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五計劃為什麼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目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 - 1957)》指出,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一五」) 時期, 為了實現把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的宏偉目標, 新中國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戰略確定:1952 年7 月, 中共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編制出《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計劃輪廓(草案) 》及其《總說明》。該文件提出:「工業建設以重工業為主, 輕工業為輔」。在此基礎上, 周恩來在8 月執筆起草了《三年來中國國內主要情況的報告》, 指出: 「五年建設的中心環節是重工業, 特別是鋼鐵、煤、電力、石油、機器製造、飛機、坦克、拖拉機、船舶、車輛製造、軍事工業、有色金屬、基本化學工業。」同年12 月, 中共中央《關於編制1953年計劃及長期計劃綱要的指示》也明確指出:「我們必須以發展重工業為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重點」, 集中有限的資金和建設力量, 「首先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建設, 特別是確保那些對國家起決定作用的, 能迅速增強國家工業基礎與國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以斷定, 到1952 年7 月至8 月,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已基本確定, 並在中共內部達成共識。
原因:
第一, 受蘇聯工業化戰略的影響。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都是從發展輕工業開始, 大致花50 年到100 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工業化。而蘇聯在上個世紀20 年代後期開始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只用十多年就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在此工業化基礎上,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功地打敗德日法西斯的侵略,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1955年以前, 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一直被視為成功典範, 備受廣大發展中國家關注和推崇,新中國也不例外。1954 年3 月, 《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強調: 「蘇聯過去所走的道路, 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榜樣。」由於此種認識的局限, 中共領導層已經把通過發展輕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輕工業戰略) 稱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 而把通過發展重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稱為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於是, 是優先發展輕工業, 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在當時不僅關繫到發展戰略, 而且已經和堅持什麼社會制度聯系起來了。
第二, 為了盡快改變舊中國重工業嚴重落後的狀況。舊中國經濟結構畸形, 1949 年輕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的70 %以上, 而重工業所佔比重則不到30 %。重工業門類殘缺不全, 多數是采礦業或生產初級原料的工廠, 除了一些從事修理和裝配的工廠外, 沒有自己獨立的機器製造業。這種畸形狀態, 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經濟獨立和國防鞏固, 也嚴重製約和妨礙著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此, 1953 年12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提出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 非常清楚地指出:「因為我國過去重工業的基礎極為薄弱, 經濟上不能獨立, 國防不能鞏固, 帝國主義國家都來欺侮我們」; 「我國過去幾乎沒有重工業, 交通運輸也不發展: 在廣大的國土上只有二萬多公里鐵路, 火車頭不能自製, 鋼軌也大部分從國外輸入; 汽車公路通車的在解放前只有七萬五千多公里, 貨運客運汽車為數很少, 而且都是從國外輸入的; 內河航運和海運都不發展, 內河只有很少的古老的輪船, 幾乎完全沒有遠洋的運輸; 完全沒有自己的航空業」; 「輕工業雖有一些, 但是也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 並且因為我國沒有重工業, 許多輕工業的機器,尤其是精密的機器不能製造」; 「因為沒有重工業, 過去在我國農業中就幾乎完全不使用機器,也很少使用化學肥料」。直到1954 年, 毛澤東還尖銳而形象地指出: 「我們現在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壺, 能種糧食, 還能磨成麵粉, 還能造紙。但是, 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都不能造。」
第三, 受國際環境的制約。新中國建立後,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 正常的國際經濟交往被切斷。朝鮮戰爭爆發後, 中國被迫捲入與美國的直接軍事對抗, 從而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威脅。這種嚴峻的國際環境, 迫切要求新中國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和作為軍事工業基礎的重工業。對此,周恩來曾作出具體說明: 「有了重工業以後, 才能使國防現代化。經過抗美援朝戰爭, 我們的國防力量強大起來了。可是, 我們還不能製造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門高級的炮(如一五二加農榴彈炮、一三○海岸炮) 。在運輸上, 我們自己還不能製造一輛汽車。你們曾經在工業展覽會上看到有一輛汽車, 那是人家的料子,我們裝配的, 不是真正我們自己製造的。既然我們還不能製造一輛坦克、一架飛機、一門高級的大炮, 那我們的國防力量怎麼能算強大呢?我們的這些東西都是從蘇聯購入的, 這等於讓蘇聯在國防上還要背這么大一個包袱。這是不應該的。我們要自己生產這些東西, 就要搞重工業。」
第四,即受內向型發展戰略的影響。所謂內向型戰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主要面向國內(或地區內) 市場, 基本不或很少面向國際市場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它有兩個主要特徵: 高度追求經濟獨立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前者是它的目標導向, 後者則是它的主要實施手段。
參考:《社會科學研究》2002 年第5 期--論「一五」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②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其間,為什麼要重點發展重工業
1、國家剛剛建立不久,為了以防和應對帝國主義的外來侵略,鞏固國防,滿足國家戰爭的戰時需求,這是軍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2、新中國剛剛建立在國際上僅僅得到了蘇聯的支持,為了不被孤立,新中國暫時與蘇聯結盟,接受蘇聯的一部分發展模式,把自己變成蘇聯的「社會主義小兄弟」,從而能先在國際上穩住腳跟,再圖發展,這是政治原因;
3、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力量十分不有限,集中力量只能優先發展一種產業。而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輕工業從清末開始也有一定的基礎和規模,就是重工業幾乎沒有,因此如果再不發展重工業就沒有一個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就更不能發展好經濟。而且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之下無論從軍事、政治方面都是指向重工業,是最迫在眉睫的,這是經濟發展的要求,是根本原因。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③ 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
建國之初,由於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和國民政府額的搜刮以及多年戰爭的破壞,新中國的經濟殘破不堪。
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是為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打下基礎。注意,重工業是指生產生產資料的工業。
所以,建國初期抓重工業建設是合理的。
④ 一五計劃先發展重工業的必要性是什麼
1.集中力量優先發展以能源、原材料、機械工業等基礎工業為主的重工業。把中國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中國先進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提出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後,理所當然地被提為重要議事日程。當時可供選擇的戰略有兩種,一種是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的工業化道路,即先發展輕工業,待積累了大量資金後,再發展重工業;一種是蘇聯的辦法,即優先發展重工業,在較短的時間里使國家迅速工業化,迎頭趕上工業強國。這兩種戰略各有利弊,經過反復權衡和深入討論,中共中央做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決策。這一選擇是出於當時的國情。舊中國能源、原材料和機械工業長期落後,以致在國際交往中受制於人;在被國際資本嚴密封鎖的環境中,農業、輕工業也難以發展。當時用於五年計劃建設的有限財力,如果平均使用,百廢待興,可能一事無成。沒有基礎工業,也不可能大量供應化肥、農業機械、柴油、水利工程設備;不可能大量修建鐵路, 供應機車、汽車、飛機、輪船、燃料和各種運輸設備。為了應對戰爭威脅,也需要建設強大的國防力量。這一切都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必要性。
⑤ 中共一五期間為什麼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目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 - 1957)》指出,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一五」) 時期, 為了實現把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的宏偉目標, 新中國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戰略確定:1952 年7 月, 中共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編制出《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計劃輪廓(草案) 》及其《總說明》。該文件提出:「工業建設以重工業為主, 輕工業為輔」。在此基礎上, 周恩來在8 月執筆起草了《三年來中國國內主要情況的報告》, 指出: 「五年建設的中心環節是重工業, 特別是鋼鐵、煤、電力、石油、機器製造、飛機、坦克、拖拉機、船舶、車輛製造、軍事工業、有色金屬、基本化學工業。」同年12 月, 中共中央《關於編制1953年計劃及長期計劃綱要的指示》也明確指出:「我們必須以發展重工業為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重點」, 集中有限的資金和建設力量, 「首先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建設, 特別是確保那些對國家起決定作用的, 能迅速增強國家工業基礎與國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以斷定, 到1952 年7 月至8 月,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已基本確定, 並在中共內部達成共識。
原因:
第一, 受蘇聯工業化戰略的影響。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都是從發展輕工業開始, 大致花50 年到100 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工業化。而蘇聯在上個世紀20 年代後期開始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只用十多年就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在此工業化基礎上,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功地打敗德日法西斯的侵略,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1955年以前, 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一直被視為成功典範, 備受廣大發展中國家關注和推崇,新中國也不例外。1954 年3 月, 《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強調: 「蘇聯過去所走的道路, 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榜樣。」由於此種認識的局限, 中共領導層已經把通過發展輕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輕工業戰略) 稱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 而把通過發展重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稱為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於是, 是優先發展輕工業, 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在當時不僅關繫到發展戰略, 而且已經和堅持什麼社會制度聯系起來了。
第二, 為了盡快改變舊中國重工業嚴重落後的狀況。舊中國經濟結構畸形, 1949 年輕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的70 %以上, 而重工業所佔比重則不到30 %。重工業門類殘缺不全, 多數是采礦業或生產初級原料的工廠, 除了一些從事修理和裝配的工廠外, 沒有自己獨立的機器製造業。這種畸形狀態, 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經濟獨立和國防鞏固, 也嚴重製約和妨礙著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此, 1953 年12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提出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 非常清楚地指出:「因為我國過去重工業的基礎極為薄弱, 經濟上不能獨立, 國防不能鞏固, 帝國主義國家都來欺侮我們」; 「我國過去幾乎沒有重工業, 交通運輸也不發展: 在廣大的國土上只有二萬多公里鐵路, 火車頭不能自製, 鋼軌也大部分從國外輸入; 汽車公路通車的在解放前只有七萬五千多公里, 貨運客運汽車為數很少, 而且都是從國外輸入的; 內河航運和海運都不發展, 內河只有很少的古老的輪船, 幾乎完全沒有遠洋的運輸; 完全沒有自己的航空業」; 「輕工業雖有一些, 但是也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 並且因為我國沒有重工業, 許多輕工業的機器,尤其是精密的機器不能製造」; 「因為沒有重工業, 過去在我國農業中就幾乎完全不使用機器,也很少使用化學肥料」。直到1954 年, 毛澤東還尖銳而形象地指出: 「我們現在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壺, 能種糧食, 還能磨成麵粉, 還能造紙。但是, 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都不能造。」
第三, 受國際環境的制約。新中國建立後,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 正常的國際經濟交往被切斷。朝鮮戰爭爆發後, 中國被迫捲入與美國的直接軍事對抗, 從而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威脅。這種嚴峻的國際環境, 迫切要求新中國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和作為軍事工業基礎的重工業。對此,周恩來曾作出具體說明: 「有了重工業以後, 才能使國防現代化。經過抗美援朝戰爭, 我們的國防力量強大起來了。可是, 我們還不能製造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門高級的炮(如一五二加農榴彈炮、一三○海岸炮) 。在運輸上, 我們自己還不能製造一輛汽車。你們曾經在工業展覽會上看到有一輛汽車, 那是人家的料子,我們裝配的, 不是真正我們自己製造的。既然我們還不能製造一輛坦克、一架飛機、一門高級的大炮, 那我們的國防力量怎麼能算強大呢?我們的這些東西都是從蘇聯購入的, 這等於讓蘇聯在國防上還要背這么大一個包袱。這是不應該的。我們要自己生產這些東西, 就要搞重工業。」
第四,即受內向型發展戰略的影響。所謂內向型戰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主要面向國內(或地區內) 市場, 基本不或很少面向國際市場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它有兩個主要特徵: 高度追求經濟獨立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前者是它的目標導向, 後者則是它的主要實施手段。
參考:《社會科學研究》2002 年第5 期--論「一五」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⑥ 為什麼我國一五計劃也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一個國家重工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是體現其國力的重要標志。我國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如下:
1、當時內戰過後,經濟遭到重創,為恢復國民經濟
2、朝鮮戰爭引發的中共領導人對國家安全和國際地位的憂慮擔心
當時剛建立新中國,西方國家一直對是社會主義充滿敵視,重工業有助於加強國防建設,從而保家衛國,保障國家政治獨立。發展重工業可以盡快改變我國工業十分落後的面貌,
3、蘇聯工業化道路成功的示範效應
對於剛建立的新中國,中國領導人還未找到很好的辦法去建設社會主義,所以照搬蘇聯模式,著重發展重工業。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6)一五計劃為什麼優先重工業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戰爭,斷絕了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可能發生的聯系,毛澤東等領導人痛切地感到,短期內打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已變得不可能。要使國家真正實現獨立、富強,必須迅速地建立起比較完整的、自成體系的工業結構,必須把重工業擺在突出的位置上。
1952年7月中央書記處連續召開多次會議。認真研究了中國工業化建設的方針,確定以建設重工業基礎為五年計劃的中心環節。同時,決定周恩來、陳雲、李富春等組成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蘇聯,就「一五」計劃中需要蘇聯援助的141個工業項目問題進行商談,中心環節是重工業。
⑦ 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為什麼優先發展重工業
因為重工業一直以來就是我國的弱項。而且重工業又是相當重要的。以前所有的機械我國都無法自行製造。
重工業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裝備、動力和原材料的基礎工業。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工業本身)提供原材料、燃料、動力、技術裝備等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實現社會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一個國家重工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是體現其國力的重要標志。
⑧ 在1953-1957年中為什麼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因為中國接受了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