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舉例說明抗戰時期重慶是全國的工業中心和金融中心
因為國府的都城都在重慶了,那首先肯定是政治中心了,沿海所有大城市盡失,內陸重鎮盡失,邊境口岸盡失,老虎不在家猴子稱霸王,重慶想不金融中心都難。工業內遷時期,全國主要的工業全是到長江上游集結的,沒有遷入四川所以全是在重慶附近、
② 學校要求查資料,我想問中國二戰時的主要工業區分布在哪!主要生產什麼,謝謝
當時的中國工業區主要集中在東北、武漢和沿海地區,主要生產輕工業產品,重工業當時很少。當時中國無法生產重要武器,連鋼盔都需要進口,這就是當時為什麼中國需要堅持抗戰但是還是損失慘重的原因。沒有重工業基礎的國家是非常虛弱的。抗戰開始,中國的工業就幾乎被完全摧毀。
③ 《抗戰中最偉大的奇跡——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
早就知道,寶雞的工業起源於抗日戰爭時期,也知道在抗戰期間,從武漢、上海等地遷來好多工廠。在抗日的烽火中,作為大後方的寶雞工業為全面抗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於是周六上午與同事約好到位於寶雞市長樂塬的抗戰工業遺跡公園一游。
上午十點駕車趕到位於斗雞地區的長樂塬,也就是原寶雞申新紗廠舊址,下車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口上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的泛著鐵銹色的大字。大門的西邊是一棟磚青色的建築,大概有四五層高,一層高且面積較大,屋頂為人字形,主體為正方形建築,其上是一個巨大的表盤,黑色的時針、分針在白色的底盤下顯得十分醒目,總體風格與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建築風格十分接近。而大門的東邊是六、七棟一層的建築,整體雖為一層,但高度很高,大概有現在的四五層樓高。牆體均為青磚,其頂很有特色,為圓弧形的薄殼建築。再向後看則是一棟巨大的建築,大概有三四層,其上書寫有福新申新大樓六個紅褐色的大字。此時,冬日早晨的陽光照的正好,整個大樓籠罩在藍天白雲的背景下,俞顯巍峨壯觀。
順著大門,向東邊走去,左手是一排窯洞,窯洞門口面向南邊,凜然地矗立在冬日的暖陽中,窯洞的後邊就是寶雞的北塬,塬的斷面顯出一種厚重的黃褐色,其上長滿各種樹木,大都葉片稀疏。路的南邊,緊鄰由東往西的隴海鐵路,其上跑著老式的載滿貨物的火車,想想當時的申新紗廠,交通還是很便利。
走不多遠,就走到了博物館的售票處,購票並請了導游,一行人隨著導游的講解走進了當年的窯洞工廠。通過導游的講解,知道了申新紗廠自抗戰爆發後,1938年決定從武漢搬遷,自8月開始到同年10月就將2萬紗錠、400多台紡織機械以及3000千瓦時發電機搬遷至寶雞斗雞地區。1939年,申新紗廠就開始了試生產,後期為了防止日本飛機的轟炸,自1940年1月至1941年2月,歷時一年零兩個月建成了24孔青磚箍砌而成的窯洞車間。長度在60米以上的有7孔,最長的達到110米,7孔長洞通過6條橫洞貫通鏈接,窯洞總長達3.5華里,建築面積4831平方米。
一行人在導游的講解下,依次參觀。窯洞內部環境極佳,所有的建築都是按照圖紙嚴格施工。後期的改造,燈光設計很好,里邊可以看到安裝於窯洞內的各式棉紡機械,通過燈光的變幻,真實再現了當年的生產場景。再仔細看那些紡織機械,大多是美國或英國的設備,好多生產時間是1920年左右,距今已過了一百年的時間。窯洞的牆體上,用燈光展示著當年的一些文物陳列。最讓人感慨的是當年的設計圖紙,其上字體規整美觀,彰顯當時知識分子嚴謹的工作態度。更有茅盾在1943年在《見聞雜記》中所寫的文章《「戰時景氣」的寵兒——寶雞》,對當時的寶雞以及工業內遷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記述。著名文學家林語堂參觀申新紗廠後在演講中說到:「關於申新方面,我想最動人的地方,是動力設備很偉大,我在重慶也看了幾個紗廠,但是申新的特別大,設備也好」。是的,正如林語堂所說,當時的申新紗廠提供了整個西北地區的戰時應急物資的生產。申新的員工們在這一片厚重的黃土地下,篳路藍縷,冒著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工廠生產需要什麼就建造什麼,創造一切條件形成產能,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著工業界的力量。
在臨近窯洞車間的出口,上邊寫著六個大字,「努力干、一起干」,我想這就是當時申新紗廠的企業文化。簡單、務實,真正的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文章的最後,讓我們以窯洞車間展板上的一段話來結束吧,「24孔青磚砌就、天圓地方的地下長廊,就是一條寶雞抗戰工業的歷史長河,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一通3.5華里長的豐碑,一直橫卧巨遂之中,倘若豎起,便足以刺穿古原,直指青天!」
2020年12月26日晚
④ 抗日時期蘇洲的工業是什麼
抗日時期的蘇州工業就是比較大家使用的刀落槍了,器械拉來進行一些抗日用品。
⑤ 民族工業的四個階段及特徵
1、民國初年出現了「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機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然而,近代中國的歷史卻沒有沿著這一方向繼續發展,民族工業的繁榮景象轉瞬即逝,成為「短暫的春天」。
2、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急國民政府統治前十年,發展顯著
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如:設立的廠礦企業數量增多、投資額擴大;興辦近代企業的地區增多;以輕工業為主,其中棉紡織業發展最為迅速;但受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和束縛,民族工業發展仍然十分艱難。
3、抗戰時期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造成抗戰時期民族工業萎縮的因素:一是由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破壞;二是由於日本野蠻的經濟掠奪;三是由於官僚資本的壓榨。
4、抗戰勝利後民族工業沒有得到發展,反而凋謝萎縮。這是由於美國經濟侵略的加劇,官僚資本的擠壓,加之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不斷通貨膨脹,使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⑥ 分析抗戰時期雲南工業得以飛速發展的原因
大後方。沒有直接面臨戰爭
戰爭工業後遷,於是工業發展了
⑦ 國民政府時期中國的工業發展怎樣
1.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發展背景
在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後,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同時,中華民國的建立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一系列發展實業的法令提高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還有當時主要的社會思潮——實業救國;以及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思想運動,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在這一系列的背景下,紡織業,麵粉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其中,張謇、周學熙、榮宗敬和榮德生兄弟等人都為這些工業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在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必定具有一定缺陷:發展不均衡,同時主要以輕工業為主。盡管如此,小編認為還是很大程度上有了發展的。
2.國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業的發展
在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國民政府採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在1935年進行了幣制改革,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和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小編認為美中不足的是,這段時期的發展是十分短暫的。
3.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狀況
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由於抗戰時期,民族工業遭到了嚴重的摧殘。官僚資本進行經濟壟斷,殘酷擠壓民族企業。官僚資本進行經濟壟斷,殘酷擠壓民族企業。都是使民族工業遭到打擊的原因。
4.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後,小編想說一說民族工業對中國發展歷史的地位和作用。在經濟方面,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非常有利於社會的進步。
在政治方面,它導致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和力量的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提供社會基礎,也導致無產階級壯大,為民主主義革命和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在思想方面,它有利地沖擊和動搖著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⑧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短暫發展,發展最快的行業是
初二歷史上冊的
1.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原因:(1)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全球擴張,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甲午戰火剛剛熄滅,列強便紛紛爭做中國的債主,搶奪修築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對華進行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時商品輸出仍然在繼續擴大,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2)甲午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暴露無遺,為擴大財源,支付巨額賠款,解決財政危機,迫使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於是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熱潮。
2.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概況: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歷史縱橫」的材料,分析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主要特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設立的廠礦企業數量增多、投資額擴大;興辦近代企業的地區增多;以輕工業為主,其中棉紡織業發展最為迅速;受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和束縛,民族工業發展仍然十分艱難。
3.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影響:(1)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維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的革命派,發動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辛亥革命。(2)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不僅為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奠定了新的階級基礎,而且也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前提和內在動力,加速了封建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潰,使中國的近代化由器物層面開始推進到制度層面。
第二目 「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民國初年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機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然而,近代中國的歷史卻沒有沿著這一方向繼續發展,民族工業的繁榮景象轉瞬即逝,成為「短暫的春天」。教材闡釋了民國初年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的背景、概況及其短暫的原因。建議教師從辛亥革命的影響導入。
1.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的背景:中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是民國初年中國社會變革和國際形勢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經過這場革命,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方針政策,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環境,更激發了實業家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於是各種發展實業的團體,如雨後春筍,紛紛涌現,較著名的有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中華實業團、拓植協會等。這些實業團體大都以「強國富民」、「振興民生」為目標,反映了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要求和以商戰反抗列強侵略的愛國熱情。由知名華僑人士創辦的同仁民生實業會得到華僑的熱烈響應,海外華僑競相投資國內工商業,這都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辛亥革命後,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此起彼伏,「實業救國」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基礎。面對外國資本的加緊滲入,洋貨越來越多地充斥中國市場,國內第一次出現了抵制洋貨的運動,這次運動於1904年首先由商務界發起,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再度興起(指導學生看教材插圖《清華學校學生抵制並焚燒日貨》),1919年達到高潮。抵制洋貨,提倡國貨,「實業救國」不僅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口號,也成為各階層人民愛國的共同願望。同時也使國貨市場擴大,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拓展了空間。
(3)北洋軍閥政府較為寬松的經濟政策,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得以繼續發展。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北洋軍閥政府較之晚清政府,明顯地增加了一些資本主義色彩。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資階級代表人物參與北京政府內閣和地方的活動,他們利用掌握的部分權力,制定頒布了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政策法令,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工商業的繼續發展。
(4)民國初年,一戰爆發,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有所減少;同時因為出於戰爭的需求,它們的工業生產主要轉為戰爭服務,減少了某些輕工業品的生產,為中國民族工業拓展國內市場,進而打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這些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於是,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民族工商業,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
2.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民國初年和「一戰」期間有利的內外條件,使民族工業得到了一次發展機遇,但「春天」短暫,好景不長,並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1)發展概況:(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煉信息,歸納要點)主要表現為:開辦工廠和投資數額增長迅速;投資地區由東南沿海向內地拓展;輕工業發展顯著,一些商品打入國際市場;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建議教師介紹近代民族卷煙工業的巨擎——簡照南及其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2)發展的特點: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社會環境,使其帶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徵。主要表現在:首先:民族工業的發展主要在輕工業方向,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表現出工業結構的不平衡,同時,新建的民族工業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表現出地區分布的不平衡,因此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其次,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國主義的控制下,民族工業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第三,民族資本與封建經濟相比,封建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這就使民族資本主義受到極大的束縛。
(3)「短暫」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加緊了對華的資本輸出和商品傾銷,進入20年代,大批民族工業或被外資控制兼並,或因產品競爭力弱而虧蝕閉歇,整個中國民族工業迅速蕭條。
短暫春天的逝去,昭示我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帝國主義是阻礙民族工業發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實現民族獨立,才能實現現代化。「實業救國」雖成難圓之夢,但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發展為民主革命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同時也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第三目 「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教材介紹了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和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原因和概況。
(一)國民政府統治前期(1927—1936年)民族工業得到發展。
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歷史縱橫」的材料,分析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主要特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設立的廠礦企業數量增多、投資額擴大;興辦近代企業的地區增多;以輕工業為主,其中棉紡織業發展最為迅速;受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和束縛,民族工業發展仍然十分艱難。
發展的概況, 1936年,民族資本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已經占據主導地位,不僅超過官僚資本,而且超過了外國資本,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列強的經濟侵略,為抗日戰爭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建議教師適當補充材料,以圖表的形式呈現,並與課後的「探究學習總結·閱讀與思考」題結合起來,重點分析在此期間民族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二)抗戰時期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抗戰爆發後,不少民族資本家出於愛國熱情和使企業免遭日本的掠奪,歷盡艱險遷往內地,並盡快恢復生產,對大後方經濟發展,對支持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淪陷區,來不及內遷的廠礦,或被日本滅毀,或被日軍以「委託經營」、「軍管理」、「租賃」等形式吞並。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出於抗戰的需要,實施戰時體制,強化經濟的全面統制,加強工業壟斷和商業專賣,造成官僚資本的膨脹和民族資本的萎縮,到1941年,官僚資本已佔全國資本總額的一半。
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和插圖,思考:造成抗戰時期民族工業萎縮的因素有哪些?一是由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破壞;二是由於日本野蠻的經濟掠奪;三是由於官僚資本的壓榨。
第四目 「民族工業的萎縮」教材介紹了抗戰勝利後民族工業凋謝萎縮的原因和概況,由於美國經濟侵略的加劇,官僚資本的擠壓,加之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不斷通貨膨脹,使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1)民族工業的萎縮原因
美國的經濟掠奪。美國與國民政府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攫取了大量在華政治、經濟等特權。之後,美國大量對華進行商品輸出,排擠了國貨。有人稱這一條約為「新二十一條」。官僚資本進行經濟壟斷,殘酷擠壓民族工業。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膨脹,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官僚資本有哪些特點?貨幣急劇貶值對民族工業有何影響?
(2)民族工業的萎縮狀況
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紛紛倒閉
⑨ 抗戰時期中國的軍工生產能力
當時我們只能生產一些輕武器,土製武器。
⑩ 全面抗戰時期全國最強工業城市是哪點包括日戰區在內。
那肯定是東北的沈陽啊,從張作霖時期,到日本佔領期,一直都是工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