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聯實現工業化的方式及影響
以重工業為主,農業和輕工業為重工業提供經濟基礎。影響:積極 是蘇聯的國防,經濟地位得到提升,蘇聯的鋼產量達到了世界第二,歐洲第一。此時正當經濟大危機時,其他國家也紛紛派考察團到蘇聯考察甚至還有移民到此。 消極 斯大林模式僵化成為以後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也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蘇聯有原先的沙皇統治下的糧食出口國變成糧食進口國,1964年蘇聯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
2. 蘇聯的崛起曾令世人矚目,斯大林時代,蘇聯是如何快速實現工業化的
(2019·黃石)在第二次世果大戰中,蘇聯武器裝備全面更新。蘇制C-2克超過德「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強擊機等新型武器都有極大地發展,其主要原因是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3. 蘇聯通過什麼手段完成蘇聯工業化
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本實現時間一般認為是在1937年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之際。
因為此時的蘇聯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歐洲第一的工業強國.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佔全世界的10.5%.許多主要工農業產品位居世界前列.我們認為以衛國戰爭爆發之前的1940年,作為蘇聯工業化完成的時間,1940年蘇聯的工業產值比1937年又增長了45%.因此學術界的共識是:蘇聯的工業化完成的時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衛國戰爭爆發之前.蘇聯的工業化具有強烈的國防色彩,重工業發展特別的迅速,高度集中和計劃化
4. 為什麼蘇聯實行兩個五年計劃就可以完成了工業化
首先蘇聯的五年計劃,是有計劃的安排了資源,實現了資源的最優分配,國內將人力物力集中在發展工業上面,其次在這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西方世界出現了經濟危機,各種人才被蘇聯吸納,為蘇聯快速實現工業化提供了人才保證,而且西方國家為渡過難關也向蘇聯打開了技術的大門。所以蘇聯在短時間內吸納了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迅速被本國所利用抓住機會快速實現了工業化。
5. 蘇聯是怎樣對工業化進行改造的
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中化。詳見下文。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廢除封建所有制和資本主義所有制,實現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和技術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經濟。
蘇聯人民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經過20多年的艱苦奮斗,終於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這一歷史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1.蘇維埃政權初期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時期包括從1917年11月開始到1918年夏。蘇維埃國家掌握了國民經濟的命脈,為逐步實現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奠定了初步基礎。
2.為了粉碎敵人的猖狂進攻,保衛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府被迫採取一系列特殊的經濟政策,即「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種政策措施,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加劇了由於戰爭破壞所造成的後果,使生產大幅度下降。戰爭結束後在農民和工人中產生了不滿情緒。1921年春蘇維埃國家遭到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於是決定實行新經濟政策。
3.實行新經濟政策和恢復國民經濟時期這一時期包括從1921年春到1925年底。新經濟政策是蘇維埃國家採取的逐步實現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策。
由於實行了新經濟政策,蘇聯經濟得到了迅速恢復與發展。到1926年超過戰前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4.實現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時期這一時期包括從1926年至1937年。在國民經濟恢復以後,蘇聯著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實行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國家工業化:1926年,蘇聯開始實行以發展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它要求用自己生產的現代化的機器設備改造整個國民經濟,建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強大的國防。
蘇聯的經濟建設事業,是根據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提出的政治經濟總任務有計劃地進行的。自1928年起,蘇聯開始實行發展社會經濟的五年計劃。1928~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基本任務是在蘇聯建立強大的重工業,以便在社會主義基礎上改組整個國民經濟。1933~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完成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建成社會主義社會。蘇聯人民經過艱苦的努力,兩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都勝利完成了。
由於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蘇聯工業和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蘇聯由落後的農業工業國變為社會主義的工業國。
農業集體化:在20年代的蘇聯農業中已有少量的合作社組織,但蘇聯農業集體化主要是通過1929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盤集體化運動實現的。在全盤集體化運動中整村、整鄉、整區的農民加入集體農庄(農業勞動組合),消滅了富農階級。到1934年基本上實現了農業集體化。
集體化的實現和社會主義農業制度的確立,消滅了蘇聯最後一個剝削階級──富農階級,推動了農業技術改造,改善了農民的勞動條件,提高了農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集體化農業為工業提供了大量的資金、糧食、原料、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保證了工業化的迅速實現。另一方面,工業為農業供應日益增多的機器、拖拉機、汽車和其他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工業和農業建立起新的結合,工農聯盟在新的基礎上得到加強。
到1937年,蘇聯基本上完成了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的建立,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成為能夠供給本國經濟和國防所必需的技術裝備的經濟獨立的國家。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達到美國的32.7%,超過了德國、英國和法國。按工業生產量說,蘇聯從革命前佔世界第5位躍居到世界第2位。不少工業品產量躍居世界首位。但是按人口平均計算,仍落後於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蘇聯在資本主義包圍的國際環境下,經過20年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到1937年完成了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主要任務,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5.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准備衛國戰爭時期從1938年起,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入侵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被戰爭所中斷。盡管如此,在戰前蘇聯經濟還是得到進一步發展。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6. 誰知道為什麼蘇聯實行兩個五年計劃就可以完成了工業化
首先蘇聯的五年計劃,是有計劃的安排了資源,實現了資源的最優分配,國內將人力物力集中在發展工業上面,其次在這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西方世界出現了經濟危機,各種人才被蘇聯吸納,為蘇聯快速實現工業化提供了人才保證,而且西方國家為渡過難關也向蘇聯打開了技術的大門。所以蘇聯在短時間內吸納了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迅速被本國所利用抓住機會快速實現了工業化。
當時工業技術水平低,只要靠大量硬體建設就能完成,蘇聯國土大,人口多,集中起來進行單一內容的建設並不難,而廣大的國土解決了工業選址和污染處理的問題
7. 蘇聯為什麼能快速工業化
一是鞏固國防的需要。
1926年,蘇聯的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到或接近於一戰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這時的蘇聯還是一個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很不發達,在技術方面大大落後於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鞏固國防和維護國家的獨立,為了以新的技術改造包括農業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要求在短時期內實現工業化,使蘇聯變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國。
二是高層領導的重視。
斯大林認為:不是發展任何一種工業都是工業化。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是發展重工業。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因此,蘇聯在資金分配上,側重支持重工業。另外,斯大林還一直強調要高速度發展工業,並以此作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的標志之一。
三是重視技術和人材
斯大林先後提出「技術決定一切」、「幹部決定一切」兩個口號,強調必須使自己成為專家。當時蘇聯下大力量開辦各種學校培訓幹部,派出大批人員到國外學習先進技術,到1940年工業已擁有93萬名工程技術幹部。同時用重金聘請外國的專家,1932年在蘇聯工作的約有 2萬名各國的專家和技工,其中不少是擔任過總工程師等職務的一流技術專家。這對於改變技術落後的面貌,加快工業化進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蘇聯的政策還積極鼓勵群眾的首創精神。蘇聯在工業化時期,開展了以掌握新技術為特點的、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標的全國性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特別是1935年冬開展的」斯達漢諾夫「運動,極大的調動和提升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8. 十月革命後,蘇俄怎樣結合國情探索工業化道路的
1917年,國內戰爭時期,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主要措施實行余糧徵集制,徵集人民手中的余糧和其他農產品;對中小型企業實行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由國家統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糧食。雖然打贏了內戰,也積累了不少的問題,社會各階層怨聲載道,導致蘇聯被迫改變經濟政策。
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鄧小平比較推崇這種模式,後來中國的國有體制改革借鑒於此。列寧死後,蘇聯就完全按照斯大林的個人意志來建設了。
1924,斯大林上台後通過重工業化(1928—1937兩個五年計劃)和農業集體化,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其標志是於1936年蘇聯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此模式下輕重工業發展極不平衡,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受打擊,農業生產得不到發展,中國50年代的經濟大都沿此模式發展。斯大林死後,在蘇聯幾代領導人的改革下,1991年,這種模式終於被突破了,人民也自由了,不過蘇聯也就不復存在了。
9. 為何西方國家工業化用了近百年,蘇聯短短20年便實現了
在近代的歷史當中唯一能夠美國扳手腕的國家,蘇聯大家對它印象想必都非常的熟悉。在二戰結束之前蘇聯的工業實力便迅速發展氣力,雖然在二戰的時候蘇聯因為跟德軍作戰,這就使得蘇聯損失慘重。可是在最終進攻柏林的時候,蘇軍率先攻入城內掠奪大量的機械裝備,這也為當時的蘇聯日後的恢復奠定基礎。蘇聯最讓人吃驚的便是它的工業話速度,要知道一個國家想要完成工業化,那麼需要的時間是非常的漫長的,英美國家甚至花費上百年的時間,為何蘇聯僅用短短的20多年便快速的實現工業化呢?
三,機遇。當時的蘇聯在工業化的時候,剛剛遇到一戰時戰敗的德國。西方國家為避免德國再次崛起便對他進行嚴厲的制裁,蘇聯應為是不同的體系,這就使得西方國家看不慣蘇聯。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便和德國走在一起,蘇聯為德國提供場地供德國進行武器的研發和製造,蘇聯則從中學習技術,這就使得蘇聯的工業得到大幅度的增強。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世界爆發經濟危機,大量的資本國家受到波及,當時的蘇聯幾乎沒有影響,這就使得大量的科研人才前往蘇聯進行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