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產品質量的特性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一般工業產品的質量特性大體可分為以下七個方面:
(1)物質方面,如物理性能、化學成分等。
(2)操作運行方面,如操作是否方便,運轉是否可靠、安全等。
(3)結構方面,如結構是否輕便,是否便於加工、維護保養和修理等。
(4)時間方面,如耐用性(使用壽命)、精度保持性、可靠性等。
(5)經濟方面,如效率、製造成本、使用費用(油耗、電耗、煤耗)等。
(6)外觀方面,如外型美觀大方,包裝質量等。
(7)心理、生理方面,如汽車座位的舒適程度,機器開動後的噪音大小等。
這些質量特性,區分了不同產品的不同用途,滿足了人們的不同需要。人們就是根據工業產品的這些特性滿足社會和人們需要的程度,來衡量工業產品質量好壞優劣的。
工業產品的質量特性,有一些是可以直接定量的,如鋼材的強度、化學成分、硬度、壽命等。它們反映的是這個工業產品的真正質量特性。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質量特性是難以定量的,如容易操作、輕便、舒適、美觀大方等。這就要對產品進行綜合的和個別的試驗研究,確定某些技術參數以間接反映產品的質量特性,國外稱之為代用質量特性。不論是直接定量的還是間接定量的質量特性,都應准確地反映社會和用戶對產品質量特性的客觀要求。把反映工業產品質量主要特性的技術經濟參數明確規定下來,形成技術文件,這就是工業產品質量標准(或稱技術標准)。
產品質量特性的含義很廣泛,它可以是技術的、經濟的、社會的、心理的和生理的。一般來說,常把反映產品使用目的的各種技術經濟參數作為質量特性。泛義上的產品質量是指國家的有關法規、質量標准以及合同規定的對產品適用、安全和其它特性的要求。
提高產品質量的意義:
(一)社會意義
提高質量的社會意義強調質量對社會的深遠影響。菲根堡姆博士用「沒有選擇餘地」(用技術名詞來說就是「零冗餘」)來刻畫質量的社會意義。他指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日程安排,完全取決於產品的性能或服務運轉是否令人滿意……這相當大地提高了顧客對產品或服務在持久性和可靠性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強調「質量的社會意義」在於,質量和安全性的費用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愈來愈高。這筆費用以質量成本的形式增加了製造商的負擔,大約占其總銷售額的10%,質量問題對於購買者和商人也有強烈的影響,購買者維護和使用產品的費用可能等於或大於利潤率。另一方面是質量同整個國家生產率水平的關聯。產品或服務質量不僅是當代決定企業素質、企業發展和企業經濟實力和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因素,也是決定一國競爭能力和經濟實力的主要因素。
(二)經濟意義
朱蘭博士提出了「質量和綜合生產率」的概念來說明質量的經濟意義。他認為:現代工廠企業和辦公室中新的工作形式,以及現代市場對質量的要求,日益擴大著生產率概念的范圍。傳統的生產率概念主要是以工廠為主著重注意於用「單位資源的投人得到更多產品或服務的產品」。現代的生產率概念則是以市場為主著重於用「單位資源的投入得到更多、更適銷、更好的產品或服務的產出」。這二者在經營管理目標,衡量經營管理績效的單位,以及生產率規劃的重點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差別。
(三)提高競爭優勢的意義
提高質量的市場意義是指這一事實:決定企業競爭優勢最重要的因素是質量。質量是爭奪市場戰略中最關鍵的項目。誰能夠用靈活快捷的方式提供用戶(區域性和全球范圍內)滿意的產品或服務,誰就能贏得市場的競爭優勢。
研究發現,市場佔有率是利潤的主要來源。但是,持續的市場佔有率主要來自「顧客感覺到的產品或服務的相對質量」的領先地位。「相對」的意思是指和競爭者比較,「可感覺」的意思是站在用戶立場上而不是站在生產廠商的立場上看問題。相對的質量是影響一個經營單位(長期)成就的最重要因素,並且,當研究採取何種方法來維持價值的領先地位時會發現,對市場佔有率來說,相對質量的變化比價格的變化具有大得多的影響。
質量的市場意義最突出的表現是:市場競爭已經決定性地從「價格競爭」轉向「質量競爭」。影響用戶購買的三因素:價格、質量、交貨方式(交貨期和地點),其排列次序已經變為質量、交貨方式、價格。質量已成為決定用戶購買的首要因素,「質量競爭」在某種程度上正在取代「價格競爭」。
如果說未來世界還會發生全球性大戰的話,將可能不再是以摧毀生命為目標的戰爭,而是爭奪世界市場的全球性經濟大戰,經濟大戰的最銳利武器就是質量。這一戰爭事實上早已開始,這正是「質量的市場意義」核心之所在。
2. 質量管理的發展史
一、 工業時代以前的質量管理
古代的食物採集者必須了解哪些種類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古代的獵人必須了解哪些樹製造弓箭最好的木材。這樣,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質量知識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
人類社會的核心從家庭發展為村莊,部落,產生了分工,出現了集市。在集市上,人們相互交換產品(主要為天然產品和天然材料的製成品)。產品製造者直接面對顧客,產品的質量由人的感官來判定。
隨著社會的發展,村莊逐漸發展為商品交換,新的行業——商業出現了。買賣雙方不再直接接觸了,而是通過商人來進行交換和交易。在村莊、集市上通行的確認質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於是就產生了質量擔保,從口頭行式的質量擔保逐漸演變成質量擔保書。商業的發展要使彼此相隔遙遠的連鎖性廠商和經銷商之間能夠有效地溝通。新的發明又產生了,這就是質量規范及產品規格。這樣有關質量的信息能夠在買賣雙方間直接溝通。無論距離多麼遙遠,產品結構多麼復雜,緊接著,簡易的質量檢驗方法和測量手段也相繼產生,就是在手工業時期的原始質量管理。由於這時期的質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據自己的手藝和經驗把關,因而又稱為「操作者的質量管理」。18世紀中葉,歐洲爆發了工業革命,其產物就是工廠,由於工廠具有工業者和小作坊無可比擬的優勢,導致手工作坊的解體和工廠體制的形成。在工廠進行的大批量生產,帶來了許多新的技術問題,如部件的互換性、標准化、工裝和測量的精度等。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催促著質量管理科學的誕生,因此質量管理作為一門科學是在20世紀的事情。
二、工業化時代的質量管理
20世紀初,人類跨入以「加工機械化,經營規模化,資本龔斷化」為特徵的工業化時代,在過去的整整一個世紀中,質量管理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 質量檢驗階段
20世紀初,人們對質量管理的理解還只限於質量的檢驗,質量檢驗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種的檢測設備和儀表。方式是嚴格把關,進行百分之百的檢驗。其間,美國出現了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活動」,「科學管理」提出了在人員中進行合理分工的要求並將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中間加一個檢驗環節,以便監督。檢查對計劃、設計、產品標准等項目的貫徹執行。這就是說計劃設計、生產操作、檢查監督各有專人負責,從而產生了一支專職檢查隊伍,構成了一個專職的檢查部門。這樣,質量檢驗機構就被獨立出來了,形成專業工種。起初人們非常強調工長在保證質量方面的作用。將質量管理的責任由操作者轉移到工長,故被人稱為「工長的質量管理」。後來,這一職能又由工長轉移到專職檢驗人員,由專職檢驗部門實施質量檢驗,稱為檢驗員的質量管理。
質量檢驗是在成品中挑出廢品,以保證出廠產品質量,但這種事後檢驗把關,無法在生產中起到預防和控製作用,廢品已成事實,很難補救,且百分之百地檢驗,增加檢驗費用。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在大批量生產的情況下,其弊端就突顯出來。一些著名統計學家和質量管理專家就注意到質量檢驗的問題,嘗試運用數理統計學的原理來解決,使質量檢驗既經濟又准確。1924年,美國貝爾電話研究所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預防的概念,並成功地創造了控制圖。把數理統計方法引入到質量管理中,使質量管理推進到新階段。
2、 統計質量控制階段
這一階段的特徵是數理統計方法與質量管理的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後期,為了在短時期內解決美國300萬參戰士兵的軍裝規格是服以正態分布的,因此他建議將軍裝按十種規格的不同尺寸加工不同的數量。美國國防部採納了他的建議,結果製成的軍裝基本符合士兵體裁的要求。後來,他又將數理統計的原理運用到質量管理中來,並發明了控制圖。他認為質量管理不僅要搞事後檢驗,而且在發現有廢品生產的先兆時就進行分析改進。從而預防廢品的產生。控制圖就是運用數理統計原理進行這種預防的工具,因此,控制圖的
出現是質量管理單純從事後檢驗轉入檢驗預防的標志,也是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開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質量管理科學專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業產品質量經濟控制》。
在休哈特創造控制圖以後,他的同事貝爾電話研究所道奇和羅米格在1929年發表了《抽樣檢驗方法》。他們都是最早將數理統計方法引入質量管理的,這三人成了統計質量管理理論的奠基人,為質量管理科學作出了貢獻。然而,休哈特等人的創見,除了他們所在的貝爾系統以外,只有少數美國企業開始採用,特別是由於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受到了二十年代開始的經濟危機的影響,先進的質量管理思想和方法沒有能夠廣泛推廣。第二次世界大戰(1935-1945年)開始後,統計質量管理才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是由於戰爭的需要。美國軍工生產急劇發展,盡管大量增加檢驗人員,產品積壓待檢的情況日趨嚴重,有時不得不進行無科學根據的檢查,結果不僅廢品損失驚人,而且在戰場上經常發生武器炸葯的質量事故,比如炮彈炸膛事件等。對士氣產生極壞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軍政部門隨即組織一批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於1941年和1942年先後制訂並公布了21.1《質量管理指南》、21.2《數據分析用控制圖》、21.3《生產過程中質量管理控制圖法》。強制生產武器炸葯的廠商推行,並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從此,統計質量管理的方法得到很多廠商的應用。統計質量管理的效果也得到了廣泛的承認。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5-1945年)結束後,美國許多企業擴大了規模,除原先生產軍械的企業繼續推行質量管理的條件方法以外,許多民用工業也紛紛採用這一方法。美國以外的許多國家,如加拿大、法、德、意、墨西哥、日本等,陸續推行了統計質量管理,並取得了成效。但是統計質量管理也存在缺陷,過分強調質量控制的統計方法,使人們誤以為質量管理就是統計方法。
「質量管理是統計專家的事」使多數人感到高不可攀,望 而生畏。同時它對質量的控制和管理只限於製造和檢驗部門,忽視了其它部門的`工作對質量的影響,這樣就不能充分發揮各部門和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制約了它推廣和應用。這些問題的解決,又把質量管理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3、 全面質量管理階段
五十年代以來,生產力迅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出現了很多新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的發展,對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五十年代以來,火箭、宇宙飛船等大型、精密、復雜的產品出現,對產品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等要求越來越高。質量問題就更為突出,要求人們把質量問題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綜合分析研究,實施全員、全過程、全企業的管理。
六十年代在管理理論上出現了「作為科學論」,主張改善人際關系,調動人的積極性,突出重視人的因素,注意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隨著市場競爭,尤其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各國企業都很重視「產品責任」和「質量保證」問題,加強內部質量管理,確保生產的產品使用安全可靠。 由於上述情況的出現,雖然僅僅帶領質量檢驗和運用統計方法已難以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促使「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逐漸形成。最早提出全面質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質量經理菲根保姆。1961年他發表《全面質量管理》,強調執行質量職能是公司全體人員的責任。他提出:「全面質量管理是為了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並考慮到充分滿足到用戶要求的條件下進行市場研究,設計、生產和服務,把企業各部門的研製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活動構成為一體的有效體系。
六十年代以來,菲根保姆的全面質量管理(CWQC)逐漸被世界各車所接受,在運用時各有所長。在日本叫全公司的質量管理(CWQC)。我國自1978年推行全面質量管理(TQC)以來,在實踐上,理論上都有發展,也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總結、提高。
綜上所述,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質量管理的理論逐趨完善,更趨科學性、實用性。各國在運用質量管理理論時,都各有所長。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產品的生產銷售已打破國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質量觀點也不一樣,這往往會形成國際貿易的降下等成鴻溝,需要在質量有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准則。
三、 質量管理的國際化 在同時期,另一著名的品質管理大師朱蘭也從系統的角度考慮管理問題,提出了管理是不斷改進工作,並建立了質量三元論(質量計劃、質量控制、質量改進)。
質量計劃——為建立有能力滿足質量標准化的工作程序,質量計劃是必要的。
質量控制——為了掌握何時採取必要措施糾正質量問題就必須實施質量控制。
質量改進——質量改進有助於發現更好地管理工作方式。 並且提出了質量是一種合用性的觀點。所謂合用性是指使產品在使用期間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在這個觀點中,第一次將用戶的需求而不是工業標准作為產品質量衡量的依據,而且朱蘭博士指出產品質量是在市場調查、開發、設計、計劃、采購、生產、控制、檢驗、銷售、服務、反饋等全過程中形成。同時又在這個全過程中的不斷循環中螺旋式提高,所以也稱為質量進展螺旋。因此質量管理需要從全面企業經營過程入手,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TQM)學說,該學說也成為了20世紀最後10年的核心管理學說之一。
而朱蘭博士在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基礎上還將生產中的質量觀引入到生活質量中。他認為現代科學技術、環境與質量密切相關。他說:「社會工業化引起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的出現,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隨著全球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質量的概念必然拓展到全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衛生保健質量,以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和滿意程度等。朱蘭博士的生活質量觀反映了人類經濟活動的共同要求。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斷地滿足於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
朱蘭博士的觀點又一次將質量管理理論帶到了新的高度。
回顧質量管理理論發展的百年歷史,我們發現質量管理從人的下意識的,自覺地觀念出發,最終又回歸人本身,而從技術出發的觀點必將回歸到從人出發的觀點,而質量管理理論到了全面質量管理階段所誕生的各種工具和方法數不勝數,人們解決質量問題的方法,手段必然會更為完善豐富。
二、克勞士比的質量管理四項基本原則
什麼質量?(原則一:質量的定義) 質量是怎樣產生的?(原則二:質量系統) 質量的工作標準是什麼?(原則三:工作標准) 怎樣衡量質量?(原則四:質量的衡量)
克勞士比的質量管理四項基本原則
一、 質量的定義 質量是質量管理基本概念中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質量的定義就是一種合用性,而所謂合用性是指使產品在使用期間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最好。此品質是指在生產工廠現有技術與製造能力下生產出消費者所願意購買的產品。所謂「好、卓越、美麗、獨特」等術語都是主觀的和含糊的。任何產品服務或過程只要符合要求就是有質量的產品服務和過程。如果不能符合要求,就會產生不符合要求的結果。所以美國管理學家朱蘭博士把質量定義為「產品和服務滿足規定或潛在需要能力的特徵的總和」。
二、 什麼是工作標准
工作標准必須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差不多就好」是說我們將僅僅在某些時候滿足要求。在零缺點理論中認為「質量就是符合要求標准」。這個要求標准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顧客為導向」,是以滿足顧客的需求為前提的,標准必須要有明確的定義,絕不能被人誤解,依據標准去評估表現象,不符合就是沒有質量,所以質量問題就是合不合標準的問題,也就是說,標准一定要達到,差一點都不行。因此,我們首先要把標准制定下來,明確什麼是合格,什麼是不合格,然後才能按標准執行,標准在企業中就相當於法律,制定後必須無條件執行。
克勞士比的零缺點質量管理的四個基本原則
1、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提升質量的基礎,在於使每一個人都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所謂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指一次就做到符合要求,因此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在於清楚地把規則(要求)定好並且消除一切阻礙。在這方面領導做好三項工作:一制定好對員工的要求標准;二是提供員工必須的工具、資金、方法(工作程序);三是盡全力去鼓勵並幫助員工達到要求。
2、 事先防範才是提高質量的最有效方法
檢驗員是一種既昂貴又不可靠的質管方式,實際上我們在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事後補救。質量管制最需要的是預防,如果沒有錯誤存在,就根本不可能發生疏忽錯誤的事情。所謂預防,是指我們事先了解標准和做法,知道如何去做,尤其是對工序難度大,顯出問題的工序部門要進行事先預測分析,重點防範、重點監控、事先設定應變方案。
3、 絕不允許有錯誤,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錯誤
零缺點的又一個管理觀點,必須是零缺點,而不是差不多。如果我們允許員工出現失誤,就給不合格品的出現創造了機會。事實上,造成錯誤的因素有兩種:缺乏知識和漫不經心,知識是能估量的,也可以由經驗和學習而充實改進,但是漫不經心卻是一個態度的問題,因漫不經心造成的質量事故在我們公司占的比例很大。這類質量問題的出現是因為員工特別是中低層管理者對質量的認識不夠,對一些看視輕微的工作和過程不夠重視,因而造成各種各樣的質量問題,並且是屢屢發生。
4、 只有在全部符合要求才能OK
質量成本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不合要求所付出的代價,也就是做錯事情的花費,如返工人工費,給消費者的補償費,公司的無形資產損失等,這些費用因為在第一次沒有完全做對而產生的多餘行動及其支出費用。一般的製造企業此項花費大約占收入的20%以上(由統計而得)。二是符合要求的花費。它是為了把事情做對而花費的金錢,包括專門的質量管理,防範措施和質管教育,如檢驗設備的投入,質量管理人員的工資,培訓費用等。這些費用是必然的,但第一部分費用可以降低。
5、避免雙重標准
三、 質量系統
四、 質量的衡量
質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價來衡量的,而不是用指數。指數是一種把與不符合項相關的壞消息進行軟處理的方法。不管怎樣,如果我們軟化了壞消息,那麼管理
者將永遠不會採取行動。而通過展示不符合項的貨市價值,我們就增加對問題的認識。
通過對浪費的錢財、浪費的時間、努力、材料來衡量質量,能產生用來努力引導改進並衡量改進成果的金錢數字。
一、 什麼是質量管理/質量管理四大要項?
質量管理定義:是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活動。 質量管理四大要項:
質量方針:由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發布的該組織總的質量宗旨和方向。(華
邦品質方針:確保產品品質能使客戶滿意,持續不斷改善邁向零缺點。)
質量目標:在質量方面所追求的目標。(華邦詳見) 質量策劃:質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於制定質量目標並規定必要的運行過程和
相關資源,以實現質量目標。
質量保證:致力於提供質量要求以得到滿足的信任。
二、全面質量管理的經典理論(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戴明的PDCA循環:
P(PLAN)—計劃: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及活動計劃的制定。 D(DO)—執行:就是具體動作,實現計劃中的內容。
C(CHECK)—檢查:就是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
明確效果,找出問題。
A(ACTION)—行動(或處理):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
以肯定,並予以標准化,或制定作業指導書,便於以後工作時遵循。對於失敗的教訓也要總結,以免重現。對於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給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
1、 SPC:統計製程管制
2、 FMEC:產品失效模式及其後果分析 3、 三現五原則:
三現:現場(事實發生的場所)、現物(變化的或有問題的實物)、現狀(發生
問題的環境,背景要素)
到現場 看現物 查現狀
作分析、確認取得必要的情報
現實化、5W2H來分析
到現場、透過現物、觀察現狀再來思考 五原則:
1、 把握現狀 2、查明原因 3、適當對策 4、效果確認 5、回饋
三現能夠讓我們較早地認識問題,如果沒掌握原則,我們還是不知道怎麼做。
三現要我們通過實踐和行動去認識問題,提高觀察力。 五原則對採取什麼的行動提供一個判定基準 基本流程: 在哪裡發生
現場 現物 什麼情形/環境 現狀
思考制定原因追究現場、現物、現狀查明原因 對策具體方法,實施有效行動 適當對策 能節省多少錢效果如何效果確認 問題回饋
既然三現主義是管理必備的素質,那麼怎樣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做到三現五原則。
一個日本管理者曾有過一個很直觀的方法,使用計步器,測量每個管理者每天的步行數就可以進行制定: 3000-7000步——普通主義者 7000步以上——三現主義
讓我們走到現場、觀察現物、把握現實,通過五原則去處理問題。
質量組織與工作職責
一、 質量部組織
量稽核
量工程
料檢驗程檢驗
二、質量部各崗位的職責與功能
1、QA:質量稽核:質量保證,確保質量管理滿足客戶要求 ISO動作、查核
配合客戶抱怨的原因調查與分析 改善措施的跟蹤、反饋 對所有質量問題的分析督導並協助協作廠商改善質量,建立質量管理制度
製程管理與分析
量規、檢驗儀器的校正與控制 對每日質量信息的統計分析
執行質量的改進計劃、做好質量保證作業
資料回饋有關單位
原料供應商、外協加工商交貨質量實績的整理與平價 2、QE:質量工程:不讓不良品產生
a、質量工程(QE)的產生:是20世紀70年代國際市場質量競爭,空前劇烈的產物。是在全面質量管理基礎(TQM)上廣泛吸收當代科學和工程技術成
上檢驗
出貨檢驗
OQC
果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現代質量工程學科。
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等工業發達國家首先對質量管理發展態勢及其出現的新概念、新技術和新方法進行科學地總結和提煉,把原來單純採用數理統計技術的質量控制演變為以工程技術為先導,以設計質量控制滿足客戶需求為目標。結合採用技術,組織和管理等各方面措施和方法,按照系統工程方式,實現產品的高質量,高可靠性和企業高效益的工程技術,並命名為質量工程。
b、QE質量工程的職能和功能 質量檢驗規范的制定
1、對產品、原物料加工品等制定規格和標准
2、制定進料、製程、成品檢驗標准
新產品質量計劃制定參與產品的研究開發和試制 協力廠的輔導
製程質量控制能力分析及質量改進 3、 QC:質量檢驗控制:將不良品剔除 a、 質檢計劃的制定與執行
b、IQC、IPQC、FQC、OQC過程檢驗控制 c、保存工序檢驗的檢查及測試報告 d、分析工序檢驗的每日、每周、每月報告 e、現場不合格品的控制 f、檢驗儀器的管理
如何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
1、 首先要讓員工了解到身為企業的一份子,就應該有義務發揚團隊合作及敬業
精神。共同努力把企業營造好,只有企業在良好發展的狀況下,員工的福利相對也會有所提高,這也是相輔相成的。
2、 企業的規章制度全員必須了解和遵守,一視同仁,不能搞特殊化。小型企業
靠權威,中型企業靠制度,大型企業靠文化。當企業在各方面形成一種良好習慣的時候,企業文化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3、 品質管理體系的八項基本原則也必須讓員工了解,再就是相關程序,質量方
針,目標,作業規范,標准及各個介面要了解。 註:品質管理體系八項原則
A、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內容:組織依存於其客戶,因此,組織應理解顧客當前和未來的需求,滿
足顧客要求並爭取超越顧客期望。
含義:任何組織離不開顧客,否則,組織將無法生存,因此任何一個組織
均應正確實別顧客並將爭取顧客,使顧客滿意作為首要的工作來考慮,並據此按排所有的活動。超越顧客的期盼,且組織持續發展的潛在需求,將給帶來更大利益。
B、 領導作用
內容:領導者應建立組織協調一致的宗旨和方向,為此,他們應當創造並
保持使員工能充分參與實現組織目標的內部環境。
含義:在組織的管理活動中,領導者起著關鍵的作用。領導者應確定本組
織的方針、目標、創造一個實施方針和目標的良好工作條件。為達到組織的方針和目標,領導者應當營造員工能充分參與的氛圍。
C、 全員參與
內容:各級人員都是組織之本,只有他們的充分參與,才能充展示他們的才幹。 含義:組織的動作需要不同層次的管理、技術、操作、執行和驗證人員。所有
這些人員都是組織必不可少的,否則,組織運作將會出現問題。全員充分參與是組織良好動作的必要條件。每個崗位員工的職責履行能力,才乾的發揮,將會給組織帶來效益。
D、 過程方法
內容:將活動和相關的資源作為過程進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結果。 含義:任何將所接收的輸入轉化為輸出的活動都可視為過程。通常,一個過程
的輸出往往會直接成為下一個過程的輸入。組織為了有效動作,必須識別並管理許多相互關聯的過程,組織系統地識別並管理所採用的過程以及過程的相互作用,稱為過程方法。
E、 管理的系統方法
內容:將相關聯的過程作為系統加以識別,理解和管理,有助於組織提高實現
目標的有效性。
含義:管理需要方法。方法具有系統性,則有助於管理目的的實現。識別這些
活動所構成的過程,分析這些過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按照某種方式或規律將這些過程有機地組合成一個系統,管理這些過程構築的系統——過程網路。使之能協調地運行。
F、 持續改進
內容:持續改進應該是每個企業的永恆目標。
含義;相關產品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斷發展的,組織都會經歷一個由初始到完善
直至更新的過程。人們對過程結果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對這一過
程的活動的管理必須包含對這種變化的管理。管理的重點應關注變化或更新產生結果的有效性和效率,這是一種持續活動,改進是永無止境的。
G、 基於事實的決策方法
內容:有效決策是建立在數據和信息分析基礎上。
含義:成功的結果取決於活動實施之前的精心策劃和正確的決策。正確適宜的
決策依賴於良好的決策方法,依據准確的數據進行邏輯推理分析,在策劃,評價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中是一種良好的決策方法。
H、 與供方互利的關系
內容:組織與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關系可增雙方創造價值的能力。 含義:任何一個組織都有供方和合作夥伴,它是組織不可缺少的資源之一。供
方和合作夥伴提供的材料,是部件或服務對組織的最終產品。有著重要影響,直接影響顧客滿意,因此,加強同供方和合作夥伴的合作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合作與交流的結果最終促使組織和供方增強創造價值的能力,使雙方均獲得利益。
3. 工業高質量發展:以穩中有進應對穩中有變
預計2018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保持在6.2%左右;2019年工業生產運行仍將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局面,預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將保持在6.0%-6.3%區間。
工業運行穩中有進但穩中有變
當前,我國工業運行穩中有進,但穩中有變,工業領域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特點對做好2019年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工業生產穩中有進的態勢仍在持續,基本盤的穩定、結構調整取得的積極進展是確保當前經濟平穩運行的「壓艙石」
從工業生產增速看,2018年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從5年內工業增長的歷史數據看,保持在6%左右的增速是顯著特點,這已充分說明中國工業增長具有很強的韌性。從結構看,積極的因素在不斷積聚。2018年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所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3.4%,比1-8月份提高0.2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為18.5%,比1-8月份提高0.1個百分點。從投資情況看,2018年前三季度工業投資同比增長5.4%,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8.7%,增速比1-8月份提高1.2個百分點。從出口看,工業出口增速基本符合市場預期。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89729億元,同比增長8.1%,9月份當月出口交貨值增長11.7%。從利潤看,前三季度工業利潤總體保持較快增長,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2018年11月份工業數據出現了小幅波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5.4%,增速比10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11月工業增速放緩,與汽車、化工和電子行業增速有所減緩有關。月度數據波動與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產品消費政策調整影響以及下游需求端不旺有關,應密切關注短期數據的波動,但也要保持戰略定力,避免因為短期波動影響對長期大勢的把握和判斷。
2、工業生產穩中有四個「變」,對全面准確認識當前工業生產形勢有重要參考價值
工業生產穩中有變的情況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總結起來有四個「變」,這對全面准確認識當前工業生產形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是我國面臨的國際政策博弈環境正在發生一些變化,大國經濟政策的調整對全球經濟運行或產生一定的沖擊,對其他各國制定經濟政策也產生了一定的「倒逼」效應。例如,美國跨國公司在稅制改革後將海外子公司留存收益大量匯回美國,導致2018年上半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41%。同時,很多將原來的「給特定產業以優惠」轉變為「賦予特定區域優惠政策」。還有,美國政府在《減稅和就業法案》中提出了「機會區域基金項目」,通過稅收優惠引導投資者將資本注入到低收入社區。此外,印度政府規定投資於本土特定區域的企業,可以享受一定年限的企業所得稅減免。
二是我們對自身工業化的認識也在發生變化。工業領域里仍然存在一些「卡脖子」問題,說明目前我國距離實現高水平的工業化仍有一定的差距,工業化基礎再造、重塑的任務更加緊迫。
三是各國對工業新興領域及學科交叉產生的先進技術的重視程度在變。提高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已成為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的重要戰略,相關政府專門出台有關法案予以支持。從2012年的《美國製造業振興藍圖》到2016年的《人工智慧研究與發展戰略計劃》,從2013年德國政府提出的「工業4.0」戰略到德國聯邦教研部啟動的「學習系統」的人工智慧平台,這些一脈相承的政策背後說明各國對事關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共性技術的重視程度已越來越高。
四是全球經貿對一些產業的影響也在發生變化。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貿易影響還主要局限在一些特定的產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部分產業鏈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例如,一些跨國公司製造商推遲在當地的進一步投資,並考慮將部分或全部的製造活動遷移至其他。這種潛在性的風險一旦轉變為現實問題,將對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供應商、製造商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工業生產面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當前,我國工業生產領域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帶有短期性質,有的反映了一些中長期發展趨勢。
1、短期出口仍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當前,由於受到出口搶跑等因素的影響,貿易對我國出口的不利影響尚未反映到當期的數據上。但從一些先行指標變化情況看,短期出口仍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例如,PMI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5個月處於50%以下,2018年10月份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6.9%,比上月回落1.1個百分點。
2、需求不旺的問題依然存在
第一,2018年10月份PMI新訂單指數為50.8%,比上月回落1.2個百分點;第二,製造業有效投資量繼續呈下滑態勢,扣除價格因素後的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負,凸顯有效投資不足的問題;第三,下游終端生活資料價格同比上漲幅度遠低於前端原材料市場價格漲幅,凸顯製造業終端消費領域需求不足的問題。
3、工業增加值率偏低
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位居世界首位,但從製造業增加值率看,由中國工程院數據顯示,製造業增加值率自2002年以來一直呈下滑趨勢,2014年為21.48%,不僅與美國(37.67%)、日本(36.07%)、德國(38.76%)等發達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甚至落後印度和巴西等發展中。
4、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等大多依賴進口。例如,知識產權使用費的逆差超過200億美元,其中支付美國的知識產權使用費同比增長了14%。
5、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
一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水平不高。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率約為53.8%,明顯低於發達60%的水平。二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化程度偏低,難以形成有效供給。三是代工製造業發展不僅沒有形成對生產性服務的有效需求,反而在要素獲取方面與服務業形成競爭。
工業生產仍將在合理區間穩定運行
1、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將保持平穩增長
我們認為,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將保持在6.3%左右,2019年將保持在6%左右。這一推斷主要基於以下三點理由。
一是根據歷史數據,採用各類回歸模型預測之後的結果基本在6%-6.4%左右。在當前的市場預期和宏觀基本面背景下,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將不會出現較大的波動,增速基本維持在6.3%左右。
二是從供給和需求看,我們判斷,供給好於需求的形勢在未來1-2年內還不會改變,供需力量的對比直接決定了價格、利潤等指標短期不會發生趨勢逆轉的改變。因此,2019年工業增加值增速將保持穩定,預計在6%-6.3%區間。
三是從政策儲備看,我們在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方面仍然有很多政策工具,這對於維持工業平穩運行具有較強的支撐作用。
四是工業本身具備自我穩定的功能。不同門類增速的此消彼長,新動能的加速培育,使得這種穩定性在短期內不會發生變化。
2、關注四方面因素對我國工業生產運行可能構成的潛在影響
第一,發達高度重視事關製造業發展的思路設計。美國、德國、日本和英國等也將製造業發展上升為戰略,與時俱進,制定有關頂層設計。2018年10月,美國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先進製造業美國領導力戰略》,強調發展具有彈性供應鏈的、創新和可盈利的國內製造業是頭等大事,對經濟繁榮和安全至關重要。英國定位於2050年製造業發展,通過分析製造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科技改變生產,信息通訊技術、新材料等科技將在未來與產品和生產網路的融合中發揮關鍵作用等重要論斷。2018年6月,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了《日本製造業白皮書》,提出通過靈活運用數字技術從而獲得新的附加價值。
第二,價值鏈的鞏固與重構是發達把持戰略制高點的關鍵。其中,「鞏固」體現在高度重視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全球價值鏈重心,已成為當今國際競爭和產業升級的突破口,發達通過牢牢把握住生產性服務業的優勢占據價值鏈條的高端環節。具體做法是建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促進機構。例如,日本有關政府機構成立了服務業專門研究小組,以協調和解決服務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另外,「重構」則主要體現在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的再布局上。跨國公司逐步從以母國市場為中心的「中心-外圍」式離岸生產布局為主,轉向以東道國市場為中心的近岸生產布局為主,且這種布局正在向我國周邊轉移。
第三,產業轉移「逐級梯度推進」與「多級平行推進」並存。傳統的國際產業轉移往往是由經濟梯度較高的發達指向梯度較低的欠發達,轉移的軌道基本沿著「發達——發展中」行進。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一是除繼續保持原來的逐級梯度特徵外,發達通過政策引導有意將附著在海外的高端製造業環節吸引回國。如法國政府將出資2億歐元,向有意重返法國投資的企業提供預付償還金補貼,鼓勵企業回歸,促進國內就業。二是發展中之間的要素成本比較優勢在不斷發生變化,原來流向一部分發展中的產業會轉而撤出,再流向另外一些發展中。
第四,全球貿易規則處在重構過程之中。全球貿易投資秩序和規則的重建,可能對國內貿易投資產生一定的替代效應,或增加我國對外貿易和吸引國際直接投資的一定壓力。例如,跨太平洋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TPP) ,在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勞工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高門檻,將可能削弱我國工業出口產品的成本優勢。
促進工業平穩增長
重點抓好八方面工作
實現我國工業生產的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自力更生,積極應對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努力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1、謀劃工業強基的頂層設計
按照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的要求,統籌謀劃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卡脖子」問題的頂層設計。進一步補齊要素短板,有力支撐工業高質量發展。加強教育與就業的供需對接,加強職業教育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大力鼓勵企業採取校企合作、學徒制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強化金融政策和產業政策的配合,鼓勵金融機構推出滿足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徹底清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解決影響創新激勵制度發揮作用的「痛點」「堵點」問題。要為形成寬容失敗和容忍虧損的創新文化提供製度保障。
2、妥善應對全球貿易
建議在外貿出口佔比高的省份選擇2-3個地級市作為觀測點,及時掌握跟蹤貿易對就業、出口和產業鏈的影響。力爭早日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以重點突破帶動製造業整體競爭能力提升,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進一步調整產業政策,按照競爭中性原則對所有市場主體一視同仁。
3、切實抓好重大項目建設
抓好重大項目建設對擴大內需十分重要,對於強化專項規劃的落實也至關重要。專項規劃大多明確了項目布局,要把抓好規劃內重大項目建設作為當前投資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創新重大項目建設的組織管理方式,主動協調、主動推動、主動服務,確保項目落地。進一步強化責任約束,杜絕項目建設的隨意性,提高規劃的嚴肅性。
4、加快處置「僵屍企業」
建議盡快明確判定「僵屍企業」的量化標准,按照市場化原則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處置進程。把處置「僵屍企業」作為督查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僵屍企業」專項處置資金,集中用於做好職工安置和再就業工作。
5、有效穩定市場主體預期
通過持續降低企業成本穩定預期,探索繼續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稅率的可行性。通過推動若乾重大改革舉措來提振市場信心,要持續放寬製造業市場准入、加快政策落地。要圍繞減輕企業稅費負擔、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完善政策執行方式、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等六個方面,出台一批立竿見影的政策措施。
6、完善科技人員評價和激勵機制
推動科研成果收益分配、股權激勵、產權處置等向優秀人才傾斜,讓科技人員的智力勞動得到合理回報。賦予科技人員更大科研自主權、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支持體制內科技人員停薪留崗創業,支持科技人員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確保相關政策落地。
7、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聚焦薄弱環節加快發展,瞄準國際標准提高水平,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等產業,深化信息技術在生產性服務業的應用。
8、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及時制定公布市場管理前置審批事項目錄,做到目錄之外無審批。嚴格執行環保、安全、能耗等標准,嚴懲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加強失信企業的認定核查、信息採集、信息公示及聯合懲戒。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法治建設,推動人財物等資源向基層傾斜,加強基層執法能力建設。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4. 質量會隨著什麼而變化
根據相對論: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速度越大質量越大。靜止時的質量為固有質量,是最小的最小
5. 工業企業質量改進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1、改進的過程是公司的管理水平、員工的質量意識、工作技能和效率都提高的過程;2、改進的過程是客戶關系的改善、供應鏈組織的改善的過程;3、改進的結果是市場拓展、公司與產品形象提高;4、改進的結果是成本降低、利潤提高;5、改進的結果是利潤來源更加可靠、利潤結構更加合理。如蒙採納,請給評分。我難得說得這么細。
6. 質量會隨著什麼而變化
質量會隨著該物體具有的能量而變化,且正相關。
相對靜止的光子無質量,無能量,相對具有速度的光子則能被測出有質量:相對運動使其相對於觀測者具有了能量,當我們去測量該光子時,並不能測定它具有多少焦耳的能量,被測到的是以質量為表現形式的能量。
即:相對靜止的物體具有相對觀測者而言的絕對質量;而相對運動的物體的質量則包含「絕對質量」與運動後因能量增幅產生的質量。
7. 工業生產造成大氣水環境惡化屬於什麼環境問題
次生環境問題
次生環境問題分為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兩大類.如亂砍濫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壞、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業生產造成大氣、水環境惡化等.
環境問題是指由於人類活動作用於周圍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響.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和創建社會環境的過程中,自然環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規律變化著.社會環境一方面受自然環境的制約,也以其固有的規律運動著.人類與環境不斷地相互影響和作用,產生環境問題.
8. heat工業質量檢測是什麼
heat工業質量檢測是一種具備高度規避性的自適應新威脅,它使用多種技術,專門規避當前安全架構中多層機制的檢測。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高度規避性自適應威脅HEAT使用多種技術,專門規避當前安全架構中多層機制的檢測,這種威脅投遞惡意軟體或竊取登錄信息,為盜竊數據、隱形監控、接管賬戶和植入勒索軟體有效載荷創造條件。
9. 質量會隨著什麼的變化而變化
由質量=密度×體積可知,質量會隨著體積的變化而變化.
10. 工業分離液態空氣是什麼變化
工業分離液態空氣是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指的是整個變化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工業分離液態空氣的原理是在低溫條件下加壓,使空氣轉變為液態空氣,然後蒸發;由於液態氮的沸點比液態氧的沸點低,因此氮氣首先從液態空氣中蒸發出來,剩下的主要是液態氧,利用了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的沸點這一物理性質。在整個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產生,因此屬於物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