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華為電子工業現在怎麼樣

華為電子工業現在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1-28 11:08:51

A. 華為能否徹底離開美國技術注意是「美國技術」

除非說你准備回到原始 社會 ,要不然的話,誰都不能徹底離開美國技術。別的不說了,就說咱們日常中需要用到的電吧!咱們用的電,不是交流電就是直流電,但無論是交流電還是直流電,其技術發明者都是美國人。他們一個叫特斯拉,一個叫愛迪生。這妥妥的美國技術啊!你說你徹底不用美國的技術,那難道你不用電了?還是你發明了什麼可以替代電的東西了?

注意到了,問的是在將來能否有一天徹底離開。

更注意到了是單單問美國技術。美國技術,既包括單獨存在著的美國技術,也包括含在產品中的美國技術,2種形態,而產品既包括美國獨自生產的,又包括美國與他國聯合生產和他國自行生產的,3種形態。

美國對華為的 科技 霸凌,在2019年已經進行了半年,2020年將是全年。還可能會升級,因為大家都聽到了傳聞,美國擬把產品中的美國技術比例從25%下調至10%。如果成真,華為的手機晶元就失去了台積電的代工。 科技 霸凌會升級到什麼程度、持續到什麼時候?華為將失去的會不會不止是台積電的代工?反正,看來美國是一副鐵了心封禁華為的樣子,已經竟然不在乎離開華為的技術,比如全世界最先進、美國卻沒有的5G技術,並且,還竟然無視不過才含有25%或10%美國技術的外國產品也是美國企業不可徹底離開的這個事實,因為美國能實行長臂管轄,相關國的企業不得不從。

對已經封禁的技術及其產品,華為有已經和可以徹底離開的,用自研的來替代。

華為還有對傳聞封禁的美國技術及其產品可以由第三方替代的,但問題正是出在這里。第三方的技術及其產品在水平和性能上是不可替代的,更不是頂尖、頂級的,所以,華為如果以之替代,產品是能夠有的,水平和性能卻都低多了,而由於相關技術正是低於美國技術,其實質就是離不開美國技術。

華為 科技 在通信以及手機領域已經足夠強大了,竟然還受制於美國技術?這完全可以理解,即使是將來,華為也不可能在與通信以及手機相關的其他所有 科技 領域都有太多的建樹,況且,按常理、按常規,也不可跨領域過多。

由此可知,光靠華為自己是不可能徹底離開的,靠著主要地甚至次要地依靠美國技術的其他國家企業也不行,不牢靠,必須主要依靠國內企業,包括華為上游和下游的,也就是這些企業在達到能夠徹底離開美國技術甚至超過的那一天,華為也就隨之徹底離開了。

這一天一定會來到。不錯,國內的那些上游和下游企業的確大多是 科技 水平還不高的,而所謂不高,恰恰是主要相對於美國技術而言的,美國技術發展多少年了?美國技術在整體上是全球最高的,而且遙遙領先於並且深廣地滲透於其他 科技 發達國家。

事實上,中國這些年發展得真夠快,在更快地縮短著與美國技術的距離,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美國也承認,要不然,美國就不可能對華為進行技術封禁,華為正是中國高 科技 發展快、水平高的企業。

相對於美國封禁技術而言,我們會覺得包括華為在內的國內 科技 和高 科技 企業在技術上的發展還是慢。是啊,美國步步緊逼,封禁的力度和范圍前所未有,肆無忌憚,國內的企業還是得加快,包括華為和其上游與下游企業,也相信一定會加快、能盡可能快地徹底離開美國技術,只因為是美國在逼著徹底離開,美國在封禁中國企業,並脅攜美國技術的所在國。

這個根本做不到。

原因很簡單,階梯都是美國建的,想上樓只能踩在上面。目前只能在更高處接替美國建階梯,但底下的永遠是美國建的,離開就垮了。我們還是拿手機做個例子稍微展開一點,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離開美國的可能性:

基礎理論:美國

創意:美國

研發:美國

所有硬體:美國

操作平台:美國

解決方案等等:美國。

徹底離開美國技術,意味著從基礎理論開始全部推翻重來,這在目前從技術角度而言似乎是海市蜃樓。

我們不否認可能存在比美國方案更好的途徑,但即便這個途徑走通,恐怕很多元素還得基於已有的成果,比如最簡單的包括利用電磁波通信、內容顯示、交互、存儲、電話簿功能等等,無論何種升級與變種,即便把晶元直接植入大腦中作為通訊方式,也只是技術進步的表現,原始功能的設定是沒有辦法繞開。

幾乎所有的底層科學及很大程度的應用層面都被美國占據著,即便中國想獨立建自己的大廈,在自身幾乎沒有立足點的前提下,在哪建?別說華為沒有力量獨立再建一套,即便舉全國之力也沒有可能性。當然,如果有更加有利的支撐,華為也有可能創造出美國沒有掌握的技術——但前提仍然是在美國技術構築的世界中、環境下完成的,因為計算機、網路、晶元等等眾多的基礎資源,也都是美國創造的。這不需辯駁。

目前,華為的一切,無論是5G、「鴻蒙」還是「華為生態」,都是從美國的基礎理論、技術、模式及慣性牽引、趨勢引導所衍生出來的,華為獨立研發的所有硬體,基站設備、交換機、麒麟晶元、超級藍牙、WiFi增強技術「鴻雁超級WiFi」以及手機等等,也無一例外是站在美國肩膀上升級的產物,這沒有任何異議——當然,沒有任何貶低華為的意思,能夠升級美國技術而反超美國,也僅有華為做到了。僅此一點,華為也將名垂青史,對於世界也將是厥功甚偉。華為能做的,就是沿著美國技術走通的路線,以自己的能力打造出一個全新的高度。

但題主這個問題的含義,是不是就是要受眾明白:中國離不開美國?或許還隱含著讓國人臣服美國、做一個乖乖的順民的意願嗎?

如果是這個意思,那麼「 歷史 脈動」可以告訴你:如果以華為追溯美國技術,那麼美國今天的 科技 成果也將追溯到英國,而英國的財富來源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且英國最早期的技術火種來源於中國的四大發明。如果我們要求他們脫離四大發明,他們武器就要趴窩(因為沒有火葯)、軍艦就將迷路(因為羅盤、陀螺儀等本質上也是指南針的技術升級)、紙媒就將消失,能想像到情景會是什麼樣的嗎?

滿意了嗎?

自從工業革命從英倫三島發展到歐洲大陸,再到目前為止得美國人的各方面全面超越,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工科大學幾乎都在美國,世界各地的 社會 精英階層也都對美國趨之若鶩,美國收割了全世界的人才,這種趨勢目前看沒有任何改變,

這樣的情況下,那個國家的技術革新也就離不開美國,這就是目前世界的現實。

華為想徹底離開美國的技術,必須突破兩大難題。一是光刻機技術與製造晶元技術。二是操作系統的問題。

正是因為這兩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才有了美國一制裁華為,華為的全球銷量就跌出了前五。下面我來簡單的談談這兩個問題。

一,光刻機的問題。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光刻機當屬荷蘭的阿斯麥爾。由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共同研發。其中美國提供光源與圖紙設計。

阿斯麥爾代表著全球最頂尖的光刻技術,堪稱比造原子彈的技術難度還要大。而在阿斯邁爾光刻機當中,又以EUV(極紫外線)光刻機為最優。而阿斯邁爾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夠生產EUV的玩家。可以說沒有這款光刻機,台積電,因特爾公司就會陷入癱瘓,完全不能運營。最傷心的是最先進的阿斯邁爾的光刻機還因為美國的制裁,根本不可能賣給中國。想突破,太難!

這就是我所說的光刻機技術。

除了光刻機技術,當然還有晶元技術。華為的確有設計晶元的能力,從表面上來看,華為如果有了光刻機,美國完全不能從晶元方面來制裁華為,但是別忘了,華為的晶元軟體,恰恰也是用了美國的,這又卡了一道脖子。美國總統只要禁止生產晶元的公司,比如台積電,再比如中興,不賣晶元就可以了,否則就踢出框架外。

第二點就來談談谷歌的安卓系統。

雖然說,從去年開始網上就是鋪天蓋地關於鴻蒙的消息,愛國網友也是沸騰了一次又一次。但是很無奈,鴻蒙就是難產,據說目前已經處於內測階段,而且還有基於安卓的嫌疑。當然,這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重點還是在於安卓。

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記得谷歌去年對華為的一系列制裁行動。雖然,這件事國內用戶完全沒有受到影響,但是外國用戶可是吃了大虧。因為谷歌的制裁,華為手機不能進入谷歌的應用商店,這就導致了大量的應用無法下載。華為的銷量也遭遇了斷崖式的下跌。這也是華為從前三跌到5名以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因此,華為目前想徹底離開美國技術,那是完全行不通的,後果可想而知。當然更不能與世界脫鉤,原因大家應該懂的。當然,華為還有後路。華為因為遭遇美國制裁,目前也加入了智能養豬和 汽車 行業,力求能分一杯羹。可惜的是智慧養豬遭到了許多國人的冷嘲熱諷,而進入電動 汽車 圈,也因為特斯拉維權事件,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首先無線電通訊不是華為發明的,晶元不是華為發明的,手機不是華為發明的,其它無線電互聯網技術不是華為發明的,無人自動駕駛不是華為發明的,智能系統不是華為發明的,系統不是華為發明的,所以華為的技術,不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技術,而是模仿山寨的開發技術,所以華為至今沒有一項屬自己壟斷世界,可以製造其它國家和公司,掌握擁有完全獨立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若華為若想繼續玩通訊產業,完全去美國的技術,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除非華為不用現在的無線電的電磁技術,玩世上沒有的新技術,研發出另一種非電磁技術的通訊系統,比如超光速的技術,可穿透地球的通訊通訊技術,可人機人與動物通訊的生物通訊技術,與亡魂跨界的通訊技術,永動機等新的技術,就可完全拋棄美國技術,還可制裁美國。

華為能否徹底離開美國技術?注意是「美國技術」?

不過好消息是,如果我們不考慮這些晶元供應的話,華為現在基本上可以實現自給自足。

最近有這樣的一則新聞,英國金融媒體對於華為P40系列進行了拆解,要看看華為離開了美國供應的到底行不行,最後確實自己打臉,因為華為只有用了美國的一個元器件,那就是射頻前端,很多人說這是什麼東西?其實就是手機和天線連接的位置所需要的信號,作用就是抗干擾,以及信號過濾等等, 這個還是需要高通,以及Qorvo 和 Skyworks 來提供,確實在國內這個技術目前還沒有成熟的解決方案。

從這個好消息中,其實我們可以知道,至少現在華為確實在慢慢的脫離美國的魔爪,但是我們剛才說過了,技術方面華為確實很強勢,但是手機元器件確實不止一個,雖然快閃記憶體,屏幕,鏡頭其實都可以有國內,韓國,以及日本來提供,不過核心元器件確實還需要其他廠商來提供,而這些生產元器件的廠商很多的技術又有來自於美國,或者是其他國家,所以導致的結果就是雖然華為很強,但是沒有做到全部的產業鏈,所以還是受到了影響,而這也是華為論之董事為什麼說相信國家不會置華為而不管的原因,因為確實對於華為來說影響很大。

總結的:

我們知道的是國內早期 科技 方面為了可以更快的發展起來,再加上進出口貿易當時確實很火爆,所以各個企業都選擇了進口,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暫時活下來以及獲得更多的利潤,其實聯想不就是如此嗎?很典型的一個代表,但是當他們最近幾年的時間想去搞研發的時候,其實很多已經開始跟不上了,而且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確實現在只能說牽制於人,現在來看我們只能說華為還是離不開美國技術,因為華為沒有做到全部的產業鏈,很大一部分元器件還是需要去采購,而生產的廠商用的很多國外的技術。


回答完畢

這個問題要看你是問「近期」比如10年內,或者「遠期」比如50年了。近期那是一絲一毫的可能都沒有。遠期則可能有一絲一毫的機會吧。

雖說現在是技術爆炸的時代,技術迭代非常快。到通常一項劃時代的技術,從開始研發到最後商業化,基本上還是以10年為計。 因此,可以相信任何一項技術的生命周期都是以幾十年來計算的。

其次,現代科學技術不太可能憑空出現,都是在前代技術上推陳出新。 因此,在實踐中,前代技術的專利就能在下一代技術中起到作用。換句話說,就是後進的公司,很難避開其他公司的先發優勢,這就是「專利壁壘」的說法。

目前基礎科學研究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局面,換句話說,現代的這些看上去超炫的應用技術,刨根問底到基礎科學的時候,就發現他們的根到在差不多100年前了。 也就是說,這100年以來,基礎科學的進步不大。因此,應用層的技術革新現在就越來越難形成突破,也就越來越容易在應用創新中撞上「專利壁壘」的阻礙了。

確認好以上的這三個現實,再來看看華為是否能夠擺脫「美國技術」這個問題。

短期內,比如10年,華為是不可能擺脫美國技術。 只要華為還要繼續在現在這些「電子和信息」的領域內賺錢,就根本無法擺脫美國的影響,甚至離開美國的技術就寸步難行了。因為,目前美國技術專利遍布在相關的現代技術領域,如果不是從基礎進行研發,只要是想站在「巨人肩膀」上進行更高的研究,就避免不了美國技術的存在。

長期來看,比如50年,中國在基礎科學上形成突破,或者華為潛心研究,或許可能大概有走出一條與美國完全不相關的劃時代新技術,但這個可能性大概和我中彩票的幾率差不多吧。 從最基礎的研究到最後的商業應用,中間一絲一毫的前代美國技術都沒有涉及,那華為就真有可能不僅是擺脫了美國技術,還有可能成為新技術的標准制定者,去滿世界的撈錢了。

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已經是全世界協作的產物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分不出你我了。無論從那個角度切入,只要不是從最最最基礎的基礎科學理論上進行研發,都會不經意地碰上美國的技術。現在妄想單打獨乾的那些人,都是蠢的腦袋裡能裝下西湖的人。

謝謝您的問題。華為短期內難以徹底離開美國技術。

目前難以避開。 美國一直都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領導者,約佔有45%~50%的市場份額。其相關技術不僅體現在具體的產品中,也體現在各種授權、協議中。所以很多產品看似不是美國生產,但追根溯源有可能會有美國 科技 公司的要素。根據XYZone的拆卸分析,P40的射頻前端模塊是由美國三家晶元公司高通、Skyworks和Qorvo生產的。

華為P40的努力 。華為在手機設計方面替換了很多沒美國 科技 公司的零部件,體現了華為的不屈服。但是華為最新機型P40的射頻前端模塊仍然是由美國晶元公司高通、Skyworks和Qorvo生產,說明美國 科技 公司在射頻前端模塊仍然占據主導優勢,華為短期還是離不開。

我看了很多的答案,其實都是錯誤的,所以我來告訴你正確的答案,華為無法徹底離開美國的技術,但是可以規避一些美國的產品。因為很多的「美國技術」已經變成「世界」技術了,還有一些美國的技術其實替代很難,華為需要盡量的找尋替代的方案。

首先下面很多人都不懂美國技術和美國產品之間的區別。什麼叫美國產品,狹義上講是美國公司生產製造的產品都叫美國產品,例如博通、高通或者是美光的晶元,微軟的操作系統,安卓的GMS等等,這些產品華為可以要麼不用,要麼全球找替代產品。


但是廣義上來說是使用美國技術含量高於某個百分比的產品,都可以稱之為美國產品,比如美國現在規定高於25%的美國技術含量的產品,不允許對華為出售。

如果美國威脅高於10%的美國技術的產品不能對華為出售,那麼華為會比較痛苦,但是不會無解。因為並不是使用美國技術越多的產品越是好產品。但是如果要完全拒絕美國技術,那麼華為絕對是很難生存了。


美國產品也許可以替代,但是美國技術是很難被替代的,畢竟美國做了100年的世界 科技 的領導者,中國改革開放才30年,中國哪有那麼多的技術真正的超越美國?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目前我們互聯網包括5G用到IPv4協議,從基礎來說大部分就是美國制定的,華為能離的開嗎?不能,TCP/IP是目前整個互聯網世界的基礎。


華為最近提出的New IP來替代傳統的IP網路,我覺得也僅僅是一種態度,真的商用需要獲得全球的通信企業、運營商的支持,這個相當難,想替代IP協議族美國絕對是不會同意的。整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基礎就是美國貢獻的,華為根本離不開。

再比如,晶元設計用的EDA軟體,主要的供應商就是美國。雖然美國已經對華為斷供了,但是華為的晶元設計還得用美國的EDA軟體,國產的EDA軟體根本目前頂不上。可能在未來華為可能會扶持國產的EDA軟體企業一起把技術做精,但是短期內華為根本離不開美國的EDA軟體的。


不過,在通信網路方面,即使是美國的技術,很多也已經標准化協議化了,這要歸功於IETF、ITUT本身就是國際性的組織,技術都是開放共享的,所以華為可以放心大膽的使用。世界上的技術還是共享的多一些。

華為可以使用美國的技術,不用美國的產品,同樣美國運營商也可以使用華為的技術,不用華為的產品,除了光刻機、EDA這種硬體型的技術,通信技術基本上都是可以共享的。


所以,華為不可能完全不用美國的技術,世界上的通信技術本來就是多個國家合作的結果,但是華為可以使用自研或者歐洲日韓的產品,替代美國的產品。

B. 華為被捧上神壇,一個做通訊設備的廠商到底具備怎麼樣的實力

你口中的神壇是華為公司幾十年如一日,用真金白銀拼科研、拼創新、拼技術、拼人才……拼出來的,直至今日,華為的技術已經讓美國若坐針氈,甚至動用其國家力量全方位以安全為理由,在全世界圍堵華為,真正的中國人應當華為的崛起而深感自豪……隨著越來越多像北斗、華為5G、高德紅外等這些中國智造的涌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早日實現!

就是挺華為!買東西,只要華為有,就不買別人家的,如果美國打壓的狠,我願意給華為捐款,略盡綿薄之力。中華大地上,一脈相承,朴實的華夏兒女,懂得什麼叫血脈親情,自家兄弟間也許有小摩擦,但是,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會和華為一起,和美國戰斗,華為兒女是戰士,是為國爭光,敢於挑戰霸權和欺凌,咱小老百姓一個,做不了啥貢獻,只能支持!再支持!雖然,現在湧出一批漢奸,罵華為,背後給華為捅刀,不過,中國人,是打不倒的,豈是爾等宵小之輩,上躥下跳,就能動搖的,古往今來,漢奸的下場,都懂得。

網上有很多吹華為的,也有很多黑華為的。說句實話,又有幾個能說到點子上?

華為真正的技術實力,遠比網上那些瞎吹的所謂的kol要牛的多。它所掌握的核心技術已經動搖了美國作為一個 科技 大國的根基。

美國不惜一切代價對華為進行全球狙擊,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華為的實力。

如果把中國比做一把砍向美國的大刀,華為就是那經過千錘百煉、光芒四射的刀刃。

不是被捧上神壇

而是華為通過艱苦卓絕

銳以進取

開拓創新

不懈努力

才榮登神壇

快速發展時

依然不斷自省

享譽全球時

依然居安思危

早謀備胎

手中有糧

心中不慌

美國使壞打壓

撼動不了華為

業界大佬的地位

沉著

淡定

拼棄嬌傲自滿

一心一意謀發展

永不止步

故,華為不想登上神壇也難

#凌遠長著#

把華為架上神壇的不是中國,是美國。

華為的強橫由來已久,並不是一個兩個海軍就能夠吹出來的。要明白華為為什麼這么強,你還要看華為一路打上神壇都遇到了哪些對手!

1987年,思科正式成立,思科一開始立足的產業,就是20世紀最賺錢的產業:通信產業。



20世紀,計算機剛發明不久,伴隨著萬維網以及個人電腦,緩慢的普及,通信成為最賺錢的產業。

2000年,思科年營收121.5億美元,估值達到了5000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

在這之前思科都是所向無敵,瞭望全球,沒有一個對手。

但是2002年,美國亞特蘭大舉行通訊產品展,華為公司攜高、中、低端全線產品參加了展會。華為的產品是思科的20%-50%。這么低廉的價格一下子吸引到,當時思科的CEO的注意。

在亞特蘭大通信展後,華為順利進入美國,雖然市場份額很小,但是增長率非常快。

2002年,華為和思科首次PK在巴西數據招標會中,華為憑借優勢的性能和價格,獲得了400萬美元的訂單。思科被排除在外,當時的思科CEO錢伯斯,非常生氣,第二天就將參與巴西的招標經理,非開除了。

隨後錢伯斯不再淡定,他在思科內部成立了 「BEAT華為」(打擊華為)工作小組, 並在內網上設立專門主頁,供其全球員工討論如何打擊華為。於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專利+輿論戰,針對華為開啟了。

2003年,1月24日(年二十九),思科在德克薩斯州聯邦法院對華為提起專利訴訟,訴訟內容長達77頁。思科全球的各個分部,新聞發言人,都一致對外說華為,產品不安全,侵犯專利,不要購買華為產品。

這是第一次華為迎來至暗時刻。一上來就是全球最大的企業的打壓。

2003年10月1日,雙方律師對源代碼的比對工作結束,結論是:華為的產品是「 健康 」的。

這一輪華為險勝,但是很明顯,在全球市場斗爭經驗並不是非常充分的華為,第一次感覺到了壓力巨大。



在面對著思科不斷地打壓,華為人都非常艱難。這種商業的競爭,同技術攻關有明顯的不同。技術攻關可以按照理論來不斷驗證,技術發展是有軌跡,必然能迎來突破。

但是商業競爭,出其不意的招數太多。

2003年,華為找到摩托羅拉, 最同摩托羅拉談妥了75億美元 ,整體賣給摩托羅拉。

要知道2002年,華為的營收已經有220億人民幣。


20年前的華為,這個體量,你覺得不強嗎?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現實沒有讓任正非套現出局。摩托羅拉毀約不買華為了。任正非只能鼓起勇氣,自己帶著華為人,在此啟程征戰。

這一次將更加艱苦!



2003年,華為開始進軍銷售端業務,首先做的是小靈通。



2004年,華為成立 了「海思半導體」 開始做半導體晶元。當時的情況並不是什麼高瞻遠矚的生意,只是生產小靈通以及路由器中的晶元設備。但是這種無心插柳的動作,為後來的第二場戰爭,帶來了轉機。


2005年,華為獲得了手機生產資質,但這個時候華為生產的小靈通,並不是對個人使用的。而是給運營商提供定製機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各家業務都一片哀嚎。中國工信部緊急頒發了3G牌照。中國迎來了3G的大發展。

華為手機業務在這之前,一直都是不溫不火,甚至一度想砍掉手機業務。但是金融危機來了之後,華為已經不能缺失任何一個商業機會。

2009年,隨著iOS和安卓系統的爭斗,華為也開始步入安卓陣營。

2010年,華為發布了新款安卓智能機C8500,首次嘗到了百萬台銷售量的甜頭。

2011年,華為意識到,必須要向消費者轉型做手機,不能再做定製款手機。

2011年,任歐洲區總裁的余承東被召回,開始領導消費電子業務板塊。

2011年,華為推出明星產品遠見U8850。

2013年,開始華為開始了P系列,以及報端Mate系列,雙旗艦戰略。開始向高端發展。


這個時候,仍然還有「中華酷聯」的山寨陣營,仍然無法同蘋果和三星相抗衡。

但積累就在2017年得到質變的結果。

2017年華為超越三星成為中國手機第一大出貨廠商。世界第三大生產商。


2013年,華為銷售收入首次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二大大通信設備廠商。排名第一的還是思科。

2014年華為研發投入約395-405億人民幣(65-66億美元),比2013年的307億人民幣增長約28%,高於收入增長;2004-2014年,10年中,華為研發投入累計達到1880億元。這是靠硬實力打到第一通信廠商。

2014年,華為員工16萬人。(2020年的今天,阿里巴巴的員工也僅有11萬人)

5G標准制定中,華為貢獻了不少努力,擁有大量專利在手的華為,在5G領域在此取得全球領先的地位。

到這里你還覺得華為是虛胖嗎?


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中興最先被美國斷供晶元,中興直接被制裁,賠償10億美元,並且美國還要派督導組,督導中興業務的合規性。

這就相當於,一個中國國企,要聽美國的話。是不是很意外?

這個時期,華為並不是刺頭,只是華為在商業市場中過於強勢,直接被美國定點瞄準,狙擊了。

基本上「實體清單」都是美國定點狙擊中國的高 科技 企業的名單。

華為不單單付出了,晶元斷供,歐洲市場GMS停止服務,谷歌,facebook等30多家企業成立聯盟,針對華為。

還面臨著人身的攻擊,任正非女兒,孟晚舟在加拿大機場「被非法扣押」,至今已經扣押了近2年了。



華為所有的業務,其實都在圍繞著通信業務發展。

在通信業務之外,華為開拓的消費業務,以及公有雲業務,本質上屬於企業類的增值服務。

例如:資料庫,工業互聯網等業務。

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業務,屬於通信+信息化的一種增值方案拓展。這本質上沒有什麼太多的跨度。

華為還有一些例如光伏逆變器,這部分其實才真的是早年華為,在通信業務之外,完全獨立的一些部門。

華為將電氣自動化部門,賣給艾默生後,仍然保留了光伏相關業務。

華為出來的在中國自動化行業,混跡的大佬級別的企業,已經有很多了。盡管跟華為並沒有太多的資金聯系,但是向來人事上面的聯系肯定是有的。

給你看看都有哪些企業。

1、匯川技術(300124)

2、麥格米特(002851)

3、藍海華騰(300484)

4、英維克(002837)

5、英威騰(002334)

6、鼎漢技術、中恆電氣、英飛特、禾望電氣、盛弘股份、欣銳 科技 、上能電氣等

總體來說,華為確實在神壇上。

近幾年華為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美國大力的「宣傳」,現在很少有人還不知道華為這家公司。 毫不誇張的說,華為是我國最有實力的 科技 公司,更是我國 科技 企業的擔當。 但是「被捧上神壇」這種說法還是有點誇張的,可能題主想要表達華為在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地位吧!!

華為到底有多牛?下面我就為大家進行一個詳細的分析。



很多人只知道華為手機, 但殊不知手機業務只是華為的一個副業,通信才是華為的主業。 華為可以沒有手機業務,但是絕不能沒有通信業務,手機等終端業務只是華為轉換技術賺錢的部門。

華為占據了最多的5G標准必要專利,目前華為生產的5G基站已經沒有一個美國的零件, 美國的晶元是非常發達,可以做到沒有一個美國零件實在不容易。即使在美國不斷打壓下,華為也已經拿下了90多份5G商業合同,位居世界第一位。 華為為全球30多億人提供網路服務,只要我們打電話、上網、發簡訊幾乎都會使用到華為建設的基站。



並且華為是全球唯一一家可以實現5G端到端的公司,華為不僅製造5G基站,也制定5G標准,還可以製造5G手機處理器,更可以製造5G手機,真的是5G「一條龍」服務。



相對於三星與蘋果來說,華為手機算是起步比較晚的,但是發展還是非常快的, 在2019年華為手機的銷量超過了蘋果,位居全球第二,與三星的差距也越來越小了。 華為手機的成功離不開華為科研的投入,華為是國產手機品牌當中唯一有自研處理器的手機品牌,像小米、vivo、oppo都沒有自己的處理器,只能使用別人的處理器。



華為不僅僅有自己的處理器,像華為手機當中的WiFi藍牙晶元、電源管理晶元、充電管理晶元、視頻編解碼晶元、射頻信號晶元等都是華為自研的。 雖說華為還沒有實現整部手機所有的晶元都是自研的,但是在國產手機當中,華為手機的自研率絕對是最高的,並且甩開其他手機品牌一大截。



在WiFi6領域,華為擁有很多的專利

在安防監控領域,市面超過70%的監控都在使用華為海思的晶元

在電視領域,市面上超過一半的電視都在使用華為海思的晶元


華為取得如此多的成就,並非偶然。華為是一家非常注重研發投入的公司,在2019年華為的研發投入達到了1317億,近十年華為研發投入累計超過6000億元,6000億元大多數公司十年的營收都沒有這么多。


華為並不是被捧上神壇的,而是華為員工幾十年努力奮斗,辛勤勞動所取得的成果。華為有自己的企業文化,這是企業發展的精隨。華為的員工之所以能夠愛華為原因是全員持股,華為的股票是不對外出售的,由華為企業員工所有,這樣做的好處是股票不受外來因素干擾同時也有效防止外來資本控制華為的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美國才拚命打壓華為,忘圖整垮華為的目的。如今華為己經發展成為中國民族企業的靈魂,為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要強大,經濟要發展,軍隊要建設,國防要鞏固,沒有國營企業不行!同樣沒有民族企業也不行!華為就是民族企業的樣板。

華為,全稱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囊括通訊技術和設備、晶元、網路工程等。其中華為晶元和5G技術成了給美國抽梯子的角色,所以美國人拚命也要整死華為。

華為到底有多大的實力,這個我還真不知道,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它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通訊設備供應商和手機製造商這么簡單!不然,美國政府也不會以舉國之力對它進行圍追堵截,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了!

作為一個理性的中國人,我們都清楚的知道,不管華如何強大,它都不是神,又何來神壇之說?那些神化華為的人和抹黑華為的人,都一樣的居心叵測!

中美之間的搏弈由來已久,但從來沒有達到現在這樣的高度,在這場世紀之戰中,華為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企業,不由自主的被特朗普政府推到了這場戰爭的主陣地上,同時也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這不是華為的錯,是特朗普這幫強盜給逼的!

所以,不管「神壇」也好,「情懷」也罷;不管強盜主子也好,強盜奴才也罷,這場戰爭我們一定會勝利!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現在有關於華為的消息,在媒體、自媒體上鋪天蓋地的,的確華為是「被捧上神壇"的,其實華為樂於"悶聲發大財"。而華為之所以現在開始進入大規模的進入很多領域,其實也是為了"開源",現在通信製造業利潤被中興和華為搞的很低,華為發展這些領域,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給自己的主業輸血。

華為成立於1987年,開始是銷售交換機,後來開始自研交換機。

華為的起家的產品是程式控制交換機C&C08。

不過說實話,如果不是當時主流的設備商看不上農村市場,華為也就沒有今天了。華為之所以可以發展到今天的階段,其實最應該感謝的是"村村通"計劃。

華為的設備,包括程式控制交換機、ADSL、基站等設備,最初都是使用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辦法佔據的市場。

華為開始的優勢是研發肯加班,市場天天泡運營商,一線工程師肯泡現場。4G時代之前的華為設備,基本上開始的前5年,都屬於二三流的產品,這個估計做過華為設備的哥們應該還有記憶。

華為從開始的弱小,一步步的走到今天,是非常的不容易的,可以明確的說,華為的今天,是加班加出來的。

現在華為的設備,就運營商使用的設備這塊,基本上都是屬於國際的第一梯隊了。全球的通信設備製造商,也就基本上剩下四大巨頭了,分別是華為、諾基亞、愛立信、中興通訊,數通領域還有一個思科。

不過其實就在5G來臨之前,華為也基本不為人所知。華為雖然在運營商那裡賣了不少的設備,但是大部分設備都在機房裡,而很多人也就是覺得華為是賣手機的。

5G時代來臨,也就是因為自媒體太發達了,而且還有"聯想投票"、"中興事件"、"華為被美國制裁"等一系列的事件集中在一起,才讓國人知道了原來華為這么厲害。

華為其實不需要被神話,也不希望被神話,對於華為來說,可以賣給運營商更多的設備才是真的,而被渲染成了民族企業,其實對於華為的海外銷售是有負面的影響的。這里不僅僅是運營商設備,終端設備也是如此。

通信製造業原本是一個暴利行業,在中國的通信製造業企業崛起之前是這樣的。華為、中興通訊要進入這個市場,本身的設備性能開始還不好,所以就開始打價格戰。


當時業內投標,如果華為、中興通訊參與的話,最少要價格便宜30%,甚至還要更多。

打啊打,就把整個通信製造業的利潤給打下來了,現在看看諾基亞、愛立信混的多慘,經常性的虧損,盈利利潤也沒有多少。

通信製造業的利潤下來了,也回不去了。通信業還是一個重研發的行業,華為還需要保持研發的投入,也就必須發展副業賺點兒錢了。華為內部其實一直都是有"主航道"的說法的,現在很多的消費者業務其實華為之所以要發展,就是給主業的設備製造這塊輸血。以前是運營商業務養消費者業務,現在消費者業務開始反哺主業了。

華為的很多產品,本身都是通信業里的終端。其實就通信業本身而言,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技術原理研發明白了,也可以應用到終端上,這里華為是有一定的先天優勢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華為也搞太陽能,看起來和主業沒有聯系。但是實際上它是因為在非洲做基站的市場,電力不穩定,逼的華為不得不自己做,做來做去還做成了全球第一,這是最神奇的。

總而言之,就華為本身而言,那些很多的副業,都是圍繞著主業運營商業務在擴展的,華為堅持以運營商業務為中心,其實也一直沒有什麼變化。至於華為的發展,這里很多都是因為華為投入了資金進行研發的產物,現在也被華為一直堅持著。

C. 杭州華為電子廠招聘信息是真的嗎

杭州華為電子廠招聘信息是真的。杭州華為電子廠招臨時工公司主要生產華為手機。
1、工作簡單易做,無需經驗,很輕松,環境舒適優雅,恆溫車間,坐著上班。
2、要求:男16-45歲,女16-42歲,每天工作10小時,每月休4天,計時算工資,21元1小時。
3、公司提供吃住,月工資5000-6000元。

D. 為什麼華為還在研發5G晶元

在這我給大家從幾個觀點來分析為什麼還在堅持:

一、華為無法生產5G手機的原因

由於國外害怕華為的5G技術,由此對華為進行打壓,以莫須有的理由對華為進行制裁,導致能生產5G晶元的廠商無法繼續為華為生產以及提供5G晶元。華為無法繼續製造5G手機的原因,就是缺乏5G晶元。

所以大家就放心吧,除非阿斯麥停產不做生意,不然這種情況一定會發生。

E. 財經考古 | 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後來都怎麼樣了

華為在11月17日宣布,整體出售榮耀手機業務資產,不再持有股權,也不再參與任何關於榮耀的經營管理和決策。

如果把視野拉得足夠長,就可以發現,在華為發展的 歷史 上,類似的選擇華為已經做過不只一次,遠的包括剝離安聖電氣、華三,近的還有剝離華為海洋。

在一次次或主動或被動的剝離中,華為保住了最核心的通訊業務,屢屢在危機中化險為夷。而那些被剝離的業務部門,未來甚至可能會成就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網路能源界的黃埔軍校,走出了總市值1800億元的10家A股公司

網路上有過這樣一個段子,北大:一半同學在與另一半同學辯論;人大:一半同學在當另一半同學的秘書;復旦:一半同學收購兼並另一半同學的資產;師大:一半同學在輔導另一半同學的小孩;華電—艾默生系:一半同學在PK另一半同學。

對諸多名校的調侃大可一笑置之,但「華電—艾默生系」,確實因為多年來其離職人員組建或加盟了國內眾多能源行業公司,並且成為核心技術或管理團隊成員,被業內人士稱為國內網路能源界的黃埔軍校。

華為賣掉了「大寶貝兒」,收獲了過冬的「小棉襖」

2001年10月份,中國當時最大一起市場並購案終於塵埃落定。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與美國艾默生集團共同宣布,艾默生一次性出資7.5億美元,收購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旗下的深圳市安聖電氣有限公司(下稱「安聖電氣」),並承諾收購後將進一步加強安聖電氣對中國客戶的服務支持、技術支持和產品支持,承擔安聖電氣既有的債權債務。

相關資料顯示,安聖電氣作為當時華為最大的子公司,僅2001年的市場銷售總額就達到26億元,擁有48項國家專利。對於這樣一家盈利能力超強、且保持快速增長、有著良好市場規模的企業,華為為何如此「狠心」將其賣掉呢?

據當時媒體的報道,2000年前後,互聯網泡沫破裂,全球電信設備市場深受牽連。而華為當時在國內不僅面臨外資巨頭的全面圍剿,而且在CDMA和小靈通上遭遇雙重失利。正是在此時,任正非發表了著名的《華為的冬天》這篇文章。

華為認為,當時必須轉讓和剝離所有與核心業務、主流設備不相乾的產品線,把主要精力、資源從非核心業務抽出來放在自己核心領域,使華為在網路通信領域的競爭力日益顯現,特別是向數據通信、移動通信領域邁進。而安聖電氣是以電力電子及其相關控制技術為基礎的,與華為的核心發展方向不同,為了安聖電氣的長遠發展,不如把它賣出去。

誠然,安聖電氣的賣價並不便宜,7.5億美元的價格超過了其當時凈資產的400%,但艾默生也因此而收獲滿滿。在收購安聖電氣後,艾默生又將自身旗下能源系統業務,及另一子公司力博特的中國業務整合成一家新公司——艾默生網路能源公司。憑借華為在電源領域過去十餘年的苦心經營,艾默生網路能源迅速崛起,不僅成為不間斷電源(UPS)等領域的霸主,也為母公司持續創造良好的財務回報。2016年,艾默生以40億美元將其旗下子公司艾默生網路能源出售給白金資產管理公司及其合夥投資者。

而華為則依靠這筆錢渡過了難關,同時,在市場普遍蕭條的時候,大舉拓展海外市場。正是這次忍痛割愛,華為賣掉了「心愛的大寶貝兒」,卻收獲了過冬的「小棉襖」,順利熬過了行業寒冬。

成就了10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超1800億元

華為剝離安聖電氣的影響還遠不止於此。很多安聖電氣原來的技術骨幹,搖身一變成為了外企艾默生的金領。幾年以後,其中一些人又選擇了離職創業,這就是電力電子和工業控制領域里赫赫有名的「華電—艾默生創業系」。

華為電氣(安聖電氣前身,下同)前員工代新社是微信公眾號「電源老代」的運營者,同時也是華電-艾默生系崛起的見證者。這位華為老兵於1997年加入華為電氣,後又進入艾默生網路能源。

據代新社統計,目前已經有10家A股上市公司,創始人或核心技術團隊出自華電-艾默生系這個群體。

相關資料顯示,匯川技術(300124.SZ)創始人為朱興明,創業前曾任職華為電氣產品線總監。該公司將自己定位為服務於中高端設備製造商的技術公司,目前已成長為一家市值超過1300億元的工業自動化巨頭,也是華電-艾默生系走出的市值最高的A股上市公司。2019年,匯川技術變頻器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位居前三名;伺服系統在中國市場份額處於前五名;變頻器、伺服系統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均位居內資品牌第一名。

藍海華騰(300484.SZ)於2016年成功登陸創業板,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邱文淵和徐學海也是來自華電-艾默生系,該公司的產品主要包括變頻器、伺服驅動器和系統、電動 汽車 電機控制器等,目前總市值約37億元。

英威騰(002334.SZ),目前市值約41億元,是由普傳系的黃申力於2002年發起創立,但其核心技術團隊是2006年從華電-艾默生引進的數位技術人才,這也是英威騰馳騁工業自動化江湖的一把利劍。英威騰專注於工業自動化和能源電力兩大領域,向用戶提供最有價值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依託於電力電子、自動控制、信息技術,業務覆蓋工業自動化、新能源 汽車 、網路能源及軌道交通。

僅上述10家A股公司的總市值就超過1800億元。

此外,新三板掛牌公司中有著濃重的華電-艾默生系基因的公司還包括:吉泰科(836023)、愛科賽(832062)、華宿電氣(430259)、艾洛維(835554)、海德森(870945)、科列技術(832432)、龍電電氣(870314)等。

正因為如此,才有媒體評價稱,多年以前華為的一次資產剝離,竟無意中推動了中國一整個產業的發展。

曾經可以挑戰思科的華三,現在是紫光股份的「印鈔機」

新華三,全稱為新華三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計算、存儲、網路、5G、安全等全方位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整體能力的公司,目前研發人員佔比超過50%,專利申請總量超過11000件,而且其中90%以上都是發明專利。2020年上半年,新華三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167.54億元和12.79億元。

就是這樣一家可以在多個領域與思科、浪潮、華為等行業巨頭相抗衡的公司,名字卻略顯怪異,那是因為新華三與華為和3COM公司之間有著很深的淵源。自成立後該公司的控股權幾度易手,最後成為A股上市公司紫光股份(000938.SZ)體系內的重要子公司。

生於憂患,曾是思科的競爭對手

思科(Cisco)曾經是網路基礎設施的代名詞,在互聯網的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一度做到了誰都離不開它的交換機和路由器。在網路泡沫的高峰期,思科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股票市值最高超過5000億美元。

如此強大的思科,如果說還能有對手讓他感到不安,那麼這個對手非新華三的前身華三(H3C)莫屬。2003年才成立的華三,到2011年已經能夠在全球交換機市場占據一定的份額,且呈現穩定增長勢頭。雖然此時思科仍占據絕對優勢,但當時僅有8年 歷史 的華三,已經完成了其首席執行官鄭樹生的目標:「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個特長,這個特長就是專注,華三希望基於IT領域,成為全球除了思科之外的第二選擇。」

而到了2014年,華三已經擁有8000名員工,多項業務在中國市場牢牢占據第一名的位置。

資料顯示,成立初期,華三是由華為絕對控股,脫胎於華為數據通信部。2003年11月,3Com公司(思科公司主要的競爭對手)通過配股方式,取得了華三49%的股權。

此時也正是華為與思科之間官司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

2004年7月份,雙方達成最終和解協議,終止各自提出的訴訟及反訴訟請求。據媒體報道,華三公司的成立在華為與思科的訴訟和解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華為與思科的訴訟案中,時任3Com公司的CEO 布魯斯·克拉弗林也曾出庭作證,提供了對華為有利的證詞。

在與思科的官司和解後,華為於2006年年初將華三2%的股份轉讓給了3Com公司,後又於2007年3月份將其所持的華三49%的股權也賣給了3Com公司,轉讓價為8.82億美元。

幾經易手,終成中資控股公司

頗據戲劇性的是,出售華三49%股權所得的8.82億美元資金,讓華為有了更大的資本順利地渡過2008年這場始於美國並席捲全場的金融危機,但3Com公司卻在2009年被惠普以2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最終沒能挺過這場危機。收購完成後,華三也順理成章的進入惠普大家庭。

華三在成為惠普體系內的一員之後,仍舊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並且在惠普的銷售渠道和服務渠道下,華三的海外市場份額增長也非常快。

但惠普入主後,與華三的原管理層相處的並不愉快,這才有了後來紫光股份收購華三51%的股權。2015年5月份,紫光股份公告稱,擬以不低於25億美元的價格向惠普公司控股子公司開曼華三(H3C Holdings Ltd)發起收購,主要標的是其持有的香港華三51%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香港華三」不同於此前的惠普子公司華三,前者相比後者多出了惠普伺服器業務等多項資產,按照官方說法是「新華三」。

根據紫光股份當時的公告,惠普將在香港華三51%股權交割前,完成對香港華三的業務整合,將其持有的與伺服器及存儲器硬體產品銷售、技術服務相關的業務及資產、昆海軟體100%股權、天津惠普100%股權轉移至香港華三。

2016年5月4日,紫光股份才公告表示完成對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51%股權的交割手續,華三通信正式整合為「新華三」,納入紫光股份合並報表范圍。紫光股份還表示,新華三將憑借紫光的多元資源、資金實力與科研優勢促進自身發展,同時其在全球企業網路、雲計算、大互聯、超融合架構、存儲等市場具備的領先優勢也能夠助力紫光股份向世界最全面和領先的IT服務平台型企業加速邁進。

新華三也確實沒有辜負紫光股份的期望,迅速成為該公司最主要的利潤來源和業績增長點。

半年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紫光股份實現營業收入255.5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8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66%和4.21%。新華三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167.54億元和12.79億元。可見,新華三目前已經成為紫光股份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說是紫光股份的「印鈔機」也不為過。

脫胎於華為的新華三經歷了多次身份轉換,終於又成為了中資控股的公司。而最具傳奇色彩的是,雖然控股權幾經易手,但新華三的身價卻越賣越高,而且其業務似乎也沒有受到影響,反而越做越大,直到成為可以在多個領域與思科、浪潮、華為等國內外行業巨頭相抗衡的公司。

世界第四的華為海洋,助力亨通光電「叫板」海外三巨頭

2020年11月初,華為海洋網路有限公司的海纜業務品牌切換為華海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並且自2020年11月3日起啟用全新的企業標識形象。

之所以有這次品牌切換,是因為華為海洋網路(香港)有限公司(下稱「華為海洋」)的控制權已經易主,亨通光電(600487.SH)成為了這家世界排名第四的海底光纜企業新任大股東。

而華為在這筆交易中不僅獲得了3.01億元現金,還以4764.13萬股的持股數成為亨通光電的第三大股東。以11月19日的收盤價計算,這部分股票的市值約7.1億元。

華為忍痛割愛,出售華為海洋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報告顯示,全球40%的海纜是2000年之前建設的,已經逐步進入了海纜使用生命周期的尾期。未來幾年,隨著全球數字經濟的深入推廣,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國際互聯網流量增長還會持續提升,數據中心互聯及互聯網帶寬需求將持續增長,全球海纜將進入一個新舊更替的時期,這將引發又一個國際海纜建設高峰。

華為旗下從事海纜業務的主體是華為海洋,這家成立時間並不長的公司,憑借其先進的技術已經拿下全球超過10%的市場份額,受到客戶的好評。

海底電纜業務市場空間廣闊,華為海洋的前景亦被看好,本該是大有可為的時候,華為卻要忍痛割肉,將華為海洋賣給亨通光電。

華為與亨通光電這筆交易,始於去年上半年。當時,由於國際環境變化,華為海洋海外訂單的執行情況不容樂觀。為應對壓力,華為決心出售華為海洋。

為獲得華為手中華為海洋51%的股權,亨通光電在2019年6月份啟動了通過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的交易方式收購華為海洋股權的計劃。據亨通光電披露,本次交易價格為10.04億元。其中,亨通光電向華為非公開發行4764.13萬股,另向其支付現金3.01億元。

隨著交易標的資產在今年年初過戶完成,亨通光電也通過資產收購把自己「買」成了「華為概念股」。

值得注意的是,亨通光電並不滿足於只持有華為海洋51%的股權。

2020年5月14日,亨通光電的關聯方,亨通集團旗下亨通技術(香港)有限公司取得了華為海洋30%股權。

亨通光電接手,挑戰海外三巨頭

相關資料顯示,華為海洋成立於2008年1月份,其海洋業務主要通過其100%持股的天津華海來開展。公司的定位為海纜通信網路建設解決方案提供商,其客戶群體主要為世界各國家/地區的電信運營商、需要進行大容量數據傳輸的互聯網企業或希望對海纜網路進行投資的企業。其2017年、2018年、2019年1-6月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6.5億元、18.25億元、6.16億元。

作為本次交易的另一方,亨通光電是國內規模最大、產業鏈最為完整的信息與能源網路綜合服務商之一,其主營業務涵蓋光通信和智能電網傳輸兩大行業,為客戶提供全價值鏈集成服務。

事實上,亨通光電是從2009年開始投入海纜業務的,其在國際海洋市場上承接海底光纜訂單已突破了1萬公里,進入國際海底光纜市場體系,成為國際知名的海纜製造企業之一。在海纜製造產業上已具有一定規模的同時,公司也積極布局國際海纜運營業務,目前正推進PEACE跨洋海纜通信系統運營項目建設,將產業鏈從海底光纜生產製造向海底光纜系統運營延伸。

亨通光電2019年半年報顯示,其海洋通信和能源互聯板塊核心業務快速增長,有效抵消了通信網路板塊業務收入下滑的影響。

正因如此,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果華為不得不剝離華為海洋,那麼亨通光電將是最佳的接盤方之一,通過並購華為海洋,亨通光電可以迅速擴大其在海纜市場的份額,並獲得華為海洋積累了10餘年的海纜建設經驗和產業鏈資源。

目前全球從事海纜通信網路建設的企業主要為SubCom、Nokia/ASN、NEC和華為海洋。Subcom、ASN和NEC進入海纜通信領域的時間較早、具有先發優勢,2008年前的海纜通信市場長期被這三大巨頭壟斷。

在海纜通信領域,中國企業是新生力量。成立於2008年1月份的華為海洋,目前已經是全球第四大的海底電纜工程商,全球市場份額佔比超過10%。因此,有券商研報分析,對於亨通光電來說,華為海洋的加入讓公司的海洋業務板塊如虎添翼。通過整合華為海洋和公司已有的海纜業務,亨通光電已經初步具備了與國際三巨頭一較高下的實力。

責編 | 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F.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微電子和西北工業大學的微電子上哪個好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微電子號。
1、就業前景非常好,微電子在各門類專業中好一些的學校本科待遇3500到7000的居多,碩士6000到9000的居多,目前工作也比較好找。總體來說就業前景很不錯的。
2、薪資應該和其他985差不多,還沒開始找工作,就業情況良好,畢業生一般去華為、騰訊等IC設計或者互聯網公司。

G. 華為電子廠好進嗎

如果是廣東、蘇州的,不太好進,這些地方的人員飽和度較高,與他們對接的中介也比較多,如果找到靠譜的中介,又正好碰到有大批人離職,說不定就進去了。可以去中部地區的華為電子廠試試,比如西安、武漢的,可能好進一點。

H. 任正非:華為把活下來作為主要綱領,公司目前的境況如何

任正非:華為把活下來作為主要綱領,華為目前的經營狀況壓力極大,公司正在面臨著艱難轉型。

一、任正非:華為把活下來作為主要綱領

雖然華為對自己的認識有一些消沉,但是不少的人都是看好華為公司的發展的,華為公司從主觀上目前已經認識到了公司發展的缺陷以及相應的策略,這也就意味著華為將以一種謙遜的態度繼續把公司經營下去。從客觀上則是有著比較豐厚的知識產權儲備,這也就意味著華為公司可以用好現金流和現金對相應的研發作出抉擇,同時也把握好未來發展的方向,最後肯定能夠脫穎而出。 按照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來看,華為活下去是不困難的。

I. 上海青浦華為電子廠怎麼樣

好。員工待遇高。上海青浦華為電子廠的員工工作都是流水線作業,工作簡單,公司對對員工的福利待遇也相當好,交五險一金,每天工作十個小時,其中兩個小時算加班時間,一日三餐都是在公司食堂吃飯,旨在提高員工的生活水平。

J. 上海華為汽車電子廠怎麼樣

上海華為汽車電子廠挺好的。上海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1月,注冊資本2億人民幣,公司經營范圍包括軟體開發,通信技術領域內的技術服務,程式控制交換機、傳輸設備、數據通信設備、寬頻多媒體設備、無線通信設備等,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控股。2022年3月4日,上海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公司經營范圍新增汽車零部件研發。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

閱讀全文

與華為電子工業現在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祁東去虎門要多久 瀏覽:556
奧迪a6lc6膨脹閥怎麼拆 瀏覽:782
汽車高速直線行駛如何微調視頻 瀏覽:781
寶馬1系的前面剎車片怎麼復位 瀏覽:88
奧迪q7為什麼是國四 瀏覽:5
廣東有什麼汽車公司 瀏覽:997
日本留學工業設計需要什麼 瀏覽:825
奧迪a6l幻影黑和星際黑哪個好 瀏覽:450
汽車在路上最高能開多少車速 瀏覽:632
汽車外面噴漆能保多久 瀏覽:652
寶馬ix3充電要多久 瀏覽:875
寶馬什麼車有備胎 瀏覽:49
北京工業乙酸乙酯含量一般為多少 瀏覽:260
奧迪保修期一般多久 瀏覽:850
中國工業互聯網如何製造 瀏覽:401
吳江區工業廠房一般需要多少錢 瀏覽:924
漳州市汽車有多少 瀏覽:964
寶馬數字鑰匙支持哪些手錶 瀏覽:319
國四汽車尾氣不過什麼原因 瀏覽:485
重慶汽車租賃公司有哪些 瀏覽: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