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推動縣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與升級是一個地區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經濟轉軌過程。面對新形勢,我省提出了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下大力解決工業發展不快、結構不優、質量不高的問題,加快建設工業強省的戰略目標。文安縣民營企業發展早,群體規模大,是河北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縣,經過初期高速發展後,企業布局散、單體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弱等問題日益凸現,如何順應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決策,加快轉型步伐,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下面,結合工作實踐,從八個方面談一下淺顯的認識。
第一,由「散」轉「聚」,促產業聚集。民營企業發展初期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企業布局分散、無序,造成土地、電力、水利等要素資源的極大浪費,功能配套難、資源共享難、環境治理難。因此,引導產業由分散轉向聚集,提高產業集中度,發揮聚集效應是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要切實加大園區建設力度,高標准規劃、高水平建設、多元化投入,打造優良的聚集平台。要加強扶持,研究制定鼓勵企業兼並重組、聚集發展的優惠政策,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把好產業、土地、環保關口,吸引企業到園區投資興業,促進產業向園區聚集。
第二,由「低」轉「高」,促產業提升。縣域一般產業單、
層次低、鏈條短、成長性不強,抗風險能力弱。以**為例,***是首屈一指的主導產業,全縣各類生產加工企業達3000多家,但產品多為雷同,粗加工產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品少。產業層次低已經成為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推進傳統產業「低轉高」,加快產業改造提升,已成為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最有效途徑。
第三,由「內」轉「外」,促對外開放。我省縣域對外開放水平和經濟外向度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域外項目引進數量不多,質量不高。加快縣域外向型經濟發展,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對縣域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促進管理方式創新和發展理念變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內」轉「外」,就是要著眼於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樹立開放的「主動性、責任感」,調動全社會力量,營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圍,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招商引資機制,引進開放的理念、先進的機制、優勢的資本,加快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全面對接。
第四,由「粗」轉「精」,促精細化管理。眾多民營企業仍停留在家族式經營、家長式管理模式,經營理念陳舊,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已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要積極引導企業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逐步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現代企業制度。要加快淘汰落後工藝與設備,加強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引進開發,產品由低端製品向高、精、尖產品轉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第五,由「亂」轉「治」,促規范發展。由於早期缺乏規劃意識,沒有科學化的產業規劃作引導,導致了企業星羅密布,零亂無序。因此,產業轉型升級要強化規劃的引領,科學地確定產業的規模和發展方向,與城鎮體系規劃相銜接,做到產業功能完整,布局配套,協調發展,形成完整的規劃體系。增強規劃與執法的剛性,項目立項、建設要嚴格按產業、環保、土地、安全等政策,按程序履行到位,堅決杜絕亂開「綠燈」的行為,對出現的違法違規企業,依法及時予以糾正、處罰,實現產業規范化發展。
第六,由「小」轉「大」,促規模化發展。***現有民營企業數量已達10000餘家。但大型、龍頭企業屈指可數。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家,約佔全縣工業企業總數的千分之六。規模性企業數量連續多年變化不明顯,規模性企業成長緩慢。全縣生產單體規模小、整體規模不大的狀況依然沒有改變。「小轉大」就是以產業優化升級為方向,以資源整合、兼並重組為重點,實施「抑小、提中、扶大」,引進大項目、培育大企業、建設大基地、帶動大發展,促進工業實現規模發展、集中發展,拉動經濟快速增長。
第七,由「舊」轉「新」,促新興產業發展。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大培育和引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LED、防盜門、電動自行車、汽車零部件等高科技項目陸續落地。但總體
看來主體工業仍由傳統產業支撐。因此,必須堅持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抓手,以完善產業鏈為著力點,高水平、高質量地謀劃「舊」轉「新」。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成為推進縣域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八,由「污」轉「凈」,促清潔生產。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企業經營者的環保意識與環境資源保護要求還有不小差距,部分區域水、土壤、空氣等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黨的**大提出,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省委、省政府也正在開展「兩個環境」建設。在今後發展中,要堅持以戰略轉型、結構調整為中心,提高「綠色門檻」,完善監管機制,扎實推進綠色轉型,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貳』 淺析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與思考論文
淺析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與思考論文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部分,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連接點。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范圍內以城鎮為中心,農村為基礎,由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縣域經濟搞得好,經濟就發達,人民群眾就富裕,各項事業就欣欣向榮。反之,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研究探討新形勢下縣域經濟的發展刻不容緩。
本文主要就縣級工業的發展問題談一些看法。縣級工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縣級工業包括縣國有工業企業、縣城鎮集體工業企業和鄉鎮工業企業。縣級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縣級工業投入少、見效快,是構成地方財政稅收的重要支柱。縣級工業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業,以小企業居多。因為其規模小,所需資金少,因此在投入上有調動地方財力和物力的可能性,並且可以動員和利用社會上暫時游離出來的資金辦企業。從廣西的財政狀況看,歷年來縣級工業都提供了相當數額的財政收入。
二、縣級工業與城市大工業協作配套,是實施專業化分工不可缺少的力量。縣級工業在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同大工業建立了密切的協作關系,為大工業提供配套服務。
三、縣級工業是吸納社會就業的主要途徑。縣級工業多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相同行業中,也較城市大中型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低,但在擴大就業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條件:第一,它不一定要花很多投資建大廠房,購買新設備,往往是因陋就簡,白手起家;第二,職工對日用工業品比較熟悉,技術要求不高,操作容易掌握;第三,行業多,門路廣,經營方式多種多樣;第四,由於技術構成低,每百元固定資產能吸納的就業人數和創造的社會財富比大企業高。
四、縣級工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利於增加出口創匯。縣級工業在出口創匯中具有獨特的優勢。首先是資源的`優勢。縣級工業依託本地特有的資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增加出口創匯。
其次是傳統特色和技術優勢。縣級工業生產的日用工業品和工藝美術品種類多,換匯率高,在國外有傳統的銷售市場。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發展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等加工工業,為國家多創外匯。
五、縣級工業是開發貧困地區,協調城鄉關系,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支持力量。縣級工業的發展從縣域實際出發,並帶動其他各行各業的發展,有利於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後面貌,從而增加就業,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內地的資源逐步得到開發利用,逐步縮小城鄉差別。
從鹽池縣的實踐來看,經過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初步形成一定規模的工業生產體系,在主要行業中,涌現出一批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其中有不少產品曾分別獲得國優、部優及自治區優質產品稱號。但從整體上看,我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縣級工業的整體水平仍然十分落後。主要表現在:
一、是總體規模偏小,設備陳舊,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落後。大部分企業技術水平偏低,有的還處於原始手工作坊生產狀態,缺乏實力雄厚的優勢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國內技術轉移工作基本上還處在初級階段,有的縣(市)基本上還沒有開展。大部分企業設備老化,故障率高,制約了正常生產,企業產品產量、質量都受到影響。
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屬於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場競爭力、有發展潛力的產品少。
三、是人才缺乏,經營粗放,管理水平低,產品開發創新能力差。部分企業習慣於過去生產型的經營管理,對市場把握能力欠缺,仍是盲目生產。在當今產品普遍供大於求的情況下,由於缺乏技術創新能力,縣級小企業的產品往往停留在簡單仿製的低級水平而不能及時升級換代,產品幾十年一貫制現象極為普遍。多數縣級工業生產的產品款式單調,質量欠佳,難以適應市場消費的急劇變化,致使其市場不能迅速擴大。
四、是企業盲目布點,低水平重復建設,與大廠爭原料、爭市場現象較為突出。大部分是全能企業,專業化協作水平很低,企業間組織聯系鬆散,協作困難。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甘當「配角」而許多小的企業卻要充當「主角」。較大的企業難以從小企業獲得低成本高質量的零部件及中間產品,小企業無法從較大的企業得到技術、資金等方面支持來提高效益。造成人財物浪費大,資源、能源的綜合利用率低。
縣級工業要發展好應著重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1、以市場和產業政策為導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必須起基礎性作用,這是由市場經濟的本質所決定的。市場對縣級工業的發展起導向調節作用。充分發揮宏觀管理在市場准人競爭、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促進社會資源流向經濟效益好的部門和企業,實現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改變地區之間結構趨同,以保持縣級工業健康快速發展。
2、依據本地資源,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問題的關鍵是要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整體發展觀念,形成地區經濟整體優勢在區域范圍內,各縣的發展應當圍繞全省或全區的區域規劃進行,各展所長,優勢互補,使生產力布局合理化。
3、以效益為中心加快發展。要改變縣級工業落後狀況,就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抓住改革和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快縣級工業的發展,保持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應該始終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使速度與效益統一起來,轉變粗放型外延式增長方式,實現工業經濟質量型、集約型增長。
4、以存量調整為主。縣級工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是提高縣域經濟整體水平的關鍵。因此,單憑增量的擴張難以達到優化存量資本的目的。只有把著力點放在存量資產的調整上,對現有縣級工業企業進行調整、充實和完善,加大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才能從整體上、全局上搞活縣級工業企業。要通過現有資源在不同地區、部門和企業的流動重組,使縣級工業結構更加合理和優化。
5、聯合引進與嫁接改造相結合。搞好內資的聯合引進和利用外資嫁接改造是縣級工業解決資金問題的兩條重要途徑。鼓勵優勢業、名牌產品和國內投資者以內聯、兼並、收購、參股、控股等方式改造老企業或新建企業;鼓勵鄉鎮企業、合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在不斷發展中,主動參與國有經濟結構的調整,推進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