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我國工業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認識
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規律性認識。
第一,必須結合中國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反對迷信「本本」。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從長期革命中得出的寶貴認識。陳雲認為工業化建設同樣不能照搬馬克思主義本本,必須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國建設實際。
中國經濟落後,短期內要基本上完成國家的工業化任務是艱巨的。中國是一個地少人多的農業大國,不是地多人少的蘇聯、美國型的國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提,要把它搞清楚。基於這種國情的認識,1957年1月陳雲在各省(直轄)市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指出。
現在編制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情況已經與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大不相同,學習馬克思主義「書本」是必要的,但「決不能只依靠書本,生搬硬套,必須從我國的經濟現狀和過去的經驗中去尋找。」
第二,必須探索中國經濟建設的規律和經驗,對外國經驗要批判借鑒,反對全盤照搬。陳雲在總結「一五」建設經驗教訓時指出,那時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學習蘇聯是對的,但「對蘇聯的那套要批判地吸收,過去全盤接受的要重新考慮。批判吸收不等於反對社會主義。」
同時也要學習和吸取我們自己的好東西,善於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和經驗。他認為,「二五」時期不同於「一五」時期,現在主要是靠我們自己搞,可能會犯錯誤,應該「在前進中隨時總結經驗,這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
他還認為,經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積累起來的,「摸索革命的規律,我們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建設的經驗,也必須有兩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才可積累下來。」
(1)如何看待中國工業發展擴展閱讀:
根據國力安排工業建設規模,保持工業化在全國經濟穩定中發展。建設規模與國力的關系是我國工業化建設中最高層次的一對矛盾。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基礎非常薄弱的國家,進行以重工業為重點的大規模經濟建設,無論從財力、技術力量、設備供應的哪一方面講,都是十分有限的。
1955年3月陳雲關於「一五」計劃的報告中就指出:我國工業的「建設規模能否擴大,不單要根據需要還必須根據是否可能。這就是說必須根據國家是否有足夠的財力和技術力量,能否供應設備。1957年1月他總結1956年冒進的教訓,明確提出了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的觀點。
並告誡:適應還是不適應,這是經濟穩定或不穩定的界限。像我們這樣一個有六億人口的大國,經濟穩定極為重要。建設的規模超過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會出現經濟混亂;兩者合適,經濟就穩定。
這就是說,我國基本國情決定了工業化建設必須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續穩步地發展。「大躍進」運動盲目趕超的教訓,證明了這一工業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
❷ 建國初期我國大力發展重工業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影響
建國初期我國大力發展重工業的原因:中國資源豐富,是原材料大國,發展重工業可以迅速提高國家經濟發展,還能帶動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重工業屬於大生產機構,可以有效生產出國防裝備,鞏固國防。
影響:為一五計劃奠定了基礎。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提高70%左右,各地農民的收入一般增長30%以上。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為開展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了條件。
(2)如何看待中國工業發展擴展閱讀:
對於當時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而言,無論是資本主義陣營還是社會主義陣營,重建或者恢復一個較為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是最為重要的任務,對於大多數新興的原殖民地國家而言,加快工業化進程並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更是成為鞏固與維持政治獨立的經濟前提。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工業化的浪潮。
在國內,國民經濟已經得到全面恢復與初步發展,政治趨於穩定,經濟秩序恢復正常,社會秩序較為安定,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全國人民的一致要求,為大規模展開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❸ 中國工業現狀及前景
現狀:(一)我國工業在復雜嚴峻的經濟環境中保持了中高速增長。
(二)企業效益水平整體良好,單位勞動產出明顯提高。
發展:一是工業發展呈現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的新常態。
二是工業發展的要素支撐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三是產能過剩普遍存在導致很多行業面臨嚴峻的市場挑戰。
四是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給工業集約綠色發展提出新要求。
❹ 怎麼論述中國得工業化發展歷程
中國得工業化發展歷程論述:
❺ 中國未來工業發展趨勢是什麼
未來中國工業的發展趨勢大致是這樣的,你可以參考了解:
1.工業發展呈現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的新常態。
增長狀態的變化主要是由於我國工業發展的內外部條件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導致工業的潛在增長率出現趨勢性下降。這種下降不僅是周期性的變化,而是具有發展階段轉換帶來的趨勢性減速特徵。
2.工業發展的要素支撐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作為我國工業30多年高速增長的重要支撐條件,低成本要素的保障程度不斷下降,工業增長面臨著全方位的高成本約束,原有的「低成本投入、低水平擴張、低價格競爭」的增長模式面臨重大挑戰。但另一方面,我國技術創新能力有所增強,在部分產業領域取得突破。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指引下,我國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技術創新環境得到改善,技術創新意識和技術創新能力得到增強。
3.產能過剩普遍存在導致很多行業面臨嚴峻的市場挑戰。
在外部需求低迷、國內經濟增速回落的雙重影響下,我國一些行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情況。產能過剩長期持續不僅導致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而且阻礙企業技術進步,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不斷深化,新產業新業態逆勢增長,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正在呈現出集群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態勢,增勢強勁。製造強國建設穩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技術裝備研製取得階段突破,我國的製造業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位勢明顯提升。
在2020年,我們可以看到,工業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企業生產經營明顯改善。目前境外疫情仍在不斷蔓延,對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仍會造成不利影響。隨著中國工業發展實力提高,2021年直至未來,中國工業將繼續高質量發展,預計未來我國工業發展主要表現為工業互聯網普及、產業鏈供應鏈、體制改革和區域融合以及綠色轉型等。
❻ 中國未來工業發展趨勢是什麼
未來工業將建立在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互動平台之上,將更多的生產要素更為科學地整合起來,變得更加智能化、自動化、網路化、系統化,而生產製造個性化、定製化將成為常態。企業利用互聯網採集並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推進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和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的柔性化改造,開展基於個性化產品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互聯網企業應進一步整合市場信息,挖掘細分市場的需求與發展趨勢,為製造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提供決策支撐。
❼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道路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強國均由走工業化發展道路而確立。從英國催生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美德兩國引發第二次工業革命並遠超英國,可以清楚地看到工業化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和基礎,對促進國家經濟增長、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工業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工業實踐相結合的成果,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經過長期的工業實踐與探索,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奮斗中逐漸形成的,與西方國家的工業化道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實現了對發達國家工業化理論與實踐的超越。
這其中蘊含的實踐邏輯,將繼續指導由工業大國邁進工業強國。
❽ 如何看待中國製造現象
這是個非常好的提問,有利於我國的實體經濟建設和發展。我就中國製造的發展背景、現狀、發展說說我的觀點。
中國製造的發展背景,有利於發現我們的優勢、機遇、缺陷,所以要說一說。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非常成熟,表現在過去我們說的剝削與被剝削的矛盾、和文明的發展,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競爭與人力成本、社會福利等已經成為利潤的主要障礙,使得普通的製造業產品,在沒有技術門檻的時候,市場競爭力主要來自價格,這就導致普通產品,只好尋求更低廉的成本市場為其提供產品。另外象日本,他的製造業矛盾是,有訂單、沒有地方、沒有工人,所以他也看中了中國,在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早期,許多磨具技術(製造業的基礎)就是從他們引入的。所以我國的製造業發展背景的外部因素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在競爭的壓力下,尋求低成本的生產市場。而內部因素是,我國剛剛改革開放,相比東亞國家我國人民勤勞、智慧 ,有一定的工業基礎,與非洲、西亞、南美相比,我國工業基礎、原材料、政治穩定性上有優勢,所以整體世界製造基地,無疑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們的缺陷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基本上工業的基礎和工業管理水平是民族資本主義的和蘇聯模式的底子,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過程中,整體的市場秩序、管理水平都只有十幾年的水平,底子非常薄,所以我們只有人力成本的優勢,設備折舊的優勢。
我國製造業的現狀,可以說是「立足未穩」;隨著近十幾年二十幾年的發展,國際上有了一定的認同,水平局部有了發展,具體說就是成本低的優勢得到認可,局部有些產品的質量得到世界的一般認可,從我們發展的底子看這就說明我們有進步,畢竟世界上已經認可中國是世界工廠了;但是差距是十分明顯的,製造工藝、製造質量、產品設計、材料水平、製造管理技術,差距十分巨大,畢竟發達國家發展了四五十年了,但是這種差距恰恰是我們的發展動力,畢竟他們(西方)已經走過了,我們有很具體的管理和技術目標,這些國家也都有現成的理論體系,也就是我們有老師,現在就看我們這些學生如何消化和吸收這些知識,把他們變成我們的生產力了。
我國製造業的發展,我認為,我國政府在提出創新產品,這個提法是正確的如果從發展的動力因素看,但是從真正走向製造強國,還是要修煉內功,猶如創新是打天下的,管理是保天下的;所以國外的產品設計、製造工藝、質量控制這些都已經完成了,他們競爭的是產品性能、營銷模式,所以我們可以創新一時,但是最終是被別人佔有。從國際製造業競爭歷史上看,管理的競爭是根本,創新只是一時之快。所以我國製造業還要扎扎實實的從製造管理、製造工藝、製造質量、製造設計入手,提高管理和技術水平,才能結合我們的地緣優勢、時代給我們的機遇,實現真正的騰飛。希望可以幫到你。
❾ 為什麼今天的中國需要大力發展工業文化
1、工業文化可為製造強國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工業精神在工業化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為工業生產活動提供深層次動力和支持的一種社會主導取向和共同價值觀。世界上最優秀的製造業,如德國製造、日本製造、瑞士製造,背後都有著一絲不苟的工業精神的支撐。
沒有工業精神支撐的工業化,終究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我國工業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也要歸功於中華民族偉大的工業精神。
2、工業文化為製造強國建設提供先進價值觀。
工業文化所蘊含的先進價值觀對製造強國建設具有先導作用。很多製造強國都注重培育並推動「倡導工匠精神、崇尚創新創造」等有助於工業發展的理念,進而加速工業生產技術和產品的創新,使其在工業革命中佔得先機。
3、工業文化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中國製造行銷全球,但多是低端廉價產品,主要原因是產品的文化附加值不夠高,難以激發產品的研發創新。工業文化的培育和傳播,將促進更多的國內外消費者喜歡上中國文化,使用蘊含中國文化的產品,從而激發中國產品的創造熱情,推動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
4、工業文化在傳播過程中,體現了顯著的生產力屬性,並與工業發展呈現出作用與反作用關系。
工業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成為提升工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人類在創造工業文明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創造先進的工業文化,並逐步構建起整個社會的新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規范,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
5、中國工業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工業領域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推進工業化的探索實踐中,孕育了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先進工業文化典型,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愛國敬業等中國特色的精神寶藏。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工業文化的發展更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一些行業或領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等工業精神深入人心。
❿ 我國工業分析的現狀如何
導語:我國工業生產自十八大以來保持了中高速增長,新興產業生產增長較快,傳
我國工業生產自十八大以來保持了中高速增長,新興產業生產增長較快,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為實現國民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以下對中國工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
中國工業的現狀
(一)我國工業在復雜嚴峻的經濟環境中保持了中高速增長。2013年至2015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增長8%。分門類看,製造業年均增長9%,采礦業年均增長4.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年均增長3.8%。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年均增長4.4%;集體企業年均增長2.4%,股份制企業年均增長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年均增長6.1%;私營企業年均增長10.4%。近年來,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外需疲軟的現象未明顯改觀,主要發達經濟體回升不及預期,新興經濟體增速也普遍回落。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數據,2013年至2015年期間,世界製造業年度同比增速僅在2%至4%的區間徘徊,我國工業增長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位居前列。中國工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指出,在國內外經濟環境趨於復雜嚴峻的背景下,我國工業實現中高速增長尤為不易。
(二)企業效益水平整體良好,單位勞動產出明顯提高。2013年至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6.3%,利潤總額年均增長4.2%。其中,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7.3%,利潤總額年均增長8.6%,均高於規模以上工業整體水平。從人均創造的主營業務收入看,單位勞動產出的上升體現出企業提質增效的進展。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人均主營業務收入達117.4萬元,與2012年98.8萬元的水平相比,三年內提高了18.6萬元,提高18.9%。
中國工業的發展趨勢
據中國工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中國工業的發展趨勢呈現以下幾點:
一是工業發展呈現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的新常態。增長狀態的變化主要是由於我國工業發展的內外部條件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導致工業的潛在增長率出現趨勢性下降。這種下降不僅是周期性的變化,而是具有發展階段轉換帶來的趨勢性減速特徵。
二是工業發展的要素支撐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作為我國工業30多年高速增長的重要支撐條件,低成本要素的保障程度不斷下降,工業增長面臨著全方位的高成本約束,原有的「低成本投入、低水平擴張、低價格競爭」的增長模式面臨重大挑戰。但另一方面,我國技術創新能力有所增強,在部分產業領域取得突破。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指引下,我國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技術創新環境得到改善,技術創新意識和技術創新能力得到增強。
三是產能過剩普遍存在導致很多行業面臨嚴峻的市場挑戰。在外部需求低迷、國內經濟增速回落的雙重影響下,我國一些行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情況。產能過剩長期持續不僅導致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而且阻礙企業技術進步,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四是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給工業集約綠色發展提出新要求。當前,我國資源對外依賴程度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資源成本越來越高;長期積累的生態環境矛盾正在集中顯現。中國工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指出,在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下,工業發展亟待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的傳統發展模式向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精益發展模式轉變,在資源利用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約節約型轉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經濟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