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發展北流工業產業

如何發展北流工業產業

發布時間:2022-10-30 12:57:26

『壹』 西埌鎮的主要產業情況

北流鑫山工業集中區以電子、印刷包裝、針織制衣等東部轉移產業為主,現有企業30多家,實現工業總產值3億元,規模較大的企業有佳鑫電子、豐盛彩印、森仕服裝、晨立陶瓷等。
田心—城西工業集中區以皮革製品、傢具、制葯等為主導產業,現有企業70多家,實現工業總產值6.5億元,規模較大的企業有明華皮件、莉安娜制衣、神通葯業、現代家私、興昂鞋業等。

『貳』 廣西北流稅收政策有什麼

為全面支持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北流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上級財政部門的工作部署,把支持落實減稅降費工作作為今年頭等大事,積極採取、措施,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確保全市財政收支平穩運行。
一、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加大培植稅源力度。持續推進「結構性減稅」、「降低宏觀稅負」,確保減稅降費政策落到實處。針對北流產業特點,鼓勵企業抓牢抓緊減稅降費政策帶來的實惠,擴大投資規模、加大生產力度,推動產業經濟鏈做大做強。以減稅降費政策為契機,進一步加大稅源培植力度,擴大稅基,助力企業向好向快發展,確保財政收入穩中有進。
二、不斷強化財政收入征管,優化財稅服務職能。發揮財政引導、服務經濟發展的職能,主動作為,優化服務,加強稅務等部門的溝通聯系,支持稅務部門依法加強稅收征管。進一步強化財稅征管,強化工作措施,加強調度分析,完善稅源控管機制,不斷優化財稅服務職能,保持財政運行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三、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精神,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嚴控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經費支出,集中財力保障民生、脫貧攻堅和重點領域支出,把資金用在「刀刃」上。優化支出結構,從嚴從緊編制預算,繼續按照「只減不增」的原則嚴格控制並大力壓縮「三公」經費、會議費和培訓費預算。
四、積極防範財政金融風險,確保財政健康發展。正確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的關系,嚴格控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繼續抓好政府債務風險防範化解工作,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債務風險。針對減稅降費政策影響,主動採取措施開源節流、增收節支措施,防止發生因落實減稅降費政策而造成的財政風險,確保財政運行健康發展。

『叄』 廣西北流怎麼樣

上面的,說話請您注意點

傳銷在北流確實有存在

但是,傳銷的基本是外地人(當然也不否定有些本地人無業人員也來摻一腳)

是外地人把做傳銷的人騙來的

並且樓主問的問題是來我們北流做什麼

人家已經有本

就說明不是那些腦袋有問題被騙來做傳銷的

樓主,我是本地人

但是我客觀的告訴你

做個體的,除非你的產品或者服務有特點,就是說本地沒有的

你才有得賺,不然你還是別來的好

因為這里還只是小城市,工農業佔主要的

第三產業發展還不是很迅速

不過這也說明你做得好將來就會有個很大的市場

『肆』 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的園區特色

專業化: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主要聚集日用陶瓷生產及配套企業,已形成為北流最大的產業集群。目前日用陶瓷及配套企業占園區企業的90%以上,工業產值佔95%以上。入園企業依託目前全國僅有的日用陶瓷原料標准化基地——三環集團原料分公司,廣泛採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新產品,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
外向型: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企業日用陶瓷產品90%以上出口,主要銷往歐美、中東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2005年,北流市外貿出口總額1.2億美元,是廣西首個外貿出口超億美元的縣(市),其中陶瓷工業園區實現出口1億多美元,佔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的83.3%,占廣西日用陶瓷出口總額的86%,約佔全國的2%。
集約化:一方面是土地利用集約化,先有項目後征地,實現開發一片,項目布滿一片,見效一片,另外園區規劃把城區的陶瓷企業生產線逐步調整到民安生產區,把原有土地用於建設陶瓷文化街,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充分發揮集約化生產的效益;另一方面是資源利用配置集約化,園區生產企業可利用三環集團原料標准化基地統一供應原料,管道天燃氣公司統一供應清潔燃料,相關配套企業配套,使企業生產資源集約配置達到最大化。

『伍』 北流的經濟發展

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北流爭取到中央新增投資項目資金超3億元,是廣西獲得新增投資項目資金較多的縣(市)。2005~2010年累計新開工項目1721個,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5.14億元,是十五期間的4.71倍,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0%。海螺水泥、佳鑫電子、興昂鞋業、三環工藝陶瓷等一批投資超億元的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洛湛鐵路、岑興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結束了北流沒有鐵路和高速公路的歷史。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發展動力不斷增強。這是該市歷史上建設重大項目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完成投資最多的時期。
200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18.76億元,增長15.3%;財政收入7.43億元,增長17.4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01億元,增長50.8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07億元,增長20.25%;外貿出口完成1.05億美元,繼續保持外貿出口超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1元,增長12.20%;農民人均純收入4916元,增長9.26%;金融機構新增貸款15.03億元,增長250.31%。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增速是「十一五」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全市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63.49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53.31億元,年均增長14.45%;財政收入由4.52億元增加到9.06億元,年均增長1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1.38億元增加到100.18億元,年均增長36.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30億元增加到45.10億元,年均增長18.51%。2010年與2005年相比,實現了十二個翻番,即地區生產總值翻1.3番,人均生產總值翻1.2番,財政收入翻1番,工業增加值翻1.7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翻1.2番,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1番,農民人均純收入翻1番,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翻1.3番,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翻1.6番,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翻1.1番,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翻 2.2番,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翻2.3番。 2011年,北流市的三次產業比重優化為14:58:28,工業主導地位優勢更加明顯。 概況
北流農業發達,創匯型和加工型農業已佔主導地位。2009年,全市有水果83萬畝,名優水果佔90%。以牛品改為突破口的水產畜牧業發展加快。一些新的農業生產高效模式得到了成功實踐。農村以沼氣池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建設發展迅速,成為廣西和全國的典型示範項目。
北流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商品糧基地和荔枝生產基地,優質谷、荔枝、龍眼、提子、八角、蘑菇、奶水牛、三黃雞、優質芭蕉、中葯材、無公害蔬菜等農業優勢產品名聲遠揚,水稻免耕拋秧面積位居全國縣(市)第一,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被自治區農業廳認定為廣西首個無公害農產品(荔枝)生產基地縣(市)。全市發展了各類農業企業1100多家,其中年產值超1000萬元的25家,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
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30.32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6.03億元,年均增長4.12%。土地進一步向規模經營集中,全市流轉耕地面積10.25萬畝,占承包地面積的23.02%。建成了無公害蔬菜、優質提子、香蕉、奶水牛等一批特色農業基地。涼亭集團、永旺合作社、兆周松脂廠等數十家農業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玉林市級以上農業重點龍頭企業由3家增加到11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由1家增加到5家。該市被評為中國生豬調出大縣、無公害大米生產基地和廣西首個無公害百香果生產基地,奶水牛、水產品被評為自治區新興產業。
北流市重點推進國家糧食高產創建示範項目、現代農業水稻項目、超級稻推廣增糧項目、測土配方施肥項目5個重點項目建設;農業產業化養殖種植加快發展,推動農業種植規模化生產向更高層次發展。2011年新增農業龍頭企業4家,玉林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16家,帶動群眾致富能力得到有效增強。
農業
北流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農業資源豐富,是綜合性農業區。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縛,農業生產水平低下。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領導農民變革生產關系,努力發展農業生產。1950—1990年,縣財政用在支持種植業資金3587.9萬元, 發放農業貸款23624.6萬元。發動全縣幹部、群眾大力興修農田水利,積極推廣高產良種和農業新技術,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90年,農業總產值2.53億元(1980年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49.76%;糧食總產量、農業總產值分別是1949年的4.59倍和7.27倍。
1950—1990年,糧食總產量平均每年遞增3.67%,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4.37%。1990年, 糧食畝產、總產分別比1978年增長73.31%和65.6%;糧食總產量和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3.39%和3.58%。農業商品產值22813萬元,商品率40.95%。農業不僅為近百萬人民提供糧食,而且為80%以上的輕工業和鄉鎮企業提供原材料,為出口商品提供貨源,直接或間接來自農業的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16.45%,70%以上的工業品銷往農村市場。
1950—1990年, 農業生產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道路。1958年10月以後,受「左」的影響,搞「大躍進」,實行「人民公社」,搞平均主義,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嚴重。1961年開展整風整社以後,糾正了左傾錯誤,確定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制,恢復自留地,放手讓集體和社員搞副業,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比1961年增長31.25 %。1966—197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沖擊,把集體、個人搞副業被當作「資本主義傾向」來批判,農村中商品生產受到嚴重挫折;但農村廣大幹部、群眾堅守生產崗位, 糧食仍獲得增長,1976年糧食總產27464.8萬公斤,比1956年增長92.7%,可是集體現金收入極少。1979年,縣委、縣政府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後,認真糾正了農業合作化後期以來農村工作上的失誤,提高和放開農副產品價格,適當擴大自留地,恢復集市貿易, 發展以種養為主的多種經營。1981年9月以後,全縣農村人民公社實行聯產到勞、 包產到戶、 包干到戶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糧食產量達到39747.63萬公斤,水果產量531.7萬公斤, 農業產值達2331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97%、5.77% 和17.03%。稻穀總產39032.5萬公斤,年平均畝產824公斤,榮獲全國農業先進單位稱號。1984至1986年,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中,減少了水稻種植面積,加上受自然災害的襲擊,糧食產量比上年雖略為減產,但單產還是排在全區的前列。1987年以來,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生產的領導,各行各業大力支援農業,層層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大力開展雜交水稻高產示範樣板活動,大面積推廣種植雜交水稻,1989、1990年糧食連續兩年獲得增產。1990年全縣糧食總產416182噸,年平均畝產828公斤,初步建立了糧食穩產高產體系。7月間,農業部副部長陳耀邦、劉錫庚及「雜優之父」袁隆平教授考察北流縣水稻生產時說:「北流縣水稻生產達到國家級管理水平」。 北流農民辛勤耕作,發展農業生產,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貢獻。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傅大任、區農業勞動模範李鎮全等是一大批農業勞動模範中的代表人物。
林業
北流縣在歷史上森林茂密,解放前,除杉林外,多為天然林,境內遍山樹木蔥蘢,也盛產竹子,有「斬不完的石梯竹,運不盡的北流木」之說。清末民初,全縣有林面積百餘萬畝,開始出現了公有林。《北流縣志》載,縣內松、杉、竹、薪炭除源源供應鬱林五屬外,還運銷藤、梧及廣東信宜、廉江等地。那時,珍禽異獸活動頻繁,圭江航運暢通無阻,惟後來山林火災不斷,高寒山區林木屢遭凍害,林木逐年減少。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林業生產,設置專門機構,興辦林場,開拓林區,在年年號召幹部群眾植樹造林的同時,多次用飛機播種造林。然而,由於人口激增,林業政策多變,加上1958年「大辦鋼鐵」和「文化大革命」動亂以及1980—1983年落實山界林權期間,多次出現亂砍濫伐,林木損失巨大,生態失去平衡,20世紀70年代圭江斷航,各種異獸珍禽亦趨絕跡。1985年以來, 縣委、 縣人民政府把植樹造林恢復生態平衡,當作大事來抓,堅決貫徹執行《森林法》,嚴禁亂砍濫伐,在執行國家限額採伐政策的同時,引進各種貸款 (國際貸款、開發性貸款、 信貸、無息貸款594.78萬元) ,連續3年飛播造林,到1990年,全縣有林面積159.99萬畝, 活立木蓄積量251.2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1981年的22.59%增到1990年的42.92%,林業總產值(當年價)328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當年價)的5.8%。1991年成為自治區的滅荒縣。
畜牧業
北流縣傳統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禽為主,羊、兔次之。民國35年(1946)《北流縣統計提要》 載:全縣有牛4.61萬頭,馬40頭,羊947頭 (1947年為2094頭),豬3.99萬頭,雞22.18萬羽,鴨7.18萬羽,鵝1528羽。 解放後,1950至1957年,生豬飼養量由10.20萬頭發展到16萬多頭,年末存欄由5.54萬頭增加到10.73萬頭;耕牛年末存欄由5.72萬頭發展到8.57萬頭;家禽年末存欄由22.33萬羽增加到104.44萬羽。
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強調集體飼養,限制私人飼養畜禽,加以限價派購,畜牧業發展緩慢。 1978年年末,耕牛存欄6.88萬頭,生豬存欄29.27萬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經濟改革,允許多種經濟形式並存,取銷派購,開放自由市場,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出現了飼養專業戶,1990年,耕牛年末存欄10.64萬頭,生豬年末存欄48.83萬頭,家禽年末存欄207.36萬羽, 分別比1950年增長0.8倍、 7.8倍和8.29倍,耕牛、生豬分別比1978年增長54.65%、 66.83%。1990年畜牧業產值426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6.88%。按畜牧業產值結構計,豬佔69.59%,牛佔14.34%,禽佔11.9%,其它佔4.10%(按1980年不變價計)。
漁業
縣內江河縱橫, 池塘水庫星羅棋布,魚類有120多種。但由於江河污染,流量下降、濫捕等原因,河魚種類和產量越來越少。1982年調查,過去江河中盛產的沙黃魚、鱤魚、桂花魚、白鱔、竹鯉等上十種珍貴魚類已極少見。加上用傳統方法養殖,漁業發展緩慢。1949年, 全縣池塘養魚水面積4900多畝,總產480噸。1950後,改進養殖方法,漁業生產有較大的發展。 1953年,縣人民政府在農業科配備幹部1人兼管漁業,1978年從農業局分出成立縣水產局, 有技術幹部2人,聘請農民技術員7人,行政幹部1人,負責指導全縣漁業生產。 1984年8月,縣水產局和畜牧局合並為畜牧水產局,1985年成立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定編5人,由1名副局長專管漁業。1990年,全縣起水鮮魚2100噸,比1949年及1978年分別增長3.38倍和4.4倍。 北流縣工業歷史悠久,早在漢至兩晉期間便開始冶銅鑄造銅鼓;宋代,陶瓷業興起,但發展極其緩慢。民國初期,縣內開始出現用機器生產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北流晉光電力公司和北流利民米機。但全縣工業基礎很差,至解放前夕,除此兩家機器生產的廠家外,全縣只有22家小型碗廠,3間缸瓦窯,3家小型鑊廠,個體工業2023戶,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658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著手發展糧食加工(碾米)、木材加工、陶瓷、造紙等工業、手工業生產。1952年工業總產值為794.55萬元,比1949年增長20.75%。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對私營工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開始有全民所有制企業1家一地方國營北流縣印刷廠,公私合營企業9家,1957年產值達1227.42萬元,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平均年遞增速度為9.1%。 「大躍進」期間,新建了北流水泥廠、印嶺鋼鐵廠、耐火器材廠、澱粉廠、化肥廠、農葯廠,開采瞭望天洞、上垌、坡頭、三和等金礦和硫磺礦,各鄉鎮也紛紛興建農機、 農葯、化肥等簡陋工廠858個,工業盲目發展,工廠因缺乏能源、原材料和技術力量等, 後來不得不「下馬」。1962年,產值僅為875.39萬元。1959年至1962年,5年間平均年遞減率為6.54%。
三年調整時期(1963—1965),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生產得以恢復, 規模不斷擴大,到1965年年產值再次突破千萬元大關,達1415.04萬元,平均年遞增率為17.36%。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0) ,正值「文化大革命」前期,工廠動亂,生產嚴重下降。從1966年至1969年,各年產值均低於1965年。1969年工業產值1213.2萬元。四年中平均年遞減率為3.78%。1970年回升到1822.97萬元。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1971—1975) ,1971年改建龍門電站,裝機容量3000千瓦,成為縣內第一座電力基地。1972年年產合成氨3000噸的北流縣氮肥廠建成投產,縣內化學工業初具規模。其它工業的生產也逐漸恢復發展,1975年工業總產值為3789.10萬元,年平均遞增率15.76%。1976年新建2400千瓦的大村電站後相繼興建了石窩油氈廠、縣松脂廠、縣紫膠廠、縣茶廠、縣軋鋼廠。1980年工業總產值達5954萬元, 平均年遞增率為9.5%,工業產值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29.6%。1981年以後,逐步推行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落實經濟責任制,對企業實行整頓和進行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並發揮水泥、氮肥、陶瓷三大優勢,同時由於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全縣工業生產出現了新局面。 1985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55家,職工6988人,工業年產值為11142萬元, 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34.4%,實現利潤1333萬元,上交國家產品銷售稅金500萬元。「六五」計劃期間(1981—1985) ,全縣工業總產值的平均遞增率為13.4%,已形成水泥、化工、陶瓷、機械、食品5個行業為主體的多門類工業結構。
1985年後, 北流工業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全縣集資建設110千伏和35千伏送變電工程,分別於1986、1987年建成投入運行,進一步解決工業所需能源。此外大量投入資金,對原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擴建,新建企業不斷增多,生產能力進一步擴大,產值、利稅大幅度增長,1986年至1990年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總投資1.78億元,為1957—1980年24年投資數的總和。水泥、陶瓷兩大行業發展更為迅速,至1990年底,全縣水泥企業由6家增至13家,年生產能力128.2萬噸;陶瓷業也有較大發展,1987年投資2300多萬元興建了北流陶瓷城。同時還先後建成炻瓷廠、蟠龍瓷廠、第六瓷廠。在此期間,北流工業已向外向型發展,出口產品繼日用細瓷器後,還有罐頭、瓷磚、水泥、花崗岩板材等。
1990年,全縣有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69家(其中國家二級企業1家),中外合資工業企業2家, 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126家,共有固定資產原值19258.1萬元,職工1.5萬人,其中技術人員220人;完成工業總產值25543萬元 (其中屬地區。自治區企業產值1865.9萬元,佔7.31%) 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50834萬元的50.24%,首次超過了農業總產值,比1980年增長3.28倍,輕重工業之比為1:1.4。各主要行業在國營集體工業總產值19027萬元中所佔的比重為:水泥工業佔23.05%, 陶瓷工業佔19.14%,化學工業佔10.51%,食品工業佔7.85%,機械工業佔6.3%。 主要工業產品的年產量為:水泥72.26萬噸,日用陶瓷器3983.26萬件,釉面瓷磚10192萬件,合成氨2.2萬噸,復合肥1.16萬噸,罐頭0.394萬噸,發電量3963.59萬千瓦時,自行車零件價值277.8萬元,粉碎機1.02萬台,鐵鍋53.52萬口,成品鋼材0.18萬噸。全縣盈利的工業企業160個,盈利總額2203.64萬元;虧損企業37個,虧損總額1369.5萬元。上繳稅金2296.12萬元。
北流工業已形成以日用陶瓷、水泥、獸葯、罐頭食品、機械、皮件等為主的工業體系。2009年,全市有工業企業4300多家,其中陶瓷企業50多家、水泥企業28家、獸葯企業26家、皮件企業33家、規模較大的罐頭食品企業10多家,安排就業20多萬人。北流已成為廣西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出口基地及華南地區獸葯生產基地。
全市工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62.2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79.46億元,年均增長23.6%;工業增加值由20.08億元增加到66.22億元,年均增長24.5%。培育壯大了陶瓷、水泥、電子、制葯、皮件、林產化工、食品和機械製造等八大產業集群,其中,陶瓷產業年產值由16億元增加到36.73億元,水泥、皮件、林產化工等產業年產值突破1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97家增加到184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強優企業由3家增加到40家;全市工業化率由1.09提高到2.36。園區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全市入園企業200多家,其中建成投產160多家;園區工業總產值由10.25億元增加到105億元,年均增長62.44%;稅收由0.68億元增加到3.67億元,年均增長41.64%;園區的產值規模和創稅總額在縣(市)管理的自治區級工業園區中均排名第1位。
2008年,該市工業園區形成了「一園四區」的格局,由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和北流建材陶瓷工業集中區、北流鑫山工業集中區、田心—城西工業集中區、北流南部工業集中區組成。
2009年,全市有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96家,其中自營出口企業57家,出口產品包括日用陶瓷、皮革製品、罐頭食品、芒竹編、松脂、毛紡織品、傢具、玩具、農機、獸葯、園藝產品等15大類,產品銷往美國、歐洲、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廣西最大的產品出口縣市之一,2008年完成廣西第一個「外貿出口超億美元(縣級)市」。
北流市堅持「一園多區」的發展模式,立足省級廣西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加快建設完善民安建材陶瓷工業集中區、鑫山健康電子工業集中區、城西林業皮件工業集中區、南部寵物玩具工業集中區等四個工業集中區共11.5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和水、電、路等生活配套設施,園區城鎮化、規模化發展逐步顯現,效益持續提升。截止2011年10月底,北流市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100億元,增幅超過40%;完成稅收3.6億元,增幅超過20%。同時加速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在不斷優化升級水泥、陶瓷兩大傳統產業的同時,培育發展了一批皮件、電子、服裝、機械製造等新興產業,特別是育祥鞋業等一批皮件生產企業竣工投產和發展壯大,截止10月底產值突破25億元,成為北流新的經濟增長點,獲自治區授予「廣西皮件生產基地」稱號。 清朝初期,北流的商品經濟已比較發達,當時的北流有兩大優勢:一是物產上的優勢,舊縣志記載「物產豐饒,為鬱林諸縣冠」,全縣盛產稻米、花生、竹木、土紙、陶瓷器、鑊頭、煙葉、棉、麻、茶、荔枝、龍眼、頭菜、咸卜、桂元肉、葯材等,還有金、銀、銅、鐵、錫、滑石、陶瓷土等;二是地理上的優勢,地處桂東南邊陲,南部接壤廣東高、廉等縣,圭江流經縣城,貨船、客船可直達梧州、廣州。解放前,鬱林、博白、陸川、興業以及廣東高、廉各縣的農副土特產品,多就近集結北流,然後從圭江船運出口。上述各縣所需的工業品和日用品,也多從梧州、廣州運抵北流後再轉銷各地。所以廣東以及外地的一些商人,相繼湧入北流經商。清雍正六年(1728),北流縣臨江稅廠全年稅收(不包括鹽課)已達1315兩。清代的稅率分為五等,其中土產免稅或抽5%,必要品抽5%。當時從圭江進出口的貨物大部分是土特產和必要的生活用品, 即以5%的稅率推算,就可計算出當時的進出口貨物總值達26300兩白銀;另外,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鹽課為1862兩之巨。可見當時商業的繁榮。
民國時期北流縣商業情況。據民國24年(1935年)版的《北流縣志》記載:「邑中當前清道光以前,海禁未開,所有鬱林五屬及高廉各縣土產貨物均薈萃於北流,運銷梧粵各處,商業為最盛期,諺稱北流為「小佛山」。自後輪船交通傾銷洋貨,土產貨物日漸衰落,利權外溢,商業因之不振」。抗日戰爭時期,廣州淪陷後,北流變成通湛江口岸的通道之一,於是又成為內地商品的集散地,北流的商業也因之而興旺。
解放前的北流商業,均為私人經營。解放初期,縣人民政府一方面保護私營商業,並鼓勵其發展;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和集體商業,逐步佔領市場,平抑物價,保障人民的生產、生活。據1951年1月的統計,全縣有工商業戶632家,到年底發展到:座商675家、攤販636戶,還有土產、合群、煙葉、紙業、國葯五個聯營社,從事收購生豬、土紙、 煙葉、果菜等土特產品,遠銷梧州、武漢等地。1956年3月底,全縣基本完成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大部分個體戶和私營商業戶參加了公私合營商店或合作商店(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北流商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並肩齊進,個體商業發展迅速,1990年全縣有個體商業戶6527戶,從業人員8065人,自有資金954萬元,營業額1.05億元。
商業行政管理機構,在清代縣內不設專門機構,商業行政管理由縣公署的縣丞負責。民國時期, 縣內商業行政管理由縣政府建設科兼管。民國4年,北流縣城商民組織成立北流縣商會,進行自我管理和對外交涉。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於1950年10月設立工商科,統領導國營、合作、個體商業;1952年成立北流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1956年撤銷工商科,成立北流縣商業局,下轄百貨、中文、紡織品、葯材等公司和公私合營、合作商店;1956年4月成立縣采購局,1957年1月改稱縣服務局, 下轄食品、專賣、食品雜貨等公司和各鄉食品收購供應站;1958年2月縣供銷社、服務局並入縣商業局;1962年恢復縣供銷社、縣商業局;1968年12月又撤銷縣商業局,商業由縣革命委員, 會生產指揮組財貿小組領導;1972年7月恢復縣商業局,至1990年,百貨、五金交電、 糖業煙酒、食品、飲食服務、醫葯等6個公司的行政領導由商業局主管,業務則由自治區領導。 石油、煙草公司直屬條條領導。1977年3月恢復北流縣供銷合作聯合社,1990年縣供銷社下轄16個基層社,3個公司。
2007年,該市服務業發展加快,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8億元,增長19%。該市強化傳統商貿服務業優勢,2006年陵寧路商業街、新天地商業街一期和家美超市建成開業。旅遊業、信息服務業、現代物流等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房地產業發展走在廣西縣(市)級前列,共有10多家實力雄厚的房地產開發單位參與該市房地產開發,總投資超過10億元,實現稅收4000萬元。消費趨於活躍,全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32億元,增長19.18%。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71.48億元,比增10.17%。
該市結合松木嶺舊區改造、永順新區和城南新區建設,加強與知名商貿流通企業合作,建設金旺旺商貿城、家美超市,積極培育建設蔬菜、果品、綠色農產品批發等專業市場,帶動永順新區、城南新區商貿流通業上水平、上台階。加快發展倉儲物流業。緊緊抓住洛湛鐵路、南廣高速公路等項目建設契機,立足北流區位優勢,積極推進倉儲物流業發展,把北流建設成為桂東南重要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和交通結點。
2009年,以商貿、交通運輸、旅遊 、餐飲 、房地產、文化娛樂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城鄉消費保持較快增長。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已上升至29%,從業人員超15萬人。
北流市重點推進旅遊、物流兩大產業。2011年以來,組織專門人員進行旅遊規劃修編,開工建設五星級標準的碧桂園鳳凰酒店,加快推進金荔酒店等服務設施建設,同時依託三個高速公路入口和兩個火車站的優勢,加快桂東南重要商貿物流基地建設。

『陸』 玉林北流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請大蝦們告訴我一下

行政級別:縣級市語言:粵語方言位置:中國廣西東南部民族:99.08%為漢族、0.92%為少數民族面積:2457平方公里主要高校:廣西北流市高級中學人口:130萬(2009年)電話區號:0775經濟GDP:118.76億元(2009年)郵政編碼:537400市區面積:20平方公里(2008年)車牌代號:桂K北流市位於廣西東南部,南與廣東高州、化州市、信宜市接壤。全市總面積2457平方公里,轄22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278個行政村,21個居委會,總人口128萬人。原籍北流的港、澳、台同胞和 北流一角海外僑胞30多萬人,分布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廣西第二大僑鄉。北流歷史悠久,設縣已有1400多年,因境內圭江向北流而得名。舊稱「粵桂通衢」、「古銅州」,歷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稱,是世界銅鼓王的故鄉。改革開放以來,北流經濟綜合實力穩居廣西十強縣(市)前列,以國家園林城市、陶瓷之鄉、水泥之鄉、建築之鄉、荔枝之鄉、水稻高產之鄉聞名遐邇。1994年4月18日,北流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由玉林市代管。目前市區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萬人。絕大部分為漢族,少數民族僅佔0.92%。2010年5月,北流榮獲「全國綠化模範縣(市)」稱號。北流市車牌號:桂K.;電話區號:0775;郵政編碼:537400。歷史沿革南朝齊永明六年 (488年) ,置北流郡,因圭江流向由南而北,故名 ,無屬縣。南朝梁(502—557年),北流郡改稱北流縣,是北流縣行政建制之始。北流縣宋、齊屬越州,梁、陳屬合州。 隋屬合浦郡,大業二年(606年),廢陸川縣建置並入北流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北流縣析置北流、陵城、扶來三縣,復置陸川縣,均屬銅州(治所北流)轄地,貞觀元年(627年)屬容州。乾封二年(667年),北流增置羅卞縣(治所今六靖長江村)。總章元年(668年),又增置峨石縣(治所今隆盛香圩村)。新增之兩縣及扶來縣屬禺州,北流、陵城屬容州。 宋開寶五年(972年) ,撤銷峨石、扶來、羅卞、陵城四縣,其地並入北流縣,屬容州都督府普寧郡轄地。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北流為容州路總管府轄地。 北流地圖 明洪武十年(1377年),北流縣改隸梧州府鬱林州。 清順治八年(1651年),北流改屬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屬鬱林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北流屬鬱林府。民國2年撤鬱林府,設立鬱江道,北流為其屬縣。3年,改鬱江道為蒼梧道,北流屬之。15年,廣西省政府成立,廢除道制,北流直屬省府。19年,北流屬鬱林民團區。21年,北流屬梧州民團區。23年,民團區改為行政監督區,北流屬梧州行政監督區。25年,置潯州行政監督區,北流屬之。同年,增設鬱林行政監督區,北流屬之。29年,鬱林行政監督區改為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簡稱第六區),北流屬之。31年,原第三、五、六區合並為第三區,北流屬之。、36年,北流、鬱林等6縣劃出,新置第九行政督察區(簡稱第九區),北流屬之。 解放後,仍稱北流縣,屬鬱林專區。1951年7月屬容縣專區。1958年7月撤銷容縣專區,設立玉林專區,北流屬之。1971年,玉林專區更名為玉林地區,北流屬玉林地區。1994年撤縣建市。仍屬玉林地區。 1997年4月22日,撤銷玉林地區,設立地級玉林市。北流屬之至今。 今管轄鎮有下:(轄22個鎮、3個街道) 22個鎮 新榮鎮 民安鎮 民樂鎮 山圍鎮 西埌鎮 新圩鎮 大里鎮 北流鎮 塘岸鎮 清水口鎮 隆盛鎮 大坡外鎮 六麻鎮 新豐鎮 沙垌鎮 平政鎮 白馬鎮 扶新鎮 大倫鎮 六靖鎮 石窩鎮 清灣鎮 (其中,2005年,撤銷華東鎮,整建制並入石窩鎮,石窩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3個街道 城南街道 城北街道 陵城街道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全市總人口1049035人,其中各鎮人口(人): 北流鎮 160538 新榮鎮 31453 民安鎮 32303 山圍鎮 28678 民樂鎮 56621 西垠鎮 47118 新圩鎮 58767 大里鎮 41244 塘岸鎮 43851 清水口鎮 38028 隆盛鎮 65092 大坡外鎮 37596 六麻鎮 65760 新豐鎮 39717 沙垌鎮 24619 平政鎮 55432 白馬鎮 32888 大倫鎮 26106 扶新鎮 18661 六靖鎮 60029 石窩鎮 37453 華東鎮 11317 清灣鎮 35764 [編輯本段]北流特色文化與風俗 銅鼓文化: 廣西銅鼓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燦爛的一面。其中北流銅鼓文化源遠流長,現在世界銅鼓王就是在北流出的。 勾漏文化: 勾漏洞位於北流市內,北流形成了鮮明的中原與嶺南文化相結合的勾漏文化。 地方粵劇: 因為北流與粵西毗鄰,故廣東粵劇在北流較流行,長期以來就形成了現在的地方粵劇,以本地粵語為唱。 年例: 北流南部鄉鎮(六靖、平政、清灣、白馬、扶新、大倫、石窩)和粵西地區一樣,有年年過年例的傳統風俗。而且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這7個鎮各地和粵西地區一樣都設有冼太廟。值得一提的是這7個鄉鎮,各地年例時間有所不同,多在正月初一到農歷二月初二。而以隆盛鎮以下的鄉鎮(下里),卻沒有過年例的風俗。這也是北流上里與下里最大的文化風俗差異之一,另一個最大文化差異是粵語口音,上下里人說話的口音有較大差異。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工業狀況 北流工業起步早,基礎雄厚,規模優勢明顯,已形成以日用陶瓷、水泥、獸葯、罐頭食品、機械、皮件等為主的工業體系。目前,全市有工業企業4300多家,其中陶瓷企業50多家、水泥企業28家、獸葯企業26家、皮件企業33家、規模較大的罐頭食品企業10多家,安排就業20多萬人。北流已成為廣西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出口基地及華南地區獸葯生產基地。 南寧至廣州高速公路 北流路段已經全線通車 200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18.76億元,增長15.3%;財政收入7.43億元,增長17.43%,為廣西經濟GDP最高的一個縣,經濟總量排在西部地區20強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01億元,增長50.8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07億元,增長20.25%;外貿出口完成1.05億美元,繼續保持外貿出口超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1元,增長12.20%;農民人均純收入4916元,增長9.26%;金融機構新增貸款15.03億元,增長250.31%。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增速是「十一五」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北流工業園區形成了「一園四區」的格局近年來,北流市狠抓工業園區建設,提高縣域工業聚集水平,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實現了集約式發展。 經過多年的規劃建設,該市工業園區形成了「一園四區」的格局,由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和建材陶瓷工業集中區、鑫山工業集中區、田心—城西工業集中區、南部工業集中區組成。 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於2002年11月經自治區批准設立,2006年10月,經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審核保留為省級工業園區,是廣西日用陶瓷的重點生產基地和重要出口地,同時也是中國陶瓷八大產區之一。 北流建材陶瓷工業集中區以日用陶瓷、水泥及水泥製品等企業為主,現有企業75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0.5億多元,上交稅金1.1億元,出口創匯1億多美元,規模較大的企業有北流海螺水泥、廣西三環陶瓷、永達陶瓷、玉潔陶瓷等。 北流鑫山工業集中區以電子、印刷包裝、針織制衣等東部轉移產業為主,現有企業30多家,實現工業總產值3億元,規模較大的企業有佳鑫電子、豐盛彩印、森仕服裝、晨立陶瓷等。 田心—城西工業集中區以皮革製品、傢具、制葯等為主導產業,現有企業70多家,實現工業總產值6.5億元,規模較大的企業有明華皮件、莉安娜制衣、神通葯業、現代家私、興昂鞋業等。 北流南部工業集中區是廣東省廣西商會與北流合建的「產業西移」的工業區。該工業區位於浦寶二級公路和北寶二級公路的交匯點(六靖鎮馬鞍山)附近,覆蓋六靖、清灣、平政等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該工業區初計劃征地3000餘畝,建成後年產值達100億人民幣。以生產寵物、生活休閑用為主,兼顧發展其他產業,規模較大的有百達休閑用品公司等。目前,園區共有企業180多家。 農業發展 北流農業發達,農業結構調整不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創匯型和加工型農業已佔主導地位。全市現有水果83萬畝,名優水果佔90%。以牛品改為突破口的水產畜牧業發展加快。一些新的農業生產高效模式得到了成功實踐。農村以沼氣池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建設發展迅速,成為廣西和全國的典型示範項目。以商貿、交通運輸、旅遊 、餐飲 、房地產、文化娛樂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城鄉消費保持較快增長。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已上升至29%,從業人員超15萬人。 外向型經濟 北流三環陶瓷產品 遠銷海內外 </B>外向型經濟迅猛發展。全市現有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96家,其中自營出口企業57家,出口產品包括日用陶瓷、皮革製品、罐頭食品、芒竹編、松脂、毛紡織品、傢具、玩具、農機、獸葯、園藝產品等15大類,產品銷往美國、歐洲、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廣西最大的產品出口縣市之一,2008年完成廣西第一個「外貿出口超億美元(縣級)市」。

『柒』 北流的介紹

北流市,舊稱「粵桂通衢」、「古銅州」,歷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稱。位於廣西東南部,南與廣東高州、化州市、信宜市接壤。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縣(市)」(2010年5月獲頒)、中國陶瓷名城」(2011年8月31日獲頒)。境內已探明的高嶺土地質儲量1億噸左右,露出地表的石灰石地質儲量15億噸左右,露出地表的粘土(水泥用)地質儲量1億立方米左右,為北流陶瓷、水泥工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條件。1994年4月18日,撤縣設市,由玉林市代管。轄22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278個行政村,21個居委會,總人口136萬人,絕大部分為漢族,少數民族僅佔0.92%。北流歷史悠久,設縣已有1400多年,因境內圭江自南向北流而得名。改革開放以來,北流經濟綜合實力穩居廣西十強縣(市)前列。是北部灣經濟區的開發與東部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北流市是廣西第二大僑鄉,原籍北流的港、澳、台同胞和 海外僑胞30多萬人,分布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北流以中國日用陶瓷之都、中國荔枝之鄉、水泥之鄉、建築之鄉、水稻高產之鄉、世界銅鼓王的故鄉而聞名。

『捌』 北流平政發展規劃

北流市招商引資與項目建設再傳捷報。8月23日,北流市政府與廣西北流天柱實業有限公司簽訂總投資約32億元的「廣西北流市惠民綜合產業園」項目建設合約。雙方將精誠合作,在北流平政鎮打造「廣西北流市惠民綜合產業園」,努力將平政鎮建設成為北流中南部中心城鎮,加快經濟社會轉型發展。

據了解,「北流市惠民綜合產業園」位於正在規劃建設中的「平政新區」,分一、二期建設。一期建設總用地約761畝,建設項目主要包括一所初級中學,一所幼兒園、一個綜合文化廣場、郵政所、派出所等。二期建設總用地約837畝,建設項目主要包括一家二級乙等綜合醫院、一所小學、一所中心幼兒園、一個農貿綜合市場、一個中心廣場、垃圾轉運站、變電站、自來水廠等。目前,「北流市惠民綜合產業園」一期部分項目正在籌備開工中,預計在10月份可以破土建設。整個產業園建成期限計劃為3年,即2018-2020年。

「北流市惠民綜合產業園」建成後將極大改善北流市中南部群眾看病就醫環境和平政鎮教學基礎設施,形成一個集醫療、教育、商業於一體的圩鎮新區。

『玖』 廣西北流有哪些產業組成

工業:陶瓷,水泥,電子產品,皮革,制衣,制紙等
農業:水稻(新榮的米很好),荔枝龍眼(罐頭廠),葡萄,西琅豬等等
服務業:房產業(北流最發達的產業),旅遊業等。構成是蠻復雜的。來看一下就知道了。

『拾』 廣西北流有什麼特產

1、廣西肉桂

又名玉桂、牡桂、亞熱帶常綠喬木樟科植物,是廣西亞熱帶芳香葯料植物中的「三寶」之一。肉桂樹的皮、枝、葉用途很廣。可作葯用,可制香料和提煉桂油。成品有:桂皮、桂子、桂蠱、桂丁、桂辛和桂油等。防城區、上思縣等地一般年產桂皮200萬公斤以上,最高年產達350萬公斤。

桂皮是傳統的出口商品,多年前就已遠銷歐洲,在國際市場上久負盛譽。「廣西肉桂」系中國廣西省南部亞熱帶地區特產。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2、北流陶瓷

北流陶瓷是北流五寶之一,始於夏商,發展於上世紀80年代,壯大於近幾年。尤其是建設廣西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後,發展迅猛,已成為支撐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北流市大力實施內強外引發展策略,對內扶強扶優,做強做大日用陶瓷產業;對外大力引進工業陶瓷、建築陶瓷、衛生潔具和美術陶瓷產業,實現陶瓷產業多元化發展。

3、北流荔枝

北流荔枝以果大、色鮮、肉厚、味香甜爽口、耐貯運、不易變色變味、深受顧客歡迎。1994年獲國家中聯部采購北流桂味作為國禮送朝鮮國家政務院,1995年獲「中國荔枝之鄉」稱號,2004年獲廣西首個無公害荔枝生產基地認證書,2006年北流「荔寶」牌雞嘴荔,「順豐」牌桂味、「荔寶」牌禾荔荔枝分別獲廣西名牌產品、優質產品稱號。

4、涼亭雞

北流涼亭雞原產於廣西北流市塘岸鎮涼亭村,俗稱「涼亭香雞」,不僅是廣西特色地理農產品,同時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北流涼亭土雞,由於口感佳,品質好,深受廣州 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北流涼亭雞等珠江三角洲地區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由北流涼亭美食城獨創的「廣西十大名菜」之一的涼亭水蒸雞,以其獨特風味及數十家連鎖餐飲規模,成為首屆廣西十大餐飲品牌評選推薦活動的耀眼品牌。涼亭水蒸雞用的主料是廣西北流市的涼亭雞。涼亭土雞以它的蛋白質高,蛋固醇底,不含抗生素,激素等特點迎合了食客的寵愛,而土雞本身具有的滋補,美容,養顏的功效,又為道菜錦上添花。

5、六地坡梅菜

六地坡梅菜是北流有名的農業特產,在兩廣、海南、港澳地區甚至東南亞等地享有盛譽。六地坡梅菜是選用上好的大肉包心芥菜(潮菜)、火筒菜,採用傳統方法腌制加工而成,色澤棕黃,芳香濃郁,味道鮮美,口感脆嫩,含豐富的膳食纖維、蛋白質及鎂、鋅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降脂、消滯健胃等保健功效。老少咸宜,是家常便宴及饋贈親朋的佳品。

閱讀全文

與如何發展北流工業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內部如何引接電源線 瀏覽:663
工業電流大怎麼辦 瀏覽:418
汽車改裝工資怎麼樣 瀏覽:442
奧迪車怎麼關閉後雨刮 瀏覽:832
工業油漆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瀏覽:410
寶馬5系換什麼剎車油 瀏覽:315
汽車油泵網格在哪裡 瀏覽:706
深圳鶴洲恆豐工業區做什麼車 瀏覽:544
工業管道氫氣是什麼顏色 瀏覽:67
川槎工業園距離麻涌多少公里 瀏覽:538
香港奧迪賣多少錢一輛 瀏覽:863
工業五金交電怎麼用 瀏覽:922
什麼是工業游督導 瀏覽:105
賓士gl6裸車多少 瀏覽:163
工業用地租用合同可以簽多少年 瀏覽:992
晉州限什麼號汽車 瀏覽:657
工業水冷主機多少錢 瀏覽:587
汽車怎麼改裝聲音好聽 瀏覽:858
寶馬機油ll04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584
江西井岡山有哪些重工業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