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什麼是再次工業化

什麼是再次工業化

發布時間:2022-10-30 22:06:25

『壹』 歐洲為什麼要再工業化請分析一下具體原因。

近年來,歐洲國家普遍「去工業化」,西班牙等國工業地位不斷下降,產品國際競爭力變弱。歐債危機全面爆發後,「去工業化」致使抗危機能力不足這一弱點充分暴露,因而重歸實體經濟,推進「再工業化」戰略被歐洲各國提到產業結構調整的議事日程上來。「去工業化」成普遍現象

歐盟大部分成員國或多或少存在「去工業化」現象,其中以西班牙、法國、英國、比利時等國尤為嚴重,主要涉及紡織與服裝業、汽車等行業。歐盟統計局的數據表明,從1996年到2007年,工業占歐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1%降至18%,工業部門吸收的就業人數從20.9%降至17.9%,這意味著歐洲人因為「去工業化」失去了280萬個就業崗位。

西班牙IE商學院經濟學教授龐比隆在對比西班牙宏觀經濟相關數據後發現,1970年西班牙工業和能源產業佔GDP的比例為34%,服務業佔46.3%,而到2010年,這一比例分別為15.6%和71.6%。

導致歐洲國家「去工業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三產業的崛起是一個帶有共性的因素。具體到西班牙則有其特殊原因。首先,西班牙中小企業多,普遍具有創新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勞動密集等特點,非常容易轉向勞動力更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其次,西班牙長期缺乏對具備發展潛力的產業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別是在1997年至2007年的房地產泡沫期間,大量資本和就業流向地產建築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去工業化」的勢頭。

瑞典也曾經走過很長一段「去工業化」道路。20世紀70年代後期,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給瑞典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帶來沖擊,瑞典的製造業雇員人數大幅減少。到2008年製造業雇員人數僅為70萬,不到全國勞動力的20%。同時,工業品價格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而走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份額不斷減少。

弱化實體經濟降低抗衰退能力

整體來說,「去工業化」並未動搖歐盟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體的地位,但歐盟智庫「羅貝爾·舒曼基金會」專家讓—弗朗索瓦·雅梅說,盡管歐盟工業競爭力尚存,但就業流失嚴重,這已經引起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龐比隆認為,「去工業化」不僅削弱了西班牙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對國內就業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過去4年,西班牙共失去了80萬個就業崗位,特別是在世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這無疑大大削弱了西班牙應對危機的能力。

瑞典的案例則更有借鑒意義。由於及早意識到「去工業化」的危害,瑞典政府重新加大對工業投入。瑞典在《2010—2011年度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排名第二,超過新加坡和美國,這與其「再工業化」密不可分。據瑞典中央統計局預測,今年瑞典工業領域總投資將達532億瑞典克朗(1美元約合6.74瑞典克朗),比去年增加10%。預計2012年工業投資還將增加7%左右。

重視製造業是德國的傳統,也是政府、企業和工會共同努力的結果。政府定期同「研究和創新專家委員會」舉行會議,分析工業國家發展現狀和德國技術生產趨勢。國際金融危機期間,英美製造業部門大量裁員,而德國通過政府扶持和補貼等手段,盡量維持製造業的就業穩定,這是危機過後德國的研發密集型製造業迅速恢復的重要原因。因為「資本沒有思想,人才有」,工程師一旦被解僱就很難重返崗位了。

「再工業化」主打高端製造業

面對「去工業化」在產業結構和就業方面帶來的威脅,歐盟委員會幾年前提出了歐盟工業政策的方向與目標,其重點是促進創新,並啟動了以下方案:2007年成立歐洲研究理事會;2008年建立歐洲創新技術學院;實施聯合技術倡議,研發如衛星監測環境與地球安全、微電子工藝燃料電池、葯物創新等技術與工藝,以提升「再工業化」進程。

「去工業化」嚴重的西班牙也制訂了「再工業化」援助計劃,旨在推動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技術的發展,實施支持高技術和高生產力的工業計劃以創造就業。2011年西班牙政府共收到了2412份援助申請,受理908份,撥付的援助金額達4.624億歐元,這些援助將帶動16.8億歐元的投資並創造直接就業崗位4676個。

瑞典政府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也引導企業將高新技術應用於傳統產業領域,大力發展電子、環保、能源、生物、制葯等高端製造業,愛立信、ABB、SKF等老牌企業煥發出新活力,走上「再工業化」之路。

瑞典工會組織首席經濟學家丹尼爾·林德指出,這種製造業的再次繁榮被一些學者稱為「積極的去工業化」,而從生產率及其在實際GDP中所佔的比重看,這其實就是「再工業化」。「再工業化」代表歐盟未來產業發展方向,高端製造業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

『貳』 歐美國家"去工業化"和"再工業化"什麼意思

去工業化(Deinstrialization)是指製造業就業比重持續下降。

『叄』 歐美國家的工業化對中國有何影響

歐美「再工業化」對我國工業強國戰略的挑戰
挑戰一:我國製造業競爭力可能大幅度弱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勞動力成本低廉曾是我國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我國製造業產品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和相當競爭力的關鍵。然而,中美勞動力成本正在發生此漲彼消的變化。製造業回歸美國成為企業重要的選擇,而我國製造業如果沒有了勞動力成本優勢,轉型升級將成為「中國製造」的唯一選擇。
挑戰二:我國出口製造業可能會受到巨大沖擊,加工貿易有可能衰落。歐美發達國家「去工業化」曾將大量製造生產環節外包到我國沿海地區。當前經過新技術改造的生產方式對要素需求降低,為美國「再工業化」創造了條件。新技術革命提高了生產效率,促使傳統製造業迴流美國,進而對我國的出口製造業形成巨大沖擊。
挑戰三:美國等發達國家繼續作為新一輪產業全球分工體系中的控制者,而我們的製造業依然被控制。目前我國製造業在整個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始終處於附加值低、利潤薄的階段,而發達國家則處於價值鏈高端,而且通過關鍵技術、產業標准、產品標准等控制了產業的價值鏈、製造業供應鏈。「再工業化」是建立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基礎之上的,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信息渠道通暢、分銷網路廣泛合理,市場環境好、交易便捷,而且發達國家民眾總體富裕,更具備個性化消費的條件。
挑戰四:我們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創新競爭力方面有很大的差距,這個差距還可能加大。美國以市場為導向引導企業進行創新活動,這樣既可以迅速實現產業化,也便於產生經濟效益,美國政府的職能則是為企業創新活動創造必要條件。相比之下,我國政府雖然也高度重視自主創新,但在市場導向、制度安排與激勵機制設計、知識產權保護等具體政策方面依然有所欠缺。

歐美「再工業化」對我國工業強國戰略的啟示
我們不能簡單模仿歐美國家的「再工業化」措施,但對於共性的東西是可以借鑒的。反思美國經濟發展戰略轉變的內在動機,前瞻這一轉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在影響,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啟示和借鑒意義。
啟示一:建立面對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面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與新一輪產業革命,我國未來的產業體系應該是以先進製造業為基礎的,與金融、貿易、航運等現代生產服務業互相融合的產業體系。我們應以「高端高效」的目標特徵作為製造業發展導向,抓住新一輪工業技術革命機遇,在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上求得突破。
啟示二:通過發展戰略性先進製造業,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戰略性先進製造業的選擇應該建立在新比較優勢即知識創新能力與人力資本基礎之上。我們不能被產業的新名稱所迷惑,因為先進製造業也需要低端的製造環節,我們不能把先進製造業中的價值鏈低端環節當作我們的先進製造業,而是要從該產業是否處在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否主要依賴知識與智力資本,是否能夠創造高附加價值來判斷。
啟示三:培養價值鏈集成商,重構先進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價值鏈。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體是企業,應該圍繞這個主體進行制度改革與政策設計,支持他們進行新製造模式的創新,爭取全球製造業價值鏈的控制權。因此,培育價值鏈集成商(大企業),通過價值鏈集成商主導先進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價值鏈重構,進而實現先進製造業與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動態匹配,是符合現實條件、切實可行的模式。
啟示四:政府要為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必要服務,但又不是替代市場與企業。政府對製造業轉型究竟應該起到什麼作用?雖然歐美提出「再工業化」,但政府並不明確具體的產業選擇,因此政府應讓市場去發揮功能,而不是政府自身去替代市場做出決定。所以,從政府層面來說,我們應該進一步進行經濟制度改革,完善市場規則,讓企業真正發揮工業強國的主體作用。

『肆』 發達國家提出的「再工業化」與過去的「工業化」有何不同

工業化的本質是產業化和專業化,農業的產業化也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因此不能單純地理解工業化是工業的發展。但通常工業化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化程度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一些國家憑借幾次工業化的完成一躍成為發達國家行列。
隨著發達國家工業化的完成,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開始下降,第三產業逐步得到快速發展,這一現象被稱之為去工業化。去工業化的成因主要有:(1)大城市地區土地和工資等生產成本較高,勞動和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加上市中心區生活和環境質量的下降,導致企業家把製造工廠由發達國家大城市遷移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甚至遷移到國外;(2)資源的枯竭和生產成本的上升,工業發達國家的一些傳統產業如鋼鐵、造船、工程機械和紡織等,逐步走向衰退。這些衰退產業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業基地,由此導致這些地區製造業出現嚴重的下降;(3)隨著技術發展,企業可以把生產過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裝配環節,分散到國外工資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而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又加劇了這種趨勢。
去工業化本質上,是發達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但卻導致了一些重大的問題。
美國一度是全球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但最近數十年,其經濟總量超過80%轉向服務業,金融服務業更是在美國主導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飛速發展,就連以製造業為本的通用汽車公司也試圖通過金融工具增加盈利。但是在去工業化過程中,有很多學者開始認識到第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認為應該重視製造業的發展,不能任由虛擬經濟發展。但是並沒有得到學界和政界的重視。與此同時,美國製造業對經濟的貢獻不斷萎縮,並隨著全球產業分工調整出現了「產業空洞化」。
忽視承擔著經濟「造血」功能的製造業,把大量金錢投入到華爾街的金融漩渦中,最終引發了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此次金融危機之後,這一問題得到了重新認識。美國人認清了經濟過度脫離製造業實體的危險。金融危機的爆發讓美國各界感覺到「逆轉」的必要性,同時也開始反思其產業政策和經濟結構。作為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典型代表,金融服務業和製造業在經濟結構中各自該佔多大比例成為反思的焦點之一,而重振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是反思帶來的一個重要思路。
今年3月,美國民主、共和兩黨11名國會議員聯名致信奧巴馬,以「美國需要一個製造業政策對抗全球競爭」為題,要求「通過發展一項全國性政策」,恢復美國製造業競爭力。此後,美國國會眾議院民主黨人推出斥資170億美元的「美國製造」一攬子計劃,製造業促進法案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法案在美國國會獲壓倒性多數通過,至少說明美國國內對製造業的重要性已有了基本共識。
「再工業化」是西方學者基於工業在各產業中的地位不斷降低、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下降、 大量工業性投資移師海外而國內投資相對不足的狀況提出的一種 「回歸」 戰略,再工業化,是指經濟發展要轉向可持續增長模式,即出口推動型增長和製造業增長,要回歸實體經濟,重新重視國內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發展。
過去的「去工業化」歷程,目前已經接近結束的末端,而「再工業化」是金融瘋狂之後,美國、英國等消費型發達國家、工業化後期國家尋求經濟再平衡的唯一一條可走之路。即經濟發展重心,由虛擬經濟傾向為實體經濟,使工業投資在國內集中,避免出現產業結構空洞化。
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戰略,是現實的考量。反映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對過去那種「去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反思和重歸實體經濟的願望。盡管製造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於經濟總量巨大,美國製造業在全球的份額仍高達20%左右,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事實無法迴避。現在,美國力圖通過再工業化重振本土工業,一方面是防止製造業萎縮失去世界創新領導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要通過產業升級化解高成本壓力,尋找能夠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高端產業,而不是僅僅恢復傳統的製造業。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就是在加快傳統產業更新換代和科技進步的過程中,實現再一次依靠再工業化來推進實體經濟的轉身與復甦。
因此,此次再工業化從本質上講就是要求發達國家重歸實體經濟,但並不是重歸工業化過程中的傳統產業,而是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以新興產業為核心的結構轉型。

『伍』 再工業化的作用

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是通過政府的幫助來實現舊工業部門的復興和鼓勵新興工業部門的增長。在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下,這一概念的再次盛行,反映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對過去那種「去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反思和重歸實體經濟的願望。

『陸』 後工業化是什麼意思

後工業化是指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超過工業和農業。

後工業化是1973年由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提出的。他分析了後工業社會的五大特徵,並都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檢驗。

後工業社會的第一個最簡單的特點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或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經濟方面的標志是由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職位方面的標志是專業和技術階段處於優先地位;在決策方面,則是創造新的「知識技術」。

(6)什麼是再次工業化擴展閱讀:

服務業經濟活動最基本的特點是服務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緊密結合。由此而形成了其經營上的特點:

1、范圍廣泛。由於服務業對社會生產、流通、消費所需要的服務產品都應當經營。因此,在經營品種上沒有限制。服務業可以在任何地方開展業務,因而也沒有地域上的限制。在社會分工中,是經營路子最寬、活動范圍最廣的行業。

2、綜合服務。消費者的需要具有連帶性。如旅店除住宿外,還需要有通訊、交通、飲食、洗衣、理發、購物、醫療等多種服務配合。大型服務企業一般採取綜合經營的方式;小型服務企業多採取專業經營的形式,而同一個地區的各專業服務企業必然要相互聯系以形成綜合服務能力。

3、業務技術性強。

4、分散性和地方性較大。服務業多數直接為消費者服務,而消費是分散進行的。因此服務業一般實行分散經營。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不同,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定差別,特別使一些為生活服務的行業,地方色彩濃厚,因而服務業又具有較強的地方性。

『柒』 發達國家提出的再工業化和過去的工業化的不同之處

最近在寫關於「再工業化」的文章,對這個問題有點膚淺的認識。
工業化就是工業部門在產業和就業人口在國民經濟中不斷增大的一個過程。工業化的本質是產業化和專業化,農業的產業化也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因此不能單純地理解工業化是工業的發展。
講再工業化之前,要說說去工業化。隨著發達國家工業化的完成,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開始下降,第三產業逐步得到快速發展,這一現象被稱之為去工業化。去工業化本質上,是發達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
但是在去工業化過程中,有很多學者開始認識到第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認為應該重視製造業的發展,不能任由虛擬經濟發展。但是並沒有得到學界和政界的重視。此次金融危機之後,這一問題得到了重新認識。
因此,此次再工業化從本質上講就是要求發達國家重歸實體經濟,但並不是重歸工業化過程中的傳統產業,而是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以新興產業為核心的結構轉型。
不知道我說明白沒有~呵呵

『捌』 美國提出的"再工業化"包含哪些內容

再工業化的內容:

美國所指的是在二次工業化基礎上的三次工業化,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依託,發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如先進製造技術、新能源、環保、信息等新興產業,從而重新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

這對於正在試圖轉型升級的中國製造業來說,無形中增加了新的「天花板」。最近一段時間,華為、中興和三一在美國投資受阻,也流露出美國政府對本土高端製造產業的隱性保護。

然而,隨著中國投資熱情的下降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以價格為核心競爭力的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空間日漸收窄。

所以要意識到,中國製造的長遠出路,還是在於推動戰略轉型。裝備製造業應該抓住此次國家經濟結構深層次調整、改革機遇,破繭而出羽化成蝶。舍棄「低價」競爭利器之後,失去的只是鎖鏈。

(8)什麼是再次工業化擴展閱讀:

再工業化的特徵:

1、戰略環境的日益復雜化和戰略意圖的多元化;

2、明確國家重振製造業的宏觀政策框架;

3、動態調整國家創新戰略以突出創新的核心地位;

4、力圖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協同發展;

5、以工業互聯網作為重振製造業的重要戰略支點;

6、大力支持小企業以強化製造創新的主體;

7、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奠定再工業化的長期基礎;

8、注重再工業化推進措施的系統化。

『玖』 「再工業化」和「工業化」有什麼區別

美國經歷了一個工業化,去工業化,再工業化的過程,金融危機重創美國經濟,使美國意識到早年的去工業化政策並不合理,純粹以虛擬經濟繁榮的國家並不可靠,故再工業化就是指制定相應政策引導工業企業回歸國內,以解決因虛擬經濟凋零所引發的就業等問題。再工業化也指對傳統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等。再工業化可以理解為對工業化的改造、升級及回歸

『拾』 美國再工業化的含義

再工業化 是奧巴馬政府上台以來經濟重建的重要內容,是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發生重大轉變和重要轉向的標志。長期 去工業化 導致美國經濟上的過度虛擬化、社會上的貧富分化對立、政治上的兩極化和意識形態上的 美國夢 危機,對美國國家實力造成了系統性的損害,給美國國家安全帶來了全局性、結構性的挑戰,威脅到美國在世界上的 領導地位 ,迫使美國政府不得不從國家安全的高度來看待和處理製造業問題,這是奧巴馬政府推動 再工業化 戰略的深層次原因。 再工業化 遠不止是一項經濟戰略,同時還是一項安全戰略,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調整的具體體現,蘊含著對華戰略沖突的性質和對華貿易保護主義增強的意味。 再工業化 也不僅僅是應對金融危機的一種權宜之計,還是一次兼具長遠意義的戰略轉折。問題決定議程。盡管特朗普對 美國霸權邏輯 頗有微詞,也表現出很強的 反全球化 色彩,但特朗普上台後並沒有改變奧巴馬的 再工業化 戰略取向,只是在策略上進行了一些調整。當然,這並不是說美國政府一定會實現美國的 再工業化 目標,是否去做與能否實現是兩回事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再次工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內部如何引接電源線 瀏覽:663
工業電流大怎麼辦 瀏覽:418
汽車改裝工資怎麼樣 瀏覽:442
奧迪車怎麼關閉後雨刮 瀏覽:832
工業油漆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瀏覽:410
寶馬5系換什麼剎車油 瀏覽:315
汽車油泵網格在哪裡 瀏覽:706
深圳鶴洲恆豐工業區做什麼車 瀏覽:544
工業管道氫氣是什麼顏色 瀏覽:67
川槎工業園距離麻涌多少公里 瀏覽:538
香港奧迪賣多少錢一輛 瀏覽:863
工業五金交電怎麼用 瀏覽:922
什麼是工業游督導 瀏覽:105
賓士gl6裸車多少 瀏覽:163
工業用地租用合同可以簽多少年 瀏覽:992
晉州限什麼號汽車 瀏覽:657
工業水冷主機多少錢 瀏覽:587
汽車怎麼改裝聲音好聽 瀏覽:858
寶馬機油ll04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583
江西井岡山有哪些重工業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