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華為公司連獲晶元供貨的背後,我國工業的軟體現況如何
華為公司連獲晶元供貨的背後,我國工業的軟體現狀並不是特別的好,特別是對於一些比較高端的軟體,我國工業的製造能力還有待提升。
盡管我國的手機行業發展的特別好,在全球各地幾乎都能夠看到我國生產的華為、小米、oppo、vivo手機,但是如果僅僅從軟體這一塊來看,我國在這方面的能力並不是特別好,面對外國公司對我國軟體技術的封鎖壓制,我們必須要努力,提高軟體的自產率,通過自己的能力生產屬於自己的軟體,這樣才能夠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一個領先的地位,才不會被別的公司限制自己的發展。
例如,對於手機的攝像頭,我們絕大多數使用的是索尼製造的攝像頭。雖然我們設計出來了海思麒麟晶元,但是我們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生產晶元,還是得依賴別的公司。因此,對於這些現象,我們必須努力,努力學習科學文化,打破外國公司的技術封鎖,提高我國晶元的製造能力。
㈡ 建築工業軟體何時迎來國產化浪潮
科技 正在變得有國界。
3月4日,全球最大的二維、三維設計和工程軟體公司——Autodesk宣布在俄羅斯暫停運營。Autodesk 表示,將立即暫停其在俄羅斯的活動,並完全遵守所有現行制裁。隨著情況的發展,Autodesk還將考慮對該地區業務進行額外限制。
Autodesk是知名的工業軟體公司,其旗下誕生於80年代,用於二維繪圖、設計文檔的 Auto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計算機輔助設計) 軟體,以及誕生於90年代,用於三維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信息模型) 設計的Revit,現已經成為國際上最廣為流行的繪圖建模工具。如果Autodesk持續在俄停止運營,則俄羅斯使用AutoCAD繪圖的大量行業都將面臨極大的麻煩。
熱議之下,CAD的主要戰場之一,占據中國GDP三分之一( 建築業2021年26.4萬億元,相關地產領域18萬億元,總計超40萬億元) 的建築產業,已經涌現出對工業軟體自主化更為迫切的需求與呼聲。大家在期盼,隨著中國在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領域取得世界性成就,國產工業軟體是否可以藉助新時代的新技術力量,彎道超車,甚至換道超車,迎來中國建築工業軟體自己的輝煌?
現代化工業生產的各個流程都離不開工業軟體的參與, 工業軟體也是從工業4.0 到智能製造的關鍵一環。
但是在建築工業化這條路上,中國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拉開數倍。
在2016年的一場行業峰論壇上,時任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的周福霖說了一組數字:「當前中國建築工業化程度僅為3%-5%,歐美建築工業化達75%,瑞典高達80%,日本也達到70%。」此前,中國的建築工業化程度只有3%-5%,甚至到2020年 (十三五末) 住建部設定的目標也只是15%。
這種差距讓中國建築業在與國外同台競賽時已經處於弱勢,更要命的是,中國建築業在走向數字化時又遭遇了工業軟體之困。
如果從時間上看,建築業的國產工業軟體的發展甚至比國外工業軟體傳入國內的時間還要早上幾年。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已經出現CAD (計算機輔助設計) 軟體企業。而國外的Auto CAD軟體則是在90年代中後期才在中國的建築設計院等機構得到推廣。
盡管起步早,但面對國外工業軟體的來勢洶洶,國內工業軟體長期處於被壓制狀態。一個數字可以看出這種失落感:2018年,在CAD研發設計軟體領域,我國研發設計類軟體市場80%以上被國外公司主導。
這一局面的形成,既有國外軟體構建的壁壘因素,也跟國內軟體環境對國產軟體造成限制有關。
首先,眾所周知,國外建築領域工業軟體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技術研發,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在產品上形成了較深的技術門檻和格式話語權 ;而國產建築業工業軟體只有短短二三十年的發展 歷史 ,且在發展過程中還不斷遭遇國外軟體巨頭的打壓和封鎖,因此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處於弱勢。
其次, 過去十餘年中國工業信息化、數字化路徑偏向於「重硬輕軟」,注重硬體投入,而對軟體研發重視不足 ,甚至一度出現盜版軟體猖獗的狀態,這進一步打擊了軟體企業的研發投入激情。
第三, 工業軟體一定要與工業技術現實需求緊密貼合。 包括建築業在內的中國工業發展 歷史 也短於國外發達國家,在工業積累、產業基礎上明顯弱於發達國家。當國外建築行業已經從信息化向數字化演進時,中國的建築業才開始從手工、機械化向線上化、數字化邁進。然而工業軟體的技術難點,往往不僅在於「軟體」本身,而是「工業」如何與「軟體」結合,其往往需要跨界人才將兩端有效結合才得以實現。而過去重人力、輕技術的狀態,讓中國建築業與軟體業都缺乏此類人才培育的土壤。
也正是這四重壁壘的層層限制,讓中國工業軟體在過去與國外軟體產品的競爭中底氣不足,最終無奈將一些領域的核心工業軟體市場份額拱手讓人。
盡管過去二十年中國建築工業軟體的發展經歷了種種困擾,但當下一個新的機遇已經展現。
在2021年10月的中國數字建築峰會上,原重慶市市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曾表示,「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建築業在數字化時代的發展空間依然巨大。但這個空間絕不是靠蓋房子、修高速來實現的。」這說明, 政策決策者已經意識到建築數字化的重要性。但現實是,這場數字化依然面臨重重挑戰。
黃奇帆認為,當前建築業數字化存在三個主要障礙。一是建築業上下游產業鏈長,參建方眾多、投資周期長。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形成的數據和信息難以跟隨項目而流動,形成不易交互的信息孤島。
二是參與單個項目的工程隊數量眾多,尤其是中小型工程隊素質參差不齊,管理顆粒度粗糙,使得信息化手段難以推進。
第三,除了建築行業本身的挑戰之外, 建築全流程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較低。
據中國建築協會統計,我國建築信息化投入在建築業總產值中的佔比僅為0.08%,而歐美發達國家為1%。
巨大的差距,刺激著國內建築行業從業者和決策者。建築「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作為新型建築工業化的發展要點,成為了行業共識。
首先,從需求來看,過去中國的建築業長期都是人力密集型產業,支撐了數以億計的勞動力就業。然而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愈發嚴峻,建築業也開始尋求轉變。同時,隨著建築項目的要求在「經濟、適用、美觀、綠色」等維度變得日益復雜,交付時間也在加快,建築業的傳統、粗放型作業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續。
其次,從技術儲備來看,雲計算、AI等技術在國內取得了極大的發展,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取得了世界領先的優勢,各行各業紛紛開始數字化轉型。
最後,從政策的推動來看:
很明顯,關於建築業加速智能化、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政策出台越來越頻繁。 從最初的「重視」到「掌握」再到「推廣和應用」。政策愈發清晰,意願愈發迫切。
放眼當下,2022年1月,住建部印發了《「十四五」建築業發展規劃》,明確建築支柱產業地位將更加穩固的目標。包括推廣數字化協同設計、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打造建築產業互聯網平台;同時推廣工程總承包模式並發展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
在這份發展規劃中,「智能化」出現了30次,「BIM」出現18次,「裝配式」出現15次,「數字化」出現了13次。
規劃還指出,此前建築業的粗放模式,對經濟發展、效率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和制約,依然存在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的問題,表現為發展方式粗放、勞動生產率低、高耗能高排放、市場秩序不規范、建築品質總體不高、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等。
從政策引導看行業發展,一位地產行業的投拓從業者表示: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以前走量,大量拿地不注重質量,但現在拿地的概率小,又想有收益,就必須把質量做好,做個作品出來。「拿地即開工,施工零變更,交付無延期」就是現在產業理想的真實寫照。
在拉力和推力的雙重作用下,建築產業變革的東風已然到來,這也為當下中國建築工業軟體的崛起帶來了 歷史 性機會。
時代的發展要求產業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進行升級,而整個建築產業仍處於新常態形成之前的震盪期。
在建築項目的不同環節中,可以看到不同代際的生產工具在被廣泛使用:在設計階段,有人在國外CAD和BIM軟體基礎上開發插件以輔助提高繪圖建模效率;有人利用python編寫建築設計的代碼後在web端展示輕量化建築信息模型;有人採用最新的智能技術工具開始嘗試人機協作。在建造階段,工地現澆、機械臂3D列印、裝配式預制建造等多種方式也同樣存在。
在這樣的機遇下,建築業數字化也將迎來多面開花的格局。需求將帶動越來越多新老公司進入到建築工業軟體市場。
目前,在建築工業軟體的國產化嘗試中,選擇的路徑有所不同。一大類企業選擇 國產替代路徑,主要指復刻CAD和復刻BIM ,創建出一套能替代現有CAD和BIM繪圖和建模工具的軟體,典型代表包括中望CAD、廣聯達BIMFACE和PKPM-BIM系列軟體等;另一大類企業選擇 走改良式應用路徑,即基於CAD或BIM的二次開發和輕量化 ,也包括各類計算機生成、CAD和BIM插件。後者二次開發的門檻低於第一類國產復刻,因此也是目前參與企業最多的一個方向。
而在此之外,還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正在崛起:既不做復刻也不做改良,而是 從底層語言的角度,利用前沿技術,重構建築產業的新一代數字化語言。
其代表是成立於2016年的小庫 科技 ,作為最早進入建築智能領域的企業之一,選擇的即是這一條無人走過的顛覆式創新路徑:紮根於本土的建築工程實踐,以建築產業know how和深度洞見作為出發點,在理解產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從應用端切入,向下深入到數據結構的底層,自主定義跨代紀的建築數智軟體基座語言。
曾擔任OMA高級建築師、碩博士均攻讀建築與演算法交叉方向的小庫 科技 創始人何宛余的觀點是,要實現建築產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首先要解決數據的生產和應用兩個方面的核心痛點。
行業常常關心數據要如何在產業鏈的各環節應用,但卻忽略了數據生產。而建築業數據生產的源頭是設計。
在工程領域中,設計是一個項目從無到有地將抽象的構思具象地表達為圖形、模型和一系列數據的過程和結果。但完成設計並不等於生產了數據,因為當前通過設計所產出的成果都是以圖形和模型為主的幾何信息,缺乏數字化時代中產業各環節數據應用所需的數據維度。何宛余認為,整個建築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第一步卡在了」數據生產」的「設計」上。因此,只有先實現設計端的智能化,整個產業的數據來源才能夠得到保障。
小庫 科技 提出的解決方案,是 一種全新的建築數字語言——ABC,指的是AI-driven BIMing on Cloud 雲端智能建築信息模型,即通過人工智慧在雲端自動生成BIM的正向設計模式。
ABC模式下,首先,設計的過程將由人工智慧來輔助實現,通過演算法、數據與算力的有機結合,大幅提高設計生產效率與產出質量。例如,原來需要1-2周完成2-3個方案的設計周期,提效到1-2天完成20個合規可用方案,提效90%。
其次,通過雲端的智能化實現對各階段各環節生產的並行,前置完成了虛擬空間中所有的數據生產,提高對項目的總體控制力;比如,在拍地階段即可以准確了解不同方案下的空間品質和投資收益率,從而輔助決策出全局最優解。
最後,依靠雲端的強大連接力,把不同生產環節的各端連接到一起,實現高效的在線協作。舉個例子,以往不同工種只能用圖紙、表格、匯報文本等傳統文件格式進行信息片段交流,現在通過二維碼或鏈接,即可以在線共同完成一個項目的協同設計。
基於這樣的邏輯,ABC模式實現了「數據-模型-規律規則規范」一體聯動,不僅可以通過機器自動高效地解決臟活累活,更重要的是,它創造了一種可以被高效地生產和傳播應用的底層語言模式。
在此基礎之上,從2017年中發布全球第一款面向建築設計方的雲端一站式智能設計產品「小庫設計雲」開始,小庫已逐步延伸出為上游項目方提供的「庫曉地產AI解決方案」,以及為下游總包方提供的「庫築智能裝配式引擎」。也就是說,小庫 科技 基於同一套底層邏輯,即其獨家的數模規一體聯動ABC模式,從建築的前期規劃、中期設計到後期施工裝配,構建起覆蓋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智能建築數字業務體系。
也就是說,「客戶不希望小庫只是幫他們提供一個工具,而會從更根本地將自己整個組織結構或工作流程往數智化轉型的方向來考慮結合」,楊小荻說。
站在產業轉型的路口,建築業數字化的未來充滿想像。
首先,建築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建築業總產值為29.3萬億元,建築業增加值初步核算為8013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3%。也就是說,尚未普及數字化的建築產業,已經是萬億級市場。
此外,隨著國家對新基建的發力,建築產業的升級也承載著推動中國經濟模式轉換的重要任務。眾所周知,傳統的基建是鐵路、公路等,它帶動了過去中國建築行業規模的擴張;而新基建則包含5G、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內容。依靠這些智慧設施,過去的建築將變成智慧建築,提供智慧的服務,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載體。
在建築工業軟體 探索 的不同路徑中,顛覆式建築智能化方向極具想像空間。除了小庫 科技 之外,在海外市場,同樣選擇顛覆式創新路徑的還有總部位於挪威的Spacemaker以及澳洲公司Archistar。 值得一提的是,前者較小庫 科技 在成立時間上要晚數月,於2019年中上線其第一款產品,並於一年多後被Autodesk以2.4億美元收購。
這意味著, 中國在建築工業軟體的顛覆式創新之路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
可以期待,隨著中國建築產業正在經歷結構性的變化,在AI、雲計算等新技術的加持下,國產建築工業軟體也將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
㈢ 2022製造業轉型之路:工業技術軟體化迎來爆發期
製造業數字化改造的關鍵之處在哪裡?「一個行業智能製造水平的高低,實際上很大程度是看相關的軟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曙光董事長李國傑表示,而工業軟體中最難「啃」的CAD/CAE/CAM軟體對我國工業製造智能化水平起著決定性影響作用。
近年來,工業軟體發展逐步進入國家級規劃文件。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已出台《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十四五」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等3份規劃文件,支持工業技術軟體化發展。
「過去中國工業在短缺經濟刺激下經歷了超高速發展階段,但大規模生產導致目前中低端產品市場已經飽和,所以各行各業都在 探索 轉型,突破行業傳統發展瓶頸。」達索系統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趙文功表示。
在席捲而來的數字化浪潮中,工業軟體扮演重要角色。「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在包括製造業、建築業等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實踐中,核心工業軟體都是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基礎。」廣州中望龍騰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劉玉峰說,「一個生產型企業需要使用的工業設計軟體就高達上百種,不同的工業軟體應用在不同方案中,沒有這些軟體就談不上數字化轉型。」
《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白皮書(2020)》披露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工業軟體產業規模預計達4358億美元,增長率約為6.1%,其中中國工業軟體產業規模預計達1974億元,同比增長14.8%。
「國內市場規模雖然不大,但增速遠超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市場規模預計將達2600億元。隨著我國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推進,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工業軟體的市場規模將迎來一次大的爆發期。」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軟所信息技術研究室主任許亞倩說。
當前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軟體的融合日益緊密,這給工業軟體產業發展帶來新的變革和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軟體發展既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石,也可能是「探路者」。
李國傑指出,智能化是EDA工業軟體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全自動設計」,實現人工智慧全流程設計晶元,大幅度降低晶元設計門檻,提升晶元設計效率,實現端到端的快速無人化晶元設計,「採用機器學習做晶元可能是一條發展晶元產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蹊徑」。
商湯 科技 副總裁劉強也對人工智慧突破人類認知邊界,賦能工業發展的可能性抱持積極態度。
他提出,機器的猜想能力可以和工業經濟的創新範式結合在一起,「比如我們推出的SenseMARS火星混合現實平台,可以基於人工智慧軟體的高性能運算和學習能力,對現實工業視頻、生活視頻進行視覺分析,通過機器猜想尋找更多演算法,甚至是模型,去重塑工業流程,真正讓人工智慧賦能行業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迎著全國數字化轉型浪潮席捲而上的工業軟體產業,也面臨諸多困境亟待解決。
「工業軟體領域高端人才短缺,同時行業主體以中小企業為主,沒有形成體系化平台,缺乏體系化競爭力。」國創會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謝茂松指出,「還有就是與工業技術需求結合不足,產業化程度不夠。」
「縱觀全球,工業軟體企業和工業企業、尤其是龍頭工業企業一定是伴生成長的。」劉玉峰表示,「未來中國工業體系的數字化轉型,工業軟體產業和工業產業也一定要實現深度戰略集成和結盟,各司其職,工業軟體做好核心技術,工業企業要真的給機會,一起打造企業數字化平台,進而推動整個行業的數字化。」
固高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呂恕則認為,未來工業數字化轉型趨勢不單單是工業企業和軟體企業的協同合作,而是通過資本嫁接等渠道形成兩者的有機結合體。
「隨著製造業前端業態發生改變,純做製造的公司,坦率地說是慢慢會被淘汰的,從OEM到ODM,再往前走可能要做自主產品的定義和設計,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具備軟體能力。」呂恕表示, 工業技術軟體化是製造業企業、行業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
「另外,最近也有一批專門做工業軟體的創業型公司正在涌現,這些團隊想生存也必須融入工業場景。與互聯網企業生態不同,工業軟體公司純做軟體是很難生存的,它必須往製造端延伸。」呂恕表示,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製造業企業和軟體企業兩者將結合形成全鏈條組合體。
與許多創新產業一樣,工業軟體產業發展也面臨基礎研究環節薄弱的問題,呂恕表示,「基礎研究很難靠商業化公司長時間、大量的融資實現,期待政府能夠在基礎研究部分投入更多支持,減少企業開發迭代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論壇現場,多位學者及企業家指出,在製造業轉型發展過程中,粵港澳大灣區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完備產業鏈條,存在率先突破的機遇。
呂恕表示,大灣區製造產業鏈非常完整,物流轉運體系也非常好,「在應用場景足夠豐富的情況下,只要有相應好的政策迭代,有人才儲備梯隊,再加上不斷激活引入新技術,大灣區工業軟體產業發展具有良好的發展機遇。」
作為製造業大省,近年廣東先後出台《廣東省發展軟體與信息服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等系列政策舉措。據悉,廣東將以本次論壇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對工業軟體的政策支持力度,為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推動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力爭打造成為我國核心工業軟體的重要一極。
更多內容請下載21 財經 APP
㈣ 工業軟體開發
工業軟體開發
1 北京華盛恆輝軟體開發公司
2 北京五木恆潤科技有限公司
3 北京平步科技有限公司
4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5 北電網路nortel
國內工業軟體發展大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軟體本身的發展階段;第二,是軟體的協同應用階段,在這個階段,業務流程進行串通和優化;第三個階段是「工業雲」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軟體不再是單一的軟體,而是集成多種軟體,並提供「軟體+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
然而,有專家研究過工業軟體近幾年的發展趨勢,國內自主工業軟體發展現狀可以概括為「管理軟體強,工程軟體弱;低端軟體多,高端軟體少」。也就是說,一方面,國內自主工業軟體在生產管理、客戶服務和綜合管理等運營管理領域發展較好,在工程研製領域發展較差;另一方面,國內自主工業軟體在低端領域的競爭力相對較高,高端領域很多還是空白。但是從我國工業軟體市場規模的逐年增長的數據來說,這一現狀正在改變。
㈤ 國內工業控制軟體的發展如何
目前來說,國產的工控軟體相比國外市場,個人認為性價比會更優越,功能也比較完善,而且更適用於國內的工業生態環境。從國家宏觀發展角度來看,未來會大力發展工控軟體和智能工業化。當然,國內的工控軟體還是要不斷進步和技術發展。如今,國內工控軟體還是挺多的,亞控科技算是比較老牌了,組態王更是國產組態軟體第1個品牌,國內裝機量第一、用戶數第一、佔有率第一,在市場的份額佔比挺高。還不明白自己網路下。
㈥ 中國核心工業軟體領域真的是「無人區」嗎是否有望追趕世界一流水平
號稱「國產CAD第一哥」的中網軟體(688083)終於來到了a股市場。3月11日,中網軟體正式在科技創新板塊上市。
根據天空調查數據,中網軟體成立於1998年,注冊地為廣州天河區。它是R&D和中國設計工業軟體的領先供應商,主要從事R&D、R&D的推廣和銷售以及設計工業軟體如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製造/計算機輔助工程。秉承成為世界級工業軟體供應商的願景,我們將打造一款操作簡便、兼容性強、功能完善的工業設計繪圖軟體,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軟體產品和服務。
中網軟體表示,上述升級後的R&D項目不僅可以擴大ZW3D的應用范圍,還可以為公司的CAX整合戰略提供一個通用的幾何建模內核,有望打破中國高端三維CAD幾何建模內核技術被國外廠商壟斷的現狀。
同時,隨著5G、航空航天、汽車等高端製造業的發展,應用於高端設計場景的CAE技術需求也在快速增長。為了切入上述新興領域,公司於2018年成立CAE R&D中心,並於2019年推出首個電磁CAE產品ZWSim-EM,並計劃進一步開發逐漸形成多個物理場景進行模擬分析的CAE解決方案。依託ZWCAD和ZW3D的技術積累和市場客戶基礎,公司有望在國外廠商壟斷國內CAE市場的情況下實現國內CAE軟體的突破。
TF證券近日發布深入調研報告,指出中網軟體旨在突破中國工業軟體的「無人區」,擔負起在角落裡趕超國產CAX軟體的重任。20年設計軟體領域的深度研發,行業市場份額達到47%;從CAX市場規模來看,2020年全球市場預計將達到近800億元;中國預計未來三年達到94億,未來五年達到136億,長期空間400億,發展潛力巨大。
㈦ 中國工業軟體現狀
工業軟體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各個要素和環節之中,與業務流程、工業產品、工業裝備密切結合,全面支撐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等各項活動,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劑。在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產業升級、新型工業化、工業發展轉型等國家戰略的道路上,工業軟體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2019年我國工業軟體產品實現收入1720億元,2020年進一步增長,有望突破1800億元,工業軟體行業正處在起飛的前夜。
工業軟體發展階段分析
國內工業軟體發展大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軟體本身的發展階段,在純軟體階段,國外企業稱霸市場;
第二階段,是軟體的協同應用階段,在這個階段,業務流程進行串通和優化,國內廠商開始加快發展步伐,逐步追趕國外廠商;
第三個階段是「工業雲」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軟體不再是單一的軟體,而是集成多種軟體,並提供「軟體+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在這個階段,國內廠商基於中國工業發展實情,加快本土軟體服務水平的提升,開始逐步超越國際廠商。但是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軟體協同應用末期「工業雲」前期之間,國內廠商整體尚未能在技術與服務水平上超越國際巨頭。
——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工業軟體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㈧ 軟體在工業的應用有多廣泛可為企業減少多少成本是否好用
正如工業產品智能互聯的發展使得軟體成為產品的核心一樣,工業軟體現在已經成為製造企業的核心之一。在德國、美國和日本等製造大國中,工業軟體被視為現代工業的基礎。
工業軟體的下一個發展方向
在過去30年的製造業信息化過程中,製造企業通過沉澱和積累,構建了一系列的工業軟體(包括各種工具和系統),覆蓋了R&D、製造、營銷、服務等產品的整個價值鏈,幫助企業實施產品R&D系統等管理體系和流程。
但與此同時,由於缺乏整體頂層規劃,各領域的信息孤島和壁壘逐漸形成,也使得過程驅動系統運行緩慢,其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和企業不確定性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如何構建一個數據驅動的企業,以面向服務的方式,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將各個系統中的數據發送給正確的人,幫助用戶做出正確的決策,是工業軟體下一步發展的主要方向。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如何通過數字平台將整個價值鏈的數據和所有因素互聯起來,構建基於平台的各種行業應用,根據場景和角色使用,並與行業知識深度融合,從而快速靈活地做出決策,是未來enterprise 工業軟體 construction的重點。所以在我看來,基於平台的架構,基於角色的使用,基於場景的應用,敏捷開發是工業軟體。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高質量經濟發展的關鍵。從概念到實現,工業領域的每一個產品都離不開工業軟體。對於一個製造企業來說,CAD軟體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進行輔助設計,而CAE軟體可以幫助企業用數字樣機進行模擬分析,PLM可以幫助企業進行全球協同研發,組裝世界上最好的零部件,ERP系統可以幫助企業管理好人、錢、物,CRM軟體可以管理從機會到付款的全過程,OT系統可以管理所有的生產環節。這些工業軟體尤其是R&D軟體將企業的R&D設計知識和經驗數字化,並通過這些數字化的知識進行創新,使製造企業不再處於「微笑曲線」的底部。
以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AR/VR為代表的新工業軟體技術,可以進一步幫助製造業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新階段。IT可以將OT設備與IT系統連接起來,從而更好地促進基於數據的資源的配置和優化,提高企業的運營水平。
㈨ 手機軟體中的工業應用是否已經國產化了,接下來該如何創新
是,接下來走向世界。
1、目前大部分的手機軟體都已經是國產軟體,工業軟體軟體化已達到中國頂峰。
2、接下來就應該向國外傳播國產軟體,讓全世界知道製造強國的智慧。
㈩ 國內工業軟體發展狀況怎麼樣工業軟體對智能製造有何重大作用
工業軟體:推動製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
工業軟體是現代工業的靈魂,代表著製造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工業軟體強,國家製造業競爭力才能強。
工業軟體是國家製造業競爭力根本所在
發展工業軟體是推進智能製造的必要基礎。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和製造技術深度融合是智能製造的關鍵所在,其中涉及硬體、軟體、網路、計算等多種技術和製造技術的融合,而工業軟體是其中最為關鍵的技術,無論是硬體、網路、計算等技術和製造工藝融合,都離不開軟體定義、編碼和封裝。
發展工業軟體是提升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工業軟體的核心是工業基礎數據,有數據支撐的工業軟體功能才強大。例如,飛機、船舶等領域,工業軟體可以讓軟體模式測試和樣機測試做得一模一樣,大大降低樣機錯誤設計概率。目前製造業發達國家願意將大型高端裝備工廠建設在海外,設計、組裝、測試、維修等環節都願意輸出,正是由於工業軟體較好地保證了技術被充分應用的情況下,技術工藝又不被泄露。
發展工業軟體是推動製造業生產和商業模式變革創新的前提。企業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組裝測試、售後運維、遠程服務等各環節信息化建設都離不開工業軟體的支撐,工業軟體定義了研發設計基礎理論體系、生產控制流程、產品組裝順序、產品測試機理、運維模式等等,甚至定義了製造業的商業模式,協同研發、個性化定製、網路製造、在線運維、分時租賃等新商業模式都離不開工業軟體支撐。
我國工業軟體發展存在的問題
製造業對國外工業軟體形成長期依賴,關鍵工藝流程和工業技術數據缺乏長期研發積累,製造業在一些領域呈現技術空心化。我國飛機、船舶、冶金、化工、生物醫葯、電子信息製造等重點製造領域長期以來習慣用國外工業軟體,對於背後的設計原理了解不夠,而且缺乏基礎工藝研發數據的長期積累,導致基礎技術原理數據積累存在明顯差距。國外根本不可能出售含有最新創新成果數據的工業軟體,能出售的工業軟體裡面固化的數據往往是上一代甚至上幾代的數據。
軟體業和製造業融合程度不高,大型製造企業缺乏主動布局,純軟體企業向工業軟體企業轉型難度大。純軟體企業進入工業軟體領域存在天然專業技術屏障,工業軟體不同於普通網路應用軟體,是工業流程和技術的程序化封裝,背後需要工業流程和龐大技術數據作支撐,這絕非純軟體公司單獨所能為。目前國內大型製造企業缺乏對智能製造時代工業軟體重要性的深度理解和認識,習慣於購買和應用國外企業的工業軟體,不會主動布局加強對企業關鍵核心工藝流程、工藝和技術的軟體化封裝,來提高工藝數據應用的便捷性和工業核心技術輸出的安全保障。
國內工業軟體市場被國外企業壟斷,國產工業軟體發展嚴重滯後,產業生態基礎還很薄弱。重點工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被國外企業掌握,關鍵核心工業輔助設計、工藝流程式控制制、模擬測試等軟體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國外企業軟體。工業軟體研發需要生態系統作支撐,然而目前我國工業操作系統、工業軟體開發平台等重要國產工業基礎軟體是全產業鏈缺失,這也直接導致了運行於國產工業操作系統的國產工業控制應用軟體幾乎是空白。
工業軟體國內標准缺失,綜合集成應用程度不高,工業軟體作用發揮有限。近幾年來,西門子、通用電氣等大型製造企業都紛紛加大了工業技術和軟體技術融合力度,通過大力收購軟體企業,強化企業在智能工業時代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國內工業軟體市場的事實標准都是由國外大型製造企業主導著,國外企業在標准上互掐,導致國內市場同時採用國外企業產品時,不同廠商產品程序兼容和互聯互通存在很大問題。由於我國在重點製造業領域的國產智能產品體系化程度不高,大部分情況都處於主動需求與對方產品互聯,因此只能被動遵守對方產品標准。
工業軟體對製造業模式的變革創新作用尚未發揮,製造業微笑曲線受制於工業軟體短板。由於國內工業軟體應用還普遍處在研發設計、工業控制等若干單項應用環節,貫穿整個製造業研發設計、流程式控制制等全環節的綜合集成應用還較少,不同廠商工業軟體程序兼容存在較大問題,工業軟體綜合集成效應尚未顯現。
推進工業軟體發展的相關建議
成立工業軟體產業投資基金,加大工業軟體產業扶持力度。鼓勵大型製造企業投資和並購國外工業軟體服務公司,促進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工業信息服務工程公司發展標准化、通用型、平台型的行業工業信息服務軟體產品;工業大數據服務企業梳理、挖掘、共享和開放工業大數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製造業相關專業研究人員建立和開放工業技術工藝資料庫,為工業軟體開發提供公共數據支撐。
開展工業軟體服務企業認定等相關工作,實施更加優惠的工業軟體產業財稅、投融資、知識產權扶持政策。開展工業軟體服務企業認定專項工作,實施比軟體產業更加優惠的工業軟體產業稅收減免政策。分行業成立鋼鐵、冶金、船舶、飛機、汽車、高鐵、生物醫葯、電子信息製造等重點製造業領域若干工業軟體國家工程實驗室,鼓勵行業大型製造企業和軟體企業聯合牽頭成立。對於國內企業投資和並購國外工業軟體企業,簡化海外投資審批程序,實施相關稅收減免政策。對於工業軟體企業上市融資行為,降低上市准入門檻,對於面向工業軟體企業的投資行為,降低或減免相關稅收。對於經認定的工業軟體企業申請相關財政資金項目,在營業收入、繳納稅收、人才資源方面降低申請門檻。
以製造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組建行業工業軟體聯盟,打造工業軟體產業生態圈。發揮製造業各行業協會和軟體行業協會作用,鼓勵製造企業、軟體企業、工業數據分析企業等聯合成立細分行業工業軟體聯盟,加強工業軟體聯合開發和推廣應用。發揮工業軟體聯盟作用,重點推進鋼鐵、冶金、船舶、飛機、汽車等重點行業工業軟體的開發、推廣和應用力度。培育工業操作系統、工業資料庫、工業軟體開發平台、工業軟體編程語言等基礎軟體信息服務提供商。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強對工業操作系統、工業資料庫、工業軟體開發平台等基礎軟體平台關鍵技術研究,提倡產學研聯合攻關。加強工業軟體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合作,鼓勵發展平台型、網路型工業軟體,為中小製造企業提供廉價的工業軟體雲服務。
加快制定工業軟體行業標准,推進製造業工業軟體綜合集成應用。制定工業操作系統相關標准,形成應用介面豐富多樣、運行安全高效、系統吞吐量大、響應時間小、容錯能力強、用戶界面友好、可移植的工業操作系統標准。制定工業資料庫相關標准,形成能支撐工業大數據存儲、高並發量連接、查詢範式多樣、搜索查找高效、技術安全可靠的工業資料庫標准。制定工業軟體開發平台相關標准,形成能支撐跨平台、應用介面豐富、編譯運行高效、程序安全可信、安裝部署快捷的工業軟體開發平台標准。制定工業軟體編程語言標准,形成一套標准、通用、高效、安全、可移植、易學的工業軟體編程語言標准,加大信息科技類院校教育力度。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 陸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