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來介紹下福建經濟
今年來,全省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省委八屆三次全會、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兩會」精神,在建設「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中實現了國民經濟的良好開局。初步核算(未經國家評估確認),一季度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867.67億元,增長13.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0.17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985.22億元,增長17.8%;第三產業增加值702.28億元,增長10.1%。
一、農業生產平穩運行。一季度,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4.8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8%,回落0.1個百分點。農、林、牧、漁業的產值分別為71.18億元、20.86億元、107.79億元和97.33億元,分別增長4.4%、8.5%、4.9%和1.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64億元,增長6.0%。植樹造林總面積154.7萬畝;食用菌總產量30.52萬噸,增長16.3%;肉蛋奶產量55.15萬噸,增長1.4%;水產品產量123.59萬噸,增長3.3%。
二、工業生產增速加快。一季度,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67.1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1%,增幅同比加快0.6個百分點。其中,重工業增長22.8%,加快3.3個百分點;輕工業增長17.3%,回落2.3個百分點。分產品看,鋼材和原煤產量分別增長16.1%和11.9%;罐頭、水泥和機制紙及紙板產量分別增長27.5%、21.8%和11.5%。經濟效益繼續提高,1-2月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67.88,比上年同期提高11.07個點;實現利潤80.81億元,同比增長19.2%。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42%,同比提高1.21個百分點。
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位回落。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5.8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1.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4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775.70億元,增長31.2%,回落8.7個百分點;農村投資90.11億元,增長32.2%,提高17.7個百分點。分產業看,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66.3%,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8.7%,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6.7%。房地產開發投資239.43億元,增長20.2%。商品房空置面積242.1萬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長2.2%,其中住宅空置面積75.53萬平方米,增長5.3%。龍岩、三明、南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7.6%、43.3%和42.4%,佔全省投資的比重(21%)比上年同期提高1.9個百分點。
四、市場銷售保持旺盛。一季度,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5.4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2個百分點。月均零售規模超過300億元,達315.16億元。分城鄉看,城市實現零售額629.06億元,增長23.2%,提高3.3個百分點;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316.41億元,增長14.7%,提高2.7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分別實現零售額105.32億元、709.29億元和116.16億元,分別增長11.0%、21.5%和22.5%。剔除價格因素,一季度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2.4%。
五、價格水平漲幅較高。一季度,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漲6.3%,漲幅同比擴大1.8個百分點,3月環比價格總水平下降1.2%。其中,城市上漲6.0%,農村上漲6.7%;消費品價格上漲8.6%,服務項目價格下降1.4%。分類別看,呈「五升三降」趨勢:食品、居住、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煙酒及用品分別上漲17.5%、7.5%、3.5%、2.3%和1.5%,衣著、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分別下降6.5%、6.0%和0.3%。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24.0%,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3.3%,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0.4%,漲幅同比分別擴大17.5個、3.1個和6.8個百分點。一季度,福州、廈門、泉州房屋銷售價格分別比上年同期上漲7.2%、6.5%和5.6%,與上年同期比,廈門、泉州分別回落0.7個和1.7個百分點,福州持平。
六、外經外貿發展良好。一季度,全省進出口總額194.9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5個百分點。其中,進口69.73億美元,增長37.4%,加快35.3個百分點;出口125.26億美元,增長22.9%,加快4.1個百分點。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55.53億美元。按驗資口徑和歷史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分別為15.03億美元和24.82億美元,增長30.0%和19.3%。
七、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增長。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64.06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增幅低於上年同期1.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658.52元,同比增加207.55元,增長14.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1%,增幅高於上年同期1.2個百分點。全省在崗職工季平均工資5600元,增長11.3%。
八、財政金融穩健運行。一季度,全省財政總收入404.6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0%。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223.28億元,增長26.3%;上劃中央收入181.33億元,增長25.6%。全省財政支出191.69億元,增長24.7%。截止3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1103.57億元,增長14.0%;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9067.38億元,增長21.3%。
當前經濟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是,經濟結構調整任務較重,節能減排壓力較大,物價上漲幅度過快等。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好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各項工作部署,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② 福建省是發展重工業城市還是輕工
優先發展重工業,與輕工業經濟比例失調。 大力發展集體農業,無償調用,滿足發展工業對資本和原料的需要。 嚴重的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挫傷了人民勞動積極性。
③ 福建未來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建國以來中央投資最少的省份,不怪中央,只怪台灣 。但是福建的失誤在於沒有借力打力,既然台海備戰,就要向中央申請把高速公路修成全國最密集並且可以起降大型飛機,修三千公里的高速公路,台灣怎麼轟炸也炸不完;既然要挖防空洞,不如把福州廈門的地鐵建成全國最好最密集,平時的地鐵是市政交通,戰時就是巨大的防空洞。這叫戰備經濟,越是准備打仗就越要發展這些基礎設施。高舉戰備經濟的口號,可以大力發展基礎設施。 如果和平統一,更加要發展經濟,增強台灣同胞向心力。海峽西岸經濟區說的就是這個事情。 福建只有三千多萬人口,九個地級城市有六個沿海,佔三分之二,為全國第一,並且幾乎每個沿海地級市都可以建立深水港口,這巨大的天然優勢。 福州的城市面積和人口都太少,不象大城市;閩江的河港應該轉移到海港,這個事情已經開始了,還要加快。 廈門的外表很好,但經濟實力也不強,且為賴氏所連累。最好的辦法是建成江西湖南的進出口貿易出海口、南方的旅遊度假中心;現在台灣的很多大學都招生不足而虧損,可以吸引他們在廈門設立分校,發展高校經濟和科教產業。寧德的海岸線那麼長,也浪費了;泉州應該發展到全省第三位的城市,要主要面向海洋發展軟性產業,泉港區當年也是東方的大港啊,現在不知道萎縮成怎麼樣了;莆田面積最小,區位優勢也很好,最近發展太慢了。漳州的石化產業是個大突破,現在可以多吸引外資企業投資輕工業,即使打仗損失也沒關系。 南三龍都不沿海,但森林覆蓋率很高,真正的氧吧。應該發展成二線的戰備基地,也是戰時經濟的重要後備力量。首先應把到江西的鐵路和高速公路修好。備戰和賺錢其實並不矛盾,可以相互促進。 杭福深高鐵正在加快修建,夾在兩條三角褲中間的這個省,還有曾任人事部長的書記,和南北兩個三角州的關系也將決定今後的發展方向。廣東模式、溫州模式、蘇州模式都不可照搬,但都可以部分借鑒。 偷渡是個好事,關鍵是偷渡出去的福建人要能象溫州人那樣發財,不能讓國外滿大街小巷都是亂竄的福州仔。 台灣的事情,福建不要再抱怨,這個事情不是福建能決定的;福建的中心就是立足現實謀發展。
④ 福建主要工業是什麼
以前是鋼鐵、紡織(三明);
現在是石化(湄洲灣南岸的福建煉油廠);
鞋廠也很多,不過帶有手工性質,無法跟石化比。
⑤ 福建經濟發展如何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是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改革開放以來,福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66.37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5241億元,年均增長12.9%,高出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約3個百分點,在全國的位次由原來的22位上升到第11位。人均GDP年均增長11.2%,在全國的位次由原來的第23位上升到第7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省財政實力不斷增強,連續18年實現財政收支平衡, 2003年全省財政總收入552.7億元為1978年的30多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507.87億元。情況表明,福建已經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
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1978年的36:42.5:21.5調整到2003年的13.5:47.6:38.9。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較大成效,高優農業不斷發展,食用菌、茶葉、水果、蔬菜、烤煙、花卉等經濟作物已發展成為我省農業的優勢產業;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大,一大批龍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水產品深加工發展迅速;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成為福建農業發展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90多萬畝,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達到245個,種植面積近80萬畝。工業經濟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2003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149.9億元,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4.1%,拉動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2個百分點。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和石油化工成為新興的三大主導產業,2003年實現產值2355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7.4%;以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東南汽車、波音飛機維修公司、廈門金龍客車、廈門重工為龍頭的產業集群迅速崛起,成為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柱;依託福州、廈門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五個省級高新區的建設,以戴爾、冠捷、中華映管、實達、新大陸、榕基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企業組成了從福州到廈門的沿海IT產業集群。服裝、紡織、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依然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朝著促進產業升級、上下游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發展。第三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2003年實現增加值2040.61億元,積極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先進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旅遊休閑、郵電通訊、現代物流、社區服務、文化教育等服務業異軍突起。
三是外向型經濟加快發展。對外經貿規模不斷擴大,2003年全省進出口總額達到353.35億美元,居全國第7位,其中出口211.4億美元,進口141.95億美元;出口商品結構趨向優化,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明顯提高,2003年機電產品出口達91.68億美元,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增長43.3%,今年一季度外貿出口61.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1%;出口市場日益多元化,在鞏固發展美國、日本、歐盟、港澳四大出口市場的同時,東盟、俄羅斯、澳洲、拉美等出口市場也出現快速增長的趨勢。由於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發展態勢,福建成為國際投資者關注的熱點地區之一。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60多家在福建投資了近90個項目,其中包括柯達、波音、通用電氣、戴爾、松下、西門子、諾基亞等著名跨國公司。至2003年底,福建累計批准外商投資項目3.3萬個,實際利用外資400多億美元,在各省區中排名第三。2003年全省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274項,實際利用外資49.93億美元,增長17.5%。利用外資的領域不斷拓寬,從一般的加工領域,逐步拓展至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高新技術以及其他第三產業領域;外商投資方式也日趨多樣化,從以「三來一補」為主,發展到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外商獨資、合作開發等多種直接投資方式,政府貸款、國際銀團貸款、出口信貸、對外發行債券、海外上市等多種籌資形式。福建每年還舉辦9?8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6?18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5?18中國(福州)海峽經貿交易會等一系列招商引資活動,搭建合作平台,促進國際經貿合作,吸引大批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拓展合作領域。
⑥ 為什麼近些年來福建經濟發展迅速
廣東的經濟腹地是廣西、江西、湖南、以及水陸交通日趨發達的海南島。關鍵是廣東毗鄰港澳,---港澳是中國與世界交流的窗口,廣東真正意思上與國際接軌,與世界對話。浙江自古就是佔全國賦稅三分之一的江浙富地。江浙自古就密不可分。歷史基礎雄厚。現在更是依靠強大的上海,為自身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浙江是長三角、滬寧杭經濟圈的重要參與者。浙江的「老大」----上海,是全國第一大城市。而其親密夥伴---江蘇,有什麼好事,總是惦記著它。
福建的腹地撇去粵東與浙江南部,充其量只有江西,而且在越靠近江西的地方就越窮,江西本來就是有名的窮省,根本起不了相互提攜的作用。福建的工業基礎不夠扎實,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另外,福建缺乏與廣東、浙江在經濟上的來往。
招商引資方面。
廣東地處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吸收的外資一直高居國內榜首。浙江在招商引資方面得益於得天獨厚的長三角的強大輻射。福建的引進資金絕大多數是近年來興起的台商投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單一性的經濟和缺乏多元化的國際競爭,使得福建在外資引進方面遠遠落後與粵浙兩地。另外,受目前台海關系的影響,在某些方面,台商投資還未能完全放開手腳。政治上的分歧掣肘著經濟的發展。
在國際經濟浪潮沖擊的大背景下,金融與證券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目前,中國大陸只有兩個證券交易所,深圳就佔了一個;另一個在上海,離浙江較之福建,更有親緣感和促進作用。 改革開放,深圳在特區時代贏得了發展的先機。
⑦ 福建省發展造紙工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造紙工業主要是水的問題,水污染!
⑧ 試分析福建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並就如何補充發揮這些有利條件談談自
二、福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有利條件
福建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福建把拓展與台灣、香港、澳門等地的經濟合作關系作為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主攻方向,閩、澳、台經貿關系日益密切,為在對外開放中不斷尋找優勢謀發展,有必要對其山海資源、區位、政策、人文等獨特優勢進行深入分析,以加強與台澳等地的經濟合作與發展。
1、山海資源優勢。
福建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以山海資源優勢而著稱,其中不少資源的總量在全國居重要位置,比較突出的是森林資源、海洋資源、水資源、以非金屬礦為代表的礦產資源等。
首先是山地資源優勢。福建雖然耕地資源不足,糧食不能自給,但還有相當數量的茶山、果園、林地及宜農荒地,福建生產的亞熱帶經濟作物、水果等名優特農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著很強的競爭力。福建全省森林面積735.37萬頃,森林覆蓋率達60.5%,居全國第一位(台灣省除外);人均森林面積0.22公頃,是全國人均森林面積的2倍多。福建的植物種類多達3000多種,林種以用材林為主,有松、杉、毛竹等竹木1000多種,山林、葯材資源豐富。福建物產富饒,共發現煤、鐵、銅、鉛、鋁、錳、鈦等礦產116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種的70%;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76種,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礦種的51%,其中能源礦產3種,金屬礦產34種,非金屬礦產46種,水氣礦產2種。探明各類礦床730種,其中大型礦床60處,中型礦床106處。福建非金屬礦產資源優勢突出,其中型砂、水泥用標准砂、葉臘石、高嶺土、花岩石、螢石等21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5位。 其次是海洋資源優勢。福建的海洋港口優勢在全國數一數二。全省有大小港灣125個,其中較大港灣22處,可建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00多個。全國可建5萬噸以上泊位的港灣共34個,福建就佔了6個(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港),其中三都澳、湄洲灣堪稱世界一流的天然良港,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由於福建地處亞熱帶,海洋給福建帶來了無窮的海產資源。全省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比陸地面積還大12.4%;全省近海漁場面積12.5萬平方公里,其中適合發展海水養殖的淺海灘塗面積達300多萬畝,人均可養海面是全國人均的21倍。這些條件使福建成為中國的水產大省,目前全省水產品產量、人均水產品佔有量、魚蝦貝藻的種類和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沿海魚類約745種,佔全國海洋魚類總數的一半,其中黃魚、石斑魚、對蝦、龍蝦、牡蠣、紫菜等海產品,均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此外,全省的海洋礦產資源、海洋能資源等也十分豐富,如沿海潮汐能可開發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以上,佔全國的49%。
第三,福建水力資源和水資源豐富。福建河流眾多,共有29個水系、664條河流,內河總長度達1.36萬公里,較大的有閩江、九龍江、晉江、汀江和木蘭溪,河網密度之大,全國少見。福建地處豐水帶,地表水資源總量1168.7億立方米,居全國第7位;人均水資源約為44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資源的1.7倍。已利用水資源近200億立方米,工農業生產用水和居民用水十分充足。福建的河流由於源短流急,河床落差大,所以水力資源豐富。全省沿海可利用的潮水面積約3000多平方公里,可開發的潮汐能蘊藏量在1000萬千瓦以上,年可發電量約280億千瓦時,為國內潮汐能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據省水電部門資料,全省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046萬千瓦,年可發電量916億千瓦時,其中可開發的、裝機容量在500千瓦以上水力地點10000處,總容量705萬千瓦,年可發電量320億千瓦時,居華東首位。福建地下水資源也很豐富,已發現的溫泉有100多處。
2、區位優勢與人文優勢。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面對台灣海峽,福建與台灣一水之隔,相距最近,福州至基隆港航程僅149海里,廈門至高雄港僅165海里,朝發夕至。福建與東南亞相距不遠,是全國著名僑鄉,有800多萬華僑和華裔旅居海外,其中絕大部分分布在東南亞各國。這種區位條件,對福建的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及加強與「三胞」聯系,十分有利。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迅速發展,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成為當今中國經濟最活躍、最具發展潛力的兩個區域。福建位於這兩大經濟圈的結合部,其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兩大區域的輻射和帶動。閩優越條件。經濟要素的集中已逐漸形成了一條開放的﹑先行發展的經濟增長帶,成為全省優勢最為明顯、來實現直接「三通」來看,目前台灣民間和工商業界普遍認為位於福建閩東南地區的廈門和福州兩港將成為兩岸直航的首選地點,這對於福建來說是充分發揮對台區位優勢的機遇與挑戰。
⑨ 福建省都有幾個工業區規模較大的是哪些
福建省是一個大省,而且還是一個經濟GDP比較高的一個大省。福建省有七個工業區。這七個工業區的規模都是非常大的,沒有上下之分。三、我們要珍惜這個美好的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全面發展,特別是東部靠海的幾個省份為主要發展的非常迅速,其中福建省就是這靠海的城市。我們生活在這個美好時代,要感謝這個時代帶給我們便利。在這個吃得飽,住的好,穿的暖的時候,我們要感謝政府,感謝組織。要感謝人民的共同奮斗。福建省一年比一年好,我們生在福建感覺到非常好。
⑩ 福建省機電工業基礎優勢有哪些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的設備都是將機械技術、電氣技術高度集合而成的,一旦設備出現故障,很難區分是機械故障還是電氣故障,因此,企業需要大量的能在現場處理設備故障的,既懂機械、又懂電氣得應用人才,在設備安裝、維護、保養等,都需要機電專業的人才。目前,我國以傳統機電工業為代表的製造業,正經歷著兩種變革,一是機電工業生產率的提高,從傳統的依靠機械為主的方 式向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柔性、集成自動化生產為主的方式轉變;二是機電工業的產品,從過去機械與電子彼此獨立,向彼此高度融合,滲入多種高薪技術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發展,相應的機電行業的技術人員,管理幹部和第一線生產技術工人都必須迅速適應這種變革和需求。近幾年來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大型國有企業等對機電專業人才有大量的需求,該專業行業前景是非常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