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區別
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工業化指的是工業水平發展到很高水平基本上能夠提供各種工業品,滿足工業生產,人民生活的需要;城市化指的是人們活動,工作的中心,絕大多數人生活在城市。
城市化側重的是民生,說白了就是生活像城市那樣便捷,把居住環境像城市那樣集成社會功能區。而工業化側重的是產業程度,指的是創造生產價值的側重手段。
簡言之,城市化著眼於無工業污染的居住環境建設。工業化著眼於產品生產的流水線與自動化和規模集約發展。
城市化
城市發展進程的概述。城市化是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是工業革命的伴生現象,一般是指工業化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地域空間上城鎮數量的增加和城鎮規模的擴大;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流動和集聚;城鎮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成為社會前進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方式廣泛地滲透到農村的一種持續發展的過程。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會不斷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特別是工業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工業化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
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現代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的,總是以貿易的發展、市場范圍的擴大和產權交易制度的完善等為依託的。
在工業化進程中,主要表現為工業生產量的快速增長,新興部門大量出現,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城鎮化水平和國民消費層次全面提升。
⑵ 城市化與工業化之間的關系
1、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
據H·納里和M·塞奎因的世界發展模型,初始城市化由工業化推動。在工業化過程中,從事工業生產活動的企業為獲得「聚集的經濟效益」而在地理上趨於集中。
隨之引起區域工業化的提高,帶動了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相應提高,非農產業就業人口向城市遷移並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工業化進程逐步誘導城市化進程並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
2、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也會促進工業化的發展。
根據經濟發展史,當工業化率、城市化率同處於13%左右的水平以後,人均收入增長使城市居民需求趨向多樣化,工業結構的內部調整無法適應需求的擴大,消費、就業、資本及服務創造的需求就開始拉動第三產業發展。
城市就業人口持續增加、城市規模逐步擴大,為工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城市化開始加速並吸引工業企業進一步向城市集中,聚集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城市化由工業化驅動後又藉助需求拉動促進工業化的發展。
(2)工業化和城市化怎麼辦擴展閱讀:
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關系的內在機理
工業化發展引起產業結構的迅速轉變,並通過這種轉變帶動城市化進程。
在這個過程中,表面上是農業人口向城市集聚導致城市化率提高,但實質上與城市化率上升聯系密切的是農業就業向非農業就業這一就業結構的轉變。
正是因為就業結構的工業化和非農化直接帶動了原來的農業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和集中。因此,產出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動關系,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帶動作用。
⑶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是什麼
工業化與城市化相輔相成。
工業化與城市化相輔相成。在理解上,這一點沒有特別的困難。工業不同於傳統農業,技術上不靠光合作用,不需要每部機器、每道生產工序都均勻地曬到太陽,所以可以在空間上集中,也需要通過聚集來節約基礎設施的投資。
此外,工業產能大幅度提高之後,產出有了革命性的增長,需要更發達的分配體系,一般也會刺激市場和商業中心的發展。
中國在很長的時期內,推進工業化的難度更大,因為長期以農立國,工業化的資本、技術、人才門檻太高,難以逾越。比較之下,「城市」卻是老早就有了的。發展城市也沒有什麼名堂,似乎工業化之後,城市化自然就會加速。
(3)工業化和城市化怎麼辦擴展閱讀:
工業化是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動力:
1、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動力和加速器。
工業生產的集中性和規模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這些特徵促進了生產、人口、消費、資金等在城鎮的集中;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了強大的資金、物質和人才保障。城鎮要發展,離不開工業的支撐。
2、工業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礎。
信息化是工業化過程中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結果。信息化是在工業化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工業化後的必然產物。沒有工業化,就沒有信息化;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對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為信息化發展的內在動力。
工業化對信息化不斷產生新需求促進了信息化的發展;只有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備發展信息產業的必要條件。
⑷ 工業化對城市化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工業化對城市化的促進作用表現在:(1)工業化過程必然是農村人口減少,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城市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
(2)工業化提高了城市的地位,使城市成為社會前進的基地。
(3)工業化使城市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廣泛地滲透到農村,沖擊和破壞農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工業化促進城市化的經濟條件:(1)所謂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增長的過程,更確切地說是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化並在城市集中的過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計算。(2)工業化與城市化是互相促進的關系。一方面,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結果。工業化本身要求資本、人口和勞動力等資源集中到一定程度,這種集中過程就表現為通常所說的城市化。工業化水平高的國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動了工業化。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所決定的。城市的主要特徵是集中,集中能產生聚集經濟效益。聚集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居民和工業的大量集中產生了市場經濟。②大規模的本地市場能夠減少生產費用。③基礎設施可以集中建設並廣為分享利用,如交通運輸業。④某些工業在地理上集中於一個特定的地區,有利於促進一些輔助性工業的建立,以滿足其進口的需要,也為成品的推銷與運輸提供方便。⑤同類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資本、勞動力趨於集中,從而為企業有效的進行資源配置提供便利。⑥有才能的經營家和企業家的集聚也發展起來。⑦城市集中帶來的更廣泛的娛樂、社交、和教育設施可以吸引高級管理人員。⑧在大城市,金融與商業機構條件更為優越。⑨企業的集中可以使工商業者面對面地打交道,增進信任,自由交流思想。⑩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加強企業的創新動機,促進企業的發展。
⑸ 如何處理好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系
經濟理論界普遍認為,我國的城市化嚴重滯後於工業化,因此「十五」期間要全面加快城市化。我個人卻認為,我國的城市化並沒有嚴重滯後於工業化,主要問題在於就業結構的非農化水平較低,而人口城市化與就業非農化是基本一致的,並不存在嚴重滯後的問題。如果忽視以就業結構非農化的發展為基礎,片面去加快城市化,不僅難以達到目的,還會導致以就業問題為中心的城市問題嚴重化。 我國的城市化並沒有嚴重滯後於工業化 認為我國城市化嚴重滯後於工業化的觀點,主要是以工業產值比重來衡量工業化的。然而,由於我國的工業產值比重片面演進,以此來反映工業化水平並不恰當。根據工業化理論和國際經驗,在這種條件下,衡量工業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應當是人均GDP水平或非農產業的就業比重;同時,與城市化進程直接相聯系的工業化指標,也主要是非農產業的就業比重而不是工業的產值比重。從我國1952年以來近50年的經驗數據看,城市化率的上升與工業產值比重上升的相關性較低,而與就業結構非農化的相關性則明顯較強。 從國際比較看,以人均GNP水平作為衡量依據,我國的城市化水平與其他國家的一般變動趨勢相比,與相近收入水平國家的數據相比,特別是與亞洲國家的相應數據相比,並不存在明顯的偏差。 再從非農產業就業比重與城市化率的關系看,以非農產業的就業比重為衡量依據,我國的城市化水平與相近發展水平的國家比較也不存在明顯偏低的問題。 因此,可以說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並沒有嚴重滯後,城市化率較低是與人均收入水平較低和非農產業的就業比重較低相一致的。 問題在於工業化的偏差而不在於城市化的偏差 與國際上的一般趨勢比較,我國的城市化率遠遠低於工業產值比重,但問題不在於城市化的偏差,而在於工業化的偏差。 工業化引起產業結構的迅速轉變,並通過這種轉變帶動城市化。在這個過程中,與城市化率上升聯系密切的不是產出結構的轉變而是就業結構的轉變,因為就業結構的非農化才直接帶動了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和集中。因此,產出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動關系,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帶動作用。而我國工業化中的問題,正在於產出結構工業化超前與就業結構非農化滯後的較大偏差。 這種偏差主要表現在:工業產值比重片面上升,超過了人均收入水平上升所引起的需求結構轉變的要求;工業化過程中服務業發展滯後,影響了非農產業就業的增長。這些偏差導致工業化不能有效帶動就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轉變,從而帶動城市化的進程。而城市化率主要隨著就業結構的非農化而變動,則是一種符合經濟規律的現象,即使這個進程相對緩慢,也不是城市化本身的問題。 工業化的偏差還表現在產業選擇和地域推進上,即改革前的片面重工業化和改革開放以來的過度農村工業化,這兩個方面導致產值結構轉變與就業結構轉變的偏離,影響了工業化的有規律演進及其對城市化的帶動作用。因此,這兩個偏差影響了工業化過程中就業結構的較快轉變及其對人口城市化的帶動效應。 只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才能加快城市化進程 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變動關系,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存在著較大差別。理論分析和實證考察表明,在工業化初期,工業發展所形成的聚集效應使工業比重上升對城市化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較大的帶動作用;而當工業化接近和進入中期階段之後,產業結構轉變和消費結構升級的作用超過了聚集效應的作用,城市化的演進更多地表現為非農產業就業比重上升的拉動。在這個階段,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上升明顯快於生產比重的上升,而這主要不是工業而是服務業的就業增長帶動的。也就是說,當工業化演進到較高階段之後,對城市化進程的主導作用逐步由工業轉變為整個非農產業,就業結構的變化也越來越不同於產出結構的變化並起著更大的作用,這使服務業的比重上升對城市化進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我國城市化率較低的基本原因在於非農產業的就業比重較低。而非農產業就業比重低是由於服務業發展滯後,制約了非農就業的增長及其比重的上升。服務業的比重遠遠低於同等收入國家的水平,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的一個突出結構問題,也是導致工業化與城市化偏差的主要原因。與工業相比,服務業具有明顯較高的就業彈性,並且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強對整個就業的帶動效應(而工業則由於勞動生產率的較快增長而引起就業功能的相對下降)。同時,從我國「 十五」至2010年期間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動的趨勢看,工業就業比重上升的空間已經較小,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較快上升只能主要依靠服務業的迅速擴張。因此,要加快城市化的進程,必須通過加快服務業的發展,來帶動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上升。這是我國推進城市化的基本途徑,也是促進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中心內容。 服務業發展與城市化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服務業發展拉動非農就業增長而帶動城市化率的上升,而城市化的加快也能夠促進服務業的較快擴張。不過,從二者發展的邏輯順序和長期進程來看,主要趨勢是先有服務業的發展和就業的增加,再有農村人口的轉移和城市化率的上升。而且,未來10年我國城市服務業擴張的空間很大,而城市人口的增長則受到城市就業增長的制約。從這個角度看,處理兩者關系的基本思路應當是,主要通過加快服務業發展來帶動城市化,而不是反過來,將重點放在依靠加快城市化來促進服務業發展上。否則,就可能導致城市化進程不能有效加快反而使現有城市問題(尤其是城市就業問題)嚴重化的後果。
⑹ 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工業化和城市化
城市化進程的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徵性如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產業結構中,農業、工業及其他行業的比重彼此消長,不斷變化;城市化水平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僅是建立在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也是農業現代化的結果。國際上衡量工業化程度,主要經濟指標有四項:一是人均生產總值,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為初期階段,人均3000美元為中期,人均5000美元為後期;二是工業化率,即工業增加值佔全部生產總值的比重。工業化率達到20%-40%,為正在工業化初期,40%-60%為半工業化國家,60%以上為工業化國家;三是三次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一般工業化初期,三次產業結構為12.7:37.8:49.5;就業結構為15.9:36.8:47.3;四是城市化率,即為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一般工業化初期為37%以上,工業化國家則達到65%以上。(小亮 編輯)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02 16:46 現在我國還提出新型工業化的概念。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與傳統的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第一,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注重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質優價廉的商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第二,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要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大大增強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後勁。 第三,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⑺ 現代人類應該怎樣面對工業化和城市化
並不是什麼樣的人種,都能適應工業化和城市化生活的;
這和一個種族的文明檔次,有密切關系
目前歐美人最適合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生活,但這種現代文明生活,卻打破了中國人幾千年的農耕生活習慣,中國人在努力適應現代文明生活的同時,正在付出精神危機的代價;
⑻ 理解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商業化、全球化、信息化
當人類走出非洲擴散到各地,經過幾萬年的發展,有的進入農業 社會 ,如兩河文明,黃河-長江文明,埃及文明。有的游牧文明,如亞洲北部地區。有的直到二戰後還停留在原始 社會 。
前工業 社會 中,農業 社會 最先進:人口多,文學繁榮,藝術豐富,工藝品精緻。傳統農業 社會 巔峰就是清朝。清滅亡前,中國人口有4億多。
但農業和其它 社會 ,幾千年來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生產力有限,體現在不能養活很多人。古代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天寒地凍,缺水,相對不穩定,需要從漢族中原地區獲得生活物資,所以經常入侵。
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漢族的心頭之患。爭奪資源引發戰爭。戰爭反過來又削弱了生產力。中國 歷史 ,每當朝代更替的戰亂,人口減半,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
過去幾千年。東方世界就在漢族和游牧民族的拉鋸中斗爭中,以及漢人朝代更替中緩慢前進。1840年鴉片戰爭,驚動了沉睡的大清。有識之士稱之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但在1500年左右世界的另一頭,走出中世紀的西方,文藝復興,大航海,科學革命,不斷拓展人類進步的空間。隨著工業革命的蒸汽機隆隆作響,響徹雲霄,人類進入新紀元。從那時以來,我們今天經歷的一切逐步向我們走來。
1. 工業化 instrialization
能源是現在 社會 的核心,沒有能源, 社會 就無法運轉。人類的進步就是利用能源的進步。古人吃生食,但從人類可以自己 「點火「開始,我們就可吃熟食。相比生的食物,熟食消滅一部分食物中的細菌,同時更好消化吸收,促進人的發展。
煤炭在地下靜靜地躺了幾億年,突然有天才發現了它的價值,人類開始利用煤炭作為能源。瓦特改造了蒸汽機,提升效率,發展生產力,商品極大豐富。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隨後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電力革命。工業生產進一步擺脫地理限制,能源通過電線傳送。同時石油逐步成為現代 社會 的血液,爭奪石油引發地緣政治。誕生人類文明搖籃的兩河流域,經過萬年,逐漸不適合人類居住,但地下的石油,卻成為當代戰爭的導火索。
驅動機器運轉的能量來自燃燒,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也就化石能源(fossil fuel), 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以及有害物質,比如煙塵,二氧化硫等。這些污染物會損害人體 健康 。環境污染成為現代 社會 的一個嚴重問題。但對工業化來說,絕對的零污染也不現實,更有可能是在一定程度的污染范圍是合理的。
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新能源從上世紀逐步成為一個熱點。新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或污染小的清潔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核能等。
不管是1952倫敦的霧霾,還是2014/2015年北京震驚世界的霧霾,都是工業化過程中的一個代價。北京雖然沒有很多重工業,但環北京的天津,河北,山東,山西是我國重工業地區,污染物就飄散過來,就像北京的沙塵來自內蒙古一樣。
工業化生產的特點是需要大量鋼鐵,鋼鐵是基礎材料,承重多,耐腐蝕,可塑性強。這種趨勢目前依舊沒有改變。人均鋼鐵消費量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先進的指標。2018年,世界人均鋼鐵消費量是224千克,其中韓國最高1047千克,中國590千克。發國家人均消費量基本都在人均350千克以上。
新中國成立後,在蘇聯的援助下,我國開始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前提就是要有大量的鋼鐵,所以才有上世紀50年代,全民大煉鋼鐵的 歷史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我國 社會 現代化進程加快,最大的特點是工業化速度加快。從建設工廠到商品,到處需要鋼鐵,所以我國鋼產量逐年增加。2020年,我國鋼產量佔世界產量的50%以上。
工業化生產是流水線機器生產,也就是標准化生產,需要大量能操作機器的工人,所以西方最先建立了很多培養工人的職業技校,尤其是德國和瑞士。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西方的發達工業國家的技術工人依舊是尖端人才。
鴉片戰爭,清政府在堅船利炮的震盪下,開始尋求自強之路,洋務運動就是這樣思想下的產物。30多年裡,洋務運動建立的大量技工學校,如江南製造總局等,目的就是培養技工人才。
目前我國也需要大國工匠,需要更多的技術工人,但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社會 地位了收入需要提高。
工業化生產是一個系統,需要大量的合作。單個工廠而言,每個機組,每個部門都要完美地配合,一個部門出問題,其它就要停下來,整個生產就停止。所以,准時就成為這個時代最大要求。人類時間觀念從未從此深入人心,手錶成為每個人必備。古老的粗糙的日晷計時成為 歷史 遺物。
這個系統還包括產業合作,人有職業分工,產業也有分工,特點是產業集群。經濟學提到的比較優勢,不同地區和國家,自然資源和 社會 不同,有不同的生產優勢。比如內蒙古適合發展畜牧業和能源產業,但長三角和珠三角適合貿易和製造業。內蒙古的煤炭和電力源源不斷送往全國,提供能源保障。2021年入冬,煤炭緊缺,電廠發電不足,結果很多地方拉閘限電,工業產能受到一定影響。
工業化生產也是精細化生產,前工業的時代的很多生產一厘米或米為計量單位,但隨著工業機器的精度越來越高, 對精度的要求達到毫米,納米級別。生產的每次重大進步,伴隨著精度的提高。工業強國的特點是生產的工業品精度極高。比如目前制約晶元生產的光刻機就是納米級別。製造精度這么高的機器,對整個工業體系的要求都要是很高,也就匹配問題。
工業化也是異化人的過程。在農業時代,人處理和自然的關系,但在機器時代,人和機器接觸,每天固定的事情,固定的時間,無休止的工作,永無盡頭,結果就是人天性受到壓抑。19、20世紀的很多文學作品描述過這種現象,卡夫卡《變形記》是這類文學的代表。
二戰後,日本經濟騰飛,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但隨後卻產生」宅人「,就是不出門,每天呆在家裡,不和人接觸。這了現象也是工業 社會 進步,有人提供足夠的生活物資,同時也工業 社會 對人的一種改變。
但人類總會進步,經過200多年的工業 社會 ,從小接受和認知工業化,逐步適應了這樣生活。同時工廠環境有了很大改變。但我國很多工廠環境和收入依舊不容樂觀,工廠打工依舊是是很多人的首選。
2. 城市化 Urbanization
因為工業生產集中在工廠,所以就人口集中。人集中度越來越高,就需要更多的住房。這些工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比如,一個18世紀英國煉鐵工人,除了煉鐵,還要基本的生活物資,所以相配套的其它產業也集中在一起,隨之大規模城市化開始。城市化最大特點是一定區域人口密度高,所有城市化的所有好處和問題都是從這里產生的。
人多了首先面臨問題是吃住。城市在某種程度是個大型加工廠,不生產糧食,只是把糧食加工成各種食物。如何解決城裡人吃飯問題,從古至今都是管理者的頭等大事。
秦,漢,唐的長安,雖有關中地區富饒的土地,產出很多糧食,但在秦國時,秦始皇感到糧食壓力很大,開鑿了很多運河,輸送糧食。縱觀中國 歷史 ,每個王朝幾乎都要修運河,經營漕運,運送糧食,保衛首都糧食供應安全。最有名的是大運河,開鑿以後,一直是經濟大動脈,更重要的運糧通道。
每當夜幕降臨,大城市外環就會有無數卡車等著卸車,運送全國各地的物資到這個地方。消費者第二天看到的就是新鮮物資。就拿北京蔬菜來講。每天凌晨三點,批發商到新發地批發市場,凌晨五點到達自己店裡,上午八九點居民過來賣貨。
除了糧食,更重要的就是能源。現在城市是個能源消費怪獸。超大城市周圍地區密布著各大電廠,源源不斷供電。內蒙古,山西,河北,山東,都在保衛北京電力安全。
再說住,現在生產力極大提高,初級農產品好像怎麼也吃不完,而且還經常聽到,某些農產品產量太大,價格下跌。對城裡人來說,吃飯問題,外面源源不斷地供應,價格波動不大。但住房就不一樣,因為住房需主要在城市內解決,不能把房子蓋在其它遠地方。
但人口在增加,城區土地有限。如何解決? 一是蓋高層,提高單位面積容積率。所以越是大城市,樓房越高。二是城市擴張,二環,三環...不停增加,但這也有個限制,不可能無限增加。北京二環32公里,3環48公里,四環65公里,5環98公里,6環187,7環(環京高速)940公里,其中890公里在河北。
人對住房的需求是無止境的,房子永遠不會滿足需求,所以大城市的房價幾乎註定一直漲。沒房的要買房,有房要換更好的房子,2房換3房,4房。有了房子的給子女購買,還要投資房產,
七環已經到了河北了,所以另外一種方式是衛星城,就是建立在大城市周邊的小城市,但小城市畢竟不好就業,為了連同衛星城和核心大城市,就要建立快速城際交通方式,高速鐵路應運而生。
快速工業化,年輕人流向城市,鄉村凋敝,逐漸被遺忘。而且城市和工業擴張,很多鄉村從地圖上消失。鄉愁是人的的懷舊,是門口的大樹,是兒時的玩伴,是小時候走過的路,是永遠抹不掉的記憶。
3. 商業化 Commercialization
商業化的本質是買賣,或者說服務,基於人口高密度,你服務我,我服務你。只要有交易,財富就在增加,服務種類越來越多。每個人都是商品,需要到人才市場去交易,接受市場的檢驗。我們讀那麼多年書,不過為了獲得市場認可。
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到處是產品,競爭激烈。如何讓自己的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藉助傳媒,廣告就產生了。伴隨廣告產生的還有明星,他們化身產品代言人,打造完美人設,完璧無暇,就像古老的圖騰,昭示者他們無限的能力,讓無數人拜服在他們面前。但這一切不過人一門生意,是消費者,尤其是女性消費者的一廂情願。他們是人不是神,人性所有的方面,光明的,陰暗的,他們都有,
下一步就要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或者顧客手中。從工廠到消費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國家層面要有完善的交通網,商家要建立完善的分銷體系,一級代理,二級代理直到消費者手中,這是個龐大的產業。在一層層的運送中,也就是分銷中,產品價格不斷增加。
直到有一天,直播帶貨興起了,主播讓消費者直接從商家購物,減少很多物流成本,結果就是一個主播相當於無數個零售商的銷售能力,傳統的分銷體制收到強烈沖擊。
除了有形的商品,服務也是商品。現在農業和工業強大的生產能力,發達國家和我國解決了溫飽問題。更多人需要個性化的服務,也就是第三產業。
這個產業吸納了很多就業人口,因為服務業基本是人力密集型產業,靠人力產生價值。在農業和工業進入機械化時代,目前進入人工智慧時代。第三產業還是人的天下。畢竟人活的目的還是享受生活,就需要和人交流。但這也造就慘烈的競爭,也即是內卷和城市人口貧困化。
4.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全球化不是一個新概念,從最早的智人走出非洲,就開始了全球化歷程。絲綢之路就是全球化的一個縮影。在古代,每次戰爭擴展伴隨物資文化的交流擴散,都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我們目前說的的全球化更多指的是進入現代 社會 ,全球更加緊密的商品,資本,人才,信息全球范圍流動。
商品流動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地方保護主義。打開商品交易的大門並不容易。修長城除了阻擋游牧民族入侵,也有禁止貿易的目的。鴉片戰爭也是為了打開大門,結果就是開了很多貿易港口。世界貿易組織,一帶一路,都是為了促進商品的自由流動。特朗普貿易保護主義也在在阻礙商品流動。
人才流動也全球化的一部分。唐朝,日本派遣唐使到大唐學習,隨後這些人回到日本,參照唐朝的文字,制度,建築等,開始改造日本。近代,清朝官辦留美幼童到美國學習,雖然學習時間短暫,到依舊很多人為國家做貢獻,比如近代修鐵路的詹天佑。
一部近代中國史,就是伴隨著留學生改造就中國的 歷史 。解放前,留學生主要去四個地方:日本,美國,歐洲,蘇聯。共產黨和國民黨很多領導都有留學經歷,他們帶來可先進的理念和豐富的人際關系。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全球化進程加快。改革開放進入快車道。托福,雅思,GRE等進入我國,留學熱潮進入新階段。新東方等培訓機構蔚然成風。全民英語熱開始了。到目前已經持續40多年。
還有生活方式和理念的流動,新文明和古老的信念在碰撞。清朝滅亡,在新浪潮的推動下辮子,裹小腳被拋棄。新中國成立後,娼妓,納妾,封建迷信等都被廢除,真正的敢叫日月換新天。
另外一個浪潮是民主思想在時間范圍內傳播和實行。但事實證明,民主不是萬能的。西方 社會 把民主萬能理由,讓別國屈服或照搬,本身就是對民主的踐踏。
跨國婚姻也是全球化的產物,是民族融合的一種方式。在中國 歷史 上,每一次戰亂就會有民族融合。漢朝滅亡,分裂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期間五胡十六國,互相通婚,是民族大融合的催化劑。最後統一全國的楊堅一半血統來自胡人,包括後來的李唐也一樣。
5. 信息化 Informatization
信息就是消息,古代打仗傳遞信息的狼煙烽火和日常通信的驛站。幾千年了人類通信功能沒有很大的進步。
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經歷了5個階段。
第1 階段:人力,馬拉松就是跑步送信
第2 階段:畜力,主要是馬
第3 階段:機械力,火車,飛機,自行車
第4 階段:有線電話
第5 階段: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
前三個階段都是文字信息,這個階段因為不能見面,產生了大量的相思文學作品,一別就一年或多年,甚至一生。父母思念遠游的孩子,妻子掛念遠方的丈夫,情人互相惦記。多少愛恨情仇散落在唐詩宋詞中。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
直到貝爾發明了電話,實現了遠距離的即時交流。到後來互聯網橫空出世,徹底顛覆了以前的認知和溝通方式。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的交流更加方便,每個人隨時都在線,溝通變得如此簡單,而且有視頻,徹底解決了看不到人的問題。但人也困在信息中。
除了個人的溝通方式,大眾傳媒在現在 社會 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功能。書是一種傳遞知識信息的的古老方式。但在古代,識字讀書的人畢竟少數,說書人就這樣產生了。後歐洲產生了報紙,提供最新的消息,幫助人們作決策。
再後來廣播誕生,把說書這件事變得更加專業,它可以覆蓋更遠的地方和更多人群,隨後主持人產生了。在後來就是電視誕生,從黑白到彩色電視,為人們打開了看世界的新方式。可以看到地球另一半人的生活和大千世界,對世界的感知變得豐富多彩。隨之而來的是電視工業的誕生。
電視新聞,連續劇,電視廣告等,塑造我們對 社會 的理解。經常出現在電視上的人也就成為名人,成為模仿和追捧對象。偶像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記。
尾聲
工業化,城市化,商業化,全球化,信息化,這個五個方面是非常宏大的話題,滲透到 社會 的各個角落,影響著我們每天的生活。如何處理它們的影響和關系也是當代全球 社會 治理的核心,如貿易問題,信息泄露,難民問題,環境問題等等。
願2022一切順利。
⑼ 人們應該怎樣面對工業化和城市化
我國是農業大國!更是人口大國!人均土地很少!而且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很低!因此,城市化有待加快!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是以工業化為基礎的,所以,應該以工業化促進城市化,以城市化帶動工業化!
⑽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好處和壞處
帶來的好處:
生活節奏加快,生活質量提高;
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時,為第三產業奠定了基礎;
使得工業社會逐步向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邁進。
弊端:
就業壓力變大,失業人口增多;
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交通壓力變大,道路堵塞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