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推動中國低碳化的社會發展道路
大體從七個方面:能源低碳化 能源低碳化就是要發展對環境、氣候影響較小的低碳替代能源。低碳能源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清潔能源,如核電、天然氣等;一類是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核能作為新型能源,具有高效、無污染等特點,是一種清潔優質的能源。天然氣是低碳能源,燃燒後無廢渣、廢水產生,具有使用安全、熱值高、潔凈等優勢。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續利用的能源資源,對環境的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遠低於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實現零排放。特別是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完全沒有碳排放。利用生物質能源中的秸稈燃料發電,農作物可以重新吸收碳排放,具有「碳中和」效應。 開發利用可再生新能源是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中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具有大規模開發的資源條件和技術潛力。要集中力量,大力發展風能、核能、太陽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推進能源低碳化。 交通低碳化 當今交通領域的能源消費比30年前翻了一倍,其排放的污染物和溫室氣體佔到全社會排放總量的30%。面對不斷惡化的氣候和環境,交通運輸領域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實施交通低碳化是必然趨勢。中國在實行交通低碳化中,發展新能源汽車和電氣軌道交通現已成為發展交通的新亮點。 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交通低碳化的重要途徑。目前新能源汽車主要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乙醇燃料汽車、生物柴油汽車、天然氣汽車、二甲醚汽車等類型。努力發展電氣軌道交通是交通低碳化的又一重要途徑。電氣軌道交通是以電氣為動力,以軌道為走行線路的客運交通工具,已成為理想的低碳運輸方式。城市電氣軌道交通分為城市電氣鐵道、地下鐵道、單軌、導向軌、輕軌、有軌電車等多種形式。 建築低碳化 目前世界各國建築能耗中排放的CO2約佔全球排放總量的30%—40%。中國作為當今世界的第一建設大國,十分重視推廣太陽能建築和節能建築,積極推進建築低碳化進程。 太陽能建築主要是利用太陽能代替常規能源,通過太陽能熱水器和光伏陽光屋頂等途徑,為建築物和居民提供採暖、熱水、空調、照明、通風、動力等一系列功能。太陽能建築的設計思想是利用太陽能實現「零能耗」,建築物所需的全部能源供應均來自太陽能,常規能源消耗為零。綠色設計理念對太陽能建築來說尤為重要,建築應該從設計開始就將太陽能系統考慮為建築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將太陽能外露部件與建築立面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太陽能與建築材料一體化。 建築節能是在建築規劃、設計、建造和使用過程中,通過可再生能源的應用、自然通風採光的設計、新型建築保溫材料的使用、智能控制等降低建築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動。建築節能要在設計上引入低碳理念,選用隔熱保溫的建築材料、合理設計通風和採光系統、選用節能型取暖和製冷系統,等等。 農業低碳化 中國一直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在實施農業低碳化中主要強調植樹造林、節水農業、有機農業等方面。 植樹造林是農業低碳化最簡易、最有效的途徑。據科學測定,一畝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放出氧氣49公斤,可供65人一天的需要。要大力植樹造林,重視培育林地,特別是營造生物質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態的同時,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 節水農業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農業,也是水、土作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系統工程,通過水資源時空調節、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等諸多方面,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益。 有機農業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安全農產品生產為主要目的,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葯使用量,減輕農業發展中的碳含量。通過使用糞肥、堆肥或有機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採用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分,提高土壤保墒條件,提高土壤生產力;利用生物之間的相生相剋關系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葯、特別是高殘留農葯的使用量。有機農業已成為新型農業的發展方向。 工業低碳化 工業低碳化是建立低碳化發展體系的核心內容,是全社會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工業低碳化主要是發展節能工業,重視綠色製造,鼓勵循環經濟。 節能工業包括工業結構節能、工業技術節能和工業管理節能三個方向。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促使工業結構朝著節能降碳的方向發展。著力加強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主攻技術節能,研發節能材料,改造和淘汰落後產能,快速有效地實現工業節能減排目標。 綠色製造是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益的現代化製造模式,其目標是使產品從設計、製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從而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 工業低碳化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工業循環經濟,一要在生產過程中,物質和能量在各個生產企業和環節之間進行循環、多級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做到污染「零排放」。二要進行「廢料」的再利用。充分利用每一個生產環節的廢料,把它作為下一個生產環節的或另一部門的原料,以實現物質的循環使用和再利用。三要使產品與服務非物質化。產品與服務的非物質化是指用同樣的物質或更少的物質獲得更多的產品與服務,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服務低碳化 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必須走低碳化道路,著力發展綠色服務、低碳物流和智能信息化。 綠色服務,是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無污、無害、無毒的、有益於人類健康的服務。綠色服務要求企業在經營管理中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的保護和人類的身心健康,從服務流程的服務設計、服務耗材、服務產品、服務營銷、服務消費等各個環節著手節約資源和能源、防污、降排和減污,以達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的有機統一。 物流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碳排放的大戶。低碳物流要實現物流業與低碳經濟的互動支持,通過整合資源、優化流程、施行標准化等實現節能減排,先進的物流方式可以支持低碳經濟下的生產方式,低碳經濟需要現代物流的支撐。 智能信息化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有效的服務低碳化途徑。通過服務智能信息化,可以降低服務過程中對有形資源的依賴,將部分有形服務產品,採用智能信息化手段轉變為軟體等形式,進一步減少服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消費低碳化 低碳化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也是一種新型的生活消費方式,實行消費的低碳化。消費低碳化要從綠色消費、綠色包裝、回收再利用三個方面進行消費引導。 綠色消費也稱可持續消費,是一種以適度節制消費,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等為特徵的新型消費行為和過程。要通過綠色消費引導,使消費者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接受消費低碳化,支持循環消費,倡導節約消費,實現消費方式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綠色包裝是能夠循環再生再利用或者能夠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的適度的包裝。綠色包裝要求包裝材料和包裝產品在整個生產和使用的過程中對人類和環境不產生危害,主要包括:適度包裝,在不影響性能的情況下所用材料最少;易於回收和再循環;包裝廢棄物的處理不對環境和人類造成危害。 消費環節必須注重回收利用。在消費過程中應當選用可回收、可再利用、對環境友好的產品,包括可降解塑料、再生紙以及採用循環使用零部件的機器等。對消費使用過可回收利用的產品,如汽車、家用電器等,要修舊利廢,重復使用和再生利用。
❷ 有利於低碳經濟發展的措施有哪些
在戰略取向方面,我國的低碳發展宜採取既基於國情又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漸進式路徑,制定清晰的階段目標和可行的優先行動計劃。
具體說,我認為要分五步走:
一是把「低碳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並把相關指標整合到各項規劃與政策中去,結合實際情況,探求不同地區的低碳發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長率。
二是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把低碳發展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點內容,納入到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具體實踐中。
三是利用國際金融危機的契機,充分利用碳減排、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不斷提高我國低碳技術與產品的競爭力。
四是積極參與國際上關於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理念、技術和資金,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和體制創新,促進生產與消費模式的轉變。
五是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和低碳規則的制定,為我國爭取合理的發展空間。通過承諾符合國情與實際能力的自願減排行動,提升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同時,堅持要求發達國家率先大幅度減排,並建立「可計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技術轉讓與資金支持新機制。
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措施
目前全社會對於低碳發展的熱情是有的,不少城市表達了要爭做低碳試點城市的強烈願望。低碳發展對我國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實現的。最重要的措施有5項:
一是政府主導,摸清家底,立足實情,確立目標,制定規劃,有序發展,避免一哄而上。
二是鼓勵「產學研結合」,加快開發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制高點。
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國家監測考核管理標准,財稅、價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開征碳稅、試行碳交易等)。
四是立即著手開展行業(工業、建築、交通)、企業、城市、社區的低碳發展試點。
五是加強宣傳引導,使各級領導和公眾了解什麼是低碳經濟,為什麼要發展低碳經濟,怎樣發展低碳經濟,以推動全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大轉變。
❸ 從國家、企業、個人三個角度分析,如何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
1.提高能源效率
在工業化階段,提高能源效率是減少碳排放最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間非常大。比如說建築節能。在發達經濟體里,三分之一是建築物排放,三分之一是交通運輸排放,三分之一是工業排放。中國現在是工業排放量佔大頭,交通和建築類排放較小。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住房面積越來越大,住房品質越來越高,如果我們效仿歐洲的零排放建築,在建築節能這塊有很大潛力。
工業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間也非常大。由於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最先進的技術有,最落後的技術也有。像鋼鐵行業,中國有一些領先技術,例如大中型鋼鐵聯合企業噸鋼的綜合能耗水平比較低,但小煉鋼和落後技術則能耗高、排放多。這就意味著要加速淘汰落後產能。電力方面,中國現階段肯定離不開火電,那麼就要上大壓小,用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機組,使單位度電的排放量降到最低。中國在鋼材、水泥、化工、機械等領域投資力度非常大,「十一五」規劃中提出淘汰小火電、小水泥、小造紙,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交通運輸領域,我們也有很多工作可做。航空交通耗費的燃油量比地面交通高很多:與低效率的小汽車相比,高出一倍以上;與大容量的公交,與高速鐵路相比,至少高出三倍、四倍。現在北京到上海的空客一小時一趟,將來高速鐵路要是建好了,每小時一趟,基本上就不需要飛機了,同樣便捷的服務,但排放量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2.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很豐富,雖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較高,但相當一部分已經商業化。例如太陽能熱水器,農村的小沼氣,運用得很普遍;水電、部分發展較好的風電(如新疆塔里木的風電)等,也非常有競爭力;中國每年所利用的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能,摺合標煤約三億噸,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費總量是30億噸,生物質能佔了10%。已經商業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進一步推廣。
太陽能光伏發電、光熱發電兩種技術現在都在運行。歐洲有一項遠大的工程規劃,准備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站,然後建遠距離輸變電系統,把電力輸送到歐洲。中國有廣袤的戈壁灘,如果太陽能發電技術成熟,戈壁灘的開發前景將非常廣闊。現在我們就可以進行研發投入,做好前期准備。
交通領域,汽車不再只燒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現在有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等。電動汽車時速可以達到150公里,最遠可以跑400公里,如果蓄電池性能再好一點、動力更強一點,競爭力就會更大。太陽能汽車、氫能燃料電池等技術也在研發中,如果成熟,我們的交通服務將實現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除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有很多大文章可做,核能也很有前景。英國長期以來反對核能的聲音很強,現在為了搞低碳經濟,又把發展核能提到議事日程,准備進一步更新和新建核電站。美國也啟動了新的核能計劃。目前的核能利用,盡管在核廢料處置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相對來講它是經濟可行的;從安全的角度看,核電大國——法國就沒有發生過核事故。中國也在大力發展核電,原來是在沿海地區,現在延伸到了內地。但有一個問題,發展核電所需的鈾礦資源,中國比較缺乏。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世界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國際協定,要求鈾礦資源豐富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中亞國家給中國提供鈾礦資源。
3.引導消費者行為
通過提高消費者的節能意識來加速低碳經濟建設進程,至關重要。為此,我們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
第一,二氧化碳對氣候變化有負面作用,是有環境成本的。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對它征稅。碳稅跟能源稅不一樣,征能源稅可能會打壓可再生能源,但如果我們加以區分,只對碳征稅,那麼就只會打壓高碳能源。高碳能源的比較收益降低,零碳或低碳能源的比較成本就降低了,市場競爭力也會增強。
中國現在征碳稅的條件應該是成熟的。我們說條件不成熟,主要是兩個原因。一,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沒有承諾減排。如果我們國內征碳稅,和國際政策似乎有矛盾。但實際上這一點我們是完全可以避開的,我們可以不叫碳稅,而叫可枯竭資源稅。因為我們本來就有資源稅,而化石能源是可枯竭資源,那麼征一個可枯竭資源稅,實質上就等於碳稅。原因之二,要徵收碳稅就需要相應的技術、信息、統計資料,一般認為我們現在還不具備這種統計條件。實際上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因為碳只是在煤炭、石油、天然氣里才有,這三項能源都是進入了市場的,統計起來應該非常簡單。至於我們是在生產這一端來徵收,還是在消費這一端來徵收,都可以。所以,徵收碳稅並不是原則上不可行,而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問題。
第二,我們應該有相應的政策補貼。所有技術的研發、運用,都會經歷從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轉化過程,如果我們給予補貼,就會加速降低成本的過程。對一些暫時不具備商業競爭力,而社會成本又比較低的能源和技術進行補貼,會使它們更迅速地成長,走向市場競爭。
第三,要提高研發投入。很多低碳能源技術、產品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開發,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和企業商業化的投入,可以雙管齊下。
第四,對於消費者行為,要有相應的經濟政策措施對奢侈浪費加以限制。幾年以前我提出過一種設想,叫能源消費累進稅制(或者叫碳排放累進稅制)。我們的碳排放空間是有限的,而每個人的基本消費需求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給每個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後就得交稅,超得越多稅率就越高,跟我們的所得稅一樣。這樣既兼顧了基本需求的滿足,又可以使消費者行為更理性化,降低奢侈浪費的部分。要強調的是,能源消費稅應是累進稅率,而不能是統一稅率。統一稅率只會打壓窮人,鼓勵富人消費。
第五,要對公共消費加以控制。中國的公共消費浪費特別多,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小汽車多數是公車;辦公大樓里,空調用電等浪費也很多。在一些發達國家,非常注重公共消費的低碳化,部長也乘坐公共交通。所以,政府可以率先垂範。
第六,國外在低碳社區、低碳城市等領域有很多先進經驗,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開展國際合作。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發展低碳經濟還有其他一些可以努力的空間。如碳捕獲與埋存技術,雖然用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現在還不具備經濟可行性——因為它耗能特別高,但作為一種技術選擇,我們可以繼續研發,使這種技術將來具有商業可行性,這是戰略投資。而且碳捕獲與埋存技術在有些領域是商業可行、能夠產生收益的,例如用它來提高石油採收率。一些發達國家在進行三次採油時,把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加以液化,注入到地底下把油驅趕出來。中國大慶、勝利油田也涉及到二次、三次採油,完全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我們還可以利用國際貿易來發展低碳經濟。每個國家的資源稟賦、清潔能源的比重和成本都不一樣,碳生產率相對較高的產品我們可以出口,碳生產率較低的產品則可以進口。像礦石,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比我們國內采礦的成本低多了。
總之,低碳經濟不是時髦的概念,可以落實到現實的行動。要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消費方式的轉型、能源結構的轉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國向低碳經濟、低碳社會邁進——只有低碳社會才是可持續的社會。
❹ 如何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
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加大節能技術在已有行業中的應用比例
(4)低碳發展如何排放工業擴展閱讀:
一、定義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重大進步。
二、意義
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經濟產出,創造更高生活標准和更好生活質量的途徑,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特點
1、低碳技術創新是發展低碳經濟的直接手段;
2、開發與利用新型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作為重要舉措;
3、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即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實現「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4、圍繞低碳技術創新與發展新型清潔能源進行相關制度創新與法律體系建設;
5、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含碳氣體(主要指二氧化碳)排放脫鉤,不能保持同步增長,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提高能源效率,減少廢氣排放。
四、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
節能減排指的是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 中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必然要求。
❺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舉措有哪些
新聞-->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 我國是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化石能源資源的消耗,導致碳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發展的可持續性。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因此,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除了應對氣候變化等外部壓力外,至少還有5個方面的內在要求。
一是我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探明量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51%。這種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的粗放利用,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低碳經濟。
二是碳排放總量突出。按照聯合國通用的公式計算,碳排放總量實際上是4個因素的乘積: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強度)、單位能耗產生的碳排放(碳強度)。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增長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總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還包含著出口產品的大量「內涵能源」。我們靠高碳路徑生產廉價產品出口,卻背上了碳排放總量大的「黑鍋」。在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當作一個政治問題之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意義尤為重大。
三是「鎖定效應」的影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初始路徑和規則的選擇具有依賴性,一旦作出選擇,就很難改弦易轍,以至在演進過程中進入一種類似於「鎖定」的狀態,這種現象簡稱「鎖定效應」。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對化石能源技術的嚴重依賴,其程度也隨各國的能源消費政策而異。發達國家在後工業化時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產業和技術不斷通過國際投資貿易渠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倘若繼續沿用傳統技術,發展高碳產業,未來需要承諾溫室氣體定量減排或限排義務時,就可能被這些高碳產業設施所「鎖定」。因此,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認清形勢,及早籌劃,把握好碳預算,避免高碳產業和消費的鎖定,努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消費系統擺脫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
四是生產的邊際成本不斷提高。碳減排客觀上存在著邊際成本與減排難度隨減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1980—1999年的19年間,我國能源強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間,能源強度年均降低率為3.9%。兩者之差,隱含著邊際成本日趨提高的事實。另外,單純節能減排也有一定的范圍所限。因此,必須從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大趨勢著眼,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把寶貴的資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來有競爭力的低碳經濟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間不大。發達國家歷史上人均千餘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擠壓了發展中國家當今的排放空間。我們完全有理由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率先減排。2006年,我國的人均用電量為2060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經合組織國家的1/4左右,不到美國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佔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這表明,我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碳排放強度偏高,而能源用量還將繼續增長,碳排放空間不會很大,應該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
對發達工業化國家而言,當發展階段到了能源消費相對成熟、高能耗工業逐漸移出時,碳排放強度才會逐漸下降,故其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起點是從後工業化社會開始,主要任務是減排溫室氣體、實現能源安全、建立新的競爭優勢與經濟增長點。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能源需求正在急劇增長,發展低碳經濟的起點和任務與發達國家截然不同,我國不僅要節能減排,還要加快發展,必須在加快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走出一條發展低碳經濟的新路。
在戰略取向方面,我國的低碳發展宜採取既基於國情又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漸進式路徑,制定清晰的階段目標和可行的優先行動計劃。一是把「低碳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並把相關指標整合到各項規劃與政策中去,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探求不同地區的低碳發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長率。二是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把低碳發展作為建設「兩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重點內容,納入到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具體實踐中。三是利用國際金融危機的契機,充分利用碳減排、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不斷提高我國低碳技術與產品的競爭力,減少潛在的「碳鎖定」影響,逐步向低碳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四是積極參與國際上關於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理念、技術和資金,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和體制創新,促進生產與消費模式的轉變。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在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的同時,最終主要還是要靠自己。五是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和低碳規則的制定,為我國爭取合理的發展空間。通過承諾符合國情與實際能力的自願減排行動,提升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同時,堅持要求發達國家率先大幅度減排,並建立「可計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技術轉讓與資金支持新機制。
在戰略目標方面,據國內多家權威機構研究,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實現顯著降低。如能在有效的國際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下,採取嚴格的節能減排技術(包括碳捕獲與封存)和相應的政策措施,中國的碳排放有可能在2030—2040年達到峰值之後進入穩定和下降期。
在戰略重點方面,走低碳發展道路,必須結合國內優先戰略發展目標和各行業自身特點,把握好低碳重點領域,以盡可能低的經濟成本和碳排放量,獲取最大的整體效益,逐步實現整個國民經濟「低碳化」。重點包括6個方面。(1)工業生產、交通和建築領域。開展高能耗行業的能效達標管理,淘汰重點用能部門的落後產能和強化新建項目的能效監管,努力獲得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的國際競爭力。(2)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3)優先部署以煤的氣化為龍頭的多聯產技術系統開發、示範和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等先進發電技術的商業化,開發新能源汽車和新型節能建築,總結推廣最佳實踐技術,探索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潔利用等相關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4)加快進口和利用優質油氣資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在國家能源系統中的優化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轉變能源結構,改善能源服務。(5)深入研究農田、草地、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通過生物和生態固碳減緩氣候變化。(6)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設。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措施
隨著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不斷深入,全社會對於低碳發展的熱情不斷高漲,不少城市表達了要爭做低碳試點城市的強烈願望。低碳發展對我國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實現的。最重要的措施有5項:
一是政府主導,摸清家底,立足實情,確立目標,制定規劃,有序發展,避免一哄而上。
二是鼓勵「產學研結合」,加快開發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制高點。
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國家監測考核管理標准,財稅、價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開征碳稅、試行碳交易等)。
四是立即著手開展行業(工業、建築、交通)、企業、城市、社區的低碳發展試點。
五是加強宣傳引導,使各級領導和公眾了解什麼是低碳經濟,為什麼要發展低碳經濟,怎樣發展低碳經濟,以推動全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大轉變。
❻ 一,簡述低碳製造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低碳工業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工業生產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
中文名
低碳工業
定 義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實 質
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
目 的
緩解全球變暖
簡介
編輯
低碳工業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工業生產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工業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工業」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低碳工業」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他是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工業這種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工業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學術界也存在很大的爭論。低碳工業也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乃至人們的生活觀念和方式。
❼ 低碳經濟的發展路徑包括哪些
低碳經濟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通過世界范圍內的能源技術、產業結構以及價值觀的變革來區別於以往的經濟模式。目前很多國家正在努力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促進技術與機制創新,通過倡導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道路成了人類的必然選擇,這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唯一路徑。
一、發展低碳經濟的歷史必然
(一)發展低碳經濟是走出環境困境的必然選擇
(二)發展低碳經濟是人們對未來經濟發展模式的展望
二、低碳經濟在發達國家的發展現狀
發達國家在已經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發展任務的背景下,正在為如何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尋找路徑,低碳經濟就是在這一歷史時刻被提出並進行實踐的。發達國家的低碳經濟發展路徑已較為完善,經驗較為全面,值得我們總結和借鑒。
(一)具備完善的低碳經濟的法律體系和嚴格的行為規范
(二)制定詳盡的實施細則,低碳經濟支持措施落實到位
(三)形成有力執行機制,利益導向明確
三、低碳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近幾年來,低碳經濟在我國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相關政策日益完善、低碳法規愈發健全、低碳理念深入人心,這些都是我們進一步發展低碳經濟的有利條件。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在自身擁有很多發展低碳經濟的有利條件之外,也存在著極大的挑戰。可以說在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是機遇和挑戰並存。
(一)低碳經濟在中國發展的有利條件
(二)低碳經濟在我國發展面臨的挑戰
四、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選擇
從國際走向及我國的國情來看,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潮流。但對於我國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是一次艱苦的、長期的實踐創新的過程,也是一次艱巨的社會轉型過程。我國只有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生態環境的發展規律,並借鑒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和成果,立足於我國的基本國情,才能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才能走出一條成功的科學發展的低碳經濟之路。
(一)提高低碳意識
(二)建立完善的發展低碳經濟的法律體系和實施機制
(三)積極鼓勵技術創新,加大政府資金投入
(四)尋求國際合作,共同探索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總之,中國應積極應對低碳經濟,「努力建立與低碳經濟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加快低碳經濟發展的國際國內政策法律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最終實現我國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使中國真正成為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
❽ 如何發展綠色低碳環保經濟
我國政府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並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具體部署。本文作者對綠色經濟概念進行梳理和辨析,並提出了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本版將於近期陸續刊登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觀點文章,以饗讀者。
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環境惡化和氣候變化等多重危機的重要對策,這一點已經獲得了世界各國的認同。我國政府也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並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具體部署。目前,人們對於發展綠色經濟已經發表了大量的論述,這對於我們建立對綠色經濟的認識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為了推動綠色經濟發展,下一步需要做更加深入的工作,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對綠色經濟概念進行梳理和辨析,建立一個比較清晰的綠色經濟概念體系;二是從主要闡述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意義,轉換到提出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安排。這些工作是由表及裡、去粗取精的過程,有利於把綠色經濟變成現實的成果。
明晰綠色經濟概念
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綠色經濟具有兩項外延:一是對原有經濟系統進行「綠化」或生態化改造;二是發展對環境影響小或有利於改善環境的產業。
綠色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它包含了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等這些具體的經濟運行方式,我國過去出台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等政策措施仍然是有用和有效的。
綠色經濟的兩種含義
現在,人們在大量使用綠色經濟這個概念,並把它看做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如果不作特別解釋,這樣理解有時會使人感到不易把握。如果綠色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那麼相對應的原來老的經濟形態是指什麼(是黑色經濟或褐色經濟嗎)?綠色經濟究竟是指在原來老經濟形態之外新出現的經濟活動,還是指原來老經濟形態換成了一種新的面貌?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實際上,人們在使用綠色經濟概念時,都是按各自的理解去使用的,也就是說人們雖然都在使用同一個詞,內心裡卻在指向不同的內容。如果這些問題不澄清,就無法把握綠色經濟的外延,也就無法制定針對性政策。
直截了當地看,綠色是環保的代名詞,經濟是指人類進行的盈利活動,那麼綠色經濟就是與環保有關的人類盈利活動。從這個性質上引申,我們可以看到綠色經濟具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含義是指經濟要環保,即要求經濟活動不損害環境或有利於保護環境。在這里,綠色是對經濟活動的外在限定,它要求經濟活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或不付出過大的環境代價。在這個意義上,綠色經濟並非單指某些產業活動,而是對整個經濟體系的要求,它實際上是指要把原有經濟體系的面貌由非環保型轉到環保型,因此,此時綠色經濟又可稱為環保型經濟或環境友好型經濟。舉例說,鋼鐵、化工、建材、造紙等產業,在粗放型發展方式下是高排放的因而是非綠色經濟的,而在清潔技術、循環利用和節能減排的生產方式下,就是環保型的,就屬於綠色經濟。應該注意,這時候綠色經濟強調的重點是環保,即為了環保的目的,哪怕放棄一部分經濟效益也是必要的,以保證經濟是綠色的。
第二種含義是指從環保要經濟,即從環境保護活動中獲取經濟效益。美國耶魯大學丹尼爾·埃斯蒂教授和安德魯·溫斯頓教授在《從綠到金——聰明企業如何利用環保戰略構建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為什麼通用電氣、索尼、豐田、沃爾瑪這些世界最大、最強硬、最追逐利潤的企業現在都在談環境保護?(因為)聰明的企業會通過對環保挑戰的戰略管理取得競爭優勢」。他們認為:「以全新視角觀察事物,會帶來實際收益。過去40年間,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了靈活管理綠色浪潮帶來的壓力所能獲得的潛在效益。未來的企業將既創造業務利潤,又創造一個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我們可以把這個意義上的綠色經濟稱為「從綠掘金」,也就是說,環境保護可以成為經濟利潤的一個來源,成為一個經濟增長點。舉例說,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開發、綠色食品研發等,都可以帶來新的利潤,使這一部分活動改變環保只賠錢不賺錢的形象。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綠色經濟強調的重點是經濟,即通過政策調節和定向開發使環境保護也有利可圖。
以上兩種含義分別強調了綠色和經濟兩個方面,他們的共同要求是追求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二者合起來,可以形成一個綠色經濟的定義: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
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
按照綠色經濟是能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的定義,可以看到,綠色經濟的外延由兩部分組成:
一是對原有經濟系統進行綠化或生態化改造。它包括開發新的生產工藝、減少或替代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高效和循環利用原材料、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對污染物進行凈化治理等。這些活動都能減輕對環境的壓力,並通過節約資源而獲得經濟效益,對傳統產業都是適用的。實際上,現代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所以盡管產業是傳統產業,但屬性上已屬於綠色經濟。我國政府部署的「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就屬於這個范圍。
二是發展對環境影響小或有利於改善環境的產業。它包括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有機食品、可再生能源、服務業、高新科技、植樹造林等,稱為綠色產業,其特點就是天生對環境友好,不必投入過多資源進行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這些產業並不都是新興產業,有些是屬於傳統產業的,而且有些產業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例如我國傳統的農耕生產方式中有些做法充分運用了資源循環利用的原理,充滿了生態文明的智慧。目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倡導的綠色投資主要是要求各國把資金投入到這些既能增加就業、拉動消費又減少排放的經濟活動中去,包括清潔技術、可再生能源、生態系統或環境基礎設施、基於生物多樣性的商業(如有機農業)、廢物及化學品管理、綠色城市、綠色建築和綠色交通等,可以看到與上述綠色產業也是基本一致的。我國政府部署的「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屬於這個范圍。
明確了綠色經濟的外延,就找到了政策的著力點。為了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我們需要在兩個方向上制定政策:一是促進經濟體系綠色化的政策;二是鼓勵綠色產業發展的政策。
建立綠色經濟概念體系
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等都是當前被廣泛使用的概念,釐清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很有必要,這樣可以使人們在不同的層面和語境下使用,避免概念之間互相干擾而擾亂認識。
綠色經濟的適用性
根據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一個關於綠色經濟的圖示:
從中看到,第Ⅰ象限是綠色經濟的境界,是最理想的狀況;第Ⅱ象限是有經濟無環保的狀況,這是經濟發展早期階段容易出現的情況;第Ⅲ象限是既無發展也無環保的情況,反映了有些地方破壞了環境結果經濟也無法發展的「雙輸」局面;第Ⅳ象限是限制開發、保存原始環境的特殊情況。
在以上圖景中,第Ⅰ象限(綠色經濟)是最值得追求的境界,但不等於說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境界。第Ⅱ象限(先污染後治理)雖不如人意,但在付出一定環境代價的同時獲得經濟發展,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人們往往要在經歷了這個階段後才能到達綠色經濟的境界。第Ⅳ象限(限制開發保存原始環境)對於特殊的生態系統是完全必要的(例如自然保護區),在這里環境是唯一的,並不必強調綠色經濟的意義。所以發展綠色經濟要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去理解,發展綠色經濟也是有前提的,有時候即使不是綠色經濟也要去發展,而有時候即使是綠色經濟也不能發展。不應不分條件地總是把綠色經濟置於很高的位置,它畢竟是一種經濟活動,為了人類的生存環境,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經濟利益。
與其他相關經濟概念的關系
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等都是當前被廣泛使用的概念,釐清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很有必要,這樣可以使人們在不同的層面和語境下使用,避免概念之間互相干擾而擾亂認識。
中科院原副院長孫鴻烈院士對這些概念做了一個結構性定位:綠色經濟是最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生態經濟,其中循環經濟主要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低碳經濟主要是針對能源結構和溫室氣體減排而言的,生態經濟主要是指向生態系統(例如草原、森林、海洋、濕地等)的恢復、利用和發展的(例如發展生態農業等)。
這種劃分有其合理性,大致上使每個概念各歸其位,清晰有序。但其中對生態經濟的理解可能偏窄。筆者理解生態經濟中的生態並非生態系統中的那個生態,而是指環境或綠色,就像生態文明中的生態是泛指自然(環境)一樣,所以生態經濟應該等同於綠色經濟,而不是從屬於綠色經濟。這樣,綠色經濟與生態經濟是同一的,綠色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它包含了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那麼,孫鴻烈院士所提到的針對生態系統的恢復、利用和發展的那類經濟活動,如果不用生態經濟來概稱的話,用什麼來指代比較好呢?這里建議用生物經濟來概稱。這樣,上述幾個概念就形成了以下關系: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分清了這些概念的層次,也可體現各概念適合使用的特殊場合。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等這些具體的經濟運行方式,從而說明我國過去出台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等政策措施仍然是有用和有效的,並非因為現在提出了綠色經濟的概念而不再適用。
綠色經濟發展環境政策
環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經濟更綠化,經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環保更賺錢,這兩者相互配合,可相得益彰,獲得共贏。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是針對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從促進傳統經濟綠化和鼓勵綠色產業成長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這些政策包括規劃、環評、監管、減排和考核等。
由於綠色經濟具有綠色和經濟的雙重特性,所以,積極促進綠色經濟發展需要從環保和經濟兩個方面制定政策。一般來說,環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經濟更綠化,經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環保更賺錢,這兩者相互配合,可相得益彰,獲得共贏。
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也是針對上述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從促進傳統經濟綠化和鼓勵綠色產業成長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這些政策並非完全是新生的,而是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已經使用的一些手段,例如規劃、環評、監管、減排、考核等。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高環境准入門檻,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要根據環境容量、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把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主體功能區,制定不同的區域發展政策。根據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並以此為基礎制定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在一些特殊的地區,要實行環境優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環境標準的要求,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經濟政策、建設項目等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對環境容量不足和污染物排放超過總量控制計劃的地區,嚴格限制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的新建和擴建。
第二,加強環境保護管理和執法。依法關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對排放污染造成重大損失的企業和個人依法追究責任。圍繞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城市環境保護、農村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和推動解決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等重點任務,嚴格執法。
第三,強化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實行環境保護問責制。把環境保護前置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階段,在經濟決策過程中強化環境保護的把關和引導作用。從環境保護方面提出對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建議。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決策,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論證,必要時實行環保「一票否決」。把環境保護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主要標准和重要手段。改革幹部考核和任用制度,使那些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開展環境保護方面成績突出的幹部得到重用。
第四,把環保要求納入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全過程。廣泛推行清潔生產,鼓勵節能降耗,防範和應對污染事故,構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現代生產體系。實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流通方式,積極治理鐵路、水運等運輸污染,保障危險化學品運輸和儲存安全,限制高污染產品貿易,完善資源再生回收利用,建立清潔、安全的現代物流體系。大力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綠色采購和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制度,推行垃圾分類和消費品回收,建立綠色、節約的消費體系。
第五,制定和實施環境經濟政策,創設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出台綠色信貸、污染責任保險、綠色投資等環境經濟政策,把產品消費後的處置責任前移到生產者,從而激勵生產者按照環境友好的理念進行產品設計,優化生產過程。通過制定引導性的財政和價格政策,引導企業走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之路。通過調整水、電、煤等資源價格促進企業採取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工藝。完善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態省(市)、生態示範區、環境友好型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創建活動,使那些在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融合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的地區獲得榮譽和實惠。
從總體上說,綠色經濟屬於經濟范疇,所以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應主要從經濟領域來制定,其中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最為重要。
❾ 什麼是低碳排放
低碳排放:英文為low 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
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慾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世界氣候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愈來愈大,地球臭氧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類曾經引以為豪的高速增長或膨脹的GDP也因為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國曾呼喚「綠色GDP」的發展模式和統計方式)。
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可以理解為: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節能減排」,不僅是當今社會的流行語,更是關繫到人類未來的戰略選擇。提升「節能減排」意識,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費習慣進行簡單易行的改變,一起減少全球溫室氣體(主要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意義十分重大。追求健康生活,不僅要「低脂」、「低鹽」、「低糖」,也要「低碳」!「低碳生活」節能環保,有利於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惡化的速度,勢在必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選擇「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應盡的責任。
中國發展情況
工信部與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制定了《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2-2020年)》。提出到2020年,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50%左右,基本形成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體系 。
根據《方案》要求,到2015年將全面落實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21%以上,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機械、輕工、紡織、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比2010年下降18%、18%、18%、17%、18%、22%、20%、20%、18%以上,主要工業品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穩步下降,工業碳生產力大幅提高。
同時,工業過程二氧化碳和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建設一批低碳產業示範園區和低碳工業示範企業,推廣一批具有重大減排潛力的低碳技術和產品。重點用能企業溫室氣體排放計量監測體系基本建立,工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體制機制與政策進一步完善。
《方案》鼓勵重點行業推廣應用低碳技術,包括:鋼鐵工業的煤粉催化強化燃燒、余熱、余能等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等減排關鍵技術;有色金屬工業的高效節能采選設備、冶煉過程中節能降耗的控制與優化技術等;石油與化工工業中的二氧化碳回收與利用技術、新型化工過程強化技術、工業排放氣高效利用技術等;建材工業中碳排放減緩技術和裝備、低碳排放的凝膠材料等;先進製造工業的低能耗低排放製造工藝及裝備技術、製造系統的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等。
同時,《方案》還提出了六大重點工程,包括工業重大低碳技術示範工程、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示範工程、高排放工業產品替代示範工程、工業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範工程、低碳產業園區建設試點示範工程、低碳企業試點示範工程。
低碳排放
http://ke..com/link?url=FT3f_3Gz91n-Q5nq
❿ 怎樣發展低碳經濟
這里給你推薦一篇文章,謹供參考。全文如下:
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做法與經驗借鑒
[內容提要] 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費排放的CO2破壞了地球大氣的碳平衡,引發
全球變暖,威脅人類生存。在氣候問題備受關注的國際大背下,發展低碳經濟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發達國家對於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中國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在向低碳經濟轉型中,面臨著特定的制約因素。因此,中國要借鑒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成功經驗,積極開展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技術研究,探索適合國情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關鍵詞] 低碳經濟 中國經濟 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的概念及特徵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給人類環境帶來的巨大挑戰,英國於2003年頒布了《能源白皮書(英國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社會)》,率先提出了「低碳經濟」。雖然該白皮書沒有為「低碳經濟」提出明確的概念,但溪低碳發展模式制定了較為詳細的長遠目標和路線圖,希望把英國轉變為一個低碳經濟體,並積極推動「低碳經濟」的全球發展。此後,其他歐洲國家及日本也紛紛提出發展低碳經濟和建設低碳社會的設想。
隨著低碳經濟實踐的進展,低碳經濟的內涵不斷得到拓展。目前大多數學者認同的內涵主要包括三方面:①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在於降低單位能源消費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強度),通過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積降低能源消費的碳強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長速度。②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在於促進經濟增長與由能源消費引發的碳排放脫鉤,實現經濟與碳排放錯位增長,通過能源替代、發展低碳能源和無碳能源控制經濟體的碳排放彈性,並最終實現經濟增長的碳脫鉤。③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在於改變人們的高碳消費傾向和碳偏好,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量,減緩碳足跡,實現低碳生存。
可以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過渡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旨在修復地球生態圈碳失衡的人類自救行為。它的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創新,形成明確、穩定和長期的引導和鼓勵,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及運用,並促進整個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變。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有以下特徵:一是經濟性,包括兩層含義:①低碳經濟應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和機制來發展;②低碳經濟的發展不應導致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福利水平下降。二是技術性:也就是通過技術進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時,降低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三是目標性: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應該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上,不至於帶來全球氣溫上升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做法
1 政策引導、法律規范低碳經濟發展
英國是低碳經濟的倡導者,也是最積極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國家。2007年,英國推出全球第一部《氣候變化法案》,2008年開始實施,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氣候變化法的國家;2009年4月,英國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立法約束「碳預算」的國家。2009年7月15日,英國政府又正式發布了《英國低碳轉換計劃》,英國能源、商業和交通等部門還在當天分別公布了一系列配套方案,包括《英國可再生能源戰略》、《英國低碳工業戰略》和《低碳交通戰略》等。
日本近年來不斷出台重大政策,將重點放在低碳經濟上。2004年,日本發起的「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會情景」研究計劃,其目標是為2050年實現低碳社會目標而提出的具體對策。2008年5月,日本政府資助的研究小組發布了《面向低碳社會的十二大行動》。2009年4月,日本又公布了名為《綠色經濟與社會變革》的改革政策草案,目的是通過實行減少溫室氣體等排放措施,強化日本的低碳經濟。
美國雖然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但近些年來,美國十分重視節能減碳,如2005年通過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2009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美國國務卿表示,美國政府致力於支持清潔能源技術和低碳經濟發展,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2 重視低碳技術的研製開發
在低碳技術的研發中,歐盟的目標是追求國際領先地位,開發出廉價、清潔、高效和低排放的能源技術。英、德兩國將發展低碳發電站技術作為減少CO2排放量的關鍵。他們認為,煤在中期和長期內仍將繼續發揮作用,因此必須發展效率更高、能應用清潔煤技術的發電站。為此,英、德政府調整產業結構,建設示範低碳發電站,加大資助發展清潔煤技術、收集並存儲碳分子技術等研究項目,以找到大幅度減少碳排放的有效方法。[1]
日本作為推動低碳經濟的急先鋒,每年投入巨資致力於發展低碳技術。根據日本內閣府2008年9月發布的數字,在科學技術相關預算中,僅單獨立項的環境能源技術的開發費用就達近100億日元,其中創新型太陽能發電技術的預算為35億日元。目前日本有許多能源和環境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如綜合利用太陽能和隔熱材料、大大削減住宅耗能的環保住宅技術,利用發電時產生的廢熱、為暖氣和熱水系統提供熱能的熱電聯產系統技術,以及廢水處理技術和塑料循環利用技術等。這些都是日本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優勢。此外,日本還持續投資化石能源的減排技術裝備,如投資燃煤電廠煙氣脫硫技術裝備,形成了國際領先的煙氣脫硫環保產業。
美國高度關注市場機制下溫室氣體減排的能源有效利用的技術創新,政府制定了低碳技術開發計劃,成立了專門的國家級有關低碳經濟研究機構,為從事低碳經濟的相關機構和企業提供技術指導、研發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從國家層面上統一組織協調低碳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進工作。美國是世界上低碳經濟研發投入最多的國家,2009年2月聯邦政府向國會提交了它的2010年(2009年10月1日實施)年度預算。根據該預算,僅對清潔燃煤技術的研究就提供了150億美元的撥款。[2]目前美國正在加速下一代發電技術的研究、開發及示範,計劃在2012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個零排放發電廠。
3 把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降碳的重要舉措
英國是一個島國,氣候多變,能源不足,很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發展。2009年英國公布的「碳預算」中,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供應要佔15%,其中30%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相應的溫室氣體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英國風力資源豐富,第一個海上風力發電站於2000年12月開始建設,經過近10年的發展,英國已成為全球擁有海上風力發電站最多、總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目前英國陸、海風力發電站的電量足夠供應150萬家庭使用。按計劃,2009年到2012年間,英國將投資90億英鎊用於發展海上風力發電,向280萬家庭供應電力。英國政府從政策和資金方面向可再生能源傾斜,確保英國在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德國2004年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保證可再生能源的地位。確定了以下幾個重點領域:①大力發展風能,促進現有風力設備的更新換代。②將清潔電能的使用率由2004年的12%提高到2020年的25%~30%,將熱電年供的使用率提高25%。③至2020年,建築取暖中使用太陽能、生物燃氣、地熱等清潔能源比例由2004年的6%提高2020年的14%。目前,可再生能源工業正在德國迅速發展,可再生能源占整個德國能源消費的比重在逐年提高,已由2003年時的3.5%提高到2008年的8.7%。發電行業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佔的比重在2008年時已達到17%。
日本是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09年4月,日本政府推出「日本版綠色新政」四大計劃,其中對可再生能源的具體目標是: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規模要達到世界最高水平,即從2005年的10.5%提高到2020年的20%。日本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注重發展地熱、風能、生物能、太陽能,尤其以太陽能開發利用為核心,提出要強化太陽能的研製、開發與利用,計劃太陽能發電2020年比現在增加20倍。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日本政府在積極推進技術開發降低太陽能發電系統成本的同時,進一步落實包括補助金在內的政府鼓勵政策,強化太陽能利用世界前列的位置。
4 運用經濟手段剌激低碳經濟發展
(1)碳稅。開征碳稅被發達國家認為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碳稅是一種混合型稅種,它的稅率由該能源的含碳量和發熱量決定,不同的能源由於含碳量和發熱量不同,會有不同的稅負,低碳能源的稅負要低於高碳能源的稅負。近幾年,英國,美國、日本、德國、丹麥、挪威、瑞典等發達國家對燃燒產生的CO2的化石燃料開征國家碳稅,如英國對與政府簽署自願氣候變化協議的企業,如果企業達到協議規定的能效或減排就可以減免80%的碳稅。
(2)財政補貼。政府對有利於低碳經濟發展的生產者或經濟行為給予補貼,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經濟手段。英國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採取了一系列財政補貼措施。如英國的電力供應者被強制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由2005—2006年的5.5%提高到2015—2016年的15.4%)。與此相應,英國政府對電力供應者提供了一定補貼。丹麥在能源領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可再生能源進入市場,包括對「綠色」用電和近海風電的定價優惠,對生物質能發電採取財政補貼激勵。加拿大自2007年起對環保汽車購買者提供1000~2000加元的用戶補貼,鼓勵本國消費者購買節能型汽車,減少CO2排放。
(3)稅收優惠。對低碳經濟發展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是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措施。美國政府規定可再生能源相關設備費用的20%~30%可以用來抵稅,可再生能源相關企業和個人還可享受10%~40%額度不等的減稅額度。歐盟及英國、丹麥等成員國規定對可再生能源不徵收任何能源稅,對個人投資的風電項目則免徵所得稅等。[3]
總之,發達國家通過採取以上政策措施,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的成效開始逐步體現。2006年以來,幾乎所有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丹麥、挪威和瑞典)以及比利時、荷蘭、瑞士和英國的單位GDP碳排放增長趨於下降。瑞典和荷蘭的碳排放已保持穩定,而在很難控制的運輸行業,瑞典和日本已經穩定住了碳排放。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挑戰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第二大CO2排放國,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中國先後於1998年簽署、2002年批准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2007年6月中國發布實施《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成立了由國務院總理擔任組長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並提出在「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中國也沒有放鬆對氣候變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09年第6期化的重視,在新增加的4萬億刺激經濟投資計劃中,國家安排了5 800億元用於節能減排、生態工程等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項目。但是結合中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還面臨著嚴峻挑戰。[4]
第一,發展階段的挑戰。目前,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發展的加速階段,人口基數龐大,減少貧困、發展經濟、滿足就業、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仍然是中國面臨的最大任務。研究表明,即便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中國也只能做到相對的低碳經濟發展。如果GDP的增長速度按9%來計算的話,即使我們每年能源強度下降4%以上,到2010年,總的CO2排放還會比2005年增加20%以上。這意味著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將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保持持繼增長的趨勢。
第二,能源結構的挑戰。煤炭是我國的最主要的能源,主要是我國是世界上產煤大國之一,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在我國國內,長期以來形成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到目前為止,我國能源供應僅以煤為主,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佔70%以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和單一的能源消費模式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由於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單位能源燃煤釋放的CO2是天然氣的近兩倍,以煤炭主為的能源結構必然會產生較高的排放強度。
第三,技術水平的挑戰。我國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總體技術水平不高,這是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最大挑戰。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轉讓技術,但執行情況並不樂觀。目前,我國與發達國家在低碳技術方面還存在較大落差。比如,在電力行業中煤電的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高參數超臨界基組技術、熱電多聯產技術等,中國仍不太成熟;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方面,大型風力發電設備、高性價比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燃料電池技術、氫能技術等,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不小差距。[5]
第四,強制性減排的挑戰。雖然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過去的10年中暫時沒有強制性減排的任務,但是這樣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2020年。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能源需求量的持續增長,CO2的排放量也在不斷增加。國際能源機構已經預測中國經濟增長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將在2010年左右超過美國。因此國際社會要求中國參與溫室氣體減排或限排承諾的壓力與日俱增。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1)確立率先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從中國實際情況看,面對日益嚴峻的能源和環境約束,必須高度重視向低碳經濟轉型。各級政府都要把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舉措,把發展低碳經濟戰略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部署低碳經濟的發展思路,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政策、制度、資金和組織保障。要大力開展低碳宣傳,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節能意識,引導低碳社會生活方式,倡導公眾循環消費、低碳消費,例如,提倡開環保車、家庭節能等,實現消費方式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2)積極採取強有力的經濟政策手段。目前,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缺少強有力的經濟政策手段,如我國至今還沒有像一些發達國家那樣對能源企業制定強制性的綠色能源比例,也沒有鼓勵消費者使用低碳產品的補貼。因此,要借鑒發達國家的已有做法,加強政策扶持,提供有利於低碳經濟發展的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措施。開征碳稅和推行碳交易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我國應考慮開征碳稅,開征碳稅的結果可以極大地降低CO2的排放,而且也增加了工業的能效以及競爭力。碳排放交易機制有利於各地區、各單位之間實現利益均衡,提高減排效率。我國要建立碳交易市場,加強對碳交易的管理。一方面,要規范交易規則,發展碳交易的中介機構,確保合理的交易價格;另一方面,要建立綠色能源交易機制,把碳交易與激勵發展清潔能源政策結合起來,調動全社會發展和利用清潔能源的積極性。
(3)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開發利用。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中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可開發的水電資源居世界首位,我國有豐富的風能、氫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資源也居世界領先地位。但目前除水電得到相對較好的開發利用外,由於技術開發水平、使用成本等問題,可再生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不到2%,遠遠低於8%的國際平均水平。因此,要集中力量,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核電是一種不排放任何溫室氣體的高效和耐久能源。目前,全球核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17.1%,發達國家比重更大,日本的核發電已佔總發電量的36%,韓國佔38%,美國佔29%,英國佔28%,法國佔77%。但中國還以火力發電為主,燃煤的火電占總發電量的83%,水利發電佔16%,核能發電只佔1.8%,核電占總電量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落後20多年。[6]為此,我國必須從發展火電為主轉變到以發展核電為主軌道上來,加快發展核能,大幅度提高核能消費比重,並加速形成產業化規模。
(4)加強低碳技術研發與創新。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堅實的基礎研究做支撐。目前,我國低碳技術的研發能力較弱,為此政府要加強對國家級研究機構的長期投入,構建起國家級的低碳技術研究機構,整合國內現有的技術資源,協調開展基礎性和公共性技術研發,並加強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發揮政府和企業、基礎研究與產業發展之間的紐帶作用;要加大清潔煤技術的開發利用。我國能源探明儲量中,煤炭佔90%以上,這種「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特點決定我國能源生產以煤為主的格局將長期存在。因此,中國要大力發展煤炭洗選、加工轉化先進燃燒、煙氣凈化技術,以此來大幅度減少CO2的排放;加強國際技術交流合作,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具有成熟的低碳技術,中國要通過國際協商與合作機制,促進這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轉讓,增強低碳技術的國際引進、消化與二次創新。
(5)制定和完善有利於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要盡快建立和完善低碳經濟的法律體系。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都將立法作為推進低碳經濟的重要手段。我國要加快低碳經濟的立法工作,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法律保證。要抓緊制定《低碳經濟法》、《循環經濟法》,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辦法和標准,對於涉及能源、環保、資源等的法律需要做進一步修改,比如《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煤炭法》、《電力法》等。通過立法、通過修改法律,通過採取行動落實這些法律,運用法律手段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6)大力植樹造林,增加碳匯。碳匯是指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氣中的CO2,通過土地利用調整和林業措施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儲存於生物碳庫。據科學測定,一畝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CO267公斤,放出氧氣49公斤,可供65人一天的需要。在《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後的一系列氣候公約國際談判中,國際社會對森林吸收CO2的匯聚作用越來越重視,逐步將造林、再造林等林業活動納入碳匯項目。因此,我國要大力植樹造林,重視培育林地,特別是營造生物質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態的同時,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任力.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及啟示.發展研究,2009(2)
[2]楊明欽.美國經濟危機的復興與應用清潔能源、節能技術的關系.中國能源,2009(4)
[3]熊良瓊,吳剛.世界典型國家可再生能源政策比較分析及對我國啟示.中國能源,2009(6)
[4]馬建英·中國「氣候威脅論」·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9(3)
[5]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發展模式轉型.經濟問題探索,2009(1)
[6]單寶.日本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的舉措及啟示.科學、經濟、社會,2008(2)
文獻來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09年第6期
作者簡介:徐冬青,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世經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