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結構什麼型工業為主

工業結構什麼型工業為主

發布時間:2022-12-18 06:05:25

『壹』 發展中國家的工業以什麼型和什麼型為主發達國家的工業以先進什麼業和什麼產業為主

發達國家,又稱已發展國家,是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較為先進,生活水平較高的國家;發達國家的工業以 高技術製造業為主.發展中國家,指經濟、社會方面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發展中國家工業以資源型和資源加工型為主.
故答案為:高技術;資源型.

『貳』 工業結構的類型有哪些

我國工業行業分類名稱

1】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2】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3】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4】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5】非金屬礦采選業 6】其他采礦業 7】農副食品加工業 8】食品製造業 9】飲料製造業
10】煙草製品業 11】紡織業 12】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 13】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
14】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 15】傢具製造業 16】造紙及紙製品業
17】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 18】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 19】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20】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21】醫葯製造業 22】化學纖維製造業 23】橡膠製品業 24】塑料製品業
25】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26】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27】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28】金屬製品業
29】通用設備製造業 30】專用設備製造業 31】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32】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
33】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34】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
35】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 36】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 37】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38】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39】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40】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築業
41】建築安裝業 42】建築裝飾業 43】其他建築業

『叄』 中國四大工業區的地理分布位置,工業中心,工業結構特點,優越的區位條件

我國主要的工業基地
滬寧杭工業基地:工業中心有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常州,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主要優勢在於地理位置優越、科技力量強,不利因素在於礦產和能源不足,為此建設了秦山核電站.2003年7月三峽開始向本區供電。
京津唐工業基地:關於中心有北京、夭津、唐山,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主要優勢在於資源豐富,有煤、鐵、石油、海鹽等,不利之處在於水資源緊缺,南水北調工程目前正在實施。
遼中南工業基地:工業中心有沈陽、大連、鞍山,是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煤鐵石油資源豐富,但能源和水源不足,國家正在組織力量振興老東北工業區。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工業中心有廣州、深圳、珠海,是以輕工業為主的「出口加工型」工業基地,主要優勢在於鄰近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多「僑鄉」,便於引進外資、技術和設備。

望採納
謝謝

『肆』 什麼叫工業結構如何對工業的發展與結構進行研究

工業結構一般指一個地區具有特色的工業狀況,比如輕工業,重工業,電子工業,紡織工業等在一個地方所佔的比例,各個地方都有一定的特點,比如,山西以燃料工業為主,東北以重工業為主,大慶市以石油工業為主等等。
要對一個城市的工業發展與結構進行研究,就必須先了解這個城市的各行業國民產值所佔的比重以及發展前景。如東北一些城市過去以采礦業為支柱,但後來資源枯竭了,造成一些社會負擔,這需要事先預測。當然這需要市長大人們決策了。

『伍』 我國的產業結構是以工業為主還是服務業為主

我國的產業結構是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帶動農業,以工業化推動現代化建設進程,同時逐步發展並完善第三產業(服務業)。不難看出我國的產業結構是以工業為主導的。

『陸』 地理必修2

地理必修Ⅲ復習提綱2008-09-28 21:28地理必修Ⅲ復習提綱
1.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區域的基本特徵: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系、整體性。
3、區域的空間結構: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路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4、區域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佔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區域的發展階段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志: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餘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徵
區域發展階段 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階段 工業化階段 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 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
產業結構 傳統農業佔有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加速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超過第二產業,以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
對外開放程度 低,對外貿易規模小,表現出自給自足特徵 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增強
交通運輸 現代化交通線路少而稀疏 交通運輸建設顯著加快 現代化交通、信息網路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高於區域平均 水平高,區域內部差異小
發展狀態 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不平衡增長 高水平的均衡狀態
1.3 區域發展差異
1、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①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註:未包括港、澳、台地區);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西部10個省區(陝、甘、寧、青、新、雲、貴、川、渝、藏)
②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於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徵。
③ 改革開放的時空差異(見課本P19圖)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區域特徵 跨越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平原高原為主;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等資源豐富 多山地丘陵,熱量豐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等相當豐富
限制因素 水資源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旱澇災害、環境污染、山地丘陵區地形破碎
發展方向 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 產業升級,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開發
范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後,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措施: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快優勢資源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4 區域經濟聯系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東盟、APEC等)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①意義: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南水北調:規劃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南北調配和東西互濟。
東線 中線 西線
調水源地 長江下游揚州附近 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 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
調水線路 沿京杭大運河提水北上到山東半島和天津 開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開鑿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
調水量 較大 較小 大
水質 差 較好 最好
③西氣東輸:主體工程從新疆塔里木盆地輪南鋪設輸氣管道到上海,將塔里木盆地、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長三角地區。還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湖北湖南。該工程的建設,有利於促進西部大開發,拉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結構,有效治理環境污染。
④西電東送:開發青海、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陝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水電和煤電),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區。分北、中、南三條線路。意義:保證東部地區能源供應,加快西部資源開發,拉動相關產業。
⑤資源跨區域調配對環境的影響。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對調入和調出區及沿線地區都會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3、產業轉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價格、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③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影響: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同時也會帶來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
2.1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
1、荒漠化: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導致的土地退化。按動力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和土壤鹽鹼化等類型。
2、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大風頻繁,植被稀疏,風蝕作用強烈。
人為原因:人口增長過快,環境生態壓力過大;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濫墾濫伐、過度放牧、過度樵採、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劇了荒漠化趨勢。
3、危害:土地退化,農牧業減產甚至絕收;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基礎設施建設;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
4、治理措施:①營造防護林(三北防護林)②退耕還林還草③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態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長。
2.2 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濕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類型:河流、湖泊、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濕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水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遊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3、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突出問題 治理措施
由於過度圍墾、泥沙淤積導致濕地減少,功能退化 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恢復和重建濕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水質污染問題突出 防治水污染
濫捕濫獵、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 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
2.3 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乾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設置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2.4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和亞熱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於栽培多種農作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和大規模經營。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交通運輸發達;先進的科技與發達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2、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目的:根據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合理布局,規模生產,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主要農業帶:
農業帶 分布 區位因素
乳畜帶 東北部五大湖沿岸 氣候冷濕,適於牧草生長;市場巨大(人口眾多、城市密集)
玉米帶 中部 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年降水量多、熱量充足
小麥帶 中部(冬小麥) 北部(春小麥) 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肥沃、地勢低平
棉花帶 南部 土壤肥沃,光熱充足
3、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問題:過度墾殖和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和「黑風暴」的發生;能源消耗大;化肥、農葯污染嚴重。
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等多種農業生產方式;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推廣休耕、免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2.5 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1、魯爾區興起的主要區位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②水陸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場廣闊等。
2、魯爾區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術革命的沖擊③環境污染嚴重④工業結構單一。
3、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②對原有企業進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環境污染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⑤發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1、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區位因素:①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②水陸交通便利③對外開放政策④海外僑胞眾多,便於引進資金和技術⑤地勢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
階 段 城市化進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進程特點
改革開放初期 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導,工業企業發展迅速,分布具有廣泛性,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 城鄉融合,農業與非農產業相混雜的城鄉一體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 區域中心城市(廣州、深圳)的輻射帶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廣州)為中心的城市群體系
3、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工業化加速了非農產業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4、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與對策
問題:①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比重不高,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於劣勢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③城鎮和工業過度密集,大量佔用耕地,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對策:①推動產業的整合和升級,加強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鎮體系,優化城鄉空間結構③推動區域基礎設施網路化發展④加強生態建設,改善城鄉環境⑤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與合作,發展泛珠三角經濟區。
3.1 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1、地理信息系統(GIS):以採集、存儲、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個部分組成:硬體、GIS軟體、地理數據、GIS人員、應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數據輸入、存儲(數字化過程)→地理數據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輸出。(地理數據分為屬性數據和圖形數據。數據存儲採用「分層」技術,不同的圖層儲存不同的地圖要素。)
2、地理信息系統與城市管理(略)
3.2 遙感(RS):一種探測技術,藉助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遙感技術系統由遙感平台、感測器、信息傳輸接收裝置、數字或圖像處理設備等組成。根據運載工具的不同,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近地遙感。工作流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波譜特徵)→感測器收集→傳輸與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分析→應用成果。現代遙感優點:視域廣闊、監測范圍大,能夠瞬時成像、實時傳輸、快速處理,迅速獲取信息和實施動態監測。用途:用於資源普查、環境監測、災害預警、軍事偵察及其他地物變化的分析等。
類型 概念 優點
航天遙感 利用衛星、太空梭、宇宙飛船、航天空間站等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覆蓋范圍大,不受領空限制,可進行重復不定期觀測等
航空遙感 利用飛機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機動性強,解析度較高
近地遙感 距地面高度在幾十米以內的遙感 解析度高、范圍小
3.3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的系統。由三大部分組成:GPS衛星星座、地面監控系統、用戶系統(接收設備)。GPS信號接收機主要有三種:導航型接收機、測地型接收機、授時接收機。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應用領域:軍事、交通、郵電、地礦、建築、農業、氣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殼運動監測、工程管理、旅遊探險等等。
3.3 數字地球: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地球的虛擬對照體。

熱點問題:
1、工程建設:青藏鐵路、三峽大壩、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杭州灣大橋
2、宇宙:冥王星不再列為太陽系大行星,降等為太陽系矮行星
3、可持續發展: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4、全球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厄爾尼諾
5、環境問題:西南喀斯特地區的石漠化、北方的荒漠化與沙塵暴、太湖藍藻暴發
6、重點區域: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
7、GPS、北斗導航系統
8、珠穆朗瑪峰測高
9、國家或地區:美國、德國、東南亞、中亞、中東、非洲

浙江省情:浙江省簡稱浙(省會杭州),位於東經118°01'—123°08',北緯27°01'—31°10',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人口4679萬,城市人口比重超過55%。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海之濱,北與上海、江蘇相連,西 與安微、江西接壤,南鄰福建,東臨東海。山多島多,是我國島嶼最多的省。境內地形起伏較大,浙江西南、西北部地區群山峻嶺,中部、東南地區以丘陵和盆地為主,東北地區地勢較低,以平原為主。丘陵山地廣布,因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5月、6月為集中降雨期(梅雨),7、8月常出現伏旱天氣。各種氣象災害頻繁發生,是我國受台風、暴雨、乾旱、寒潮、大風、冰雹、凍害、龍卷風等災害影響最嚴重地區之一。森林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典型土壤為紅壤,耕作土壤為水稻土。農牧林漁業發達,主要農產品有水稻、油菜、棉花、棉花、茶葉、蠶絲、柑橘、毛竹等。浙江海域漁業資源豐富,舟山群島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漁業基地。浙江礦產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開發前景良好。
現代化交通網路發達,以省會杭州為樞紐,滬杭(上海—杭州)、浙贛(杭州—南昌)、蕭甬(杭州蕭山—寧波)、金溫(金華—溫州)等鐵路構成了浙江鐵路運輸網路。重要港口有寧波北侖港。
產業結構多年來以輕型工業為主,目前重化工產業開始成為浙江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浙江經濟的主體是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眾多。全省的區域性塊狀經濟頗具特色,浙江海寧的皮革,桐鄉的羊毛衫,嵊縣的領帶,永康的小五金都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浙江專業市場繁榮,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紹興中國輕紡城是全國經營規模最大的專業市場
旅遊資源豐富,有雁盪山、普陀山、天目山等名山,有杭州西湖、紹興東湖、嘉興南湖、寧波東錢湖等名湖,有中國最大的人工湖——千島湖水庫。京杭大運河穿越浙江北部,在杭州與錢塘江匯合。低山丘陵多有岩溶奇景,金華三洞、廬瑤琳仙境令人嘆為觀止。全省旅遊重點則為杭州,素以「人間天堂」馳譽世界,文物古跡遍布城內外,因此成為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和五大旅遊熱點之一。

『柒』 工業結構、工業類型和工業部門分別是什麼

工業結構指各工業部門組成及其在再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常指部門結構、輕重工業結構和採掘—原材料—製造工業結構三種.
工業部門是由社會分工分離出來的、專門生產同類產品的工業體的綜合.
工業類型
概念:工業戰略產業——指在今後一段時間中要求優先發展的產業類型.

『捌』 如何分析工業結構特點

是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工業的部門結構、組織結構、地區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原材料結構、燃料動力結構和資金結構等。其中,工業部門結構是工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有輕工業與重工業之間、加工工業與採掘工業之間、加工工業與原材料工業之間、能源工業與其他工業之間、工業內部各生產基本環節之間的聯系和比例等。工業產品結構是工業生產活動的產出形態,主要包括初級產品、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的構成;低檔產品、中檔產品、高檔產品的構成;通用產品和專用產品的構成以及產品品種系列、型號系列、規格系列的構成等。工業結構的合理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一般地說,合理的工業結構必須達到下述標准:--(1)能保證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和社會再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2)能充分利用國內外一切有利條件,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以最少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3)能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4)能適應人民群眾對工業產品的消費需求。

『玖』 我國四大工業區各發展什麼工業為主,主要原因是什麼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區(也就是常說的「長三角」),中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津京唐工業區。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
以重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區,中心城市有沈陽、大連、鞍山等。
(津京唐工業區、遼中南工業區和山東的煙台等又合稱為環渤海工業帶)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區,中心城市包括深圳、廣州。珠海、東莞。(泛珠三角還包括香港、澳門)
滬寧杭工業基地.全國最強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 中國北方綜合性工業基地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以輕工業為主的加工基地
珠江三角洲由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優厚政策,大量電子電器加工組裝企業發展起來,由於交通上的便利,特別是據港澳台較近,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企業發展特別迅速,但是該地區的工業綜合實力不是很強。
滬寧杭即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地歷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產生活高度發展的地區,蘇南與浙北依託上海,這個中國的經濟首都,有著廣闊的市場與經濟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區,市場潛力很大。由於綜合實力較強,該地區的發展將使四地區中最快的。
京津唐工業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依託的是北京的眾多高校,這是在技術上的獨特優勢,而且礦產豐富,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是環境問題,特別是沙塵暴和缺水問題一直制約著發展。而人民收入普遍較低,則更是大的阻礙。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重工業較全面,但結構老化,管理落後,大企業一般歷史長,負擔重,不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該地區資源豐富,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
所謂重工業就是生產生產資料的的工業,輕工業就是生產生活資料的工業,綜合型工業就是兩者協調發展。輕工業相對重工業更加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
京津唐
地理區位優越。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北部,扼我國北方地區海上門戶,與日本、朝鮮和韓國等聯系便捷,擁有「亞歐大陸橋」東端的天津港、大連港,是我國華北、東北的經濟核心區,腹地范圍廣大,幾乎包括半個中國。

自然資源豐富。擁有探明儲量佔全國40%的鐵礦石和石油資源,以及大面積的沿海灘塗,自然條件優越。

農業生產穩固發達,基礎工業實力強大,工業體系門類齊全,特別是石油工業、煤化工業、冶金工業、海洋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等都很發達,是我國北方最大工業密集區。

文化科技發達,人力資源素質較高,研究開發潛力巨大。全國1/4的高等院校、1/4的研究與開發機構及情報文件機構、17%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都集中在本區,尤其是京津地區是全國知識最密集的區域,能夠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高級人才。
本區經濟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水資源和能源緊缺,此外,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不足,產業結構轉換艱難也是區域經濟開發中出現的主要問題。今後要加強農業建設,發展節水型生態農業;發揮交通發達、科技人才集中和鋼鐵石油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汽車、電子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鋼鐵、石油化工、重型機械等優勢產業的技術水平和開發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方向發展;同時要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信息、金融、商貿、旅遊等第三產業。
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具有平原廣闊、氣候溫和、河流縱橫等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我國人口、城鎮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緣地帶。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珠江三角洲在原有的較好經濟基礎上, 1981~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遞增達18%,高於廣東14%和全國12%的增長速度,成為全國經濟增長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地區。

本區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同香港、澳門毗鄰,靠近東南亞,地理位置相當優越。這樣的區位條件使本區得以發揮勞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轉口大量出口商品,參加廣泛的國際分工。

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僑鄉,與港澳同胞、海外華僑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密切的血緣關系。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促進了本區的發展。1979~1995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際利用的外資額佔全國的16%,其中港澳資金佔77%。外資進入的同時還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經濟管理方法,並對傳統工業進行技術改造,創辦了一批現代外資、合資企業,成為本區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

我國重要的輕工業基地。現在,這里已經已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較發達、工業門類較多、產品競爭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家用電器、消費類電子、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醫葯、玩具、手錶、自行車、多種日用小商品等輕工業均居全國前列。尤其是電子工業的產值佔全國20%,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興電子工業基地。

但是,珠江三角洲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盲目征地的現象,使耕地大量減少,造成了水土資源的緊張;同時也出現不重視農業的傾向,使基礎農業受到明顯削弱;此外,生態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因此,珠江三角洲在今後的發展中,可利用香港和澳門主權的回歸這一特殊的有利條件,在工業、金融、運輸、貿易、旅遊等方面進一步與港澳進行分工協作,互相補充。在改造、提高現有的家電、電子、輕紡、醫葯等支柱工業,發展新的支柱產業的同時,要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加大農業投入,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長三角 (滬寧杭)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指以上海為經濟中心,以滬寧杭為主體的一系列大中城市

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腹地廣大。本區地處沿海中段和長江口,既可通過海運與東北、華北、華南乃至海外往來,又可通過內河航運與佔全國1/5陸地面積、1/3人口的長江流域內各省市相溝通,還可通過鐵路與中、西部地帶的各省市相聯系,經濟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工農業生產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經濟核心區,其面積僅佔全國的1%,人口佔全國的 6%,但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5%,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本區自然條件豐腴,農業基礎好,是全國聞名的高產穩產農業區,總體農業生產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0%~50%;另一方面,本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有紡織、化纖、電氣、電子、機械、化學、黑色冶煉及壓延加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金屬製品、食品、服裝加工等多種行業,很多行業在全國總產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電子與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已經具有一定基礎。

鄉鎮工業發展迅速。本區鄉、鎮、村及村以下工業產值約佔全國同一類型總數的40%,大部分縣以及縣級市的鄉鎮工業產值已超過整個工業的 1/2,大多數縣市的農村工農業產值中,工業已佔90%以上,可見鄉鎮工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支柱。鄉村工業化的發展同時促進了鄉村城鎮化的發展,各種人口規模的城鎮等級齊全,使其成為我國城鎮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但是目前本區的發展也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土地資源緊缺;區域環境質量下降;能源和原材料不足等。因此,今後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加強農業發展,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大力進行對太湖的治理,保護環境;促進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金融、保險、外貿、商業等第三產業;借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為契機,進一步明確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核心地位和龍頭地位,調整上海的產業結構,帶動長江三角洲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

『拾』 湘教版地理必修3知識點

湘教版地理必修Ⅲ筆記
1.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區域的基本特徵: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系、整體性。
3、區域的空間結構: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路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4、區域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佔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區域的發展階段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志: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餘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徵
區域發展階段 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階段 工業化階段 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 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
產業結構 傳統農業佔有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加速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超過第二產業,以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
對外開放程度 低,對外貿易規模小,表現出自給自足特徵 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增強
交通運輸 現代化交通線路少而稀疏 交通運輸建設顯著加快 現代化交通、信息網路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高於區域平均 水平高,區域內部差異小
發展狀態 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不平衡增長 高水平的均衡狀態
1.3 區域發展差異
1、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①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註:未包括港、澳、台地區);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西部10個省區(陝、甘、寧、青、新、雲、貴、川、渝、藏)
②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於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徵。
③ 改革開放的時空差異(見課本P19圖)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區域特徵 跨越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平原高原為主;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等資源豐富 多山地丘陵,熱量豐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等相當豐富
限制因素 水資源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旱澇災害、環境污染、山地丘陵區地形破碎
發展方向 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 產業升級,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開發
范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後,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措施: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快優勢資源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4 區域經濟聯系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東盟、APEC等)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①意義: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南水北調:規劃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南北調配和東西互濟。
東線 中線 西線
調水源地 長江下游揚州附近 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 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
調水線路 沿京杭大運河提水北上到山東半島和天津 開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開鑿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
調水量 較大 較小 大
水質 差 較好 最好
③西氣東輸:主體工程從新疆塔里木盆地輪南鋪設輸氣管道到上海,將塔里木盆地、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長三角地區。還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湖北湖南。該工程的建設,有利於促進西部大開發,拉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結構,有效治理環境污染。
④西電東送:開發青海、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陝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水電和煤電),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區。分北、中、南三條線路。意義:保證東部地區能源供應,加快西部資源開發,拉動相關產業。
⑤資源跨區域調配對環境的影響。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對調入和調出區及沿線地區都會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3、產業轉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價格、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③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影響: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同時也會帶來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
2.1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
1、荒漠化: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導致的土地退化。按動力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和土壤鹽鹼化等類型。
2、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大風頻繁,植被稀疏,風蝕作用強烈。
人為原因:人口增長過快,環境生態壓力過大;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濫墾濫伐、過度放牧、過度樵採、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劇了荒漠化趨勢。
3、危害:土地退化,農牧業減產甚至絕收;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基礎設施建設;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
4、治理措施:①營造防護林(三北防護林)②退耕還林還草③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態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長。
2.2 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濕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類型:河流、湖泊、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濕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水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遊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3、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突出問題 治理措施
由於過度圍墾、泥沙淤積導致濕地減少,功能退化 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恢復和重建濕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水質污染問題突出 防治水污染
濫捕濫獵、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 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
2.3 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乾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設置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2.4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和亞熱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於栽培多種農作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和大規模經營。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交通運輸發達;先進的科技與發達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2、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目的:根據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合理布局,規模生產,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主要農業帶:
農業帶 分布 區位因素
乳畜帶 東北部五大湖沿岸 氣候冷濕,適於牧草生長;市場巨大(人口眾多、城市密集)
玉米帶 中部 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年降水量多、熱量充足
小麥帶 中部(冬小麥) 北部(春小麥) 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肥沃、地勢低平
棉花帶 南部 土壤肥沃,光熱充足
3、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問題:過度墾殖和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和「黑風暴」的發生;能源消耗大;化肥、農葯污染嚴重。
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等多種農業生產方式;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推廣休耕、免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2.5 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1、魯爾區興起的主要區位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②水陸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場廣闊等。
2、魯爾區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術革命的沖擊③環境污染嚴重④工業結構單一。
3、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②對原有企業進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環境污染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⑤發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1、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區位因素:①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②水陸交通便利③對外開放政策④海外僑胞眾多,便於引進資金和技術⑤地勢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
階 段 城市化進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進程特點
改革開放初期 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導,工業企業發展迅速,分布具有廣泛性,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 城鄉融合,農業與非農產業相混雜的城鄉一體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 區域中心城市(廣州、深圳)的輻射帶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廣州)為中心的城市群體系
3、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工業化加速了非農產業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4、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與對策
問題:①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比重不高,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於劣勢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③城鎮和工業過度密集,大量佔用耕地,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對策:①推動產業的整合和升級,加強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鎮體系,優化城鄉空間結構③推動區域基礎設施網路化發展④加強生態建設,改善城鄉環境⑤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與合作,發展泛珠三角經濟區。
3.1 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1、地理信息系統(GIS):以採集、存儲、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個部分組成:硬體、GIS軟體、地理數據、GIS人員、應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數據輸入、存儲(數字化過程)→地理數據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輸出。(地理數據分為屬性數據和圖形數據。數據存儲採用「分層」技術,不同的圖層儲存不同的地圖要素。)
2、地理信息系統與城市管理(略)
3.2 遙感(RS):一種探測技術,藉助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遙感技術系統由遙感平台、感測器、信息傳輸接收裝置、數字或圖像處理設備等組成。根據運載工具的不同,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近地遙感。工作流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波譜特徵)→感測器收集→傳輸與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分析→應用成果。現代遙感優點:視域廣闊、監測范圍大,能夠瞬時成像、實時傳輸、快速處理,迅速獲取信息和實施動態監測。用途:用於資源普查、環境監測、災害預警、軍事偵察及其他地物變化的分析等。
類型 概念 優點
航天遙感 利用衛星、太空梭、宇宙飛船、航天空間站等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覆蓋范圍大,不受領空限制,
可進行重復不定期觀測等
航空遙感 利用飛機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機動性強,解析度較高
近地遙感 距地面高度在幾十米以內的遙感 解析度高、范圍小
3.3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的系統。由三大部分組成:GPS衛星星座、地面監控系統、用戶系統(接收設備)。GPS信號接收機主要有三種:導航型接收機、測地型接收機、授時接收機。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應用領域:軍事、交通、郵電、地礦、建築、農業、氣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殼運動監測、工程管理、旅遊探險等等。
3.3 數字地球: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地球的虛擬對照體。

閱讀全文

與工業結構什麼型工業為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集體工業土地如何收儲 瀏覽:235
雪地賓士中磚塊在哪裡拉 瀏覽:367
寶馬副駕化妝鏡怎麼換 瀏覽:66
汽車自燃去哪裡申請報廢 瀏覽:111
濟南pvc工業管材有哪些 瀏覽:420
中國工業特點以什麼為主 瀏覽:357
懷化站旁邊的是哪個汽車站 瀏覽:404
寶馬5系後擋紗窗怎麼關 瀏覽:327
汽車停車場有哪些車 瀏覽:966
汽車ac開關殼爛啦怎麼換 瀏覽:17
crv汽車輪胎怎麼選 瀏覽:635
汽車如何看全景 瀏覽:281
賓士車標有字母是什麼車 瀏覽:58
奧迪a6l24汽油壓力正常多少 瀏覽:909
吉利車和一汽車哪個好 瀏覽:549
海馬商務汽車哪裡生產的 瀏覽:912
奧迪鑰匙原廠和副廠有什麼區別 瀏覽:612
蘇州龐金工業坊屬於哪個社區 瀏覽:953
奧迪q2l雨刮的水在哪裡加 瀏覽:940
奧迪a4試駕車多少錢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