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革命怎麼逃離馬爾薩斯

工業革命怎麼逃離馬爾薩斯

發布時間:2022-11-15 22:35:37

⑴ 思考西方如何跳出農業限制和馬爾薩斯陷阱的

思考西方是通過人口的增長和工業革命跳出農業限制和馬爾薩斯陷阱的,
按照西方的歷史經驗和學術智慧,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時代,人口迅速增加是不可能的,必然要受到馬爾薩斯陷阱的限制。
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其理論被人稱為馬爾薩斯陷阱。 馬爾薩對於不同等級和階級之間的消費標准並無嚴格的限制。

⑵ 窮人為什麼要生孩子,養又養不好

窮人到底應不應該生孩子」,是中文互聯網上最經久不衰的話題之一。在任何一個悲慘故事的背後,你都能看到人們對貧窮的不解和憤怒:既然窮,為什麼要生這么多孩子?


即使一則新聞不那麼慘絕人寰,人們指責窮人的熱情也不會消減多少。四川遂寧一對農民夫妻20年生了11胎,有人就會感嘆「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社科院報告稱農村家庭畢業生失業率高達30.5%,有人就會振振有詞「窮人不要生那麼多孩子,就算犧牲其他孩子資源上了大學,也找不到工作」。


我們如今總結這些人的論調,無非以下幾種:一種是質疑窮人父母的動機,說窮人是「繁殖癌」;一種是質疑窮人父母的能力,「不能給孩子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就別生了」;還有一種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孩子其實並不想生在你們家」……


感謝這些中國人嘗試選擇獨立思考,但很遺憾,他們說的全都是錯的。

逃離馬爾薩斯陷阱



我們首先要解答一個問題,為什麼人要生孩子?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經濟學家對生育的理解主要來自馬爾薩斯理論:當收入增加,生育率就會提高,而生育率提高會帶來人口過剩,人口過剩又會造成收入下降,最終帶來戰爭、飢荒和死亡。勞動力變得稀缺了,收入又再次增加,人類的命運就這樣循環往復。


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是馬爾薩斯理論最典型例證之一。工業革命前至少600年,英國人均收入水平上下波動,但就是不能持續增長。黑死病爆發後一百多年(1310-1450年),勞動力短缺,導致生活水平提高(收入水平提高),這帶來了人口恢復。隨著人口增長,科技進步卻跟不上,生活水平再次下降。


中國生育率已經是全世界最低之一 /視覺中國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在這一領域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貢獻。貝克爾提出並發展了「數量-質量」權衡理論,認為父母在孩子的「數量」和「質量」上面臨取捨。


起初,父母更在意孩子的數量,而不太在乎單個孩子的質量。隨著收入增加,父母自然會追求更高的生活標准,對孩子質量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從而隱性地推高了孩子的價格。此外,當母親受教育程度更高,生孩子的機會成本也在上升,養孩子也是要時間的。此時父母就會選擇少生孩子,提高單個孩子的質量。

⑶ 馬爾薩斯陷阱的西方國家跳出陷阱的經歷

按照西方的歷史經驗和學術智慧,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時代,人口迅速增加是不可能的,必然要受到馬爾薩斯陷阱的限制。近代以來,歐洲人口增長確實發生在工業革命之前,這主要得益於智利的硝石開采和秘魯沿海的鳥糞石資源,這促使歐洲在化肥工業成長起來之前,就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業的單產水平,這是歐洲突破馬爾薩斯陷阱的歷史因素,這個突破本身是作為地理大發現之後資本家的革命性作用來受人稱道的。

⑷ 現代工業資本主義國家是如何走出馬爾薩斯陷阱的

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源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這個理論就被人稱為「馬爾薩斯陷阱」。

制度演化,由地理大發現引發的市場以分工深化和市場規模拓展為特徵的斯密動力與工業革命,這三者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的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近代以來英國的人口有比較大的增長,但由於其經濟增長遠遠快於其人口增長,所以沒有陷入"馬爾薩斯陷阱",並實現經濟較長時間的發展.

歐洲人口增長確實發生在工業革命之前,這主要得益於智利的硝石開采和秘魯沿海的鳥糞資源,這促使歐洲在化肥工業成長起來之前,就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業的單產水平,這是歐洲突破馬爾薩斯陷阱的歷史因素,這個突破本身是作為地理大發現之後資本家的革命性作用來受人稱道的。

在人口學研究中間發現,早期的人口生產情況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同時存在,人口的高出生率受到高死亡率抵消之後,呈現低增長率趨勢。
在工業革命之後,大約經過了100多年的時間,西方人口生產上的「兩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就逐步被「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趨勢所取代。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高死亡率的各種因素,是人口再生產與農業時代生存資料實現匹配的關鍵過程,馬爾薩斯說戰爭、飢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與生存資料生產水平相適應的道路,人口數量要在某種方式和程度上與農業發展成比例的觀點是一個內含的邏輯。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9-2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⑸ 結合我國的大政方針談談如何應對馬爾薩斯人口陷阱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16

⑹ 是第一個跳出輪回的國家,曾險些逼瘋的祖國是誰

這個國家應該是英國,畢竟英國是第一個通過工業革命而擺脫了馬爾薩斯陷阱的國家。逃脫了馬爾薩斯陷阱的輪回,正視物質生活和人類需求之間的矛盾。

但是,這個世界上仍存在著不少發展中國家,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同樣面臨這樣的技術水平,可現實上卻仍處於貧窮的狀態。並且,已經有很多發展中國家正在面對人口眾多但資源匱乏的問題,比如非洲國家則最為嚴重。

⑺ 現代工業資本主義國家如何走出馬爾薩斯陷阱

馬爾薩斯陷阱,又稱為「馬爾薩斯災難」,以政治經濟學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命名。
在工業革命之後,大約經過了100多年的時間,西方人口生產上的「兩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就逐步被「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趨勢所取代。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高死亡率的各種因素,是人口再生產與農業時代生存資料實現匹配的關鍵過程,馬爾薩斯說戰爭、飢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與生存資料生產水平相適應的道路,人口數量要在某種方式和程度上與農業發展成比例的觀點是一個內含的邏輯。馬爾薩斯提出兩個級數的理論: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就被人稱為「馬爾薩斯陷阱」。
200多年前,一位名叫馬爾薩斯的英國牧師出版了一本小冊子《人口原理》,描繪了英倫島國人口膨脹的可怕前景。200年間,英國通過開拓殖民地、推進工業與技術革命以及開展對外貿易,安全繞過了「馬爾薩斯陷阱」。

⑻ 滅霸與馬爾薩斯

最近上映的電影《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中,大反派滅霸為了解決有限的宇宙資源,無法供養無限增長的生命,歷經「艱難險阻」,消滅了宇宙一半的生命。

現在看來,這個想法很是極端和天方夜譚,但是在人類歷史上,這個觀點曾經還作為科學理論被很多人推崇。為了了解它的來龍去脈,我們就從一個叫馬爾薩斯的人,和其忠實的信徒滅霸談起。

滅霸,Thanos,泰坦星人,以「滅霸響指」聞名於世。個人標簽:馬爾薩斯陷阱的篤信者,計劃生育工作堅定的擁護者和執行者,宇宙計生委主任。

許多年前,泰坦星經歷一場災難性的轉變,他們人口過剩,資源即將耗盡,滅霸建議他們隨機滅絕一半人口以度過災難。然而大家拒絕了他的想法,把他當成一個瘋子,並放逐了他。

最終泰坦星消亡,滅霸為了不讓這種悲劇重演,決定消滅宇宙所有行星中隨機選擇的一半生命,以挽救星球的平衡。滅霸集齊六顆無限寶石後,打一個響指便消滅了宇宙一半生物。

馬爾薩斯 ( 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年2月13日-1834年12月23日),英國人口學家和政治經濟學家。以其人口理論聞名於世。馬爾薩斯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家庭。他的父親丹尼爾是大衛·休謨和讓-雅克·盧梭的朋友。其父親主張改變社會制度可以解決社會問題,馬爾薩斯在此議題上抱持反對的悲觀立場。

為反駁父親的論說,1798年,32歲馬爾薩斯於發表《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並與1803年再版,這部著作被譽為人口科學的開山之作。

人口論的主要觀點如下:

馬爾薩斯指出,以指數趨勢不斷增長的人口早晚會導致糧食供不應求,最終會出現災荒、瘟疫、戰爭等等,使人口減少。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這被稱為 馬爾薩斯災難 ,也成 馬爾薩斯陷阱

上圖中的交叉點就是社會經濟所能承受的人口的最大值,人口超過這個數值,就會出現災難性事件使人口減少。這個點被稱為 馬爾薩斯陷阱的人口天花板 ,或 馬爾薩斯天花板

根據馬爾薩斯的理論,出現的飢荒、瘟疫等等是人口增加之後必然要發生的,人口總要以某種方式被減少,這是 人口自然規律 決定的。而這種人口的減少,是對社會整體發展是有利的。

比如說發生在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

13世紀是歐洲中世紀的黃金期,當時貿易繁榮,人口增長迅速,英格蘭的人口翻了一倍,從200多萬增加到500萬。

好景不長,人口增長漸漸超過了經濟生產力,達到了 馬爾薩斯天花板 。租金漲起來了,但是因為勞動力的增加,為了競爭工作崗位,窮人們競相壓低薪水。收入的減少,導致人們對商品的需求開始下降。為了養活日益增長的人口,人們連貧瘠的土地也開墾了,播種進地里的種子越來越多,收成卻越來越少。

沒過多久,飢荒便真的來了。1315年至1317年多雨的夏季,整個北歐地區的小麥突然減產了一半以上。其後幾年持續欠收,牛群也流行起了瘟疫,使得更多的土地荒廢。整整30年,人口增長陷入停滯,直到14世紀30年代的黑死病(鼠疫)爆發,人口徹底崩潰。短短幾年間,歐洲有占總人口數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

下圖是1346年至1353年黑死病在歐洲的蔓延示意圖

黑死病在當時社會無異於死神一般,讓人間變成地獄。但是,後世的許多學者卻把黑死病看作歐洲社會轉型和發展的一個契機。經歷了黑死病後,歐洲文明走上了另外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原來看起來非常艱難的社會轉型因為黑死病而突然變得順暢了。

14世紀初的歐洲正處在經濟轉軌區間,由於人口的暴增,人工成本不斷降低,由於勞動力實在太便宜了,僱主甚至連牛車都不買了,更別提發展先進技術。社會進入被稱為「 勤勞革命 」的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面對飢荒等災難是毫無抵抗力的。

瘟疫過後,由於人口的減少,人們開始尋求先進的技術彌補減少的工人,越來越多先進技術出現。歐洲最終走上了資本密集型的道路,放棄了勞動密集型的軌道。

瘟疫的橫行無忌,也使天主教會的專制地位被打破,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乃至啟蒙運動產生重要影響,從而改變了歐洲文明發展的方向。

從這個角度來看,馬爾薩斯的理論似乎非常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讓我們再看一個事例,它發生在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提出之後。

愛爾蘭大飢荒 ,俗稱 馬鈴薯飢荒 ,是一場發生於1845年至1852年間飢荒。造成飢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種稱為致病疫霉的卵菌所帶來的晚疫病,造成馬鈴薯腐爛繼而失收。在這7年的時間內,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人口銳減了將近四分之一。

馬鈴薯在16世紀下半葉被西班牙人帶回到歐洲傳播開來,英國人把土豆送到了他們最早的殖民地,也是離他最近的愛爾蘭去種植。

土豆起源於貧瘠、低夜溫、乾燥、短日的環境,到了潮濕、多雲、寒冷的愛爾蘭也適應的很好,相比起小麥和大麥,土豆的產量高出許多,這讓越來越多的愛爾蘭人選擇種植土豆。土豆產量高,營養豐富,隨著土豆種植的普及,愛爾蘭人口的快速增長。在1780-1840的50年間,愛爾蘭人口從400萬激增到了800萬人。

隨著人口的暴增,問題隨之產生。當時愛爾蘭三分之二的人口是靠農業為生的佃農,再加上愛爾蘭人的遺產是諸子均分制,導致每人可獲得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小,因此只有種植馬鈴薯才能養活家人。由於人口增加,人力成本降低,愛爾蘭的農民也進入了14世紀初中世紀歐洲的發展模式:勞動密集型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他們放棄了新工具,主要依靠人力來種植和運輸。這樣的生產力模式,面對土豆的大面積減產,後果可想而知。

利菲河畔的愛爾蘭大飢荒紀念雕塑群:

愛爾蘭馬鈴薯欠收,在18-19世紀其實屢見不鮮。但是發生在1845年的大飢荒之所以特別嚴重,和當時的英國殖民政府的應對措施有很大關系。

不知是否因為受到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影響,英國媒體將這場災難視為上帝對愛爾蘭人「奢侈」及「無憂無慮」生活的警告。英國政府面對災荒的做法,可以用無動於衷甚至趁火打劫來形容。他們對愛爾蘭的援助寥寥無幾,而且還允許愛爾蘭的作物不斷出口。1780年愛爾蘭發生農作物失收時,英國政府為防飢荒,不顧貴族與商人的壓力下令禁止愛爾蘭的農作物出口;但這次飢荒發生時,英國政府並未發出糧食禁止出口的命令,仍有大量作物被送到護衛戒備的港口而輸出至英格蘭。

我們仔細看這兩個例子就會發現,人口的增加確是災難發生的前奏,但是整個社會放棄技術的發展,退化到自給自足的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才是導致社會無法承受災難的根本原因。

在人類的農業社會歷史中,多次出現重返自給自足狀態的事情。

18世紀的日本就是如此。當時由於人口的迅速膨脹,土地變得很稀缺,勞動力非常便宜。與其空出寶貴的土地放牧牛馬來拉犁,還不如用人力耕地更具經濟性。漸漸整個國家幾乎沒人知道犁是什麼了,牛和馬都極為罕見,運輸和灌溉全靠人力。日本奇跡般地放棄了技術和貿易,退回到自給自足的狀態,也就是勞動密集型的勤勞革命。

《理性樂觀派》一書將這種退化歸結為 交換和專業分工 的退化(交換和專業分工會帶來貿易繁榮和技術創新)。提高 專業分工 的程度,可以讓有限的資源養活更多的人。反過來說,要是 交換 變得困難起來,人們就會減少專業分工,這樣就算人口沒有增加,也會出現人口危機。馬爾薩斯式的危機並不是人口增長的直接結果,而是專業分工削弱所致。

馬爾薩斯陷阱的人口天花板不是由 土地 的承載力決定的,而是由 經濟 承載人口的能力所決定的。

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幸運的逃脫了馬爾薩斯陷阱。從1750年到1850年這100年間,英國的人口由750萬增加至2100萬,但隨著勞動分工的日益精密化,貿易越發繁榮,技術飛速的發展,經濟的增長速度遠超人口的增加速度。英國的土地面積雖然沒有變,但是經濟承載人口的能力卻大幅提高。

依靠全球貿易帶來的豐富的原材料,化石能源煤的開采利用,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在工業革命結束時,英國越過了馬爾薩斯陷阱,成功的實現了人口和生活水平兩方面的提高。

後來人口的發展趨勢馬爾薩斯估計猜想不到:在工業革命之後,大約經過了100多年的時間,西方人口增長上的「兩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就逐步被「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趨勢所取代。

非但經濟率先發展的歐洲如此,亞洲國家也是如此。孟加拉國1955年每名婦女平均要生6.8個孩子,到2010年左右減少到2.7個。未實行計劃生育的斯里蘭卡,生育率也從1955年的5.77個降到1.88個,和同時期實行計劃生育的中國減少幅度基本一致。

由於人們壽命延長,兒童死亡率下降,世界人口膨脹的勢頭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但世界人口出生率正在不斷下降。現在整個世界正處於從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這一「 人口過渡 」的下半段。

《理性樂觀派》這本書花了一個章節的篇幅,從人類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了我們是如何逃離馬爾薩斯陷阱的。書中的結論是: 當勞動分工達到所有的個體都彼此交換商品和服務的程度,不再依靠自給自足,人類這個物種的數量大爆炸就停止了。 隨著各國變的更富裕、更健康、教育程度更高、城市化率更高、自由度更高,出生率會降低。 經濟自由 實際上造就了一雙無形而又仁慈的人口控制之手。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從發表時,就伴隨著爭議。恩格斯稱馬爾薩斯的理論「……是現存最冷酷無情、最野蠻的理論,一個摧毀了愛人如己和世界公民等所有美好詞彙的、絕望的系統。」

諷刺的是,馬爾薩斯的理論發表時,正處於他自己的祖國英國工業革命期間,也正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的巨大發展,使他的理論破產。

雖然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不適合於人類社會,但是在生物界其他的物種中卻很適用。他的理論對一個為人類科學做出很大貢獻的人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達爾文。達爾文在他的《 物種起源 》一書中說,他的理論是馬爾薩斯理論在沒有人類智力干預的一個領域里的應用。達爾文終生都是馬爾薩斯的崇拜者,稱他為「偉大的哲學家」。

參考:

1、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

2、 人口論

3、《理性樂觀派》Matt Ridley

4、 黑死病

5、 愛爾蘭馬鈴薯危機

6、 愛爾蘭大飢荒

7、 2分鍾帶你了解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

⑼ 為何工業革命後世界脫離了馬爾薩斯陷阱

馬爾薩斯提出兩個級數的理論: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就被人稱為「馬爾薩斯陷阱」。
但是社會在不斷的進步,生存資料的增長在工業革命後超過了人口的增長,而農業的發展水平
也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段提高,因為工業革命在人類的進步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世界才會在
工業革命過後脫離馬爾薩斯陷阱

⑽ 17世紀後200年間英國、中國是如何繞過馬爾薩斯陷阱

樓主,首先要清楚,馬爾薩斯陷阱是適用於以農業發展為主 的國家!17世紀後,英國工業革命之後,已經成高度工業化的國家!

而 17世紀 明清兩朝依然在馬爾薩斯陷阱之中,比如 有了康乾盛世,和平 使得人口增多,而國家依然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階段,這不就是馬爾薩斯陷阱嗎?

閱讀全文

與工業革命怎麼逃離馬爾薩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車門軟包用的什麼海綿 瀏覽:234
比德文電動汽車手機如何充電 瀏覽:151
奧迪顯示缺一升機油還能開多久 瀏覽:654
家用電壓是多少工業電壓是多少 瀏覽:967
奧迪s3sportback怎麼買 瀏覽:63
ie工業工程如何發展 瀏覽:587
常州汽車保養哪裡好 瀏覽:77
寶馬x1前剎車自動抱死是什麼原因 瀏覽:94
汽車缺氟怎麼看 瀏覽:829
奧迪什麼時候這么便宜 瀏覽:189
如何改裝家用汽車床 瀏覽:1000
安徽工業卷軸紙哪裡有 瀏覽:472
工業壓力管道需要什麼資料 瀏覽:850
奧迪q8點煙保險在哪裡 瀏覽:408
奧迪25v6和20t哪個貴 瀏覽:844
汽車後備箱如何從內打開 瀏覽:411
工業機器人如何發展新行業 瀏覽:469
工業電表直通怎麼接線 瀏覽:451
奧迪什麼車有面子又便宜 瀏覽:193
南京中央門汽車站怎麼去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