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什麼是服裝工業

什麼是服裝工業

發布時間:2022-02-12 20:27:30

① 服裝工業化生產的流程是什麼

‍‍

服裝工業化生產的工藝流程是:產品計劃→選定設計→樣品製做→工業化樣衣製做→紙樣擴號(尺寸放大與縮小)→裁剪→縫制→整燙→檢驗→成品。根據市場銷售情況, 時裝情報以及流行預測情報等,確定企業生產何種產品,每種產品達到的生產數量等計劃。企業用於生產的地方圖應包括服裝效果圖。所有面料小樣,色彩圖案等內容,畫有服裝正面背面的結構圖。此外,服裝設計人員進行款式設計時,還需考慮服裝成品的成本如:面料、輔料費用,加工費、運輸費及生產周期等的結算。此階段是一項關鍵性技術工作, 不僅關繫到服裝, 產品能否忠實體現設計者的要求和意圖,同時對服裝加工的工藝方法也有很大的影響。目前,紙樣繪制方法主要有原型法、比例分配法、立體裁剪法等。紙樣繪出,需通過製作樣衣,檢驗服裝設計紙樣設計和紙樣設計是否合乎要要求,訂貨的客戶是否滿意。如不符合要求,則不能符合要求,則應進行分析; 若是設計院的問題,需重新設計款式; 若是紙樣的毛病,需修改樣紙。直到製成的樣衣符合要求為止。根據確認的樣衣紙樣和相應的號型規格,系列表等技術文件,繪制基型樣板,並推出所需號型的樣板。基型樣楹的尺寸常選用中心號型(如170/88A)的尺寸。在此基礎上按照號型規格列表進行推板,最後得到生產任務單中要求的各規格生產用系列樣板。供排料、裁剪及制定工藝時使用。

根據服裝款式或訂單的要求,依據服裝產品國家標准,以及企業自身的生產狀況,由技術部門確定產品的生產工藝要求和工藝標准,關鍵部位的技術要求,輔料的選用等內容。此外技術部門還制定出縫制工藝流程等有關關技術文件,來保證生產有序進行。面料進廠後,必須經過驗布工序,這是服裝成品質量的基本保證。經檢驗的面料,如果收縮變形較大,還需進行預縮處理。以避免服裝成品的規格尺寸與標定的規格尺寸產生較大差異。

‍‍

② 服裝工業屬於什麼導向型,勞動力,還是市場

服裝工業屬於勞動力導向型。

服裝工業的生產流程大體可以分為前期操作、服裝生產具體操作、後期工序等三方面。服裝生產基本工藝流程包括布料物料進廠檢驗、排料、裁剪、縫制、鎖眼釘扣、整燙、成衣檢驗、包裝入庫等八個工序。

(2)什麼是服裝工業擴展閱讀

服裝工業的後期工序:

1、鎖眼釘扣。服裝中的鎖眼和釘扣通常由機器加工而成,扣眼根據其形狀分為平型和眼型孔兩種,俗稱睡孔和鴿眼孔。睡孔多用於襯衣、裙子、褲等薄型衣料的產品上。鴿眼孔多用於上衣、西裝等厚型面料的外衣上。

2、服裝檢驗。服裝即將直接面對消費者,因此出廠前的檢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於影響成衣檢驗質量的因素有許多方面,因而,成衣檢驗是服裝企業管理鏈中重要的環節。

3、成品包裝。服裝的包裝可分掛裝和箱裝兩種。箱裝一般又分為內包裝和外包裝之分。內包裝指一件或數件服裝入一膠袋,服裝的款號、尺碼應與膠袋上標明的一致,包裝要求平整美觀,一些特別款式的服裝在包裝時要進行特別處理。

③ 傳統服飾產業的定義和范圍是什麼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其中滿族、藏族、蒙族、維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其中占人口百分之九十多的是漢族人,那麼,有誰知道漢族的傳統服飾是什麼?現在在哪裡?您對它們的評價是什麼?它適合不適合現在社會?它是需要被淘汰的還是需要傳承的?一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在文化里到底扮演怎樣的角色,起怎樣的作用?是可有可無的東西,還是至關重要的財富? 有沒有人發現漢族人現在沒有本民族的服飾?!在大型場合,各民族都穿著本民族的傳統服裝盛裝出場,漢族人穿的是什麼?也許有人說旗袍是漢族傳統服裝,長袍馬褂是漢族傳統服裝,但你想沒想過,這些服裝怎麼來的?他們的歷史多長?旗袍是滿族旗裝改造來的(民國時候,二三十年代由上海的明星帶起的潮流,它怎麼能代表漢族傳統服裝呢?!),滿族人也不承認它是滿族傳統服裝,漢族傳統服裝難道就是改制而成的服裝嗎?而長袍馬褂也是代表著滿族服裝特點。還有人說,現在的「唐裝」是漢族傳統服裝吧?大家都知道現在人說的「唐裝」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是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並由之而掀起「唐裝」新潮。其實「唐裝」,基本上是清末的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唐裝」的稱謂,其實源於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後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於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被認為是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並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就是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的。但提請注意,這里的"公認"似乎是該打折扣的,並沒有得到漢族人的認可,至少可以說是在漢族無奈下的"既成事實"似的"強"加,或者說是在漢族人不知道歷史的情況下的暫時現象,如果漢族人都清楚了歷史的話,還有多少人認可這些服裝?!唐裝既不是歷史上唐朝服裝,也不是漢族傳統服裝!因為它們不符合漢族傳統服裝的基本特徵!有誰知道漢族服飾的主要特點有哪些嗎?為什麼說旗袍和「唐裝」等不是漢族傳統服裝?(漢服基本特徵十六字:交領右衽、袖松且長,隱扣系帶,上衣下裳。)我們尊重所有民族對自己民族服飾的敬愛和傳承,當然也應該尊重漢族對自己民族服飾的珍愛! 漢族,這個又被稱華夏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華」便是來自她美麗的肌膚——服飾。「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尚書正義》注「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疏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漢民族的前稱為華夏族,「華夏族」就是指我們這個服飾優美、禮儀高尚的民族。 2003年10月,中國姑娘王珊身著中國唐式服裝(不是"唐裝",是唐朝式樣的服裝)參加國際小姐選美,並獲得「最佳民族服飾獎」的殊榮。即使我們把華夏說成是現在意義上的56個民族,那麼,華夏民族的幾千年文化中,怎麼能缺少佔九成的主體民族的貢獻呢?!所以,大家有沒有發現問題所在?就是,漢族時至今日,就是創造華夏服飾的民族,卻成了世界上唯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民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是指集合體,象阿拉伯民族,中華民族等等,狹義的民族是指具體的某個族,象漢族、滿族、藏族、維族、蒙族等等,作為廣義的民族,我們現在有豐富的服飾展示,但作為特定的漢族,沒有傳統服飾展示!而她卻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卻不多。中國56 個民族中,唯獨漢族卻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1989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10元券,俗稱「大團結」,票面上的各民族穿著各自的民族服裝,漢族卻穿著中山裝。1987年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描繪了中國人口總數在百萬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圖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服裝,唯獨10 元券上面的漢族和1角券上面的滿族,卻穿著同樣的服裝……」「2004年的56民族金花聯歡活動中,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都身著各自的民族服裝. 其實,從上古時代開始,自成一系的漢族服飾,就伴隨著華夏人民的生活點滴,構成華夏民族延續上千年的獨特風景線,成為古典中國文明的重要象徵。在創世傳說中,她贊頌著先祖炎黃的豐功偉績,在歷史長河中,她記錄著華夏民族的演化軌跡。禮儀之邦的教化使她深邃,文明古國的工藝使她華美,天漢的雄威使他庄嚴,盛唐的光環使她絢麗,她豐富,她悠遠,她高潔,她遠播四海。

④ 2.0和4.0服裝工業區別是什麼

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落後與先進並存、傳統與現代共生,需要積極探討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相結合;傳統手工藝與先進製造業相結合;第一次工業化與第二次工業化相結合;信息化與工業化相結合。德國工業4.0在全球產生重大影響,標志著全球加快全面進入以智能製造為核心的智能經濟時代。德國工業4.0與美國比較流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提法和一些學者說的第五次工業革命等,都是以信息技術革命性突破為基礎,反映了工業經濟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網路化的發展趨勢。本文著重分析德國工業4.0戰略的主要特點,比較中國製造2025,得出一些重要啟示。德國工業4.0主要特點德國工業4.0可以概括為:一個核心,兩個重點,三大集成,四個特徵和六項措施。一個核心:互聯網+製造業,將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廣泛深入地應用於製造業,構建智能工廠、實現智能製造。兩個重點:領先的供應商策略,成為「智能生產」設備的主要供應者;主導的市場策略,設計並實施一套全面的知識和技術轉化方案,引領市場發展。三大集成:企業內部靈活且可重新組合的縱向集成,企業之間價值鏈的橫向集成,全社會價值鏈的端到端工程數字化集成(ERP、MES、SFC車間集中控制系統部署)。四個特徵:生產可調節,可自我調節以應對不同形勢;產品可識別,可以在任何時候把產品分辨出來;需求可變通,可以根據臨時的需求變化而改變設計、構造、計劃、生產和運作,並且仍有獲利空間;四是過程可監測,可以實時針對商業模式全過程進行監測。六項措施:實現技術標准化和開放標準的參考體系;建立復雜模型管理系統;建立一套綜合的工業寬頻基礎設施;建立安全保障機制和規章制度;創新工作組織和設計方式;加強培訓和持續職業教育。把德國工業4.0放在全球范圍和歷史背景中比較發現,可以看出德國工業4.0有以下5個重要特點。1.基礎性。與德國整體發展戰略相關,發揮優勢,應對全局性挑戰。德國是一個很重視發展戰略規劃的國家,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一直在努力建立部門間高技術戰略協調機制,制定德國的創新發展國家戰略。2006年。德國政府制定了「高科技戰略」,2010年7月,發布了《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報告,,2011年11月,德國政府特別提出把德國工業4.0作為《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的重心,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充分說明德國製造業在德國整體發展戰略中的基礎性作用。工業4.0有助於促進工業-科研聯盟瞄準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目標,制定具體的創新戰略和實施路線圖,確保德國製造業的領先和優勢地位,是保持德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2.策略性。與國際社會競爭相關,在國際相近的戰略思維中,尋求不同的策略。加快先進製造業的發展不僅僅德國高度重視,其他國家也同樣高度重視。事實上,早在200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就把CPS系統確定為關鍵研究領域。2011年3月,歐盟公布了「歐洲2020戰略」,提出800億歐元預算,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研發經費計劃。日本也提出了類似的「工業智能化」戰略,重點發展人工智慧、服務機器人等產業。德國很清楚自身近些年在競爭中的不利態勢,面臨很大的壓力。面對競爭形勢,德國採取了包容、開放、有策略的戰略,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德國為工業4.0配套制定了領先的供應商策略和主導的市場策略,重點考慮將產品與恰當的服務相銜接,著力開發新的商業模式。這是很值得借鑒的。3.創新性。與工業發展歷史相關,把累積、繼承、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高水平的創新。一方面,充分考慮了從工業化早期階段吸取經驗,繼承和發揚現有工業的核心價值。在德國,一般意義的信息和通信技術(ICT)至今仍然支持90%的工業製造過程。因此,工業4.0很重視藉助傳統工業和研究領域的傳統優勢。另一方面,德國工業4.0將製造領域的所有因素和資源通過CBS系統構成全新的社會服務和實時保障平台,體現了深度的創新性。德國「工業4.0」就是一種「再工業化」戰略。但是與美日的「再工業化」不同,德國的「工業4.0」核心在於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以及模塊化技術,實現工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工業中由於地理位置導致的生產、研發脫節現象,使工業生產技術的研發和升級不再依賴物理上的互相接觸,使德國在既保持自己科技研發技術優勢的同時,也可以繼續享受全球化生產的優勢。德國通過新理念、新戰略、新技術,把信息化推向質的變化階段,推動以智能製造、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生物為特徵的新的工業革命。這一點是很高明的。4.前瞻性。與未來趨勢相關,正確研判當前的形勢和未來的趨勢,體現事物發展規律。工業4.0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戰略;智能經濟、智能世界是一個中長期的發展目標。在現實與中長期目標之間,德國一方面特別注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智能工廠進行多層次、多視角的透視和描述,既體現可操作性,又體現前瞻性,為正確選擇戰略重點、採取超常規的相應舉措,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另一方面,德國把實現技術標准化放在最為優先的地位,搶先制定行業標准,企圖繼續佔領全球製造業的制高點,除了在經濟上獲得現實利益外,更重要的是為長遠確立德國製造優勢創造條件。5.市場性。與市場發展需求相關,適應市場、構建市場、引領市場,占據市場制高點。德國把智能工廠作為智能化世界的一部分,以「工業智能化」帶動「社會智能化」,為「社會智能化」提供新一代網路基礎設施、先進通信技術、智能控制系統設計、「大數據」分析方法等各類軟硬體,將成熟的「工業解決方案」轉化為「社會服務解決方案」,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領域推廣應用,構建新的市場空間。德國在構建市場的過程中,特別把CBS技術和產品確立為主導市場,根據不同消費者的需求設計系列化的智能產品,建設智能社會,建立全新的商業機會和模式,必將產生難以估量的市場價值。2025與4.0的比較2015年,中國在分析國內外市場的基礎上,遵循產業升級與轉型的客觀規律,編制中長期十年規劃,頒布了中國製造2025,明確了十個重點行業,包含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其他關繫到國計民生的傳統行業,以及相應的供應鏈和銷售網。其主線是兩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推進智能製造,主要形式是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都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針對製造業發展提出的一個重要戰略舉措。比較兩個戰略可以看出各有特點,除了技術基礎和產業基礎不同之外,還存在戰略思想等方面的明顯差異。德國工業4.0為德國工業發展描繪了細致的發展藍圖,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認真與嚴謹,在戰略思想、基礎研究、技術教育、政策機構和措施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1.戰略思想的差異比較德國工業4.0與中國製造2025,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於,德國工業4.0戰略是一個革命性的基礎性的科技戰略。其立足點並不是單純提升某幾個工業製造技術,而是從製造方式最基礎層面上進行變革,從而實現整個工業發展的質的飛躍。因此,德國工業4.0戰略的核心內容並不拘泥於工業產值數據這個層面上「量的變化」,而更加關注工業生產方式的「質的變化」。相對於德國工業4.0,《中國製造2025》,則強調的是在現有的工業製造水平和技術上,通過「互聯網+」這種工具的應用,實現結構的變化和產量的增加。這種區別就好比《中國製造2025》是在工業現階段水平和思維模式上尋求階段內的改進和發展,德國則是尋求從工業3.0階段跨越到工業4.0階段,實現「質的變化」。這種戰略思想上的差別應該說是客觀條件的反映,符合現實基礎,但也說明中國製造2025缺少戰略上的理論深度和技術高度,也缺少市場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2.戰略基礎的差異戰略基礎包括基礎研究、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等,是戰略實施成功的基本條件。仔細研究《德國工業4.0》,我們不難發現這個戰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基礎科學研究,很多細節方面的任務目標,都以「高、精、尖」的理論知識作為依憑。致力於改善德國科學基礎研究的條件,提高科研創新能力。相比之下,中國基礎學科的研究比較薄弱,科研創新能力不強,很難有重大突破。其根本原因,除歷史基礎條件因素之外,也有政策的因素。在政策支持上,中國橫向研究比縱向研究無論在數目上,還是支持力度上都要大很多,導致中國應用型的研究領域較強,理論基礎研究較薄弱。中國還在制定國際化行業標准方面缺乏經驗和條件。因此,我們有必要下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同時,我們還有必要採取開放式的合作方針,積極成為網路化先進理論和先進標准體系的重要接入者,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包括德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一起分享理論、技術與市場。3.戰略措施的差異在配套政策方面,德國為了有效實施工業4.0,比較重視對技術、政策和環境等進行評估調整。比如,德國系統評估新技術對相關法律可能造成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創新周期縮短可能導致相關規則架構頻繁更新等,及時對現行不利於發展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了修改。德國比較重視構建支持工業4.0的法律環境,及時對與企業責任、數據保護、貿易限制、密碼系統等相關法規進行調整,培養全國國民的競爭意識,比較重視反思和自我調適。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借鑒。在協同機構方面,德國成立了政府統一協調機構,建立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平台。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德國機械製造聯合會以及德國電子工業聯合會三個專業協會共同建立了秘書處,負責為優先主體研發路線圖。我國除了在中央政府層面成立由國務院領導同志擔任組長的領導機構和戰略咨詢委員會之外,還應該大力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行業協同機制建設。對中國的啟示1.積極迎接智能經濟新時代工業4.0將使人類-技術(human-technology)和人類-環境(human-environment)的相互作用發生全新轉變。藉助CPS系統,特別是互聯網+,可以巨大地提升人的智能。智能是把人的智慧和知識轉化為一種行動能力。基於人類智慧、電腦網路和物理世界有機融合的經濟具有更高的效率,這種效率是傳統工業無法達到的,因而智能一旦出現將以新的結構和形態取代傳統工業,形成「智能經濟」。在智能經濟時代,智能環保、智能建築、智能交通、智能醫療等,構成智能經濟的不同領域;智能家庭、智能企業、智能城市、智能地區、智能國家、智能世界,構成智能社會的不同層面。在智能經濟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整體性更加突出,市場主體相互之間內在聯系更加緊密,社會經濟系統對外更加開放。以智能工廠為特徵的智能經濟也很可能是工業經濟發展的最高階段。可以預料:世界的不平衡性將更加突出,競爭的形式將會改變,全球治理方式將有重大變化。對此,我們要有一定的准備,在發展戰略、科技創新、人文道德上占據制高點,形成良好態勢。2.積極探索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落後與先進並存、傳統與現代共生,需要積極探討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相結合;傳統手工藝與先進製造業相結合;第一次工業化與第二次工業化相結合;信息化與工業化相結合。我國相當一個時期可能還需要同時推動「工業2.0」、「工業3.0」和「工業4.0」,既要實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要實現在高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建立既符合中國實際情況、又體現世界發展潮流的中國工業體系,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提供堅實和廣寬的基礎。既要考慮提高勞動生產率,又要考慮解決就業問題。3.正確認識發達國家再工業化中的中國製造業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中國製造業面臨三方面挑戰:一方面來自高端挑戰。發達國家通過「再工業化」,將「再工業化」與新的工業革命相結合,必定使發達國家在科技、信息、資本等方面長期積累的優勢進一步強化,成為科技革新與產業革命紅利的主要受益者,使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中心-外圍」世界分工體系進一步固化,進一步拉大與我國的距離。另一方面來自低端擠壓,印度、越南、印尼等發展中國家可能以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搶占製造業的中低端,我國製造業在中低端廣大市場的優勢面臨失去的危險。再一方面來自內部的困境。從整體來看,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製造業仍處於產業中低端水平,缺乏世界一流大型企業與知名品牌,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高附加值環節份額相對較小;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生產型服務業比重偏低,產業集聚和集群發展水平不高,產品質量問題比較突出;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環保問題嚴重;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效率低,導致管理成本高,嚴重影響產品競爭力。中國製造業也迎來了三大機遇。首先是新的契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進入重塑階段,新理念、新技術、新方式啟動期有很多空白點,在某種程度上為全球提供了新的起跑線,也為中國趕超發展提供了契機。其次是新的供需。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與正在興起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有機結合,向我們展現了不同於傳統流水線、集中化機器大生產的全新生產方式、生產要素、組織模式,必將創造新的市場和供需,這些都是我國可以大展身手之處。再次,發達國家「去工業化」和「再工業化」為我們提供了經驗教訓。發達國家過度「去工業化」及發展高風險、高杠桿的金融業務,導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脫節,我國充分汲取其教訓,借鑒其「再工業化」發展戰略中具有前瞻性、符合發展大勢的政策措施,根據不同類型行業的特點,有重點、有差別地推進結構優化升級,通過突破研發、設計、營銷網路、品牌和供應鏈管理等制約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環節,完全有可能加快改造提升製造業。化挑戰為機遇,可能要考慮「爭兩頭,保中間」的戰略規劃格局,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一頭是集中優秀力量,大力增強集成創新能力,培育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擁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在一些重要的高端領域,爭取一席之地。這一點,我們過去做到了,今後也應該做到,從而在國際核心俱樂部有一定的話語權。一頭是繼續爭取在低端有一定份額,努力創造的就業機會。我們應該在長期底端基礎上有所升級,全部升到高端是不現實的,升到中端應該是我們的主要選項。克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困境,成為國內外市場優良(中端)產品和服務的重要提供者。4.高度重視互聯網+企業組織變革「互聯網+」是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在實施「互聯網+」戰略中,互聯網+企業組織變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企業作為市場的重要主體和經濟的細胞,除了利用互聯網加強與市場的互聯和聯系、推動網路化協同製造和服務之外,還要下大功夫增強內生動力,煥發內部活力。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改善重構生產要素,深化企業組織變革,創新生產方式,提升資產質量和服務功能,適應市場需求和變化,是一個影響中國製造2025戰略全局性的問題。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正確理解技術與組織的關系。技術結構與企業組織結構的關系是相互促進和相互構建的過程,特別是互聯網技術將企業的消費者、供應商、合作者和企業員工等各種關系全部組織在電腦網路里,使信息的獲取、處理、傳遞和應用變得高速便捷,必然要求企業的生產方式、管理模式和組織機構做相應的調整和變革。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深化企業組織變革,將互聯網技術和企業生產方式緊密聯合起來,形成有效的信息溝通反饋機制,才能實現技術與組織的良性互動,才能使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企業所需要,企業才能成為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5.加強中國製造2025基礎工作我國對基礎研究、基礎培訓、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和措施,但缺乏深度、缺乏核心、缺乏靈魂。一項大的戰略,特別是涉及到一個國家中長期發展的大戰略,必須要有自己的系統、深厚的理論基礎,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關鍵的創新技術,必須要有創新理念、勇於擔當、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才。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的方式縮小技術差距,但是如果理論研究無法趕上去,那麼將永遠落後於別人,進而失去真正的競爭力。在基礎研究和基礎培訓兩方面,德國都有很多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如何加強基礎研究、基礎培訓呢?可以考慮從基礎設施建設著手。基礎設施建設也是中國製造2025重要一部分內容。中國製造2025必須要有配套的基礎設施和能夠獲得的相應材料。比較深入地研究分析中國製造基礎設施工程,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現以問題為導向的創新研究思路,既有針對性地加強理論研究,又為中國製造提供基礎條件。從目前情況看,很有必要梳理出中國製造重要基礎設施名目,比如,寬頻互聯網基礎設施、高效大容量數據基礎設施、IT基礎設施、統一的安全保障構架和獨特的標識符等。在比較參考國際相應的先進基礎設施基礎之上,很有必要逐項制定中國製造基礎設施項目的理論研究方案和工程建設方案,為中國製造2025夯實基礎。不可否認,新的工業革命浪潮正在興起,智能世界的前景正在展現,激烈競爭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急不得,也慢不得。關鍵是要深入研判,長線布局,措施得當。「中國製造」需要從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從低成本競爭優勢轉變為質量效益競爭優勢;從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轉變為綠色製造;從生產型製造轉變為服務型製造。中國製造發展戰略核心要義應該是: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為主線,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需求為目標,以開放合作為手段,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人才體系,培育有中國特色的製造文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中國完全有可能成為新的工業革命的重要受益者,也為新的工業革命做出重要貢獻。6.智能工廠要有符合國情的樣本2013年在漢諾威工業展上首次提出的「工業4.0」戰略規劃,在全球拉開了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新工業革命大幕。2015年,在邁向製造強國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借鑒「工業4.0」,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意在通過3個「十年」的努力,實現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中國製造2025」雖與「工業4.0」異曲同工,但現實的國情懸殊很大。對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來說,「工業4.0」可以學習,但難以參照,「中國製造2025」必須要有符合國情的參照樣本。2001年,蓋勒普採用「全球領先技術,本地優質服務」的策略率先在中國製造業開拓市場,最先洞察到當地製造產業趨勢的變化,推出了與發達國家企業同時適用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MES-SFC整體解決方案。當國家提出「中國製造2025」戰略時,蓋勒普SFC-MES解決方案不僅契合了國家戰略,也成為現實可參照的標板,希望製造企業從智能製造中找到轉型升級的一般規律和普遍做法。蓋勒普MES-SFC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是中國最早的,最先進,最全面,使用最成熟的智能製造完整解決方案,全球20多年領先技術沉澱,幫助135,000多家製造企業提高生產效益。所有的產品均來自同一個系統開發商,基於同一個製造管理IT技術架構,系統間實現無縫集成。

⑤ 服裝產業的范圍包括哪些

服裝業必須構建當地的產業鏈,包括從棉花種植、紡織印染、服裝設備製造、服裝加工、服裝配飾以及輔料的生產、服裝商貿平台、服裝研究和市場調研、大眾媒體等。這個產業鏈中必須有一張龐大的網路體系(零售網、銷售網、特許經營加盟等)。網路的形成無疑會增大產業鏈條的長度和強度,近而帶動鏈條上各個環節的飛速發展,為相關產業製造發展機會,這樣才會增強服裝企業在全國的影響,同時產業鏈條的增長是確保該產業經濟穩固增長的重要保證,也使得服裝產業發展更加細分化更加規范化。

⑥ 我國服裝工業有何特點

我國服裝工業有何特點?我國服裝工業,它的特點是比較突出的,就是它不僅速度快,而且價格也也實惠

⑦ 服裝屬於什麼行業

服裝屬於服裝業,中國是十三億人口的大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裝消費國和生產國。近幾年中國的服裝業有著較大的發展,服裝業的發展大大推動了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2005年紡織服裝的總產值約佔全國總產值的十分之一,並已連續五年出口創匯順差第一,服裝產業一直為中國出口創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裝,其中一件來自於中國生產。

(7)什麼是服裝工業擴展閱讀:

發展現狀

運營方式

服裝運營主要包括三個環節:研發設計、加工生產以及品牌渠道運營。服裝價值鏈上的利潤分配約為:研發設計佔35%,品牌渠道運營佔55%,加工生產佔10%。這就形成了男士時尚休閑鞋和服裝行業的微笑曲線,設計研發和品牌渠道運營環節所獲得的商業價值遠遠高於生產加工環節。

根據男士時尚休閑鞋和服裝的微笑曲線,研發設計和品牌渠道運營環節所獲得的商業價值遠遠高於加工生產環節。由微笑曲線時尚休閑男裝行業可延伸出3種經營模式:專業加工模式、輕資產運營模式、縱向一體化模式。

(服裝的微笑曲線是指這三個環節研發設計、加工生產以及品牌渠道運營利潤曲線似微笑狀。)

市場發展

由於市場的開放,出口紡織品數量的增加,現行標准已不能滿足產品質量和市場變化的要求。大多數的合資企業、獨資企業以及有出口任務的企業,採用協議標准,按供需雙方的協議合同考核和驗收產品。而習慣於依賴國家標准或行業標準的企業,聲稱沒有標准制約了企業的產品開發。

縱觀國內紡織品市場尤其是製成品和服裝市場上涌現出的很多被消費者認可的名牌產 品,其生產企業無一不是執行嚴格的技術標准和檢驗制度,無一不是採用優於國家標准和行業標準的企業內控標准。

名牌產品是以優良的產品質量為基礎,以高水準的標准為支撐,這些共識和實踐對促進紡織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⑧ 服裝行業的本質是什麼

」郎咸平 郎咸平以他最近研究的一個西班牙服裝企業——莎拉服裝為案例,分析出服裝行業的本質是「前導時間」。西班牙的莎拉服裝公司在資金、人才、技術上都不具備非常明顯的優勢,卻在幾年內成為與路易·威登、范·思哲比肩的世界級時裝公司。原因就在於莎拉公司樹立了正確的戰略思想——盡最大可能縮短前導時間(指服裝從設計到銷售所需的時間)。 什麼是前導時間?就是從一件衣服從設計到生產、銷售、回款這個流程,如果誰能盡快的縮短這個前導時間,誰就會在服裝這個領域獲得勝利。在中國,服裝企業們的「前導時間」是180天,李寧也不過如此,在美國,最快的能作到100天,即一件衣服,從設計到銷售,需要100天時間。而西班牙那家企業能把時間作到12天,這是怎麼作到的呢? 原來這家服裝企業採用了與傳統服裝企業完全不同的作法,從設計到銷售,統統不同。以設計為例,中國的很多服裝設計師認為必須要經過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來設計一套適合中國人需求和喜歡的款型。西班牙企業的作法是:根據市場上最好賣的服裝款型,每銷售一套,就立即匯成數據反饋給公司總部,總部的設計師根據市場上最暢銷的幾款服裝進行局部創新,比如加一個口袋、少一顆紐扣等,設計完成,12天後新款型就能出現在市場上銷售。按通常意義來講,一個流行款型,在12天後仍然會是流行款型,這樣這家服裝企業就能在短時間獲得最大的利潤。 為此,公司在自己的高科技裁剪工廠與400家配套的縫紉廠之間,修起了200公里的地下隧道傳送帶,用飛機將成衣運往世界各地,以加快物流速度;將各個店當日最好銷售的幾個款式即時傳到總部,200個設計師組成的團隊迅速對其適當改良,用最短的時間設計出類似的款式,迅速推向市場。莎拉公司推出一款流行成衣的時間是12天,而大陸的服裝企業則需要180天左右。 郎咸平指出,服裝市場需求已經從2000年以前的設計大師主導,演變為現在的自發需求。世界大約有28%的服裝屬於尖端服裝,而一件新款服飾晚一天銷售要貶值7%,早10天賣可以節省這7%,同時可以增加13%的利潤。因此,減少服裝上市的前導時間,用最快的速度將流行的成衣推向市場,是紡織行業競爭的根本。

⑨ 服裝屬於什麼行業

服裝是屬於製造業的,而賣服裝屬於服務類。

⑩ 什麼是服裝工業中的單耗

應該是單件衣服的耗量吧!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服裝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obd能供電多久 瀏覽:135
大車汽車水箱換要多少錢 瀏覽:454
工業園區塑料絲印要多少錢 瀏覽:91
怎麼學工業機器 瀏覽:976
工業中的套頭是什麼製品 瀏覽:880
06款寶馬x5更換擋把多少錢 瀏覽:311
奧迪s3和s4哪個開著舒服 瀏覽:213
汽車銷售店售本地是什麼意思 瀏覽:691
自貢汽車哪裡有優惠 瀏覽:313
天心區工業區在哪裡 瀏覽:875
工業水管用什麼管 瀏覽:665
汽車電池要充多久才能用 瀏覽:103
新鄉工業氣體哪個好 瀏覽:650
滄州汽車鈑金哪裡好 瀏覽:331
新港工業園區在哪裡 瀏覽:322
美國如何尋丟失的汽車 瀏覽:225
寧夏賀蘭工業園區公司有哪些 瀏覽:503
奧迪a4l機油消耗多少圈正常 瀏覽:777
萬錦工業園是做什麼 瀏覽:443
奧迪a6年份怎麼分辨 瀏覽: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