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七十年代工業票是買什麼的

七十年代工業票是買什麼的

發布時間:2022-10-18 18:12:20

A. 過去的布票、米票是怎麼使用的,在哪處使用供銷社

布票是中國供城鄉人口購買布匹或布製品的一種票證,中國對布匹購銷實行統一管理及保證布匹按計劃供應所採取的一項措施。1953年開始實行。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商業部門印發。跨地購買時,到指定地點兌換異地通行票證。特供軍用的布票由國家統一發放,可在全國通用。布票的單位一般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 尺等。布票是購物的憑證,本身不含價值,不許買賣流通。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勢下的產物。20世紀80 年代初期,隨著農業和輕紡工業的發展,布匹供應日趨豐富,布票隨之取消。

較早的布票叫「棉布購買證」。如江西省1954年發行的「棉布購買證」,很像郵票中的小本票,外面有包皮,裡面是票證。票面印有名稱、數量及存根等,購買棉布時把購布證裁掉,留下存根。

米票應該是糧票吧,也分地方和全國統一的,使用范圍也就跟名字一樣,分為地區的和全國都可以使用的。
至於使用應該是在供銷社或者糧食局這類地方

B.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人們憑借各種票證購物。你能寫出幾種當時購物的票證

好多種:糧票和布票,甚至後來還有電視票。中國成立初期,由於物資匱乏,關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國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統購統銷政策,從此百姓生活進入了長達40多個春秋的「票證時代」。那時,各類票證五花八門充斥山城,糧票、肉票、布票、鹽票、油票、煤票、煙票、蔬菜票……就連買糖果糕點、火柴肥皂也要憑票,票證漸漸成了城鄉居民吃飽穿暖的一種保障。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票證才結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歷程。 或許再沒有哪個國家會比中國的票證多,回首當年滋味萬般的票證情結,我們不應該忘記它們,因為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方寸紙片,蘊藏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豐厚內涵,濃縮了共和國那段坎坷歷史,記載了這座城市從「計劃」走向「市場」的艱難軌跡。 追憶—— 物資匱乏的清貧日子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里,人們想必不會忘記各大超市的琳琅滿目,豐盛至極。而時光倒流到上世紀80年代前,同樣的節日,人們所考慮的卻是怎樣用幾張節日里特別發放的票,給餐桌上添些油水。50年代中期,隨著糧票的出現和廣泛運用,關涉油肉布煤等百姓日常生活的各種票據也相繼出現。 「那個時代,票比錢管用,沒票寸步難行。」52歲的陳前榮是原九龍坡區蔬菜公司職工,這是他最初對票證的強烈印象。那時他還是個小毛孩,家中有父母兄妹五口,全家一個月憑票領100斤糧食,肉、油是每人每月半斤。「那時正是娃兒長身體的時候,哪裡夠吃嘛!你看我現在恁個瘦,都是那個時候虧了身體的結果。」他打趣說。 孩提時的陳前榮最巴望的就是過年,因為政府會增供糧食、肉油,如此不僅可以打牙祭,父母也會用存了整整一年的布票給他做套新衣裳,「這在當時是件很奢侈的事,因為小夥伴們大都穿著有補丁的衣服」。 雖說日子苦了點,還是有讓他興奮的事。讀書時他一直是班上尖子生,為此學校獎給了他一張工業票。他興奮地拉著媽媽去買皮鞋,誰知到了商店才發現根本就沒有男式皮鞋,於是他委曲求全讓媽媽買了雙女式皮鞋,照樣穿到學校去洋氣了一番。想起往事,他忍俊不禁。 糧票開始使用時,65歲的王新明正在讀高中,一月有32斤糧,而父母是普通居民,每人只有25斤。由於母親在肉店工作,所以每月家裡可以吃點油葷。不過好景不長,1959年三年自然災害開始,那時他已是沙區一家油漆廠木工,每月有些收入,「但沒有票還是買不到東西,有錢也不是萬能喲」。 記得1960年有天下班後到館子吃飯,他用二兩糧票要了碗素麵,誰知香噴噴的面條剛放上桌,一個小孩沖進館子端起面碗就跑。那時他聽說街上有人搶飯,沒想到還真遇到了,於是追進一條胡同把小孩擋住,孩子可憐兮兮望著他,掏出一張皺巴巴的棉花票對他說:「叔叔,我們換嘛,這個給你。」當時他哭笑不得,雖然自己餓得前胸貼後背,最後還是把面條讓給了孩子。 都說當家才知柴米貴,75歲的李開貞婆婆也經歷了物資匱乏年代的酸甜苦辣。那時她和丈夫帶著4個孩子擠在一間10平米的小屋裡,雖說丈夫是單位黨委書記、市勞模,收入相對較高,但是當時的「九等十級」分糧制度規定幹部的糧食定額更少,所以家裡的吃飯問題就格外嚴峻了。「娃兒多,又有老人要照顧,只有虧自己。」李婆婆眼淚花花回憶。有次母親生病,她用一斤肉票買了豬蹄,准備燉湯給母親補補,考慮到孩子,又在湯里加了海帶。晚飯時,她發現小兒子不停吐清口水,以為病了,再三追問,才知他看見家裡燉了蹄花湯,卻又不敢偷吃肉,只好吃了碗海帶,哪知很久沒沾油水的肚子不受,結果一直反胃。李開貞鬆口氣後,第二天趕緊又拿了半斤肉票給兒子買肉補身體。 回味—— 特殊年代的符號標志 眼下20來歲的重慶年輕人,對於糧票之類的票證往往不知所雲,但對於他們的父輩和祖輩來說,這些票證卻能勾起他們對於物質稀缺年代最深切的回味。 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即使是在重慶這樣的大城市,物質也非常匱乏:從1953年11月到第二年9月,重慶開始實行糧食、棉布計劃供應。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下發《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生活在中國的每一個城鎮居民,都必須憑所在城鎮戶口領取購糧證和糧票。1956年11月6日,重慶宣布對食用植物油實行定量分配、憑票供應,農民每人每月定量為5兩,城市居民每人每月定量為7兩,植物油零售價格每市斤0.48元。 10月2日,市票證愛好者聯誼會會長韓孝基對記者感嘆說:民以食為天,在票證年代裡糧票被人們視為生命票,「最初的糧票採用16兩制計量,1959年改為10兩制計量,1985年起改為公斤制。每逢佳節政府還會發行特殊票證,比如糯米只有到春節才作為年貨憑證供應一次。全國有通用的全國糧票,有限用於各個省、市、縣的地方糧票,還有軍用糧票與個別單位發行的單位內使用糧票。需要到異地出差,就要通過手續把地方糧票兌換成全國糧票,所以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分別有個外號叫『滿天飛和團團轉』。」作為上月票證收藏文化展示會的組織者,韓孝基表示:「今天我們集藏票證,不僅僅是為了保留那段艱苦歲月的痕跡,更重要的是撫今追昔,溫故知新。」據他考據,從1955年到1988年,由重慶市糧食局發行的各種市內通用糧票有100餘枚,「重慶糧票精緻大氣,其印刷工藝於細微處也一絲不苟,作為主圖的麥穗玉米紅燈籠、枇杷山與大禮堂、紅岩村和朝天門無不充滿頌揚與希翼。」 同樣喜歡研究票證的收藏家余超倫告訴記者:「票證是歷史長河中一朵燦爛之花,每一枚票證都是洞見歷史的窗口。」在他收藏的上萬張票證中,相當部分是1967年到1974年的語錄票,「語錄票票面以『革命聖地』、『工農兵形象』、毛主席語錄為裝飾圖案,原封不動的政治口號隨處可見。有些糧票寫著『打倒蘇修』,無非是讓老百姓吃飯時也不要忘記批判修正主義。」 從70年代開始,余超倫收藏的重慶票證種類有數十種之多,常見的分為四類:關於吃喝的有細糧票、粗糧票、糕點票、豆腐票、奶粉票、鹽票、肉票等;關於穿戴的有布票、棉花票等;關於日用百貨的有肥皂票、火柴票、煙票、蜂窩煤票、煤氣票等;專用票證則有用於高幹、嬰兒、產婦和病人按規定之外的特需票證和多在春節額外供應的節日票等。 票證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符號標志,它留給人們的是不堪回首的苦澀。他說,「為了用足票證,人們想盡辦法,商業購貨券和肉票、布票要集中使用,3年困難時期甚至有人因為飢餓畫糧票而獲罪。」 感慨—— 悲劇開始以喜劇收場 這樣的畫面經常發生在中興路舊貨市場:9月30日,一個其貌不揚的中年男人出現在市場樓外,手裡提著個鼓鼓囊囊的皮包,沿著小路逡巡著,最後在一家擺放著各種票證的地攤前停下來,問老闆收不收糧票,老闆連連點頭:「收,收!」中年人打開皮包,內層里整齊疊放著花花綠綠的票證,然後不緊不慢的說:「還有豆腐票、火柴票、肥皂票……」 曾幾何時,那些充斥在我們身邊的票證已悄然消失,當它們再度出現時,這些曾左右過我們生活的紙片竟成了收藏家們青睞的佳品,歷史的滄桑變化,怎不令人感慨萬千!「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黑格爾曾說在很多時候歷史往往是以悲劇開始,而以喜劇收場。」市博物館史學家莊燕和說,「新中國歷史上這段票證故事,我們完全可以在它悲劇的真實之中,發現一種喜劇的審美效果。」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范圍。到1983年,國家統一限量供應的只有糧食和食用油兩種,1985年長達30多年的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被取消。1992年—1997年間,票證制度終於在全國范圍內退出了歷史舞台,這一時代的結束預示著中國由計劃經濟的短缺時代走向市場經濟的過剩時代。1996年間,重慶曾在部分區域發行了最後一套印刷精美的地方糧票,但它幾乎沒人使用就被直接送進了收藏市場。

C. 七八十年代的時候買海鮮需要用什麼

看地區的,有的地方有魚票,就可以憑票購買,在70年代的天津,平日里買不到魚,只有在春節,可憑每戶的副食本限購帶魚,限購還有可能買不到,那個時候大部分產品都歸供銷社管,實行計劃經濟,統購統銷,定量配給,魚票和蛋票平時是沒有的,七十年代是每人每月半斤肉、三兩油,由於食用油的不足,買肉的時候盡量買些肥肉,肥肉可以煉些油,一家四口一個月肉票買的肉可以包一次餃子,平時炒菜是沒有肉的,所以,小時候吃頓餃子是非常開心的事情,不僅要盼幾天而且還能回味幾天,那時候雖然物質不豐富,人們都挺充實的

D.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為什麼要憑票證購買物品

生產力落後,跟不上人民需要,所以憑票銷量購買。

E. 請你談談與豬肉票、菜票、煙票、糧票、布票等等等票的往事

票證這個關系民生簡單的問題被居心叵測的人弄成復雜了,也被一些三觀不正,不懷好意的人成為了譏諷那個時代的話語。它們有沒有想到在新中國建立初期,食品及生活用品是多麼的缺短,如果不實行計劃供給,那麼僅僅有限的生活資源就有可能會被有權勢的人佔有,計劃票證就是讓每個人在困難時期能夠領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糧食及物品和祖國共度難關,而且計劃配給是在特定環境下保證所有人都能夠生存下來的首要解決問題的辦法!

每人每月二兩酒票。我家沒人喝,用不上,三口人三張票,鄰居大叔惦上了!每次酒票給他,忙趨步雙手捧接,滿臉讒媚!如遇救星,如接聖旨!

每人每月一斤肉票,每次買一斤。還要託人兒買肥些的,母親多是做紅燒肉,放把黃豆,她絕捨不得嘗一塊兒,盡著讓我哥倆吃,我也少小更事了,留著等媽媽一塊吃,娘幾個推來讓去,最後還是進了我們肚子一一那個香!唉!母親哪!

煤票。記不清定量了,但也是精打細算到每次添火的煤球個數!不然不夠用,那年代總停電,還要用煤票買煤油點燈用,結果更緊張!散了的煤未扔了?罪過!和水捏成煤球曬干,碰上淘氣孩崽子都給踩成餅了!

每人月供二兩糕點二兩糖果憑票。記得母親總買月餅?水果硬糖,大白兔?徐福記?馬大姐兒?美的!兩三塊?烙糊的像煤餅!硬的能當石頭使!砸腦袋最低見大包!也吃的香甜有滋味,現在稻香村也不行!

煙倒不要票一一誰抽得起?記得金沙江二毛錢左右?二分錢一把藤藤菜一一空心菜,最少頂一天兩頓菜!算算?也有人買、抽,一一論支!

布票家家富俗,不搶手一一錢少,買不起!只有辦喜事兒張羅要幾張,沒法,不買婚事兒辦不成!後來,八一年出差杭洲,想買點結婚用床上用品,本地布票不好使一一要麼當地,要麼軍用,也就是全國通用布票。發愁中!同事贈我十尺!那感激的心情!恨不得摟著轉仨圈!親三口!沒敢,女同事!但同事言明:如果用了就算送的,萬一沒用還要還給她!哦!對了!七十年代還有一樣不憑票保證供應但平常人家跟本買不著,傢俱!憑結婚證!可買:一張寫字桌,一套歺桌椅,一個大衣櫃,一張大床。

還是八十年代,出差天津。走出火車站,猛想起沒帶全國糧票!糧票倒是有一一異地不好使!得!餓著吧!議價食品當時巳有一一太貴呀!天無絕人之路!偌大的第二大直轄市竟和剛散會分手的唐山朋友巧遇!俠士一出手,果然不凡!到今兒還感念:真是好哥們!恐怕他倆自己都忘了!一位姓李,一位姓郭。

自行車憑票,手錶要票,別想一人一家,是一個單位!要抓 票!百十號人瞪眼抓一個!看運氣,本人到今兒都感自豪的唯一一次:車、表沒緣,抓了一瓶酒!這運氣!好!縫紉機憑一孩化證明一一兒子第一次給我們辦的實事兒!

到今兒,煤氣一點就著!還懂煙熏火燎生爐子?外賣麻辣燙、麥當勞直喊沒吃頭,誰還吃二分錢一梱的涼拌藤藤菜?買輛十來萬的小 汽車 掏錢那個便當!又誰知那時想買輛委託行舊自行車都心揪著疼?抽煙要買細支的,柔和的,去哪一支支買?不管是有多少不如意、還是放下筷子就罵娘?看年輕人聽這些古話兒的表情,還得說:不一樣了!

這個問題,我們50、60年代的人是最清楚的,因為我們都屬於「票證年代」的人。

◆票證時代

「票證時代」是中國計劃經濟時期按人口定量發行了糧票、布票等專用購買憑證來購買東西的時代。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為了保障供需平衡,對城鄉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實行計劃供應,按人口定量發行了糧票、布票等專用購買憑證,這些憑證通稱為「票證」。

票證種類繁多,有糧票、布票、油票、棉花票、肉票……在當年,沒有票證,日子都沒法過。那時的人們可謂視票證為「命根子」。各式各樣的票,成了百姓過日子的基本保障。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市場商品供應有了根本性好轉。這段憑票供應的 歷史 ——「票證時代」宣告終結。

◆布票故事

那時的布票,每人每年一丈二尺。一丈二尺就是那一身衣服,所以每件衣服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老二穿老大剩的,老三穿老二剩的。記得那是一九七0年,正是我要結婚的年代。結婚特別需要的就是布票了,要做幾身衣服,要做被褥,記得還要做幾個包袝等。把全家的布票用了, 還得向親戚朋友借。我拿上媽媽借到的幾丈布票去城裡買布料。買布料當時還是要排隊的,從早上排到中午,好不容易輪到自己了,一掏包布票不見了。當時那個急呀,馬上滿身大汗,這可咋辦,這可是媽媽借了多少家才借到的。沒法,空手回來了,一進門便大哭起來了。媽媽問清情況,安慰自己說,沒什麼,再想辦法。這件事在自己心裡糾集了好些天。結婚的當天,自己穿的祅都是借朋友的。

◆票證經濟,是特殊 歷史 時期的無奈之舉。但五花八門的票證,成為我國計劃經濟向 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 歷史 見證,發揮著 歷史 的特定作用。

「票證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僅從這一個小小的角度,我們足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民生巨變。

我是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對於票證時代記憶猶新,這也是一個新中國從一個一窮二白,和百廢待新艱苦奮斗創業的年代,物質緊缺,供應不足自然需要公平分配多種物資憑票也就不足奇了,不論豬肉票,糧票,豆付票,鹽票,火柴票,火油票等等幾十種,都反應了我們新中國的一個奮斗歷程,,經過近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和改革開放的成果,現在物資豐富了,票證也就成 歷史 和文物,,我們更應珍惜當下,不忘我們艱苦奮斗的歲月,更熱愛我們的國家人民和黨的領袖。更加發奮建設一個更強盛的中國,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僅供交流參考。

臉菜色,好不好不知道,現在吃飽飯撐了幾天,有人想那時候的日子的,還是餓好,一個目標,吃飽,吃飽後名堂就太多了,哈哈哈復哈哈哈

五六七十年代國家確實困難,原因是建國時間短,還有抗美援朝戰爭,印度反擊戰,珍寶島戰役,國家百廢待興,確實是艱難的歲月。

我小時候記得,每家都放票,糧票,糧票有地方糧票和全國糧票,糧票得用糧食換,每斤糧食換一斤糧票,特別是全國糧票,當時特別緊缺,不能隨便換。

還有布票,每人每年是21尺半布票,每人一斤棉花票,每人一支線票。

城裡人叫非農戶,他們吃的糧食是定量,有糧食本,每人每月給多少,是定量的,大人孩子不一樣,孩子的定量比較少,學生和勞力給的多。一般細糧能佔到粗糧的1/3,還有肉票,油票,豆腐票,蔬菜票等。

那時放票也是英明的選擇,因為那時各種物質短缺,放票能使人平均,不管能力大小都能得到,如果不放票的話,那有可能是多的多,少的少,或者有人得不到。

改革開放後,加快了經濟建設,南北物資得到流通,使各種物質生產得到了很顯著的提高,後來國家決定,取消一切的票證,有自由市場解決。

現在市場上的物質確實豐富,應有盡有,就怕你沒錢,有錢啥都能買到,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提高,這也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 歷史 的必然。

二十世紀五六七十年代,那時買肉排長隊,買到了需一小時左右。

一般老百姓家庭都是反復排隊,常常是一上午才買到肉 ……

因為排到了,看著肉太瘦,於是重新排隊,目的就是能買到肥肉,越肥越好啊!

現如今已很少有人買肥肉、吃肥肉啦 …… …… ……

提起票證一頭腦,

哪如現在開放好。

二十來歲想結婚,

沒有布票扯不到。

新娘需買五件衣,

大約需要四丈票,

每人布票發六尺,

全家不穿買不到。

親朋好友來援助,

結果嫁衣少一套。

好說歹說勸女友,

有錢無票買不到。

女友通情還達理,

婚後等發新布票。

想起那事多窩囊,

如若現在買幾套。

剛解放,中國那時一窮二白,又受自然災害之苦,多虧了走的是 社會 主義集體化的道路,人人平等,所有生活用品都有組織的按票分發的,每人一份,就是這樣我們才撞過來了那個艱苦的年代,如果是無人管,一盤散沙,強勢之人多得,弱勢群體沒有,可以說這個 社會 就堅持不到今天,這才是事實。

我是五零後,對用票證的年代的事,印象很深刻:一家人的肉票,要等父親回家時拿去買回來,燒好後等他動筷子我們才能享用。那會兒最讒的是肥肉,還有那金黃色的油渣。

那陣每人每月供應半斤肉(有時一斤)。父親要回家的早上,很早就到肉店排隊,要買肥點的、不然做出來的肉菜沒油水。家裡的煙票酒票,也是父親的專利,等他回來才去打酒買煙。

六九年我十二歲,家裡買米買煤都是我,一月供應百五十斤煤(煤球);先要跑兩趟,才挑得回家。後來一挑就能搬回家了。有次上街買米,我把錢裝進米口袋,像飛機螺旋槳樣甩米口袋,結果走到糧店錢糧都不見了。母親回來少不了一頓揍,才去借錢糧買米,不然沒米煮飯。

讀中學時我學會抽煙,卻不能用家裡的煙票去買,因為沒有這么多錢,只好買那些賣高價的零散煙:像大前門黃金葉之類的香煙,賣零的要兩三分一支。到當知青,每月家裡給我五元至十元錢,煙酒錢都有了,那時最高興的事是打牙祭後到代銷店買煙。人熟了,煙酒票也可免了。

重慶雖說是工業城市,但很多東西也要票,沒熟人真的還買不到。就說平時用的肥皂嘛,每人每月供應半塊(重慶人說連),一般百姓家真不夠。只有找熟人到肥皂廠買肥皂腳子(不成型的邊角料)。買大件東西,比如說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還要用工業券。有錢有工業券沒熟人,想買這些東西,你得提前半年准備,還看買不買得回來。

那時國家生產力低下,生產資料也不充分,所以居民供給的東西比較匱乏。直到八十年代中後期,重慶居民的糧食才敞開供應,那時我在家裡的糧票全被弟弟享用了。現在什麼也不用票了,只要你有人民幣,啥都買得回來,我們也老了。我還是有點喜歡吃肥肉。

殘陽余暉3

F. 用糧票的年代裡,當時的人是怎麼賣肉的

古人言"民以食為天",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是古往今來當政者最為看重的。自建國以來,我國以共產主義社會為最終目標,不斷的向小康生活奔進。然而建國之初,受多年戰亂影響,民生凋敝,人民生活水平也普遍低下,對於肉都走謎一樣的執著。

對於尋常老百姓而言,吃飽穿暖是最大的事,其他的都要靠後站。在六十年代的時候,桌面上每天都見肉,那就是頂富貴的人家,為了買肉,常常要天不亮就起來排隊,而且大家都一致的喜歡買肥肉,越肥越好的那種。

G. 我國20世紀70年代以前發行的一些票據他們的名稱是什麼

糧票,肉票,布票

H. 小朋友問我七十年代購買機動車怎麼用工業券,如何回答

凡是購買工業品,有許多品種或種類都需要它,有些甚至還需要的數量很多。比如,你想買輛自行車,這在當年對於一個普通的家庭來說,絕對是個大件商品,除了需要一百六、七十元的人民幣之外,還需要支付50個工業劵,那差不多是一個普通職工一年所發放的全部工業劵了。當然,你購買別的什麼商品也需要它。比如:你買只鋼種鍋需要它,你買只手錶也需要它,甚至你買塊人造棉或的確良的布料做衣服,雖然布票免了,但那工業劵是絕對不能少的。

I. 七十年代買茶葉用什麼票呢

一般情況都是使用糧票,沒有專門的茶葉票的茶葉,它那個時候歸類為是飲食的一種食品的一種

J. 在哪個年代買東西要有票才能買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極具時代特色的票證,經歷了四十多年的風風雨雨,終於在20世紀90年代逐步退出了經濟舞台,完成了歷史使命。
中國的票證歷史可謂是一部凝重渾厚的中華民族創業史,是一部華夏子孫與貧窮、飢餓的抗爭史,是囊括中國農業、商業、工業、服務業的發展史,是中國計劃經濟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和證明。
1953年我國宣布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實行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就是對社會資料產品的配置形式採取有計劃生產,而對商品採取計劃供應,對單位個人進行計劃分配。為了滿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採取當時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發各種商品票證,有計劃地分配到單位或城鎮居民手中。
我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票證。我國的票證種類數量堪稱「世界之最」,全國2 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鄉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商品票證,進行計劃供應,此外一些大企業、廠礦、農場、學校、部隊、公社等也印發了各種票證,種類繁多。
各地的商品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三大類。吃的除了各種糧油票外,還有豬、牛、羊肉票、雞鴨魚肉票、雞鴨蛋票,各種糖類票,各種豆製品票及各種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種布票外,有化纖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紙、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種煤票、商品購買證、電器票、自行車票、手錶票,還有臨時票、機動票等,五花八門,涉及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總之,大多數商品都是憑票供應的。什麼樣的商品就用相應的票證去購買,對號入座,缺一不可。為了照顧老幹部、高級知識分子、科研人員和有特殊貢獻的人,也分別發放了一些特供票證。

閱讀全文

與七十年代工業票是買什麼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cls雷達怎麼關閉 瀏覽:338
suv叫什麼汽車 瀏覽:345
賓士r400標配什麼報價 瀏覽:943
最貴奧迪r8多少錢一輛 瀏覽:808
三輪摩托寶馬多少錢 瀏覽:889
汽車換側玻璃注意什麼 瀏覽:689
汽車耗油怎麼用 瀏覽:807
如何用樂高做一輛奧迪 瀏覽:185
後工業化社會是什麼樣 瀏覽:362
庫里南寶馬哪個好 瀏覽:183
汽車個人怎麼拋光 瀏覽:295
眉縣汽車站什麼時候恢復運行 瀏覽:141
208款寶馬1系成都多少錢 瀏覽:359
寶馬奧迪本田有哪些車型 瀏覽:788
汽車還有多久春運 瀏覽:191
奧迪a六的轎車前橋屬於什麼 瀏覽:590
津南工業區到天津站怎麼坐車 瀏覽:105
奧迪a5最新價格是多少 瀏覽:711
一瓶工業氧多少公斤 瀏覽:50
宿遷汽車臨牌在哪裡辦 瀏覽: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