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唐宋煤鐵工業怎麼樣

唐宋煤鐵工業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1-02 19:51:49

『壹』 北宋可不可能在自家作坊用煤冶鐵 注意是自家作坊、不是西漢就已經鹽鐵官營了么

不能,到了北宋時期,手工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自家作坊很多,但多是紡織業和制瓷業.隨著煤炭的開采,徐州東北的冶鐵中心就有30多個冶坊,工匠達4000人.有的是官營手工業、有的是民營手工業,但不是家庭手工業.

『貳』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在宋代呈巔峰的原因

1經濟發達

經濟發達的宋朝已經基本成為共識宋富這已早成歷史的定論(占當時全世界GDP的80%)因此鄙人就簡單談談為何宋富

在中國歷史上的絕大多數王朝都採取「抑商」的政策而惟獨宋朝例外宋初太祖趙框胤就言「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後宋太宗也號為「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神宗在位時「尤先理財」令眾「政事之先理財為急」這樣的重視經濟的思想一直貫穿於宋朝這是保證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在宋之初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法輕民法的傳統做法專門研究施行了專賣法如鹽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則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而且宋的經濟法令統一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是非常科學的法律法規這些正確的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發展迅猛手工業發展迅猛使宋朝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銀行這是絕無僅有的!甚至銀行可以貸款異地付款就算是從近代來看都是非常先進的經濟管理體制以地域而言宋時的發展不僅僅局限於江浙和四川等老牌地區就連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也比唐代有較大發展這也是另人很驚訝的

從手工業看坑礦茶鹽造船造紙製糖紡織制瓷等都比唐代進步的多宋的手工業除了產地擴大產量增加以外技術提高也是非常明顯比如「糖冰」(冰糖)的生產技術「單筒井」的開鑿宋瓷的精良等無不反應了技術的成熟和創新而商業和手工業的興起解放了大量受俘於土地的農民使他們投入於商業手工業中北宋時期就已經開始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而且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加工工廠如造船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火器廠還有各地的官窯等等可見當時的手工業之興旺是空前的!

早在北宋中國已懂得用燒煤煉鋼大型手工業則僱傭幾百全職的產業工人而政府的兩處軍工業聘用八千工人——這已經是重工業規模了!宋朝的鋼鐵產量平均年產達一十五萬噸(有人認為宋朝華北工業基地達年產一百二十五萬噸的水平這基本上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大部分都源於孫隆基所著作的《中國千年回顧——一個全球史的鳥瞰》的數據關於宋朝鋼鐵產量有多組數據經核實在眾多數據中「15萬噸」還是比較合適的)而英國於1788年亦即工業革命之始才不過年產七萬六千噸此外礦冶造紙業制瓷業絲織航海業也高度發達宋代無愧於世界近代之前的「高科技」之家更是當時世界上的手工業之霸主!

從商業看唐代的城市多趨於行政中心而宋代市鎮則趨於工商業化唐代都市內的貿易地區由官員嚴格控制宋代則更加自由由於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市的發展「坊制」的突破集鎮的興起因此住宅區與商業區的界限逐漸消失宋代的這一類的「新型」都市有些發展至有了很大的規模如開封和杭州都達到一百萬人口而後者就是「馬可波羅」在元初所見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即使是到了至元朝後期中國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達」其人口只有三十至五十萬之間數百年後阿拉伯旅行家伊本.貝圖塔也稱杭州為「世上最大的城市」!從事工商業的人口逐步增多產量加大投入資本大幅度擴充因此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也已不單獨只是農業了工商業所比重已經超過了農業

且在其商業運作中還出現了銅板印刷的廣告這比西方資本主義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就學士蘇東坡來說他就曾給一位做油食老婦人做過一首廣告詩使之興隆

更有意思的是宋朝還出現了近似現代報紙的「小報」和史上最早的商標商標是小可意義重大這標志著宋朝商業化體系的逐步完善

此外著名學者沈括所著的《貨幣流通速度論》也是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

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也是世界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的母體而宋代的經濟突飛猛進則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

2文化輝煌

物質生活的富足精神追求變的越發迫切於是宋朝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有了強烈的文化需要國民閑暇的生活審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榮詩詞歌賦雜技戲曲民間音樂小說書法建築等藝術都在宋代高速發展與此同時宋朝出現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文人騷客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有蘇軾歐陽修寇準范仲淹王安石岳飛文天祥沈括辛棄疾朱熹李清照等這些學者們即使現在看來也是風華依舊其光澤不減當年古今中外最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佔了六位之多可見其文化之光輝是何等之耀眼!書法家更是舉不勝舉最著名的四大書法家有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他們的作品足以讓書法家們嘆為觀止就是「大漢奸」秦檜也能習得一手妙筆舞得一手好文若是其為人正派必然也是一位書法家文學家更不論岳飛等文滔武略的英雄了!

因文化的百花齊放兩宋大家又分之為南北:

南宋有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有二程程頤程顥(理學家)

南宋東南有三賢朱熹張拭呂祖謙

也正是因為宋文化的蓬勃發展使宋朝完成了「儒學復興」產生了新儒學(即理學)使得傳統的「經學」進入了「宋學」的新階段也促進了儒釋道三家相互交匯的深入發展

「詞」自唐末興起經五代至宋已經達到全盛因此有唐詩宋詞元曲等並稱可見詞是宋朝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急先鋒之一要考究宋朝文化必然要先對其詞有所了解而最具有代表的是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此詞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是一般的孩童都會吟唱兩句全詞高雅飄然使人如登仙境又獨身於世外孤獨且滿目而悲者矣可謂登峰造極之作把水調歌頭詞牌名形式優勢發揮到了極致!《江城子?密州出獵》也是出自其手筆而其他詞人同樣成績斐然就算是李清照等女詞人也是所見不鮮可女子好習文且達到如此水平者古往今來也惟獨宋時一個李清照也是若把宋詞之人一一列舉鄙人一天也未必言盡再舉下去也只是數數宋代「詞」文化的九牛一毛了就那《全宋詞》來說吧全書共收詞人一千三百餘家詞章近兩萬賦孔凡禮的《全宋詞補輯》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詞人百家之多詞作四百多篇這足以反映了詞文化在宋時的地位足以反映了詞無愧於宋文化之代表足以放映了宋文化的欣然朝氣!

「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精髓在宋把對「詩」的詮釋提升到新的層面一個更加大眾化的普及層面一個更加自由的格律層面宋朝雖然是「詞」的全盛時期但是同時是一個「詩」的國度我們無論在小學中學大學乃至於研究生唐宋朝之詩是接觸過最多的宋代的詩是唐朝之詩的延續再發展與突破宋朝的詩人更廣泛詩篇更豐富詩歌的種類和形式在宋朝達到豐富宋詩創作的數量空前的多根我所知北京大學正進行《全宋詩》的編纂據初步統計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為《全唐詩》的四倍!就個體詩詞數量而言詩詞作品最多的個體還是在宋代誕生了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憂國憂民之人的名字吧他就是————-陸游你還記得這位偉大的詩人對國家復興的致死願望嗎?可曾記得他的臨終遺言嗎?如果你忘記的話那麼你聽吧!「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多麼朴實的語言啊一個愛國義士臨終遺言我生前沒看到復國啊我死後也要聽到這個消息……我的孩子們啊大宋復國之你們千萬不要忘記在拜祭的時候告訴你們的父親這個消息啊……讓我九泉之下也能瞑目……

寫到這里我閉上了眼睛不知為何淚流不止是的是的確實流淚了而且在盡情的流淚不光為了「詩」所隱藏了的悲楚而流淚也為了千千萬萬的象陸游這樣愛國志士流淚更加是為了宋朝最終命運而流淚!(呵呵鍵盤上濕一大片休息以下還是振作起來繼續寫吧)

唐宋之詩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取之不完用之不絕詩中包含了無數知識財富但這個寶庫我們認知和開發的非常之少能不遺憾嗎如此之多的潛在資源等待著我們去開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動心呢?

在之前鄙人談到了四大書法家書法方面不多說了宋朝的書法的成就是世人皆知的而宋代所涌現的畫家有哪些呢?最富盛名的畫家有趙佶范寬馬遠夏圭郭熙李唐張擇端等藝術界聞名遐邇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出自張擇端之手縱觀中國歷史最能代表中國畫最高藝術成就的非宋代之山水畫莫屬了時而博大如鴻時而飄渺如仙意境揮灑如行雲意隨豪潑如流水宋時山水畫家可謂人才輩出各有所長比如北宋畫家有范寬(以崇山峻嶺和雪景見長)許道寧(以林木野水見長)郭熙(以描四時朝暮風雨明晦的細微變化見長)李成(以塞林平遠見長)惠崇趙令穰(以抒情小景見長)米芾米友仁父子(又以雲山墨戲見長)畫中內容之豐富無法用言語窮盡

而南宋的夏圭馬遠李唐富有詩意的山水畫則反映了山水畫藝術的不斷變革和發展他們與劉松年共稱為南宋四家不知名或者隱居的民間畫家也多如牛毛

可見宋朝書畫方面也已經達到中華藝術創作的顛峰

除此之外宋時興起的話本也是在我國文學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可以說它開創了明清白話小說的先河

而平民文化也在這個時期蓬勃發展起來了如戲藝類的有:皮影戲滑稽劇雜技傀儡戲雜劇說話等等

隨著經濟的飛躍發展物質生活也就越發優越娼妓業當然興盛了宋時娼妓分得很明確大致分為了「商妓」「藝妓」「聲妓」「官妓」四類當然此妓非彼妓她們大部分都不賣身只賣藝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對琴棋書畫歌詩樣樣精通有的妓女甚至可以自成一家也就是現在的民間藝術家一類這四類藝妓中最具有才貌雙全特性的非「官妓」莫屬自然官妓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宋朝時期所有的茶文化也是很有品位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調制與其說是品茶不如說是品茶飲料連茶盞都可分為黑釉醬釉青釉青白釉四種可見宋人也是優越之優越享受之享受啊宋還有鬥茶之風民間有各種花瓣茶流行叫賣國君徽宗也在《大觀茶論》二十篇文章介紹茶文化可以說宋代茶文化是中國古代的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綜合體現是雅俗共有之文化

由於徽宗非常喜愛玉器上行下效玉雕藝術有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木雕竹刻漆器碑帖印章銅器金銀器牙角器乃及筆墨紙硯等等都有極高的造詣這些都表明了宋的文化藝術的高超深厚!

宋朝時期還創造了現在使用的「宋體字」可見其對文字的影響也頗為深遠

宋代史學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宋代史學體裁多樣興起了方誌學金石學(類似考古學)史學著作也異常豐富著名史家輩出達到了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頂峰中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東漢後早已失傳也是經宋朝的徐鉉氏兄弟重新編纂的

大部分學者認為在新中國建立以前中國文化曾經出現過三次大的高潮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2兩宋時期的文化復興

3「五四運動」後的新文化運動

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這些評價是很值得重視的史學家湯因比(英國)曾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余秋雨先生也曾說過「我最嚮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連鄧廣銘也曾說「兩宋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可見宋朝其文化吸引了多少文人雅客它確實是在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空前絕後的!

3農業飛躍

大家都知道如果要想知道某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統治階級的統治情況自然條件狀況農業無疑是塊最直接的晴雨表那麼宋朝的農業情況如何呢?

宋朝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相當驚人據蒙文通先生考證唐時平均每畝產量約1.5石(唐比漢代高50%)而宋代平均每畝產量約2石比唐代高約30%經濟作物無論種茶種棉種植甘蔗栽桑養蠶均產量高於唐生產分工也很仔細其主要表現在經濟作物上比如宋代的茶葉生產在秦嶺兩淮以南的地區出現了以專門種植和加工茶葉為生的園戶而且產量頗豐而農產品種類也有明顯增多的跡象

宋朝對傳統農作物也是大為推廣尤其是小麥在南方的推廣尤為顯著而水稻在北宋時的淮河黃河流域也進行了推廣同時棉花種植也普遍推廣了南宋後期棉花種植從兩廣和福建擴展到了長江流域(甚至北宋時期還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憂貧」之說)南方農業生產水平已超過北方

而農業發達原因主要無外乎兩點:

一宋政府的政策以及行為比如有獎勵農耕的政策對廣大農民進行激勵提高了其勞動生產的積極性還科學的推廣農業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比如著力推廣占城稻等)……

二生產技術的迅猛發展農業生產作為直接受影響者也隨之迅猛發展

此外宋朝的地方官員也是非常注重水利設施的維護和興建的這就使宋朝的農業發展有了一個很良好的基礎同時高產糧食作物的廣泛播種使單位面積的糧食作物產量大大增加也促進了經濟作物種植和發展因此使得小農經濟內部產業結構發生一定的變化形成了農副業生產彼此促進的經濟格局農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宋代南方農民培育了許多優良稻種並引進外來的優良品種引進的外來優良稻種中最著名的有占城稻(越南)和黃粒稻(高麗)當然占城稻(又稱早禾或占禾屬於早秈稻)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它原產於越南中南部北宋之初傳入我國福建地區占城稻有很多優點以耐旱生長期短適應性強著稱關於占城稻還有這么一個真實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兩浙大旱水田無糧可產宋真宗便遣使於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斛(舊量器單位容量為10斗)分給江淮兩浙地區播種不久河南河北一帶也種上了占城稻南宋時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為早秈稻的主要品種占城稻也成為了廣大農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糧食

宋代的農業生產技術也發生了變革出現了專門除草用的彎鋤碎土疏土用的鐵耙安裝在耬車上的鐵鏵……這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此外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現了龍骨翻車等工具由此可見宋朝的農業技術比隋唐時期是有很大的提高

宋朝的土地田畝制度也是很先進的宋代由門閥私有制和國家分配土地制轉變為土地自由買賣和契約化導致世族門閥的消失使魏晉以來盛行的「庄園制度」為地主制度與小農耕作所取代佃農從此更加自由了至於國家方面以減輕土地兼並調節貧富不均來施政避免了非常化的惡性循環宋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並」國有土地雖仍存在佔全部土地的小比例是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的國家只收登記費用自由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均田制也隨之徹底瓦解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漸發展已成為主要的土地佔有制形成了「千年土地八百主」的局面至於租佃的契約則多半由私人之間決定非常自由租佃制普遍發展這種情況和體制一直被延用到清朝末年可見其先進性

由於均田制的廢除國家對社會的干涉不再是平均地權而是對小農作出貸款即是提高生產發展國民經濟而不是搞平均主義這些是王安石的主張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他把百姓對國家的服役用現錢折算價值地方對中央的進貢改為比較市價後進行采購這都是市場和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現的政策

在賦稅方面宋代可以說是繼承了並發展了唐代「兩稅制」(務實的逐步實現私有制和貨幣經濟)租庸調制度廢除改進後為「二稅」(把稅制簡單化只收戶稅和地稅分攤夏秋兩季徵收地稅徵收穀物戶稅則全以現錢計算)取明代中後期就演變為「一條鞭」法了一直到清代前期的「地丁制」因此在整個封建社會中也是很先進的賦稅制度

宋代的佃農地位也有所提高雖中古式的身份制仍殘存但政府基於財政的考慮把全國居民分為「主戶」與「客戶」也就是說只看財產不看身份擁有財產的主戶直接承擔各種賦稅沒有產業的客戶則不直接承擔在農村客戶是指佃農一類的人他們不再是世族地主的「私屬」而是直接編入國家的戶籍在城市主戶身份並不以房地產之有無為唯一標准也包括有無店鋪庫房以及從事經營的資本等等為標准可見是相當內容細致的客戶則是雇員或房客

由於農業的高度繁榮不少農戶直接進入市場進行謀生或合夥從事買賣活動其他經濟領域宋代也不甘示弱宋朝面臨著中國有史以來最為顯著的進步!

4政治開明

牛頓說是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樣一個朝代也是如此宋朝鑒於唐末五代武人跋扈其政治漸漸趨向於溫和而在政治制度上「以唐為鑒」「守內虛外」「強干弱枝」這不僅有其特色而且較之唐代有所發展鑒於唐末五代武人跋扈其政治漸漸趨向於溫和這就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先「以文治天下」的國家「文治」於國民(這要和「制軍」區分開來)從這一層面上來說即使是到了現代依然是主流有了「以文治國」的思想作為主流政治環境自然也就開明了

而宋祖趙匡胤是對待政治的態度是如何的呢?趙匡胤建宋之初就傳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的誓言

從古到今立朝之初的統治者哪個不是心懷殺戮以至深重之人?古今共事大業的功臣們都無一倖免於難難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

而宋王朝絕對是個例外太祖賢德雖是武夫出生卻不以暴而治暴又立「誓不殺士大夫」的誓言絕對是前無古人啊宋朝歷代都以此言為接戒律不敢有違在這種傳統政策條件下宋朝的政治開明言論自由已經達到了一種空前的水平(當然有謀反嫌疑則可以殺之)連二聖被俘才得位的高宗趙構使縱秦燴殺岳飛如此昏庸也只開殺戒三回即使有圖謀皇位也是流放而過(盧多遜和丁謂)如此之大過流放處理不殺臣子於足下歷代為之罕見啊這也使的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以來第二個學術以及政治自由的時期連佛教道教都有了新的發展學術書院也成型了為科技的進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宋朝「文字獄」是不存在的可以說是連「文化獄」都沒有的而上朝則進言只要「隨意得體」和處臣相辯作到「爭吵有理」宋朝帝王一般都不與追究官員們大可不必擔心朝不保夕的腦袋更加不用當心滿門抄斬株連九族

宋有也黨派之爭如改革派保守派主戰派主和派等而改革派和保守派並不是恆久固定的兩派比如公元1042年范仲淹歐陽修變法實行「慶歷新政」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反對歐陽修反對蘇軾也反對但反對的觀點很不同蘇軾在變法派執政時反對變法過急又在保守派執政時反對對對新法全都拋棄

司馬光與王安石多次在朝廷面紅耳赤爭執不下不過私下還是彼此尊重各派人士雖觀點立場不一可都以忠國愛民己任絕非為一己私利宋代的黨派之爭無愧於是民主政治的典範!

宋朝知識份子的地位空前提高加之如此之開明的政治環境造成了這個時期涌現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絡繹不絕朱熹陸九淵張載邵雍周敦頤程頤程顥等思想家還有王安石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等著名政治家還有一大群如寇準范仲淹包拯等敢於直柬的忠良大臣們

說到包拯中國史上也只有宋才可能出現像這樣和皇帝在朝堂上當面爭吵的而皇帝竟不記仇的事據說包拯之唾如噴撒洪溪飛濺於仁宗的臉上著等事情也是罕見之至仁宗雖生氣可是非常理性的包拯照樣官運亨通如日中天

宋代的政治風氣如何呢宋朝有法律規「有事實者為先天子與之庶民」也就是說任何人只要違法一律嚴懲重事實輕權貴下級官員甚至百姓都可以狀告上級官員萬人之上的宰相也難以倖免包拯不就是把他的頂頭上司及和幾位比他職位高幾級的官員給撂倒了嗎(類似的彈劾而彈劾只有在民主政治中才可能出現)包拯一類人也只有在開明的大宋才能可能出現可以說是大宋王朝造就了他們百姓想告官員也不難各級衙門口也都貼著反腐規訓人民可以上訴告官直至勝訴(不是現在二審終審制)因此也是屢見不鮮的啊政治風氣可見之清新

宋朝的皇帝到政治上權力是什麼呢?鄙人認為主要表現為人事權皇帝可以從分屬不同黨派人士中選擇宰執可以選擇自己的私人秘書(翰林學士)還有負責勸戒皇帝的諫官和監察百官的御史這個時候皇權就受到了一定限制而他又要保證以皇權為中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那麼就極力分化宰相事權專門建立了「言官」制度宋仁宗時近一步增加台諫力量和庭辯力度可皇帝還是必須尊重文武官員的職權不能隨意干涉理解了宋朝的政治體制有許多以歷史疑點也就不那麼難揣測了

比如宋神宗看到流民圖落淚可是他不能直接讓王安石單方面停止「青苗法」王安石也不會聽他的除非用皇權把王安石及其同黨全部逐出朝廷換成司馬光一系的人放棄變法成果

比如宋高宗明知秦檜跋扈卻不能隨意撤換因為秦檜是主和派的首領要是把秦檜驅逐主和派所剩的人才幹不足民治大局不保(秦檜治民安理頗有一套沒有出現能替代他的人也是無奈之舉)他最終不得不讓主戰派上台執政用來壓制主和派一桿人等

除了觀察皇帝的行為還可以從宋代筆記中得到旁證那就是宋人筆記普遍地大量討論「官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退下來的官員屬於私人記載而什麼使他們如此記載呢威嚇其他朝代並沒有「官制」的大量私人記載?即使後三代元明清也沒有找到

這只能放映宋朝了對「官制」的重視職與權都普遍得到了尊重

我們從宋朝的立法上看行政之功德有德禮與政刑德關系論德禮為本政刑為末德禮之間德為本禮為末(德為本而調整政與刑政是統治工具刑是輔助統治的方法)

《宋刑統》(宋朝基本法《宋建隆重詳定刑統》以下簡稱《宋刑統》)《宋刑統》較之唐律在體例和內容上均有所發展從內容上看主要有:

1在刑制上的變化在五刑之後增創「折杖之法」

2對官吏犯贓罪的處罰規定較《唐律》有了明顯的減輕

3對「盜罪」呈現加重態勢

4有關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條款與《唐律》相比明顯增多這是變化最為突出的地方

北宋初年「太祖受禪,始定折杖之制」改變了五代以來刑罰的嚴苛文治於天下(以折杖法代其他刑罰免除一些極其殘酷的刑罰)

「終仁宗之世疑獄一從於輕」可見宋仁宗的開明政策(此舉類似於今天我們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疑罪從無」)

仁宗「以敕代律」以補充空缺採取編敕是整個變法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直接目的在於保證「富國強兵」政策的實施(可惜的是神宗之後「以敕代律」成為皇帝個人專斷的法律工具在徽宗年間發展到了極端)

北宋「口數占田」主張獎勵農業生產主張推行「社倉」制度以減輕賦稅也乃恤民之主張

因此即使是從法制上看宋也確實是仁政天下政治有功!

宋不以武斷專行而處國事以大文德行而治國幾乎就是走向現代化文明進程的標志!

『叄』 煤炭工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煤炭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國內煤炭行業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兗礦能源(600188)、中國神華(601088)、晉控煤業(601001)、陝西煤業(601225)、山西焦煤(000983)、中煤能源(601898)、華陽股份(600348)、山煤國際(600546)等。

本文核心數據:產量、銷量、市場規模、市場份額、規模預測

行業概況

1、定義

煤炭是指植物有機質伴隨地球地殼運動,經堆積、沉積、壓實等過程,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緩慢碳化反應所形成的黑色或棕黑色具有可燃性礦石,其主要成分為碳、氫、氧、氮、硫等。煤炭是冶金、煤炭、醫葯、建材等領域主要原材料,是供熱、發電等領域主要燃料。

煤炭行業指從事煤炭開采、洗選、分級生產活動的行業。國內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山西、內蒙等地煤炭產量對全國煤炭總供給的影響顯著。

按照煤炭的屬性和用途,主要分為三大類:無煙煤、煙煤以及褐煤。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煤炭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肆』 我國煤炭產業的歷史發展

(1)古代煤炭產業的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的國家。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充分說明,我國很早就已發現和利用煤炭。

1973年10月在沈陽「新樂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塊煤精雕刻製品和煤塊,經鑒定為撫順煤田西部本層煤,「新樂遺址」出土文物屬於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這說明我國撫順煤田早在距今6800—7200年以前就被發現和利用了。1938年有撫順還發現過一處距今2000多年前漢代居民點遺址燃煤的遺跡。

從漢代開始,煤炭已經用於冶鐵過程中。西漢時期,開始採煤煉鐵;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煤炭的開采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晉代以及南北朝時期,江西高安、新疆庫車和山西大同等地區煤炭開發比較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宮廷中的重要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煉丹家清虛子發明了黑火葯,使采礦業進入了爆破開採的時代。從唐代開始,我國煤炭開發利用的知識逐漸傳播到國外,在一些外國著作中,記述了中國人民利用煤炭的情況,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徵。

宋代的煤炭開發利用以現今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等地最為突出。在宋代,我國人民就已經利用焦炭,煉焦技術已臻成熟。

元代,在全國統一之後,以蒙古貴族為首的統治集團為了鞏固統治,大力發展生產,注重礦業。特別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區,採煤業發展較為普遍,成為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

明代,我國煤炭開發利用得到了比較明顯的發展。當時煤炭業不僅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有了普遍進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雲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發展。

清代的採煤業,在明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清初到道光,歷代統治者對煤炭生產都是比較重視,並對煤炭開發採取扶植措施。由於各級官府對煤炭開發比較重視,加上社會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勞動,從而使清代採煤業有了普遍的發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出現了我國古代煤炭開發史上的又一個高潮。

(2)近代煤炭產業的發展

中國正式建成的第一個近代煤礦是台灣基隆煤礦。至1895年為止,各地開辦了十幾個規模較小的近代煤礦,使中國的採煤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此為中國近代煤礦發展的第一階段。

1895~1936年,在外資和民族資本家爭相投資中國煤礦的情況下,又出現一批新式合資煤礦企業。1929年國民黨政府建設委員會開辦淮南煤礦;同年,成立山西晉北礦務局,開采大同煤礦;至1936年,全國年產5萬t以上的新式煤礦61個,全國原煤產量3900萬t,平均效率為每工0.3t。

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①各帝國主義相繼攫取中國礦權,以單獨經營或同中國合資經營的方式,控制了中國主要煤礦。這期間外國人投資的煤礦32個,投資額佔中國煤礦總投資額的51.78%。1933年全國煤產量屬於有外資的產額佔61.3%。②中國民族資本在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條件下,開辦了一批煤礦,其效率較低,成本較高,經受不住外煤傾銷的打擊,往往虧損。③生產環節的機械配置極不合理,礦井提升、通風、排水用新式機器,而回採工作面主要是手鎬刨煤,巷道運輸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礦企業分布極不合理,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5省。1936年這5省煤產量佔全國煤產量的76.5%。

(3)抗日戰爭時期的煤炭產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繼1931年侵佔東北所有煤礦之後,又陸續侵佔華北、華中煤礦。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華北、華中佔領區進行掠奪性開采,煤礦開采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日本帝國主義為解決設備不足的困難,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奪中國煤炭資源,煤田開拓方式主要採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東北有大小煤坑267個,其中立井8個,露天礦7個,斜井252個;採煤方法絕大多數為殘柱式,回收率僅20%左右。②增產主要靠增加勞動力,很少增加機械設備。③生產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設備和措施,災害事故嚴重,1942年本溪湖煤礦發生世界罕見的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後,隨著華北主要產煤區被日本帝國主義的侵佔,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把煤炭開發事業轉向西南、華南和西北。從1937~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新建或擴建日產50t以上的煤礦57個,規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礦,年產30多萬t,其他煤礦年產量多在2萬t以下。從1938~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共計產煤4562萬t。

(4)解放戰爭時期的煤炭產業

1945年日本投降後,所侵佔的煤礦大部分為國民黨政府接收。這些煤礦因受日帝掠奪破壞和戰爭影響,多數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西南等地的煤礦因銷路不旺,產量銳減。1946~1948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直轄的29個煤礦只生產原煤1252萬t。

在中國解放區,民主政府先是從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礦,嗣後又陸續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灣省以外的所有煤礦。這些煤礦都曾遭到嚴重破壞。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進行艱苦的修復工作,逐步恢復生產。從1946~1949年,中國解放區約生產原煤2000萬t。

(5)新中國成立後的煤炭產業

新中國在建立之初,從舊中國接收了約40個煤礦企業、200處礦井和少數幾個露天煤礦,加上解放區民主政府興辦的小煤礦、公私合營煤礦和私人開辦的小煤窯,1949年生產原煤32.43Mt。

在三年恢復時期(1950~1952年),全面恢復了原有煤礦的生產,對32處礦井進行了改擴建,並開工建設新井17處,設計生產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礦開采發展的基礎。

「一五」時期(1953~1957年)開始了大規模的煤礦生產建設,重點擴建了開灤、大同、阜新、鶴崗等15個老礦區,又開發建設了平頂山、鶴壁、包頭、潞安、石嘴山等10個新礦區,開工建設礦井194處,設計生產能力75.37Mt/a;建成投產礦井205處,設計生產能力63.76Mt/a;恢復礦井38處,設計生產能力11.34Mt/a,1957年全國原煤產量達到130.73Mt。

1958年開始的三年大躍進及這期間出現的高指標、瞎指揮等不科學的做法,導致不適當地擴大了煤礦建設規模,一些新建礦井簡易投產,一些生產礦井重采輕掘,推行了不合理的采礦方法,出現嚴重的採掘失調。針對大躍進帶來的問題,煤炭工業進行了第一次大調整。

「三五」(1966~1970年)和「四五」(1971~1975年)時期,煤炭開發戰略和建設重點有重大改變。在此期間,集中建設了煤炭工業「大三線」——西南和西北煤炭生產基地,突擊性開發江南煤田。在西南主要建設了六盤水(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礦區的總稱)和攀枝花礦區,建設礦井共28處,設計生產總能力14.11Mt/a,建成投產礦井21處,設計生產能力9.40Mt/a;在西北的賀蘭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間,建設總規模達到42處,設計生產能力12.82Mt/a;建成礦井(露天)13處,設計生產能力11.22Mt/a,滿足了西南和西北用煤的需要,顯著改善了煤炭開發布局。為扭轉北煤南運的局面,「三五」時期對江南煤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煤田地質勘探和分布范圍廣闊的礦區建設,到「四五」期末,建成礦井295處,設計生產能力39.36Mt/a。由於建設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實際,盡管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扭轉北煤南運」的原定目標仍未能實現。

針對20世紀70年代偏重挖掘生產礦井潛力,新井建設規模縮小,一些生產礦井又出現採掘失調的情況,從70年代後期起,又進行了煤炭工業第二次大調整。加大了新井建設規模,建設重點由西南、江南轉向北方和東部,加強了生產礦井的開拓延深,改善了安全生產條件。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煤礦開採在質與量方面都有很大發展,新開發了10多個新礦區,新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大型礦井和露天礦,大力推廣采礦機械化和綜合機械化,有重點地建設多層次的高產高效礦井,大力發展了地方煤礦,開辦了遍布全國的鄉鎮煤礦,有選擇地建設了重點產煤縣,使煤礦開採在更大規模和高質量的基礎上持續向前發展。

20世紀的最後10年,我國煤礦開采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應用現代高新技術與采礦技術及裝備相結合,加速推進煤礦生產技術的現代化,進行了高產高效礦井(露天)建設,並建成129處高產高效煤礦(井工123處,露天6處),少數礦井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開拓出了我國煤礦開采21世紀發展的新道路。[1]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煤炭行業發展迅速,掀起了煤礦開發及開採的新高潮。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2012年我國原煤產量已達36.5億t。圖1-1為近六年來我國原煤產量及增長情況。

圖1-1 近六年來原煤產量及增長比例

『伍』 宋代工商業制度有哪能些突破性進展有什麼意義

年來,隨著當代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學術界開始重估中國傳統經濟,特別是明清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彭慕蘭、弗蘭克等為代表的美國加州學派力主「明清經濟發展論」,如彭慕蘭《大歧變》一書認為中國在1800年前一直在領跑:弗蘭克《白銀資本》一書認為1840年前世界上白銀產量的二分之一都流人了中國,如此強大的白銀吸收能力說明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國內也有學者認為為清代才是中國傳統經濟發展的高峰,其成就超過唐宋時期。目前史學界對彭慕蘭和弗蘭克的批評已有黃宗智、秦暉等長文刊布,極具說服力,本文不再置評。因此本文論域限定在中國傳統經濟。主要討論這樣三個問題:一是能否找到一個科學的評價尺度以資比較(包括中西比較和朝代比較):二是按此尺度如何判斷宋代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三是如何解釋宋代如此發達的工商業文明為何未能帶動宋代社會實現近代轉型。
一、從希克斯的經濟史理論看
人類經濟發展的共同道路 為了找到一個進行中西比較和朝代比較的共同尺度,我們需從人類經濟發展的共同道路人手。這條共同道路若從生產力角度看,無非是手工勞動逐步發展到機器生產;若從生產關系角度看,則是封閉體制(自然經濟)向開放體制(市場經濟)的逐步演進。本文關於經濟體制演進方向的認識得益於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他在出版於1969年的《經濟史理論》中認為,現代經濟本質上是市場經濟,而此前出現的「習俗經濟」(如村社共同體經濟)和「指令經濟」(如封建領主的采邑經濟)則是與市場經濟相對立的古代經濟形式。這是從經濟體制著手的科學分析,非常精闢,但缺少了生產力這個維度。推動著生產關系和經濟體制不斷演進的生產力,來自勞動技能的積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機械的出現。所以考慮人類經濟發展的共同道路或日方向,還必須加上從手工勞動到機器生產的發展這個維度。我們將上述兩個維度(生產力、生產關系)所涉及的四個要素進行排列組合,可以得到四種不同的經濟類型:

1,手工勞動+封閉體制=傳統經濟(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 2,手工勞動+開放體制=原始工業化經濟(由古代向現代經濟的過渡形式) 3,機器生產+開放體制=市場經濟(現代經濟) 4,機器生產+封閉體制=計劃經濟(前蘇聯、東歐模式)如果以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橫坐標,把經濟體制的演進作為縱坐標,這四種經濟的關系可以圖示如下:

由上可知。人類經濟發展的共同道路,大致是從封閉的古代自然經濟,中經原始工業化階段之過渡,逐步邁向開放的市場經濟這樣一個演進軌跡,這也許體現了東西方各類經濟體演進嬗變的普遍規律和共同方向。各國經濟發展會因地理環境、資源稟賦、自然和人文環境種種的不同而呈現出千姿百態、變化無窮,但是地無分中西,人無分南北,各國、各民族、各地區的人民都要走向機器生產和市場經濟的訴求,卻是古今一理。中外皆同的。顯而易見,僅就經濟層面而言,誰要發展,誰就應該朝高效率的機器生產和開放的市場經濟這兩個方向走。從亞當·斯密開始,中經馬歇爾、凱恩斯,直到今天的新古典綜合和新制度經濟學派,現代經濟學的充分發展無不證明了這一點。由此是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就中國傳統經濟的再評價而言,無論唐宋還是明清,哪個朝代更接近機器生產和市場經濟,那麼這個朝代就更先進,更有發展前途。推而廣之,不論是縱向比較(如明清和唐宋比較),還是橫向比較(如18世紀的中國江南和英格蘭),都應該從這兩個維度即機器生產和市場體制人手。
二、「為市場而生產」:原始(早期)工業化進程的首次啟動
宋代,正處在漢唐和明清之間。漢唐的立國基礎是小農經濟,自然經濟氣息濃厚;宋明雖然仍以農業立國,但在高度發達的農業經濟之基礎上,已經生長出城市、貨幣、商業、信用、海外貿易等諸多工商業文明因子,僱傭勞動、包買商慣例、商業信用、集資合夥等新生事物均有蹤跡可覓,已然處在邁向近代社會的前夜。與漢唐相比。宋代經濟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商品經濟成分在傳統社會母胎中的急速成長。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糧食剩餘率的提高,煤鐵革命的出現,手工業生產的擴大,以及運輸工具(如漕船、海船)的進步和交通條件(如汴河和沿海海運)的改善,原始(早期)工業化進程得以啟動。

就歐洲而言,早在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之前的幾個世紀中,分布在城市和鄉村地區的小型手工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作用集中表現為從資金、企業主、工人、技術乃至市場等方面,為其後的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美國學者門德爾斯為此提出了「原始工業化」理論。在他看來,工業化進程可以分為原始工業化和工廠(機器)工業化這樣兩個階段,所謂原始工業化進程就是「傳統組織的、為市場的、主要分布在農村的工業的迅速發展」。為與早就存在的家庭手工業相區別,原始工業化進程由區域經濟內同時並存的三種要素構成,即鄉村工業、外部市場和商品性農業的發展。由於城市是批發商人的基地,技術、資本密集,城市甚至通過商業資本參與、支配鄉村地區的某些手工業生產,這樣城市就構成了原始工業化進程的第四個要素。其後不久,德國學者P,克里特等人進一步把原始工業化定義為「其人口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為區問市場或國際市場進行大批量的工業商品生產的農村地區的發展」。其意義在於把人口作為第五個要素引入了原始工業化理論,而且由此引發出原始工業化進程賴以孕育的歷史過程及其內部機制。

我們認為,構成原始工業化進程的五個要素中,居於核心地位的一個要素就是「為市場而生產」。門德爾斯、克里特等人對市場的強調,應該說是與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考察相一致的。所謂為市場而生產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商品生產。宋代商品經濟空前繁盛的一個主要標志也是市場的擴大,包括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都在急速擴大。而在海內外市場不斷擴大的歷史環境中,宋代原始工業化進程的啟動不僅在時問上早於地中海北岸國家和英倫三島,就是在規模和水平上也毫無遜色之處。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煤鐵革命的發生和民營礦冶作坊中僱傭勞動的出現。北宋以鐵產量的激增和灌鋼法的推廣為標志。迎來了我國冶鐵鑄造業的第二個重大變革期。這個變革是由煤的規模開采和工業利用(如煉鐵、燒瓷)所激發的。史實表明,北宋河東(今山西)、河北、陝西等路的煤炭採掘業相當發達。為了和原先的木炭(時稱「軟炭」)相區別,宋代出現了「石炭」、「礦炭」等詞來專指煤炭。

煤炭採掘業的興起既緩解了傳統柴炭燃料短缺的矛盾,提高了鐵的產量,同時又因爐溫和冶煉效率的提高而推動了鑄造技術的變革,特別是以「生熟雜鏢」為特徵的灌鋼法的大面積推廣,以及作為這一切之必然結果的農具和各類工具之熟鐵鋼刃化等,這些重大進展構成一幅宋代煤鐵革命的壯觀景象。

早在1959年,柯昌基先生即據神宗元豐年間蘇軾的《徐州上皇帝書》指出,徐州附近利國監所轄「三十六冶」中已經產生僱傭關系。據蘇軾所言,這36個民營鐵冶作坊各有百餘名工人,已具手工工場氣象;各冶爐主「藏鏹巨萬」:政府關閉河北市場(「利國監鐵不許入河北」),冶戶皆有「失業之憂」:不久取消禁令,「使鐵北行」,冶戶「皆悅而聽命」,可見這是商品生產,且已擁有區間市場。而總數達三四千名的冶鐵工人多是「飢寒亡命、強力鷙忍之民」,反映他們已經不同程度地脫離土地,而且多半已從政治統轄關系中游離出來。至少在受雇為工期間,無論對地主、對國家,均不受人身依附關系之束縛。

二是川蜀地區民營卓筒井的興起和雇傭工人的經濟斗爭。北宋仁宗慶歷年間,首先出現在四川井研縣的卓筒井,標志著鑽井技術從大口淺井向小口深井的過渡。它在鑽井工藝上,首創「沖擊頓挫法」,由熟鐵鋼刃所制的「圜刃」應是世界上第一個深井鑽頭,開近代鑿口鑽井技術之先河:在井壁成型技術上,首創「套管隔水法」,所用竹製套管(此即卓筒井得名之由來,卓、竹,一音之轉)顯然是明清木製導管和近代銅制導管的前身;在取屑工藝上,首創「活門式扇泥筒」:在汲鹵工藝上,有「無底而竅」的汲鹵筒取代原先的皮囊,入水自開,出水即閉。這些重大創新從各方面奠定了近代深井鑽探技術的基本原理,因而被科技史界譽為現代「石油鑽井之父」。
正因卓筒井從本質上改變了大口淺井的陳舊技術,在開鑿成本、鹵水質量、生產效益等各方面都表現出極大的優越性,所以一經出現便迅速傳播,短短二三十年間就遍布於川南陵州、嘉州、榮州一帶,「連溪接谷,灶居鱗次」,數以千計。鹽業史專家郭正忠先生依據神宗熙寧年間陵州知州文同的奏疏,證明四川井鹽業中不僅同樣存在著僱傭關系,而且還發生過為改善工作條件的經濟斗爭。據文同奏疏所言,當時井研縣即有百餘家筒井作坊,每間作坊分別僱傭「四五十人至三二十人」,這數千工匠多數來自「他州別縣」,已與土地脫離關系:其謀生方式是「佣身賃力」,即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受雇期間如對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意,就互相串聯,集體抗議,所謂「遞相扇誘,群黨嘩噪」;如無改善即與井主「豪者」算賬,索取工資,所謂「算索工值,偃蹇求去」;再另謀高就,所謂「又投一處,習以為業」,顯然他們是來去自由的。

三是陶瓷業的商品生產性質及其日趨擴大的海內外市場。陶瓷生產在宋代進入成熟期,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宋代瓷窯遺址,遍布全國l7個省份130餘縣,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民窯性質。特別是福建路的德化窯和晉江、廈門等地瓷窯,以及泉州磁窯,安溪、南安、同安等窯,則是泉州刺桐港大宗外銷瓷器的生產基地。在有羅盤導航的大型「海舶」之上,「商人分佔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卧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日本學者三杉隆敏多年沿海上絲路進行實地考察,於1979年出版《海上絲綢之路》一書,在第二章中介紹了宋代瓷器在新加坡、印尼雅加達、越南西貢、印度邁索爾邦和馬德拉斯邦、巴基斯坦的班布爾遺址、西亞伊拉克的薩馬臘遺址,以及北非埃及的福斯坦特等地區的分布實況。這說明宋代陶瓷業就其主體部分而言完全具備商品生產性質,而且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

四是數萬紡織機戶的涌現和包買商慣例的形成。宋代「機戶」一般系由家庭成員充作勞動人手,專以紡織為生的家庭作坊,其性質是獨立的小商品生產者。也有少數機戶實行僱工生產。據漆俠先生估計,北宋各路約有10萬機戶,數量可觀。問題是這些機戶除少數在城市外,多數分布在鄉村,他們的產品需要中間人將之集中起來,運到市場上去,才能真正成為商品,於是包買商就出現了。《永樂大典》所載「陳泰冤夢」就是反映江西包買商的一個典型事例,時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間(12世紀70年代)。冤主陳泰原是撫州布商,每年年初向崇安、樂安、金溪等地的機戶發放生產性貸款(「貸出本錢」),到夏秋之際再去這些地方討索麻布,之後向外運銷。由於生意越做越大,各地有曾小陸等「駔主」、「甲首」作為放錢收布的代理人。僅樂安一地就「積布至數千匹」。從「如是久矣」看,這種做法早在淳熙之前就已持續相當時日了,並非偶發事件。這種做法在其本質特徵上已與明清「賬房」無異,均屬包買商慣例。郭正忠先生指出,在兩浙絲織業、四 JIl綾錦業中,也有「收絲放貸」、「機戶賒賬」以及「預表絲花錢物」等慣例,這說明宋代包買商分布地域廣泛,江西、兩浙、四川等地都可以見到他們活動的身影。

通過以上的簡要勾勒,我們看到宋代原始工業化進程的啟動是全方位的。在煤鐵革命的推動之下,包括冶金、陶瓷、井鹽、紡織等業在內的手工業各部門一度呈現出全面繁榮態勢:民營手工業全面崛起,除鑄錢、軍工等少數行業外,其主導地位已確立無疑,並程度不同地擁有區域市場、區間市場,甚至海外市場;其間帶有近代色彩的僱傭關系、包買商慣例亦在頑強生長。這一切使我們相信,宋代手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個為近代工業的發生准備條件的時期,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降臨提供歷史前提的時期,我們稱之為前近代化時期。如果這個勢頭能夠保持兩三個世紀不被打斷的話,必將為其後的工廠(機器)工業化奠定堅實基礎。
三、宋代原始工業化進程賴以啟動的經濟基礎、科技條件和社會環境
現在我們要問,原始工業化進程賴以啟動的諸般條件,宋代社會是否具備呢?我們的認識是「三缺一」,即四個條件中具備三個,還缺一個。

一是在人口增長(北宋徽宗時人口達到一億,較漢唐增加一倍)的壓力下,耕製革命的發生,糧食剩餘率的提高和商品性農業的成長,為原始工業化進程提供了經濟基礎。由於人口增長速率超過耕地面積的擴大速率,產生了大批無地或少地農民,他們被迫另謀生計,大量進入城市和工商業領域。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則為這些非農人口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糧食供應。根據筆者的計算,宋代一個農業勞動力每年生產糧食大致在4000斤上下。比漢代提高一倍,比唐代提高30%,與1984年每個勞動力生產4379斤大致相當。這個成就的取得,與宋代耕作制度的變革有關。大約在兩宋之交,即12世紀上半葉,在長江三角洲、成都平原、蘇皖平原和福建沿海,還有江西中部的吉泰盆地等農業區,一年兩熟的復種製作為基本的耕作制度得以肯定下來。糧食產量的提高也為經濟作物的種植騰出了更多的耕地,東南地區地狹人眾的情況也在逼迫當地農戶尋求效益更高的經濟作物,如薴麻、桑梓、茶葉、甘蔗、果樹、蔬菜,甚至葯材、花卉等。當產地周圍存在著相應的市場時。生產者的著眼點自然會從產品的使用價值轉向它的交換價值,於是專業茶農、蔗農、果農、菜農大批涌現,商品性農業由是而發展起來。

二是煤鐵革命的推動和海內外市場的擴大,導致手工業內部技術革新的興起,這可視為原始工業化進程的內在動力。諸如煉鋼工藝中灌鋼法的推廣,冶銅工藝中膽銅法的發明,金屬加工工藝中「旋作」(即簡易車床)的使用,掘井工藝中以「卓筒井」為代表的小口深井技術,紡織工藝中腳踏紡車的推廣和軸架整經法的使用,造船工藝中水密艙的發明,還有航海羅盤的使用,造紙業中竹莖等硬纖維軟化技術的成熟,以及印刷工藝中雕版的推廣和銅版、活字版的發明等,都是其時之煢煢大者。如此巨大的科技進步和工藝革新,顯然是原始工業化進程賴以啟動的內在動力。從中不難看到宋代工匠從手工勞動逐步走向機器生產的精巧構思與卓絕努力。 三是人身依附關系的鬆弛、都市化進程的加速導致城市性質嬗變和市民階層初興,此為原始工業化進程的社會條件。自中唐均田制崩潰以後,土地轉移率的提高導致累世相承的主僕名分趨於瓦解,鄉村主戶經濟性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導致行政統轄權與土地所有權基本分離,而地權集中與地塊分散的背離則迫使部曲庄園制經營方式日趨衰落。在這樣一些經濟變革趨勢的推動下,宋代農民之主體確已掙脫了昔日部曲、賓客、徒附、私屬、奴婢、佃4 F,Z類的農奴地位,並日趨普遍地獲得了遷徙和退佃等權利。他們一旦脫離土地,流入城市或礦區,就有可能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正如我們前面在礦冶、井鹽業中所看到的那樣。

與此同時,都市化進程也在加速。宋代不僅城市數量激增,城市人口膨脹,而且隨著城市商業意義的增加,城市性質發生嬗變。汴京、臨安作為首都已是百萬人口的世界性大城市,雖然仍是政治、軍事中心,但其工商業依然極為繁盛。蘇州、揚州、成都、鄂州等一批城市,或因處在經濟發達地區,或因位於交通孔道,逐步成長為區域經濟中心。更值得重視的是,宋代已經出現了少量的生產性工商業城市,如前述浙東金華可以認為是紡織城鎮;前述徐州附近的利國監可以視做冶金城鎮,還有常聚十餘萬礦冶工匠的江西鉛山場、廣東岑水場亦屬此類性質;前述四川井研縣亦有數萬井鹽工匠,這是鹽業城鎮:舉世聞名的江西景德鎮有陶工數千人,這是陶瓷城鎮。至於廣州、泉州、明州還有北方的板橋鎮等則是新型港口城市,泉州至「以蕃舶為命」,南宋時「生齒無慮五十萬(口)」。

城市的增多及其商業意義的增長加速了農村人口向城鎮地區的流動,加快了城郊農民向小商品生產者轉化的步伐(如茶農、果農)。同時城中兼營工商業的官僚、地主也在增加。而城市手工業、商業和運輸業,還有服務行業的發展則為僱傭關系的成長提供了肥壤沃土。作為這一切的重大結果,便是城鎮(含礦區、港口)市民階層的勃興。兩宋文獻中的「富商巨賈」、「冶家」、「磨戶」、「茶焙主」,還有「行老」、「市頭」(以上為一方),以及「雜作工匠」、「稗商細販」、「百姓綉夫」、「游手末作」(以上為另一方)等,就是這個階層的基本成分。就是被人視為明清資本主義萌芽之重要表現的市民、礦工斗爭,宋代亦有端倪可鑒。前述井研縣「佣身賃力」之鹽工一不如意就「遞相扇誘,群黨嘩噪」可算經濟斗爭;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安徽舒州宿松礦工汪革「以鐵冶之眾叛……有眾五百餘」則是武裝斗爭性質了。眾所周知,資本和僱傭勞動的結合是近代工業社會的基礎性結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把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僱傭關系發展和市民階層初興這樣一個歷史進程,視為原始工業化賴以啟動的社會條件。

『陸』 鐵器是用什麼做成的

我國還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鑄鐵的國家之一。煉鐵技術最早出現在西亞地區(公元前2000年)。我國發明煉鐵術雖然不是最早,卻後來居上。春秋戰國時期已懂得使用人力鼓風以提高爐溫,冶煉出可以澆鑄的鐵水,鑄造鐵鼎。
漢代發展為畜力鼓風,水力鼓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用煤煉鐵。唐宋時期,鐵產量每年超過1000萬斤,鐵器曾經成為我國出口的主要貨物。 先進的冶煉技術是我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歐洲11世紀開始知道使用水力鼓風爐,14世紀才得以推廣)。

在中世紀的歐洲,只有修道院或者主教人士才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煉鐵工業中去。煉鐵工業的大規模發展仰仗於宗教機構的勢力。如1408年,不列顛的達勒姆主教建立了第一座有文件為證的,利用水力於鼓風器的熟鐵吹煉爐。
它的出渣口在煉爐之側。此外,由於採用水力鼓風器,就有可能進行連續作業,從而可用高爐煉鐵,高爐的特點是鐵水和爐渣從爐口底部排出的。

『柒』 滬寧杭京津唐遼中南工業區的 優點與缺點 例如那個工業區煤鐵礦產豐富,那個工業區缺少水資源等

滬寧杭工業區普遍為生產加工製造業,缺少資源,而且都是廉價的代加工,自主品牌較少。優點是拉動了GDP,缺點是犧牲了環境。京津唐工業區偏重於鋼鐵等重工業,污染特別嚴重,缺乏一流的冶煉技術,煉出來的全是劣質鋼材。遼中南人才匱乏,而且資金不足。

『捌』 歸納唐宋時期手工業生產的成就

唐宋時期手工業生產的成就
1、紡織業
1)唐代:私營紡織作坊出現;官營規模大。
2)宋代:棉紡織業開始發展。

2、冶煉業
北宋時期:普遍以煤為燃料,使煉出的鋼鐵的硬度和質量大大提高。

3、陶瓷業
1)唐代:制瓷業成為獨立部門。
(1)唐三彩(陶製品)
(2)兩大體系: 南青北白 (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3)唐朝晚期:首創釉下彩繪。
2)宋代名窯眾多(五大名窯)
宋代五大名窯 分別為: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窯、 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

『玖』 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宋代

本人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 雖然宋代科技成果眾多,但是它們很多沒有在中國得到經一步發展。例如四大發明的集中時間雖然都在宋朝,但大規模應用的時間卻不發生在宋朝,如四大發明之中的印刷術一直到1440年德國谷登堡的鉛字活字印刷術出現和印刷術開始在歐洲傳播以後,世界各地居民的識字率才開始攀升,而中國也在1833年引入此類鉛字活字印刷術,並取代傳統的印刷術。 二,宋代雖然社會充滿創造力,但是他始終受到傳統中國儒家文化影響,各種科學沒有形成像西方那樣的體系,這種科學成果大多都是在日常生活經驗中取得的

『拾』 鐵是什麼時候開始生產的

我國還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鑄鐵的國家之一。煉鐵技術最早出現在西亞地區(公元前2000年)。我國發明煉鐵術雖然不是最早,卻後來居上。春秋戰國時期已懂得使用人力鼓風以提高爐溫,冶煉出可以澆鑄的鐵水,鑄造鐵鼎。漢代發展為畜力鼓風,水力鼓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用煤煉鐵。唐宋時期,鐵產量每年超過1000萬斤,鐵器曾經成為我國出口的主要貨物。先進的冶煉技術是我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歐洲11世紀開始知道使用水力鼓風爐,14世紀才得以推廣)。
在中世紀的歐洲,只有修道院或者主教人士才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煉鐵工業中去。煉鐵工業的大規模發展仰仗於宗教機構的勢力。如1408年,不列顛的達勒姆主教建立了第一座有文件為證的,利用水力於鼓風器的熟鐵吹煉爐。它的出渣口在煉爐之側。此外,由於採用水力鼓風器,就有可能進行連續作業,從而可用高爐煉鐵,高爐的特點是鐵水和爐渣從爐口底部排出的。

16世紀的高爐在兩側各開一個口,一個是風口,另一個為出鐵口。高爐第六天(一個冶煉期)大約只能出4~5噸鑄鐵。一座高爐貯存在不了這么多的鑄鐵。由於受到容積的限制,遂發展成早期的雙爐。1549年,雙爐能生產出重2200公斤的鐵爐鑄件。

在歐洲高爐的發展過程中,有兩種基本爐型相互競爭,一種是矮爐腹型高爐,和一種是高陡面爐腹型高爐。

1750年,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了。在燃燒上用焦炭代替木炭,這種轉變使煉鐵業突破了束縛,不再為木炭的短缺而陷入困境。因為不僅民用燃燒需要大量木料,而且為了提高農業產量也在大量砍伐森林。因此,對於人口密度高的國家,要靠木炭來增加鐵的產量是不易的。

到18世紀末,煤和蒸汽機已使英國的煉鐵業徹底改革,鐵的年產量從公元1720年的2.05×10000噸/年(大多是木炭鐵)增加到1806年2.5×100000噸/年(幾乎全是焦炭鐵)。估計,每生產一噸焦炭需煤3.3噸左右。但是,高爐燒焦炭勢必增加碳含量,以致早期的焦炭生鐵含碳在1.0%以上,全部成為灰口鐵即石墨鐵。

高爐的尺寸在18世紀內一直在增大。從公元1650年約7米,到1794年俄國的涅夫揚斯克高爐已增高到13.5米。因為焦炭的強度大,足以承擔加入的爐料的重量。大多數的煉爐採用爐缸、爐腹和爐身三部分按比例構成。19世紀末,平滑的爐襯公認為標準的爐襯,這基本上已經是現在的爐型。爐底直徑約10米,爐高約30米。全部高爐都設有兩只以上的風嘴。另一個巨大的進步就是採用熱風。20世紀後,現代鋼鐵業就蓬勃發展起來。

閱讀全文

與唐宋煤鐵工業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eve工業號如何選擇 瀏覽:874
汽車美容店加盟要多少錢 瀏覽:912
賓士e級acc功能什麼情況下需要匹配 瀏覽:174
中山工業烤箱哪裡便宜 瀏覽:847
汽車重新做漆後怎麼保養 瀏覽:231
奧迪q5大屏安裝什麼品牌的好 瀏覽:658
義烏奧迪廠在哪裡 瀏覽:529
襄陽哪裡有汽車電噴 瀏覽:378
奧迪雙邊四齣是什麼意思 瀏覽:543
山西工業大學材料類專業怎麼樣 瀏覽:127
如何清理汽車真皮座椅 瀏覽:498
敞篷2系寶馬什麼時候國產 瀏覽:537
寶馬輪轂供應商有哪些 瀏覽:919
汽車截屏怎麼弄 瀏覽:931
賓士s級350油箱多少升 瀏覽:506
寶馬x6表盤出現感嘆號怎麼回事 瀏覽:433
組裝一套汽車音響需要什麼 瀏覽:436
為什麼奧迪q三這么便宜 瀏覽:116
賓士e款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746
番禺南村有哪些服裝工業園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