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製造手工業

如何製造手工業

發布時間:2022-11-15 17:58:40

⑴ 三大改造中是如何對手工業進行改造的

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
通過合作化道路,把個體手工業轉變為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個體手工業是以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從事商品生產的一種個體經濟,在中國國民經濟中佔有一定的地位。1952年手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1%,農村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很大部分來自手工業。從1953年起,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決定逐步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採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過渡的步驟,從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發展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底參加手工業合作組織的人數已佔全國手工業從業人數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⑵ 分析推動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條件主要有哪些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得到較大發展是在明清時期,其主要條件是:明清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階級關系和勞動力性質的一些變化。1、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減輕了。從「一條鞭法」到「攤丁入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賦稅具有了財產稅的形式,使國家收取的稅收與地租徹底分離了。農民也不再承擔「人頭稅」和繁重的國家勞役。有了相對的人身自由從事手工業生產。2、手工匠人的社會地位提高了。明清以前的手工業工匠基本上都是近似奴隸的身份,明清時期,工匠除了定期為國家服役外,有了人身自由。到了清朝時期,更進一步廢除了了象徵身份低賤的工匠們的「匠籍」制度,使工匠成為社會平等一員,成了與農民社會身份平等的人。這樣,手工業技術掌握者——工匠們就擺脫了封建國家對他們的束縛,可以自主地從事手工業生產了。3、農民和地主的階級關系發生了變化。明清之前,農民和地主有著深厚的人身依附關系,農民只能耕種他所依附的地主的土地。「一條鞭法」之後,尤其是「攤丁入畝」之後,農民可以自主選擇租種那個地主的土地,與地主徹底割斷了人身依附關系。明代以後,出現了沒有土地只靠為地主「打長工」、「打短工」生活的雇農,他們與僱傭他們的地主是勞動合同關系,基本上與地主沒有了人身依附關系。盡管他們還有簡單的生產工具,有些簡單的生產資料,與地主的社會尊卑身份還有差別。但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的這些人,為手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4、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商品市場的初步形成,加上強勁的社會需求是手工業發展的重要條件。明清時期,尤其是「康乾盛世」之前,隨著國家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實施,大部分人得到了實惠,占社會絕大多數的農民比以前富足多了,有了可以用於進行商品交換的剩餘產品。社會需求增大了,手工業產品就有了廣闊的市場,這也極大地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5、外貿拉動也是促進手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當時,我國壟斷著陶瓷、茶葉、絲綢的國際市場,外國對這些產品的巨大需求,也極大地推動了手工業的迅速發展。6、國家採取了一系列鼓勵手工業發展的政策。明清時期,國家放鬆了對手工業生產的限制,把「重農抑商」的政策變為「以農為本」,採取措施鼓勵手工業發展,這也是手工業能夠得以發展的重要條件。

⑶ 《考工記》提出的手工業製作原則是什麼

提出的手工業製作原則是「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大意是順應天時,適合地氣,材料優良,工藝精湛

⑷ 對手工業的改造方式是什麼

對手工業的改造方式是生產合作社,引導農民、手工業者加入生產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11月開始至1956年底結束,全國90%以上的手工業者加入了合作社。
手工業是指使用簡單工具,依靠手工勞動,從事小規模生產的工業。它最初與農業融為一體,屬於農民副業性質的家庭手工業。農民把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作為原料進行加工,或者製造某些勞動工具和日用器皿。其產品除滿足自己的需要外,多餘的予以出賣。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的個體手工業。個體手工業的特點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使用私有的生產資料分散經營,一般不僱用工人或只僱用做輔助性工作的助手和學徒,並以本人的手工勞動為生活的主要來源。

⑸ 宋代手工業在紡織、制瓷、造紙造船以及匠工等方面的發展是怎樣的

(1)在礦治業方面:北宋北方以煤鐵開采為主,南方以有色金屬治煉為主,還開採石油。

(2)在紡織業方面:絲織業最發達。四川和兩浙水平最高,北宋時婺州(浙江金華)發展成新的絲織業中心:南宋在蘇州、杭州、成都三個官營織錦院各有織機數百台。機戶與生產者。棉織業開始出現。

(6)工匠身份的變化:北宋的手工業生產,從總體上講,仍然是與農業相結合的家庭手工業占優勢,但無論官營或私營手工業都有很大發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官私手工業作坊中工匠身份有了變化。私營作坊使用雇傭工匠,他們領取錢米作為雇值。官營作坊役使的工匠,除隸名軍籍的軍匠及民間招募的和雇匠外,還有一種列入匠籍的工匠,稱「當行」或「鱗差」。這種工匠在人身上雖不像和雇匠那樣自由,但他們和唐朝的番匠已有不同,不是無償服役,而是付給一定的「雇值」。有的部門還出現了類似計件給雇值的方式。這些情況表明,北宋工匠所受的人身束縛已有所松

⑹ 我國古代手工業的主要形態和基本特點分別有哪些它們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古代手工業的主要形態和基本特點:
1.冶鑄業

(1)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業的主要部門;商朝青銅鑄造規模大;西周青銅產品趨向生活化。

(2)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創造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銅鑄造工藝有新的創造,出現了金銀錯新技術。

(3)魏晉時期:北魏相州以製造軍刀著稱;百煉鋼技術相當成熟;發明了灌鋼法。

(4)唐朝時期: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5)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生產規模擴大。

跟蹤思考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在哪些方面領先世界?

2.紡織業

(1)商周時期:出現斜紋提花織物,還出現刺綉。

(2)曹魏時期:在紡織業中心襄邑、洛陽等地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蜀錦聞名遐邇。

(3)唐朝時期: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絲織品品種繁多,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有的絲織品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4)明朝中後期:蘇州絲織業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

跟蹤思考

魏晉、隋唐時期,我國紡織業的發展有哪些突出的表現?明朝絲織業中出現的新經濟現象是什麼?2005年,美國、歐盟等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設限能否說明我國的紡織技術仍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3.陶瓷業

(1)商周時期:出現了原始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2)魏晉時期:制瓷技術日臻成熟。南方盛產青瓷,器皿形制美觀;北方創制出白瓷,為我國制瓷業開辟了廣闊前景。

(3)唐朝時期:出現了唐三彩,為後代彩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還出現了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

跟蹤思考

想一想:明清時期,陶瓷業在生產方式上是否有所突破?

4.造船業

唐朝時,能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稱;還能製造使用推進器的各型戰艦,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

關鍵提示

宋朝指南針的發明對我國造船技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明朝鄭和下西洋反映出我國造船技術的高超水平。

5.手工業著作

(1)戰國時期出現了有關手工業工藝的專著《考工記》,記述了齊國官營手工業各個工種的設計規范和製造工藝。

(2)明朝後期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總結了明朝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國外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⑺ 中國古代私營手工業是怎樣產生的

對於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學習,我們可以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去認識。其中,每個方面的最重要的知識應該是反映其本質特徵方面的知識。中國古代手工業(以下簡稱工業)發展的特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

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在中國工業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工業部門是逐步增加的。在原始社會,工業種類很少,只有石器製造、骨角製造、陶器製造、紡織品製造、釀酒、編織等部門。奴隸社會增加了冶銅業(即青銅業),封建社會又增加了冶鐵、製糖、棉紡織業等部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有的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新的行業,有的則是由某個行業演變分化成的新的部門。例如在紡織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先有絲織業,後有棉紡織業;其後棉紡織業日益發展,又分為軋花、紡紗、織布、印染等部門。同樣,在礦冶鑄造業方面,也日益分化成為采礦、冶煉、鑄造等工業部門。另外,某個工業部門的創立或發展,往往會帶動其他有關部門的創立或發展。例如中國冶鐵業的興起,使農具製造和兵器製造成為獨立的工業部門。

二、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勞動分工的不斷發展。任何一個工業部門,不論早晚,一旦創立,它的生產技術都是在不斷進步的。以冶鐵技術的發展為例:春秋時期以木炭為燃料,用皮囊鼓風煉鐵;西漢時期開始用煤炭做燃料;東漢時期發明了水力鼓風機(水排),提高了爐溫;北宋以後,以焦炭為燃料,進一步提高了爐溫。同時,坩堝煉鐵法的創造和土高爐煉鐵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古代冶鐵生產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中國手工業發展史上,不論採取何種經營方式(如作坊、手工業工場),其生產單位內部的勞動分工,都是漸趨細密的。促成工業生產力提高的各種因素,往往是互相影響的。例如工業生產規模的大小,對於勞動分工粗細的程度是有直接影響的,生產規模擴大,往往促成勞動分工細密。在明清時代的某些工業部門,如制瓷、製糖、礦冶、井鹽等行業的部分手工業工場中,都已具有相當細密的勞動分工。這時的手工業工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機生產體系了。

三、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從工業經營的方式來說,其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由家庭手工業到作坊工業,再到工場手工業。原始社會只能實行簡單的協作,進行簡單的生產。奴隸社會的工業生產規模較前有所擴大,在製作工業產品時,已經有了初步的勞動分工,生產效率較前提高。到了封建社會,工業生產的規模又有了擴大,勞動分工也漸趨細密;尤其在明代中葉以後,城市工業生產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工場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在這種手工業工場中,一般僱傭較多的工匠,在細致的勞動分工之下來擴大生產,使產品的製造進一步發展。如礦冶、紡織、制瓷等部門,在江南地區的某些手工業工場具有比較復雜的生產設備,吸收了大量的僱傭勞動者。他們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很大。例如清代前期的礦冶業中,由於鑄錢需要大量的銅,促使銅礦開採得到較大發展。

四、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同時並存。中國的官府工業,歷史悠久,自從奴隸制國家建立後,就有官府工業的存在。從西周到西漢,主要的工業部門,官府都設有作坊。統治者把手工業者集中到官府,以強制的手段迫使他們在官府作坊里進行製造。從春秋末期起,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社會分工的擴大,不少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獨立。這時社會上除了官府工業作坊外,還出現了一批民間工業作坊。其時以冶鐵業發展最快,因為它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其產品具有極大的市場。

從東漢開始,社會分工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間手工業者不斷從農村中分化出來,向城市集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者。這一時期,一方面是民間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仍佔有主導地位,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間手工業者的發展。到明清兩代,官府工業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間工業則不斷發展。這時候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關系,不僅表現在官府工業須有民間工業來支持,而且表現在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所佔的主導地位讓給民間工業了。在這一時期,民間工業經營方面有一個特色,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開始產生。一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破壞;二是某些手工業作坊擴大成為手工業工場,亦即工場手工業開始興起。中國民間工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是從明代中葉以後開始的,至清代前期有所發展。它所涉及的生產范圍,以礦冶、制瓷、紡織業為主。明代中葉以後,某些工業部門的民間作坊朝著手工業工場方向擴展。

五、經濟重心南移與工業分布的相應變化。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後逐步移至南方。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南方到北方的變遷。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有不少工業生產部門、工業製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逐漸移到南方。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遠古時代,中國的絲織生產,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為繁盛之地,尤以河北地區為盛。其後逐漸演變為」南盛北衰」,迄至宋代,中國的絲織生產重心已經移到江南地區,尤以蘇州、杭州、南京和廣州等地為盛,不論官府絲織業還是民間絲織業都是如此。明代初年,政府在全國一些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官府織染局,長江流域的南直隸(今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處皆有設置,而以浙江為最多。

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歷程

●發展歷程:

原始社會後期;手工業與農業分離

夏商周三朝:手工業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出現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

●主要手工業部門及成就

①冶金業

冶銅技術:新石器時代出現銅器;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先進

冶鐵技術:

春秋出現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西漢開始用煤作燃料冶鐵;南北朝出現先進的灌鋼法;宋朝開始用焦炭冶鐵

②制瓷業

地位:瓷器是中國發明的,大量出口,成為中華文明新的象徵

代表性的成就:

東漢: 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 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

宋代: 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體系,景德鎮成為瓷都。

元代: 青花、釉里紅,開始進入彩瓷生產

明代: 鬥彩、五彩瓷

清代: 粉彩、琺琅彩

影響:唐朝開始出口;明清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外銷

③紡織業(中華文明的象徵)

絲織業:最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上古時代已會養蠶繅絲 → 西漢提花機,「絲國」,絲綢之路 → 唐代緙絲技術

棉紡業:宋末元初:棉花種植由邊疆向內地傳播 → 元代黃道婆;松江成為中心,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 → 明代:棉取代絲麻毛,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

★古代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官營、私營、家庭)

官營手工業:

官府統一管理;規模大,分工細,水平最高;資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據手工業主導地位

私營手工業:

春秋戰國:私營工商業興起;明代中葉以後超過官營手工業,佔主導地位,並產生僱傭勞動關系

★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①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1.商業的興起

商朝時期:「商人」出現,貨幣為貝殼;特點:商業由官府控制;

春秋戰國: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特點: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秦漢時期:秦統一貨幣、度量衡,漢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表現:對外貿易發展,出現了許多商業中心

隋唐時期:城市繁榮,城市中「市」「坊」分開,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

2.商業的繁榮

宋朝:徹底打破市、坊界限,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海外貿易發達

宋朝商業繁榮的原因:

①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②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③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時間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⑤紙幣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明清:城鎮經濟繁榮,各地涌現出許多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其中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徽商的活動范圍遍及全國各地,

★古代商業發展特點

①商業產生後不斷發展,到宋元時期空前繁榮

②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全面繁榮

③政府逐漸放寬對商業的限制,但長期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業的長足發展

④商業始終是自然經濟的補充,不佔主導地位

四.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

1.明朝產生

①產生原因: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必要條件,明朝中後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②出現部門:私營手工業中的紡織業、陶瓷業等

③出現標志:手工工場的出現(即當時「機房」的出現)

④關系:「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機戶和機工之間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僱傭關系

⑤目的:是為了增殖利潤、擴大再生產

2.清朝發展

到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表現在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分工更細,部門和地區增多

3.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認識

①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代表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總趨勢

②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少數地區的少數行業當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

4.阻礙因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促使統治者實行一系列抑制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

具體表現在:

①國家政策(重農抑商、禁海與閉關政策);②國內市場狹小;③缺乏擴大再生產的資金

★「重農抑商」政策

1.產生:

產生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中,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經濟政策,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

2.原因:

①「重農抑商」政策是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 ②鞏固封建統治

3.推行目的:

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徵收。 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4.主要內容:

把農業作為國計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視和保護;對商業活動則進行抑制

5.重農抑商政策的特點:

①貶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經營范圍;③重稅;④禁止對外貿易

6.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積極作用:

封建社會初期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

消極作用:

明清時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是中國在近代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導致經濟結構過於單一。

★「海禁」與「閉關鎖國」

原因:

①防範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爭 ②統治者盲目自大的觀念

③根本原因:自然經濟的封閉性是該政策產生的根源

內容:

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危害:

妨礙了海外市場的拓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⑻ 工場手工業的主要形式

手工工場有分散和集中兩種形式,在工場手工業時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場為主要形式。生產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勞動,但是他們在企業家的組織下形成一個生產集體,有一定的勞動分工。商人為保障其貨源,將統一購買來的原料交給雇傭工人去加工,付給一些報酬,然後銷售成品。所謂報酬實質上就是工資。這已是資本主義的僱傭關系,但又不徹底,因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勞動過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裡分散進行,每一種產品是依次經過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勞動製造出來的。
分散的手工工場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工人一無所有,集中在資本家的廠房內,使用資本家提供的勞動工具,在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勞動者,他們與僱主的關系是徹底的僱傭關系。在集中的手工工場,分工越來越細,一件產品的製成要經過許多道工序。
簡單協作、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手工工場是資本主義早期發展的三種形式,它們雖然在時間上是承襲的,但又往往是並存的。下面讓我們以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典型的英國為例進行考察。
在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於毛紡織業。毛紡織業興起之初,其生產組織在城市是行會作坊,在農村是家庭手工業。農村中沒有行會的控制,手工業者的分化比較迅速。商人以各種方式控制分散的生產者,簡單協作很快過渡到手工工場。早在15世紀,分散的手工工場就在英國農村出現了。由商人先到市場上購買羊毛,交給各家紡工紡成毛線,他再收取毛線,分給各家織工織成毛呢,收取成品出售,付給紡工、織工以工資。這時生產分散進行,紡工織工多為農家婦女,她們還保有自己的一點生產資料,資本家的資金還不十分雄厚,沒有集中的廠房設備。當時,北方約克郡的廣大農村,這種手工工場很普遍。
到16世紀,集中的手工工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倫敦西部紐伯里一個名叫約翰·溫徹康布的紡織業商人,在16世紀初就擁有一個約千人的手工工場,其中男女織工、紡工和助手600人,梳毛、理毛工人250人,修整工50人,染工40人,砑工20人。隨著集中的手工工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小生產者由於經受不住競爭,變為僱工。他們在1539年的一份請願書中寫道:「富有的呢絨商在他們的家裡擁有織機,同時有織工和技工按日工作。正由於此,我們這些在自己家中做工的請願者,包括婦女和兒童,時常失去收入。……但是,我們這些貧苦的臣民為了避免失業和得到收入,只有被迫接受呢絨商所規定的工作。」就這樣,英國的毛紡織業得到迅速發展,毛織品輸出激增,而羊毛輸出則大減。英國的呢絨逐漸在歐洲市場上占居首要地位,毛紡織業成了英國的「民族工業」。除毛紡織業外,玻璃、肥皂、火葯、書寫用紙等製造業也普遍採用手工工場的形式。
手工工場直到18世紀70年代工業革命開始,一直是工業生產組織的基本形式,它有以下特點:第一,工場手工業仍以手工勞動為基礎,這是與後來機器生產的主要區別;第二,工場手工業不同於以前家庭手工業的是,它已經是大生產了,並逐漸實行了生產過程的分工,主要包括手工技術的分工和雇傭工人的分工。分工使工人經常從事某一生產環節的操作,技巧更加熟練,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增加了改進技術的機會,為以後發明和使用機器創造了條件。

⑼ 元朝的手工業發展情況如何

元代的手工業非常發達,其規模遠遠超過前代。元代的手工業分為官辦和私人兩大系統。

官辦手工業是指由政府直接控制的手工業製造部門,大概包括工部、將作院、大都留守司、武備寺等幾個部門。工部掌全國的工程營造,將作院掌珍寶器玩的製造,大都留守司掌皇室宮殿、貴戚宅邸的營建修葺,武備寺掌武器、軍需的製造。另外,太子、後妃、貴戚們往往都有自己的官辦手工製作機構。各級地方政府也辦有種類不同、規模不一的手工業製造機構。元代的官辦手工業由於有政府的特權,集中了大量的優秀工匠,資金雄厚,原料物美價廉,所以生產出來的手工業產品不僅數量巨大,而且質量上乘,著名的行業有瓷器、毛毯、絲織、兵器、礦冶、制鹽等。

元代的私人手工業也在前代的基礎上空前發展起來。這些私人手工業普遍採用家庭作坊的形式,所生產的產品多集中在用以納稅的絲織品和生活中所必需的棉織品、麻織品等產品上。隨著商品經濟的初步發展,在元代的手工作坊中出現了僱傭勞動,而且這種現象還相當普遍。這說明了元代私人手工業是十分發達的。元代私人手工業較著名的行業有棉紡織、絲紡織、瓷器製造和礦冶等。

⑽ 《資本論》第一卷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場手工業

該文章是《資本論》的重要知識摘錄,注意:

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在工場手工業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態。這種協作,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殊形式,在真正的工場手工業時期占居統治地位。這個時期大約從十六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末葉。

工場手工業是以兩種方式產生的。

一種方式是:不同種的獨立手工業的工人在同一個資本家的指揮下聯合在一個工場里,產品必須經過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後製成。例如,馬車過去是很多獨立手工業者,如馬車匠、馬具匠、裁縫、鉗工、銅匠、旋工、飾絛匠、玻璃匠、彩畫匠、油漆匠、描金匠等勞動的總產品。馬車工場手工業把所有這些不同的手工業者聯合在一個工場內,他們在那裡協力地同時進行勞動。

另外一種方式:工場手工業也以相反的方式產生。許多從事同一個或同一類工作的手工業者,同時在同一個工場里為同一個資本所僱用(這是最簡單形式的協作)。每個這樣的手工業者都順序地完成製造這一商品所需要的各種操作,製造整個商品。他仍然按照原有的手工業方式進行勞動。但是外部情況很快促使人們按照另一種方式來利用集中在同一個場所的工人和他們同時進行的勞動。例如,必須在一定期限內提供大量完成的商品這種情況。於是勞動有了分工。各種操作不再由同一個手工業者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完成,而是分離開來,孤立起來,在空間上並列在一起,每一種操作分配給一個手工業者,全部操作由協作工人同時進行。商品從一個要完成許多種操作的獨立手工業者的個人產品,變成了不斷地只完成同一種局部操作的各個手工業者的聯合體的社會產品。

可見,工場手工業的產生方式由手工業形成的方式來看,是二重的。一方面,它以不同種的獨立手工業的結合為出發點,這些手工業非獨立化和片面化到了這種程度,以致它們在同一個商品的生產過程中成為只是互相補充的局部操作。另一方面,工場手工業以同種手工業者的協作為出發點,它把這種個人手工業分成各種不同的特殊操作,使之孤立,並且獨立化到這種程度,以致每一種操作成為特殊工人的專門職能。因此,一方面工場手工業在生產過程中引進了分工,或者進一步發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它又把過去分開的手工業結合在一起。但是不管它的特殊的出發點如何,它的最終形態總是一樣的:一個以人為器官的生產機構。

為了正確地理解工場手工業的分工,把握住下列各點是很重要的。

在局部勞動獨立化為一個人的專門職能之後,局部勞動的方法也就完善起來。經常重復做同一種有限的動作,並把注意力集中在這種有限的動作上,就能夠從經驗中學會消耗最少的力量達到預期的效果。又因為總是有好幾代工人同時在一起生活,在同一些手工工場內共同勞動,因此,這樣獲得的技術上的訣竅就能鞏固、積累並迅速地傳下去。與獨立的手工業比較,能在較短時間內能生產出較多的東西,或者說,勞動生產力提高了。

工場手工業在工場內部把社會上現存的各種手工業的自然分立再生產出來,並系統地把它發展到極端,從而在實際上生產出局部工人的技藝。另一方面,工場手工業把局部勞動變為一個人的終生職業,符合以前社會的如下傾向:使手工業變成世襲職業,使它固定為種姓,或當一定歷史條件產生的個人變化與種姓制度相矛盾時,使它硬化為行會。種姓和行會由以產生的自然規律,就是調節動植物分化為種和亞種的那個自然規律。不同的只是,種姓的世襲性和行會的排他性發展到一定程度會當作社會法令來頒布。

一個在製品的生產中依次完成各個局部過程的手工業者,必須時而變更位置,時而調換工具。由一種操作轉到另一種操作會打斷他的勞動進程,造成他的工作日中某種空隙。一旦手工業者整天不斷地從事同一種操作,這些空隙就會縮小,或者說會隨著他的操作變化的減少而趨於消失。在這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或者是由於增加了一定時間內勞動力的支出,也就是提高了勞動強度(不斷從事單調的勞動,會妨礙精力的集中和煥發,因為精力是在活動本身的變換中得到恢復和刺激的),或者是由於減少了勞動力的非生產耗費。

勞動生產率不僅取決於勞動者的技藝,而且也取決於他的工具的完善程度。工具形式變化的方向,是根據從工具原來形式帶來的特殊困難中得出的經驗決定的。勞動工具的分化和勞動工具的專門化,是工場手工業的特徵,前者使同類的工具獲得了適合於每種特殊用途的特殊的固定形式,後者使每種這樣的特殊的工具只有在專門的局部工人的手中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構成工場手工業的簡單要素。

工場手工業的組織有兩種基本形式。兩個本質上是不同的類別,而且特別在工場手工業後來轉化為使用機器的大工業時,起著完全不同的作用。這種二重性起源於製品本身的性質。製品或者是由各個獨立的局部產品純粹機械地組合而成,或者是依次經過一系列互相關聯的過程和操作而取得完成的形態。

第一類工場手工業:局部勞動過程可以相互獨立。成品和它的各種不同的要素的外在關系,使局部工人在同一個工場中的結合成為一種偶然的事情。局部勞動本身又可以作為彼此獨立的手工業進行。生產分為許多性質不同的過程,使人們不大可能使用共同的勞動資料;而且在分散生產的情況下,資本家可節省廠房等的費用。不過,這些在家裡為一個資本家(工廠主)勞動的局部工人的地位,也是和僅僅為自己的顧客勞動的獨立手工業者的地位完全不同的。

第二類工場手工業,是工場手工業的完成形式,它生產的製品要經過相互聯系的發展階段,要順序地經過一系列的階段過程。由於這種工場手工業把原來分散的手工業結合在一起,因此就縮短了製品的各個特殊生產階段之間的空間距離。同手工業相比,勞動生產力提高了,這種提高是由工場手工業的一般協作性質產生的。另一方面,工場手工業特有的分工原則,使不同的生產階段孤立起來,這些階段作為同屬於手工業性質的局部勞動而互相獨立。從大工業的角度來看,這種情形表現為一種特殊的、破費的、工場手工業原則所固有的局限性。不同的局部勞動過程由時間上的順序進行變成了空間上的並存。這種同時性是由總過程的一般協作形式產生的,但是工場手工業不只是找到了現成的協作條件,而且還通過分解手工業的活動部分地創造出協作條件。另一方面,工場手工業所以能夠達到勞動過程的這種社會組織,只是因為同一個工人固定在同一局部工作上。

因為每個局部工人的局部產品同時只是同一製品的特殊的發展階段,所以,一個工人是給另一個工人,或一組工人是給另一組工人提供原料。一個工人的勞動結果,成了另一個工人勞動的起點。在每一局部過程中,取得預期效果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是根據經驗確定的,工場手工業總機構是以一定的勞動時間內取得一定的結果為前提的。只有在這個前提下,互相補充的各個勞動過程才能不間斷地、同時地、空間上並存地進行下去。很明顯,各種勞動因而各個工人之間的這種直接的互相依賴,迫使每個工人在自己的職能上只使用必要的時間,因此在這里形成了和獨立手工業中,甚至和簡單協作中完全不同的連續性、劃一性、規則性、秩序性,特別是勞動強度。在一種商品上只應耗費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在商品生產的條件下表現為競爭的外部強制,因為膚淺地說,每一個生產者都必須按商品的市場價格出售商品。而在工場手工業中,在一定勞動時間內提供一定量的產品,成了生產過程本身的技術規律。

但是,不同的操作需要不等的時間,因此在相等的時間內會提供不等量的局部產品。因此,要使同一個工人每天總是只從事同一種操作,不同的操作就必須使用不同比例數的工人。在這里,又回到了最簡單形式的協作原則:同時僱用許多人從事同種工作。但現在這個原則表現為一種有機的關系。因此,工場手工業的分工不僅使社會總體工人的不同性質的器官簡單化和多樣化,而且也為這些器官的數量大小,即為從事每種專門職能的工人小組的相對人數或相對量,創立了數學上固定的比例。工場手工業的分工在發展社會勞動過程的質的劃分的同時,也發展了它的量的規則和比例性。

正如工場手工業部分地由不同手工業結合而成一樣,工場手工業又能發展為不同的工場手工業的結合。不同的結合的工場手工業成了一個總工場手工業在空間上多少分離的部門,同時又是各有分工的、互不依賴的生產過程。結合的工場手工業雖有某些優點,但它不能在自己的基礎上達到真正的技術上的統一。這種統一隻有在工場手工業轉化為機器生產時才能產生。

由於總體工人的各種職能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復雜,有的比較低級,有的比較高級,因此他的器官,即各個勞動力,需要極不相同的教育程度,從而具有極不相同的價值。因此,工場手工業發展了勞動力的等級制度,與此相適應的是工資的等級制度。一方面,單個工人適應於一種片面的職能,終生從事這種職能;另一方面,各種勞動操作,也要適應這種由先天的和後天的技能構成的等級制度。然而,每一個生產過程都需要有一些任何人都能勝任的簡單操作(如運輸,搬運)。現在,這一類操作也斷絕了同內容較充實的活動要素的流動的聯系,硬化為專門職能。

因此,工場手工業在它掌握的每種手工業中,造成了一類所謂的非熟練工人,這些工人是手工業生產極端排斥的。工場手工業靠犧牲整個勞動能力使非常片面的專長發展成技藝,同時它又使沒有任何發展成為專長。在等級制度的階梯的旁邊,工人簡單地分為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對前者說來完全不需要學習費用,而對後者說來,由於職能的簡化,學習費用比手工業者要低。在這兩種場合,勞動力的價值都降低了。但也有例外,當勞動過程的分解產生了一些在手工業生產中根本沒有過的,或者不是在同樣大的范圍內有過的新的綜合的職能時,就是如此。由學習費用的消失或減少所引起的勞動力的相對貶值,直接包含著資本的更大的增殖,因為凡是縮短勞動力再生產所必要的時間的事情,都會擴大剩餘勞動的領域。

我們首先考察了工場手工業的起源,接著考察了它的簡單要素——局部工人及其工具,最後考察了它的總機構。現在我們簡單地敘述一下工場手工業分工和構成一切商品生產的一般基礎的社會分工之間的關系。

單就勞動本身來說,可以把社會生產分為農業、工業等大類,叫做一般的分工;把這些生產大類分為種和亞種,叫做特殊的分工;把工場內部的分工,叫做個別的分工。

社會內部的分工以及個人被相應地限制在特殊職業范圍內的現象,同工場手工業內部的分工一樣,是從相反的兩個起點發展起來的。

一切發達的、以商品交換為媒介的分工的基礎,都是城鄉的分離。可以說,社會的全部經濟史,都概括為這種對立的運動。但是關於這種對立,我們不在這里多談。

一定量同時使用的工人,是工場手工業內部分工的物質前提,同樣,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是社會內部分工的物質前提。在這里,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代替了工人在同一個工場內的密集。但是人口密度是一種相對的東西。人口較少但交通工具發達的國家,比人口較多但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國家有更加密集的人口;從這個意義上說,例如,美國北部各州的人口比印度的人口更加稠密。

因為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般前提,所以工場手工業的分工要求社會內部的分工已經達到一定的發展程度。相反地,工場手工業分工又會發生反作用,發展並增加社會分工。隨著勞動工具的分化,生產這些工具的行業也日益分化。一旦工場手工業的生產擴展到這樣一種行業,即以前作為主要行業或輔助行業和其他行業聯系在一起、並由同一生產者經營的行業,分離和互相獨立的現象就會立即發生。一旦工場手工業的生產擴展到某種商品的一個特殊的生產階段,該商品的各個生產階段就變成各種獨立的行業。前面已經指出,在製品是一個由局部產品純粹機械地組合成的整體的地方,局部勞動又可以獨立化為特殊的手工業。為了使工場手工業內部的分工更完善,同一個生產部門,根據其原料的不同,根據同一種原料可能具有的不同形式,而分成不同的有時是嶄新的工場手工業。在工場手工業時期,世界市場的擴大和殖民制度(二者屬於工場手工業時期的一般存在條件),為社會內部的分工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社會內部的分工和工場內部的分工,盡管有許多相似點和聯系,但二者不僅有程度上的差別,而且有本質的區別。在一種內在聯系把不同的生產部門連結起來的地方,這種相似點無可爭辯地表現得最為明顯。社會內部的分工以不同勞動部門的產品的買賣為媒介;工場手工業內部各局部勞動之間的聯系,以不同的勞動力出賣給同一個資本家,而這個資本家把它們作為一個結合勞動力來使用為媒介。工場手工業分工以生產資料積聚在一個資本家手中為前提;社會分工則以生產資料分散在許多互不依賴的商品生產者中間為前提。在工場手工業中,保持比例的鐵的規律使一定數量的工人從事一定的職能;而在商品生產者及其生產資料在社會不同勞動部門中的分配上,偶然性和任意性發揮著自己的雜亂無章的作用。誠然,不同的生產領域經常力求保持平衡,一方面因為,每一個商品生產者都必須生產一種使用價值,即滿足一種特殊的社會需要,而這種需要的范圍在量上是不同的,一種內在聯系把各種不同的需要量連結成一個自然的體系;另一方面因為,商品的價值規律決定社會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勞動時間中能夠用多少時間去生產每一種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產領域的這種保持平衡的經常趨勢,只不過是對這種平衡經常遭到破壞的一種反作用。在工場內部的分工中預先地、有計劃地起作用的規則,在社會內部的分工中只是在事後作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自然必然性起著作用,這種自然必然性可以在市場價格的晴雨表的變動中覺察出來,並克服著商品生產者的無規則的任意行動。工場手工業分工以資本家對人的絕對權威為前提,人只是資本家所佔有的總機構的部分;社會分工則使獨立的商品生產者互相對立,他們不承認任何別的權威,只承認競爭的權威,只承認他們互相利益的壓力加在他們身上的強制。因此,資產階級意識一方面把工場手工業分工,把工人終生固定從事某種局部操作,把局部工人絕對服從資本,歌頌為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勞動組織,同時又同樣高聲地責罵對社會生產過程的任何有意識的社會監督和調節,把這些說成是侵犯資本家個人的不可侵犯的財產權、自由和自決的「獨創性」。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中,社會分工的無政府狀態和工場手工業分工的專制是互相制約的,相反地,在職業的分離是自然發展起來、隨後固定下來、最後由法律加以鞏固的早期社會形態中,一方面,呈現出一幅有計劃和有權威地組織社會勞動的圖畫,另一方面,工場內部完全沒有分工,或者分工只是在很狹小的范圍內,或者只是間或和偶然地得到發展。

整個社會內的分工,不論是否以商品交換為媒介,是各種社會經濟形態所共有的,而工場手工業分工卻完全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獨特創造。

數量較多的工人受同一資本指揮,既是一般協作的自然起點,也是工場手工業的自然起點。反過來,工場手工業的分工又使所使用的工人人數的增加成為技術上的必要。現在,單個資本家所必需使用的最低限額的工人人數,要由現有的分工來規定。另一方面,要得到進一步分工的利益,就必須進一步增加工人人數,而且只能按倍數來增加。但是隨著資本的可變部分的增加,資本的不變部分也必須增加,建築物、爐子等共同生產條件的規模要擴大,原料尤其要增加,而且要比工人人數快得多地增加。由於分工,勞動生產力提高了,一定勞動量在一定時間內消耗的原料數量也就按比例增大。因此,單個資本家手中的資本最低限額越來越增大,或者說,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越來越多地轉化為資本,這是由工場手工業的技術性質產生的一個規律。

在工場手工業中,也和在簡單協作中一樣,執行職能的勞動體是資本的存在形式。由許多單個的局部工人組成的社會生產機構是屬於資本家的。因此,由各種勞動的結合所產生的生產力也就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工場手工業不僅使以前獨立的工人服從資本的指揮和紀律,而且還在工人自己中間造成了等級的劃分。簡單協作大體上沒有改變個人的勞動方式,而工場手工業卻使它徹底地發生了革命,從根本上侵襲了個人的勞動力。起初,工人因為沒有生產商品的物質資料,把勞動力賣給資本,現在,他個人的勞動力不賣給資本,就得不到利用。它只有在一種聯系中才發揮作用,這種聯系只有在它出賣以後,在資本家的工場中才存在。工場手工業工人按其自然的性質沒有能力做一件獨立的工作,他只能作為資本家工場的附屬物進行生產活動。

獨立的農民或手工業者所發揮(雖然是小規模地)的知識、判斷力和意志,現在只是對整個工場說來才是必要的。局部工人所失去的東西,都集中在和他們對立的資本上面了。生產上的智力在一個方面擴大了它的規模,正是因為它在許多方面消失了。工場手工業分工的產物,就是物質生產過程的智力作為別人的財產和統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這個分離過程在簡單協作中開始,在工場手工業中得到發展,在大工業中完成。在簡單協作中,資本家在單個工人面前代表社會勞動體的統一和意志,工場手工業使工人畸形發展,變成局部工人,大工業則把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能力與勞動分離開來,並迫使它為資本服務。

在工場手工業中,總體工人從而資本在社會生產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個人生產力上的貧乏為條件的。

事實上,在十八世紀中葉,某些手工工場寧願使用半白痴來從事某些簡單的、然而構成工廠秘密的操作。亞·斯密說:

斯密在描述了局部工人的愚鈍以後繼續說:

為了防止由於分工而造成的人民群眾的完全萎縮,亞·斯密建議由國家來實行國民教育,雖然是在極小的范圍內進行。亞·斯密著作的法文譯者和評注者熱·加爾涅——他在法蘭西第一帝國時自然地成了參議員——始終一貫地反對這一點。他認為,國民教育是同分工的基本規律相矛盾的;實行國民教育會「消滅我們的整個社會制度」。他說:

某種智力上和身體上的畸形化,甚至同整個社會的分工也是分不開的。但是,因為工場手工業時期大大加深了勞動部門的這種社會分裂,另一方面,因為它以自己特有的分工才從生命的根源上侵襲著個人,所以工場手工業時期也首先給工業病理學提供了材料和刺激力。

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或者工場手工業,最初是自發地形成的。一旦它得到一定的鞏固和擴展,它就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有意識的、有計劃的和系統的形式。

工場手工業分工通過手工業活動的分解,勞動工具的專門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個總機構中的分組和結合,造成了社會生產過程的質的劃分和量的比例,從而創立了社會勞動的一定組織,這樣就同時發展了新的、社會的勞動生產力。工場手工業分工作為社會生產過程的特殊的資本主義形式,——它在當時的基礎上只能在資本主義的形式中發展起來,——只是生產相對剩餘價值即靠犧牲工人來加強資本(人們把它叫做社會財富,「國民財富」等等)自行增殖的一種特殊方法。工場手工業分工不僅只是為資本家而不是為工人發展社會勞動生產力,而且靠使各個工人畸形化來發展社會勞動生產力。它生產了資本統治勞動的新條件。因此,一方面,它表現為社會經濟形成過程中的歷史進步和必要的發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剝削手段。

工場手工業既不能掌握全部社會生產,也不能根本改造它。工場手工業作為經濟上的藝術品,聳立在城市手工業和農村家庭工業的廣大基礎之上。工場手工業本身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創造出來的生產需要發生矛盾。

工場手工業最完善的產物之一,是生產勞動工具本身特別是生產當時已經採用的復雜的機械裝置的工場。工場手工業分工的這一產物,又生產出機器。機器使手工業的活動不再成為社會生產的支配原則。因此,一方面,工人終生固定從事某種局部職能的技術基礎被消除了。另一方面,這個原則加於資本統治身上的限制也消失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製造手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更換變速箱a80模塊在哪裡 瀏覽:802
奧迪保養車身保養潤滑套裝是什麼 瀏覽:124
汽車車門軟包用的什麼海綿 瀏覽:234
比德文電動汽車手機如何充電 瀏覽:151
奧迪顯示缺一升機油還能開多久 瀏覽:654
家用電壓是多少工業電壓是多少 瀏覽:967
奧迪s3sportback怎麼買 瀏覽:63
ie工業工程如何發展 瀏覽:587
常州汽車保養哪裡好 瀏覽:77
寶馬x1前剎車自動抱死是什麼原因 瀏覽:94
汽車缺氟怎麼看 瀏覽:829
奧迪什麼時候這么便宜 瀏覽:189
如何改裝家用汽車床 瀏覽:1001
安徽工業卷軸紙哪裡有 瀏覽:473
工業壓力管道需要什麼資料 瀏覽:851
奧迪q8點煙保險在哪裡 瀏覽:409
奧迪25v6和20t哪個貴 瀏覽:844
汽車後備箱如何從內打開 瀏覽:412
工業機器人如何發展新行業 瀏覽:470
工業電表直通怎麼接線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