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台灣歷史時期發展什麼工業

台灣歷史時期發展什麼工業

發布時間:2022-10-20 00:56:10

❶ 台灣經濟以什麼工業為主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❷ 台灣工業發展三個階段及原因,工業類型的轉變及原因,急!!!!!!!!!

1.)日本戰敗,國軍撤退後的50年代,台灣民生一片凋敝,謝東閔先生任省主席時代提出家庭即工廠口號,鼓勵民間資本發展,累積,
2.)其次是輕工業,由蔣經國先生主導,以出口加工為主,比如農產品加工為罐頭,上游石化搭配下游成衣,塑料的石化產業鏈,或者煉鋼搭配五金,機械的上下游關系;此時的發展歷程,民間企業以台塑為代表,末期的十大建設,發展自主基礎重工業,中船,中鋼,中油等國營企業為代表;產業聚落代表有機械五金為主的高雄楠梓加工區,以精密機械為主的台中工業園區,以及臨近台北的五股工業區,基礎電子產業聚落,
3.)經過70年代的高速成長,面臨高工資,環境意識抬頭,土地水電取得困難等問題之後,加上內地開放的誘因,傳統產業大量出走,此時由李國鼎先生,民間張忠謀先生等遠見人士,以新竹科學園區為起點的電子代工產業,至今台灣依然為全球電子代工一重要環節,

❸ 台灣利用哪些優勢和有利條件發展工業

1, 早期歷史.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2, 地理位置.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它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
台灣島由於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不光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3, 政府扶持.

❹ 從60年代開始,台灣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______」型的經濟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台灣利用自身的一些優勢條件,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了「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
故答案為:進口-加工-出口.

❺ 台灣的工業歷史悠久嗎

不悠久,解放前跟大陸沒啥區別。只是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從而成為亞洲少數幾個發達地區之一,並與韓國,香港,新加坡並稱為亞洲四小龍。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❻ 台灣的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支柱產業: 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台灣經濟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
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為降低生產成本,台灣許多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也造成產業空洞化的問題。台灣已投資大陸超過1500億美元,在大陸有8萬多家台資企業,常住大陸的台商及眷屬已超過100萬人。
參考資料:http://news.163.com/15/0104/16/AF4KPF5U000146BE.html

❼ 台灣不同歷史時期發展什麼工業

清朝時期:設立台灣省之後,清朝政府開始在台灣發展近代工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具備一定規模,使得台灣變成當時中國比較進步的省份
日本殖民時期:日本佔領台灣後,為了配合整個日本的發展需要,決定日本本土發展工業,台灣發展農業,尤其是糖業和橡膠等。工業發展較為落後。
1945-1960年代,國民黨敗退台灣後,為了鞏固政權,便因地制宜,在鼓勵發展農業的同時,積極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以便積累資本。
1960-1980年代,台灣由農業完成了工業改變。從加工貿易變成了工業出口地區。
1980-,此後的台灣,工業基礎雄厚,開始發展高科技精密產業,產業的升級使得台灣成為亞洲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❽ 20世界90年代開始,台灣重點發展以電子工業為主導的產業是()A.農業和農產品加工B.出口加工工業C

20世紀台灣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60年代前,台灣經濟以農產品加工工業和紡織工業為主,60~70年代,吸引外資,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80年代後,高新技術和重工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台灣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故選:C.

❾ 台灣經濟發展分哪幾個階段,各段的特點

1949年以來台灣經濟發展主要有4個時期:

(1)1949年到1952年經濟恢復時期

當時台灣人口劇增,物價飛漲,工農業生產幾乎停頓,而軍事性開支卻占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眾生活困難,經濟瀕臨崩潰。為此,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旨在穩定社會和恢復經濟的政策與措施,到1952年,台灣經濟基本恢復到二戰前的最高水平。

(2)1952年至1960年以農養工發展時期

當時台灣經濟基本上以農業為主,勞動力過剩,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均逆差嚴重,外匯極度短缺,民眾因收入低而無力消費進口工業品。台灣當局以穩定中求發展為指導思想,確定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方針。形成了糖、茶、菠蘿及香茅油等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及水泥、玻璃、木製品、造紙、化肥、紡織、食油、麵粉、塑膠原料及製品、人造纖維、自行車、縫紉機和家用電器等進口替代工業。

(3)1960年至1986年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時期

由於台灣市場狹小,台灣抓住當時國際分工變化的機遇,利用低廉工資的國際比較利益,大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帶動經濟發展,並陸續修正或制定旨在促進出口的政策與措施。經過發展,台灣工業建立起了一個以出口加工區為依託,以輕紡、家電等加工工業為核心的產業支柱,由此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4)1986年至今經濟轉型時期。

自8O年代以來,由於台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工資也大幅上漲,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逐漸喪失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導致民間投資意願低落,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為此,台灣當局於1986中提出了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並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台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

❿ 台灣的工業主要以什麼為主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

閱讀全文

與台灣歷史時期發展什麼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a4和atsl25t哪個好 瀏覽:185
賓士cls雷達怎麼關閉 瀏覽:338
suv叫什麼汽車 瀏覽:345
賓士r400標配什麼報價 瀏覽:943
最貴奧迪r8多少錢一輛 瀏覽:808
三輪摩托寶馬多少錢 瀏覽:889
汽車換側玻璃注意什麼 瀏覽:689
汽車耗油怎麼用 瀏覽:807
如何用樂高做一輛奧迪 瀏覽:185
後工業化社會是什麼樣 瀏覽:362
庫里南寶馬哪個好 瀏覽:183
汽車個人怎麼拋光 瀏覽:295
眉縣汽車站什麼時候恢復運行 瀏覽:141
208款寶馬1系成都多少錢 瀏覽:359
寶馬奧迪本田有哪些車型 瀏覽:788
汽車還有多久春運 瀏覽:191
奧迪a六的轎車前橋屬於什麼 瀏覽:590
津南工業區到天津站怎麼坐車 瀏覽:105
奧迪a5最新價格是多少 瀏覽:711
一瓶工業氧多少公斤 瀏覽: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