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桐城的經濟
桐城民營經濟發達,產業特色鮮明。2013年,全市有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15000餘家,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個私企業完成工商稅收佔全市總量的75%,8家民營企業進入全省50強,15家企業進入全省200強。擁有中國馳名商標8件,省著名商標37件。
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0億元,增長13%;財政收入22.5億元,增長17.9%;固定資產投資190億元,增長18.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億元,增長1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0元,增長13.1%;農民人均純收入11000元,增長12.2%。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7.5億元,增長9.5%;財政收入22.66億元,增長0.5%;規模工業增加值124億元,增長13.1%;固定資產投資221.4億元,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1億元,增長13%;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53元,增長10.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3元,增長13.1%。 桐城市經濟數據表(單位:億元)年份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工業總產值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2010122.6 205.1 118 11.3 2011160 285 170 15.7 2012160385196.619201319043821022.5 桐城人民世世代代從事農桑稼穡活動,勞而不輟。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土地為私人佔有,農民不斷失去土地而成為佃農。1949年,全縣共有耕地71.74萬畝,佔全縣人口56.25%的貧農和雇農,僅佔全縣耕地的13.77%。耕作制度落後,復種指數極低,全縣糧食總產量13860萬斤,人均275斤,而廣大勞動人民的實際擁有量更少,生活長期處於極端艱難困苦之中。
建國初,經過土地改革,組織互助組,成立初級社,興辦高級社,幾千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度被徹底消滅。農業生產力獲得解放,農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石河鄉翻身合作社艱苦奮斗、一年翻身的事跡曾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贊揚。在生產關系變革的同時,大力推行低產改高產、遲熟改早熟、單季改雙季等一系列耕作制度的改革,使桐城縣成為安徽省推廣雙季稻成果最為顯著的典型。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生產中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泛濫,農村經濟遭到很大破壞。60年代初期,國民經濟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農業生產重又得到新的發展。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41080萬斤,成為安徽省第一個糧食畝產超過《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規定指標的縣。1971年,全縣糧食總產50540萬斤,又成為安徽省第一個糧食畝產超千斤的縣。後由於盲目學大寨,隨意改變生產關系,片面強調以糧為綱,農業經濟發展又趨緩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農業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86年桐城被列為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198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6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17億元的31%。糧食總產56280萬斤,人均777斤。經濟作物中,棉花總產252.6萬斤,油料1799萬斤,茶葉22.54萬斤,留蘭香種植面積4000畝,被列為國家留蘭香油生產基地。從1953年糧、油、棉實行統購統銷到1987年,桐城共向國家提供商品糧437722萬斤,年均12506萬斤,為支援國家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清代,縣內森林茂密。民國時期歷經戰亂,森林面積有所減少。建國初,全縣森林面積90萬畝,覆蓋率40%,木材蓄積量100萬立方米。經過1954年洪災後伐林墾荒,1958年大煉鋼鐵毀林燒炭,「文化大革命」期間亂砍濫伐,木材蓄積量銳減。為挽回損失,保持生態平衡,縣委、縣政府把領導全縣人民植樹造林,作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到1987年,全縣先後建立鄉、村林場134個,森林面積54萬畝,覆蓋率達25%。
縣內地表徑流豐富,水系通江,構成多種多樣的魚類生存環境。建國前,漁業生產一般是野生繁殖、天然捕撈。建國後,大力開發人工繁殖和專業捕撈,使水產資源優勢逐步轉化成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1987年,全縣有國營和集體養殖場40個,專業漁隊2個,養殖水面5.5萬畝,水產品總產量683.6萬斤,漁業總產值442萬元。桐城畜牧業發展迅速。1987年,全縣生豬存欄量22.21萬頭,畜牧業總產值303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8.9%。
2011年桐城農業總產值達36億元,是2006年1.3倍。糧食生產連續8年豐產豐收,糧食總產達40.1萬噸,桐城市先後3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稱號。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糧油、畜牧、水產三大主導產業和茶葉、棉繭、園林三大特色產業基本形成,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7家、安慶市級25家,建成綠色水稻標准化基地31.6萬畝、花卉苗木基地1.6萬畝、漁業名特優新品種養殖基地9萬畝、畜牧業標准化養殖小區20個。農機化水平再上台階,農機總動力達45.8萬千瓦。土地流轉規范有序,流轉面積達20萬畝。農業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牯牛背水庫和21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完工,大沙河流域整治工程穩步實施。耕地保護和土地保障發展能力持續加強。實施國家和省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6個,建設規模6.8萬畝;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9批次,面積9000畝,桐城市榮獲「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2013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4.2億元,增長6%,糧食產量達41.2萬噸。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產值130億元,增長10%。新增綠色食品7個,「樂健」成為中國馳名商標,「桐城小花」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准注冊。建設花卉苗木基地4.2萬畝。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現有家庭農場137家、專業大戶1500戶、農民專業合作社322家、產業化龍頭企業172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達2萬畝,完成12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修建當家塘2768口,農機總動力達49.9萬千瓦,糧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7%。
2014年糧食產量42.25萬噸,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達133.7億元,新增部級畜禽標准化養殖示範場1家、水產養殖示範場1家。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持續擴大,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42萬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2100多家,新增國家級示範社2家。 明清時期,桐城工業僅有一些小型手工作坊,零星分布於四鄉八鎮。民國18年後,縣內相繼興辦小型發電廠和碾米廠。1949年,全縣有工業企業2842家,其中個體手工業2783家;總產值46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80%。經過「一化三改造」,集體和地方國營工業興起。1957年,全縣有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11家,年產值287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4.83%;國營工業企業17家,年產值595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1.47%。其後,歷經「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挫折和折騰,工業經濟時興時衰,發展極不穩定。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工業經濟得到迅速發展。1984年,全縣有鄉鎮企業8525個,從業人員65451人,產值1.49億元,居安徽省各縣前列。此後,鄉鎮企業產值以每年平均凈增1億元的高速持續增長,逐步形成了以集體企業、工業企業、骨幹企業為主,區、鄉、鎮、村、聯戶、家庭辦企業多層次並立,種植、養殖、工業、交通、建築、商業、飲食服務多元並存,地區之間均衡發展的經濟格局。其中工業企業在鄉鎮企業中佔主導地位。陶瓷、豬鬃、羽絨、內燃機配件等產品已銷往國際市場,電子陶瓷基片、景泰藍、玻璃纖維塗塑窗紗和葯物衛生紙等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塑料噴霧器、紅磚、電刷等被評為省鄉鎮企業優質產品。1987年,全縣有鄉鎮企業16964家,其中年產值超百萬元的骨幹企業39家;從業人員102634人;產值4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7%。鄉鎮企業以其雄厚的實力與農業、工業構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全縣有鄉以上工業企業387家,工業總產值3.57億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69%。
2011年,桐城工業總產值達380億元,是2006年5倍,年均增長37.9%。規模企業總數達到297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70家、超10億元2家;11家企業稅收過千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84億元,年均增長43.2%;實現增加值75億元,年均增長39.5%。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件、中國名牌產品1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高新技術產品21個。
2013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438億元,增長11.9%;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07億元,增長10.9%。新增規模企業65家,總數達348家。完成工業投資125億元,其中技改投資69億元,實施技術改造項目93項。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77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5億元。「兩化」融合進一步推進,新增智慧企業30家。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國家重點新產品2項。
2014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519.4億元,增長14.2%。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完成工業投資157.7億元,增長18.5%;技改投資115.7億元,增長51.4%。 桐城商業,在宋代即已相當興旺,「里多富饒,人善商賈。」明清時期,縣城、樅陽、湯溝、孔城、青草、練潭等處商賈雲集,百貨俱全。建國前,商品主要由私商自由經營。1953年開始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全縣共組成合作商店(組)219個,同時大力發展國營和供銷合作商業。1956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793萬元。「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商業經濟體制幾經變動,最後出現了國營商業獨家經營、流通渠道單一的局面。1978年後,改革商業經濟體制,開放集市貿易,商業經濟獲得新的繁榮。1987年,全縣國營、集體商業網點1438個,個體有證商戶7182戶,從業人員1.78萬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91億元。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對外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出口商品已發展到輕工、紡織、五金、糧食、土特產等34個品種,遠銷到美國、日本、南斯拉夫、埃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2011年桐城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7億元,是2006年1.7倍,年均增長10.9%。「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積極推進,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工作扎實開展,累計銷售產品16萬台件、兌現財政資金4800萬元。對外經貿穩步發展。自營進出口企業達187家,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38億美元,年均增長18%。
2013年,桐城實現三產服務業增加值44億元,增長8%。
2014年進出口總值2億美元,增長7.5%,2家企業成為省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1.6億元,4家建築企業晉升一級資質,銀行業金融機構增至11家。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88.1億元,比年初增加30.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65.9億元,比年初增加15億元。
⑵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怎麼樣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很好的高職類院校,無論從學校環境、學院設置、師資力量等方面都很出色,具體為:
1、學校環境。學校有東區(合肥市梁園路1號)、西區(合肥市桐城南路410號)、半湯校區(巢湖市半湯鎮花園街2號)共三個校區。現有全日制高職在校生一萬餘人,佔地531.39畝。
3、學院設置。學校設有8個二級學院(旅遊管理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計算機與藝術學院、商貿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財經學院、地質與建築工程學院、珠寶學院)。
3、師資力量。學校有580人的高素質專兼職教師隊伍,其中,高級以上職稱182人,雙師型教師272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180人,佔37%。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基本情況簡介。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安徽省地質職工大學,1997年1月更名為安徽省工業經濟職工大學,2001年6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在原安徽省工業經濟職工大學基礎上改制為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學校以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領導和管理為主,業務上由省教育廳指導。現為全國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單位、安徽省示範性高職院校、安徽省文明單位。
以上內容參考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校簡介
⑶ 安徽桐城有哪些企業啊經濟怎麼樣
桐城還不錯啊,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小城市,有悠久的歷史和很大的發展潛力,現在桐城比較出名的企業有鴻運家紡, 雙港的制塑業,范崗的制刷業等等了,還有大關的蛋鴨產業,很多很多的……
這些企業在全國都是很有名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中等小型的企業……
⑷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好嗎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它是省屬公辦專科高校。由安徽省自然資源廳和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共建,以安徽省地質礦產勘察局領導和管理為主業務上,由省教育廳指導,縣委全國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單位,安徽省示範性高職院校,安徽省文明單位,全省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標兵單位,安徽省學生製作工作先進單位,安徽省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連續10年,安徽省地方局先進黨委,合肥市雙擁模範單位,合肥市衛生先進單位。學院的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安徽省地質職工大學1997年更名為,安徽省工業經濟職工大學,2001年6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在原安徽省工業經濟職業大學基礎上改制為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學院有三個校區,主校區坐落於合肥市,現有東區在合肥市,梁園路1號,西區,在合肥市桐城南路410號,半湯校區,在巢湖市半湯鎮花園街2號。
學院設有8個二級學院,包括旅遊管理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計算機與藝術學院,商貿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財經學院,地質局建築工程學院珠寶學院,一個基礎教育部,一個實習實訓中心,以及圖書館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中心,安徽省地熱能源勘察研究院等教輔科研機構。
⑸ 桐城在安慶市的地位是什麼樣的
桐城1996年撤縣設市,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興城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桐城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已連續五年縣級綜合經濟實力居全省前列。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5億元,財政收入3.32億元。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78億元,2008年成功成為安徽省首批省管縣(市)之一,該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9億元。工業經濟的主體地位日益突出,印刷包裝、機械加工、羽絨製品等行業優勢逐步形成: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青草香"大米、「桐城小花"茶、桐城水芹等一批名特優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科技、文化、體育、民政等社會事業均步入全國先進行列。
⑹ 桐城市和東台市經濟誰強!!!從綜合實力看。。詳細點
東台位於中國江蘇中部沿海,素有「黃海明珠金東台」的美譽,東台的西溪古鎮是神話傳說「天仙配」的發祥地,屬於長江三角洲沿江經濟開發帶。境內一馬平川,氣候溫和濕潤。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生態示範市,江蘇省文明城市,江蘇省最安全地區之一,是2008年度長江三角洲地區最具投資價值的城市,是江蘇長江以北唯一的縣級中等城市,連續九屆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
2009年,東台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3億元,增長13.5%,二、三產業比重達83.3%、較去年提高 1.9個百分點;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投入111億元,分別增長36.5%、36.1%;完成財政總收入46.45億元、一般預算收入17.66億元,分別增長43.2%、35%。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6100元、8800元,增長15%和11.2%;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投入、服務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末金融貸款余額5個「超百億」。對照省全面小康4大類18項25個指標,23個指標完成並達標,實現值98.83分,連續兩年位居蘇北第一,總體上達到全面小康驗收標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的排名前進了4位,綜合實力繼續保持蘇北領先。 東台是個傳統農業大市。農業基礎比較雄厚,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處於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是國家級農產品生產商品糧、棉、瘦肉型豬、山羊和優質商品油基地,多種經營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0%。年產棉花3萬噸,蠶繭1萬噸,雙低油菜籽5萬噸,優質西瓜50萬噸;已成為上海、南京、蘇錫常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東台海洋資源豐富,沿海灘塗盛產文蛤、鰻魚、黃魚、螃蟹、白蝦、泥螺等特種水產品,灘塗圍養總面積達70萬畝,是江蘇省重要的珍貴海產品生產基地。 東台先後兩度進入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行列,農林牧漁總產值居全國前列。正常年景可產糧食70萬噸,棉花2萬噸,油料6萬噸,出欄生豬及乳豬150萬頭,山羊200萬只,菜兔200萬只,家禽7000萬只,年產鰻魚、泥螺、文蛤、竹蟶等海產品逾萬噸。全市建有常年蔬菜生產基地12萬畝,擁有大棚面積13萬畝,年產各種蔬菜瓜果90多萬噸。農副產品批發市場40多個,銷售窗口800多個,從事運輸人員達5萬多人。 東台工業已進入工業化水平中期階段。全市擁有紡織、機械、食品、化工、建材、醫葯等行業,產品有2000多種。現有各類工業企業9316個,工業定報事業共301家,銷售超億元或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有近20家。全市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總額46.5億元,其中大中型企業16.6億元,佔36%,小型企業29.9億元,佔64%。 東台外向型經濟呈現快速發展態勢。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已建成三資企業200多家,出口商品15個大類200多個品種,客商分別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雙方合作非常融洽,發展環境十分寬松。 東台城市建設初展雄姿。市區面積20平方公里,總人口25萬。基礎設施逐步配套,擁有日供水能力10萬噸的自來水廠一座,投資近2億元的熱電廠已並網發電。市區各類大中型商貿中心和文化娛樂設施齊全。2002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城市,連續8年被評為省級衛生城市。 東台社會事業發展較快。全市已有126家企業與省和全國科研院所建立了橫聯關系,聯合開發項目104項。現有高、中、初級技術職稱人員31079人,其中高中級8824人。已形成從幼兒教育到高等專科教育的教育體系,現有各類學校498所,教職員工9426人,在校學生近15萬人。全市45個醫療單位現有醫衛人員2968人,床位2490張。有二級甲等醫院2所,一等甲級醫院21所。 東台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新長鐵路、204國道和沿海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距南通、鹽城等機場僅70多公里,擁有通榆運河、泰東河等黃金水道。緊鄰南通港、上海港等國際港口。東台市區人口25萬,建成面積26平方公里,城市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擁有涉外賓館3座。
桐城市引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市。總面積1472平方千米,總人口75萬人(2007年)。市政府駐文昌街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呈階梯分布。大沙、桂車、龍眠、孔城四河匯注菜子湖,經樅陽閘注入長江。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9℃,年降水量1241毫米。礦藏有石墨、白雲母、墨玉、大理石、蛇紋石、鐵、釩、銅、泥炭等。國家商品糧基地。
桐城1996年撤縣設市,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興城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桐城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已連續五年縣級綜合經濟實力居全省前列。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5億元,財政收入3.32億元。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78億元,2008年成功成為安徽省首批省管縣(市)之一,該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9億元。工業經濟的主體地位日益突出,印刷包裝、機械加工、羽絨製品等行業優勢逐步形成,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青草香」大米、「桐城小花」茶、「龍眠山」茶油、桐城水芹等一批名特優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科技、文化、體育、民政等社會事業均步入全國先進行列。
⑺ 桐城經濟怎麼樣
從該城市地理位置來看,位於合肥市和安慶市中間,屬於安慶市的核心區域,其對安慶市整個區域經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安徽將重點打造馬蕪銅宜沿江城市群,必將輻射到該市,對該市經濟發展起著拉動作用。
從整個安慶市經濟發展現狀來看,桐城市經濟發展成熟,工業、農業發展都有自身特點和重點。
⑻ 安徽桐城的GDP總量是多少
桐城市 國內生產總值 統計表發表年份統計對象數字全文快照來源文獻1996桐城市時期年平均遞增高出13.2個百分點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30.5億元,比1990年增長1.9倍,平均年遞增24.2%,比「七五」時期年平均遞增高出13.2個百分點.五年間,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提前兩年完成了「八五」計劃,提前八年實現了總量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查看 來源:「八五」時期桐城縣經濟發展綜述, 欄目:區縣經濟概況,《安慶經濟統計年鑒》(1996年)1996桐城市平均年遞增24.2%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30.5億元,比1990年增長1.9倍,平均年遞增24.2%,比「七五」時期年平均遞增高出13.2個百分點.五年間,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提前兩年完成了「八五」計劃,提前八年實現了總量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查看 來源:「八五」時期桐城縣經濟發展綜述, 欄目:區縣經濟概況,《安慶經濟統計年鑒》(1996年)1996桐城市比1990年增長1.9倍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30.5億元,比1990年增長1.9倍,平均年遞增24.2%,比「七五」時期年平均遞增高出13.2個百分點.五年間,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提前兩年完成了「八五」計劃,提前八年實現了總量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查看 來源:「八五」時期桐城縣經濟發展綜述, 欄目:區縣經濟概況,《安慶經濟統計年鑒》(1996年)1996桐城市達30.5億元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30.5億元,比1990年增長1.9倍,平均年遞增24.2%,比「七五」時期年平均遞增高出13.2個百分點.五年間,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提前兩年完成了「八五」計劃,提前八年實現了總量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查看 來源:「八五」時期桐城縣經濟發展綜述, 欄目:區縣經濟概況,《安慶經濟統計年鑒》(1996年)1996桐城市比上年增長39.8%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30.5億元(現價),比上年增長39.8%.工農業總產值「.6億元,增長56.4%.財政收人1.008億元,增長38.1%,總支出9933萬元,增長39,1%,其中科、教、文、衛事業費支出4911.4萬元,增長27.1%。查看 來源:概況, 欄目:桐城縣,《安慶年鑒》(1996年)1996桐城市增長56.4%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30.5億元(現價),比上年增長39.8%.工農業總產值「.6億元,增長56.4%.財政收人1.008億元,增長38.1%,總支出9933萬元,增長39,1%,其中科、教、文、衛事業費支出4911.4萬元,增長27.1%。查看 來源:概況, 欄目:桐城縣,《安慶年鑒》(1996年)1996桐城市30.5億元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30.5億元(現價),比上年增長39.8%.工農業總產值「.6億元,增長56.4%.財政收人1.008億元,增長38.1%,總支出9933萬元,增長39,1%,其中科、教、文、衛事業費支出4911.4萬元,增長27.1%。查看 來源:概況, 欄目:桐城縣,《安慶年鑒》(1996年)1997桐城市35億元1996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35億元(現價),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6.5%。查看 來源:概況, 欄目:桐城市,《安慶年鑒》(1997年)1998桐城市實現40.5億元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實現40.5億元,比上年增長15環,工業總產值78億元,增長39.1環。查看 來源:桐城市, 欄目:縣(市)區概況,《安慶年鑒》(1998年)1998黃鋪鄉6563萬元1997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6563萬元,工農業總產值508。查看 來源:概況, 欄目:黃鋪鄉,《桐城年鑒》(1998年)
⑼ 安徽桐城經濟條件
還不錯
房價現在是1000到3000,山水龍城的房子是3000,在政府旁邊的房子現在是1000多,生活,煙酒消費水平高,像普通的給修理工抽的都是20塊錢的玉溪煙,要是上檔次的就抽中華的,別的消費低,收銀員是每月600,像房產局每月一千多,市政府的錢是花不完的,菜價平時豬肉12-15一斤,人們生活還是蠻滋潤的,只要他倆月收入加起來達到三千,房子家裡給買了的話,就可以生活的很舒服啦。
從該城市地理位置來看,位於合肥市和安慶市中間,屬於安慶市的核心區域,其對安慶市整個區域經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安徽將重點打造馬蕪銅宜沿江城市群,必將輻射到該市,對該市經濟發展起著拉動作用。
從整個安慶市經濟發展現狀來看,桐城市經濟發展成熟,工業、農業發展都有自身特點和重點。
⑽ 浙江嘉興桐鄉經濟怎麼樣
桐鄉是浙江省經濟十強縣市,在全國百強經濟縣市中排名第24位。全市擁有各類市場58個,號稱市場大市。人均GDP達到了8萬元,財政收入43億元,工農業生產總值336億元 。
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60.6億元,比上年增長7.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700.8億元,比上年增長3.8%;實現利稅42.8億元,其中利潤26.1億元,比上年增長1.4%和4.6%。著力強化企業幫扶,深入開展「走進企業、破解難題」活動,增值稅轉型、出口退稅等各項稅費減免政策全面落實,全年減輕企業負擔8.7億元;建立企業經營狀況監測預警和應急體系,設立市鎮兩級企業經營危機應急資金,出台《鼓勵和引導企業並購重組的意見》。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制定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和工業結構調整轉型行動方案,規模以上新能源、新特材料、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等新興產業實現產值88.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12.7%。繼續實施「百家工業企業培育工程」,新增規模企業132家、億元企業20家,總數分別達到1393家和110家。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實施管理創新工程,培訓企業管理人員1234人次;國有資產運行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3家企業完成國有(集體)股權退出。大力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積極推動銀企對接,新增企業貸款33億元;企業上市工作取得突破,雙箭集團股票上市申請獲得通過。
【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糧食生產有效保障,全年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面積2.1萬畝,建成崇福鎮聯豐村新聯塘田和濮院鎮紅旗漾塘田2個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全市糧食播種面積39萬畝,全年糧食產量18.9萬噸。精品農業有序推進,全年實施16個精品農業示範基地提升項目,新增設施農業2200畝,石門灣現代生態農業綜合示範區建設啟動實施。產業化水平明顯提升,新命名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市級示範性農民專業合作社3家,新增訂單農業1.1萬畝。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保障水平明顯提升,新增國家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3個、綠色食品3個、有機食品1個。漁民轉產轉業工作順利完成,惠及漁民226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