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一五計劃期間重工業部門有哪些快速發展
"一五「計劃的主要成就
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7年,除個別產品外,「一五「計劃的各項指標大都大幅度超額實現,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
1953——1957年,汽車製造業、飛機製造業等一些現代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獨立的工業體系已初步建成,工業布局也有所改善。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國家不但加強了原有的交通路線,而且開始了大量新線路的建設,大大促進了全國的物資交流和經濟發展。
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近30000千米,比1952年增長約22%,新建了寶成、鷹夏等工程極為艱巨的鐵路線路。
「一五「期間,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地區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川藏公路從1950年4月開始,經過11萬軍民的艱苦奮戰,北線於1954年12月正式通車。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極大地便利了長江南北地交通。
通過「一五」計劃,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地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基礎,也為以後地國家經濟建設積累了經驗。
㈡ 工廠生產車間如何提高生產效率
生產效率是每個企業領導都重點關注的問題,同時也是企業是否能夠盈利所在,因此實施TPM管理對企業的生產效率進行效率化改善是十分有必要的,TPM管理生產效率化改善活動有:提高生產量與減少投入量的活動和提高產品品質活動。
提高生產量與減少投入量的活動
設備效率化活動
開展設備效率化活動是改善生產效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提高生產量和減少投入量的活動,可以最大可能地減少中間過程出現的廢品,保證獲得最大的產出。設備效率化活動的核心是提高設備的效率,使設備在單位時間內產量最大化。
人的效率化活動
人的效率化活動主要考慮如何提高工作人員的效率。一般來說,我們可以通過提案改善制度,使員工不斷改進作業方法和手段,提升個人的工作效率。此外,通過設備的改進與工業技術水平的改善,也可以提升人均生產台數或生產量。人的效率化活動也可以通過實現自動化,減少多餘人員來實現。
計劃及管理效率化活動
計劃與管理效率化的活動是指通過合理的生產計劃、調度以及原材料的采購工作,保證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5S活動的開展正是為了消除不合理的生產計劃與調度。只有加強與客戶的溝通,了解客戶的需求趨勢,才能根據需求制定企業的生產計劃,將物流方面的損耗降到最小。
材料、能源投入效率化活動
開展材料、能源投入效率化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生產過程中材料、工具、能源等的投入量,將它們的損耗降低到最少,從而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5S或提案改善活動的展開,正是為了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前提下,實現材料、能源投入效率化。
提高產品品質活動
開展提高產品品質的活動,是為了提高產品品質的穩定性,減少生產過程中不良品的產生,減少由於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的返工及修理損耗,從而達到提高生產量和產品質量的目的,同時也間接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為企業帶來直接的物質效益。
有些企業經常片面強調產量的高低,認為產品生產得越多,能夠獲得的收益就越高,而不採取有效措施減少中間過程的不良。這些企業往往會忽視產品品質的穩定性,使得生產出的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最終受到市場的拒絕,給企業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產品品質是企業的生命,重視產品品質的穩定性顯得尤為重要。
改善的著眼點和效果
企業從事改善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與降低成本。改善活動應該從減少設備的效率損耗、人工損耗、管理損耗、不良品的產出、材料能源的損耗等角度出發,有針對性地實施解決方案,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改善效果。
影響企業的生產效率的因素有很多,產品原材料、人力資源、產品品質等都影響著企業的生產效率,只有實施TPM管理對這些因素進行改善,從而在綜合上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㈢ 重工業怎麼做有效的精益生產
重工業想要有效的精益生產可以用專業的工具,vioovi的ECRS工時分析軟體就不錯,這個軟體可以對產線的各個部位進行分析,找出目前的不足和缺陷,然後對症下葯,做出改善,通過用這個軟體就能夠將產線管理的更加標准化,提高產量,幫助企業精益生產。具體可以在網路找他們的官網了解。
㈣ 新產品量產初期產能如何快速提升
「其瓶頸工位的周期時間能達到標准產能要求,但生產線堆積嚴重」如果瓶頸工位的產能能滿足需求,但產線還堆積嚴重是否工序間的平衡出了問題?另外不知樓主是否有這一層意思:「目前瓶頸工序的作業是能達到標准產能要求,但卻滿足不了實際的出貨要求,除非增加人否則產線就堆積嚴重」?如果是這樣的話,在瓶頸工序必須改善作業手法,實行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生產,從治具上去做考慮。
㈤ 如何才能夠提高流水線的生產效率
流水線又稱為裝配線一種工業上的生產方式,指每一個生產單位只專注處理某一個片段的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及產量;按照流水線的輸送方式大體可以分為:皮帶流水裝配線、板鏈線、倍速鏈、插件線、網帶線、懸掛線及滾筒流水線這七類流水線。一般包括牽引件、承載構件、驅動裝置、漲緊裝置、改向裝置和支承件等組成。流水線可擴展性高,可按需求設計輸送量,輸送速度,裝配工位,輔助部件(包括快速接頭、風扇,電燈,插座,工藝看板,置物台,24V電源,風批等,因此廣受企業歡迎;流水線是人和機器的有效組合,最充分體現設備的靈活性,它將輸送系統、隨行夾具和在線專機、檢測設備有機的組合,以滿足多品種產品的輸送要求。輸送線的傳輸方式有同步傳輸的/(強制式),也可以是非同步傳輸/(柔性式),根據配置的選擇,可以實現裝配和輸送的要求。輸送線在企業的批量生產中不可或缺.流水線在工業生產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優化流水線直接關系著產品的質量和生產的效率,因此成為企業不得不關注的話題。1、優化流水線第一站的作業時間, 及多久放一片板子, 此為滿足生產計劃量所必須的投入cycle時間。但在實際上,瓶頸站的作業時間必然大於第一站, 第一站一定不是瓶頸站, 所以第一站不一定會完全依要求的cycle時間去投入, 因為瓶頸站已拖慢他的速度, 故從管理的角度來看, 要確實要求第一站作業者依規定速度投入。流水線的輸送帶速度也可反推算出日產量, 下面為輸送帶速度的公式:輸送帶的pitch時間 = 整日的上班時間/日產量*(1+不良率)輸送帶的速度= 記號間隔距離 /輸送帶的pitch時間所謂記號間隔距離, 在流水線的皮帶上所做的記號間的距離, 希望作業者依記號流經的速度完成作業並放置在皮帶線上; 但煉條線並沒有做記號, 就以板子的長度當做記號間隔距離。為何要用輸送帶? 除了運送物品外, 還有半強製作業者依計劃完成作業的功能, 但不是一味地加快去試試看, 而應依上述公式去計算求得。2、觀察流水線上哪一站是瓶頸站:(1)永遠忙個不停的站;(2)老是將板子往後拉的站;(3)從該站開始, 原本一片接著一片的板子, 中間出現了間隔。上面三點是目視就可察覺的, 再來就是用秒錶量, 作業時間是所有站中最長的。瓶頸站的作業時間就變成了整條流水線實際產出的cycle時間, 而日產量公式如下:日產量 = 實整日的上班時間/際cycle時間故現場幹部只要減少其作業時間, 就可明顯提升產量, 如將零件拿一些給別站做、使用治工具以節省動作、改善作業域的配置等等。但在解決瓶頸站後, 可能會出現新的瓶頸站, 所以又要對此新的瓶頸站進行改善, 因此持續盯著瓶頸站改善, 整條流水線的效率就會日日提升。3、觀察流水線最後一站收板子的cycle時間, 也就是實際產出的cycle時間, 這站的cycle時間必相等於瓶頸站。從這站可推算出這條流水線線的效率如何, 公式如下:效率 = 投入cycle時間/實際cycle時間 = 第一站的作業時間/最後一站的作業時間當然也可用瓶頸站的作業時間來算, 不過觀察最後一站總是較簡單、實際。在流水線上的在製品數量就等於:( 最後一站的作業時間 - 第一站的作業時間 ) * (整日的上班時間/最後一站的作業時間)4、稼動率的觀察稼動率 = 在作業的時間 / 整日的上班時間所謂稼動就是流水線上有效的工作, 作業者坐在位子上並不表示他有在工作, 有在工作才能做出產品來, 所以要觀察作業者在作業的時間。但在實際上, 不可能全天對每個作業者進行測量, 所以有種工作抽查的手法來模擬測量, 其實說穿了就是不時去看作業者在做什麼。5、流水線作業者坐在位子上並不表示他有認真在工作, 所以最後就是觀察每一個作業者的作業速度, 速度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 光從目視很難來比較跟量化, 所以在心裡建立起一個標准速度, 快過它就算好, 動作精簡、固定而有節奏地進行, 往往有較好的作業速度, 反之不佳, 如此來觀察就比較簡單。流水線作業不過不是快就是好, 其動作必須是有附加價值的, 所以還要看其動作是否簡單扼要, 所以要求動作經濟原則的觀念, 簡單地說, 人類手部的動作可分為移動、握取、放開、前置、組立、使用、分解, 還有一種心理的精神作用, 其中嚴格來說只有兩種動作有附加價值: 組立、使用, 所以在能滿足生產要求的條件下, 盡量排除或簡化其它的動作。其原則如下:1、移動: 使物料自動到達所要的位置、縮短移動距離、減少需移動物品的重量、移動路徑周圍避免有東西會妨礙移動、讓料盒斜置以縮短繞過邊緣的距離等。2、握取: 料盒裡的物料盡可能整齊排放, 不要雜亂堆積、不方便拿取的東西能先預留握取的空間等。3、前置: 同握取一樣, 料盒裡的物料盡可整齊排放, 不要雜亂堆積等。4、組立: 以治工具代替手作業等。5、使用: 使機械全自動化等。6、精神作用: 利用機械取代人為判斷、減少作業者目光的移動等。流水線安裝注意事項:流水線的平面設計應當保證零件的運輸路線最短,生產工人操作方便,輔助服務部門工作便利,最有效地利用生產面積,並考慮流水線安裝之間的相互銜接。為滿足這些要求,在流水線平面布置時應考慮流水線的形式、流水線安裝工作地的排列方法等問題。流水線安裝時工作地的排列要符合工藝路線,當工序具有兩個以上工作地時,要考慮同一工序工作地的排列方法。一般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偶數個同類工作地時,要考慮採用雙列布置,將它們分列在運輸路線的兩例。但當一個工人看管多台設備時,要考慮使工人移動的距離盡可能短。
㈥ 歷史題 材料一(建國初期)我國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這種落後的經濟狀況只能靠優先發展
1、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已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我國的工業水平很低 工業基礎薄弱,且門類不全,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 重點發展重工業。 一五計劃
2、土改和一五計劃地催動作用以及人民群眾的干勁
3、不屬實 大躍進
4、我們要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 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
㈦ 化工企業實現技術創新.提高年產量.等一系列管理措施的文章
(一)、我國化工企業的整體優勢
首先,我國的化工企業從整體上看,其生產能力和產量基數較大,有10餘種主要化工產品產量均居世界前例。如合成氨、化肥、電石居世界第一位;硫酸、農葯、純鹼、染料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燒鹼產量居世界第三位;硫鐵礦、磷礦、磷肥、醋酸、塗料、輪胎等也位居較前列。入世後,具有產品產量和生產能力的競爭優勢。
其次,我國化工企業的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由於我國大部分化工產品的開發費用較少,加之國內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相對價廉,因此,一些產品的生產成本較低。入世後,具有產品成本的競爭優勢。
再次,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化工產品的市場潛力巨大。入世後,還具有市場本地化的優勢。
(二)、我國化工企業的個體優勢
1、我國的大磷肥裝置企業在提高開工率和解決債務負擔後了,成本與進口產品成本相當,入世後具有一定的競爭能力;中小型磷肥裝置企業雖然成本偏高,但由於符合國情,具有地域上的優勢,入世後對進口產品也具有一定的抵禦能力。
2、我國純鹼的生產能力及產量較大,合成鹼的生產規模和技術裝備水平屬世界先進水平。入世後,純鹼行業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3、我國塗料企業的總體生產能力較大,市場化經營較早,加之塗料產品具有不便於長途運輸的特點,其本地化要求較強。因此,入世後不會給我國的塗料生產企業帶來很大的沖擊,相反會有利於塗料用原材料和產品質量的提高。
二、入世給我國化工企業帶來的沖擊
入世給化工企業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將給我國的化工企業帶來較大的沖擊。
(一)、我國化工企業的綜合劣勢
我國化工企業的生產技術普遍較落後,生產規模小而散,資本實力不足,科研開發創新能力較弱,營銷網路尚未完全建立。入世後,按照世貿規則,市場資源都將「一體化」,外商在國內享有國民待遇,國內化工企業將失去生產成本上的優勢。而在產品質量、科研開發和人才競爭方面將顯露出國內化工企業的競爭劣勢。同時,市場開放、關稅降低和取消非關稅壁壘措施等,將徹底改變我國化工企業的現行營銷網路體系,一些目前受到國家政策保護、對資金和技術依賴性較強的化工企業將面臨較大的沖擊。
2. 企業管理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
21 世紀的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知識經濟有別於以土地、勞動資源為基礎的農業經濟和以能源、原材料為基礎的工業經濟。它以智力資源、無形資產為第一配置要素,以科學知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進作動力,以導致科技與經濟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為主要特徵。知識經濟的興起,將對我國企業管理提出嚴峻的挑戰。知識經濟是一種信息化經濟,它要求企業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對信息技術的投入和應用,在經營決策上注重掌握和運用決策支持系統,在作業流程上進行重新安排或徹底更新;知識經濟是一種網路化經濟,它要求企業減少管理層次,加快信息傳遞和反饋速度提高管理效率;知識經濟是一種智力支撐型經濟,要它求企業管理人員盡快轉變思維方式,更新知識結構,在管理思想上從重視物的管理轉向以人為本的管理,並提高企業人員的學習能力;知識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它要求人們重新審視企業與社會的關系,重視環境管理。總之,知識經濟必然要求企業管理在各個方面推進變革和創新
3. 企業管理創新是加入wto 的要求
我國加入wto 這樣一個以市場經濟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經濟組織,符合我們的前進方向和長遠利益。加入wto 會給我國企業的管理帶來諸多機遇,因為加入wto 使我國企業更加深入地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有了更多、更廣泛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合作的機會,能夠更為直接地引進、借鑒和學習國際上先進的管理理論、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從而給國內企業帶來嶄新的管理視角和發展思路,推動我國企業管理的創新進程,縮小與國際先進管理水平的差距。同時,加入wto 預示著我國企業在經濟運行規則上的國際統一化,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加快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步伐,進一步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對資源的控制和對產業的壟斷,直至政府完全退出一般性競爭市場,這將為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完全獨立自主地進行經營和管理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當然,wto 這誘人的橄欖枝並非「免費的午餐」,它也會給我國企業管理帶來嚴峻的挑戰,因為加入wto 預示著我國將進一步開放市場,進一步降低關稅,進一步減少非關稅壁壘,使外商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投資領域進一步拓寬,投資主體更趨跨國化,投資方式更趨多樣化;預示著更多的外國商品和服務將湧入國門,從而導致中國市場競爭加劇,原有的市場份額將重新分配;預示著外國資本和跨國公司將通過華 人力資源
二、企業管理創新的領域和內容管理創新需要合適的切入點。管理創新只有在關鍵的領域進行改革與突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新形勢下企業管理創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疇?
三、促進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的戰略措施
企業管理創新涉及企業各個方面的工作,需要協調運作,特別是需要針對薄弱環節,圍繞新形勢提出的各項要求進行。
1. 轉變觀念,把管理創新作為企業經營戰略
思想觀念的陳舊和落後是企業管理創新的最大障礙。許多企業領導還沒有形成現代企業管理的意識,沒有認識到現代管理模式對企業效益的巨大作用。「中國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顯示,以「創新」作為企業家精神核心者為47. 7 %;各項創新中最困難的是「觀念創新」者,達42. 7 %。因此,企業領導要切實認識到管理創新在當前經濟競爭形勢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樹立「科學管理—興國之道」的思想,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更新我國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戰略布置,增強集約化經營意識,從戰略的高度去推動企業的管理創新。
2. 建立有效機制,培育 職業 化的企業家伍
創新經濟學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企業家是最具有創新能力和影響力的人,他們不墨守陳規,不遵循循環流轉的軌道,卻常常創造性地改變這種軌道。目前我國企業管理創新效率不佳與企業家缺乏不無關系。因此,要推動企業管理創新,必須注重企業家隊伍建設,培育和造就一個主導管理創新前沿和領導市場競爭潮流的「企業家階層」。在這方面,我們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在責、權、利一致的原則下,完善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建立一套科學、公正的考核、晉升體系,使經營者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經濟效益掛鉤。在幹部人事制度上,引進競爭機制,建立經營者人才市場,使企業家這種生產要素,通過市場機制合理配置。國家也要採取措施建立企業家人才交流市場、資格認定系統、繼續教育培訓機制等,以促進我國企業經營者職業化。
3. 構建創新文化,形成良好的管理創新氛圍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宗教為什麼能用一種近於鬆散的管理模式,綿延幾千年,靠的就是文化滲透。企業要實現管理創新,也需要靠文化滲透,需要建立一個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業文化。為此要培育企業強烈而持久的創新價值觀,形成強烈的創新認同感;構建企業管理創新的軟環境,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表彰創新英雄 人物 ,發揮榜樣積極作用;完善企業創新機制,形成強大的創新動力;設計創新文化禮儀以及創新文化網路,宣傳創新的價值觀念並以此感染員工。
4. 加快制度創新,以制度創新促進管理創新
管理創新與制度創新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互保證的關系。制度創新是解決企業資源市場配置的微觀機制問題,也就是說,通過制度創新使企業成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經濟細胞。管理創新是解決企業內部資源如何組合,使之盡可能多地產出的問題,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場的內部組織框架,形成產品開發活力、行為激勵體系及高效運作的機制。制度創新能為推進企業管理創新提供良好的基礎,增加推動力。因此企業管理創新必須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㈧ 兩次工業革命期間鋼鐵工業發展的原因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珍妮機的出現是棉紡織業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使紡織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機的發明,一般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之後,有更多的機器被發明出來並得以應用,在冶金、採煤等其他行業,也出現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
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顯著特點就是電力的廣泛應用,電動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具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迅速地改變著社會上生產與生活的面貌。由於使用電力,其他工業部門也快速發展起來,特別是鋼鐵行業的發展,使人類在材料領域告別了棉花時代,進入到鋼鐵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主要以重工業為主如機器製造工業,電力工業,化學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等.凱利,貝塞麥,托馬斯,馬丁和西門子等的煉鋼法,以及後來發明的電爐煉鋼法,使得鋼產量劇增.鋼產量的劇增,導致了其價格猛跌,便宜價格又導致了鋼鐵迅速在很多部門和領域代替了鐵,應用的范圍廣泛擴大.鋼鐵技術的進步,不但引起了原有的重工業如採煤業,機器製造業,鐵路運輸業等的飛躍發展,而且存進了其它以鋼鐵為原料的新興工業的發展,如電力工業,電器製造,化學工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和飛機製造業等.重工業很快地成為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重工業已經在世界工業中開始占據了主導地位.
㈨ 為什麼當年日本的重工業崛起那麼快
日本的重工業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經濟軍事化。自犬養內閣開始,對財政政策進行大轉變,大幅度擴大軍事支出,擴大公債發行量。從1931 年到1936 年間,歲出總額約擴大50%,即從14.77 億增至22.82 億日元。政府財政開支中,軍費1930 年佔28.4%,1931 年為30.8%,1932 年增至35.2%,以後均在38~40%。這些軍事負擔,都轉嫁到日本人民身上。內債總額增長近一倍(從47 億增至93 億),貨幣發行額及物價指數均約上升40%左右。1936年,每個日本人平均負擔內債90 多日元若連同外債則超過100 日元。當年全國國民收入約146 億日元,軍事支出約占國民收入的7.4%。
軍需的擴大,使以軍事為中心的重工業、化學工業得到畸形發展,工業結構亦發生重大變化。1929年重工業及化學工業只佔工業生總產值的30.28%,1933 年其比重開始超過輕工業,至1938 年達到54.8%。同期,輕工業所佔比重從35.1%下降到22.2%。重工業及化學工業的從業人員比重也大幅增加,從1929 年的23.7%增加到1939 年的53.6%。從20 世紀30 年代起,日本資本主義開始轉入重工業階段。
經濟軍事化過程中,日本政府把民間工業納入為軍需服務的軌道,扶植了一批以軍事工業為母體的新財閥,主要有: 「日產」康采恩, 「日窒」康采恩,大型電力化學森康采恩、「日曹」康采恩、「理研」康采恩和中島飛機康采恩等。老財閥資本雄厚,在基礎工業、輕工業、國內市場和出口貿易中久居壟斷。
與之相比,新財閥一般主要靠國家資本、專業銀行的支持,採用新技術,發展與軍事密切相關的機電、化學等新興工業,以及「開發」殖民地等辦法來追逐高額利潤。他們與軍部勢力,與殖民擴張政策的聯系更密切,形成軍閥與財閥的階級同盟。
經濟軍事化過程中,老財閥三井、三菱等也緊跟軍事形勢。在「九·一八」事變以前,加大了對造船、煤炭、制銅、飛機、鋼鐵、制鋁等部門的投資,並從軍需通貨膨脹中獲得巨額利潤。「九·一八」事變以後,老財閥迅速地把重點轉入軍需工業。1937 年,三井財閥總資本17.2 億,其中軍工投資3.25 億日元,其它老財閥資本總額中軍工投資以住友最低,但也佔14%,三菱最高佔26%。新財閥的資本總額中,軍工投資日產為50.7%、日窒為53.8%、日曹為93.4%、森為83.2%、理研為95.3%。
經過經濟軍事化,日本的軍事力量和裝備水平大大提高。至「七七」事變前,日軍各種炮的數量已超過了法國而接近於英美。日本資本主義從其形成伊始,就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其最大特點,就是以軍事為目的、靠戰爭而繁榮、從殖民地謀取利益,具有強烈的軍事侵略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