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明清資本主義300年為什麼不能進入工業時代
因為明清的資本主義沒有真正發展起來,一直處於萌芽狀態。
『貳』 先秦之後1000多年,明代人口超過1個億,為何沒有爆發工業革命
並不是人口多就能爆發工業革命的,因為這是需要科技能力和經驗積累的。不過如果沒有明代的人口數量,也不會積攢下工業革命的經驗。
當時雖然中國人口比外國多了幾倍多,而且國土也廣闊的多,但是因為需要把人力物力放到農業上,所以工業革命一拖再拖。
『叄』 為什麼中國在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下,沒有實現工業化
在政治上,清朝的專制統治達到了封建歷史上的巔峰,乾隆後期吏治腐敗,八股取士嚴重地阻礙了知識分子的創新能力,文字獄的盛行使得知識分子鑽進古書堆鑽研考證學,有礙於思想文化的繁榮發達,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和經濟都以畸形的形態發展。與此同時,在西方英國首先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為英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法國的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思想解放和理論基礎,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戰爭又將啟蒙思想、社會契約論的理念傳播到整個歐洲,美國也通過戰爭的方式去的獨立進而發展資本主義。
在經濟上,明代末期的沿海城市雖然出現過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卻沒有太大的發展,中國人然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國家,政府在經濟上時重農抑商的。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外國對中國從貨物傾銷轉為資本輸出的經濟侵略以及大量的賠款進一步使中國經濟崩潰;同期的西方開辟新航路以後,就不斷的向海外貿易擴張,進行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從而發展資本主義,重商主義是其特點,主張以無形的手操縱市場。
科技方面,在西方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的科技與器物的發展是相較很緩慢的,這也是競爭力下降的一個原因。
如樓主所說的「變化」而言,應該就是指政治上的專制加強,以及無法與時俱進的經濟思想和科技的發展是導致明清以後綜合國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肆』 明清時代沒有產生工業革命的原因
明清統治者認為科技是見不得光的「奇淫技巧」再加上閉關鎖國政策,所以就無法產生工業革命了
『伍』 宋元時期中國科技曾領先世界為什麼科技和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明清時期逐漸
摘要
第3,中國封建統治者歷來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清朝嚴重限制手工業生產的規模,壓制了手工業的發展,不利於科學技術成果的產生和推廣。
『陸』 請簡要談談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在明清時期的中國產生
中國自秦開始,就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這種大一統是建立在皇權,吏治(郡縣制)的有效協作之上,是一種高度組織化的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無疑是超前的。反觀西方,他們的城邦傳統,封建領主制度則要散漫的多。
單拿收稅一項來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什伍相里制,十家為什,五家為伍。到西漢,進一步發展成編戶齊民,將個人信息完整記錄到官方文書中,只有這樣的管理技術才能維持那麼龐大的帝國統治。
而歐洲的賦稅則是各管各的一畝三分地,國王管國王的,教士管教士的,貴族管貴族的,平常歲月誰也管不到誰的頭上。這就是小國家的好處,政治上比較單純,大家看問題比較簡單,技術問題就是技術問題,政治問題就是政治問題。
現在都鼓吹西方的小政府,這是因為你站在現代物質水平的基礎之上來理解古人。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散漫的治理是很難形成強盛的國力的。你看西方近代化的過程,不僅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家整合也是如火如荼,鐵血宰相卑斯麥就是以統一德國大大小小的公國而聞名。
這就是西方的發展路徑,科學技術發展推動政治整合,科學技術發展在前,政治整合在後;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仰奈於小政府,相對鬆散和包容的社會氛圍。
而中國的發展路徑則是另一種,它是政治整合推動生產力發展,政治整合放在了第一位。這種大政府,整合的資源更多,管理的人口和幅員更廣大。其副作用是,管理太過嚴密,人們的創造性受到了壓制。而在人類漫長的農業史上,中國模式顯然更為先進。
近代東方與西方的分野實際上是政治與科技的分野。在這之前,政治整合能夠形成優勢,推動生產力的較快發展;在這之後,科技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效率遠遠超過了政治整合的水平。
中國很多公司都注重模式創新而非技術創新,其實是這一文化傳統的延續。因為所謂的模式創新,其本質就是政治創新,停留在整合資源的層面。西方更注重技術創新而非模式創新,這是西方發展模式的延續,也是他們的成功經驗。
『柒』 中國明 清時為什麼沒有產生西方的工業革命,文藝復興以及科學學科(化學,物理,生物)的誕生呢
1.思想狹隘、坐井觀天,閉關鎖國,不積極向外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總以天朝自居。
2.中國自古是農業之國,以農業為本,重農抑商,對於人們來說,科學並不是第一生產力,不重視科學的發展;而且明清時八股取士等一些做法,鉗制了人民思想的發展,是人們只知死讀書做官發財,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科學技術和文化的落後。
3.西方的工業革命,文藝復興以及科學學科(化學,物理,生物)的誕生也是資本主義發達的產物,而中國由於一直是封建制度,自然不可能有資本主義產物。
4.中國明清時期農民起義、反叛比較多,國內比較混亂,不可能有時間弄科研。
5.西方資本主義不斷發展,向外殖民,掠奪了大量的原料和金錢以供科技發展。
6.中國近代遭受帝國主義的壓迫,也是中國為什麼沒有西方的工業革命,文藝復興以及科學學科(化學,物理,生物)的誕生的外部條件
看我手打了這么多,把分給我撒!!!絕對正確
『捌』 明清時期,科舉選拔了眾多人才,但為何沒有爆發工業革命呢
明太祖一朝的基本盤,是宗室和功臣。在靖難以後隨著削藩的深入,明朝的統治基本盤逐步變成了內庭為首的閹黨+內閣為首的文官,宗室只是沒有管理權的小股東。明朝在剛開國時就定下了極低的商業稅,同時也將除了食鹽以外的主要產業都對民間開放。包括海禁其實也沒有徹底執行(相比起康熙五下禁海令兩下遷海令,明朝只有朱元璋和嘉靖下過兩次,這可不是執行力度問題而是執行意願的問題),海禁期間出使琉球的使團的船隻就是由民間製造的。可以說,晚明的商業繁榮與明初的國策關系還是不小的。
基本盤太小、太弱,維穩壓力就太大,就體現為清國個人素質都很高、個個也都很勤政,然而效率未必高。明朝的統治基本龐大,所以就不需要的個人素質,也可以活得很舒服,效率卻不低,國祚還比清國多8年。
『玖』 清朝沒有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全部原因都有哪些呢
最主要原因是中國勞動力多,人工便宜,但是消費市場需求有限,低效的人力工作完全可以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所以就沒有動力去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研究工業化生產。
『拾』 從市場、技術和資源來分析,為什麼明清沒有爆發工業革命
江南是明清時期中國原始工業化水平最高的地區。在18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爆發前夕,江南的原始工業化程度絕不亞於英國,而雙方都以輕工業為主。彼此不同之處在於,英國的重工業自16世紀開始便迅速發展,在工業上所佔的比重也日漸增加,但這種現象沒有在江南出現。
自明朝後期至太平天國運動的兩個多世紀里,江南棉紡織業的生產擴大了一倍多。到了19世紀初,江南從事棉紡織業的農戶已佔總數的65%以上,每年所需要的棉花達300萬擔。另外,江南絲織業的生產規模只不過略遜於棉紡織業,而其他輕工業,如碾米業、釀酒業、榨油業、服裝業及印刷業等,亦具相當規模。到了19世紀初,江南輕工業的重要性已和農業相當。
相比之下,明清江南的重工業卻微不足道,沒有什麼重要發展。除了一些小規模的採煤業外,江南基本上沒有煤鐵業。工具製造業還是繼續生產傳統的簡單手工工具。造船業有些發展,但江南所造的海船主要是沿海航運的沙船,最大的不過375噸。其數目從明嘉靖時的約1 000艘增至清道光時的3 000艘,總噸位從明末的5萬噸增至清朝中葉的38萬噸。
中國雖然擁有豐富的煤礦,但大部分在北方。江南本身的煤炭資源非常貧乏,附近省份如兩湖、江西和安徽等的產煤量也不大,除去本地之用以外,可輸往江南的煤炭極有限,而且價錢昂貴。根據李伯重的估計,江南若要建立一個與1720年英國規模相當的制鐵業,需要15萬噸以上的煤,其價錢超過1 000萬兩白銀。即使附近省份能出產這樣多的煤,江南亦無能力購買38。此外,江南及鄰近地區的薪炭資源也不豐富,除去其他用途外,可供工業使用的薪炭不會很多。
江南一帶有一些小型的鐵礦和銅礦,但因為缺乏燃料而在明清時期沒有開采。江南工具製造業和造船業所用的鐵,主要來自昂貴的進口鐵和廢鐵的再利用。
在明清時期,江南只有浙西山區還有一些森林,但由於交通不便,能運出的木材不多,造船業和建築業所需要的木材很多要靠長江中上游及福建的輸入,生產成本和運輸費用都相當高。
由於能源和材料短缺,明清江南的煤鐵業、工具製造業和造船業等重工業發展緩慢,這一點不難理解。但另一方面,江南卻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江南人口自明末的2 000萬增至太平天國運動前夕的3 600萬,同期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465人增至837人,為當時全球之冠。相比之下,工業革命期間英格蘭和威爾士每平方公里人口不過40人,總人口不過600萬人。況且,江南在普及教育和栽培技術人才方面很有成績,勞動人口質素相當高,明清時期中國著名的技術專家和發明家,有過半出自江浙。輕工業對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對較小,對勞動力的依賴卻相當高,因此勞動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輕工業的發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機器。而江南輕工業所需要的主要原料棉花和蠶絲,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其他原料像稻穀和大豆等,則可依賴引進。
英國和江南的情形不同。英國擁有豐富的煤礦和鐵礦,同時還能夠從瑞典等國進口鐵。因為它是島國,依靠海路運送煤鐵既便宜又方便。這些條件成為英國重工業能夠迅速發展的大前提。
因為工具和機器製造業落後,江南的輕工業一般都依賴簡單的工具和手工操作,企業形式以家庭經營的小作坊為主,使用復雜機器的較大規模作坊非常罕見。但中國並非缺乏製造大型復雜機器的知識,在元代發明的水轉大紡車的技術水平已接近英國工業革命前期所發明的紡紗機,只不過因為水力和材料的短缺,該紡車未能在明清江南使用及得到進一步發展。英國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教授霍布森(John Hobson)更相信,中國宋元時期的紡絲機在13世紀輾轉傳入義大利,然後再傳入英國,這些中國的紡絲機便是工業革命時期發明的紡紗機的前身。
江南的輕工業還有一個特點,在明清時期,農村地區大部分時間相當安定,沒有戰亂,小作坊無須城池保護,加上農村工資比城市低廉,因此明清的家庭小作坊便集中在農村地區47,而江南的勞動密集型水稻經濟正好與家庭小作坊式手工業互相配合。這種現象在日本的德川時期和明治前期也出現過。
從以上的討論可見,明清江南偏重輕工業是基於資源條件和地理因素,這和美國在19世紀中期以前還是以木材經濟為主(見本章第一節)有相似的地方——雙方都在當時的資源條件下,選擇最有效的發展途徑。美國森林資源豐富,開始時很自然利用木炭為燃料,以木為材料。但美國也擁有豐富的煤鐵礦,只不過因為煤鐵價較高49,所以不用煤為燃料和鐵為材料;待木價上漲後,很自然地轉而發展煤鐵業。江南缺乏能源和材料,除非能夠自外地引進廉價的煤,否則重工業很難有所發展;而在缺乏重工業的支持下,單獨依靠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是很難出現突破的。
江南的技術人才是明清時期全國最優秀的,只可惜他們的才幹沒有機會在重工業方面發揮。而北方的煤鐵豐盛地區,在北宋以後飽受戰火蹂躪,科技人才和知識損失不少,到了明初已非經濟蓬勃及原始工業發達之地;在缺乏技術人才的情形下,發展速度自然也較緩慢。
歐洲大陸國家和中國也有相似的地方。法國和荷蘭等國有很多科技人才,卻因為缺乏廉價能源或工資低廉,而沒有爆發工業革命;東歐擁有豐富的煤礦,卻因為缺乏科技人才而未能好好利用資源。只有英國獨享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經濟發達、市場需求大、科技人才輩出,同時又擁有豐富的煤鐵礦,因此重工業得到迅速發展。而重工業的發展和礦物能源的大量使用,正是工業革命的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