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工業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年,這個東方大國在內戰的洗禮之後,已經儼然是紅色陣營中的代表。在新政府的規劃下,它對經濟的暗中發力已經准備了三年。
在蘇聯的幫助下,中蘇簽訂了156項工業建設工程,從國防,機械,電子和能源工業彌補了中國工業的空白,打響了中國工業的奠基之役。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大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什麼是工業發展的一個階段擴展閱讀:
早在1949年6月,劉少奇率領中共代表團訪蘇時,就提到了邀請蘇聯技術專家來華的相關事宜,並帶回了200餘名蘇聯專家。
然而對於全面鋪開的新中國經濟建設,編制「一五計劃」這樣的鴻篇巨制,這些專家顯然不夠。1952年8月,周恩來總理專程赴莫斯科與斯大林商談,要求增派專家800名。
此外,中方還希望蘇聯提供各種工業標准和技術資料,用於「一五計劃」的制訂和實施。於是,1950~1953年間,蘇聯專家帶來了大量科學文獻和技術資料,總重量達600噸。
在蘇聯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使中國大地上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中國的五年計劃雖然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但它在中國崛起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B. 工業發展階段該如何劃分
小資料
什麼是工業化?簡單說,工業化就是用機器體系取代手工勞動的過程。社會經濟在工業化階段的基本任務就是生產手段的徹底改造。
按照現在比較通行的理論觀點,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劃分依據主要有總量指標和結構性指標兩大類。
總量指標包括國民經濟總體實力和人均水平兩方面。按照發展經濟學中與我國現時水平相關的劃分標准,工業化階段可以分為人均國民收入280~560美元、560~1120美元、1120~2100美元三個階段。
依據結構性指標劃分經濟發展階段又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類別。
按就業結構和城市化程度劃分,其基本依據是產業結構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中工業比重不斷增大和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大的一般趨勢。
按消費結構劃分,其主要依據是在生活水平提高過程中生活必需品所佔比重會不斷降低,典型指標是所謂「恩格爾系數」。我國消費結構的基本特點是吃、穿、用消費比重仍較大,恩格爾系數降低並不明顯,但所消費的生活必需品的數量與質量都有明顯提高。以生產領域的結構變動特點,特別是支持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劃分,這是以工業化為核心對經濟發展階段最重要的劃分方法。按照一般規律,國民經濟在工業化早期經過或長或短的輕工業振興階段後,將進入主要依靠重工業支持增長的過程。這是因為工業化階段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用機器取代手工勞動,是生產手段的徹底改造,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指標應當是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這一階段又可以區分為主要依靠鋼鐵、化工等原材料產業支持增長的工業化初期階段和隨產業結構不斷重心後移,產品附加價值不斷提高,主要依靠製造業支持增長的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後期階段支持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仍然是製造業,但其產品結構會發生由生產資料為主向消費資料為主的轉變,其中汽車是其代表性產品。在經濟發展脫離工業化過程之後,高新技術產業和社會服務業將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持力量。依此特徵,也有學者將工業化階段歸結為「中間產品」比重提高的階段,認為工業化以前最終產品在社會產品中佔有絕對比重;而社會產品結構再次向最終產品比重提高回歸是經濟發展到工業化後期階段的標志。
C. 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工業化建設主要分哪幾個階段進行,有哪些特點
第一階段,1953—1957年: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一五計劃」這一階段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開端,其背景為1952底,我國國民經濟形勢基本好轉,以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可供借鑒;其方針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具體實施為制定「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同時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五計劃」的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並且合理調整工業布局。這一階段我國工業的轉變從國情出發,合理規定國民經濟的速度和比例,正確選擇主攻方向,集中力量保證重點,並且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第二階段,1958—1978年:社會主義工業化受挫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提出把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但是八大的方針沒有得到貫徹執行。1958年,頒布社會主義總路線,開展大躍進,使工業建設受挫。大躍進在經濟上,打亂了國民經濟秩序,造成了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使經濟結構更加畸形。政治上,左傾思想更嚴重。高指標、瞎指揮、虛報風、浮誇風、「共產風」盛行生態上,生態被嚴重破壞,影響了後來的糧食生產。其後,文革對工業建設又造成嚴重破壞。文革時期,工業企業管理制度被破壞,經濟效益下降。不少企業管理混亂,勞動紀律鬆弛,一些地區和企業分成各自的派系,互相爭斗,導致生產長時間上不去。不少重點工程建設受影響。不少工廠在政治運動中,設備損壞。
第三階段,1978至今:社會主義工業化新時期中國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與私營工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崛起,國有工業比重下降,開創了多元化工業經濟格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傳統製造業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過程中涉及到大量工業用地重新利用。現階段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有利於農村現代化建設;開展國有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逐漸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使國有資產增加,有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D. 工業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工業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是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工業產業結構是專業術語,是指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第一階段是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第二階段是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
工業化的發展
從發達國家的歷程來看,一般工業化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像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起步的。第二階段是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
在這個階段,化工、冶金、金屬製品、電力等重化工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第三階段是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
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後期,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機電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時對原材料的加工鏈條越來越長,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出現迂迴化特點。
加工度的提高,使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並不成比例增長,所以工業發展對技術裝備的依賴大大提高,深加工業、加工組裝業成為工業內部最重要的產業。
對於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地區,產業結構由以輕工業為主體轉向重化工工業迅速增長,工業勞動力開始佔主體,第三產業迅速發展。
這一時期,地區產業布局的主要內容是重化工工業的布局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城市體系布局和地區產業結構的塑造。以上三個階段,反映了傳統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結構變化的一般情況,並不意味著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完全按照這種順序去發展。
E. 什麼叫工業化工業化一般經過哪幾個階段
工業化指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以傳統農業經濟為主過渡到以現代工業經濟為主的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發展過程。
工業化一般經歷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消費品工業居主導的階段;
第二階段是資本品工業加速發展並逐步趕上消費品工業的階段;
第三階段是資本品工業居主導的階段。
F. 工業文明的三個階段
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從英國發起,由於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開展起來,這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人類進入蒸汽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二階段:是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三階段:發生在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的,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人類進入科技時代。
最新的狀態:
今為止,工業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文明。工業文明的優勢是規模化生產使人類商品迅速豐富,缺陷是對地球資源的消耗與污染也急劇加速,21世紀的後工業化時代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的高科技經濟模式。工業社會是唯一的一個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而生存的社會。財富的增長一旦停滯,工業社會就喪失了合法性。
G.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分幾個階段各是什麼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鴉片戰爭後,在中國封建經濟分解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外商企業的刺激、示範和洋務派軍用工業,尤其是民用工業的誘導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開始興起。
2、初步發展(19世紀末)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
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7)什麼是工業發展的一個階段擴展閱讀:
「中國速度」是民族工業的驕傲
現如今,中國多次刷新高鐵速度記錄,擁有了世界上最完整的高鐵技術體系,形成了全系列裝備製造平台,充分掌握了高鐵先進技術,具備了多種標准體系的生產能力,同時也積累了應對嚴寒、沙漠、山區、高溫潮濕等復雜多樣環境的豐富經驗。
而且,隨著高鐵「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企業已先後在印尼、俄羅斯、伊朗、印度、寮國、泰國、衣索比亞、肯亞、摩洛哥、巴西、秘魯、匈牙利、塞爾維亞等多國參與高鐵建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中國高鐵領跑世界,世界高鐵看中國。一項項「世界第一」奇跡的創造,在民族工業發展相對落後的今天,高鐵的崛起已成為中國工業發展的一面旗幟,也是我國民族工業的驕傲。
H. 我國目前還處於工業化的什麼階段
二戰前的工業屬於機械化、電氣化的概念,二戰後算是電子化、自動化,到上世紀八、九年代又開始步入信息化。到現在融入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就是所謂的工業4.0。而我國幾乎是把這幾個階段揉在一起發展的,所以目前我國還沒有實現完全的工業化,我國的工業化總體上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但已出現向後期階段過渡的明顯特徵,據專家預測,2022年左右基本實現工業化。
拓展資料
一.工業化
工業化(instrialization)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
二.工業化階段
通俗地說,一般分為:
1.工業化初期階段(輕工業、消費品工業主導)——如我國改革開放後的初期;
2.工業化中後期階段(重工業、生產資料製造業大發展並最終超過輕工業)——對此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重化工業不可避免,我國正處在這一階段;另有一種觀點認為重化工業發展與節約型社會、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相矛盾,我國應繞開這一階段,直接進入三產為主階段;
3.後工業化階段(服務業、三產為主導)。
三.工業化特點
現在中國還提出新型工業化的概念。新型工業化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1.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注重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質優價廉的商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2.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要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大大增強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後勁。
3.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I. 中國經濟的工業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經濟工業化的主要階段:①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設備和生產技術,在中國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中國開始出現近代工業。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工業興起。③甲午戰爭後,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次發展的機會,出現了發展的黃金時期。⑤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工業受到打擊。⑥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沉重打擊,日益萎縮。
(2)經濟工業化的特徵:①工業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②工業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也發揮了一定作用,資產階級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③工業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④發展畸形。產業結構不協調,重工業發展緩慢;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沿海和江南沿河地區。
J. 簡述工業工程發展過程及各階段特徵
從19世紀末到現在,工業工程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工業工程的萌芽和奠基時期(19世紀到20世紀30年代初)。這一時期的主要方法是勞動專業化分工、時間研究、動作研究、作業標准化等,而且這些方法逐漸發展成工作研究理論,形成了基礎工業工程(基礎IE)的體系。在這一時期(1908年)美國賓夕法尼州立大學開設了第一個IE專業,並且於1917年在美國成立了第一個IE組織,即工業工程師協會(Society of Instrial Engineering);
第二階段,工業工程的成長期(20世紀30年代初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由於吸收了數學和統計學的知識,創立了許多IE的原理和方法,包括人機工程、設施規劃與設計、物料搬運、生產計劃與控制、質量控制、成本管理以及工程經濟分析,組織的設計、分析、評價和改善、群體工作效率分析與人員激勵等等,形成了現代IE的主體。在這一時期美國高校成立了更多的IE專業或系,並且出現了專門從事IE的職業;
第三階段,工業工程的成熟期(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在這一時期運籌學成為IE的理論基礎,計算機為IE提供有效的技術手段,特別是應用數學規劃、優化理論、博弈論、排隊論、存貯論等理論和方法用於描述、分析和設計各種系統,直至系統的尋優。在這一時期IE得到了重大發展,並於1948年成立了美國工業工程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Instrial Engineer,AIIE)。從這個時期起到現在,逐步形成了現代工業工程學科體系。
第四階段,工業工程的擴展與創新期(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由於計算機技術與系統、系統工程、通訊技術、高新技術等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工業工程所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同時又為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手段。因而,當今是工業工程學科最富有創造力的時代。在這一時期系統工程原理和方法用於IE、完善了IE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方法,特別是系統分析與設計、信息系統、決策理論、控制理論等成為IE新的技術手段,IE的應用范圍從微觀系統擴展到宏觀系統、從工業和製造部門應用到政府部門和各種組織,IE全面應用於生產、服務、行政、問題、衛生、教育的各種產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