解除了經營農業的社會負擔。以2004年為標志年份,中國政府開始實行全面系統的農業保護政策,政府不但增加了對農業的投入,而且增加了對農村公共產品和社會保障事業的投入,貧困地區的縣鄉財政狀況通過較為科學合理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得到了較大的改善,農民也成為公共財政的受益者。

六、以提高人口素質為宗旨的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提升

通過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政策的不斷完善,中國農村的人力資本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到2007年農村義務教育已經進入到了不用付費的新階段,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幅度地增加了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支出,義務教育正在走向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的均等化。農村職業教育水平的提升為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到城市的非農產業就業和推進農業現代化奠定了越來越好的條件。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在降低農村人口出生率的同時,提高了出生人口的質量,使得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促進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的政策加快了中國城市化的進程。

七、以保護弱勢群體為原則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

市場經濟為財富的增長創造了活力,但經濟增長並不能夠保證每一個人的福利都增加,這就要求政府采rg--些特殊的扶助和支持措施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對於農村的特殊或弱勢群體的基本需要主要是通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來加以解決。相對於城市的社會保障制度來說,中國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相對弱化。進入到21世紀,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掀起了全面建設的高潮。目前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建立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即通過農村人口廣泛參加政府主導的按市場機制運行的農民養老保險體系,逐步取代土地養老和家庭養老的功能,為老年農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建立農村醫療衛生保障制度,即通過建立公共醫療服務體系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充分發揮政府、集體和個人三方面的積極性,使農村貧困人口從根本上擺脫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和因貧困而使許多疾病得不到及時和有效醫治的困境;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農村中喪失勞動能力、因災因病致貧的特困人口以及傳統意義上的『l五保戶」(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或保讀)得到有效的供養。

八、以推進民主化進程為基礎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創立

中國憲法規定了村民委員會作為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法律地位。中國的村民自治制度集中地體現在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頒布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當中,該法對村民委員會的性質、職能、產生程序和任期等相關問題作了明確規定,是當代中國農村的基層民主形式、管理制

度、村民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的有組織的規范體系。中國村民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村民自治已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社會政治制度。實行村民自治,首先擴大了農村的基層民主,其次是推動了農村管理體制的改革。村幹部由過去的任命制變為選舉制,基本保證了農村幹部能夠更好地為農民服務,維護農民的利益;鄉政府與村委會的關系由過去的領導與被領導關系變為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有利於增大農民的自主權。

九、以提高生存能力為根本的農村扶貧開發政策的實施

中國在整體上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穩步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有效地完成了促進經濟增長和減緩貧困的雙重任務。中國農村扶貧走的是一條「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的道路。中國政府通過以工代賑、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勞動力轉移培訓、扶貧貼息貸款、移民搬遷、科技扶貧等比較有效的政策措施,在農村扶貧工作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中國農村扶貧的經驗主要表現為在市場經濟制度下,有力的政府主導、開發式扶貧模式、逐步的瞄準機制、窮人賦權與參與、廣泛的社會參與以及積極的國際合作。

十、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的新農村建設戰略的推進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進入到21世紀以後中國政府所確定的基本發展戰略。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在步入重要的戰略轉變階段。為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突出矛盾,新農村建設就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在新農村建設的五項內容中,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物質條件,生活寬裕是

建設新農村的具體要求,鄉風文明是建設新農村的思想基礎,村容整潔是建設新農村的環境要求,民主管理是建設新農村的體制保障。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只有採取以促進農業發展的農業保護政策體系,完善以公共財政為基礎的農村公共產品建設政策體系,逐步構建比較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採取促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政策體系和不斷完善農民的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的保障政策體系,才能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目標。

』以上十項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和政策集合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互為條件、互為補充,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農村發展政策體系。農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的土地政策為農業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奠定了產權基礎;漸進性的農業市場化改革優化了農業相關資源的配置效率;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拓展的農業微觀經濟組織體系構建了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以市場需求為主和政府導向為輔的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較好地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農村分散工業化到城鎮化獲得了產業集聚效應;農業稅費制度的改革與減免使得農業經濟利益的外流逐步減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財政支農政策完善使得農村公共品供給在顯著的改善過程中趨向均等化;農村人力資本提升政策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為農民收^水平的提升構建了長效機制;農村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實施使絕大多數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為農村居民特別是最貧困人口編織了一套生活安全網;所實行的村民自治制度較好地保證了農民參與到經濟、社會和政治活動當中來;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的新農村建設發展戰略是這一系列成功經驗與政策的發展與總結。

本文是UNDP援助建設中國國扶貧中心項目(CPR/05/208)「中國農村有利於窮人發展政策研究」的部分內容。

『捌』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土地政策發生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1.新中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斗爭時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意義:1.1952年底,全國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的農民分到了土地;2.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3.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4.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5.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6.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
2.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其中完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影響: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3.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影響:妨礙和破壞了農業生產。4.1978年,確定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影響:土地承包後農民獲得了經營權,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迅速發展,使中國很快解決了10多億人口的溫飽問題。5.2004年國家決定減免農業稅。意義:使農民減輕了負擔,增加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玖』 新一輪的土地改革對普通農民有什麼影響

土地制度改革,不僅僅只是讓農民富裕起來,更多的是在打破現有城鄉二元結構格局下,讓農民進城,讓資本下鄉,盤活整個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由此看來,這一輪土地改革,意義重大。

閱讀全文

與工業化土地對農民有什麼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堂汽車站627到總站是哪裡 瀏覽:774
如何寫入駐工業園申請 瀏覽:910
汽車黑線怎麼解釋 瀏覽:735
奧迪a6工作台怎麼拆 瀏覽:122
pcdc什麼汽車配件 瀏覽:914
鄭州哪裡適合約寶馬 瀏覽:450
時風風凌汽車多少錢 瀏覽:540
東南汽車銷售怎麼樣 瀏覽:491
如何建議把工業區規劃改成居民區 瀏覽:809
賓士500s級轎跑多少錢 瀏覽:79
寶馬x6的舊三元多少錢 瀏覽:472
蘇州工業園區哪裡軟筆教的好 瀏覽:596
汽車空調製冷劑怎麼調 瀏覽:449
工業園區哪個單位招工 瀏覽:867
石排鎮哪個工業區多電子廠 瀏覽:739
奧迪穿什麼靴子 瀏覽:304
汽車u盤怎麼用手機下載音樂 瀏覽:23
賓士的大數據怎麼獲得 瀏覽:791
汽車全責對方沒壞怎麼辦 瀏覽:719
特種潤滑油和工業潤滑油哪個好做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