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模擬城市5商業區怎麼發展
這個說起來比較麻煩。首先你要注意地圖的RCI需求,初期當需求不大時先用低密度規劃,等到需求降為零之後,就不要在規劃了,沒有意義。然後開始發展教育和醫療,醫療的提升能夠刺激R需求的增長,而教育的提升則能刺激中高商業和中高服務業需求以及高科技需求的增長。此外,你可以在面板界面下察看不同區域(比如高收入住宅,中收入商業)的環境,不同區域對地皮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低收入住宅沒有水都可以,但高收入住宅則需要相對較小的交通噪音,較短的通勤和較好的醫療、教育,當然周圍有花園、噴水池、網球場等建築更好。商業更是麻煩,高等級的商業區一般要出現在顧客量為「多」的區域,這個需要你的交通規劃比較合理,使得某條大道的通勤量到達1500左右,或是鐵路也可以,然後在它兩邊建造商業區就可以出現顧客量為「多」的高樓了。至於工業,初期老老實實地發展製造業和高污工,同時多種樹,到了後期教育到達160左右就將製造業和高污工的稅率調到20,高科技降到5,然後拆掉所有製造業和高污工,當污染降下來後高科技工業區很快就會出現了。
至於賺錢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給你一點我的心得好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首先,發展一個良好的城市需要至少一個臨城,(RCI需求會有所上升,並且可以把垃圾運出去,買水買電)。前期布置中密度住宅、商業和高密度工業,離的一定要很遠,並且在預定的工業區范圍周邊種樹,幾千棵都不算少,工業區內也要留出一些地方種樹,後期你便會發現它們的功用。教育一定要有長遠見識,先不造博物館和市立大學,但小、中學和圖書館一定要保證全覆蓋,城市的未來就靠它們。
一般來說,等到人口到了20000,月利潤就應該有500左右了(如果不夠就不造消防局,沒火災它們就是擺設,還有教育、醫療預算只要剛好能滿足實際患者數和實際學生數就夠了)。這時注意一下交通問題,一座城市沒有一條高速公路和幾條大道後期的交通絕對會吃不消的。所以可以先為後期的高速公路、大到留出一些地方。同時發展公共汽車和鐵路,尤其是公共汽車,可以極大緩解車流量大的問題,一個街區(8*8)一定要保證至少兩個車站(對角或偏一點點)。
中期的標志就是教育到達100並持續保持在120,高科技工業開始出現但是因為環境問題會被遺棄。這時還不是考慮高科技的時候,先在流量大的地方鋪設大道,或將公交車站改為地鐵站(旁邊有空位就建在旁邊),規劃一些地鐵,也可以有效緩解交通問題。大學解鎖後要立刻造下,同時放博物館,預算可以低一些。金錢充裕的話就把中密度住宅、商業重新規劃為高密度(注意,如果在原有中密度住宅上規劃高密度住宅是不拆樓的,當時在住宅上規劃商業就會拆樓,所以盡量不改變地皮用途),同時修建一些花園、噴水池之類的美化設施(這里要注意,草坪、噴水池對商業影響較大,而花園、涼亭對住宅影響較大,籃球場適於低收入人群,網球場適於中高收入人群,這些基礎知識可以到模擬城市中文網上去看),可以稍稍提升一下環境指數。
『貳』 地理中為什麼住宅區要在商業區和工業區的中間
商業區地價高。所以住宅區和工業區都不會在中心,,會退後。但是為了生活方便,住宅區會接近商業區,所以不會跑到最錢面去。而工業區為了更少的地價自然到最外圈去。而且工作業區污染大,在規劃中不會在中心。。。
『叄』 創業第十期:創業點子的挖掘(三)
第二種創業點子的挖掘方法是:調查你准備創業地區的企業情況。
了解這些地區有哪些類型的企業?看看你在市場中能否找到生存的空間和市場空白?如果你生活在城市裡,可以走訪工業區、集市和商業區。
比如李平通過調查了解到:她所在的地區貿易類企業有:1個大型的連鎖超市,23個路邊水果灘,32個路邊小商店,4個鮮花店,3個加油站,4個五金店等等。
服務類企業有2個門診部,4家銀行,3個彩票銷售點,1家保潔公司,2家足療按摩店。
批發類企業有:9家酒水批發商店,5家建材經銷商,1家葯品批發店,1家小飾品批發店。
製造和農業類的企業有:1家紡織廠,1家陶器製作店,1家食品公司,1家金屬加工廠。
李平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當地人每次花的錢不多,喜歡到流行服裝小商店購物,當地沒有高檔休閑服裝商店,服務和貿易業是當地的主要經濟活動,年輕人的數量正在增加,有很多幼兒園,這可能是個廣告文化產業區,因為有很多廣告文化製作商和婚慶公司。
李平還列出該地區還沒有的企業一覽表:而這些可能就是很好的創業機會!他又在當地沒有的企業一覽表中選擇了幾個項目放在自己准備創業的企業一覽表中,他選擇了自己能做,而本地居民又需要的幾個企業,比如:向企業提供外賣服務的餐飲公司,為老人和病人提供家庭護理服務的機構,便宜的服裝店,垃圾回收與處理公司等等。
這就是第二種創業點子挖掘的方法。各位請參考當地的情況去調查,並靈活應用,去找到並適合自己的創業點子,下期再會。
『肆』 工業區適合做什麼生意
1、餐飲小吃。無論是開火鍋店,快餐店,串串香,還是路邊攤,只要有特色,衛生,美味,價格合適,年輕人還是相當喜歡光顧的。
『伍』 模擬城市4,12萬人口,沒有地方可以規劃工業區了失業率很高,人口太多,空氣污染嚴重,該如何解決
問題:模擬城市的人口並不多,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商業區,沒有商業區是不可能發展模擬城市的,只有工業區沒有用,工業區只適合低住宅人口,並且污染很大,空氣污染嚴重是因為工業區太多,失業率高是因為工業區的工作不夠模擬城市的人口,所以失業率高。
解決方法:把工業區移到離住宅區遠的地方,多建環境設施,同時多建商業區,商業區的密度要低於住宅區,拆除一半的工業區,都建成商業區,為模擬市民提供工作,還可以建學校、警局、醫院、公園、綠地等公共設施。
『陸』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如何發展
一、影響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經濟特徵
欠發達地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般認為,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相對發達的地區,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更確切地說,所謂欠發達地區,是指受歷史、區位、觀念等條件的限制和不平衡發展戰略的影響,相對於發達地區而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著較大差距,但又有較大發展潛力、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環境尚未遭到嚴重破壞,且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創新,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有可能實現高速發展的區域。工業園區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地域空間,其成長和發展是多方面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深受該地區經濟發展特徵的影響。
制約工業園區發展的欠發達地區經濟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工業總體規模小,經濟增長緩慢,政府財政收入相對匱乏,民間資本積累規模小,因此,資金、中高級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缺乏,該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僅僅依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區民間要素積累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然要藉助外部力量;
2.欠發達地區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十分豐富,供大於求,價格相對比較低廉,這些低成本要素優勢對那些土地和能源日趨緊缺的發達地區必然能夠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具有發揮區位優勢、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融入到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圈中的有利條件;
3.欠發達地區的區域內經濟發展往往存在著不平衡性,但也有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如一些區域中心城鎮,這些地區的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並以自身的特色產業為主導,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這些相對優越的條件必然為這些地方的工業園區成長和壯大提供強勁的內在動力,因此,促進區域內經濟協調發展,是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戰略;
4.從制度特徵來看,一般而言,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建設起步較晚,配套改革相對落後,總體的經濟發展還處於模仿階段。由於制度決定了各種影響經濟發展要素的投入方向和產出效率,因此政府在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以彌補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的缺陷;
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的落後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由於社會文化與思想觀念是該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交往等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區域特徵和穩固性,直接影響著人的選擇和行為方式。因此,必須積極引入新的思想和觀念,不斷增強該地區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逐漸改變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落後思想和陳舊觀念。
二、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思考
1.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先天的自然條件優勢仍是能否贏得競爭的首位因素。例如,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生產地接近原料產地或消費市場,從而降低交通運輸成本;豐富且價格相對低廉的自然資源、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可為工業生產節約大量的生產成本。這些低成本優勢是吸引國外、境外及沿海發達地區眾多生產商入園投資辦廠的主要因素。這些地區工業園的東向發展模式概括起來有三種:
(1)吸入式。注重吸引周邊的資金、技術,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吸引外省的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如淮北、宿州的東南部等地工業園區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託本地資源深加工產業為主體的招商引資載體,藉助江蘇徐州經濟圈和連雲港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優勢,內外資源並重,加快對接,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輻射,迅速建立了工業化平台和城市發展新區;
(2)融入式。安徽東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區,形成了與江浙等省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局面,從基礎設施、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等方面融入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圈內。如合肥、馬鞍山、蕪湖、廣德等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園區已經開始進入到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中,同時形成向省內各地區輻射的趨勢;
(3)移植式。在與江浙等省的地理條件相類似的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直接仿效東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學習和借鑒其園區的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為安徽工業園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長市綜合工業園區、滁州市汊澗鎮工業園區和銅陵有色金屬工業園區地處安徽東南部,緊鄰江蘇省,貫通蘇南、蘇北,屬中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南京都市經濟協作區域,其園區的建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趨同於「長三角」經濟圈內的工業園區。
2.政府發揮積極作用,探究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工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尤其是建設初期,政府不只是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還是園區的規劃主體、基礎設施建設主體和管理主體,這就需要政府根據具體的區域經濟特點,探索和採用適合該地區的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目前,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以政府管理型為主,也開始出現了新的管理方式。從安徽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大企業、大公司數量少,實力不足,引進大公司投資建廠的機會不多。因此,政府設立的行政管理仍為主要形式。但有條件的地區和產業也開始注重發展多種管理方式,鼓勵大企業、大集團組建聯合體,興辦工業園區,積極引進省外、國外的公司和社團來安徽興辦工業園區。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開始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和企業混合型、企業管理型過渡。巢湖市富煌工業園由富煌集團自主領辦,這種「企業管理」方式與「政府管理」方式相比,在實際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企業自我管理有利於園區內的招商引資,可以根據項目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吸引配套企業;也有利於整個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對將要進入園區的項目進行精心論證、篩選,選擇那些適合在該區發展的項目企業進園;還有利於對企業在園內的基礎建設、企業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合理的規劃、管理和整合;更有利於提高園內企業的運營效率,因為園內企業的溝通要比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更為便捷、有效。
3.充分利用內外兩個輻射功能,統籌區域間與區域內的協調發展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經濟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民間資本不斷積累,產業結構也在調整和升級,大量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呈現出向欠發達地區進行梯度轉移的趨勢。資本、技術和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是欠發達地區最為稀缺的生產要素,成為工業園區發展的瓶頸。而這卻正是同外、境外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強項。此外,沿海發達地區工業園區起步早、發展快,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如城市傳統工業復制型的蘇南模式、市場導向型的溫州模式、進口替代型的晉江模式等,為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借鑒素材。因此,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建立長期的經濟發展合作機制,不斷地進行資本、技術和人才的跨區域合理流動和補充,並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帶動本地區的工業園區經濟的迅速發展。近年來,安徽實施東向發展戰略,並主動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隨著合寧(合肥至南京)高速、合滬(合肥至上海)鐵路的開通,從合肥到南京、上海等地只需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安徽經濟融入「長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了江浙發達地區對皖的輻射功能,合肥、蕪湖、馬鞍山、巢湖、天長、滁州、廣德等地區的工業園區在東向發展戰略上走在了前列。
欠發達地區內部工業園區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相對較快。因此,要充分發揮內部優勢,做好區域內的協調發展,利用區域內發展較快的工業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其他發展較為滯後的地區。安徽工業園區發展從空間分布上看,主要聚集在以合肥為中心的皖中、以安慶為中心的皖南和以馬鞍山、蕪湖和滁州為中心的皖東地區,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地區為中心輻射四周,東南部發展較快的基本態勢」」。安徽89個工業園區(開發區)共有32個分布在安徽東南地區及長江沿線,皖中地區以合肥、巢湖為中心共有39個,其餘主要分布在蚌埠、阜陽、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區。從全省經濟整體來看,東部的發展快於西部,南部的發展快於北部。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較大,使得開發區、工業園區發展態勢不均。合肥地區和東南部發展較快,合肥位於皖中,貫通東西、南北,是省內交通樞紐,有著很好的地理條件優勢,工業園區建設較早,發展速度較快,並帶動了合肥四周的城市和地區發展,如六安、淮南、蚌埠、巢湖等。安慶以化工工業為依託,產業鏈發展優勢明顯,為園區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產業基礎。沿江地區和皖東地區,馬鞍山、蕪湖、滁州、天長、廣德等地區,與東部的江浙聯系緊密,有著資金、技術、交通等條件的優勢。
4.鼓勵發展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
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在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般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這些具有地域特徵的特色產業往往是該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其發展速度較快,規模相對較大,發展趨於成熟。因此,立足於本地區,鼓勵發展地區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是欠發達地區發展工業園區經濟的一個重要思路。在特色產業工業園區內,以特色產業為中心,發揮連帶效應,發展相關連帶產業」」。安徽各地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以地方特色產業為依託,並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充分發揮地方特色產業、資源和環境的優勢,形成了特色工業園區。阜陽市潁州區工業園認真做好工業園區規劃,在整體布局上,堅持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定位。潁上縣依託旅遊產業,突出綠色工業園區特色;阜南縣工業園憑借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突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潁州區工業園依託阜陽城區區位優勢,突出辦好高新工業項目;宿州市符離鎮政府於 2004年起開始興建符離集燒雞工業園,園區以符離集燒雞產業為依託,大力發展符離集燒雞的相關產業,連帶產生了養雞業、飼料業、包裝運輸業等產業連鎖效應,先後有六家企業入駐,由於這些企業規模擴大、技術含量提升,很快在燒雞同行中脫穎而出,產值利潤翻了幾番。六安市山區面積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因此,多年來,六安經濟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形成當地的傳統產業,如茶葉、蔬菜、板栗、蠶繭、山珍等農特產品的分布點多面廣。工業園區產業圍繞著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充分發展,形成連帶效應,這是安徽各地的工業園區經濟建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
5.更新觀念,完善內外製度,提高園區自我創新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日趨完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外部制度逐漸優化,因此,無論是體制上還是思想意識上的障礙都在逐漸減少,促進了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安徽作為欠發達地區,由於本身的資金積累和財政收入都十分有限,以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因此園區建設和發展的速度緩慢,規模很小,水平低。在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的今天,全省工業園區發展勢頭強勁,數十個項目同時投產,從選址、建廠到投產只需一年,大型項目也不會超過兩年。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雖還處於模仿階段,但政府也逐漸採用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明確地將培育產業集群的戰略思想貫守到了園區建設的過程中。產業集群是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是指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特定領域內,彼此相互關聯的公司、專業化供貨商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如大學、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的地理集聚體。產業集群作為實現企業向有效協作轉變的組織形式,是降低園區內企業交易成本、構建良好創新環境、提升工業園區和區域競爭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有高新技術企業200餘家,分別佔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新醫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培育了科大訊飛、凱立電子、陽光電源、美亞光電等知名企業,引進了微軟合肥技術中心、安徽移動、美的、榮事達、三洋等著名企業,並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葯兩大領域形成了比較優勢。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在建成初期,憑借其低成本要素優勢和優惠政策,確實能夠獲得暫時的競爭優勢,為園區的起步創造條件。但是,優惠政策畢竟有底限且極容易在短時間被其他地區模仿而具有暫時性,因此僅僅依靠廉價的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維持的優勢不是長久之策。隨著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日趨膨脹,要素價格也會持續上升,優勢便不復存在。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幫助企業或地區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是知識和人才的存量,經濟增長的根源是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而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便是學習和創新。因此,培養、提高和強化學習和創新能力,成為園區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證。
『柒』 在市場經濟的的條件下企業如何生存與發展
如今已進入全球化競爭時代,競爭激烈的程度是以往任何歷史時期所沒有的,並且還在不段深化,形勢日益嚴峻。相對於大企業來說,中小企業面臨的危機更大。
前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指出:目前全球化的進程是受國際型公司的利益驅動的,它加劇了世界的不平等。當外國企業進入時,它們經常會毀滅本土的競爭者,打擊許多中小企業希望發展民族產業的雄心。
從某種意義上講,全球化運動的實質是一種「新殖民主義」。
中國中小企業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5%以上,全國3/4的城鎮就業人口在中小企業工作。統計數字還表明,中小企業在我國各經濟主體中最具發展活力,全國65%的專利技術、75%以上的技術創新和80%的新產品都是由中小企業開發的。而且大企業也是從中小企業發展來的。無疑,中國經濟的未來更大程度上依賴於中小企業的發展。
斯蒂格利茨也指出,失業比浪費造成的危害更嚴重,它很可能摧毀整個市場經濟,而創造新的工作崗位的發動機是中小企業。
那麼,中小企業應當如何應對全球化挑戰呢?
德國企業的「隱形冠軍模式」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借鑒。
德國管理學教授赫爾曼·西蒙先生因在美國哈佛商學院訪問時被問到這樣一個難題而開始研究德國中小企業:德國的企業在世界500強的排行榜上表現並不算出眾,但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頂級出口大國、世界經濟強國?
10年的研究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原來德國的出口貿易乃至整體經濟的中流砥柱並不是西門子、拜耳、梅塞德斯-賓士等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而是一些叫做布里塔、豪尼、希拉布蘭德之類籍籍無名的中小企業。它們高度專注於某一個窄小的行業,卻在國際市場上遙遙領先於生產同類產品的任何其它企業,如生產家用濾水器的布里塔公司占據全球同類產品市場份額的85%;豪尼公司製造的卷煙機械在世界市場上的佔有率達到90%;專門運送葡萄酒的希拉布蘭德公司佔有60%的全球份額。它們大多不為媒體和公眾關注,卻是貨真價實的冠軍企業,因此西蒙命之為「隱形冠軍」。
德國有這樣的隱形冠軍企業1000多家。別以為它們的規模就見不得人,如生產熱帶魚飼料的Tetra公司佔有全球市場60%的份額,產品雖然渺小,營業額卻達60億美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擁有全資子公司;專門生產工業用縫紉機針的Groz-Beckert公司每年也有7~8億多馬克的收入和豐厚、穩定的利潤。
當然其中也不乏發展成為世界知名企業的先例。如1972年由霍普跟四個朋友集體背叛IBM創建的SAP公司,多年來潛心開發ERP軟體,最後終於成為世界這一專業領域的領頭巨擘、世界第三大軟體企業,每年全球銷售額達到90億美元,品牌價值在2004年「全球100頂級品牌榜」上列第34位,比西門子還高出五位。
隱形冠軍之所以鮮為人知,大多是不善於、也不願意花大價錢炒作自己,甚至刻意避免與媒體接觸,以免太多的關注有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模仿者,但這也可能造成由於缺少資本市場的支持而限制了公司的迅速成長和發展。
畢竟這些德國企業是經歷了多年甚至幾代的持續專注,才逐漸成為本行業的主導者。而在今天,這種長期而緩慢的發展策略已不適用,先行者盤根已久,照老把戲再玩下去只能成為笑柄,新時代得有新玩法,那就是定位。
定位是避開直接的競爭,以差異化的角度切入消費者大腦,這時相當於市場上並沒有對手,你得抓緊寶貴時機快速成長,搶在有強大的模仿者出現前穩固這一位置,否則就會「為他人作嫁衣裳」。這就要求企業審時度勢,在適當的時機開展適當的公共宣傳,並吸引發展所需的資源。
實際上,自1995年「隱形冠軍之父」西蒙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第一次讓世界認識了這些成功的中小企業之後,德國也開始注重挖掘隱形冠軍企業。如黑森州政府從1999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隱形冠軍評比,評選出在自身領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但又不為公眾所知的企業,以提高它們的知名度,同時幫助它們獲得資本市場的重視,為中小型企業成長為世界級大型企業助一臂之力。
因此,當今成為冠軍企業的要點並不在隱形、悶聲發大財,而是專業化,並進一步聚焦於某一定位,成為細分市場的領先者,從局部快速突破老牌企業的防線,所謂「勢不可擋」,這種「勢」的驅動力就源自消費者的支持,准確地說,是消費者大腦中的定位。
從另一方面來講,僅有定位也是不夠的,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在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上提供更多的支持,以幫助有前途的中小企業擺脫資金瓶頸的束縛,快速通過成長危險期。
目前中國市場上有許多空白的定位領域需要填補、創造,大企業往往由於擔心對現有產品線造成沖擊,或者看不上總體規模還不夠大的細分市場,或因決策緩慢,缺乏創新和靈活快速的銳意進取精神,使中小企業有足夠的空間施展拳腳,關鍵是我們的企業家和營銷人應當盡快掌握定位論,那麼我們就能高歌猛進、打造眾多細分市場的強勢品牌,使跨國公司防不勝防、焦頭爛額。
但是,要真正顛覆跨國公司主導市場的格局,對我們的最大考驗是能否遏制多元化的沖動,保持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注。不少企業一旦長大或為分散風險就搞多種經營,競爭力隨之削弱,命運反倒更令人堪憂。其實,最佳的分散風險的辦法是市場多元化。
如德國海因公司生產專供小孩用來吹肥皂泡玩的「普斯特菲克斯」牌肥皂水,這么不起眼的產品,卻出口到全球50多個國家,年收入有700萬美元。
相形之下,中國企業尤為欠缺的就是全球視野。
正如里斯指出的:「在當今時代,支配人們行為的准則只有森林法則:要麼吃掉別人,要麼被別人吃掉,此外別無選擇。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輸送到天涯海角的各個角落,那麼這些偏遠角落的公司就要把它們的產品和服務打入你的國家。它們將會憑借強健的體魄、全球斐然的名聲和經年積累的經驗把你苦心經營的家業一掠而空。」
實際上,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隱形冠軍」,如「打火機大王」、「紐扣大王」、「指甲鉗大王」等等,但在國際貿易上大多還是OEM製造。然而,設想有一天別人的勞動成本比我們更低,那我們還有訂單嗎?如果別人比我們更專注,我們的路在哪裡?
這絕非杞人憂天,而是實實在在的問題。比如,印度的勞力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並且也具有較高素質。印度也在2004年明確提出建設世界製造中心的目標,對外資實行一系列優惠政策,渴望在軟體業上建立卓著聲譽之後,在製造業上有所突破。韓國LG電子公司已計劃到2007年為止,向印度投資1.5億美元,使印度成為自己在海外繼中國之後的第二大生產基地。這表明印度作為製造業生產基地的吸引力正在逐漸增強。
此外,還有越南等國家,同樣不乏成本優勢。
顯然,我們不能滿足於低層次的外貿加工出口,我們需要擺脫單純靠低成本取勝的套路,盡快確定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存價值,不僅僅是在產品質量、創新和服務方面精益求精、專心致志,還要消滅家門口意識,以開闊的眼界、寬廣的胸襟和勃勃的雄心壯志,親自到國際市場上搏擊風浪,演繹中國營銷和中國品牌的魅力。
如何走出國門也對我們的教育界和培訓界提出緊迫的課題。中華民族的復興需要大量的國際化人才,特別是精通外語、熟悉國際商務的職業營銷人。
如果有一天,不僅是大企業,而且多數中小企業也都有西裝革履、操著流利外語的中國營銷人在穿梭繁忙,出沒於國際各大機場,那麼,中國必將成為一個品牌大國,重顯中華文明的榮耀。
附:
西蒙總結的「隱形冠軍」的八大特質
1.燃燒的雄心。他們都有非常野心勃勃的目標,就是在自己的領域成為全球領袖,不作它想,並孜孜不倦地追逐這一夢想。
2.高度專注。把市場定義得相當窄,一切戰略、戰術都圍繞以此展開。很多企業一旦稍微做大就想多元化,但是他們絕不。
3.攥緊客戶關系。用全球化營銷來彌補客戶有限的缺陷,喜歡建立自己的子公司來開拓國際市場,不把客戶關系交給第三方。
4.成為卓越者的夥伴。非常貼近客戶,尤其是頂級客戶。如果你想成為全球市場的領導者,那麼你的客戶也必須是全球頂級的。
5.創新!創新!創新! 無論產品還是生產流程,都是高度創新的。它們的創新活動是全球導向的,持續不斷的。
6.躋身頂級競技場。在產品質量和服務兩方面創造戰略競爭優勢。總是和最強勁的對手保持緊密聯系,它們經常在同一個地區甚至同一個城市當中,同城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世界級的競爭。最強大的對手能促使你成為世界領袖。
7.保護你的獨一無二。很少外包,自己做所有能夠做的事,對自己的研發活動守口如瓶,以保護專有技術和核心競爭力。認為真正的競爭優勢就在於有些事情只有他們才做得了。
8.強大的企業文化。最具共性和特色的力量就是強勢的領導,他們是真正的創業家,有非凡勇氣,領導風格是兩方面的,在大事情上很講原則,很有權威,但在細節方面、在平時和員工打成一片。員工非常精幹,對企業的認同感和積極性非常強,生產率高,缺勤率很低。招聘新員工非常嚴格,但一旦招進來的流失率幾乎為零。另外,領導者掌舵時間都很長,CEO的任期平均為24年
『捌』 城市多功能區是如何去發展的
城市化和信息化是當今世界城市發展面臨的兩大主題,這兩個過程是相互作用、彼此促進的。信息及其網路已經滲透到城市的交通、居住、工作和遊憩等各個領域,傳統的城市功能正在發生深刻的轉型。工業時代,由於工業污染使城市有明顯的功能分區,人們每天的生活都由各個分區中的片段穿插起來組成。網路時代,家庭辦公、電子購物、網路會議、網上學習等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產生,使得商業區、工業區和居住區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集居住、工作、休閑於一體的網路化多功能社區將會出現,人們可以輕松地完成工作、娛樂以及購物等活動,不必成天在擁擠的城市之中穿梭。這樣,各個功能區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
所謂城市綜合體,是將城市中的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間的三項以上進行組合,並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動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的綜合體。這就是未來城市的發展模式——多功能城市。
自從城市產生,人類就不斷地探索理想城市的發展模式。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對於現在城市規劃設計影響最大的關於城市形態的論述莫過於霍華德的田園城市。霍華德指出,建設理想的城市應該具有城鄉二者的優點,使得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像磁力那樣相互吸引,同時他還提出了城市過度發展後疏散的思想。這些思想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生命力,為以後許多的城市設計師所採納和遵循。
現代大部分的城市發展模式還是遵循了城市規劃和發展要處理好工作、遊憩、交通、居住四項基本功能的觀點,城市的各個功能分區明確,現在不少城市都形成了城市中相對獨立的功能分區。鑒於交通技術的突飛猛進,不少人認為,地域上的距離不會使得各個功能區塊間產生隔閡,可以通過高速公路、鐵路來彼此銜接各個區塊。究竟這些做法正確與否,現狀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教育區塊和城市其他區塊的銜接不緊密,公共交通無法跟上導致了教育區中人流的出行難。現在許多高教園區交通設施的建設是一種高投入的被動的建設,每逢節假日和學期結束時擁擠不堪的公交車和連綿百米的等車隊伍就是對此很好的詮釋;區塊的分離導致原來在城市內部的可以為其提供服務的配套設施不得不進行重復建設,但現狀往往是這種建設根本沒有跟上,學生要買本參考書,不得不坐近一個小時的汽車回到本部附近的書店去購買。至於居住,功能分區導致的後果更為嚴重,居住區和工作區(往往是商業和工業區)的分離導致的交通成本的提高,使得工薪階層的家庭根本沒法享受到規劃者所認為的最為適合居住的場所,而市區虛高的房價更是使得廣大老百姓無所適從。以上這些,都是現代的城市模式對於每一個市民所產生的不利影響,而現代城市的發展模式對於整個城市來說也是非常不利的。
缺乏肌理的城市功能分區,簡化城市的功能,這些在現代城市中被廣為採用的城市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體現出其不利的一面。我們必須要尋求一種適合人們生存的,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真正體現以人為本思想的城市模式和形態。過於生硬的功能分區只會導致城市各個區塊間可達性的下降,從而導致更多的人無法享受到城市中心所帶來的功能。城市設計和建設的各個方面都應當考慮到所有人的利益,城市功能要滿足富翁們的需要,也要滿足老百姓的需求。高科技對城市形態和功能的影響越來越深遠。科技的進步使得人類能夠享受到更為優質的生活條件,而由於環保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功能的布局也發生了變化。由於技術的進步,現代許多的工廠安靜整潔,我們沒有理由不把它們安置在相對靠近居住區的地方,這也為城市功能的多樣化提供了條件。可見,傳統的功能單一的城市將不適應未來的區域合作和發展,城市的弊病將越來越突出,這種城市也是必將被淘汰的。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未來理想城市的模式的初步定義:未來的理想城市是具有均一性、生態性、技術性,城市各個功能區塊相融合的多功能的環境。
在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上,多功能城市將遠優於現代城市。未來城市的模式能夠保證居民到各個區塊間有很好的可達性,但現代的城市規劃中生硬的功能分區正好破壞了這種可達性。可達性的破壞勢必導致了居民生活的不便,居民要享受到城市的功能,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而多功能城市的功能融合,使得城市各個部分的居民能夠在最短時間內享受到最完善的城市功能服務,即使居住在分區的居民也能獲得與老市中心同樣的服務,因為多功能城市強調每個組團都是一個具備完善城市功能的區域。
多功能城市在經濟上的獨立性遠大於現代的城市,這將消除城市間的等級制度,避免了大量的中小城市依賴於大城市發展的格局。大量中小城市依賴於大城市發展只會導致大城市的負荷不斷加重,城市基礎設施無法跟上社會需求,城市環境惡化,而大城市一旦出現衰敗現象,整個區域就將出現危機。
多功能城市可以彌補現代城市發展中郊區化所帶來的問題,如道路交通、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不足和落後,盲目的郊區化導致城市中心的衰敗等等。而多功能城市的郊區化絕非簡單的功能外遷或人口外遷,而是由於老城區承受能力達到極限後在其外圍建立起來的新的城市鄉村結合體,它應該既保留鄉村優質的自然環境又繼承了老城區的各項功能,進一步強調了新城區和老城區的聯系,使得城市始終保持著一個整體發展的趨勢。
未來的城市的機能不再是依賴大規模化,而是集聚並協調各個功能復雜的多變區域,以多元經濟模式取代規模經濟模式,城區功能多樣化,城市多中心化,部分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多價化,交通等基礎設施網路功能強化,使得城市適應多樣化的需求,從公共設施向個人化的設施與服務改變。建築設計上,未來城市的規劃倡導的是多元化的設計,為多元化的社會生活提供更為豐富的選擇性。
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多功能城市,但是一些新區建設,如法國巴黎的德方斯新區的規劃建設已經出現了未來城市發展模式的影子。巴黎的德方斯新區不得不讓我們為其超前的規劃設計、緊湊的空間安排、便捷的交通聯系、完善的功能設置、高效的土地利用以及至今仍不落後的現代化水平所感嘆。在功能布置上,德方斯採取了與現代主義功能分區所不同的方法。高層寫字樓與低層的住宅彼此毗鄰,使得這個新市區晝夜一樣充滿生氣。在白天商業貿易的繁忙喧鬧之後,晚上主要是文娛社交活動。在這里,人們可以找到城市中通常所見的各類建築,如電影院、葯房、旅館、游泳池等;也包括其他各種新的設施,如藝術中心和業余活動中心、區域性商業中心、展覽館等。在一塊並不大的區域,設計者將多種城市的功能有機地融合到了一起,已經有了多功能城市的雛形,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的。相反,紐約的曼哈頓是商業金融中心,但它缺乏的是各種生活服務設施,導致經過白天的喧嘩後夜晚的曼哈頓成為一座死城,這也是單一的城市功能帶來的不良城市景觀的例子之一。
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和生命體是一樣的。而多功能城市所倡導的城市功能間的相互融合,正是有機的體現。一個城市不能缺少任何一種功能,只有像有機體那樣各個部分、各個功能統一協調工作,才能使城市正常地運作和充滿活力。
『玖』 在工業區開的超市,怎麼樣改進以提高競爭力
1、注意店面設計
店面設計是便利店形象的第一塊大招牌,好的設計不僅能讓顧客購物過程舒適、便利,更能體現便利店的專業性,幫助贏得更多人的信任。
在進行店面設計時,主要是注意超市裝修的美觀性、超市貨架布局的合理性和超市商品陳列的實用性,把這三點做到位,才能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好店。
2、商品品類多樣
跟便利店不一樣,小超市除了要有便利,也不能忽視商品的齊全。尤其是旁邊有競爭對手時,更是可以考慮以商品的品類來取勝。
超市設計圖
建議根據顧客的消費水平,進一些旁邊店沒有的新奇商品,比如創意玩具、進口零食和海外美妝等,讓你的超市更有新鮮感。
3、不忽視顧客需求
其實超市生意好不好,主要還是看你能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畢竟顧客是上帝,只有「上帝」滿意了,你才有錢掙。
想滿足顧客的需求,首先要搞清楚顧客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再根據顧客的需求來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比如顧客對商品的需求、對購物環境的需求,甚至對價格的需求等。
4、保證服務到位
好服務是好超市的第一要義,而且現在的顧客更注重體驗式購物,如果服務沒有做到位,不但打消了顧客購物的積極性,還會在顧客心裡留下差印象,下次就不會再來了。
作為超市經營者來說,一定要想辦法提升服務質量,加強員工技能培訓,保證服務效率。以此來收獲更多顧客的好感,也利於幫助超市發展老顧客。
5、做出自己的特色
要打敗競爭對手,就得做出自己的特色來,否則千店一面,根本不能加深顧客的印象,顧客今天選擇你,明天立馬就選擇別人。
『拾』 工業園區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它是如何運營的
幾乎所有中國的工業園區都是政府擁有的。工業園區通常有兩個機構,一是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二是工業園區有限公司。前者是工業園區所在地域的政府派出機構,執行該區域的政府職能。工業園區有限公司是一個經濟實體,從事土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和企業服務。兩者都由地方政府全面控制。 工業園區的商業模式需要解釋的是單純從工業園區運營的角度來看工業園區的成本和收入狀況,以判斷把工業園區作為一個企業看待時,它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續性。工業園區的成本構成: 土地開發成本:該成本包括農民的動遷補償、農民的養老補償、農作物的補償。 各級政府收費:該部分在土地出讓時,由各級政府收取。該部分約占工業用地出讓價格的70%。 基礎設施費用:包括道路、各類地下管路。 日常管理費用: 財務成本:工業園區開發早期通常都從銀行獲得貸款,需要支付高額利息。 工業園區的收入: 土地出讓金的留存部分。即客戶繳納的土地出讓金,在扣除各級政府收費後的留存部分。 工業園區內企業的稅收留存。即工業園區內企業繳納的稅收,在扣除各級政府留存之後剩餘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