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產能過剩,轉移與減產哪個選項優
最過幾年,中國某些領域產能嚴重過剩。什麼叫產能過盛?產能過盛是指在計劃期內,企業參與生產的全部固定資產,在既定的組織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或者能夠處理的原材料數量超出市場消費能力。中國產能過剩最嚴重是高耗能、重污染資源型領域,如建材、鋼鐵、水泥等。
產能過剩的應對方法有二,一是減產或者轉型,二是將過剩產能通過投資轉移出去。減產會影響企業效益,減少職工收入影響和諧穩定,是許多人不願面對的作法。將過剩產能轉移出去,不但不會出現以上問題,相反,如果轉移規模超過過剩產能,還能促進就業增加效益而被人們樂意接受。
向外轉移產能盡管有以上諸多好處,但隱藏在其後一個重大問題往往被人們忽略,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引起重視,將會給子孫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就是資源環境的損失。
高耗能、重污染資源型產品是吃老本行業,其所消耗的資源多是不可再生資源,在生產過程對環境產生的危害,將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既然產能過剩,說明國內市場已達到飽和,在這種情況下,毅然決然削減產能才是負責任之舉,這樣做有兩大好處,一是節省了有限的不可再生資源,二是保護極為脆弱的環境,為子孫好代留下一筆財富。
人是活的,削減產能是壓力也動力,企業為了生存,就會千方百計進行轉型或者升級。即使在轉型期內發生減員、減效情況,由於人是活的,總會有辦法增加收入。
最近二三十年來,中國房地產業崛起,促進了建材、鋼鐵、水泥等行業發展,當房地產這架馬車出現熄火狀況後,為了刺激經濟,又開始了「鐵公基」建設高潮,隨著這兩項產業的飽合,中國出現嚴重產能過剩。住房與「鐵公基」建設發展,消耗了大量資源、能源,給環境帶來較大的壓力。據統計,中國每年消耗的的水泥佔世界總量的60%,中國鋼鐵消耗量佔世界總量的50%,與此同時,一些資源開采使用處於粗放階段,資源利用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重要資源消耗過快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也採取許多措施,但收效不大。資源消耗浪廢的同時,給環境帶來較大壓力。中國本是個水資源貧乏的國家,由於工業污水排放,污染了珍貴的水資源。大氣污染也達到觸目驚心的地步,一旦氣壓穩定,方園幾百平方公里處於霧霾之中。中國建築壽命一般只有25到35年,每年產生大量建築垃圾無法處理,既佔用了土地,又污染了環境。
中國的資源環境已經達到必須重視的地步。去產能護環境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才是硬道理,畢竟我們子孫還要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我們這代人不能為了自己利益而犧牲子孫的利益,否則我們就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如果我們不利用產能過剩這一歷史機遇,將重污染高耗能資源型行業產能降下來,我們無法對歷史交待。假若為了短期利益,而將過剩產能轉移出去,我們是將本屬子孫的財富轉移給外人。錢是張紙,沒了可以再印,資源沒了,多少錢也買不來。環境更是無價的財富,為了轉移產能獲得紙幣,將環境破壞掉,更是件得不償失的事。假若有天我們守著破碎的山河,握著一把廢紙,或者連廢紙也沒有,是不是有種哭也哭不出來的感覺?
B. 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指下降的原因
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周期性生產過剩。它表現為產品大量積壓,企業紛紛倒閉,生產大幅度下降,失業人數劇增,信用關系嚴重破壞,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陷於混亂和癱瘓。1825年,經濟危機第一次在英國爆發一後,每隔 8~10年重演一次。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的空前的大危機.
[編輯本段]一、「黑色星期四」
1924-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短暫的經濟繁榮。1929年,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隨即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續最久的世界經濟大危機. 20世紀20年代,美國證券市場興起投機狂潮,「誰想發財,就買股票」成為一句口頭禪,人們像著了魔似地買股票,夢想著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瘋狂的股票投機終於引發一場經濟大災難。1929年10月24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雪崩似地跌落,人們歇斯底里地甩賣股票,整個交易所大廳里回盪著絕望的叫喊聲。這一天成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Black Thursday),並觸發了美國經濟危機。然而,這僅僅是災難的開始。29日,交易所股價再度狂跌。一天之內1600多萬股票被拋售,50種主要股票的平均價格下跌了近40%。一夜之間,「繁榮」景象化為烏有,全面的金融危機接踵而至:大批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市場蕭條,生產銳減;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驟降;農產品價格下跌,很多人瀕臨破產。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終於爆發,美國歷史上的「大蕭條」時期到來。 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40%,各國工業產量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總額減少2\3, 美、德、法、英共有29萬家企業破產。資本主義世界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美國失業人口1700多萬,幾百萬小農破產,無業人口顛沛流離。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資本主義各國的政局動盪。經濟危機也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激化,引出一連串的關稅戰、傾銷戰和貨幣戰。
[編輯本段]二、羅斯福新政
經濟危機沖擊了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1882-1945)就任美國總統後,立即以「新政」(New Deal)救治經濟危機,並呼籲美國人民支持他的「大膽實驗」。 「新政」的主要內容有:整頓金融業,恢復銀行信用,貶值美元,刺激出口;恢復工業,強化國家對工業生產的調節和控制,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調整農業,,壓縮農業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維護農業生產;興辦公共工程,減少失業,擴大消費需求;進行社會救濟穩定社會秩序。 《全國工業復興法》(National Instrial Recovey Act)是整個新政的核心和基礎。該法規定了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水平和工作日時數,規定工人具有集體談判的權利,規定了資本家必須接受的最高工作時數和應付工資額. [為保證《全國工業復興法》的實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鳥藍鷹為標記,發動了「人盡其職」的「藍鷹運動」(Blue Eagle),凡遵守該法的企業懸掛藍鷹標志。幾周後,有25萬僱主與政府簽署了法規,他們給自己的產品標上藍鷹,以示守法。《時代周刊》在每期封面上也印上了藍鷹。] 「新政」是美國資本主義世界的一次自我調節,開創了資產階級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的先河,進一步提高了美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壟斷程度,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國度過了危機。
[編輯本段]三、《國家工業復興法》作用
《國家工業復興法》: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空前嚴重的經濟大危機首先從美國爆發。為消除經濟危機給美國造成的重大破壞,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實行「新政」,在資本主義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新政的中心是對工業的調整。羅斯福頒布《國家工業復興法》,規定各行業企業指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准和工作日時數等,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和調節.
[編輯本段]五、羅斯福新政的作用
新政取得了顯著成效。美國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利明顯增強。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新政並沒有徹底消除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因經濟危機的根源還存在. 效果和影響: 美國經濟回升,失業人數大幅度下降。 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強。 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 大膽借鑒社會主義的長處,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資本主義危機,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本段]六、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
①范圍特別廣:影響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及各生產部門; ②時間特別長:從1929-1933年,前後共5個年頭; ③破壞性特別大: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生產下降了1\3以上,貿易總額縮減了2\3。
[編輯本段]七、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
[編輯本段](1)對美國的影響
①金融、貨幣和信用危機;②工農業生產遭到巨大損失倒退;③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急劇下降;④國民收入減少,貧富懸殊加劇,階級矛盾尖銳;⑤美國社會出現全面危機。
[編輯本段](2)對世界的影響
①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社會危機。
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遊行、罷工斗爭不斷;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對現狀的不滿,興風作浪,引起社會動盪
②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改善本國經濟形勢,加強干預,加緊在國際市場的爭奪,各國間的矛盾和摩擦日趨尖銳。
經濟危機是指經濟系統沒有產生足夠的消費價值。也就是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有的學者把經濟危機分為被動型危機與主動型危機兩種類型。 所謂被動型經濟危機是指該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出現經濟的嚴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貨幣貶值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進而演化為經濟危機的情況。如果危機的性質屬於這種被動型的,很難認為這種貨幣在危機之後還會回升,危機過程實際上是對該國貨幣價值重新尋求和確認的過程。 主動型危機是指宏觀經濟管理當局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採取的政策行為的結果。危機的產生完全在管理當局的預料之中,危機或經濟衰退可以視作為改革的機會成本。
C. 中國近代工業的短暫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普遍地遇到了外國勢力爭奪市場的壓力。戰時發展迅速的綿紡織業這時出現了引人注目的變化。一方面,在相當多的中、小型棉紡織廠虧累擱淺的同時,若干大的民族資本紡織集團開始形成;而在另一方面,這些民族資本紡織集團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國壟斷資本的滲透和侵蝕,呈現了半殖民地中國工業活動中資本集中的復雜局面。
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機引發的 1925 年的「五卅」運動和1928年「五三」抵貨運動,也曾給這一時期的民族工業如紡織、麵粉、卷煙等業的發展以有力的推動。據估計,1920~1928年,新投入的工業資本在3億元左右。
中國工業的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遇到了市場危機的威脅。國民黨發動的反人民內戰削弱了廣大人民的消費能力;東北廣大市場和資源被日本侵略者霸佔;西方列強為了轉嫁經濟危機,跌價傾銷進口商品;連同日本在華北的嚴重走私等等,造成國內市場購買力銳減,出現了物價下跌而銷售遲滯的景象,迫使工廠停工減產。1933年,棉紗價格跌落之巨為前所未見,全國紗廠虧多盈少;同年,上海麵粉價格狂落,存貨堆積,使部分工廠停工。這種景況一直持續到1935年。1936年,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法幣政策、通貨貶值的刺激,物價轉升,市場購銷情況有所改善,工業生產開始上升。可是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沿海、沿江戰火波及地區,工業設施迅遭嚴重破壞。僅上海一地,據當時上海社會局調查:受損害的工廠約2000餘家,損失總額在8億元左右。中國民族工業遂因戰爭的破壞而中落。
這一時期,除了東北地區已全部淪為殖民地經濟以外,國民黨統治區外國資本的力量也在迅速膨脹。1936年的統計表明:外國資本大體上已經控制了中國生鐵產量的95%,鋼產量的83%,機器採煤的66%,發電量的55%,在紡織工業中則佔有紗錠數的46%和織布機數的55%。十分明顯,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工業資本確立了壟斷地位。
D. 為什麼工業製造業普遍不景氣
這個應該是很多方面的原因,以前中國的製造業是很牛的,中國的產品銷售的世界各地。但隨著中國製造業成本的不斷上升,許多企業倒閉或外遷。中國製造業成本上升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土地成本,稅收和工人成本。當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的製造業都是比較低端的製造業,議價能力不足。馬雲不是說過嗎:「不是製造業不行了,是你的製造業不行了」。製造業要想賺錢必須加大科研投入和提升創新能力,讓自己的商品更有競爭力,當然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就很不容易。創新能力,科研能力,需要從小培養,由此可以看出提升製造業實力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E. 四川要求部分工業電力用戶停產,為何這么做呢會有哪些影響
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是為了讓居民們能夠更好的用電。因為當地的天氣特別炎熱,如果供電量達不到的情況下也會影響到居民的生活。所以當地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可以保障群眾們的正常生活。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大部分的工業都停止了工作,同時也影響到了交付的期限。
因為天氣特別熱的時候,非常容易導致人體中暑。如果沒有生活用電的情況下,大家的生活會受到特別大的影響。在這個過程當中,群眾們沒有辦法做飯,甚至還沒有辦法正常生活。所以說當地的電力供應問題一定要得到解決,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要保障工廠以及生活用電的同時進行。但是大部分區域還是出現了停電的情況,遇見了這樣的事情之後,群眾們也會覺得特別炎熱。
F. 蘇聯工業化為什麼會導致減產
不是產量降低,而是產值降低。
就如現在美國對付俄羅斯一樣,美國聯合盟友打壓石油價格,讓蘇聯產量不變的情況下,產值降低。從而財政吃緊。
G. 中國一五計劃農業減產的原因
「一五」計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生產跟不上工業生產的步伐,以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0%和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佔60%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二是1956年出現全局性的冒進,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於1953、1954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三是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為以後相當長時間留下後遺症。所以個人認為第一個原因是主要問題。
H. 中國目前大量產業產能過剩的原因以及未來對於這個問題的發展趨勢
中國鋼企產能過剩的原因分析:1,中國的鋼企主要都是大型國有企業,在中國國有企業有一個普片的問題,那就是效率低下,這點是不用懷疑的。除此以外大型的國有企業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死不得」,無論如何地方政府都不會讓當地的大型國有企業死掉,當國有企業出現大規模的虧損後政府往往會給予大量的補貼。當然,大家要知道,這些補貼都是納稅人的錢。2.鋼鐵企業是一個典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企業規模龐大,前期投資很大,即使出現虧損或者行業利潤下降,企業也不能馬上轉型或者減產。因為減產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只有當繼續生產產生的效益還不足以彌補固定成本帶來的損失的時候企業才會停產。然而,國有企業,為了保證員工不至於失業,即使虧損很大可能也會繼續生產。這是國有企業的一個通病。3.08年為了應付經濟危機,國家拿出了4萬個億的資金,這些資金大多數都投入了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大家都知道,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鋼材,這樣一來在08年和09年中國的鋼鐵幾乎一下子就被消化殆盡了。鋼企都賺錢了,這個時候一些鋼企開始盲目的擴大產能。然而,隨著後來通脹的越來越嚴重,中央收緊資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也開始減少。鐵路建設等的放緩甚至停工,以及房地產調控導致的建築鋼材需求的減少,導致對鋼材的需求瞬間銳減。這些變化,根本沒有給鋼鐵企業足夠多的准備時間。鋼鐵企業依然開組馬力生產,然而市場需求卻一落千丈,於是鋼鐵企業庫存急劇增加,企業效益也一落千丈。前面說過,鋼鐵企業不會一下子停產,所以新的產能還在源源不斷的產生,而市場消化的能力卻越來越弱。4.中國的鋼企生產的大多數都是低品質鋼材,高品質的鋼材很少,甚至需要進口。低品質的鋼材在全球都是產能過剩的,何況中國的鋼企在全球來看並不具有市場競爭能力,因此中國的鋼材出口量很少,遠遠不足以消化國內過剩的產能。綜上原因,導致了我國鋼鐵過剩,企業利潤下降甚至虧損。
現在,中國很多行業都存在著產能過剩,主要原因是國外需求的減少。由於國內需求不足,中國的大部分產品往往需要靠國外的市場來消化,一旦國際市場出現波動,中國國內的產品就會嚴重過剩。國內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老百姓沒有錢消費,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以來,中國普通老百姓並沒有真正的富裕,房地產又對普通老百姓進行了一次洗劫,於是老百姓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弱。而企業的產能卻在不斷地擴張。
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改革,怎麼改?首先調結構,一些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進行整合,該死的就讓它死掉。其次,大力發展服務業,解決人們的就業問題。第三,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是老百姓盡快的富裕起來。第四,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不改革,前面的一切改革都是白搭的。
從長期來看,中國企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會一直存在,因為中國是靠製造業起家的,而製造業所產生的產能無論如何靠國內市場也是消化不完的,但是只要中國調結構能夠實現,未來中國產能過剩的危機應該會慢慢的過去。
I. 全球多家車企因為缺芯而被迫減產,半導體晶元為何供應不足
美國廣播公司稱,受疫情影響,全球半導體晶元供應短缺,汽車行業也受到影響。本月8日,福特表示,由於半導體晶元短缺,其在肯塔基州的生產線將被迫提前停產。日產還表示,半導體晶元無法滿足需求,迫使他們調整日本工廠的產量。菲亞特克萊斯勒近日宣布,將暫時關閉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工廠,以及在墨西哥的一家小型SUV工廠。大眾汽車去年12月曾表示,由於半導體晶元短缺,將調整在中國、北美甚至歐洲的生產,並將在今年一季度實施。此外,豐田、本田等車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汽車晶元生產周期長,生產能力難以規劃。這個問題在正常年份也可能存在,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另一方面,如果規劃不好,倉庫和廢品都會有壓力,所以是把雙刃劍。上述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華高管告訴記者。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以來,中國車市持續回暖。雖然一季度市場情緒悲觀,但二、三季度整個行業明顯感受到了汽車市場需求的逐步釋放。在這一過程中,隨著中國需求的增長和其他市場的逐步復甦,出現了汽車零部件的局部短缺。據一些零部件企業高層介紹,如果按照汽車廠商原有的產能規劃,晶元供應問題不大。然而,由於新的產能,我們需要向半導體公司追加訂單,這需要69個月的更長時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汽車需要較長的產品開發和驗證周期,汽車晶元也是如此。而且,由於Tier1的話語權很強,汽車企業很難調整供應商體系。
J. 風電行業現在都減產了嗎行業還有發展前景嗎
「雙碳」目標大背景下,風電行業迎來利好。與傳統製造業一樣,風電產業鏈也分為上游原材料及零部件製造、中游風電整機總裝以及下游風電場投資運營。其中,風電整機的核心零部件包括齒輪箱、發電機、軸承、葉片、輪轂等。除了個別關鍵軸承等零部件需要國外進口,大部分風電設備國內均可生產製造,且技術較為成熟,從而推動了產業的發展。
事實上,中國風電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工業製造的支撐,尤其是先進製造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在風電產業的崛起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風電,即風力發電,不僅是清潔能源,也是可再生能源。
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中國風能資源都相當豐富。近年來,因中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同時沿海地區電力負荷高峰區域供電需求較高,海上發電逐步抬頭,成為開發的主力。
多年來,中國風電行業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隨著「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落地,風電行業受益明顯,並呈現爆發式增長。在豐富的風能資源和利好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推動下,中國風電在獲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全球嶄露頭角。
目前,中國已連續多年占據全球最大風電市場的地位。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陸上風電新增裝機量約為3,007萬千瓦,雖較2020年有所下降,但仍是全球陸上風電新增裝機量最高的國家。海上風電方面,2021年,中國海上風電新增並網裝機量可謂「一枝獨秀」,佔全球新增總量的80%。
相比光伏概念來說,風電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並不亮眼。技術方面,風電技術已較為成熟,且不如光伏那樣經歷了多次的技術迭代,同時風電技術路線相對單一,而光伏則較多變。光伏更容易令人聯想到科技和前沿技術,尤其包含大量全新的概念,例如能源互聯網、物聯網、智慧能源等等,認知度更高。
應用場景上,風電基本都面向 ToB,針對企業和行業客戶,尤其是電網。而光伏則有大量 ToC場景,更偏向於用戶端,能夠提供真切的體驗。 毋庸置疑的是,風電行業在全球始終炙手可熱,從技術、應用場景等多方面,獲得突破成為資本市場「香餑餑」的可能。
當氣象、功率、設備的運行狀態、以及用戶側的使用情況得以很好地預測時,能源的利用率和用電的經濟性將會產生質的飛躍。
未來,將繼續發揮工業互聯網平台資源優勢,踐行綠色承諾,拓寬發展路徑,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