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的工業發展的啟示
美國的工業發展的啟示:
盡管美國實現工業化比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時間較短,但也花了約100年時間,這說明工業化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絕不可能在短期內通過走捷徑一蹴而就。
美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是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推進的,這一點對中國極具借鑒意義。
美國的工業化首先表現為人的專業化,勞動力專業化素質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美國趕超英國過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美國獨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教育,重視人才,重視人權,重視人的成長,這無疑是其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的主要奧秘。這一點啟示在工業化過程中,人是最核心的要素,是最積極的力量,絕不能「見物不見人」或「重物不重人」
美國的工業化表現為明顯的產業聚集、區域專業化和人口集中(城市化)。這說明在工業化過程中,人口、生產要素和企業或產業都會在利益最大化法則的引導下,尋找自己的最佳位置或崗位,各種不同的地方因具有不同的優勢而在工業化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有的地方因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而成為產業和人口的聚集地。只要允許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動,這種現象就不可避免,那種期望人口、要素和企業或產業在各地均衡布局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各地競爭的結果是各自成為某方面的專業化區域。
美國的工業化是由市場化來保證的,其工業化過程也是市場不斷發育、市場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的發育和發展,國內產品市場的擴大、國際貿易的發展(或國際產品市場的擴大),都為美國的工業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制度選擇對美國的工業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前述產業協調發展、人的專業化、產業聚集、市場化等都離不開制度的作用。正確的制度選擇是美國工業化順利推進的必要條件,或者說美國工業化之所以取得成功,是與其一系列制度選擇分不開的,如美國選擇了有利於工業化的土地制度、專利制度、現代企業制度和教育人才制度等。
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對美國成功實現趕超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雖然美國的工業化較英法等國起步晚,在工業化起步時期其國內的幼稚工業一度受到英國商品的沉重打擊,但美國政府通過頒布《禁運令》和提高關稅等措施,成功地保護了紡織業等幼稚工業。即使在其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後,仍然維持了相當長時期的高關稅。可見,即使是極力倡導自由貿易和自由精神的美國,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仍然是採取內外有別的貿易政策,對內強調自由貿易,對外則強調貿易保護,目的是使本國利益最大化。
美國工業化的成功與美國政府發揮了較積極的調控作用是分不開的。在工業化過程中,美國政府並沒有完全採取放任自流的政策,而是適時採取一些必要的調控政策,促進工業化發展,如藉助發行公債、直接投資公共工程、獎勵和補貼某些產業、設立專門的管制性機構等手段,以及通過設立中央銀行、統一通貨、設立存款准備金、買賣國庫券、使用銀行支票、發展投資銀行等金融手段,促進工業化進程。這些都說明,雖然會有「政府失靈」,但在同樣存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適當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對推進工業化十分必要。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發揮了過多的作用;在體制轉軌時期,政府仍然在許多方面發揮了過多的作用,但也存在在應該發揮作用的地方沒有發揮作用的現象。因此,在今後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政府既要部分退出和防止「政府失靈」,又要加強其在「市場失靈」領域的積極作用。
2. 為什麼美國的工業科技都這么發達
美國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工業科技特別的發達。
特別是美國吸納全世界的人才,為自己服務,創造了高度的工業科技文明。
3. 英國美國成為工業強國的原因
工業革命時代開始的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
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4. 美國第二次產業革命成為工業強國的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於1875年,在19世紀美國的最後25年,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迅速發展起來,其中美國的電力電氣工業從一開始就走在世界前列,到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已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美國在1860年以前仍屬於殖民地類型的經濟:出口農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工業基礎相當薄弱。那麼,美國是如何從歐洲工業的邊緣地區和模仿者一躍而成為新工業革命領導者的?這對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有哪些啟發呢?
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會窗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與美國大量出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興產業產品相反,美國在棉紡織業這個第一次工業革命主導產業的技術上雖然也有很大改進,但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一直是棉織品凈進口國。這種歷史事實說明,一國在傳統產業上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情況下,在新興產業上可以一躍超過發達國家。
演化經濟學對此在理論上已經證明,落後國家利用勞動力、資源等成本要素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試圖在傳統產業上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將永遠不會縮小與後者的經濟差距。相反,在新技術革命剛剛興起的時候,雖然新技術最初出現在發達國家,但由於其技術體系處於最原始的早期階段,科技知識大都處於公共領域並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知識的意會性程度很低,落後國家在這時如果能夠迅速進入新技術體系,就有可能把發達國家在早期新技術和科學基礎的領先地位轉移到本國。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初三十多年中,德國也是這樣崛起的,而英國卻因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領先地位,鎖定在舊技術經濟範式之中,導致了其工業力量的衰落。
巨大國內市場規模的關鍵作用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美國並不是新技術的最初發明者;即使是從一開始就走在世界前列的電力電氣工業,美國在技術發展上也不具有佔先優勢,基礎科學研究更是落後於英、法、德,那麼,美國是如何抓住新技術革命機會窗口的呢?
美國巨大、豐富的市場使美國在國際比較中具有獨特的優勢。許多技術創新源於歐洲,但由於可以在美國市場中實現規模經濟,其發展卻是在美國進步最快。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由於本國市場狹小,歐洲技術創新在原有的技術軌道上難以開發新產品並大幅度提高生產率,而一旦被引入到美國,美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能夠很快開發出生產率高於歐洲的新產品和新工藝,申請新專利,開辟新的技術軌道,搖身一變成為新技術革命的領導者,並反過來佔領甚至壟斷技術先發國的市場。
最近的類似例子則是:德國的高鐵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但在德國和歐盟卻無用武之地,而在中國卻可以取得快速的技術進步。我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超過美國、歐盟、日本和俄羅斯的人口總和,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需市場,這種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是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重大歷史機遇的得天獨厚的絕對優勢,是任何國家所不具有的,除了歷史上的美國。但我們珍惜、保護並運用這種無以倫比的優勢了嗎?這無疑值得我們深思。
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獨享巨大國內市場為美國提供的技術創新租金
美國在19世紀許多行業上技術落後於歐洲國家,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行業中基本沒有外國直接投資,而直接投資卻是開發優勢技術的天然渠道。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對此是不會感到驚訝的,因為他在1913年就指出,曾有人說拉丁美洲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但從未聽人說美國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這是因為我們不給他們這種權利,原因就在於投資於某個國家的資本會佔有並且統治該國。美國的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華為和三一重工最近在美國的遭遇就是明證。正是由於實行了高關稅保護和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一旦國外先進技術通過「反向工程」被引進,美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就會為這種技術的進一步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歐的技術領導地位也就不得不讓位於美國了。
反觀我國,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是我國各產業長期以來的「老大難」問題,這與對外國直接投資的技術依賴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市場重於技術,珍惜、保護並利用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導部門創造領先市場,這是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歷史機遇最基本的條件。
高工資戰略
由於具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美國的崛起並不是通過出口導向型經濟、而是通過內向型經濟實現的,國內市場規模除了人口規模外,美國民眾的工資增長是其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崛起時期的政治家認為,工業化不能像英國那樣靠剝削工人來實現,而要靠開發大自然的技術創新租金為美國人民提供高工資來實現,所以,他們絕不允許像100多年後的跨國公司那樣「把利潤帶走,把GDP留給中國」,因為這樣的話,美國人民的高工資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把低工資看做是競爭優勢相反,當時的美國工業保護主義者卻把低工資看做是「禍根」,稱作是「乞丐勞動力」。他們認為,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機器生產將使高工資國家在單位勞動力成本上比廉價勞動力國家更低,原因就在於機器生產率的增長超過了工資的增加,因此,「不管在何處,由高收入勞動者所組成的國家都必將戰勝『乞丐勞動力』的國家」。
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美國工人的高工資刺激了用機械替代昂貴的勞動力,而機械發明導致了更高的生產率,從而使工資更高,這反過來又刺激了在更高程度上採用新的發明。因此,在技術創新與工資增長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正反饋的良性循環,這是美國依靠美國人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實現經濟崛起的重要基礎,這也是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頭四十年就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發明創造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深植於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
這種文化的形成與美國政治家的大力提倡是密不可分的:自本傑明·富蘭克林以來,對科學技術的尊崇就成了美國文化的一個持久特徵。美國卓越的政治家亨利·克萊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就指出,一個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培育實用技術和製造工藝優勢的國家在力量上必將勝過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國家;而在鴉片戰爭150年之後的中國,政治家們一方面在津津樂道「人口紅利」,另一方面在帶頭購買外國品牌汽車,其命運的差別由此可略見一斑。法國著名政治學家托克維爾在訪問美國後,在他1836年的經典性著作《美國的民主》中由衷地贊嘆到:在美國,人們對科學中純粹實用部分的理解令人欽佩,同時又對那些在應用中直接需要的理論部分給予認真的關注,在這方面,美國總是展現出一種自由的、原創的和富於發明的心智力量。
因此,這種文化造就了對技術新動向的高度敏感,歐洲的任何技術動向,幾乎馬上在美國就有反映,其反映之快,超過歐洲大陸本身,這幾乎成為美國的一個傳統。例如,1803年,英國開始研發蒸汽動力機車,但在英國還沒試製成功的時候,1807年美國就成功地試航了蒸汽推動的輪船。歐洲人發明了電的理論,而對之理解最透徹的卻是美國的愛迪生和貝爾等人。發明和創新是人的天職。擯棄目前在我國流行的消費主義和犬儒主義的頹廢文化,大力弘揚創造主義新文化,開創一個全民創新的新時代,這是我國通過第三次工業革命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
5. 工業化對美國有著怎樣的影響
工業化對美國的直接影響是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取代了傳統的生產模式。因為題主沒有具體問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所以我就綜合兩次工業革命一並做答。
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第一點是工業化最明顯的影響——提高了工業生產力,這是最明顯的,由此帶來的影響也有,對工人的技能和素質的要求也相應的提高了,市面上的商品種類也越來越多,類型也比以前豐富了,然後大家就開始發展貿易,然後資產階級也慢慢發展起來了。
第四點加快了美國城市化的進程,以前都是種地,到處都是一樣的農田。而現在工業發展取代了以前的大量傳統勞動力,大家當然會自謀發展,而貨物聚散的中心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個小的商業中心和城市。所以隨著美國的工業化,也推動了美國城市化的進程。
工業化不僅僅是對美國有影響,還對世界戰爭影響深遠,網上很多資料,有興趣可以看看。這里不再贅述,僅僅是談了幾點對美國本身的影響,望採納喲~
6. 美國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有利條件
經濟需求是第一,而經濟發展又是受其他因素影響,美國的地理位置相當優越無論是政治位置還是自然條件,遠離戰火且資源豐富地域廣闊,而且美國是一個新興國家,沒歷史的積淀的同時,也沒有強大的歷史保守著的強大阻力既沒有強大的飛劍實力的阻力,基於這一點,美國政府是資本主義化的,它的政策也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所在政策上也有利於它的工業化。美國初期是一個農業國家,他有著極大的經濟需求和市場這是繼主要的經濟原因,再加上禁運法令這一催化劑,勢必促使美國的工業化,基於上述原因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
7. 討論貼,論美國為什麼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首先是美國的地位得天獨厚,兩面都是大洋,南北都是弱雞,同時資源豐富,氣候適宜。第二是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和法制發展的比較好,和歷史同期國家比在一些時段處於先進位置。第三是很長一段時間重視工業,善於使用貿易保護手段保護本國工業,使製造業得到長足發展。第四,美國的資產階級領導層善於抓住時代機遇,善於應對時代挑戰,比如羅斯福在大蕭條時主動向蘇聯學習,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給資本主義續了命,在二戰中有成功坐收漁利,成為最大贏家,奠定戰後強大地位。
不過要動態來看,目前美國國內也存在尖銳而深刻的矛盾,國內分裂嚴重(看2016年大選),金融資本家、全球化資本集團和以特朗普為代表的本土實業資本家產生巨大的矛盾。同時美國這些年經濟發展也不是很好,年輕人上升空間不足,階級矛盾也再不斷加劇,美國大的趨勢更可能是走向停滯和衰退。將來會中美共治或者乾脆其地位被中國取代。
8. 都在說美國產業空心化,為什麼他的影響力還是那麼大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美國產業空心化的問題是非常嚴重的,但是由於美國的經濟體量巨大,所以還沒有顯著的表現出來。美國產業空心化在近20年一直在加劇,在此次黑天鵝事件中,美國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現在在大力的呼喊美國企業要回國。但是積重難返,哪有這么容易讓產業回國呀,再說了,這些產業即使回國了,難道就擁有了市場競爭力嗎?有可能回國了就意味著死亡。
美國的製造業佔比只有經濟總量佔比10%,但是總規模還是很大的。2019年美國GDP總量高達21萬億美元,即使只有10%,那也達到了2萬億美元。這個總規模還是排在全球第二的,在製造業方面僅次於我國的總量,還是明顯高於日本和德國。美國多年積攢的經濟優勢,哪有那麼容易一下子就垮了的呀?
美國在二戰之後,成功的進行了3次產業轉型,在轉型過程中將製造業逐步到了海外,因為很多製造業都屬於低端製造業利潤率微薄 在美國國內是無法生存下去的。所以在70年代開始,美國已經開始將低端製造業放到國際上其他國家進行生產。到了90年代又將更多的工業製品製造業移到海外去生產。而自己國內保存的則更多是高端製造業及高 科技 產業。這種方法和思想其實也是對的,但是前提是美國在海外設工廠的國家同美國的關系持續要友好。
美國在70年代到90年代,其實在國際上盟國也不少,朋友也不少。所以設廠在海外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隨著美國近年政策越來越走向極端負面,內部政治格局也越來越混亂。美國終於發現,一旦出現極端事件,美國物資的供給是出現了大問題。在今年春天發生的黑天鵝事件延續到現在,最初各類物資非常緊缺,包括口罩、防護服以及呼吸機,這些物資全部在海外,但是國際物流鏈斷裂之後,一是無法運回美國國內,二是生產國也沒有多餘物資可以支援美國。導致美國無法組織有效的物資去抗爭。
現在美國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也在緊急引導企業和生產流水線回國。但是在一個完全市場經濟的國家,這種引導的力量是極其虛弱的。企業要從經營盈利的角度出發,假如搬回美國國內,人工成本高昂,企業生產和銷售都無法賺取的利潤,怎麼能搬呢?搬回美國不就意味著企業經營不善瀕臨滅亡嗎?所以這才是嗯,擺在美國政府面前的大問題。
其實一個工業化後期國家,123類產業的產值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會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而製造業會越降越低,美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種趨勢是無法扭轉的,不管美國如何出台各種引導政策,都很難扭轉這個趨勢。
但是美國在高端製造業以及 科技 行業,仍然是在全球領先。這就讓美國的經濟影響力仍然在國際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的總體戰略不就是用高端製造業和高 科技 產業去掠奪全球,讓全球各國向它供應低端工業產品以及其他物資。
但是我們思考一下,假如美國與全世界為敵,大家都割斷了同美國的往來,美國僅有高端製造業和高 科技 行業,也一樣面臨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所以美國這個戰略成功的前提是他要與全世界人民叫好,他要與全世界其他國家保持友好往來,才有可能繼續成功。
多點理性,就是更好的。
去評論一個經濟總量居全球第一的國家,產業呈現空心化,我們要有一個比較充分的認識,那就是美囯的產業呈現一定的空心化是有其原因的,並不能簡單的指為「外強中干」。
這是因為只有綜合實力很強的國家,才能把經濟總量做到全球第一,我們不應當低估美國的產業實力。
美國在航空航天、計算機、化工、軍工的強大能力,表明它作為全球製造業強國的內力與內涵。
有一個觀點認為美國產業空心化嚴重,這一觀點是基於美國製造業增加值在GDP中的佔比,從2019年的數據看,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只有11.4%。當然,美國的GDP總量是全球第一,龐大基數下的11.4%,仍然是一個強大的數字。
美國非常重視產業頂層的 科技 創新能力,所以, 科技 和服務業成為美國最大的優勢,當然美國也意識到產業鏈完整的重要性,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已經一直在提倡製造業迴流了。
美國產業的空心化,實際上是由它自己一手造成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歐美等發達國家一直致力於「去工業化」進程,將中低端的製造業向其他不發達國家轉移。
實際上,現在美國要改變服務業支撐GDP的現狀,也不是那麼容易。這就跟推動製造業迴流不可能那麼容易,是一回事的。
你好,美國其實沒有產業空心化,美國牢牢掌控世界高端製造業,把中低端製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已,這就是美國依然強大的根本所在。
表面上看,美國中低端外移像產業空心化,其實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就像美國對華為「卡脖子」就是最好的印證。
一、美國第三服務業佔80%,工業僅19.1%,GDP仍然世界第一盡管美國第三產業佔比高達80%,但是按照比例美國工業產值高達3.7萬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可怕的。
美國在中低端產業製造確實相對較少的,但是不要認為代表美國空心化。
美國每年砸大量的資金搞科研,然後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或者直接向全世界收取專利使用費等。
美國的工業是高密集型的,像波音飛機的生產,其實就不是簡單的組裝,而是集合了成千上萬的美國本土零件生產商。
二、美國的GDP還是第一,影響力還是那麼大的原因在這里1、美國的很多世界500強企業,都在各行各業擁有核心技術的,比如電子領域的IBM和英特爾等,化學領域的杜邦等。
美國生產出來的高 科技 產品擁有高附加值,進而能夠拉高利潤推動GDP增長。
2、美國每年發放上萬億的國債,美債規模已經超過22萬億。
由於美國國債流動性好,收益高,深受美國盟國和發展中國家的青睞,美國相當於通過發放國債,把全球借來的資金用於國內投資建設,無疑讓自己的國家發展變得更強大。
3、美國掌握核心技術,把基礎性生產轉移到東南亞,因為那裡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等都是相對較低。
也就是說美國把製造業產品的主要利潤賺走了,讓這些美國大量企業擁有利潤最大化。這在美國蘋果手機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家都是知道的。
總之,美國所謂的空心化只能說是在於中低端製造產業,其實在高精尖產業中,美國不僅沒有空心化,而且還掌握了核心技術,這也就是美國影響力強大的原因所在,這就是我的觀點,謝謝。
一些人認為美國產業已經空心化,主要基於兩個理由: 一是,美國第三服務業佔80%,工業僅19.1%,顯然,美國的工業製造現在只佔GDP的20%都不到。同時,從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美國一直在提倡製造業回歸,卻未能如願以償。二是,這次發生疫情,美國國內製造業連簡單的口罩、防護服、呼吸機都要從國外大量進口,難道不能說明美國的生產製造業是「外強中干」,逐步衰退了嗎?
實際上,美國雖然第三服務業佔80%,工為僅19.1%,但按照比例美國工業產值高達3.7萬億美元,僅這個數字就相當可怕,目前全球很多國家的GDP遠遠達不到這個數字,排名世界第五的印度GDP也只有2.85萬億美元。此外,美國的軍費開支都高達7000億美元,美國的軍火都要向其國內的軍工企業采購,在美國的工業產值里,軍火生產也是大頭。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認為美國製造業已經空心化了呢?這主要是因為美國中低端產業製造確實相地較少,這主要是,自從中國加入了WTO之後,歐美國家因為考慮到人工成本的問題,就把低端製造業給中國或者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去生產,而自己卻致力於發展高 科技 產業。嚴格意義上講,美國在高端製造業上沒有空心化,美國的工業是高密集型的,像波音飛機的生產,其實就不是簡單的組裝,而是集合了成千上萬的美國本土零件生產商。美國產業的空心化,主要是在中低端製造領域相對偏弱些。
其實,當年歐美國家將中低端製造業放在中國,也是有一定的考量的,就拿蘋果手機來說,主要晶元製造、操作系統開發、零部件的設計等都在美國本土完成,而把手機配件加工製造安排在韓國、日本,最後將所有的零件組裝的工作由中國的富士康去做,因為流水線操作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這樣一來,蘋果每賣一台手機,大頭是蘋果賺了,而韓國零件生產企業賺100美元,富士康組裝企業只賺4-4.5美元的利潤。所以,將低端製造業放在美國本土之外,也確實讓美國高技企業賺得盆滿缽滿。
盡管美國將中低端製造業放到了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但是,美國的核技術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美國的很多世界500強企業,都在各行各業擁有核心技術的,比如電子領域的IBM和英特爾等,化學領域的杜邦等。美國生產出來的高 科技 產品擁有高附加值,進而能夠拉高利潤推動GDP增長。此外,美國每年都砸大量的資金搞科研,並且引進大量全球高 科技 人才,使自己一直走在世界 科技 的前列。
平心而論,美國所謂的空心化,只能說是在中低端製造業,生產能力偏弱一些,而在高精尖產業中,美國不僅沒有空心化,而且還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術。同時,美國每年還投入大量資金研究高新技術,向全球引進大量人才。當然,由於國際化的分工態勢已定,美國真正想要中低端製造業完全回歸本土,也因受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的影響,肯定也是不現實的。
世人都知道中國現在是製造業第一大國,那麼有誰知道製造業第二大國是誰?是美國,美國從來就沒有放棄過產業。
作為一個發展超過200年的國家,美國比誰都明白產業強國的道理。
二戰美國參戰到結束平均每天生產130架飛機,100輛坦克,3天一艘戰艦,7天一艘航母。這種產業能力,即使放到今天又有幾個國家能達到。美國在戰場上像珍珠港一樣的失敗即使來十次,最後仍然能取得勝利,而日本失敗一次就是最終的失敗。
回來講美國產業空心化這事,這GDP的統計口徑有關,現在的統計都是將本土生產的商品銷售額納入了統計數據。這不能代表真實的製造業能力,比如在中國的蘋果公司,在中國生產的蘋果手機納入了中國的GDP。
而如果以GNP的角度核算,美國才是製造業第一。
從GDP角度看,美國服務業佔比過高就認為美國產業空心化,這是錯誤的。實際上到現在為止,美國仍牢牢把握著製造業的核心。尖端 科技 ,和全球頂級的製造業技術大部分還是有美國人掌握。
從美國轉出的製造業都是中低端製造,高端的互聯網,晶元技術,精密加工仍然坐落於美國本土。二戰後期美元成為全球結算貨幣,這就不可避免金融業的發達,服務業擠占製造業的生存空間,附加值低的製造業就必然會出現外遷現象,形成表面的產業空心化!
美國在建國早期就確定了,產業強國的戰略,又怎麼可能放棄產業。現在的空心化只是表象,如果美國想重塑製造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成型,這與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落後根本不是一個問題。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明白這個道理,美國不僅是製造業第一,軍事第一,技術也是第一,發達國家裡面經濟增長也是第一。這種狀態下,又怎麼會沒有影響力!
沒錯,美國確實出現了產業空心化。以現在的數字來看,美國的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只有10%左右了。和德國、日本這樣的製造業強國相比,這個比重要低了一半。和我國這樣的工業化進程中的國家相比就更低了,我國超過了30%。
但是和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相比,美國的產業空心化則並沒有那麼嚴重。以上幾個國家的製造業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經下滑到8%以下了。
美國出現產業空心化,但對全球的影響力依然那麼大,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一,就是雖然美國的產製造業佔比只有10%,但是規模還是蠻大的。它的GDP總量高達21萬億美元,即使只有10%,那也達到了2萬億美元。這個規模還是排在全球第二的,要明顯高於日本和德國。日本GDP總量只有5萬億元,即使製造業比重佔了20%,那也只有1萬億美元啊,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
我們不單要看到美國製造業比重只有10%的表象,還更要看到它的規模有多大。規模才是真正的影響力,比重體現不了真正的影響力。
第二,美國的製造業站在了全球產業鏈的頂端。從附加值來看,製造業可以分為高端製造業,中端製造業和低端製造業。無疑問美國的製造業是屬於高端製造業,產品的附加值很高。比如美國的軍事工業,生產出來的戰機、導彈、軍艦、潛艇。再比如化學工業美國擁有像孟山都、杜邦這樣的世界級公司,在國際同行業中,處於寡頭的地位。比如民用飛機,美國的波音佔了全球大飛機將近一半的市場份額。只要美國進入了的製造業,它基本都是處在全球的頂端,掌握了核心的技術,因此在同行業就有相當大的話語權。
因為美國空心化的原因是抓住了高 科技 和高利潤的金融。雖然產業外移,但產業的利潤還在。所以經濟依然發展的很好。另外還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在保證海外利益的同時,還能強取豪奪資源和產業鏈的上游霸權。所以說空心化不能使美國綜合實力下降,而是全球化產業鏈分工的現象。
所以,我們不能幻想美國的產業空心化,會使美國影響力下降。真正決定美國國力下降的是高 科技 水平下降和美元信譽的崩潰。它會帶動軍事力量下滑,在全球的影響力下降。
當然,產業空心化對一個國家也是影響很大的。由其是當國家受到戰爭或者疫情挑戰時,會使一個國家迅速崩潰。因為這兩樣東西會使全球化變成局部化,產業鏈被自動打破。即便有高 科技 和健全的金融業也不行。沒有局部的完整產業鏈,就是死棋!所以,使美國可以崩潰的是疫情和世界大戰!
美國的國策是典型的抓重點,而不是面面俱到。
美國的國家體制,讓他的政府只能抓重點,而不是面面俱到。
什麼是重點?那就是高 科技 行業以及能源行業、以及金融。
美國雖然在產業上已經空心化,但是在高 科技 領域它依然是具有強大的控制力,甚至說是唯一的控制力。
比如說現在的互聯網基本都是搭建在美國的平台上,使用當時美方的系統。還有這次卡華為脖子的晶元問題,讓我們看到美國在高 科技 行業強大的地位。
第2個方面是控制能源行業。我們先來分析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其實沙特也是一個世襲的伊斯蘭國家,還是君主制,這明顯與美國的價值觀不同,但是為什麼美國人支持沙特,卻要打擊伊朗?原因在於, 沙特一直都是美元與石油掛鉤的堅定支持者 。但是無論是伊朗還是委內瑞拉,他們都對這種體質是懷疑態度。
將全世界最大宗的商品與本國貨幣掛鉤,這中間巨大的利益,很多人可能想不明白。其實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石油是誰都要的,那麼與石油掛鉤的美元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拒收,那麼中間的匯兌等等業務的利潤,何止是有這一點利潤可以比的。這也是美國堅定要求德國暫停北溪水項目的原因,斷絕歐盟從俄羅斯進口油氣,保證自己在能源行業的統治地位。
當然現在美國已經意識到產業空心化帶來的巨大問題,所以特朗普上台以後一直在呼籲製造業迴流。而製造業全產業鏈也是我國最大的優勢。
我們不能實心在理論上,更用體現互有見實作為。擠詐泡沫耀物揚為!開發物升放靈分,合發建結現化設。理改自然!共來道,實建效。為仁資道,引性目明。開發公共正明移行制度,依目瞭然。創造以生作別就業升道!節約開資勞生會利。共發結,合創業,理資革,同生得。發展新能源,減少污染為環境提供質量變利為保。開發應物成群結兌,提供開資共產聯合國際經營。科學原理 健康 以帶幸福人類擁有當然共享存生。體現財位道!依和共加當然資派,以帶順變 健康 道德所動成果反復就業因為。共享合設為人類利益公得資道存來科研實放!做自己想做的事,為別人同時想做的事。以極為來共現再得交奧!共發善制能項,為物量。共產和諧 社會 健康 生體幸福道德產業制度。改改共發一帶多變都事情!工農商合群以道科研產業存來理帶治路。共發生,制來增,和平共取以制維物生機。共發和美以生世貼。補資道再建效,領帶人類如果自然操作地球共現放式。以帶存和球源!開發類載廣泛當源,又獲資源共享互利互惠以經再生專制復利於人。再建維生資物獲利科研製會領道存容!非復再以達球和共來生。獲器領物 健康 共發產能資配生財!靈活就業財產消費。看經貼越揚復業,沒有衍資那來建結。共發開資生明 健康 專單,落實科目財質易得,科研再生成果轉化意源資道謀體。2009200642385以帶來路資源共發自然 健康 翻生備遍。
美國已在政治、軍事、 科技 、文化、經濟等全方位確立絕對優勢,自蘇聯解體後,世界已進入美利堅王朝時代;順我者昌 逆我者亡,美帝玩的淋漓盡致,大多數國家已淪為了附庸,靠進貢獲得保護;少數抗拒者被全方位打壓,要不搖搖欲墜、要不內外交困。隨著美帝的霸權主義越演越烈,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百年內難以出現挑戰者。
9. 美國的工業有什麼特點
美國工業以技術先進、門類齊全、資源豐富、生產實力雄厚、勞動生產率高而著稱於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工業生長取得巨大進展,工業設備能力與生產規模都大大超過世界其它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目前,美國的主要工業產品,如石油、天然氣、電力、銅、鋁、硫酸、乙烯、汽車、飛機等的產量,以及微電子工業、計算機技術、激光技術、宇航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核能利用和新材料的研製與開發等方面,在世界上均居領先地位;然而,在小型轎車、家用電器、通訊及辦公自動化設備、電子計算機晶元等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則在近年內落到了日本、德國等國後面。
美國工業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西起密西西比河,東至大西洋沿岸,南起俄亥俄河和波托馬克河,北至密執安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岸以南,以及新英格蘭的南部。這一工業密集的東西狹長地帶,被稱為美國的「製造業帶」。其面積只約佔全國的8%,但卻集中了美國1/2以上的製造業,成為全國工業最集中的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在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等州,一些與軍事有關的新興的工業部門,如造船、飛機、導彈、電子、汽車裝配等得到巨大發展。南部得克薩斯等州的產油區,已逐步發展成為重要的石油化工中心。70年代以來,經濟和人口出現南移現象。被稱為「陽光地帶」的南部和西部工業發展較快,其速度大大超過東北部地區。
美國工業生產的特點:第一,工業生產規模大。第二,部門齊全,體系完整。第三,新興部門和尖端技術發達。第四,工業生產分布不平衡。在東北部,所屬十四個州的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8%,卻集中了50%製造業,80%的剛產量和90%的汽車產量。在西部工業帶,航空、造船、電子和導彈等工業部門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產值的10%。在南部工業帶,石油、化工、造船和軍工等工業部門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產值的20%。
工業分述:
電力工業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其發電裝機容量、機組容量、年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美國電力工業的發展速度始終超前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在全國發電量為3000億千瓦小時時(1947),用了20年的時間翻了兩番,1967年達13000億千瓦小時以上。電力增長的超前系數(電力彈性系數)達 2左右。此後的20年,由於「石油危機」等因素,電力增長速度減慢,年平均增長率為3~4%,但仍超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1989年,全美總發電量為29582億千瓦時,裝機總容量為6.85億千瓦,居世界首位。發電用能源佔一次能源總消費的比重為33%。這一比重逐年增長,反映了電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到2000年,這一比重將增至45%以上。用電構成主要是三大用電部類:工業用電佔38%,生活用電佔34%,商業用電佔26%。隨著工業電氣化程度的提高,單位產值電耗上升,而單位產值能耗卻不斷下降,如1960年每美元產值電耗為0.9千瓦小時,能耗為1.65千克標准煤。1980年,前者增加到1.25千瓦小時,而後者卻下降為1.35千克標准煤。與此同時,生活用電水平也不斷提高。1980年,美國年人均生活用電為9536千瓦小時,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
美國電力工業的所有制格局由私營電力公司、聯邦政府經營的電力局、市政公營電力公司和農電合作社4種形式的電力企業構成,並從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形成,一直延續至今。私營電力公司幾經合並,已由2000餘家變為240家,其發電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佔全國總數的78%;聯邦政府經營的6個電力局(田納西流域管理局、邦維爾電力局、西南電力局、阿拉斯加電力局、東南電力局和西部地區電力局)和1900家市政公營電力公司,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分別佔全國總數的20%和19%。農村電氣化計劃由1936年開始執行,由內務部的農村電氣化局(REA) 向全國各農電合作社貸款,經20多年的努力,全美基本實現農村電氣化。現有農電合作社1000餘個,裝機1850萬千瓦。
美國的發電能源主要是礦物燃料,火電比重一直佔70%左右,火電中又以煤電為主,特別是1973年「石油危機」以來,煤電比重不斷增長,1984年煤電比重由1972年的44%增加為56%,油電和天然氣發電相應地由37%下降到17%。與此同時,由於易開發的水電減少,水電比重由15.6%下降到13.3%;核電比重由3.1%增加到13.5%。
美國現有火電裝機4.97億千瓦。早在1930年,世界第一台20萬千瓦機組在美國投入運行;接著在1955、1960和1965年分別投入了第一台30萬千瓦、50萬千瓦和 100萬千瓦機組。這是單機容量迅速發展的高潮時期,大致每隔5年左右單機容量翻一番,這對加快電力建設速度、降低造價和發電成本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此後,由於發電效率和運行可靠性方面的原因,放慢了機組容量增長的速度。
10. 為什麼提起工業強國,人們都喜歡拿日本和德國作為例子,而不是美國
工業發展一直作為一個國家的脊樑,支撐的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工業的好壞與否,精緻與否,都側面體現一個國家的實力,甚至體現出這個國家的民眾精神。像大家經常提及的德國,日本工業,第一印象都是,做工精細,德國更是在工業,機械做工非常精細,日本的工業發展程度更為迅速。提及工業卻不拿美國作為比較對象,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這里提起的工業強國,拿日本,德國的工業作為例子,其實下意識的將工業限制在了製造方面,拿這兩個國家作為標桿。而工業包含的種類非常之多,每個發達國家都有其發展程度比較高的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