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觸發工業革命

如何觸發工業革命

發布時間:2022-02-13 07:43:53

A. 工業革命使如何開始和發展的

在政治上,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英國建立了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君主立憲政體、兩黨制和內閣制,政府採取措施,保護關稅,促進商業、航運和工商業的發展。制定合適的對外政策也是政府維護商人和工業家在海外利益的手段。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確保海外商路的安全,保證原料的來源,開拓英國商品的銷售市場。革命後,英國還把殖民擴張和對殖民地的開拓作為一項國策,到了18世紀,殖民擴張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
革命後,政府為促進流通,扶植銀行信貸業的發展,地主、資本家手中積攢的財富在商業中得到了有效利用。工業革命需要大量金錢。在資本主義初期,資產階級對金錢的聚斂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這是工業革命的基本前提。而英國原始積累所包括的兩個方面——大量貨幣集中被少數人佔有,大量自由勞動力出現——的實現方式是圈地運動、國債稅收、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圈地運動實際上是英國式的土地革命。它的出現使英國農業發生了根本變化。封建的地產在這一「羊吃人」的過程中變成了近代意義的資本主義財產。
而失去土地的大批農民四處流亡,除了勞動力外別無他物,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自由的勞動力。圈地運動還消滅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失去土地的農民開始仰賴市場,從而促進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從17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20年代,英國連年進行對外戰爭,耗資巨大。為籌集經費,政府增加了國債和捐稅。這樣,資本家就以向政府放債取息的方式,經過國家稅收的渠道吮吸人民血汗,積累大量資本。18世紀中葉,英國完成了同競爭對手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的戰爭,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在北美,在亞洲,在澳大利亞……英國奪取了大量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成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生命線」,是重要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
工場手工業時期,商業霸權造成工業優勢,殖民制度起著決定性作用。用「罪惡」來形容奴隸貿易最恰當不過。英國的奴隸貿易始於16世紀下半葉,300多年後英國成為最大的奴隸貿易國。奴隸販子通過三角航程,用欺騙和暴力牟取資本,數量驚人。總之,圈地運動、國債稅收、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積累了資本,造成大量僱傭勞動力,開辟了國內外市場,提供了工業原料,是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為工業革命准備了必要的經濟前提。此外,工業革命還與工場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18世紀下半葉,英國手工工場相當發達,分工更細,技術提高
而自然科學方面,萊布尼茨、波義爾、布萊克等人的巨大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技術革命准備了條件,政治、經濟、技術前提都具備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應運而生。由於國內外市場迅速擴大,對工業品的需求量大大超過了手工業生產所能提供的數量,市場的需求刺激了生產技術的變革。於是工業革命隨著紡紗機和蒸汽機的發明開始了。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
首先在棉紡織業發生重大技術變革,是因為棉織品物美價廉,是社會必需品;棉紡織業投資少,資本運轉較快;棉紡織業是新興的工業部門,不像毛紡織業那樣受行會規章的束縛;棉紡織的機械化在技術上比較容易。英國氣候潮濕,適合於發展棉紡織業。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1733年,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織布法,經過改進後得到推廣,初步改變了靠手工穿梭織布的落後方法,提高功效兩倍。飛梭織布機的運用使棉紗供不應求,造成了紡織和織布之間的不平衡。為解決這個矛盾,英國皇家學會公開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
1761年,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呼籲用物質獎勵辦法鼓勵人們發明創造新式紡紗機。在眾多設計者里,首先獲得成功的是織工哈格里夫斯1765年的一天,哈格里夫斯偶然發現,妻子的手搖紡車翻倒在地,但紡車上的輪子仍繼續轉個不停。他大受啟發,想既然紡車輪子有這么大的轉動力,為什麼只讓它帶動一根紗錠?如能帶動更多的紗錠豈不更好?於是他動手設計了一個能同時帶動8個紗錠的手搖紡車,使紡紗速度提高了8倍。哈格里夫斯把這個發明歸功於妻子珍妮。這個紡紗機就被取名為「珍妮機」,以後,經改造的「珍妮機」能紡80-130根紗,大大提高了功效。
資本主義的大機器工廠出現了,這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後來,童工出身的紡織工人克隆普頓經過5年的反復實踐,結合了「珍妮機」和水利機的優點,於1779年發明了騾機——因取前兩者之長而得名。這是一種新型紡紗機,後來又經他人改進成自動紡紗機,每架機器同時可紡三、四百個紗錠,而且紡出的棉紗精細而又結實。紡紗機械化的技術問題基本解決了,紡紗的效率大大提高。於是紡紗和織布之間又出現了嚴重的比例失調,織布技術的革新又成了當務之急。
因此,蒸汽機大大促進了機器的運用和工廠的生產,使工業技術的變革出現了新的飛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迅速發展起來了。蒸汽機在其他部門也推廣開來。1785年,蒸汽機開始用於棉紡廠,1791年開始用於織布廠,以後逐漸在毛麻紡工業、煤炭、冶金、交通運輸等工業部門廣泛採用。鋼鐵工業技術的變革在工業革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各種機器和交通運輸工具都離不開金屬。18世紀綱鐵工業最重大的突破是用焦炭取代木炭煉鐵和煉鋼新技術的發明
1814年,史蒂芬遜又發明了一種更完善的機車。1825年,英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條運送旅客和貨物的鐵路。史蒂芬遜的機車在鐵路上以驚人的速度行駛——也許現在人看來這不算什麼,但這確實是人類交通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從此,史蒂芬遜製造的機車被實際運用於鐵路上,他本人便以蒸汽機車的發明聞名於世。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出現了修建鐵路的狂潮。
工業革命使工業生產完成了從手工生產方式到機器生產方式,從手工工場制到工廠制的過渡,使經濟基礎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各主要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成幾倍、十倍地增長。工業革命在一個世紀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所有年代創造的生產力還要大。英國的工業,因首先發生工業革命而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各國,英國獲得了「世界工場」的稱號。工業革命加強了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國憑借強大實力加緊殖民擴張,攫取殖民利益,為「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
工業革命造成階級關系的深刻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後果,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的產生。工業革命簡化了社會階級關系,土地貴族、商業資產階級向工業資產階級靠攏,以工業資產階級為主體;農民作為階級消失,和破產手工業者加入無產階級的隊伍。一切階級矛盾轉化為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對立。在大機器生產制度下的無產階級受壓迫、受苦難的程度最深:嚴酷的工作條件,長達十五、六個小時的工作日,大量的女工和童工……他們為資本家創造大量的財富,卻收入微薄,常處於失業、飢餓和貧困之中。
工業革命所造成的生產力巨大飛躍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領域的一系列重大變化,標志著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英國最終確立,封建生產方式走向消亡,社會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但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又帶來了廣大工業階級的貧困、失業和周期性的危機,也造成了亞非拉各國遭侵略的深重災難。英國工業革命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經濟和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英國成為歐洲和世界頭號強國,國際政治地位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大大加強了。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到歐洲、北美等國,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幫助各地的新興資產階級打擊了封建勢力。

B. 楊小凱怎樣論述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西班牙


以諾斯 (Douglass C. North) 為代表的制度經濟史學家發現,公元 1500 年開始的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等海洋貿易,特別是跨大西洋長距離貿易,是工業革命的關鍵條件之一。這其中,制度差異對經濟增長特別是工業革命的發展有著關鍵作用。
貿易帶來的好處以及相關的經濟增長可以用亞當·史密斯 (Adam Smith) 的分工理論很精確地刻劃其中的精髓。
亞當·史密斯認為,分工的發生將使得生產活動的專業化水平得以上升;專業化水平的上升,則創造了供給與需求;於是,貿易隨之出現。供給與需求的增加,則意味著市場容量的變大;而市場的變大,將進一步將促進專業化與分工水平的發展。這種分工與市場貿易互為因果的良性循環,正是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中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亞當·史密斯所認為經濟發展的起源。經濟社會也就不斷地從這種分工與市場擴大的良性循環中獲得成長。西歐的大西洋貿易正觸發了上述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過程,同時造就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楊小凱的新著「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中文版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用很多模型分析了這個過程。
雖然自 1500 年以來,大西洋貿易對西歐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在 16 至 19 世紀從事大西洋貿易獲利的國家,以亞當·史密斯的思想足以刻劃經濟增長的精髓。不過,同樣進行大西洋貿易,工業革命卻只發生在英國與荷蘭,但是卻不在西班牙與葡萄牙發生。這又是什麼道理?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強森 (Simon Johnson)、阿西墨格魯 (Daron Acemoglu) 以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羅賓森 (James Robinson) 等人,在他們的新文章〈歐洲的興起:大西洋貿易、制度轉變與經濟增長〉中對上述問題做了深入研究,並提供大量經驗證據。他們認為 16 至 19 世紀西歐的經濟增長,雖然只是長期經濟增長理論的一個片段現象,但如能研究 16 至 19 世紀大西洋貿易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並藉此管窺經濟增長理論的樣貌,或能讓人們進一步理解完整經濟發展理論所應具備的原理原則。
強森等人比較英國與西班牙在大西洋貿易上具備的條件。他們發現,與英國相比,西班牙在大西洋貿易上不但比英國起步早,而且許多條件優於英國。也就是說,從客觀條件看,如果工業革命能發生在英國,工業革命也應該能在西班牙發生。他們發現,西班牙大致在以下三個方面優於英國。
第一、西班牙、葡萄牙早於英國從事大西洋長距離航海探險,較早掌握並擁有相對優良的航海技術和經驗。可以說,這兩國是整個大西洋貿易的先行者,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導甚至壟斷了整個大西洋貿易。
第二、由於西,葡早於英國從事航海貿易,他們率先佔領了自然條件優於北美的南美洲,所以西葡比英國有更好的自然資源進行國際貿易。
第三、強森等人引用馬克思主義以及新馬克思主義的邊緣理論,認為帝國主義的發達應以剝削 (殖民地) 為手段,越對殖民地進行剝削的國家,該帝國的國力應該越強。不過,英國與西班牙對待殖民地的方式有顯著的不同。英國對各殖民地的治理以自治為主。基本上,英國讓各殖民地成立議會自治,各殖民地擁有各自的憲法並有自主的稅收權利。只有當英國本身遭遇戰事,英國才會透過各殖民地均有代表的英國國會,以決議的方式要求各殖民地繳交特別稅捐來支應戰費。英國對前殖民地香港連這種戰費要求都沒有,所以中國政府1997收回香港後也不敢向香港收稅。而西班牙的殖民地均無議會,西班牙在各殖民地擁有稅收權,各殖民地所收繳的稅收大部分被送回祖國。也就是說,相對於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對各殖民地的治理並非以剝削殖民地而滿足祖國為目的。但西班牙、葡萄牙的確對殖民地進行剝削。所以,依照馬克思以及邊緣理論的說法,西班牙與葡萄牙的帝國主義發展,應該使工業革命發生在西葡兩國。
但歷史卻讓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而不在西班牙發生。至今,原來分別為英國與西班牙殖民地的北美與南美,北美的美國甚至已成為世界的超級強權,而南美洲絕大多數國家仍為開發中國家,政局不安,經濟動盪。
面對這種歷史矛盾,強森等人提出了一套大西洋貿易影響制度轉變,制度轉變再與長期經濟發展交互影響的良性循環理論,並以這個理論說明工業革命為何會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在西班牙。
強森等人對上述的發展提出三個重要的假說。第一個假說是,大西洋貿易對歐洲的經濟發展有關鍵的影響。第二個假說是,大西洋貿易的利益能催化制度轉變。第三個假說是,制度轉變的前提條件與國王和皇室專制權力的強弱有關。
強森等人根據以上三個假說所建立的完整論述如下:大西洋的貿易機會,若能與各國國內內在的制度轉變發生良性循環,則從大西洋的貿易得到的好處會引發經濟成長與工業革命。 而各國在大西洋貿易發展初期所擁有的政治制度,與各國在大西洋貿易後所進行的制度轉變有密切的關系。
他們搜集歷史資料證明他們的觀點。他們以城市化程度以及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兩項指針作為貿易發展下分工高低的代理變數 (proxy),他們收集了15至20世紀的東歐、西歐與南歐的城市化數據。他們的經驗研究發現:進行大西洋貿易的城市均有長足的發展,而不進行大西洋貿易的城市,例如東歐、中歐或地中海的城邦,如義大利的城市等,則發展遲緩。
另外,他們發展出制度指數(institution index),用以刻劃三種制度特徵。其一,為刻劃各國或各城邦、皇室或其它特權階級侵犯商業活動權利限制的程度、其二,為對私有財產保護的程度,其三則為允許人們在有利可圖的產業中自由經商的程度。這些指數可以作為交易效率的代理變數 (proxy)。他們發現,隨著大西洋貿易的不斷進展,進行大西洋貿易的各個城邦對財產權的保護,對特權階級權利的限制以及自由經商的權利等均明顯地增加,而那些不進行大西洋貿易的城邦則變化有限。他們對經驗數據的回歸分析證明, 除大西洋貿易對分工水平和城市化有正面影響外,一國的政治制度的專製程度對分工水平和城市化有負面影響。
第三,他們也發現,英荷兩國在大西洋貿易之初,對專制王權的限制明顯多於西葡。
英國的議會對皇權有相當的制衡能力,而西葡則為專制王權的國家,這個初始條件對改進上述交易效率的制度變化有明顯的影響。也就是說,在英國,限制皇權、保護私有財產 (特別是對土地私有產權的保護) 以及人們可以自由經商的權利等等,在隨著大西洋貿易的不斷擴展下,改進的程度遠優於西班牙。
也就是說,在理解大西洋貿易對西歐經濟成長的影響後,人們對工業革命的發生有了很不一樣的圖像。這個圖像是以英國為背景而非以西班牙為背景。
英國在進行大西洋貿易之後,社會中出現新的富有商人。這些富商為了保護既有的財富, 或為了創造更多的利益,便和原有的王室以及特權階級發生沖突。由於英國自始就有比較自由的代議政治制度,這種議會政治對制度改革產生了正面的作用,因而出現了許多新的政治與經濟制度。例如王室的財政與國家財政分離,政黨不能從事營利事業,企業成立不需政府批准而自動注冊,從事國際貿易不需要經過國家特許,也就是一般民眾可以自由從事大西洋貿易而獲取利益等等有利於經濟成長的制度因此出現。
這些制度的出現以英國大革命打破都鐸王朝貿易特許壟斷權為先導,其中詹莫士二世復辟時期又打破革命後共和國執政克倫威爾的政治壟斷,恢復議會制。但詹莫士二世企圖恢復王室各種壟斷特權,又被議會從荷蘭請來客籍國王(威廉三世,其妻為英國公主,有英國王位繼承權), 發動光榮革命,既避免了第二次大革命可能導致的新政治獨裁,以虛君共和制限制了王權,又以威廉的武力革了詹莫士二世的命,避免了王室的各種壟斷特權的復辟。
強森等人發現的大量歷史證據說明,這一時期與英國王室有關系的大型貿易公司不斷減少,規模大多也相對變小,而大量與王室無關,沒有特權的人民從大西洋貿易中發財。在這個過程中,這些新的貿易機會造就了與王室特權無關的新商人階級,他們當中有人甚至富可敵國。這些新富正常交稅,在國會中有代表為他們發言,因此能在政治上發揮相當影響力,這使得整個新富階級在人數與影響力上比舊有的等級特權更強。另外,社會中的新富不再是固定的等級,社會階級有了很大的流動性,也就是說,大西洋貿易沖垮了英國社會等級制度的藩籬,一般人均能分享大西洋貿易的利益,好處不被國家壟斷獨占,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成功的企業家而進入上層階級。這種高流動性進一步深化了分工的演進與貿易的發展,引發了亞當史密斯所描述的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整個社會因而富裕起來,而工業革命也因此在英國發生。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從大西洋貿易創造出來的新富中,有許多人是擁有地產的企業家。這些地主在產權能獲得保護之後,利用土地取得資金,而這些資金也就成為進一步促進投資與賺錢的資本來源。亦即,有效地保護包括土地在內的私有財產權,讓這些擁有土地的地主,不僅不會成為妨礙經濟成長的障礙,反而成為經濟發展的助力。
而西班牙從事大西洋貿易卻得到與英國相反的結果。由於西班牙王室壟斷大西洋貿易的好處,在當時除了皇室以及皇室本身特許的公司或等級擁有貿易的權利外,他人均被禁止從事國際貿易。加上西班牙王室對殖民地有稅收權,這使得王室從大西洋貿易獲得的好處益加助長王室權力與專制地位,造成社會中不可跨越的等級越加堅強。與此同時,王室卻將貿易所得到的好處花費在奢侈品或炫耀性的財富之上,社會不能善用大西洋貿易獲得的好處,因此,社會中出現一種不能被逾越的等級,社會的流動性反而更僵固,貧富差距亦越懸殊,大西洋貿易的好處不能被一般老百姓所共享,沒有新的商人階級出現,最終社會也就沒有新的制度創新,促進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就不可能發生,工業革命也就不會在西班牙出現。
總結的說,強森等人的發現有以下幾個含意。第一,讓人們重新認識西歐經濟發展的歷程,理解大西洋貿易在其中所具有的關鍵地位,及其如何引發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及相應而來的經濟成長。第二、顛覆了馬克思認為帝國主義的發展必須以剝削為手段。事實上,工業革命或資本主義的出現反而發生在限制專制王權的議會國家,這些國家內沒有皇室的特權,沒有固定的特權階級,社會的流動性高,並且保護私人從事商業的各項權利等等。也就是說,英國與西班牙在制度上的差異正反映在商業活動是否開放,而商業活動的開放與否則影響了社會是否存在不可跨越的階級。第三,他們的發現與諾斯、托馬斯等制度經濟學家的觀點一致。他們發現制度的確在經濟成長中扮演關鍵角色。楊小凱和廖最近用一個超邊際經濟模型嚴格證明了這一猜想。
上述的故事對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特別有啟發性。中國 1978 年的改革開放就如同開放大西洋貿易一般地開放了太平洋貿易。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成長絕大多數也來自太平洋貿易。中國至今享有與美國極大的貿易順差,正足以證明中國正是從太平洋貿易中獲得經濟成長的好處。
很不幸的是,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還是建立在政府對商業活動的壟斷與管制之上。這種對商業活動的限制讓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從太平洋貿易獲得的好處,不但無法為社會大眾所共享,反而被壟斷性的官商企業以及與官商勾結的私人企業所獨占。雖然中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至今,中國政府仍然維持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商業活動的壟斷與限制。中國政府不允許私人任意成立企業,亦即成立企業需要政府批准,政府仍然壟斷著銀行業、保險業、電信業、新聞媒體業、汽車製造業以及大部分的外貿經濟活動。
事實上,只要成立企業須經政府批准,政府也就控制著所有產業的商業活動。也因為成立企業無法自動注冊,所以從事商業、貿易活動就須和政府建立關系,行賄甚至收買政府官員,也正是政府對經商自由,貿易自由的限制,因此就造就了今日在中國成功經商要靠關系,講門路;造就了表面上是私人企業的股份公司,本質上仍為官商企業的特許利益等級;以及最嚴重的,造成社會流動性遭受阻礙,貧富差距日益懸殊,社會動盪的可能性逐漸嚴重的情形。
去年中共 16 大會議中通過開放資本家入黨,16大中出現了很多官商及與官方勾結的股份公司老總。這種作法其實更是將壟斷利益制度化。其結果是讓中國更像 16 世紀的西班牙而非英國。這讓中國政府與有商業活動的特許階級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中國的太平洋貿易有讓中國「西班牙化」的傾向。
因此,如欲中國經濟發展長久延續,關鍵中的關鍵就是打破政府對商業以及貿易活動的壟斷,限制政府對貿易的干預,限制政黨不得從事營利事業,黨庫不能通國庫,允許政黨自由競爭,建立公平合理的選舉制度,允許政黨輪替,以及建立分權制衡、權責相符的的政府體制等等,好讓中國能像 500 年前的英國,讓太平洋貿易帶動制度與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造就中國的長治久安,而不是走向 500 年前的西班牙,興盛一時,但終究衰弱。

C.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如何發生的

①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②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③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④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D. 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條件是什麼

1、政治基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
2、經濟基礎:從16世紀開始的殖民掠奪,廣闊的海外殖民地積累了資金,圈地運動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一種
3、勞動力基礎:圈地運動使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不得不進城務業
4、科技基礎:18世紀科學理論的發展

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前,還是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家,以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集團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全國有人口550萬,其中410萬人住在農村。最大的城市倫敦人口也只有20萬,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過2萬。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原因來解釋工業革命能首先在英國發生。
(1)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議會提出的《權利法案》的條件後被議會宣布為英國國王,稱為威廉三世。《權利法案》的主要內容如下:1.國王不得侵犯議會的征稅權;2.國王無權廢止議會通過的法律;3.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組織常備軍;4.人民有請願權;5.國王不得干涉議會的言論自由,不得因政治行為拘禁議員;6.必須定期召開議會。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規定國王的法令必須由有關大臣的簽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須執行議會的決議,不同意議會的決議,大臣就須辭職。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最終確立。
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內閣制的形成和近代議會制度的確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它適應了英國國內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成為在英國發展資本主義和進行工業革命的根本保證。
(2)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無生產資料的僱傭勞動者;二是將大量的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並轉化為資本。創造這兩個條件的過程,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資本原始積累與後來的資本積累不同,前者是發生在資本主義大生產建立之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前提和出發點。後者是發生在資本主義大生產過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資本的原始積累,後者稱為資本積累。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圈地運動、殖民掠奪、在國內實現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例如國債制度、創建銀行和股份公司、嚴密的稅收制度三個途徑完成的。
(3)對外貿易
自16世紀下半葉起,英國政府就奉行重商主義政策。為了發展貿易,英國政府大力扶植造船業,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權貿易公司。其中影響最大的有1600年英國在印度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遜公司。英國在印度採取的是強迫式貿易。如強迫印度農民種鴉片,輸出到各國取得高額利潤,中國也是受害國。英國低價收購印度大米,再賣給其他國家,獲取暴利。
英國殖民者對於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面進行殘酷的消滅屠殺,另一方面進行掠奪式的貿易。1670年英國在北美創立的哈德遜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英國就是這樣通過強迫和掠奪的貿易,使大量的財富和貨幣源源不斷地流回國內。
由此可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近一百年問,英國政府通過圈地運動、海外殖民掠奪、強盜式貿易、販賣奴隸和對國內人民的剝削,完成了擴大資本主義生產的兩個先決條件——大批的自由勞動力與大量資本。
(4)生產技術已經成熟
早在15世紀,英國農村的半農半工的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到15世紀末,穿梭於城鄉之間的呢絨商人為了加快生產速度,逐漸地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形成了早期的毛織業手工工場。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在16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導地位。英國手工工場的擴大和技術的進步,與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大量工匠移民有密切關系。在中世紀末期,法國、尼德蘭等國的手工業技術水平超過英國,擁有大量的技術熟練工匠。
但是,不斷發生的宗教戰爭,使大批新教徒遭到迫害,因此,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涌人英國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了很大的作用。隨著英國圈地運動的深入,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為英國大商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各種技能的廉價勞動力,於是集中的手工工場逐漸地發展起來。至於分散的手工工場就更為普遍了。所有這些,意味著英國資本主義結構已經在封建社會內部成熟。
英國手工工場在18世紀普遍地擴大起來。手工工場發展的結果,使技術分工更加精細,操作分成各種細節,從而使專門工作日益精巧、熟練。這樣就出現了適宜於各種專門工作的細小而簡單的生產工具,同時也出現了高度熟練的技術工人與非熟練工人的區別。手工工場分工的發展,把工具改良成為許多隻適合專門動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這些工具聯結在一起成為機器的可能性。此外.手工工場講練了大批有技術、有經驗的工人,他們積累的生產經驗也直接推動了各種機器的發明。所有這些,為發明機器創造了物質前提。其次,當時英國手工工場的生產尚不能適應廣大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技術改革成為迫切需要,這就提出了發明機器的歷史任務。
(5)自然科學的進步
機器的發明必須以自然科學的進步為基礎。16世紀以前,整個歐洲都受到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成熟,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他既是哲學家,也是自然科學家。培根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要深入到自然界去,研究和反映自然界,從中獲得知識,以推動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在培根看來,知識並不像經院哲學那樣只是空談,嚴重地脫離實際,更不能被宗教信仰所代替,知識之所以成為力量,就在於它能起到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作用,促進生產的發展。培根提倡認識自然要通過科學實驗。他認為,實驗是觀察、認識和形成知識,得到新發現的最有效方法。培根的思想對英國自然科學家產生積極影響,活躍了17世紀英國自然科學領域,解放了生產力。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這個時期除英國之外,整個歐洲在自然科學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對英國自然科學的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例如,波蘭的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1541年)創立「太陽中心說」;法國的數學家勒內·笛卡兒(1596年—1650年)發明了解析幾何;義大利的科學家伽里列奧·伽利略(1564年—1642年)在動力學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英國科學家伊薩克·牛頓(1643年—1727年)繼承和發展了伽利略的科學突破,並在許多領域取得重大成果。恩格斯說:「牛頓由於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而創立了科學的天文學,由於進行了光的分解而創立了科學的光學,由於創立了二項式定理和無限理論而創立了科學的數學,由於認識了力的本性而創立了科學的力學。」在這些科學成果中,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大定律,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工業革命的興起都產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響。這個時期取得的自然科學成果為工業革命的發生奠定了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
(6)指導變革的新經濟學理論
每當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誕生的時候,反映到意識形態方面,總是要有新的經濟學理論為先導。這種新學說為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大聲疾呼,宣傳它的優越性,指導人們走上新的生活。新的經濟學理論在鞏固和發展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和開始之初,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就已經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工業革命的到來做了大量的輿論工作。
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國內外市場迅速擴大。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就不再單純表現為貨幣的積累,而且也表現為生產的增長,表現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社會物質財富的不斷擴大。因此,工業資產階級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和限制生產。隨著資產階級利益的重心從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的轉移,重商主義學說趨於崩潰,新的經濟學說產生了。這種新的經濟學說就是資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它是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亞當·斯密(1723年—1790年)的經濟學。亞當·斯密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作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文譯本名為《國富論》)。這本書可以說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第一部系統而完整的著作,是工業資產階級利益在思想上的體現。它對工業革命的蓬勃展開起到極大的鼓動作用。《國富論》的出版,為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提供了理論根據。它對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工業革命時代到來的號角。
(7)新興產業的出現
英國的毛織業是十三四世紀由尼德蘭工人引進的。此後幾百年間,毛紡織業在英國城鄉廣泛地發展起來,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16世紀中葉,英國羊毛織品的輸出佔全部輸出商品的80%。到17世紀初,羊毛品的製造業已普及到全國,大約有1/5的人口從事這項事業。此外,有一些與行會無關的新企業,如棉紡織業、採煤、制鐵、玻璃和造船等行業也都發展起來。到了17世紀初期,英國集中的手工工場和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極為普遍。但是,英國工業生產品的質量在當時還不及西歐的某些國家。那時,英國的粗毛呢還要到荷蘭進行最後的加工。英國的冶金業、采礦業和採煤業,在16世紀到17世紀剛剛起步。就礦石開採的數量和加工的技術而言,在17世紀前半葉,英國還不如捷克和瑞典,某些工業部門的生產水平也不如法國。不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生與成長有其本身的特點,就是資本主義關系深入農村,使英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遭到劇烈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18世紀,雖然毛織業在英國是最發達的工業,但這種工業是從封建社會後期發展起來的,受政府嚴格控制,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本來是為了保證質量,維護民族工業在世界市場上的信譽,但是在達到這個目的的同時,也嚴重阻礙了毛紡織業技術的更新。使這個行業的生產過程僵化、定型,成為一個保守的、毫無生氣的、傳統的生產部門。而英國棉紡織業則不同,它是一個新興的工業部門。英國棉紡織業是1588年由尼德蘭技工引進的,到17世紀才在蘭開夏建立生產中心。在此之前,它的生產基地散布予農村,不受行會和政府法規的約束,也不存在生產上的清規戒律,沒有傳統的阻礙。因此,棉織業具有良好的技術改新環境。18世紀以前,英國棉織業的原料主要靠進口,生產技術相當落後,在國際市場上產品質量不及印度,同類產品的價格比印度的貴50%—60%,英國棉織業的處境十分艱難。英國棉織業為了求得生存,為了抵制印度棉布,就只有努力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因而,進行技術革新勢在必行。其次,棉織品適宜於普通大眾日常穿著,且價格較毛織品低廉,屬於低檔商品,國內外市場的前景十分廣闊。可見,棉織業更適合於發明新機器,推廣新技術,創造新產品。所以,到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首先從新興的棉紡織業的技術革命開始了。
工業革命的過程是發明促進發明,各工業部門發生連鎖反應。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從工作機到發動機,互相促進、互相推動,最後形成一個機器生產的完整體系。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中葉起到19世紀中葉止,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時間。
總之,可以說,工業革命的發生是種種因素相互交叉作用的結果,而不是簡單的系列排列能解決的問題。我們能夠在歐洲其他國家看到他們具備其中一個或幾個因素,有的甚至很顯著。但是,只有英國具有如此豐富的各種因素的結合,這些因素積累觸發了一種連鎖反應,即一個遞增的、自我持續的技術發展過程,這就是英國的工業革命。

E. 如何表現第一次工業革命

使英國等西歐國家進入蒸汽時代,生產力飛速發展,進而有了圈地運動,對外殖民掠奪

F. 如何利用工業革命發明有什麼啟事

應理性運用科技成果

G. 英國是如何走上工業革命的什麼時間發生事件

首先,英國第一個完成資產階級革命,通過新航路,圈地運動,掠奪殖民地人民。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急需原料。打開市場來發展資本主義。必須發展工業滿足資本主義生產力需求。瓦特發明蒸汽機,以工廠手工業,紡織業為中心的工業革命開始與19實際初。大約19實際中期完成。

H. 美國是如何開始的工業革命

美國發展工業革命的條件得天獨厚。國內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國際環境優越,少受戰爭之害,大量外國移民湧入,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還帶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生產經驗。 第一次工業革命 19世紀以後,美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涌現出許多的發明成果,如砸棉機、縫紉機、拖拉機和輪船等,特別是採用和推廣機器零件的標准化生產方式,大大促進了機器製造業的發展,推動了機器的普及。 19世紀中期,美國完成了工業革命。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成的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試航成功。

I. 英國的工業革命是怎樣進行的

黃頭發的工業革命與我們黃皮膚不同。人家才叫真正的民主運動,我們的工業國有企業沒有盈利,也不會盈利。

閱讀全文

與如何觸發工業革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租車公司有哪些 瀏覽:537
越南寶馬銷量怎麼樣 瀏覽:481
雙色賓士s級最低多少錢 瀏覽:852
賓士車為什麼不過戶了 瀏覽:732
奧迪副駕駛面板怎麼拆卸 瀏覽:792
輕工業級焊機和家用焊機哪個更好 瀏覽:333
天元區汽車油漆哪裡好 瀏覽:396
山東省有哪些大型工業園 瀏覽:291
美孚220號工業齒輪油多少錢 瀏覽:242
汽車扶手箱下面是什麼 瀏覽:150
廣西玉林機場到玉林汽車總站要多久 瀏覽:871
把奧迪撞了陪多少錢 瀏覽:663
汽車搖籃安在哪個位置 瀏覽:430
寶馬x1是什麼類型的車型 瀏覽:915
賓士橡膠底板是哪裡產的 瀏覽:138
工業坐標系的設定一般採用什麼 瀏覽:519
奧迪斯電梯在哪裡 瀏覽:437
江蘇工業機電設備及配件怎麼用 瀏覽:309
20款賓士e級語音控制怎麼用 瀏覽:46
奧迪6l車長是多少 瀏覽: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