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化學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有哪些地位和作用
化學工業在各國的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許多國家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化學工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對社會經濟的各個部門有著直接影響,世界化工產品年產值已超過15000億美元。由於化學工業門類繁多、工藝復雜、產品多樣,生產中排放的污染物種類多、數量大、毒性高,因此,化學工業是污染大戶。同時,化工產品在加工、貯存、使用和廢棄物處理等各個環節都有可能產生大量有毒物質而影響生態環境、危及人類健康。化學工業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對於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代表任何建議;如您有更多疑問,建議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應答時間:2020-12-2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② 為什麼在運營中存在規模經濟現象並簡要說明
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定義:由於生產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業的單位成本下降,從而形成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的經濟。屬於資源科技(一級學科) 、資源經濟學(二級學科)。 目錄定義 規模經濟的特點 規模經濟的界定 規模經濟的原因 規模經濟的主要類型 規模經濟的優勢 制約規模經濟的因素 規模經濟的確定方法 1、會計分析計演算法 2、工程法參考 規模不經濟 經驗學習曲線 微觀經濟學 范圍經濟定義規模經濟的特點規模經濟的界定規模經濟的原因規模經濟的主要類型規模經濟的優勢制約規模經濟的因素規模經濟的確定方法 1、會計分析計演算法 2、工程法參考 規模不經濟 經驗學習曲線 微觀經濟學 范圍經濟展開編輯本段定義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規模經濟的定義規模經濟(economics of scale)又稱「規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產能力的擴大,使長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趨勢,即長期費用曲線呈下降趨勢。規模指的是生產的批量,具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生產設備條件不變,即生產能力不變情況下的生產批量變化,另一種是生產設備條件即生產能力變化時的生產批量變化。規模經濟概念中的規模指的是後者,即伴隨著生產能力擴大而出現的生產批量的擴大,而經濟則含有節省、效益、好處的意思。按照權威性的包括拉夫經濟學辭典的解釋,規模經濟指的是:給定技術的條件下(指沒有技術變化),對於某一產品(無論是單一產品還是復合產品),如果在某些產量范圍內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話,我們就認為存在著規模經濟(或不經濟)。同於邊際效益一樣,在某一區域里才滿足比規模經濟性。具體表現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向下傾斜,從這種意義上說,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便是規模曲線,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上的最低點就是「最小最佳規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簡稱mos)」。上述定義具有普遍性,銀行業規模經濟便由此引申而來。 編輯本段規模經濟的特點長期費用曲線的下降不是無限的,曲線最低點稱為最小最終規模; 企業規模經濟隨技術進步和生產工藝水平的提高,最終規模不斷變化;不同產業因其生產技術特性不同,工廠及企業規模經濟的利用途徑和形式亦有所不同。現代消費需求的多樣化與個性化,並沒有使規模經濟因此而喪失。而是通過產品的系列化和高度完整的標准化,實行「多品種、少批量、大量生產體制」,使規模經濟依然深刻地影響著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發展。對規模經濟的研究,是地區工業合理布局和對某一產業在大范圍進行調整的重要依據。 人們根據生產力因素數量組合方式變化規律的要求,自覺地選擇和控制生產規模,求得生產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經濟效益。規模經濟或生產力規模的經濟性,就是確定最佳生產規模的問題。 規模經濟包括部門規模經濟、城市規模經濟和企業規模經濟。在西方經濟學里,規模經濟主要用來研究企業經濟。但作為生產力經濟學的重要范疇,規模經濟的含義則更為廣泛,它包括從宏觀到微觀的能獲得經濟利益的各個層次的經濟規模 。 編輯本段規模經濟的界定規模經濟一般界定為初始階段,廠商由於擴大生產規模而使經濟 規模經濟效益得到提高,這叫規模經濟;而當生產擴張到一定規模以後,廠商繼續擴大生產規模,會導致經濟效益下降,這叫規模不經濟。范圍經濟理論的主要思想是,如果聯合生產幾種產出的支出比分別生產它們的支出要少,那麼就稱聯合生產存在范圍經濟。高校擴招過程中存在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現象是兩種理論得以應用的基礎。高校擴招主要以增加在校生規模為標志,規模經濟是否改善是測度辦學效益的一個很好指標,即擴招能否降低人才培養的生均成本或進行科研活動的單位成本。同時,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和科研活動的主要集聚地,也可看成是生產本科生、研究生、科研成果等多種產出的企業,這時,就需考慮分別生產這些產出更有效率還是聯合生產更有效率,即產出的多樣性是進行范圍經濟研究的基礎 編輯本段規模經濟的原因1、專業化,從亞當·斯密的著作開始,人們認識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規模越大的企業,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詳細的; 2、學習效應,隨著產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練程度增加,提高效率; 3、可以有效地承擔研發費用等; 4、運輸、訂購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經濟性; 5、價格談判上的強勢地位。 編輯本段規模經濟的主要類型主要有3種類型: 1、規模內部經濟。指一經濟實體在規模變化時由自己內部所引起的 收益增加; 2、規模外部經濟。指整個行業(生產部門)規模變化而使個別經濟實體的收益增加。如:行業規模擴大後,可降低整個行業內各公司、企業的生產成本,使之獲得相應收益。 3、規模結構經濟。各種不同規模經濟實體之間的聯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規模結構經濟:企業規模結構、經濟聯合體規模結構、城鄉規模結構等。 通常,規模經濟分為兩類:一是從設備、生產線、工藝過程等角度提出的,稱為工廠規模經濟。其形成的原因有:①採用先進工藝,設備大型化、專業化,實行大批量生產,可降低單位產品成本和設備投資;②實行大批量生產方式,有利於實現產品標准化、專業化和通用化(通常稱產品的「三化」),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等各種物耗,促進技術進步,取得顯著的經濟效果。二是企業規模經濟,指若干工廠通過水平和垂直聯合組成的經營實體。不僅可帶來單位產品成本、物耗降低,取得「全產品生產線」的效益,降低銷售費用,節省大量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還可使企業有更多的資金用於產品研製與開發,使其具有更強的競爭能力。在實際生產中,兩種規模經濟具有同等重要意義,但工業地理學更偏重於研究後者。 編輯本段規模經濟的優勢1.能夠實現產品規格的統一和標准化。 2.通過大量購入原材料,而使單位購入成本下降。 3.有利於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專業化和精簡。 4.有利於新產品開發。 5.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編輯本段制約規模經濟的因素制約規模經濟的因素主要有: 1、自然條件,如石油儲量決定油田規模; 2、物質技術裝備,如化工設備和裝置能力影響化工企業的規模; 3、社會經濟條件,如資金、市場、勞力、運輸、專業化協作對企業規模的影響; 4、社會政治歷史條件等。 在經濟實體規模擴大時,產量的增加小於投入要素的增加比例,收益遞減,就是規模不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生產經營者總是追求規模經濟,避免規模不經濟。追求規模經濟、研究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合理規模及其制約因素和各種不同經濟規模之間相互聯系和配比,揭示經濟規模結構的發展趨勢,尋求建立最佳規模結構的主要原則和對策,對於發展社會生產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編輯本段規模經濟的確定方法規模經濟是通過擴大規模來表現的,經過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企業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企業的規模經濟應通過對企業規模的分析,確定它的最佳經濟規模,按照這個經濟規模組織生產經營活動,以使企業獲得最高經濟效益。經濟規模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技術組織條件下,對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從而使企業獲得濟效益的生產能力。當經濟效益達到最佳狀態時所對應的經濟規模,就規模經濟。確定企業最佳經濟效益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紹幾種日常的方法。 1、會計分析計演算法會計法是對同一企業不同時期不同規模的成本、或不同規模企業同一時期的成本、利潤的對比分析,從而確定企業規模經濟的方法。會計法包括多種具體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l)短期成本法 短期成本法是指在現有企業擴建前的短期內,只調整原材料和勞動力等的投人量(而不調整固定資產的投人量),與其各種產出量相對應的成本。短期成本法實際上是以盈虧平衡分析法為基礎,所以在實際工作中要將短期成本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利潤為零時的產量定為起始規模,利潤最大時所對應的產量稱為最佳經濟規模。 (2)最小總費用法 最小總費用法是指通過制定各種可行的年產量方案,並分析計算出各種方案的總費用,然後對各方案總費用進行分析比較,選擇其中總費用最小的年產量方案,就是最佳的經濟規模。這種方法的數學表達式如下: F(Q)=C(Q)+S(Q)+I(Q)*E(d) 式中F(Q):年產量為Q的總費用; C(Q):年產量為Q的生產成本; S(Q):全部產品運到消費者手中的費用 I(Q):新建、改擴建企業所 需的全部投資; E(d):投資效果系數。 上述公式表明,在一定的生產技術組織條件下,達到年產量為Q的經濟規模所需支付的年總費用,它包括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的支付、在標准投資回收期內每年應分攤的基本建設投資和貸款利息。 (3)最小費用函數法 最小費用函數法是依據企業的經濟規模,受到企業內部和外部因素,以及內外部關連因素影響和制約的客觀規律,而建立的數學表達式: F(Q)=V(Q)+D(Q)+G(Q) 式中F(Q):單位產品總費用函數; V(Q):單位產品企業內部費用函數; D(Q):單位產品企業外部費用函數; G(Q):單位產品企業內部與外部關連費用函數。 運用規劃論方法對上式求解得到變數Q,從而得到優化後的企業年產量Q值,即 獲得企業最佳經濟效益所對應的經濟規模(企業的規模經濟)。求解企業最佳經濟規模的具體方法是,當費用函數方程參數量已知的條件下,求最優解有兩種情況: ①費用函數為無約束條件時,對費用函數求導,並令F『(Q)=0,即求出企業的最佳規模Q值。 ②總費用函數為有約束條件時,即在一定條件下求極小值,這時要運用規劃論來解,通常情況是建立表達式F(Q)結構關系的三個函數與一組約束不等式,便可運用規劃論方法求解出變數Q值。通常情況下,上述函數和不等式具有非線性,需用非線性規劃方法求解。 (4)成本函數法 成本函數法是指在產出一定的條件下,對投人要素進行優化配置時,將會實現生產成本最小的目標。它的數學表達式: minC(Q)=PK*K+PL*L 式中C(Q):成本函數; K:投入的資金; L:投入的勞動; PK:投入資金K的價格; PL:投入勞動L的價; 利用數學優化方法,在滿足一定生產函數關系的產出水平上可以找到成本函數C(Q)的極小點;把不同產出水平上許多這樣的優化點連接起來得到長期成本曲線;利用曲線擬合技術,選用適當的函數對曲線擬合,得到了既描述生產過程的內在聯系,又反映了產出與成本相互關系的長期成本函數。這種方法能最近似地反映理論成本曲線,由此得出的企業經濟規模具有適用價值。 2、工程法工程法是依據生產技術及工藝特點,在生產能力平衡的前提條件下,綜合考慮成本、運輸、投資三項費用來確定企業的起始規模和最佳規模。具體操作時需列出若干可行方案。分別計算各個方案的三項費用,從中選出計算費用最小的方案為合理方案,該方案所對應的生產能力則稱為企業的最佳經濟規模。 上述各種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有一定的適用價值,由於經濟規模受多種因素制約,因此,上述各種方法都有局限性。其中短期成本法,它是一種靜態分析法,而且只能適用於短期經濟活動分析,所以適用性較差;最小總費用法和最小費用函數法,在實際應用中由於費用受多種因素影響,因而客觀上找到穩定而准確的數據是很困難的,所以建立准確費用函數同樣是困難的,因此由它確定的經濟規模也不會十分准確,只能作為參考,提供一種定量方法,實際工作中要結合各種因素,綜合考慮後確定的經濟規模可能更准確;成本函數法也是應用數學模型,描素企業中各項經濟活動及其它們之間內在聯系和相互制約的經濟技術規律,從數學關系式的角度是科學的、有價值的,但在實際工作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復雜而微妙的過程,數學模型是不可能准確描素復雜的生產經營過程的。因此成本函數法也是為決 策者提供一種具有參考價值的定量分析方法。工程法是從生產能力平衡的角度出發,以設備負荷率(或設備利用率)為依據來確定企業的經濟規模,這種方法是根據企業的技術人員素質、管理人員素質、技術工人素質、設備技術素質、管理工作素質狀態,考慮到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確定的經濟規模,這個規模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現狀,而它不一定是效益最佳經濟規模,即不一定是規模經濟。在實際工作中,應結合會計法對企業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最終可以確定一個合理的經濟規模,即企業的規模經濟。
③ 談談你對化學工業的認識
化學工業一般是高科技的產業,但是化學工業一般帶來的污染非常嚴重。比如一些塑料製品具有刺激性的氣味兒
④ 化學工業的發展對於一個國家有何重要意義
化學在人類的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化學極大地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豐富了人民的生活,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人類研究化學的意義在於它能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進行化學實驗和建立化學理論,認識化學變化的規律性,歸根到底是為了指導物質資料生產,滿足人們物質上的需要,其目的就是為了開發新能源、新材料、新流程,為了增產糧食,增進健康等等。而化學工業恰恰在工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這樣的作用。例如硫酸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硫酸工業是許多工業部門的基礎, 它的產量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一個國家工業的發達程度;合成氨工業在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發揮的作用是其它工業不可替代的, 氨的合成是人類從自然界製取含氮化合物的最重要的方法,氨則是進一步合成含氮化合物的最重要原料,合成氨工業是硝酸工業、硝酸鹽工業以及化肥等其它工業的基礎,它的發展會促進其它化學工業的發展;氯鹼工業是基本化學工業之一,它的產品燒鹼和氯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化肥和農葯工業對於農業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重大的,他們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增產與農業新品種的增
⑤ 重化學工業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一,日本"世界工廠"的發展
日本從明治時期開始發展現代工業,20世紀30年代工業化基本達到了歐美的水平,成為東亞惟一的工業強國.二戰結束以後,日本以趕超歐美為目標,大力發展重化學工業,不斷提升產業結構和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到80年代日本一舉成了公認的"世界工廠".
(一)二戰之前的工業化
1.工業化歷程
1870年,明治政府成立了實施"殖產興業"政策的工部省.該機構改組舊幕府的軍工廠,建立了大批國營企業;並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建立了一批"模範工廠"出售給特權商人,以鼓勵投資近代工業.以棉紡織業為龍頭產業,日本工業從此走上了現代化道路.
工業化初期,輕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一直是70%左右.但19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和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激了對鋼鐵,機械等重化學工業品的需求,重化學工業各部門增長迅速.1919年重化學工業佔GDP的比重增加到37%,一些部門已完成了由人力向機械動力和電力的轉換.在這一過程中,日本工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投資熱,並在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周圍形成了具備一定規模的工業帶,初步建立了近代工業體系.
一戰結束以後,日本經濟連續遭遇危機,工業發展停滯,直到進入30年代以後,以軍事工業為中心,重化學工業才又迅速增長.1930-1937年,重化學工業的生產額增加了3.6倍,附加值增加了2.9倍.1937年,重化學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2.1%,占附加值總值的比重則高達86%,已經成為日本工業的主角.
30年代日元匯價下跌,外國產品在日本市場的價格優勢大為削弱,這對日本工業的生存發展非常有利.當時,鋼鐵,汽車,造船等重工業部門致力於開發技術,開拓市場,努力降低成本,推動產品國產化和多樣化;相比之下,化學工業特別是其中與纖維工業關系密切的產業,則依靠國內市場,走向了自主發展的道路.
兩次世界大戰雖然催生了日本的重化學工業,但由於為戰爭服務,重化學工業結構高度軍事化,而且生產管理落後,產品質量低劣,其基礎非常脆弱.另外,與重化學工業相比,用於滿足大眾生活的產業,如輕工業,家電業等在戰爭期間卻受到了嚴重的抑制.
科技能力看,日本的工業技術水平居世界前列,這也正是日本"世界工廠"的優勢所在.戰後以來,日本利用陳舊設備少的優勢,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發展重化學工業,迅速縮小了與歐美各國在傳統工業技術方面的差距.以鋼鐵工業為例,1974年日本氧氣頂吹轉爐和連續鑄鋼機的年生產能力分別達到12451萬噸和4018萬噸,把其他發達國家遠遠甩在了後面.
在70年代後期開始的新科技革命中,日本不僅逐漸擺脫了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全面趕上或超過了美國,而且在高新技術的某些領域,也取得了相當的優勢.據通產省1989年《產業白皮書》的統計,在當時已經商業化的40種高新技術產品中,日本趕上或超過美國的已有36種.以代表半導體尖端技術的晶元為例(參見表9),1984年以後日本的晶元生產技術迅速提高,1988年1M晶元產量佔世界市場的91%.1990年日本已經掌握了1000M晶元的生產技術,連美國也望塵莫及.
1.重化學工業化戰略
(1)重化學工業的范圍及特點
從上文對日本工業化歷程的考察可以看出,正是由於重化學工業化,日本才實現了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正是由於重化學工業在許多領域趕上和超過了歐美發達國家,日本才最終成為了"世界工廠".重化學工業對日本成為"世界工廠"究竟為什麼有這樣大的作用呢
重化學工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鋼鐵工業和石油化學工業為主的基礎原材料工業,二是以一般機械,電氣機器,運輸機械和精密機械為主的加工組裝型產業.其中,鋼鐵工業和石油化學工業是日本50-60年代的支柱工業,而汽車工業,電氣機器工業和一般機械工業則是70年代以後的支柱工業.
重化學工業的顯著特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重化學工業具有很強的規模經濟效益,大批量生產將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二,重化學工業的發展有一定的順序性,一般是在輕工業發展得比較充分的基礎上,沿著基礎原材料工業——機械機器工業的順序發展的,基礎原材料工業是機械機器工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而機械機器工業則是傳統工業的精華和現代工業的支柱產業;第三,重化學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本積累,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具有一定素質勞動力.
(2)重化學工業化戰略的確立
戰後初期,日本工業仍是以輕工業為主體的非現代工業結構,其比較優勢是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重化學工業設備陳舊,生產效率低,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因此,在戰後初期選擇工業化道路的時候,國內出現了兩種對立的意見.
一種意見是根據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主張走勞動密集型工業化道路.如當時日本銀行總裁萬田尚登和運輸省的官員們就主張,日本應該以發展輕工業為主,至於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的鋼鐵,汽車等工業,可以依靠進口.
另一種意見是根據動態比較優勢,主張走資本密集型的工業化道路,即實行重化學工業化戰略.他們認為:應通過政府的扶植,保護措施,把重化學工業做大做強,以此帶動經濟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盡快實現工業和技術的現代化,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從而提升日本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由此可見,重化學工業化戰略是著眼於長期經濟發展的強國戰略.因此,日本在工業化總體戰略上沒有強調"發揮優勢,揚長避短",而是強調"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即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化學工業的戰略.
(3)重化學工業化戰略的內容
重化學工業化戰略最主要的目標,是提高重化學工業在工業以及出口中的比重,建立獨立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具體而言,包括進口重化學工業發展所必須的資源和能源;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對原有的基礎薄弱的重化學工業部門進行大規模技術更新改造,或建立新的工業部門;依據進口替代的原則,加大對重化學工業的資金支持,利用產業政策有步驟地加以扶植;通過限制進口國外同類產品,保護重化學工業的國內市場,促使其發展成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出口產業.
(4)重化學工業化戰略的意義和影響
重化學工業戰略的實施,使日本的重化學工業在產業政策的保護和扶持下,成功地完成了進口替代並迅速發展.由於重化學工業具有強大的產業關聯性,其發展有力地增強了日本的生產力.重化學工業迅速發展對日本經濟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促進了日本經濟的全面發展.重化學工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的國產化,使工業發展對產業機械的消費轉回國內,產生了"投資促進投資"的效果,實現了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鑒於重化學工業發展對生產要素的要求,日本非常注重引進和吸收先進技術,促進資本積累,培養高素質勞動力,從而增強了經濟發展的潛力.
第二,提高了工業技術水平,增強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重化學工業戰略的成功實施,在提升日本產業結構的同時,大大提高了日本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其中造船工業和鋼鐵工業從60年代開始,汽車工業和家用電器工業從70年代開始,都具有了所向披靡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使日本在國際分工中處於越來越有利的地位.1960年,重化學工業產品在日本出口中的比重為42.1%,1980年則增長到84.4%.由於出口產品結構得到了改善,出口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日本在對外垂直的國際分工關系中就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好處.
第四,從根本上解決了國際收支問題.戰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日本經濟發展都面臨著嚴重的"國際收支的天花板"問題.重化學工業的規模經濟效益需要依靠龐大的消費市場才能實現,所以工業產品產量的增加在滿足國內市場之後,必然尋求廣闊的世界市場;而且由於規模效應,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將隨著規模的擴大而不斷增強;如此獲得的規模經濟效益使日本的國際收支從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總之,正是由於在一定的工業基礎上成功地實現了重化學工業化,在工業生產,科技水平方面占據了世界領先地位,日本才得以成為了舉世公認的世界工業強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
2.加工貿易立國戰略
大力發展加工貿易使日本工業的發展更具國際性,因而成為日本"世界工廠"在短期內迅速形成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1)加工貿易的含義
加工貿易是指進口(或出口)的目的在於加工後再出口(或進口),主要包括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以及來件裝配等貿易方式.戰後日本在發展加工貿易的同時,不斷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出口結構的改善,例如戰後初期,日本的工業出口以輕紡產品為主,但到80年代初期則提升為以機械機器產品為主.
(2)日本加工貿易立國戰略的確立
面對國內外條件,日本在戰後初期開始了一場關於經濟發展模式的爭論,最後集中到了兩種不同的意見:"開發主義模式"和"貿易主義模式".
以有澤廣巳和都重留人為代表的"開發主義"者,主張從優先開發國內資源入手來發展經濟.他們認為:戰後世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分裂,世界生產技術迅速發展,美國以外的國家購買力不足,因此依賴對外貿易存在著很大的不穩定性,應當通過國家投資,技術引進對本國資源進行大規模開發,促進經濟發展.
相比之下,以中山伊知郎教授為代表的"貿易主義"者,則主張從發展對外貿易入手來發展日本經濟,將國內問題放到世界經濟中解決,實行加工貿易立國型產業化道路.他們認為:日本資源不足,人口過剩,只有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加快資本積累和人才培養,才能加速工業發展,實現現代化.
經過爭論和比較,日本政府採納了貿易主義者的意見.1955年12月,鳩山內閣制定了《經濟自立五年計劃》,認為當時國際市場逐漸擴大,礦產資源和能源價格低廉,對發展加工貿易非常有利,把"振興貿易"列為基本政策之一,最終確立了加工貿易立國的戰略.
(3)加工貿易立國戰略的內容
戰後初期,日本輕工業恢復生產比較迅速,輕工業產品出口成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日本政府採取各種措施推動輕工業品大量出口,以便賺取外匯,解決嚴重的國際收支問題,這成為加工貿易立國戰略的起點.
加工貿易立國戰略的基本內容是:利用輕工業產品出口獲得的外匯,進口礦產資源和能源發展初級加工生產,滿足國內生產發展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擴大工業製成品的出口;外匯收入增加後,除進口再生產所需的資源和能源外,更重要的是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提高加工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並進一步擴大工業製成品的出口能力,如此往復循環.通過這種方式,日本依照產業結構由低到高的順序,逐步完成產業的進口替代.
雖然日本政府1980年又提出了"技術立國"戰略,但加工貿易立國的發展思路仍起作用,只是根據當時日本工業現狀,具體貿易產品發生了變化,由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重化學工業產品轉向資源能源節約型的知識密集型產品.
(4)加工貿易立國戰略對重化學工業發展的影響
加工貿易立國戰略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日本的國際收支問題,並利用國際市場克服了重化學工業發展的種種局限.
首先,充分利用了國際市場上廉價的資源和能源.日本資源貧乏,僅僅依靠國內儲量,資源能源消耗巨大的重化學工業是不可能發展的,而通過貿易立國戰略,大量進口資源能源,有力地保證了重化學工業的發展.以鋼鐵工業生產的主要原材料鐵礦石為例,1958年日本進口鐵礦石759萬噸,1965年增加到3877萬噸,1972年又達到11152萬噸,是世界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
其次,工業產品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市場.日本國土面積狹小,雖然人口稠密,但相對於重化學工業的發展來說,市場還是十分有限的.通過加工貿易立國戰略,日本大力開拓國際市場,保證了重化學工業規模效應的實現.同時,為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生存,日本企業在改組,重組的基礎上互相聯合,產業競爭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另外,加工貿易立國戰略還對重化學工業發展賦予了更高的目標:一種產業並不滿足於國內的發展,在比較成熟時還大規模地走向國際市場.隨著工業生產結構重化學工業化的發展,日本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在世界市場上出售的產品更加豐富,在世界工業中的份額不斷增大,並逐漸佔領了高科技產品市場,進而成為世界製造業的重要生產基地.
3.加工貿易立國戰略與重化學工業化戰略的關系
在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加工貿易立國和重化學工業化這兩大戰略是密切相連的.如前所述,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經濟發展與國際市場密不可分,保證"進口原材料——出口加工製成品"這一基本的循環模式連續不斷地運行,實施加工貿易立國是必要條件.而要實現"立國"的目標,關鍵在於該國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競爭力,只有大力發展重化學工業才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而根據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則是沒有出路的.
所以說,重化學工業化是加工貿易立國戰略的主要對象和產業基礎,而加工貿易立國又使日本重化學工業的發展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兩大戰略反映了戰後日本經濟發展既依靠國際市場又非常自主的發展理念,是日本"世界工廠"在短時期內迅速形成的戰略保證.
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頁
出自日本經濟企劃廳1956年度的《經濟白皮書》.
出自劉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9頁
苔莎·莫里斯—鈴木在她的《日本的技術變革》一書中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
引自金明善主編:《日本現代化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98頁.
引自金明善著:《日本經濟:昨天,今天,明天》,遼寧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第324—325頁.
出自劉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82頁
國際收支的天花板是指每當景氣過熱進口增加,日本政府都不得不在外匯短缺的情況下採取緊縮措施,以至經濟增長率的上限往由國際收支決定.
出自劉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9頁
出自劉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80頁
該提法出自邱詢旻:《國家可持續競爭力長期視角分析》載於《財經問題研究》 2002年06期
張鴻《論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以日本的產業政策為例》 載於《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年第8期
見日本經濟新聞社編著,大連市信息中心編譯:《昭和經濟里程2:日本的產業》東方出版社1992年6月版,84頁
出自劉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137頁
當時引進並推廣先進的股份公司制度的關鍵人物是棄官從商的涉澤榮一,詳見周見:《明治時期企業家的形成與日本式經營》載於《經濟科學》1997年01期
本定義參考2001年以來呂政,唐傑,馮昭奎等對世界工廠的相關著述或言論.
分別為1688年停止進口法國,荷蘭的毛織品;1700年禁止從印度,伊朗和中國進口棉織品.
左大培:《混亂的經濟學——學到底教給了我們什麼》 石油工業出版社 2002
見金鳳德:《戰後日本經濟發展模式再研究》載於《日本問題 》1986年第6期
美國學者彼德·德魯克甚至認為,在日本之前的英,德和美都是通過技術上的領先地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只有20世紀的日本是通過經營管理上的領先地位成為經濟大國 (彼得·德魯克,1990).
馮昭奎:《"世界工廠"的變遷》載於《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2年07期
《詮釋"中國製造"》國研網相關專題
見國家經濟統計局公布的1-6月份相關數據
《詮釋"中國製造"》國研網相關專題
工業增加值為工業行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總資產貢獻率是反映企業全部資產的獲現能力,是企業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的集中體,是評價和考核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計算公式:總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稅金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
張祖:《中國向"世界工廠"大踏步前進》載於《價格與市場》2003年01期
《經濟觀察報》2003年8月18日
⑥ 化學工業的規模效應是指什麼
這個有兩個層面可以解釋。
在裝置的規模上面,它有一個最佳的規模量。當達到這個最佳生產能力的時候,它的使用成本,裝置成本或者是水電消耗情況都會是分攤最低的情況。這樣就有利於低成本來進行生產,獲得更高的利潤。
在實驗室放大的過程中,由於實驗室儀器和大生產儀器的傳熱能力不同,這樣在規模生產的時候可能就會導致反應和收率條件不如實驗室條件來的好的情況,這個也是一種不利的規模放大。
⑦ 化學工程在工業社會中的有什麼地位及作用
化學工業為農業技術改造和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經濟提供物質條件。重工業用它生產的大量農業機械以及現代化的運輸工具、電力設備、化肥、農葯等產品裝備農業,逐步實現農業的機械化、現代化,把農業轉移到現代化機器大生產的基礎上,以不斷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二、化學工業與制葯制葯工業是現代化工業,它與其它工業有許多共性,尤其是化學工業,它們彼此之間有密切的關系。
⑧ 規模經濟性的主要類型
主要有3種類型:
1、規模內部經濟。指一經濟實體在規模變化時由自己內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
2、規模外部經濟。指整個行業(生產部門)規模變化而使個別經濟實體的收益增加。如:行業規模擴大後,可降低整個行業內各公司、企業的生產成本,使之獲得相應收益。
3、規模結構經濟。各種不同規模經濟實體之間的聯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規模結構經濟:企業規模結構、經濟聯合體規模結構、城鄉規模結構等。
通常,規模經濟分為兩類:一是從設備、生產線、工藝過程等角度提出的,稱為工廠規模經濟。其形成的原因有:①採用先進工藝,設備大型化、專業化,實行大批量生產,可降低單位產品成本和設備投資;②實行大批量生產方式,有利於實現產品標准化、專業化和通用化(通常稱產品的「三化」),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等各種物耗,促進技術進步,取得顯著的經濟效果。二是企業規模經濟,指若干工廠通過水平和垂直聯合組成的經營實體。不僅可帶來單位產品成本、物耗降低,取得「全產品生產線」的效益,降低銷售費用,節省大量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還可使企業有更多的資金用於產品研製與開發,使其具有更強的競爭能力。在實際生產中,兩種規模經濟具有同等重要意義,但工業地理學更偏重於研究後者。
⑨ 化學的利與弊化學有什麼利與弊
利:
1、化肥和農葯的使用,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
2、新型葯物的合成,挽救了成千上百萬人的生命;
3、潔凈無污染能源的開發,換我們藍天碧水。
弊:在促進發展的同時,難免會帶來一些弊端。國民經濟大批量的生產,需要大量的原料,那面造成為了生產消耗大量的資源,在資源開采中會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傷害;
在生產中,會有很多生產廢水的產生,一些不良廠家將未達標的污水直接排放,對環境和居民造成嚴重傷害;在後期,很多化學產物不能回收,例如塑料等,也會造成環境污染。
(9)為什麼化學工業有規模經濟性擴展閱讀:
化學的重要性
傳統的化學工業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已十分嚴重,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有害廢物達3億噸~4億噸,給環境造成危害,並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化學工業能否生產出對環境無害的化學品,甚至開發出不產生廢物的工藝,有識之士提出了綠色化學的號召,並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積極響應。綠色化學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消除污染。
綠色化學給化學家提出了一項新的挑戰,國際上對此很重視。1996年,美國設立了「綠色化學挑戰獎」,以表彰那些在綠色化學領域中做出傑出成就的企業和科學家。綠色化學將使化學工業改變面貌,為子孫後代造福。
迄今為止,化學工業的絕大多數工藝都是20多年前開發的,當時的加工費用主要包括原材料、能耗和勞動力的費用。由於化學工業向大氣、水和土壤等排放了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質。以1993年為例,美國僅按365種有毒物質排放估算,化學工業的排放量為30億磅。
因此,加工費用又增加了廢物控制、處理和埋放。環保監測、達標,事故責任賠償等費用。1992年,美國化學工業用於環保的費用為1150億美元,清理已污染地區花去7000億美元。1996年美國Dupont公司的化學品銷售總額為180億美元,環保費用為10億美元。
所以,從環保、經濟和社會的要求看。化學工業不能再承擔使用和產生有毒有害物質的費用。需要大力研究與開發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污染的綠色化學。
1990年美國頒布了污染防止法案。將污染防止確立為美國的國策。所謂污染防止就是使得廢物不再產生。不再有廢物處理的問題,綠色化學正是實現污染防止的基礎和重要工具。
1995年4月美國副總統Gore宣布了國家環境技術戰略。其目標為:至2020年地球日時。將廢棄物減少40~50%,每套裝置消耗原材料減少20~25%。1996年美國設立了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這些政府行為都極大的促進了綠色化學的蓬勃發展。
另外,日本也制定了新陽光計劃。在環境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領域。確定了環境無害製造技術、減少環境污染技術和二氧化碳固定與利用技術等綠色化學的內容。總之,綠色化學的研究已成為國外企業、政府和學術界的重要研究與開發萬向。 這對我國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難得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