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美洲避開了兩次世界大戰,為什麼現在沒有發達國家
文化和人口素質的問題,其實這是最根本問題。有一種說法是南半球自然條件比北半球要好,導致人口增長過於快而且缺少艱苦奮斗工業化的動力。
所有發達國家都在北半球,幾乎都在高緯度地區。除了澳大利亞所有的發達國家都經常下雪...澳大利亞還都是西歐移民。-。-瑞雪兆豐年啊
另外還有研究表明,氣溫達到30度以上時,人的精力和反應速度(也就是智商)會下降。南半球氣溫較高,可能和這個有關。
其實呢?別人屬於衣食無憂的狀態,而我們這些屬於上上下下的顛簸,發達和沒落。。。所謂的發不發達落不落後都是競爭的結果,而別人沒有什麼因素導致其進行競爭,故不「上進」了。。
㈡ 南美洲避開了兩次世界大戰,但為何卻沒有一個發達國家
在世界地圖上的南美洲,雖然兩次避開了世界大戰。但我們都能發現,至今仍然沒有出現過一個發達國家。首先的原因是因為南美洲的國家在國際經濟中,大多數都只負責提供初級產品,經濟效益低下,其次在國際政治中缺乏地位且仍然是處於邊緣階段。
其次,南美洲國家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也顯得十分的邊緣化。因為影響力有限他們並沒有在政治舞台上發揮他們的作用,而總是會被無視。並且值得一提的是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就因為歷史和領土爭端一直斗爭多年。兩個國家在南美洲的地位都數一數二,牽一發而影響了整個南美洲的發展。
在政治以及經濟上的劣勢,使得南美洲沒有出現發達國家也就不足為奇了。
㈢ 南美洲獨立早為什麼發展較差
拉美經濟在發展主義理論指導下,取得了穩定持久的增長, 但這種高速增長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歐洲和日本經濟的復興、世界經濟的繁榮、國際貿易的增長、外資增加以及跨國公司作用的日益突出不無關系。1973年發生石油危機後,西方國家經濟停滯,通脹並發,大量資金湧入拉美,為拉美國家舉借外債提供了外部條件。為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拉美一些國家提出「債務發展」模式,即通過外債來實現國家工業的現代化。「債務發展」模式的主要內容是借錢用以擴大再生產,增加出口,增加收入,還債並進行資本輸出。70年代,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主要國家都走上了這一模式。
通過外債實現工業化的模式歷史上有先例。英國、美國、加拿大、紐西蘭、俄國等在實現其工業化的進程中都曾舉債和利用外部資金以加速工業化的步伐,韓國在70年代也採用了這一模式。但負債發展應該有一定的條件,即借來的錢應該用於經濟建設、推動工業化、保證本國貨幣的穩定等。如果舉債用於提高國內消費、彌補中央財政的赤字、或從事沒有把握贏利的投資等,那麼舉債的風險就會很大。拉美國家借債發展模式的特點是:借的錢大大超過外國直接投資,後者僅占借債數額的4%~20%;官方貸款少,商業貸款的比例超過一半,一般來說,商業貸款期限短而利率高;在經濟發展中,出口貿易居重要或戰略地位的國家,如墨西哥、巴西等國的借貸多, 這是因為這類國家外匯短缺,而又需要進口大量的資本貨、中間產品和工業原料;有較強經濟干預能力的國家借貸多,實際上拉美很多國家的債務中,公共債務的比例占很大比例,等等。
借債發展的結果各國有所不同,巴西和墨西哥產業結構層次有所提高,主要表現是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下降,工業和服務業上升;工業中基礎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比重加大,而傳統輕工業部門比重下降。拉美有不少國家對債務管理較差,負債發展的經濟效益很差,有的國家直接借債用於擴大政府的非投資性開支,或彌補財政赤字,還有的國家甚至用借來的錢購買軍火,造成嚴重問題。
借債發展戰略造成拉美的外債迅速膨脹。據拉美經委會統計,1975年拉美外債總額為780多億美圓,到1982年迅速增至3080多億美圓。
大量舉債造成拉美國家外債失控,外債負擔急劇上升,外債的償還能力發生問題,1980年至1982年,拉美地區的償債率(即當年的還本付息額占商品和勞務出口的比例)分別達到37%河7.6%,遠高於國際公認的警戒線(20%)。
拉美國家償債能力低,一是因為債務結構不合理,其中短期和商業債務比重大,二是由於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下跌,拉美以初級產品為主體的商品出口結構,不利於增加外貿收入,其中特別是80年代初國際市場石油價格連續下跌,原來以石油出口為主要外匯收入的墨西哥大受其害。
㈣ 躲過世界大戰的南美洲,為何一直沒有發達的國家呢
二戰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的摧殘,給國家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無數的國家都在戰爭的陰影中緩慢地回復者自己國家的元氣,除了美國和前蘇聯之外,歐洲各國的實力已經不容從前,所以他們在二戰結束之後並不怎麼出來滋生事端,也是因為國家的實力不夠強大,和美國或者蘇聯相比實在是大巫見小巫了。
不過,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二戰的規模空前巨大,從歐洲大陸到亞洲再到太平洋戰區都被覆蓋到了但是也有沒被二戰戰火所波及的地區,那就是北美洲和南美洲。
㈤ 南美洲為什麼沒能出現類似美國那樣的發達國家
文化原因,殖民經濟原因。在美國那邊一文化原因:殖民的多是英國的清教徒,你會發現北方的州都是正方形,長方形,或者你能看得懂的形狀。這是因為他們土地規劃在建州之前就模塊化了。而不是想怎麼建就怎麼建。各個州的配合也彼此是聯動的。並且與印第安人進行貿易和殖民地建設。
對比南美洲,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始終都在尋找黃金和進行屠殺掠奪,並沒有搞太多建設。你看看歷史就知道了,西班牙,葡萄牙被叫征服者,英國,法國被叫殖民者。一夥人是主要搞破壞的,一夥人是主要搞建設的。
第二,殖民經濟原因:我們高中學過三角貿易,是歐洲人到非洲抓人,在把黑人弄到美洲,換取金錢和原材料回到歐洲。這裡面殖民地也是分工的。這里我首先提一個事情就是在那個時代,農業改革並沒有開始。沒有這么多吃的,人們為了吃的飽就要獲取大量的糖。而南美,還有加勒比地區產糖,黑人主要都大量賣到種植園和南美地區種植糖類供應歐洲去了。從而形成了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而這種集群必然產生嚴重的貧富差距和血腥壓迫。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南美洲玻利瓦爾這種偉人的原因。在社會動盪,貧富差距懸殊,經常又要被征服者屠殺還有仇恨與高壓沒日沒夜的工作的社會是不可能發展的起來的。即便有一些城市崛起也會始終處於一種暴亂邊緣的狀態。
而美國,例如新英格蘭,紐約等地是通過漁業,造船業,皮毛業以及與印第安人的貿易沒有出現南方那種尖銳的矛盾和血腥鎮壓。這就導致他們始終處於一種平穩上升的狀態。
後期近代原因:在後面,美國和加拿大形成了民族包容性國家,例如美國通過南北戰爭統一國內精英階層,而南美諸國因為之前的仇恨始終不能包容,並且無法更好學習歐洲文化導致長期社會固步自封和長期分裂。到了19世紀以後美國,加拿大在二次工業革命後進去歷史快車道,而南美洲始終沒有改變經濟基礎和原材料生產加工的地位。
在21世紀的今天,美國,加拿大已經走向技術革命和人文革命還有航天宇宙生命革命的信息社會,而南美洲諸國依然停留在14世紀和15世紀的勞動密集型經濟原材料生產加工的社會里。
總結:我們在看現代國家發展的時候要看他們長期所處位置和整體狀態。並不是新聞里說,某某國某某地要騰飛就騰飛的起來,要墮落就墮落的下去。如果騰飛,可能幾個世紀前他們就崛起了,要墮落可能現在依然原始。
㈥ 南美洲為什麼沒有發達起來
南美洲長其是西班牙、法、英等國的殖民地,因此,成為各國的原料供應國和產品頃銷國,經濟一直發展不起來。南美各國人民進行了反帝、反霸、反殖,維護國家主權的長期斗爭。
到1966年和1975年,英屬蓋亞那和荷屬蓋亞那(蘇利南)先後擺脫殖民統治取得獨立。這樣,南美洲共有12個獨立國家。它們均屬發展中國家。
南美洲擁有多樣的環境資源,但受殖民地式經濟與大地主制影響,獨立後並未出現經濟經濟起飛的現象,多為開發中國家。大地主制因大地主生產規模大,收入多;競爭力弱的小農戶則生活貧困。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同時為避免與殖民母國利益相抵觸,南美洲工業發展受限,僅能輸出廉價的農、牧、礦等原料,且高價的工業產品由於受到殖民地式經濟影響,南美洲仍以出口第一級產品為主,單一化的產品,易受國際價格波動影響,使南美洲經濟不穩定,且為因應國際市場需求,多種植經濟作物,許多國家須進口糧食,導致農業發展失衡。
㈦ 南美發展了這么多年了為什麼一個發達國家都沒有
南美洲擁有多樣的環境資源,但受殖民地式經濟與大地主制影響,獨立後並未出現經濟經濟起飛的現象,多為開發中國家。大地主制因大地主生產規模大,收入多;競爭力弱的小農戶則生活貧困。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擴大。 為避免與殖民母國利益相牴觸,南美洲工業發展受限,僅能輸出廉價的農、牧、礦等原料,且高價的 由於受到殖民地式經濟影響,南美洲仍以出口第一級產品為主,單一化的產品,易受國際價格波動影響,使南美洲經濟不穩定,且為因應國際市場需求,多種植經濟作物,許多國家須進口糧食,導致農業發展失衡。 [編輯] 農業 主條目:南美洲農業 南美洲的農業屬於殖民地式農業,品種單一化,大規模種植,其商品價格易受市場波動,造成南美洲國家外債普遍偏高。其農業有數種作物,經濟作物有橡膠、胡椒、棉花、菸草、可可、甘蔗、咖啡、香蕉、黃豆等;糧食作物有稻米、小麥、玉米、蕃薯等。橡膠產地位在亞馬孫河中段。胡椒則產在亞馬孫河的托坎廷斯河分支。委內瑞拉產咖啡、可可、玉米、菸草、甘蔗。哥倫比亞產咖啡、香蕉、棉花、甘蔗、玉米、稻米、黃豆、小麥。巴西產棉花、菸草、樹薯、可可
㈧ 南美洲沒發達起來是為什麼
20世紀下半葉的政治格局是延續的戰後制定的體系,最後分割到了冷戰,到最後蘇聯&東歐的崩潰。故而,整個20世紀各國的議價能力包括這么幾個:1,戰後體系的話語權。2,政治陣營的選擇和扮演角色。3,與核心國家(美蘇)的外交關系。
那麼,事實上南美國家在以上三點上都不具備什麼優勢,戰後體系中拉美的話語權遠遠稱不上有影響力,整個第三世界捆綁起來才勉強發出一點聲音(我朝是假裝第三世界,不算)。在政治陣營中一直是單純的「穩定工具」而存在,左翼激進的拉美國家和左翼偏中的拉美國家間的政治形態的動盪,一直是美蘇在西方後院的博弈籌碼。故而,在各自政治陣營中,拉美國家均是沒有什麼主導能力的棋子角色。而由於以上情況的存在,他們和核心國家的關系也很難達到相對高層次,對等的對話層面。。而這一切在冷戰結束前後才由於世界經濟產業變革的動力,使得格局有所改變。但是在後發優勢上,拉美國家比不過議價能力更高的亞洲國家,亞洲的政治態勢才是整個新世紀的對話主體,故而,在上世紀末到可以預見的未來,拉美國家的戰略擴散基本上只能局限在本區域,不太可能有太多世界性話語權。
㈨ 北美洲和南美洲有什麼差異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
先說自然條件吧。英國占據的北美殖民地和西班牙、葡萄牙占據的拉美殖民地,自然稟賦上差距特別大。總的來說,北美的礦產資源條件是既有煤又有鐵,還有把它們聯系在一起的方便的水系可以在上面運輸大宗貨物——無論是五大湖和聖勞倫斯河,還是密西西比河和哈德孫河,這些都是北美開啟工業革命的天賜條件。這塊地不搞工業革命簡直對不起其自然稟賦。哪怕一開始資金不足,南方還有種植園經濟可以積累資金。等到男方的種植園經濟不再幫助工業發展而是束縛大量勞動力還胳膊肘往外拐要求低關稅的時候,北方成功地打贏了南北戰爭,徹底為工業化掃清了道路。
而南美只有巴西鐵礦豐富,而全境煤礦不足,導致難以開啟工業革命。這也就算了,豐富的金銀等原材料被殖民者開采一空,導致連原始資本都被開采失去從而缺少啟動資金。本來也可以搞種植園積累資金,但是後續沒有一個發展起來的工業資產階級發動戰爭掃清種植園經濟,導致工業發展不能進一步。本來南美發展工業也不如北美的一點是,北美更靠近大市場歐洲,南美在這方面先天距離遠。總之兩個地方自然稟賦差別本來就大。
文化上,清教徒精神濃厚的北美更願意積累資本投資,從而更適合發展經濟。這是一個正向循環的過程,再加上美國比拉美國家早獨立幾十年,先發優勢更為明顯。
UI後不得不提一點運氣因素,美國國運不錯,路易斯安娜和阿拉斯加買到的時候都是對法國和沙俄的趁火打劫,領土擴張之順利前所未有。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國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