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管理制度
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點。從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程度、產業結構側重以及廣度及深度等角度對兩次工業革命進行對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並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比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個織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者阿克萊特是個鍾表匠。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並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序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第三,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發明,但是,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於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B. 工業革命時期,大衛里加度認為誰應該對工人負責
大衛.李嘉圖繼承並發展了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他認為限制政府的活動范圍、減輕稅收負擔是增長經濟的最好辦法。
大衛.李嘉圖的價值理論的核心就是下面一句話:「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其生產所必需的相對勞動量。」根據這個理論,他認為,勞動的價值(工資)是一定社會中為維持工人生活並延續其後代通常所必需的生產資料決定的,而利潤則決定於工資。
C.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農民轉變成工人他們高興嗎
19世紀的英國工廠規定:「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不能少於十二小時」,「職工在機器運轉時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織機數目每台每小時罰款三便士」。「在廠里的工人一經發現和別人談話、吹口哨、唱歌或縫補衣服者,罰款六便士」
其實還不如當農民,日出而落,日落而息,沒有太多束縛。
D. 第一次工業革命新工業部門的變化
工業化也改變了政府。許多國家行使帝國主義以支配各種原料和市場,俾能支持工業的發展。工業工人(無產階級)學會了組織與談判的技術。因此,民主的過程加速,因為工人要求對於社會的管理,有更多的發言權。
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常識科技篇。
E. 工業革命時代工人階級的生活及工作狀況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工人階級遭到前所未有的剝削,首先工人是多個家庭住一個房屋裡,窗戶上沒有玻璃,都被拿去賣了換錢,冬天生活只能把門砍了燒,衣服很臟,衛生條件差,食物就是簡單的麵包,三分之一的小孩活不過五歲,之後就要去做童工。工作條件極其惡劣,工人每天要忙上12-14小時,中間不得休息,受傷就被趕出門,還得不到賠償
可以參考英國兒童節目 糟糕歷史
F. 分析工業革命初期西方主要政府國家對待工人的態度及後果
工業革命初期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為了獲得最大化利益,工廠主極力壓榨工人,體現在工作時間長,但工人收獲的僅能養家糊口。政府也是代表資本家的利益,工人罷工還會遭到鎮壓。後果就是馬克思與恩格斯發表了共產主義宣言,在20世紀初期涌現出了許多社會主義國家,致使後來資本主義國家發布了勞動法,大力提升了工人待遇
G. 歷史中,工業革命與工人運動有著怎樣的聯系
工業革命後,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使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這使得工人開始覺醒.並為自己的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而斗爭,從而爆發一系列的工人運動。
H. 在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社如何解決童工問題的
在工業革命時期英國解決童工問題的途徑是:英國政府制定「工廠法」以後才逐漸減少,也是工人階級不斷斗爭的結果。
童工是西方工業化進程中的產物,在西方國家英法德等國,在工業革命時期曾大規模使用童工,並且導致了一些列的社會問題。
19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確立了自己在西方資本主義集團中的領導地位,但是在英國工業製造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大量底層勞動人民或者是兒童被嚴重剝削。有人曾說英國的工業革命史就是一部摧殘所有人童年的歷史。
(8)在工業革命怎麼管理工人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社會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盡管各國工業革命發生的時間早遲不一、國情不同,他們特點也各有異,但它仍有共同的發展規律。
因此,認真總結英國工業革命的經驗,不僅對於研究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革命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於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I.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有什麼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歐美各國逐漸加強科技的研究和教育。法國在1747年設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建築橋梁的工程專科學校,後來各國紛紛仿效,設立各種工程學校,或在大學里添設專門的工程課程,進而發展為工學院,科技教育發達起來。
6.世界格局
加快了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步伐,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世界工業化的進程和世界市場的形成。
對外推行「炮艦政策」,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其他民族國家緊閉的大門,強制推行自由貿易,迫使全世界為英國商品打開門戶。工業革命結束了民族地域性歷史,實現了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
7.經濟思想
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義」。
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系統地闡述了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主張減少政府在經濟事物中的操控,讓市場機制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
1852年,英國議會發表聲明,宣稱自由貿易是英國的國策。進行法制化建設,廢除阻礙經濟發展的一系列舊法令,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維護資本主義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和自由生產的原則。
8.經濟結構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減少,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產業部門,工業資本取代商業資本開始佔主導地位。大部分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擺脫出來,轉入工業生產。然後相當多的勞動力又因機器的使用而直接從生產中被排擠出來,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准備了條件。
9.消極影響
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工人遭受剝削日益嚴重。
10.對中國的影響
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西方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並推動中國近代工業產生。
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
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瓦特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他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所以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稱為日不落帝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得到了迅速發展;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
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J.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階級狀況
工人們在完全不合理不公平的狀態下工作,沒有保險,沒有人權,沒有生活保證,被人當奴隸一樣的使用,收到很嚴格的管理。由於當時英國政府採用的純市場經濟,政府對於資本主義工廠及經濟不進行任何干涉,導致無人監管工廠,資本家工廠主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就拚命剝削勞工,所有額外成本由勞工承擔,工人生活狀況悲慘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