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培養工業經濟新增長點

如何培養工業經濟新增長點

發布時間:2022-02-13 22:05:21

A. 如何發展創新西藏文化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提高西藏地區的產業競爭力

B. 新經濟增長點的培育的路徑選擇

一、培植新增長點的潛力和優勢
資本實力。經濟的蛋糕做大了,創新的底氣才充足。尤其是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後,創新動力明顯增強,新增長點處於加速孕育和擴展的過程。諸暨處於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的後工業化時期,塊狀經濟已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更大的逐利慾望和擴張需求,推動現階段產業結構的更新和演變,引發區域經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為培植新經濟增長點提供了機會和動力。
科技基礎。諸暨的科技綜合實力居全省第七位。日前通過對科技創新能力、新技術產業化能力、城市品牌創新能力等各項指標的綜合評價,諸暨已位居全國縣級市創新能力第五位。人才資源、企業研發經費、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逐年提高,加速了信息、產業、人才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為培植新經濟增長點提供了科技支持。
宏觀背景。從政策導向看,中央在採取適度從緊政策的同時,仍將對國家的鼓勵類產業進行政策扶持,尤其是加大了對生產性服務業、高技術產業、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文化產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以進一步激發市場潛能,優化產業結構,為培植新經濟增長點提供政策支持。諸暨作為改革的先行區和經濟發展的前沿地帶,將更多更快地把握到政策和環境帶來的機遇。
二、培植新增長點的理念和思路
善於彰顯特色,尋求增長突破。諸暨有形資源的約束已觸及天花板,傳統以資源依賴型為主的增長方式產生的邊際效益呈遞減趨勢。要立足市情,充分激活區域位置優越、塊狀特色明顯、人力資源豐富、市場機制完善、文化底蘊深厚等方面沉寂的無形資源,通過整合提升,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區域特色產業體系。尤其要順應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發展趨勢,注重挖掘名人、名勝、名居、名品等具備典型區域人文品牌特徵的資源優勢,積極培育與文化大市相對應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從中尋求新的經濟元素和商業契機。
善於「無中生有」,激發增長潛能。新一輪經濟發展亟待新的產業來支撐。而諸暨在選擇產業發展模式上恰恰具備了多宜性和可塑性。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同時,學會「先吃螃蟹」,以發散的思維、務實的態度和大膽的實踐實現「騰籠換鳥」。改革開放初期,浦江沒有水晶產業,義烏沒有小商品城,德清沒有鋼琴製造業,崑山沒有電子信息產業,諸暨也沒有電腦刺綉機和環保基地,如果當初只是一味沿襲原有產業板塊和增長慣性,就可能錯失良機。當然,尋求新的增長點不等同於好高騖遠,盲目效仿,要依據產業基礎和發展的可能性來進行大膽地選擇、探索和培植,實現新一輪的嬗變。
善於創新思路,拓展增長空間。在經濟發展環境和模式處於同質化的時代,如果能創新思路,另闢蹊徑,就能柳暗花明,搶佔先機。在結構調整方面,要突破原有的增長路徑,實現從產能擴張型、勞動密集型和存量增長型向技術擴張型、資本密集型和增量增長型的轉變。在產業發展方面,要既強調工業的帶動作用,又充分拓寬一、三產業的發展潛力,通過一、二、三產業間的滲透與融合,提煉和挖掘出新的增長動因。在模式轉型上,要克服一味地求高求大求特,應立足產業基礎,通過科技的創新、品牌的開發、工藝的改進、產業鏈的延伸來走內涵提升之路,開辟差異化競爭新優勢。 依據國家的鼓勵類政策導向,結合諸暨實際,在強化「工業立市」、做大做強現有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選擇所佔比重偏小、發展相對滯後但發展勢頭看好、增長潛力大、輻射帶動力強的五類產業作為培植新增長點的突破口。
依託新的需求傾向,培植消費性服務業。相對於許多發達縣市而言,消費對諸暨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消費外流傾向明顯,依據消費結構的變動來激發市場的潛在需求,培植新的消費增長點已成當務之急。重點從三大消費性產業中尋求新的突破:一是引導品牌消費。要找准品牌消費、多元化消費這一定位,引進和培育餐飲、居住裝飾、休閑娛樂、百貨、汽車等行業的品牌連鎖店,推廣新型的經營業態,並將觸角向農村延伸。二是促進旅遊消費。以農家樂、鄉村旅遊、工業商貿旅遊、城市晚間休閑娛樂為載體,培育開發以文化體驗、生態觀光、健身養生為內容的新型旅遊產品,打造「諸暨·西施故里休閑勝地」的主題形象,以個性化、特色化來吸引旅客資源。三是激發婚慶消費。消費結構的升級帶動了諸暨「玫瑰產業」的不斷壯大。要延伸婚慶這條產業鏈,帶動整個消費服務業的發展。
依託深厚的人文底蘊,培植文化創意產業。諸暨作為西施故里,越國古都,是一塊亟待挖掘的文化投資創業寶地。文化產業能耗少,污染小,附加值高這些特點,也恰恰與諸暨的發展實情相符合。要重點從三方面拓展文化產業發展領域,把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產業優勢。一是開辟生態影視基地。要充分利用諸暨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名品、名人、名勝、名居等地方文化資源,藉助新景點開發和影視製作等手段,進行藝術塑造和包裝,使得諸暨的山山水水變得更為「值錢」和「出名」。二是搭建文化創意平台。最新的《紹興市產業導向目錄》將文化創意第一次列入鼓勵類項目。適時引進文化創意人才,籌建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諸如「文化創意協會」和「文化創意平台」等方面的創意集聚點,完善創意產業鏈,鼓勵現有的文化經營組織和規模企業開展企業文化塑造、品牌研發、產品包裝、節會策劃、經營理念設計等方面的創新和實踐,帶動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提高企業的文化附加值。三是完善演藝組織。諸暨被譽為「全國籃球之鄉」、「體育強市」,諸暨越劇的產業根基更深。為更大程度激活這些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經濟增長點,要參照當今國內外的新穎的組織管理理念,採取「企業化管理、品牌化運作」的模式來經營演藝活動和賽事,以激活市場、做強做大。
依託「學在諸暨」的教育品牌,培育教育產業。諸暨「耕讀傳家」的文化底蘊,打造了「學在諸暨」的教育品牌,形成全國獨有的「諸暨現象」。目前在諸暨就讀的外地學生達2萬多(不含外來流動人口子女),民辦教育優勢更為突出,僅三所民辦學校一年的費收就達2億多元,有7000餘人來自全國各地,還有來自美國、韓國、印尼、西班牙、義大利等10多個國家的100多位外籍學生。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諸暨教育產生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吸引民間資本、擴大就業以及由龐大的教師群、學生群帶動下的服務業消費上。要進一步擴大知名度和美譽度,做大做強諸暨教育這塊「金字招牌」。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等形式,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流動,吸引更多的外資、民資和企業資本投入教育產業。
依託科技強市優勢,培植高技術產業。總體上看,諸暨的高技術產業行業單一,比重偏低,規模小而散,缺乏自主創新、研製、開發方面的機制和實力,與諸暨在全省的經濟強市地位不相適應。要依據《浙江省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管理辦法》,結合諸暨產業現狀,重點發展醫葯製造、汽車電子及通訊設施製造、膠印設備製造、基礎軟體和應用軟體服務等高技術行業。加大對諸暨綉花機、電腦襪機、珍珠加工、儀器儀表、汽配等傳統產業的技術化改造力度,建立以稅收和利潤為核心的技術創新考核體系,力爭使高技術產業成為引領諸暨跨越式發展的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增長點。
依託工業塊狀,培植中介服務業。蓬勃發展的工業經濟需要與之相配套的社會中介作支撐。一是健全科技服務實體。諸暨形成了以行業專業平台為龍頭、4個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為骨幹、22家省級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為主體、143家市級企業研發機構為基礎的「金字塔」型科技網路服務體系。要克服點對點式的服務方式,擴大對同類塊狀行業共性技術推廣應用的輻射面。要通過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技術合作、職能的拓展來延長科技咨詢服務鏈,努力擺脫對杭州等地科技服務型企業的依賴現象,提高科技方面的自主配套能力。二是培育現代物流業。要充分發揮諸暨交通便捷的區位優勢,加大物流基地建設,構築物流信息平台,引進和培育一批現代化物流龍頭企業,發展面向企業和社區的第三方物流,打造集公路、鐵路、航空於一體的物流集聚區,營造「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的現代物流體系。三是壯大信用擔保業。要積極引導和鼓勵民營資本和市外資金涉足擔保行業,並嘗試採用政府投資控股的形式來激活這門產業,以多方位滿足快速增長的企業融資需求。

C. 如何挖掘新常態下新的增長點

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發展動力轉向新增長點」作為新常態的四大目標之一。這意味著,除了加大財政政策力度、推進簡政放權及擴大對外出口等傳統舉措外,許多新
的增長力量尤其提振消費、優化經濟空間格局和資本輸出三大勁旅將強勢植入和作用於國內經濟肌體,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決策層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安
排。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張銳文章表示,從理論上說,消費應是能支撐經濟增長最持久、最可靠的動力,也是中國和其他國家相
比最具潛力的板塊。然而,長期以來近乎固化的投資尤其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模式卻形成了對消費的強大「擠出效應」,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至今依然非常羸
弱。1978年,中國居民消費拉動GDP增長45%,但目前只有35%,不提美歐,與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重振消費首先要讓居民
「能」消費,即提高民眾收入水平。而國家統計局歷年數據顯示,勞動者報酬占國民收入比重由1995年的51.1%下降到目前的46%,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
入初次分配中的收入佔比也呈現出下降趨勢。因此,必須通過塑造勞動者收入的穩定增長機制以及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等手段增大居民的消費能力。

文章認為,讓居民「願」消費從而打造消費升級版是培植消費動能的關鍵環節。迄今中國城鄉居民的消費仍以模仿性排浪式消費為主,熱點比較集中,
但經濟新常態下的消費將呈現出個性化和多樣化特徵,未來通過創新消費市場可有效地激活消費潛能,如通過提升寬頻速度、支持網購發展、加強農村電商配送以及
加快健康醫療和企業監管等大數據應用等擴大信息消費;通過推廣節能產品、修建城市停車場、對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給予獎勵等擴大綠色消費;通過加強保障房建
設、放寬提取公積金支付房租條件等穩定住房消費;通過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優化鄉村旅遊基地設施升級旅遊休閑消費等等。

文章分析,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是本次會議提出的新概念。目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約36%,不僅遠低於發達
國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於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持續提高城鎮化水平,會使城鎮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潛力不斷釋放,也會帶
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巨大投資需求,這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目前,新型城鎮化正在全國62個市、縣和安徽、江蘇兩省試點,農
村土地制度試點也在28個省(區、市)58個地區展開,兩項改革試點未來兩年內很可能在全國推廣,其為經濟增長拓展出的新空間不難想像。

以上海自貿區為龍頭的國內自貿區陣營擴容將是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最主要牽引力量。2014年,上海自貿區內新設企業數量逾1.2萬家,超
過其前身上海綜合保稅區20年的注冊總和,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數比2013年增長了10倍。更重要的是,圍繞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貿易便利化、金融服務業
開放、完善政府監管制度等,上海自貿區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據悉,在廣東、天津和福建三地自貿區落地試驗方案中,有70%至80%的內容將與
上海自貿區一致,其他20%至30%的內容將體現當地特色,廣東自貿區將在土地金融創新、海關通關、金融改革等方面有超預期表現,福建自貿區將在加強兩岸
經貿關系方面有超預期政策,天津自貿區將在離岸金融和融資租賃方面有超預期嘗試。這種競爭與互補模式的自貿區格局,打造出的不只是一個又一個的經濟增長
極,更有各自經驗推廣所產生的全國性紅利。

與自貿區並行,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一體化是經濟發展空間優化棋盤上的另兩個重要棋子。除了通過建設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示範帶、橫貫東
中西、連接南北方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以及打造江湖關系和諧的生態廊道從而產生巨大的投資需求外,長江經濟帶上區域經濟之間將迸發出產業轉移與承接的巨大能
量。在京津冀一體化的頂層設計中,首都經濟圈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基地、首都經濟圈現代服務業基地、首都經濟圈綠色農副產品供應基地,以及京津冀南
部綜合交通樞紐四大板塊將閃亮登場,京津冀城鎮協調與共振動能將漸次釋放。

文章指出,無疑,以「一帶一路」為動脈打造出的對外開放升級版是中國經濟未來最寬綽的增長點。一方面,中國將依託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
設施投資銀行以及規模達l000億的「絲綢基金」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礎設施所需要的投資,在惠及當地國家與民眾的同時,中國對外貿易將實現從商
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升級,並將有力帶動國內過剩產能的消化與產業結構的優化。以高鐵建設為例,未來「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需建高鐵總長為1萬公里左右,而
鐵路行業鋼材需求量占鋼鐵需求總量3%左右,修建一公里高鐵需要鋼材3000噸,是修建普通鐵路的10倍,這樣,高鐵出口就能幫助國內鋼鐵行業消耗一些過
剩產能,同時,高鐵輸出,還能拉動軌道交通裝備、集成電路製造、光電顯示製造、電子信息等的出口。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一帶一路」並不僅停留在資本輸出層面,而是要以「一帶一路」為綱,張自由貿易區之目。目前中國在建自貿區20個,涉及
3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已簽署自貿協定12個,涉及20個國家和地區;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8個,涉及23個國家。這些已在建和實施的自貿區都處於「一帶
一路」之上。未來更多打上中國標簽的自貿區會如同璀璨的群星遍布於世界經濟浩大版圖的各個方位,拉動經濟發展的對外開放勢能將變得更加強大與堅實。

D. 怎樣推動工業經濟的綠色發展

「一個驅動」即創新驅動。實現工業綠色發展,必須探索全方位的創新道路,從理念、技術和制度3個層面開展創新。理念創新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經濟正在加速邁向低碳化和綠色化,綠色經濟時代即將來臨,人類將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大跨越。這勢必改變工業發展的傳統模式,工業生產不再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而是更加註重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提出並踐行新的發展理念。技術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關鍵。綠色技術涉及諸多學科和領域,前沿性強,需要持續地大規模研發投入,不確定性和風險較大。這就要求政府加強規劃、戰略和政策引導,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應用提供強有力的制度和資金供給。與此同時,工業技術的綠色創新既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和新興綠色產業,也要高度重視對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升級。制度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保障。從國際國內經驗來看,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培育壯大新興綠色產業,必須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則在戰略規劃、財稅金融產業政策、環境規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給力度,建立健全有利於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體制。
「五個轉變」即要素投入、主導能源、製造方式、發展模式和治理體系的轉變。在要素投入轉變方面,從主要依靠資源能源、勞動力、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知識、信息等新型生產要素的投入轉變。在主導能源轉變方面,從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向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轉變。在製造方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材料消耗高、生產效率低的減材製造、非智能製造,向新型的材料集約利用、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的增材製造、智能製造轉變。在發展模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要素投入型、規模擴充型的發展模式,向新型的集約節約型、質量效益型的發展模式轉型。在治理體系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政府管理,向政府、產業、企業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工業綠色治理體系轉變。
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首先,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科學制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強度指標,形成中長期目標約束和政策誘導。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並根據各行業特點制定行動路線圖。根據各地區不同發展水平和發展特點,因地適宜,分類施策,建立以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污染物排放為核心的約束性指標體系,完善相關獎懲問責機制,倒逼地方政府走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子。進一步完善節能環保技術標准和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健全節能減排的市場化機制和雙向激勵機制,促進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大力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快能源轉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活垃圾和廢舊物質回收,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其次,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加大綠色投資力度,大力發展新興綠色產業。在保持國家工業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積極化解產能過剩,淘汰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行業的高耗能高污染產能,推進企業兼並重組,推動落後產能和僵屍企業退出。加快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升級,加大投資支持力度,打通傳統產業與綠色技術之間的通道,將綠色技術、綠色工藝滲透應用到傳統產業各環節。大力發展新興綠色技術和產業,將發展新興產業作為加快工業綠色轉型的突破口,加大對新興綠色產業基礎技術、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支持力度,加強對新興綠色產業的財政金融支持。
第三,對接三大戰略,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和國際產能合作,優化工業布局。落實「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通過「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轉移部分產能,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同時,降低我國東部地區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分布密度和排放強度。落實「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完善促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各項沿海、區域開發戰略的配套政策,優化國內工業布局,協調地區之間的綠色轉型進程,縮小轉型成果分配的差距,緩解工業綠色轉型中的地區不平衡矛盾。
第四,提升綠色供給,培育綠色需求,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步牽引工業綠色轉型。積極推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協同融合,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要素創新和配置方式上的作用,提升工業整體勞動生產率和質量效益。實施綠色製造工程,面向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實施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強化工業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推進產業綠色協同鏈接,培育再製造產業。引導社會公眾形成綠色消費和生態消費的理念和文化,實施綠色政府采購計劃,利用市場機制創造更多的綠色需求。
第五,重點推進政績評價考核、資源品價格、環境生態補償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改革政府和官員的政績考評制度,加強環境污染損失核算,建立並完善基於SEEA(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的綠色GDP核算體系,將其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各地區根據資源稟賦和資源條件適度發展。打破資源型行業壟斷,推進資源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理順資源價格體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拓寬生態補償資金渠道,鼓勵探索資源交易等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模式,鼓勵異地開發等新型區域生態補償方式。

E. 未來經濟新增長點在哪裡

創新,開發新技術。因為房地產的紅利已經消耗完,勞動密集低成本手工型產業逐步移到印度,越南等國家。

F. 如何提升產業增強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突破

一、強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產業集聚區是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堅持科學規劃、提升功能,完善集聚機制、積累機制、服務機制和激勵機制,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創新平台等保障能力,促進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和功能集合構建。堅持因地制宜,堅持一切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以項目建設為中心,以項目調優經濟結構,以項目增強發展後勁,以項目壯大資源優勢。二、著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抓住全面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城鄉統籌,實現互動發展,既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富民強市新跨越的重要保障。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統籌城鄉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為切入點,著力推進「產業向集聚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集約經營集中」,努力走出一條全面開放、城鄉統籌、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三、大力發展服務業。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以重點項目、龍頭企業、特色園區建設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體制環境為保障,做大做強戰略支撐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大力發展旅遊業,穩步發展房地產業,加快發展金融服務業,積極發展物聯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信息產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四、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整合文化資源,完善產業鏈條,培育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快擴張規模和提升層次,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做大做強廣播影視、出版傳媒等優勢產業,推動廣播影視集團化經營。重視文化經濟,扶持文化企業,加快文化產業集聚區和文化園區建設。深入挖掘和弘揚中原文化深厚底蘊,發揮文化遺產豐富的優勢,積極打造伏羲文化、姓氏文化、老子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根親文化影響力。五、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健全社會管理體系,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加強城市社區和農村村級組織建設,提高管理轄區的能力。加強社會組織建設,推動經濟類、公益慈善類和社區社會組織優先發展,加強對新經濟組織、互聯網虛擬社會的管理引導。適時出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規范性文件,細化分解工作任務,實施項目化管理,推進全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六、創新工作落實機制。要著力抓好「三力」,即增強凝聚力,保證執行力,提高創造力。要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必須注重機制建設,把握謀劃設計、責任分工、推進實施、動態評估、信息反饋等各個環節,建立無縫對接、系統完整、運轉協調的落實機制,不斷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建立健全工作責任、信息傳遞反饋、行政效能監察、督查等機制,促使各級、各部門動起來、緊起來、嚴起來,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大力倡導問題在一線發現、矛盾在一線解決、經驗在一線產生的一線工作法。積極推行縣委權力公開、黨務公開、政務公開「三公開」工作,切實把風氣搞正、把工作做實。要進一步完善獎懲機制,健全領導幹部問責制,重點解決落實不力的問題。

G. 如何培育新的增長點,發展提升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服務功能推動著第一、二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經濟體制轉軌、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不僅具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提供廣闊的就業門路,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水平的一般意義,而且對於促進市場經濟發育、優化資源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和整個經濟的長期穩定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長遠意義。
「十五」期間,我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進入新的重要歷史時期。第一、第二產業整體上處於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階段,主要工農業產品相對過剩,僅靠數量擴張帶動經濟增長的餘地已經不大。與第一、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潛在需求大,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帶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第三產業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機遇:

首先,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不斷完善,許多與第三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改革難點問題將取得重大突破,直接為第三產業發展培育出更多的增長點;

其次,我國加入WTO後,開放程度相對較低的第三產業領域將會成為外商投資的巨大潛在市場,外資的進入,一方面會加劇這些領域的競爭,另一方面將帶動第三產業整體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優化第三產業結構、擴大服務領域、改進服務質量、增加知識含量、提高國際競爭力。經濟、文化各領域互相交往和合作的進一步增加也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

第三,結構調整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巨大空間,第一產業逐步走向市場,需要大量的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這將大大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第二產業的結構優化和升級,將加大對金融、證券、研究開發、中介咨詢、市場營銷、網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需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變化和消費結構的升級,使教育、旅遊、文化、體育、醫療保健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將會促進服務性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

第四,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特別是我市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任務,將促進城市內部專業化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從而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廣闊的需求空間;

「十五」期間,第三產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更加嚴峻的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提升發展水平,是第三產業工作的基本任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第三產業工作轉變觀念、轉變職能、轉變作風,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和高素質的人才。結合我市第三產業自身發展特點,我們認為提升我市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十五大會議精神為指導,圍繞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中心任務,按照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拓寬領域、提高水平的要求,抓住我國加入WTO的有利時機,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為方向,增加第三產業資金和技術投入,完善商品市場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逐步形成適應未來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服務完善、功能齊全,具有青島特色的第三產業發展體系。具體可採取以下措施:

一、在確保優勢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新興行業的趕超步伐,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抓住擴大內需的機遇,制定優惠政策,大力發展旅遊、批零貿易餐飲、交通運輸、金融保險和房地產等帶動作用明顯的重點行業,拉動全市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擴大第三產業整體規模。在此基礎上,積極拓寬服務領域,扶持、壯大信息服務、社區服務和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產業關聯度高、滲透性強的現代服務業,使其逐步實現產業化,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帶動第三產業全面發展。

二、擴大開放度,適應多元化供給市場。抓住中國加入WTO的有利時機,按照國際標准,加大改革力度,積極推進第三產業國際化進程,努力與國際標准接軌,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整體服務水平;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落實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同時加大對內開放力度,立足滿足本地需求,延長服務半徑,加強對外輻射。

三、採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增加對第三產業的投入。要廣開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廣泛吸引社會投資和境外投資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市政府和各市、區政府,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財政預算資金,通過貼息、補貼等方式,扶持第三產業發展中具有全局性且帶動作用大的項目。加大直接融資力度,優先安排符合產業政策和發債條件的第三產業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調動社會個方面力量,多渠道地吸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投入第三產業,形成較為完善的第三產業社會化投資體系。

四、推進城市化進程,改善城市規模結構。有計劃地擴大小城鎮規模,合理引導城市工業企業向小城鎮轉移;加快戶籍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對農產品和工業製成品的消費需求,刺激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業發展,促進我市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拓寬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和發展領域。通過主城質量的提高、結構的轉換,輔城和小城鎮的擴張和功能的完善,來提高城市的集聚效應和輻射能力。

五、加大第三產業企業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革步伐,打破地區、部門、所有制界限,鼓勵民營、私營企業參與企業間的重組、合並、購並,實現產權多元化,在服務業內部形成投資多元化、經營規模化的新格局。面對「入世」的激烈競爭,加快商業、旅遊、交通等重要行業的改革步伐,理順行業管理體制,形成整體發展合力。

六、積極培植第三產業名牌企業。充分利用我市已形成的知名工業企業集團的品牌優勢,通過產業滲透、產業整合、資產重組、資本擴張等多種手段,引導工業名牌向第三產業輻射和滲透,發揮現有工業名牌企業集團的現代化管理和無形資產效應的優勢,帶動形成服務業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在旅遊、港口貿易、商貿餐飲、社區服務等窗口行業樹立品牌意識,亮化城市形象,培植形成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服務名牌。

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行「退二進三」。優化結構調整是我市「十五」時期的重要經濟任務,要促進我市三次產業由當前2-3-1向3-2-1演變,切實在市區推行「退二進三」戰略。支持市區的工業利用級差地租,進行土地置換,遷往市郊或五市,利用原有土地發展服務業,鼓勵市區的工業企業利用現有的資金、設備和場地興辦服務業。

八、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開發和管理水平。針對第三產業內部行業門類多、發展程度不平衡的特點,大力興辦各種相關的崗位職業培訓與職業教育,採取專業培養和定期培訓相結合的辦法,造就一支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較高業務素質的服務業中初級專業人才隊伍。面向國內外高薪引進和培養造就一批金融、房地產、信息、社區服務、旅遊等行業的專業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對專業人才減收、免收城市增容費等積極的優惠政策,吸引人才來青落戶,重獎從事第三產業有突出貢獻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通過發展高級人才評薦機構促進高級人才的合理流動,營造第三產業培養、使用、儲備和凝聚人才的良好環境。

九、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提升第三產業科技含量。按照「利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服務業」的總體要求,以加快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的結合作為我市產業結構升級的著力點,以優勢企業為依託,加大技術創新各種力度,選擇並扶持一批重點項目和產品,增加技術、人才、資金的投入,不斷提高第三產業的技術含量,積極完善技術市場的建設和配置,促進科技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切實發揮科技進步在第三產業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提升我市第三產業的行業素質和生產競爭能力。

十、加快法制、規劃建設,營造健康、有序的外部環境。加快制訂和完善規范第三產業市場主體和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對第三產業的行業標准、服務范圍、價格收費、監督管理和糾紛仲裁等作出明確合理的規定,作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對第三產業的發展要嚴格按照城市的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涉及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重點發展。

H. 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談談如何做好工業創新發展強攻戰

摘要 下面我從終身學習這個角度來談一下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I. 如何加快工業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一、繼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二、著重抓好工業企業晉檔升級工作,不斷增強綜合實力。
三、加快園區建設,發揮工業發展集聚效應。
四、進一步健全完善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工業經濟新增長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和福特是什麼車 瀏覽:25
汽車總站怎麼走 瀏覽:991
鋼鐵工業新常態是什麼 瀏覽:564
賓士點煙器如何打開 瀏覽:499
汽車上的收音機怎麼開 瀏覽:473
寶馬車前蓋是什麼材質 瀏覽:896
寶馬x1油門旁邊的線是什麼 瀏覽:369
寶馬新5系gt多少錢圖片 瀏覽:703
八十年代進口工業設備多少稅 瀏覽:770
寮步長途汽車站大概在哪個位置 瀏覽:636
汽車玻璃膜要多久才能開 瀏覽:514
賓士gls和領航員長軸哪個好 瀏覽:97
汽車真空袋如何自己裝 瀏覽:303
泡水賓士多少錢一輛 瀏覽:905
歐若拉汽車清涼罩怎麼樣 瀏覽:505
工業廢氣處理方案有哪些 瀏覽:310
汽車如何重新布線 瀏覽:497
奧迪開門熄火哪裡設置 瀏覽:905
為什麼查不到汽車票 瀏覽:755
南京浦口工業大學一共多少人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