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改革環保工業生產

如何改革環保工業生產

發布時間:2022-02-14 14:52:48

1. 如何推動環保產業發展

自2018年環保稅正式開征以後,伴隨著常態化的環保督查動作,以及從環境部到地方省市的各級制度體系和相關治污措施的紛紛出台,環保領域的執法監管手段已經變得立體化、多樣化。

針對我國當前在污染防治方面的投入,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表示,近幾年,我國環境治理投資佔GDP的比重在1.7%至2.0%左右。在全國范圍內,該數值存在很大的區域差異,部分經濟發展滯後地區尤其薄弱。「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對一些環境污染重、歷史欠賬多的地區來說更是如此」。來源:央廣

2. 當今社會工業高度發展,如何正確處理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當今社會工業發展比較快要選擇保護環境就要有針對性的去制定一些政策,並不是說為了工業一定要犧牲環境,要綠水青山常在。

3. 談談如何處理發展工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是當前不少地方面臨的現實課題。

加強環境保護是發展所需、民生所盼。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由於以往的經濟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凸顯,不僅給發展帶來負面影響,而且在一段時間內也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3)如何改革環保工業生產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目的是統一的,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兩者的內容也是統一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輔相成,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一方面,高質量發展須是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比如,我們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轉型發展主攻方向,堅持一手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一手抓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進企業深度治理,就能有效減少企業污染排放,促進空氣質量改善。

另一方面,我們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加快生態綠化建設,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環境質量不斷提升,也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空間。

4. 怎麼預防工業污染

人類在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上,首先著手的是對現代工廠「廢水、廢氣、廢渣」(簡稱「三廢」)的治理。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發生了一種奇怪的「骨痛病」,經調查發現,原來是上游一家工廠的廢水污染了水體,兩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農田,使糧食污染,導致中毒。水污染的來源主要是未加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同樣,在工業區和城市中,空氣污染的情況也特別嚴重,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幾乎都與工廠產生的「三廢」有關。這些危害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環保工業應運而生,目前在全球已初具規模。有效地治理「三廢」,推行無公害的清潔生產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孜孜以求的目標,專家預測,在21世紀,環保工業將是最有希望的朝陽工業。

無公害的清潔生產,是推動傳統工業生產和環境管理方法轉變的最佳方式,它不僅要求實現生產過程的無污染或少污染,而且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在使用和最終報廢處理過程中也不對環境造成損害。通過實施清潔生產,促進企業重新考慮產品設計、原料選擇、工藝改革、技術進步和生產管理等環節。一方面,可以把工業污染盡可能消滅在生產過程中,實現對工業污染的最佳控制,使工業生產產生的廢物盡量減少;另一方面,有助於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對示範工程中的29個項目進行審計時發現,通過實施加強廠內管理和循環利用的簡易方案可以削減排污量10%左右;通過技術改造,採用清潔生產工藝後,可以在明顯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把排污量降低30%左右,節省了大量的污染治理費。

依靠科技進步,適時推進清潔生產,是協調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選擇,將從根本上預防工業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治理僅僅是治標,把生產過程和環境保護進行整體規劃和協調統一,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這就要採用無廢技術。

無廢技術採取封閉循環的方式,使資源在生產的各個階段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還不排放污染物質,即生產甲產品後排放的廢棄物,可作為乙產品的原料,乙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再作為其他產品的原料。

「三廢三廢,棄之為廢,用之為寶」。在資源日趨減少的情況下,發展無廢技術,做到變廢為寶、物盡其用,已成為消除環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節約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的重要任務。

5. 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有效利用能源、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安全生產事故頻次,防止突發環境事件,確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制定並執行環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我國民生工程的關注點。
中國化工業價值鏈的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顯赫的地位,但是,環境污染問題,在化工領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業存在的問題,是不可懈怠和輕視的;改善化工安全生產和化學品安全管理體系,增強企業安全防患意識,提升環保部門的環境管理水平,從而更好地採取治理和應對突發環境事故,是當前急不可待的任務。
我們能夠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和企業成功經驗,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提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和能力,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地區區域性經濟發展中,已經注意到了本位主義和犧牲環境為代價所帶來的最終惡果,國家環保總局(現環保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開展的清潔生產運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示範項目,以促進中小型企業的認知和意識,足有收效。
安全地生產、清潔地生產,企業的獲益包括:提高安全生產、環保能力,降低事故、員工受傷和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以及改善與加強當地社區、工業、價值鏈、買方市場的綜合效益,相關經驗將作為成功案例,為中國企業的環保工作,提供寶貴經驗。
國際勞工組織估計,1.6億人在受到包括環境問題在內的各種影響,每年約有230萬男子和婦女與工作有關,包括近36萬死亡事故,估計有195萬宗與工作有關的疾病的疾病死亡。由此總總,全世界平均4%GDP的總量被消耗掉,有什麼「低碳經濟」可言呢?對於生病的工人的保護,每年的費用在持續發生,疾病和損傷引起的就業——不僅是勞工權利,而且是一項基本人權。
對於中國,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而不危及後代人的利益,政府,地方政府和業界應制定和實施更加嚴厲的安全生產、清潔生產、高效利用自然資源等法規和政策,以減少對中國本土、人類環境的污染。
國家對環境保護問題,包括環境污染的防治與控制、自然生態保護、核安全監管、環境安全保護等,政策應當先行。對於以省級主要領導執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也應當充分利用經濟杠桿策略,過去比較注重經濟份額的考量,以「政績」應迅速轉為對國家法規和政策執行力的考量,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過程。

6. 事業單位改革實行以後全國環保局信息中心將如何改革劃為哪一類呢請教達人!

,《山西省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正式公布實施。改革後,省政府機構設置總數47個。其中,辦公廳和組成部門25個,直屬特設機構1個,直屬機構15個,部門管理機構6個。改革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方案》主要內容:一是組建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以省經委為基礎,將經委承擔的工業管理方面的職責,無線電管理的職責,信息產業的職責劃入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將國防工辦、中小企業局由省政府直屬機構改為部門管理機構,由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管理。中小企業局承擔的農產品加工及質量監督管理等職責劃入省農業廳。不再保留省經委、信息產業局。二是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不再保留省人事廳、勞動和社會保障廳。三是組建環境保護廳。不再保留省環保局。四是組建煤炭工業廳。以煤炭工業局為基礎,將煤炭工業局的職責、省經委等有關部門涉及煤炭工業的職責整合劃入煤炭工業廳。不再保留省煤炭工業局。五是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建設廳的基礎上,將指導城市客運以外的職責劃入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不再保留省建設廳。六是組建交通運輸廳。將交通廳的職責、建設廳的指導城市客運的職責整合劃入交通運輸廳。不再保留交通廳。七是調整理順食品葯品監管體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調整為衛生廳的部門管理機構,實行分級管理,不再實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體制。八是清理規范地方自定機構、議事協調機構。省政府參事室、金融辦改為省政府辦公廳內設機構;扶貧辦由議事協調機構的辦事機構改為農業廳部門管理機構;畜牧局改為農業廳的內設機構。同時,對法制、安全生產、人防、外事、廣電、機關事務等機構進行職能整合、機構調整規范。法制辦由省政府辦公廳的部門管理機構,改為省政府直屬機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不再與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合署辦公,仍為省政府直屬機構;人防辦由議事協調機構的辦事機構,改為省政府直屬機構;外事辦公室(掛僑務辦公室牌子)更名為外事僑務辦公室;廣播電視局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局,將文化廳的電影管理職能劃入廣播電影電視局;省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作為直屬機構,確定為正廳級建制。

7. 工業生產中如何做好環境保護

<正> 南京金陵化工廠隸屬南京市化學工業總公司,是化工塑料穩定劑和電子工業化工原料定點生產企業。企業佔地4.3萬平方米,在冊職工700多人。企業總資產7500萬元,年生產能力2萬多噸。產品注冊「雄獅」商標,主要產品採用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標准組織生產,是化工部、江蘇省、南京市優質產品。優質產品產值率達90%以上。粒狀氧化鉛及無塵復合穩定劑為國家級新產品。無塵復合穩定劑是PVC加工中熱穩定劑的更新換代產品,具有良好的工藝性能和良好的環保功能。企業通過GB/T1900Z-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產品質量可靠,環保工作深入。 環保工作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亦是該廠歷年來的頭等大事。從整治「跑、冒、滴、漏、臟、亂、差」入手,到近年來的轉向依靠科技進步,採用清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推進器 ——南京金陵化工廠有限責任公司環保工作紀實 南京金陵化工廠有限責任公司於2003年9月份成立,企業前身是南京金陵化工廠,是國內塑料助劑和電子助劑骨幹生產企業,企業佔地4.3萬平方米,現有職工556人。企業主要產品為氧化鉛、復合鉛鹽穩定劑、HA穩定劑、二鹽基亞磷酸鉛、三鹽基硫酸鉛、硅酸鉛、硬脂酸鹽等系列產品,年生產能力達2萬噸。主要產品採用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標准組織生產,是國家、省、市優質產品。 自「八五」以來,該公司始終堅持「整治現場、內治公害、保護職工健康,治理污染、外治公害、造福子孫後代」為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積極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把以鉛污染為主的環境治理工作作為企業生存第一要務,採用靜電抑塵和WK微孔除塵技術相結合治理鉛塵污染,採用斜板沉降、微孔滲透和生化技術相結合治理含鉛廢水,逐步轉向依靠科技進步,採用清潔工藝組織生產。 1991~2003年,在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廢水中鉛年排放總量從962Kg下降到150Kg。企業先後榮獲「全國環保先進企業」、「全國化工環保先進企業」、國家級「質量效益型企業」、化工部「清潔文明工廠」、「長江流域達標企業」、2001~2002年度「江蘇省文明單位」、南京市「節水型企業」,多次獲市「環保先進企業」稱號。 近年來,該企業在貫徹ISO9002標準的程序文件中,規定了環保工作的質量職責,做到事事有記錄、有檢查。企業還成立了全廠工藝、質量、環保三級管理網路,每個生產工段都有一套污水處理裝置。與此同時,將環保管理入經濟責任制考核,把工業污染排放總量與經濟指標掛鉤考核。使企業的環保工作逐步走上規范化、定量化管理。 「八五」以來是金陵化工快速發展的時期,企業在新改擴建項目時始終堅持做到「三同時」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環保審批驗收制度。近年來,企業先後投入近450多萬元對總排、鍋爐水磨除塵、氧化鉛尾氣、生產廠區噪音、排污口等多個項目進行了治理,並全部通過了市、區環保局組織的達標驗收。 推行清潔生產是從源頭抓污染的有效途徑。一是結合技術改造實現清潔生產,採用具有高效、低耗、污染小的新工藝、新設備。例如:採用新工藝生產的片狀硬脂酸鉛與原來生產的粉狀硬脂酸鉛相比,既節約了能耗,又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COD、鉛、懸浮物、粉塵)的產生。二是有針對性地加強管理,通過局部改造等措施,把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到最低限度。例如:將HA工段過去的直排廢水引入到鍋爐房作為水磨除塵器用水,年節約自來水費15萬元左右;2003年將經過總排處理過的廢水進行回收再利用,作為生活及生產用水,此舉年節約水費10萬元左右。將硬鹽工段過去直接排放的三級乾燥尾氣,通過管道引入一級乾燥器,提高了進氣溫度,不但節約了能源,而且還降低了粉塵污染。 在加強環境治理實施清潔生產的同時,金陵化工不忘實施環境育人。近年來企業組織全廠幹部、黨員、團員青年利用工余和節假日義務勞動,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大草坪,移栽樹木500餘株,全廠主幹道添置了路燈、地燈60多盞,對全廠線路和管網進行了改造;為多個工段生產班組安裝了空調等。職工的生產和工作環境改善了,干勁更足了,積極性更高了,生產銷售節節攀升,促進了企業經濟建設的大發展。(附圖片) 環境優美的金陵化工廠 清潔生產給金陵員工帶來了良好的生產環境

8. 如何做好環保工作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境意識。

環境保護關繫到全民族的生存、發展和國家的興旺發達,保護環境實質上就是保護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對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廣泛普及和宣傳環境科學知識和法律知識,切實增強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自覺性是做好此項工作的前提。

充分利用媒體宣傳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和法律知識,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檢舉和揭發各種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使人人了解環保,支持環保。

2、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切實增加環境保護投入。

保護環境必須充分利用法制和經濟的手段。完善並落實各項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和措施。要切實增加環境保護投入,吸引高水平的環保技術,提供社會專業的環保服務。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增加環保產業在經濟中所佔比例。

3、健全環境管理機構,加強環保隊伍建設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市場機制在經濟生活中的調節作用越來越強,企業經營機制也在發生相應變化。「經濟發展靠市場,環境管理靠政府」。

要健全和強化環境管理體系,充實環保隊伍,加強環保第一線執法力量,強化監督管理。我局在新形勢下,振奮精神,轉變作風,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積極為經濟大發展服務,以監督帶服務,以服務促管理。



(8)如何改革環保工業生產擴展閱讀:

做好環保工作的注意事項:

1、消費於本地,構思於全球。

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要清楚自己的每個舉動都牽扯全球。

2、節能燈。

如果真的希望為環保做點什麼,使用LED節能燈。LED照明的初期成本高,燈泡的價格是普通熒光燈的幾倍,而後期使用成本低,耗電量低壽命長。普通熒光燈則是初期成本低,壽命一般,耗電量比LED高些,比白熾燈低得多。

3、綠色出行。

如果需要開車上班的人,可以選擇排量小耗油低的汽車。但是如果能選擇公共交通,騎車,步行當然是最低碳的。很多城市公交車都有自己的車道,地鐵,BRT都設計非常合理人性化。

9. 如何深化改革 製造業強國

完成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必然會經歷一場艱苦復雜的攻堅戰。就目前形勢看,推進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優化發展環境。
一、製造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自18世紀中葉人類開啟工業文明以來,製造業成為創造物質財富的主要渠道,是現代國家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壓艙石。縱觀近現代世界歷史,大國的興起均始於製造業,當今世界強國都是製造業強國。工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支柱,工業強則國家強。著眼未來,中國要進入世界經濟強國行列,首先要成為製造業強國。
近年來,我國工業實力持續增強,穩居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對全球製造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2012年,我國製造業全球佔比達19.8%,工業製成品出口佔全球製成品貿易的1/7。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國內其他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在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製造業已成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參與全球競爭的戰略基石。
但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我國製造業發展中的矛盾日益凸顯,形勢不容樂觀。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回歸戰略,力圖搶占高端市場並不斷擴大競爭優勢,新興經濟體依靠資源、勞動力等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製造業,與我國形成同質競爭,我國製造業面臨著前有阻擊後有追兵的雙重擠壓。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和結構調整陣痛的疊加期,國民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降,能源資源、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生態環境約束趨緊,行業間利潤率嚴重失衡,製造業對社會投資的吸引力不斷下降。從產業看,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製造業缺乏核心競爭能力,尤其是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國際化經營能力不強,「走出去」面臨較大風險。
這些問題的產生,既源於製造業自身的結構問題,也是體制機制頑瘴痼疾所致。從自身結構看,我國製造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主要處於加工製造的中低端環節,2012年加工貿易出口佔比達42.1%;產業集中度低,鋼鐵、船舶、水泥行業前10大企業產業集中度分別只有46%、50%和31%,只有汽車行業為86%;自主研發能力不強,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約為跨國公司平均水平的1/4,申請國際專利合約數量僅相當於美國的1/3,95%的高檔數控機床、85%的集成電路依賴進口;原材料型、高能耗型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粗鋼、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業產能利用率均低於75%。從體制機制看,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干預過多,企業投資自主權落實不夠,未能充分激發企業的發展活力;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不完善,特別是資源性產品價格不順,影響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製造業結構調整;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激勵機制不健全,缺乏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企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相關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非公有經濟發展面臨著許多不合理規定和隱性壁壘,中小企業發展的體制性問題未根本解決。
二、優化發展環境的關鍵是全面深化改革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我們要主動適應環境變化,緊緊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一核心,進一步釋放改革開放的紅利,為製造業轉型升級創造新條件。
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釋放產業發展活力。依靠市場競爭優化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要遵循這一規律,依據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真正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起到決定性作用。完善價格形成機制,主要由市場決定生產要素和產品的價格,引導勞動力、土地、資金、資源等要素流動和工業生產活動,提高工業投入產出效益。完善市場供需機制,引導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確定投資並形成合理產能,引導消費者不斷提升消費層次並形成有效市場需求,促進工業製成品供給與需求實現動態平衡。完善市場競爭機制,促進壟斷行業有序開放,鼓勵競爭性行業開展正當競爭,不斷增強企業發展活力,使行業平均利潤率趨於合理,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完善市場退出機制,打造「生的順利、退的順暢」的產業生態環境,打通企業市場化再生和退出通道,讓企業生生死死成為常態,發揮市場機制在淘汰落後產能、企業兼並重組、化解產能過剩中的作用,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健全行業管理體系。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因此,在深化改革中,既要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也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既要簡政放權,也要切實把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用政府這只手管起來。充分發揮戰略、規劃、政策的引導作用,強化節能節地節材節水的政策約束,嚴格實施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准入標准,有效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等問題,促進製造業可持續發展。完善行業服務體系,通過委託、招標、合同外包等購買服務方式,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加強各類第三方行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提升服務行業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堅決取消和下放一批審批事項,同時加強特定行業和領域事中事後監管。創新行業管理方式,探索行業規范條件、負面清單、行業自律、企業社會責任等新型管理方式,推進製造業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
強化政策協調配合,增強產業發展合力。這些年來,我國製造業的高速發展,既得益於市場化改革和全球化進程,也離不開長期以來財稅、金融、投資、土地等政策支持,更離不開中央政府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必須發揮宏觀調控這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使產業政策與市場機制相互促進。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投資項目的審批,切實落實企業的投資自主權。建立有利於轉方式、調結構的財稅政策體系,發揮政府采購對自主創新的扶持作用,落實好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引導信貸資金向結構調整、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等重點領域和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傾斜,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擴大製造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和比例,更好地發揮金融對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支持作用。強化環保、土地、價格等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配合,盡可能減輕原材料、土地、勞動力等成本上升以及環保投入加大對我國製造業的沖擊。
加強依法行政,保障行業健康發展。按照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製造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完善制度體系,加強中小企業、國防科技工業、船舶工業、民用飛機產業等領域的立法工作,滿足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制度需求。規范行政行為,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許可權履行職責,推進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制度,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及時糾正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對淘汰落後產能、節能減排、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等重點領域,依法及時公開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據、政策要求、工作過程和結果,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三、努力建設製造業強國
打造製造業強國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要打贏這場硬仗,需要我們加快構建製造業轉型升級新機制,以創新驅動發展,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工業現代化邁進。
構建製造業創新發展新機制。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核心問題,必須把製造業發展轉到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上來。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創新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促進製造技術、企業管理、商業模式等多元化創新。建立鼓勵企業、社會力量深度參與國家科研任務的新機制,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引領作用,重點突破核心裝備、系統軟體、關鍵材料等一批重大技術,加快實施以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為內容的「工業強基工程」,不斷提升製造業創新發展能力。健全技術成果轉化機制,發展技術市場,加快形成製造企業、科研院所、金融資本共同構成的「多級火箭助推機制」,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大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形成激勵企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的長效機制,促進製造業技術水平和產業層次不斷提升。加強知識產權應用和保護,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構建製造業融合發展新機制。隨著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技術、產業、商業模式、社會需求等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成為新時期產業發展的新特徵、新趨勢。順應信息化發展的時代潮流,按照十八大關於促進「四化同步」發展的要求,著力建立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機制,實施兩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建立健全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引導企業增強兩化融合意識,深化信息技術集成應用,不斷提升製造業信息化水平。順應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趨勢,推動製造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專業化、服務化,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現代物流、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建立產業與城鎮融合發展機制,加快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工業園區建設,提高工業集聚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繼續重視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發展,爭取吸納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構建製造業綠色發展新機制。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已成為各國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普遍選擇。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要促進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必須推動製造業走綠色發展新路。這是當前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要加快形成資源環境約束倒逼轉型升級的機制,樹立設計開發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理念,推進節能降耗、減排治污,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製造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更多運用經濟、法律、標准等手段,加強行政監督管理,不斷完善基於綠色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探索能源合同管理、節能資源協議、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標准等新模式,加快形成製造業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增強製造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攻關,積極支持綠色低碳、節能環保設備和產品開發,通過試點示範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和再製造產業。
構建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新機制。非公有制經濟與中小企業互為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載體,是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生力軍。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一方面要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另一方面要堅持把完善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和政策環境作為著力點,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保障中小企業發展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消除限制民間投資的各種「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現象。完善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機制,支持中小企業兼並重組,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中小企業參股國有資本項目,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改善融資條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引導創新要素更多投向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建設一批中小企業創新平台,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公共服務示範平台等建設以及國際交流合作,鼓勵和引導社會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構建軍民融合發展新機制。實踐證明,在工業發展戰略上堅持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方針,可以有效整合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資源,實現一種資源投入產生兩種效益的「兼容型」、「雙贏式」發展。推動在國家層面建立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需求對接、資源共享機制,建立更加完備的政策、規劃、標准支撐體系,推動軍民融合在新時期的又好又快發展。不斷健全國防工業體系,完善國防科技協同創新機制,推動武器生產與民用產業融合發展,培育一批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加強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編制軍轉民、「民參軍」產業發展目錄,支持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軍用和民用先進技術雙向轉移步伐。加強軍民融合政策引導和支持,充分利用先進軍用技術加快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生產和維修領域,形成上下游緊密結合的融合發展新格局。
構建製造業開放發展新機制。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我國製造業必須以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姿態,融入全球產業分工,以開放促改革,倒逼製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競爭的新優勢。放寬投資准入,在製造業領域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推動重點領域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圍繞製造業轉型升級目標和需求,調整優化製成品進出口結構,加大先進技術設備和緊缺原材料進口,積極吸收國際技術創新輻射和先進管理經驗,促進加工貿易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打造一批世界級的製造品牌,提高「中國製造」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引導有實力的製造業企業有序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並購投資、聯合投資等,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生產製造基地和市場營銷網路,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境外工業園和境外經貿合作區,開展資源和價值鏈整合,增強國際化經營能力。貫徹落實自由貿易園(港)區、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內陸地區等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戰略部署,探索製造業開放發展新思路,進一步拓展我國製造業發展空間。

10. 如何改善電子製造企業對環境污染的影響

一、充分認識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群眾消費水平顯著提高的情況下,全國環境質量基本穩定,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多數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工業產品的污染排放強度下降,重點流域、區域環境治理不斷推進,生態保護和治理得到加強,核與輻射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人民群眾的參與度明顯提高,我國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二)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國環境保護雖然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環境形勢嚴峻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許多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危害開始顯現,土壤污染面積擴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劇,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存在隱患。生態破壞嚴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廣,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劇,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多年來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危害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和環境安全。未來15年我國人口將繼續增加,經濟總量將再翻兩番,資源、能源消耗持續增長,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三)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度、工作與任務要求不相適應。目前一些地方重GDP增長、輕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法制不夠健全,環境立法未能完全適應形勢需要,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較為突出。環境保護機制不完善,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多,污染治理進程緩慢,市場化程度偏低。環境管理體制未完全理順,環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監管能力薄弱,國家環境監測、信息、科技、宣教和綜合評估能力不足,部分領導幹部環境保護意識和公眾參與水平有待增強。
(四)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強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執政為民、提高執政能力的實際行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加強環境保護,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有利於帶動環保和相關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加就業;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道德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人均壽命;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為子孫後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工作,痛下決心解決環境問題。
二、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工作
(五)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切實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生態文明,強化環境法治,完善監管體制,建立長效機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六)基本原則。
———協調發展,互惠共贏。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堅持節約發展、安全發展、清潔發展,實現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強化法治,綜合治理。堅持依法行政,不斷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嚴格環境執法;堅持環境保護與發展綜合決策,科學規劃,突出預防為主的方針,從源頭防治污染和生態破壞,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決環境問題。
———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所有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必須符合環保要求,做到增產不增污,努力實現增產減污;積極解決歷史遺留的環境問題。
———依靠科技,創新機制。大力發展環境科學技術,以技術創新促進環境問題的解決;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設施市場化運營機制,完善環保制度,健全統一、協調、高效的環境監管體制。
———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區規劃,統籌城鄉發展,分階段解決制約經濟發展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改善重點流域、區域、海域、城市的環境質量。
(七)環境目標。到2010年,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強度明顯下降,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城市集中飲用水水源和農村飲水水質、全國地表水水質和近岸海域海水水質有所好轉,草原退化趨勢有所控制,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修復面積有所增加,礦山環境明顯改善,地下水超采及污染趨勢減緩,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的生態功能基本穩定,村鎮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
到2020年,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三、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八)促進地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生態狀況、人口數量以及國家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將區域經濟規劃和環境保護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在環境容量有限、自然資源供給不足而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實行優化開發,堅持環境優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同時率先完成排污總量削減任務,做到增產減污。在環境仍有一定容量、資源較為豐富、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實行重點開發,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科學合理利用環境承載能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同時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做到增產不增污。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和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實行限制開發,在堅持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合理選擇發展方向,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確保生態功能的恢復與保育,逐步恢復生態平衡。在自然保護區和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地區實行禁止開發,依法實施保護,嚴禁不符合規定的任何開發活動。要認真做好生態功能區劃工作,確定不同地區的主導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必須依照國家規定對各類開發建設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決策,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論證。
(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各地區、各部門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各項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制訂和實施循環經濟推進計劃,加快制定促進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相關標准和評價體系,加強技術開發和創新體系建設。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根據生態環境的要求,進行產品和工業區的設計與改造,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在生產環節,要嚴格排放強度准入,鼓勵節能降耗,實行清潔生產並依法強制審核;在廢物產生環節,要強化污染預防和全過程式控制制,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合理延長產業鏈,強化對各類廢物的循環利用;在消費環節,要大力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大力推行建築節能,發展綠色建築。推進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回收,建設節水型城市。推動生態省(市、縣)、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環境友好企業和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等創建活動。
(十)積極發展環保產業。要加快環保產業的國產化、標准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強政策扶持和市場監管,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打破地方和行業保護,促進公平競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環保產業的發展。重點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環保技術裝備和基礎裝備,在立足自主研發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努力掌握環保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提高環保裝備製造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進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的自主製造。培育一批擁有著名品牌、核心技術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能夠提供較多就業機會的優勢環保企業。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推進環境咨詢市場化,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
四、切實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
(十一)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污染防治。要科學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切實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建設好城市備用水源,解決好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堅決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確保群眾飲水安全。把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三峽水庫庫區及上游,黃河小浪底水庫庫區及上游,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太湖、滇池、巢湖作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重點。把渤海等重點海域和河口地區作為海洋環保工作重點。嚴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標的工業污水。
(十二)以強化污染防治為重點,加強城市環境保護。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到2010年,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於60%;著力解決顆粒物、雜訊和餐飲業污染,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汽車。對污染企業搬遷後的原址進行土壤風險評估和修復。城市建設應注重自然和生態條件,盡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灘塗濕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動物等自然遺產,努力維護城市生態平衡。
(十三)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加快原煤洗選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加強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新(擴)建燃煤電廠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電廠外,必須同步建設脫硫設施或者採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嚴格控制新(擴)建除熱電聯產外的燃煤電廠,禁止新(擴)建鋼鐵、冶煉等高耗能企業。2004年年底前投運的二氧化硫排放超標的燃煤電廠,應在2010年底前安裝脫硫設施;要根據環境狀況,確定不同區域的脫硫目標,制訂並實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規劃。對投產20年以上或裝機容量10萬千瓦以下的電廠,限期改造或者關停。制訂燃煤電廠氮氧化物治理規劃,開展試點示範。加大煙塵、粉塵治理力度。採取節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積極發展核電,有序開發水能,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
(十四)以防治土壤污染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超標耕地綜合治理,污染嚴重且難以修復的耕地應依法調整;合理使用農葯、化肥,防治農用薄膜對耕地的污染;積極發展節水農業與生態農業,加大規模化養殖業污染治理力度。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搞好作物秸稈等資源化利用,積極發展農村沼氣,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創建環境優美鄉鎮、文明生態村。發展縣域經濟要選擇適合本地區資源優勢和環境容量的特色產業,防止污染向農村轉移。
(十五)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強化生態保護。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並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優先保護天然植被,堅持因地制宜,重視自然恢復;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天然草原植被恢復、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態治理工程;嚴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經濟社會發展要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建設節水型社會;發展適應抗災要求的避災經濟;水資源開發利用活動,要充分考慮生態用水。加強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加強礦產資源和旅遊開發的環境監管。做好紅樹林、濱海濕地、珊瑚礁、海島等海洋、海岸帶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
(十六)以核設施和放射源監管為重點,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全面加強核安全與輻射環境管理,國家對核設施的環境保護實行統一監管。核電發展的規劃和建設要充分考慮核安全、環境安全和廢物處理處置等問題;加強在建和在役核設施的安全監管,加快核設施退役和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步伐;加強電磁輻射和伴生放射性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監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監管體系。
(十七)以實施國家環保工程為重點,推動解決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國家環保重點工程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從「十一五」開始,要將國家重點環保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有關專項規劃,認真組織落實。國家重點環保工程包括:危險廢物處置工程、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燃煤電廠脫硫工程、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農村小康環保行動工程、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工程、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工程。
五、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
(十八)健全環境法規和標准體系。要抓緊擬訂有關土壤污染、化學物質污染、生態保護、遺傳資源、生物安全、臭氧層保護、核安全、循環經濟、環境損害賠償和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草案,配合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修改工作。通過認真評估環境立法和各地執法情況,完善環境法律法規,作出加大對違法行為處罰的規定,重點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完善環境技術規范和標准體系,科學確定環境基準,努力使環境標准與環保目標相銜接。
(十九)嚴格執行環境法律法規。要強化依法行政意識,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不執行環境影響評價、違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不正常運轉治理設施、超標排污、不遵守排污許可證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開發建設和開展旅遊或者違規采礦造成生態破壞等違法行為,予以重點查處。加大對各類工業開發區的環境監管力度,對達不到環境質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加強部門協調,完善聯合執法機制。規范環境執法行為,實行執法責任追究制,加強對環境執法活動的行政監察。完善對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機制,研究建立環境民事和行政公訴制度。
(二十)完善環境管理體制。按照區域生態系統管理方式,逐步理順部門職責分工,增強環境監管的協調性、整體性。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監管體制。國家加強對地方環保工作的指導、支持和監督,健全區域環境督查派出機構,協調跨省域環境保護,督促檢查突出的環境問題。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環境質量負責,監督下一級人民政府的環保工作和重點單位的環境行為,並建立相應的環保監管機制。法人和其他組織負責解決所轄范圍有關的環境問題。建立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實行職業資格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強環保機構建設,落實職能、編制和經費。進一步總結和探索設區城市環保派出機構監管模式,完善地方環境管理體制。各級環保部門要嚴格執行各項環境監管制度,責令嚴重污染單位限期治理和停產整治,負責召集有關部門專家和代表提出開發建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審查意見。完善環境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配合司法機關辦理各類環境案件。
(二十一)加強環境監管制度。要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將總量控制指標逐級分解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並落實到排污單位。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禁止無證或超總量排污。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對超過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生態破壞嚴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態恢復任務的地區,暫停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對生態有較大影響的建設項目;建設項目未履行環評審批程序即擅自開工建設或者擅自投產的,責令其停建或者停產,補辦環評手續,並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對生態治理工程實行充分論證和後評估。要結合經濟結構調整,完善強制淘汰制度,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及時制訂和調整強制淘汰污染嚴重的企業和落後的生產能力、工藝、設備與產品目錄。強化限期治理制度,對不能穩定達標或超總量的排污單位實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間應予限產、限排,並不得建設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項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責令其停產整治。完善環境監察制度,強化現場執法檢查。嚴格執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有關規定全面負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環保總局及國務院相關部門根據情況給予協調支援。建立跨省界河流斷面水質考核制度,省級人民政府應當確保出境水質達到考核目標。國家加強跨省界環境執法及污染糾紛的協調,上游省份排污對下游省份造成污染事故的,上游省級人民政府應當承擔賠付補償責任,並依法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賠付補償的具體辦法由環保總局會同有關部門擬定。
(二十二)完善環境保護投入機制。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要職責,各級人民政府要將環保投入列入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並逐年增加。要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環保試點示範和環保監管能力建設的資金投入。當前,地方政府投入重點解決污水管網和生活垃圾收運設施的配套和完善,國家繼續安排投資予以支持。各級人民政府要嚴格執行國家定員定額標准,確保環保行政管理、監察、監測、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業經費支出,切實解決「收支兩條線」問題。要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城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和有關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
(二十三)推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價格、稅收、信貸、貿易、土地和政府采購等政策體系。政府定價要充分考慮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成本,對市場調節的價格也要進行有利於環保的指導和監管。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廠和垃圾焚燒發電廠實行有利於發展的電價政策,對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實行全額收購政策。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的企業,不得審批用地,並停止信貸,不予辦理工商登記或者依法取締。對通過境內非營利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環保事業的捐贈依法給予稅收優惠。要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中央和地方財政轉移支付應考慮生態補償因素,國家和地方可分別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建立遺傳資源惠益共享機制。
(二十四)運用市場機制推進污染治理。全面實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收費標准要達到保本微利水平,凡收費不到位的地方,當地財政要對運營成本給予補助。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推動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單位加快轉制改企,採用公開招標方式,擇優選擇投資主體和經營單位,實行特許經營,並強化監管。對污染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的用地、用電、設備折舊等實行扶持政策,並給予稅收優惠。生產者要依法負責或委託他人回收和處置廢棄產品,並承擔費用。推行污染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運營一體化模式,鼓勵排污單位委託專業化公司承擔污染治理或設施運營。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可實行二氧化硫等排污權交易。
(二十五)推動環境科技進步。強化環保科技基礎平台建設,將重大環保科研項目優先列入國家科技計劃。開展環保戰略、標准、環境與健康等研究,鼓勵對水體、大氣、土壤、雜訊、固體廢物、農業面源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態保護、資源循環利用、飲水安全、核安全等領域的研究,組織對污水深度處理、燃煤電廠脫硫脫硝、潔凈煤、汽車尾氣凈化等重點難點技術的攻關,加快高新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積極開展技術示範和成果推廣,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二十六)加強環保隊伍和能力建設。健全環境監察、監測和應急體系。規范環保人員管理,強化培訓,提高素質,建設一支思想好、作風正、懂業務、會管理的環保隊伍。各級人民政府要選派政治覺悟高、業務素質強的領導幹部充實環保部門。下級環保部門負責人的任免,應當事先徵求上級環保部門的意見。按照政府機構改革與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思路和有關要求,研究解決環境執法人員納入公務員序列問題。要完善環境監測網路,建設「金環工程」,實現「數字環保」,加快環境與核安全信息系統建設,實行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建立環境事故應急監控和重大環境突發事件預警體系。
(二十七)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實行環境質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省(區、市)有關環境保護指標,發布城市空氣質量、城市雜訊、飲用水水源水質、流域水質、近岸海域水質和生態狀況評價等環境信息,及時發布污染事故信息,為公眾參與創造條件。公布環境質量不達標的城市,並實行投資環境風險預警機制。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鼓勵檢舉和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企業要公開環境信息。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通過聽證會、論證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聽取公眾意見,強化社會監督。
(二十八)擴大國際環境合作與交流。要積極引進國外資金、先進環保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我國環保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積極宣傳我國環保工作的成績和舉措,參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化防治、濕地保護、臭氧層保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核安全等國際公約和有關貿易與環境的談判,履行相應的國際義務,維護國家環境與發展權益。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快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淘汰進程。要完善對外貿易產品的環境標准,建立環境風險評估機制和進口貨物的有害物質監控體系,既要合理引進可利用再生資源和物種資源,又要嚴格防範污染轉入、廢物非法進口、有害外來物種入侵和遺傳資源流失。
六、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
(二十九)落實環境保護領導責任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充分認識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增強環境憂患意識和做好環保工作的責任意識,抓住制約環境保護的難點問題和影響群眾健康的重點問題,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和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域和本系統環境保護的第一責任人,政府和部門都要有一位領導分管環保工作,確保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地方人民政府要定期聽取匯報,研究部署環保工作,制訂並組織實施環保規劃,檢查落實情況,及時解決問題,確保實現環境目標。各級人民政府要向同級人大、政協報告或通報環保工作,並接受監督。
(三十)科學評價發展與環境保護成果。研究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逐步納入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要把環境保護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並將考核情況作為幹部選拔任用和獎懲的依據之一。堅持和完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環境目標責任制,對環境保護主要任務和指標實行年度目標管理,定期進行考核,並公布考核結果。評優創先活動要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對環保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和獎勵。建立問責制,切實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干預環境執法的問題。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環境事故、嚴重干擾正常環境執法的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要追究責任。
(三十一)深入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保護環境是全民族的事業,環境宣傳教育是實現國家環境保護意志的重要方式。要加大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和環境法制的宣傳力度,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以環境補償促進社會公平,以生態平衡推進社會和諧,以環境文化豐富精神文明。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科學發展觀對環境保護的內在要求,把環保公益宣傳作為重要任務,及時報道黨和國家環保政策措施,宣傳環保工作中的新進展新經驗,努力營造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輿論氛圍。各級幹部培訓機構要加強對領導幹部、重點企業負責人的環保培訓。加強環保人才培養,強化青少年環境教育,開展全民環保科普活動,提高全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三十二)健全環境保護協調機制。建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機制,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保護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全國環境保護部際聯席會議的作用。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是環境保護的執法主體,要會同有關部門健全國家環境監測網路,規范環境信息的發布。抓緊編制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並報國務院批准實施。經濟綜合和有關主管部門要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財政、稅收、金融、價格、貿易、科技等政策。建設、國土、水利、農業、林業、海洋等有關部門要依法做好各自領域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工作。宣傳教育部門要積極開展環保宣傳教育,普及環保知識。充分發揮人民解放軍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與如何改革環保工業生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標準是防爆工業插座 瀏覽:603
上饒工業用地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753
奧迪引擎蓋如何開啟 瀏覽:937
北京工業計劃用水多少立方米 瀏覽:844
工業路由器遠程檢測怎麼設置 瀏覽:420
奧迪S3能用哪些排氣 瀏覽:154
華晨寶馬3系車都包含哪些 瀏覽:806
什麼是全部工業門類 瀏覽:27
奧迪rsq8訂車要多久 瀏覽:270
豐城市江西工業小鎮在什麼地方 瀏覽:252
一汽奧迪總廠在什麼地方 瀏覽:633
斯柯達是哪個國家創建汽車牌子 瀏覽:718
賓士車門下面的縫隙大怎麼處理 瀏覽:109
奧迪a4lm檔是什麼意思 瀏覽:241
從哪裡可以買到汽車票 瀏覽:185
觀致汽車如何調整音樂 瀏覽:818
賓士車輪胎掉皮可以使用多久 瀏覽:968
奧迪q5為什麼建議換大輪 瀏覽:235
汽車之家如何設置屏蔽設置 瀏覽:128
2021年賓士電動越野車多少錢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