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汶川故事!
基本概況
汶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縣,西接寶興、小金縣,西北和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縣域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8820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48%。縣城威州鎮位於縣境北部岷江與雜谷腦河交會處,海拔1325米,周圍有茶坪山脈、邛崍山脈等眾多山體圍繞,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馬爾康246公里,國道213、317線穿城而過。
自1963年恢復建縣至今,全縣轄6鎮8鄉,總人口11178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總人口的26.69%,是我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岷江縱貫縣境西部地區,長達88公里,主要有雜谷腦、魚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積1429平方公里。全縣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達348萬千瓦,可開發量170萬千瓦,現已開發100萬千瓦,開發潛力巨大。
礦產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富足,旅遊資源更是別具一格,擁有卧龍自然保護區、三江生態旅遊風景區等自然景觀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國文化遺址等人文景觀資源。汶川縣既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綉之鄉」,也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卧龍就在縣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壩州的南大門,也是阿壩州的「工業經濟走廊」。
到2002年底,國內生產總值達125 852萬元,農業總產值達16 54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6 42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 678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建立了1 500畝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基地和500畝兩個無農葯污染IPM示範園區,注冊和啟用了「西羌牌」、「岷江牌」兩個商標和五個蔬菜水果綠色標志,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列為無公害蔬菜、水乾果生產建設基地。林業三大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封山育林9 403.9公頃,飛播造林813.4公頃,人工造林3 723.1公頃;完成還生態林3.28萬畝,還經濟林0.42萬畝;完成治沙面積14 605.54萬公頃。工業經濟發展迅猛,招商引資取得實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區州、縣的工業經濟走廊和水磨工業經濟園區,正抓緊建立桃關工業經濟園區,成規模、效益好、資產上千萬元的招商引資企業已有潘達爾工業硅廠、躍發冶煉有限公司等6戶;電力工業更是異軍突起,目前,已建成投產各級電站40餘座,裝機容量達100餘萬千瓦,1986年初被評為全國首批5個「初級農村電氣化縣」之一。旅遊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已開發三江生態旅遊區、西羌第一村、姜維城古文化遺址、蘿卜寨民俗村等景區。交通建設成績顯著,已建成以國道213、317線為主幹,縣、鄉、村道為支線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機耕道。郵電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移動、聯通通信網路覆蓋率達85%以上,縣城及主要集鎮已開通了小靈通通信,實現了通信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縣城威州城區面積已達3.53平方公里,初具現代化城市規模,已逐漸形成阿壩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環山,三山競秀、二水爭流,一城跨江盡新樓」是對今日威州的精當描繪。
文化教育事業快速向前推進。縣域內有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阿壩州財貿校、阿壩州電大等6所大中專院校,州水電、農業機械、交通、牧業等4所州級技工學校,農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為省重點中學的威州中學,教學方式不斷創新,教育質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為省內外大中專院校培育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
自然地理
汶川縣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因汶水得名,是中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地圖坐標北緯30°45′~31°43′與東經102°51′~103°44′之間,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縣域面積8820平方千米;人口110 118人(2000年),主要民族為漢、羌、藏和回族。周邊相鄰縣級政區,東鄰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縣,西界寶興縣與小金縣,西北至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境內有卧龍自然保護區,為大熊貓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為主要旅遊景點。縣治威州鎮。
汶川地處四川盆地西北緣,龍門山脈和邛崍山脈分別位於縣域東北與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雜谷腦河、草坡河、壽江為境內主要河流
汶川因縣西汶水(現岷江)得名,西漢時為綿虒縣,西晉改為汶山縣,並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1952年縣城由綿虒遷威州;1958年茂縣、汶川縣、理縣合並成立「茂汶羌族自治縣」;1962年恢復汶川縣至今。
2007年12月5日,汶川縣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植物資源
汶川縣山體宏渾高大,相對高差懸殊,光照、降水條件隨海拔增高而變化,同樣影響著森林及植被群落類型的分布和植物帶譜的形成。這里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種類繁多,科屬很全,一共4 000種。存在全國獨有的、成片分布的野生珙桐林,與其伴生的水青樹、連香樹、伯樂樹和其它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樹木多達20餘種。還有許多名木古樹和「國香」蘭花,使人在珍稀美、風采美、悠古美諸多方面獲得豐富的意境和多種的美感。就森林植被來看,其中特用林和灌木林已佔森林植被面積的82.85%,稀疏林地、未成造林林地、跡地更新地共只佔17.15%,可見其森林資源的豐富程度。旅遊、自然、人文景觀資源豐富,現以開發出「三江生態旅遊區」初具規模。在提倡「科教興國」的今天,對於提高人們的精神文明素質,增進科教科普知識、研究環境變遷對人類的影響,把握未來,汶川縣無凝提供了最寬廣的「天然教學實驗室」。
動物資源
汶川縣擁有大量的動物資源。從現已採集到的標本看:昆蟲有20多個目、700多種,其中僅鞘翅目就有33個科、482種。魚類有6種,兩棲類9種,鳥類208種,獸類96種。在這些動物中,不僅有獼猴、雲豹、水鹿、靈貓等喜溫濕的南方動物,而且有牛羚、猞猁、馬熊、白唇鹿、白馬雞等耐嚴寒的高原和北方動物。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獸有大熊貓、金絲猴等4種;二類保護的有小熊貓、雪豹、紅腹角雉等17種;三類保護的有林麝、金雕等8種;總計29種。雉雞更是卧龍動物中之一大特色,全國56種中,卧龍佔11種,多屬國家保護的種類。
礦產資源
汶川縣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完整,岩漿岩分布廣,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產品種較多。
旅遊
阿壩州汶川縣的地理和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距成都市僅70公里,素有阿壩州南大門之稱。這里不僅是全國僅有的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也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綉之鄉,更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還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卧龍。該縣境內水能資源蘊藏量達348萬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能源供給地。 走進汶川,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片生態的樂土!一座離都市最近的「天然氧吧」!一處最適合都市人休閑的旅遊聖地!這里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這里旅遊舒適期很長,夏季每天舒適時間為23~24小時;這里的生存環境質量極高,大氣環境質量為國家一類一級,空氣污染指數為25,是都市的1/5;地表水環境質量為國家一級,且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僅以三江、草坡、卧龍等生態景區為例,日釋氧氣量為1 500噸,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150個,比某些大都市高1 000倍,空氣中含菌量比某些大都市低100~1 000倍。
走進汶川,你會享受到獨特的集自然、生態、藏羌民風民俗為一體的短程特色旅遊和城市度假休閑旅遊。你可以去追溯世界上最古老的羌文化,絢麗的羌族刺綉;欣賞歷經千年不倒的羌寨、碉房和邛籠仍在雪山下聳立,被稱為世界橋梁先驅的懸筒和溜索仍在峽谷上空彌香。
走進汶川,攀岩、漂流、滑翔、科學探險、野營、生存挑戰、定向運動,及軌道滑行、羌族溜索、日光浴場、藏羌晚會、西羌葯蒸等,既可陶冶身心,又可以強健體魄。
走進汶川,閱盡人間春色:那數不清的直徑數米的巨樹構成了一片片的獨特森林,杜鵑、香楠、珙桐、連香、桂花、蘭花形成了香海、香路、香山,尤其是那數十種杜鵑從春至冬依次開放,美艷無比。夏季,是觀賞鴿子花的最好季節,這里是全球唯一能看到如此壯觀美景的地方。從4月開始,花朵由淡綠色而乳白色而棕褐色,山風吹拂,萬花齊動,似對對白鴿展翅欲飛;秋時,放眼望去,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冬季、霧凇、冰掛、冰瀑是雪的精靈,雪蓮、臘梅是雪的天使。
走進汶川,以生態為支撐的各種基地映入眼簾:全縣已在水磨鎮建起了3 000餘畝優質茶葉基地,在三江鄉建起了1 000餘畝獼猴桃基地和漩映地區2 000餘畝「苦丁茶」基地;在威州鎮布瓦山建起佔地1 500畝的「農業生態科技示範園」基地,在綿鎮三官廟建起了佔地3 000畝的「經濟生態示範園」,還有七盤溝枇杷園、克枯鄉的梨棗園等一批高標准特色農業基地。並注冊和啟用了「西羌牌」、「岷江牌」兩個商標和5個蔬菜、水果綠色標志,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列為無公害蔬菜、水乾果生產建設基地;全縣已發展商品蔬菜30多個品種、種植面積達30 000餘畝,優質茶葉7 000餘畝、甜櫻桃8 000畝、枇杷3 000畝、小水果4 000畝的生態農業基地;再用3年時間,全縣將分別建成萬畝優質甜櫻桃、萬畝優質枇杷、萬畝獼猴桃和甜柿等優質小水果、萬畝優質茶葉四個基地。
塔身為密檐九級,由下向上逐級內收。各層塔檐用磚疊澀向外挑出,每層高度由下往上依次遞減,各層各面正中皆開拱形小窗一道,頂為六角攢尖頂。塔通高21米。在塔身第一層內壁有「姚垂典漠訓詔損造,堪興苟含章,造工謝寅昌。大清道 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的題記。《灌縣志》亦載迥瀾塔「清處士姚清瀾建也」。迥瀾塔系風水塔,為漩口鎮八景之一。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七盤溝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城南,距縣城約7公里。溝長約30公里,溝口海拔1500米,溝頂的白龍池4020米,溝寬處300餘米,窄處僅1米左右。溝內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一處以自然風光為主的山地風景區。
全溝景觀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從白龍池到雪花坪一帶,長約6公里,坡降大,從4020米下降到3418米。這段屬典型的「彭灌雜谷」斷裂地帶,山勢陡峭如刀劈斧砍,峰形千姿萬態。白龍池是一個形狀如葫蘆的高山堰塞湖,深潭碧水,從出水口下跌形成多級瀑布,其中5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10餘個。下段由雪花坪至溝口鎮溝石,水勢緩而多變,在茂林幽竹間奔流,全長約15公里。地勢平坦開闊而兩岸山峰高聳,野花遍地,綠草如茵。以雪花坪瀑布最為壯觀。
這里氣候溫和,植被豐茂,從山腳到山頂,大致可分為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山地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山地寒溫帶陰暗針葉林帶、亞高山亞寒帶灌叢草甸帶、高山寒帶草甸帶5個垂直分布的植物帶,植物種類繁多,動物資源也很豐富。
卧龍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西南部,邛崍山脈東南坡,距四川省會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保護區始建於1963年,面積20萬公頃,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國家級保護區之一,是國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保護區現有人口5 343人,其中,農業人口4 550人。
1980年,保護區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並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合作建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198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卧龍保護區內汶川縣的卧龍、耿達兩個公社劃定為汶川縣卧龍特別行政區,實行部、省雙重領導體制,由林業廳代管。同年7月,省政府、原林業部聯合作出了將四川省汶川縣卧龍特別行政區改為四川省汶川卧龍特別行政區的決定,與卧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署辦公的綜合管理體制。
卧龍自然保護區以「熊貓之鄉」、「寶貴的生物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享譽中外,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區內共分布著100多隻大熊貓,約佔全國總數的10%。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其它珍稀瀕危動物金絲猴、羚牛等共有56種,其中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共有12種,二類保護動物 44種。據統計區內其它動物種類如:脊椎動物有450種,其中獸類103種,鳥類283種,兩棲類21種,爬行類25種,魚類18種;昆蟲約1 700種。據已採集的植物標本統計,區內植物有近4 000種。高等植物1 989種,在種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0種,被子植物1 604種。被列為國家級保護的珍貴瀕危植物達24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連香樹、水清樹,二級保護植物9種,三級保護植物13種。保護區內還有豐富的水能蘊藏量。
卧龍自然保護區地理條件獨特、地貌類型復雜,風景秀麗、景型多樣、氣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險、峻、奇、秀於一體,還有濃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區內建有相當規模的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等國家保護動物繁殖場;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貓野外觀測站;有國內迄今為止以單一生物物種為主建立的博物館的大熊貓博物館。
多年來,卧龍自然保護區著眼於建設一流的國家自然保護區目標,堅持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方針,積極開展保護、科研、社區建設等工作,使大熊貓為主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高山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通過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了圈養大熊貓人工繁育工作中的「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幼仔成活難」的三大難關,人工繁殖大熊貓48胎、72仔、成活59仔,幼仔存活率已經連續5年達到100%。圈養大熊貓總數達到80餘只,佔世界圈養種群的60%。同時也培養鍛煉出了一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大熊貓科研隊伍。已出學術專著8部,發表科研論文200多篇,有4項獲部、省科技成果獎,有5人次獲優秀科技論文獎。並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展了大熊貓認養活動,保護區積極尋求對外合作,建立合作開發機制。目前,區內經濟得到有效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4年全區人均收入達2074.39 元,比2003年增加234.21元。基礎設施建設發生根本性改善,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向符合中國國情的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卧龍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63年,面積20萬公頃,是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1980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2006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四川省汶川卧龍特別行政區,下轄一鄉一鎮,現有農民4 500多人。保護區直屬國家林業局,特區隸屬四川省政府,部、省均委託省林業廳代管。特區與保護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合署辦公」的管理體制。
卧龍地處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高山峽谷地帶,區內自然條件獨特,地貌類型復雜,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野生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享有「熊貓之鄉」、「寶貴的生物廣譜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之美稱,有國家級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81種,野生大熊貓143隻,占我國現存野生大熊貓資源的近10%。卧龍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政府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國家林業局「全國自然保護區示範單位」。2006年10月被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和農業部等七部委評為「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集體」,同時被中國旅遊電視協會評為「中國最令人嚮往的旅遊勝地」,並授予「中國最令人嚮往的大熊貓的故鄉金牌稱號」。
主要景點有大熊貓苑、中國卧龍大熊貓博物館、熊貓溝、正河、鄧生原始森林、巴朗山高山草甸等景點。
經濟資源
汶川縣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完整,岩漿岩分布廣,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產品種較多。氣候隨東南向西北地勢上升,呈比較完整的垂直,可分為8個不同的自然氣候區,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說。但南濕(漩口、映秀地區)北旱(威州、綿池地區)趨勢明顯,光、熱、水分布不均,利於發展農業的多種經營生產,為州內重要農區縣之一。在是2 000米以下地區,年均氣溫13.5℃(北部)~14.1℃(南部),無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 332.2毫米,日照1 693.9~1042.2 小時,適宜各類動植物生長。生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達4 000餘種,其中高等植物2 002種;野生動物2 004種,珍稀品種有大熊貓、金絲猴等45種。
1950年以前,汶川縣各族人民在極端貧困中掙扎。單一的農業生產原始粗放,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尚存,一年辛苦不足半年糧,靠挖葯、、熬鹼、背運維持溫飽,一遇天災人禍,不乏家破人亡。據1949年的統計,全縣農業總產值僅421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下同),人均110.59元;糧食總產690.5萬公斤,人均131.4公斤;各類牧畜22 080頭,人均0.58頭。解放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民族地區的生產發展,優先發展交通,興修水利,不斷改善生產條件,全面發展社會經濟。汶縣獨具地利,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日新月異。1963年灌茂公路沿岷江東岸通達威州,溝通了縣境南北8個鄉鎮,以後又沿氓江及縣境各大支流陸續建成了汶~茂(縣)、汶~理(縣)、中(灘堡)~小(金),漩(口)~三(江)公路,形成全縣交通主幹線。隨著生產發展,採取多種形式,先後建鄉間公路、專用公路、機耕道近千公里,組成全縣交通網。汽車外可達周圍各縣,日流量上千輛,內可達各鄉鎮及大部分村寨。全縣先後建成水利設施200餘處,耕地灌溉面積達17 186畝,基本解決了北部乾旱河谷地帶的農業生產及人畜飲用水困難,擺脫了世代靠天吃飯之苦。同時還開發了水能,省、州、縣共建大、中、小型水電站20餘處,1985年成為全國首批5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為汶川工農業生產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縣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以農業為基礎,走農工商綜合發展的道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一齊抓,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保持了持續、穩定、協調發展。1990年底,全縣農業總產值已達2 282萬元,比1990年增5.4倍;人均337元,比1949年增3倍;糧食總產6 024萬公斤,增8.7倍,人均890公斤,增6.8倍;各類牲畜73 303頭,增3倍,人均1.08頭,增53.7%。工業更是從無到有,已建立了以水電、建材、采礦、煤炭、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總產值達218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4 470萬元的48.95%;1978年以後新興的鄉鎮企業得到大發展,各鄉、村因地制宜建立了自己的小型企業,有建材、建築、加工、運輸、小水電、采礦(煤、金剛砂、石英石、石膏)等門類,總產值達1 895萬元,相當於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42.39%。同時,省、州還在縣內先後建立了水電、機械製造、采礦、冶煉、造紙、制葯、建材、化工、輕工等20餘個中、小型企業,共同構成了岷江經濟長廊:北以威州鎮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中部映秀鎮為新興水電工業區;南以漩口鎮為州、縣工業生產基地。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集貿市場欣欣向榮。各類商業網點密布城鄉,購銷兩旺。1990年底社會零售額達7153萬元,其中縣屬商品零售額為 6 123萬元。國內純購進 1 828萬元,其中農副產品購進 407萬元。 1990年底,財政收入達1 240萬元,是1950年3萬元的400陪、1980年508萬元的2.4倍,由依賴國家補貼變為基本自給。職工年工資人均2 104元,比1978年533.95年增加近4倍;農民年純收入達543元,比1978年101.12元增 5.3倍。城鄉儲蓄金額達 6 319萬元。全縣人民已基本解決了溫飽,消費內容和消費結構多樣化,正逐步向高質量發展。
歷史沿革
自漢代以來所設汶江、綿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內岷江得名,據《元和郡縣志》載:汶川縣「因縣西汶水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讀作汶江。
古屬冉毿(sān)部年(公元前111年)以冉毿地置汶山郡,轄綿池等5縣,綿池為郡、縣舊址在今威州鎮姜維城。東漢曾改綿池縣為綿池道,西晉改綿池縣為汶川縣。東晉後汶川郡僑遷都安(今都江堰市),廢綿池縣。肖梁於綿池縣地置汶川縣,西魏時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復置汶川縣,縣治仍在姜維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間過治寒水驛(今汶川縣綿池鄉政府所在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2年遷墳川縣治於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縣與茂縣、理縣合並成立茂汶羌族自治縣。1963年復置。1990年底全縣行政建置為3鎮、14鄉。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0秒左右,汶川縣發生7.8級大地震,詳情見網路《汶川地震》。
風土人情
蘿卜寨因地處高山,這里的羌文化在以前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所以目前基本保持了自己原有的風俗。這里還沿襲著千百年來羌家小伙與姑娘談戀愛對唱山歌的習俗,每年羌族節日期間,寨子內,小伙姑娘們不僅深情對歌,還和村裡人一道圍著火塘跳鍋庄舞,吃著大塊肉,喝著自製的米酒,咂酒,吹著羌笛、嗩吶、口弦琴,打著羊皮鼓,通宵達旦,其熱鬧的場面充滿了濃郁的西部羌民族特色。
這里稱女人為包帕子的,女人一般在家織布、做飯、養牲畜。稱男人為頂帕子的,意思是頂大事的。農閑時節的羌寨,男人們外出攬活去了,女人們搬出針線筐,曬台上、門檻上就坐滿了綉女。羌民生活在山中,離雲很近,雨過更是雲煙升騰,雲給了他們靈感,他們將雲綉在鞋上(還有袖口、衣襟、褲管、頭帕),將雲踏在了腳下,每一步都走在雲中,過著雲上的日子。就連寨子里已經不穿傳統服裝的男人們,也無一例外穿著雲雲鞋,艷麗精緻的雲雲鞋在男人們的藍黑漢服下面非常打眼,給英武的羌家漢子平添兒女柔情。
羌族的服飾,多以自產的火麻經加工後紡線織成,俗稱「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線後織成,俗稱「毪衫」,亦有布衫,以青色為多。腰間男束腰帶,女束花圍腰,外著無袖羊皮褂子,穿草鞋或「雲雲鞋」(羌綉布鞋)。由於現在受外面世界的影響,現在蘿卜寨里的一些羌族年輕人,平時也著漢裝了。
羌族的挑花、刺綉工藝精湛,早在明清時,就已普遍盛行。蘿卜寨的羌族婦女,從小就受到挑花和刺綉工藝的訓練,常在耕種勞動之餘,從事紡線、織麻、挑花、刺綉等活動。她們挑花和刺綉,一不打樣,二不劃線,全憑自己的構思,自由動用五色絲線和棉線,信手挑綉出富有羌族特色的圖案,如色彩絢麗的幾何花紋、栩栩如生的各種花卉和動物等。看蘿卜寨的婦女挑花刺綉,其針法大多採用挑花,此外還有納花、纖花、鏈子扣和手綉等幾種。挑花多用棉線,色彩以黑白對比者居多,圖案精巧細致,顯得樸素明快;納花、纖花的圖案清秀艷麗,色彩對比強烈。鏈子扣則表現了羌族剛健淳樸、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挑花和刺綉圖案大多取自民間生產生活場景,花、草、瓜、果、飛禽、人物,無所不有。這些圖案景物,形式精緻秀麗,內容多含吉祥,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憧憬。主要的傳統圖案有「團花似錦」、「魚水和諧」、「瓜瓞綿綿」等幾十種,令人愛不釋手。
寨子里每個家庭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又是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還工互助」是寨子里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哪家有事情全寨的人都來幫忙。結婚、喪葬、修房子是一個家庭的大事。每遇這樣的事首先找本姓的族人議事,再告知全寨的人,一個家庭最少要出四個工(一個工是一個家庭要來一個人幫一天忙),沒有任何代價和報酬。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也不會有人偷懶、溜號。這種情況在所有的羌寨都一樣,不同的只在一個工的演算法上。
經濟概況
汶川是阿壩州的南大門,也是阿壩州的「工業經濟走廊」。到2002年底,國內生產總值達125 852萬元,農業總產值達16 54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6 42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 678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畝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基地和500畝兩個無農葯污染IPM示範園區,注冊和啟用了「西羌牌」、「岷江牌」兩個商標和五個蔬菜水果綠色標志,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列為無公害蔬菜、水乾果生產建設基地。林業三大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封山育林9 403.9公頃,飛播造林813.4公頃,人工造林3 723.1公頃;完成還生態林3.28萬畝,還經濟林0.42萬畝;完成治沙面積14 605.54萬公頃。工業經濟發展迅猛,招商引資取得實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區州、縣的工業經濟走廊和水磨工業經濟園區,正抓緊建立桃關工業經濟園區,成規模、效益好、資產上千萬元的招商引資企業已有潘達爾工業硅廠、躍發冶煉有限公司等6戶;電力工業更是異軍突起,目前,已建成投產各級電站40餘座,裝機容量達100餘萬千瓦,1986年初被評為全國首批5個「初級農村電氣化縣」之一。
旅遊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已開發三江生態旅遊區、西羌第一村、姜維城古文化遺址、蘿卜寨民俗村等景區。交通建設成績顯著,已建成以國道213、317線為主幹,縣、鄉、村道為支線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機耕道。郵電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移動、聯通通信網路覆蓋率達85%以上,縣城及主要集鎮已開通了小靈通通信,實現了通信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縣城威州城區面積已達3.53平方公里,初具現代化城市規模,已逐漸形成阿壩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環山,三山競秀、二水爭流,一城跨江盡新樓」是對今日威州的精當描繪。
行政區劃
汶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縣,西接寶興、小金縣,西北和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
拼音:wèn chuān xiàn
代碼:513221
郵編:623000
縣人民政府駐威州鎮
2004年,汶川縣轄6個鎮(威州鎮、漩口鎮、映秀鎮、水磨鎮、綿虒鎮、卧龍鎮)、8個鄉(雁門、克枯、龍溪、草坡、銀杏、耿達、白花、三江)。
『貳』 茂縣哪裡有工業區
茂縣棉簇工業區 不知道你是不是說的這個
『叄』 四川阿壩茂縣有什麼土特產
茂縣是水果之鄉。春季可品嘗到櫻桃,夏季是蘋果、桃、李、梅、核桃等的盛產季節,茂縣蘋果馳名海內外,花椒、核桃等乾果質優量大,可到市場或親自到果園挑選購買。茂縣花椒很有名氣,以溝口鄉的花椒最負盛名。茂縣還可購得天麻、當歸、貝母、黨參、冬蟲夏草、黃芪、禾香、羌活、大黃等名貴中葯材及野菌、雲豆、野菜等食品。生漆也是茂縣一大特產。民族地毯、羌族刺綉和羌族服飾等工藝品久負盛名。
『肆』 茂縣鑫鹽化工有限公司還需要人嘛
要。茂縣鑫鹽化工有限公司位於茂縣南新鎮棉簇溝,注冊資本為3000萬人民幣,成立於2007年6月5日,公司的主要經營范圍是氯酸鹽、氯酸鈉、高氯酸鈉、高氯酸鉀、燒鹼的生產及對外貿易,截止到2022年11月1日是還在招聘的。
『伍』 有沒有阿壩洲的朋友,介紹下那邊的經濟生活情況啊.
美麗富饒的新阿壩邁向藏區第一州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北端與川西北高山峽谷的結合部,位於四川省西北部,緊鄰成都平原。幅員8.42萬平方公里,轄馬爾康、金川、小金、阿壩、若爾蓋、紅原、壤塘、汶川、理縣、茂縣、松潘、九寨溝、黑水等13縣。2004年底總人口85萬,其中:藏族佔53.8%,羌族佔18.4%,回族佔3.2%,漢族佔24.5%,其他民族佔0.1%。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和我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
這里,山清水秀,草原遼闊,雪山聳列,江河縱橫,融氣勢磅礴、廣袤寬闊、俊秀幽深於一體。這里,地形地貌復雜、溝谷交錯、氣候多樣,構成獨特的地理環境。保留了世界上別的地方早已絕跡的動植物資源,如熊貓、珙桐等活化石;保留了在工業文明中難以找到的靜謐、古樸的壯麗自然景觀,如九寨溝、黃龍等世界自然遺產。阿壩州被世界旅遊專家譽為世界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當你拿起相機隨便按下快門,攝下的就是一張張精美的明信片。
千百年來,我國古代的氐羌諸部、鮮卑、吐蕃、漢、回等民族用辛勤的勞動和無窮的智慧共同開發了阿壩,他們在這里互相融合,共同進步,逐步構成這塊土地的主要民族:藏、羌、回、漢。他們在這里,留下了早已在民族融合中消失了的古老民風、獨特民情,當你走進藏寨、羌村,映入眼簾就是一幅幅燦爛的民族風情畫卷。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歷經的最艱苦、最危險的行軍在阿壩州,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了5次政治局會議,翻越了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走過了人跡罕至的水草地,建立了少數民族最早的革命政權之一--格勒德沙共和國中央革命政府,創造了驚天動地的人間奇跡。阿壩州的各族人民用氂牛和青稞支援紅軍北上抗日,不少藏、羌青年跟著紅軍告別家鄉,參加了革命。紅軍在阿壩州轉戰停留16個月,有9 個縣114個鄉鎮被命名為革命老根據地。
1952年阿壩州全境獲得解放,年底建州。到2003年,已經走過了整整50年的歷程。沐浴黨的陽光雨露,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自治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繼上世紀50年代各族人民踴躍投身民主改革、禁煙禁毒、發展生產,實現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完成了史稱"一步跨千年"的從封建農奴制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跨越之後,30餘年森林工業的發展,大力支援了國家建設。改革開放20餘年來,阿壩州正如毛澤東同志在《長征》中所預言的那樣「三軍過後盡開顏」,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來,阿壩州抓住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機遇,迎難而上,一曲曲華彩樂章在新世紀奏響。
昔日,牧民逐水草而居,農民刀耕火種,今日,全州牧區實現了"人草畜"三配套,一座座現代氣息的牧民新村拔地而起,一車車反季節蔬菜源源不斷地送往發達的都市。
昔日,僅有羊腸小道和茶馬古道與內地相通,今日,國道、省道縱貫全州,通車里程6000餘公里,黑色路面1000多公里,實現了油路到縣,藏、羌人民嚮往的「神鷹」已經在九寨黃龍機場降落,阿壩離北京更近了,阿壩離世界更近了。現代通信更是日新月異,互聯網和高速寬頻網路走進藏寨羌村,現代化的外部世界--「香巴拉並不遙遠」。
昔日,松脂照明是奢華,今日,全州水能開發189 萬千瓦,明亮的電燈照亮了草原、照亮了溝谷,實現了送電到鄉、廣播電視到村,成為川電東送的重要基地。
昔日,阿壩美景深鎖閨閣無人曉,今日,九寨風光、阿壩風情遐邇聞名,旅遊業已經成為阿壩州的第一大支柱產業,省委、省政府正舉全省之力打造大九寨國際旅遊區,阿壩州已經成為四川國際旅遊的大通道。
昔日,能識一些藏文的只有少數喇嘛、扎巴,今日,凡是有村寨的地方都可以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凡是有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地方,那裡一定是我們可愛的學校;昔日,鴉片毒害著各民族的身心,今日,自治州建立起了完整的民族醫療衛生體系和網路,醫療條件大為改善。
阿壩州抓住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五年來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全州生產總值保持了兩位數增長,2004年GDP 達到62.7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62.4%。五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0多億元,2004年完成65.3億元,是2000年17.68 億元的3.76倍。2004年實現一般財政預算收入4.24 億元,比2000年增長97.9%。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1634元,比五年前增長46%,五年來,29.9 萬貧困農牧民實現了低層次越溫脫貧。近三年來,GDP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財政收入等指標的增幅從多年來的四川省末位躍升至前茅,創造了建州以來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紀錄。旅遊業由一般產業躍升為阿壩州的主導產業,以水電為主導的工業開發在全州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已經確立。大力發展了民營經濟,引進了一批有實力的民營和外資企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由2000年的30:35:35調整到了2004年的21.5:41.9:36.6,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2003年7 月,四川省委書記張學忠來阿壩州調研時,提出把阿壩州建成全國藏區第一州。建設全國藏區第一州是省委、省政府對阿壩州寄予的殷切希望,也是阿壩州加快發展難得的機遇。目標宏偉,振奮人心,激勵鬥志。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集中全州人民的智慧,廣泛徵求省、州領導和專家的意見,在2004年初召開的阿壩州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通過了《阿壩州建設全國藏區第一州的總體方案》。總的目標是:2004年至2007年,全州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8%,到2007年,全州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億元,建成最大的國際旅遊精品區,最大的氂牛產品加工區,最優的水電工業經濟區和最優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區。通過幾年的艱苦奮斗,使阿壩州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的進展,為四川基本建成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做出貢獻,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特色經濟優勢突出,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各民族受教育的程度顯著提高,社會保持長治久安,貧困人口整體解決溫飽,多數城鄉居民過上較寬裕的小康生活。
--立足富集旅遊資源優勢,以九寨、黃龍、大熊貓三大精品為載體,以達古冰川、紅石公園、大唐松州、藏羌民族文化走廊及紅軍文化旅遊開發等新項目為重點,整合旅遊資源,推進旅遊資源資本化,加速旅遊經濟發展,把大九寨國際旅遊區建設成為四川國際旅遊的大通道,提升卧龍-四姑娘山九寨西環線的品位,以九寨黃龍機場為平台,大力開拓入境游市場,建成最大的國際旅遊精品區。
--立足氂牛資源優勢,以阿壩青藏高原氂牛經濟園區為依託,建設紅原、若爾蓋、阿壩、壤塘、松潘核心示範區,帶動全州畜牧業經濟的發展,輻射周邊地區和整個青藏高原區,建成9個科技示範園和3個畜產品商品生產基地,打造世界氂牛經濟加工園,建成最大的氂牛產品加工區。
--立足水電資源優勢,以水電工業為龍頭,建設能源經濟區,帶動工業經濟的發展,實現水電強州。4年內,完成投資240億元,投產項目新增裝機320萬KW,在建項目裝機366萬KW,2007年總裝機達到550萬KW,配套建設環保型高載能工業園區,建成最優的水電工業經濟區。
回顧過去,滄桑巨變,輝煌成就。展望未來,我們信心百倍,壯志豪情,美麗富饒的新阿壩正朝著全國藏區第一州的宏偉目標跨越式前進。
參考資料:網路
『陸』 四川茂縣產什麼茶
四川茂縣產的是查什麼查?應該是四川都是盛產龍井,他應該是龍井茶。
『柒』 茂縣在哪裡,什麼市
茂縣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轄內的一個縣,在四川省的西北方,距離四川省會城市180公里左右,距去年「5.12」特大地震震中汶川縣40公里左右。是我國唯一的一個羌族聚居縣。有關具體信息請網路,有關它的信息很多,相信對你有幫助。
『捌』 茂縣有多少人口
茂縣總人口約11萬人。
茂縣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轄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的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河谷地帶,東西長116.62千米,南北寬93.73千米,幅員面積3903.28平方公里。茂縣轄3鎮、18鄉,共149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 ,總人口約11萬人,是全國最大的羌族聚居縣,除羌族外,境內還居住著漢族、藏族、回族等17個民族。
『玖』 汶川地震過後,四川茂縣的工業狀況損失如何
5月12日,地震發生了。
213國道被塌方中斷,茂縣成了「孤城」。
最初的一周,茂縣無法出入,救災物資只能通過直升機空投。
「上街賣,賣一分算一分,總比爛在地里強!」張世琪聲音沙啞。基地的員工全部上街叫賣櫻桃。
每天賣出500斤,早晨每斤櫻桃能賣到5元,下午10元3斤,而每斤的採摘成本將近1元。
曾經的美好
一晃6年,茂縣要迎來首個櫻桃大豐收了,地震來了
十年九旱的茂縣,本不產櫻桃。
1989年,茂縣林業局開始引種,劉永光是第一個種植戶,如今他已71歲。他的櫻桃園在縣城旁的山坡上。
劉永光是茂縣城裡的「種植」名人。早在1983年,他就開始承包村裡的百畝荒山種蘋果。茂縣林業局引進大個甜櫻桃時,1991年,劉永光要了200株樹苗。
5年過去,櫻桃樹長得粗壯,就是不見結果。村民等不及,紛紛砍掉櫻桃樹。劉永光也沒看到希望,但他決定再等一年。
到了第六年,櫻桃開始掛果。劉永光從13株果樹上摘了60斤,被縣政府每斤6元全買走了。劉永光樂了。
隨後的10餘年,櫻桃價格逐漸上漲,1998年每斤12元,到2000年每斤賣到30元。之後,價格便穩定在每斤三四十元。
劉永光每年賣櫻桃的收入有10餘萬元。當初砍樹的人再次種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