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鋼鐵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鋼鐵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發布時間:2022-09-26 17:53:59

『壹』 誰知道中國近代鋼鐵的發展(詳細) 急用 謝謝!~

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發展近代軍事工業,製造槍炮、戰艦,大量輸入西方國家生產的鋼鐵。1867年進口鋼約8250t,1885年約9萬t,1891年增加到170萬擔(約13萬t)。進口鋼逐漸佔領了中國的市場,使傳統的冶鐵業難以維持生產,而國內鋼鐵消耗量又不斷增加。因此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就成為時代的需要。

1871年(清同治十三年),直隸總督李鴻章、船政大臣沈葆楨請開煤鐵,以濟軍需,上允其請,命於直隸磁州、福建、台灣試辦。1875年,直隸磁州煤鐵礦向英國訂購熔鐵機器,因運道艱遠未能成交。此事表明,當時已開始注重舉辦新式鋼鐵事業。1886年,貴州巡撫潘蔚創辦青�廠,先用土爐,後從英國訂購煉鐵、煉鋼設備,1888年安裝完畢。終因清廷腐敗,缺乏資金、煤和鐵礦石,加上不善管理,無人精通技術,而於1893年停辦。這是興辦近代鋼鐵廠的一次嘗試。

1890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它的建設標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1908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聯合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也是當時遠東第一流的鋼鐵聯合企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除漢冶萍有較大的發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陽泉、武漢和石景山等地的鋼鐵工廠也先後起步。以上鋼鐵企業建立後,1920年全國生鐵產量達43萬t,鋼產量達6.8萬t。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七七」事變後,又侵佔了華北、華中、華東等廣大地區。除東北地區外在北京、天津、唐山、陽泉等地新建或改建一批鋼鐵廠。

抗日戰爭期間,在抗戰後方的四川、雲南和晉東南等地也建設一批鋼鐵廠。1932~1948年,全國最高產量,鐵未超過180萬t,鋼未超過100萬t。1943年是1949年以前中國鋼產量最高年份,在世界上只佔第16位。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和內戰的破壞,1949年生產鋼鐵的企業只有19個,年產鋼僅15.8萬t,在世界上居第26位。

從1890年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到1948年半個世紀中,我國產鋼總量僅760萬t。新中國成立後,到1958年,僅用9年時間,我國(未包括台灣)鋼產量就達到800萬t。1978年鋼產量突破3000萬t(3178萬t),11年後的1989年升至6159萬t,到1996年鋼產量突破1億t(10124萬t),這在世界鋼鐵工業發展史上是少有的。

『貳』 兩次工業革命期間鋼鐵工業發展的原因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珍妮機的出現是棉紡織業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使紡織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機的發明,一般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之後,有更多的機器被發明出來並得以應用,在冶金、採煤等其他行業,也出現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

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顯著特點就是電力的廣泛應用,電動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具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迅速地改變著社會上生產與生活的面貌。由於使用電力,其他工業部門也快速發展起來,特別是鋼鐵行業的發展,使人類在材料領域告別了棉花時代,進入到鋼鐵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主要以重工業為主如機器製造工業,電力工業,化學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等.凱利,貝塞麥,托馬斯,馬丁和西門子等的煉鋼法,以及後來發明的電爐煉鋼法,使得鋼產量劇增.鋼產量的劇增,導致了其價格猛跌,便宜價格又導致了鋼鐵迅速在很多部門和領域代替了鐵,應用的范圍廣泛擴大.鋼鐵技術的進步,不但引起了原有的重工業如採煤業,機器製造業,鐵路運輸業等的飛躍發展,而且存進了其它以鋼鐵為原料的新興工業的發展,如電力工業,電器製造,化學工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和飛機製造業等.重工業很快地成為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重工業已經在世界工業中開始占據了主導地位.

『叄』 世界鋼鐵企業的發展史

從建國初期,國家以重點發展重工業以盡快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起,鋼鐵工業即被作為重工業的代表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的重視,從而有了從幾乎是空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鋼鐵產業的可能。從一五計劃時起,國家就不斷地從農業和其他產業上為鋼鐵產業的發展籌集了大量的資金,並不惜花很大的代價用於技術的開發和創新。同時,鋼鐵工業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之一,與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步伐息息相關。經過近六十年的發展,中國鋼鐵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發展階段。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已經整整60年了。在60年中,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在戰爭廢墟上艱苦創業,既有順利發展的機遇,也有探索前進的挑戰;有過三年「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的沉痛教訓,也遭遇過10年「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干擾和挫折。盡管如此,中國鋼鐵工業仍克服重重困難,艱難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後中國鋼鐵工業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鋼鐵行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滿足下游產業發展的需要,在鋼鐵產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加強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不斷改善品種質量,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作為基礎原材料工業,鋼鐵工業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實現了前人的躋身於世界鋼鐵大國的夢想。2008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5億噸,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粗鋼產量的3164倍,鋼產量佔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歷程

回顧新中國現代鋼鐵工業的崛起、壯大,大體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時期(1949~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1978~1992年,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時期(2001年以來)四個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1949~1978年)

在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經歷了「一次重大轉變」、「兩個黃金發展期」、「三次基本建設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轉變

從建國初期到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是在前蘇聯大力支援下開展的,幾乎全盤照搬蘇聯的模式。1956年毛澤東同志發表《論十大關系》之後,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在認真總結學習蘇聯經驗教訓基礎上,轉變到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走大、中、小相結合之路。這一轉變,對中國鋼鐵工業的崛起、壯大具有重要意義。

2.兩個黃金發展期

第一個黃金發展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年),年均增鋼80萬噸,年均增長31.6%,到1957年達到了535萬噸。

第二個黃金發展期是國民經濟調整期間(1963~1965年),年均增鋼185萬噸,年均增長22.4%,到1965年達到了1223萬噸。

3.三次基本建設高潮

第—次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蘇聯156個援建項目中的八大鋼鐵項目的建設,包括新建武鋼、包鋼、北滿鋼廠、吉林鐵合金廠、吉林炭素廠、熱河釩鈦廠,改擴建了鞍鋼和本鋼等。同時還進行了大冶鋼廠、太鋼、唐鋼等近20個企業改擴建工程。

第二次是1956年規劃並開始建設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是繼續進行鞍鋼、武鋼、包鋼三個大型鋼鐵基地建設;五中是擴建、新建五個中型鋼鐵企業,即擴建太鋼、重鋼、馬鋼、石景山鋼鐵廠,新建湘鋼;十八小是新建十八個小型鋼廠,即邯鋼、濟鋼、臨鋼、新余、南鋼、柳鋼、廣鋼、三明、合鋼、長特、新疆八一、杭鋼、鄂鋼、漣鋼、安鋼、蘭鋼、貴鋼、通鋼等。

第三次是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主要是新建了攀鋼、長城特鋼、峨嵋鐵合金廠、水城鋼鐵廠、遵義金屬製品廠、樂山軋輥廠等:恢復建設了酒鋼、蘭鋼、略鋼;擴建了成都無縫鋼管廠、重鋼、重特、昆鋼、貴鋼、遵義鐵合金廠,還有鞍鋼援建寧夏石嘴山鋼繩廠。這三次基本建設高潮的開展,為新中國鋼鐵工業日後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4.一段坎坷、曲折路

1958年「大躍進」的高指標、大辦鋼鐵、浮誇風,「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壞、整頓、再破壞,以及其後的「鬧翻番」、「洋躍進」等脫離實際、違背鋼鐵工業發展規律的行為,使中國鋼鐵工業在十幾年的時間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國鋼鐵工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中,國家對鋼鐵工業的總投資為615.28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526.46億元,佔85.6%;更新改造投資88.8億元,佔14.4%。中國鋼鐵工業在跌宕起伏中,經過數百萬鋼鐵人的頑強拼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礦、選礦、燒結、煉鐵、煉鋼、軋材、焦化、耐材、鐵合金、碳素等要素結構比較完善,地質勘探、工程設計、建設施工、設備修造、科學研究、冶金教育等門類比較齊全,以大型企業為骨幹、大中小相結合,具有3500萬噸鋼生產能力的新中國冶金工業體系。鋼產量由1949年的15.8萬噸增加到1978年的3178萬噸,年均增鋼100萬噸;鋼材板管帶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鋼、合金鋼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鋼材自給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噸鋼綜合能耗下降到2.54噸標煤。這30年取得的成果,為後30年中國鋼鐵工業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

(二)第二階段(1978~1992年)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國鋼鐵工業對外開放取得了顯著成效。鋼鐵工業從國外引進了700多項先進技術,利用外資60多億美元。特別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新建了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公司兩座現代化大鋼廠,並對老鋼廠實施了一系列重點改造項目,使中國鋼鐵工業的技術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在發展鋼鐵工業生產規模上,除新建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公司以及一些鄉鎮鋼鐵企業外,主要是抓現有鋼鐵企業的技術改造。在抓老企業技術改造、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方面,邁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現有企業,走挖潛、改造、配套、擴建的路子。」第二步:重點解決發展速度(數量)、品種結構、產品質量都不適應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需要的「三個不適應」問題。第三步:鋼鐵工業要上「四個新台階」:上品種質量水平的新台階,上現代化工藝裝備水平的新台階,上集約經營和規模經濟的新台階,上綜合經濟效益的新台階,以增強鋼鐵工業的發展活力。

在這十幾年中,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現有企業技術改造的不斷推進,使鋼鐵工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1978~1992年,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共計1465.43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759.72億元,佔51.8%,更新改造投資705.71億元,佔48.2%。建成投產了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一、二期和天津無縫鋼管公司。1983年鋼產量突破4000萬噸,1986年突破5000萬噸,1989年突破6000萬噸,1991年突破7000萬噸,1992年達到了8093萬噸。1978年到1992年,鋼材板管帶比由32.3%提高到37.4%,連鑄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鋼、低合金鋼比由16%提高到21.6%,鋼材自給率由72.7%提高94.7%,噸鋼綜合能耗由2.54噸標煤降低到1.57噸標煤。

(三)第三階段(1993~2000年)

從黨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這個時期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著力「一個適應」,實施「二個轉變」,即著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由發展數量規模為主向調整、優化結構為主轉變,由鋼鐵產品長期數量短缺向控制總量轉變。這個時期中國鋼鐵工業是深化內涵式擴大生產的階段。

這一時期鋼鐵行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施調整、優化結構,推進和實現了兩個重大轉變,促進鋼鐵工業生產力的發展。

第一個轉變:由長期規模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結構為主,提高綜合競爭力,提出把「結構優化作為鋼鐵工業發展的中心環節」,主要是優化產品結構和工藝技術結構,同時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大力推進淘汰落後,採用新技術對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實現工藝技術現代化。由此拉開了採用高爐噴煤粉、連續鑄鋼、濺渣護爐、熱裝熱送等六大共性先進技術改造老企業、優化品種結構和工藝技術結構的大幕。

第二個轉變:鋼鐵產品由長期數量短缺轉向階段性、結構性過剩,開始實行總量控制。1993年到1998年期間,由於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了大量過剩的生產能力,從而提出「控制總量,優化結構,大力提高冶金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方針,並在全行業特別是大中型鋼鐵企業中展開了壓縮生產總量的工作。

1993~2000年,中國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3476.06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為1446.14億元,佔41.6%,更新改造投資2029.87億元,佔58.4%;鋼產量由1993年的8954萬噸增加到1996年10124萬噸,2000年鋼產量達到了12850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產鋼國和消費國:鋼材板管帶比由1993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1.7%,低合金鋼、合金鋼比由22.8%提高30.9%,連鑄比由33.9%提高到82.5%,平爐鋼比下降到0.9%,轉爐鋼比提高到87.5%:鋼材自給率達到93.1%;噸鋼綜合能耗下降到1.18噸標煤;加速了淘汰小高爐、小轉爐、小電爐、平爐、化鐵煉鋼、多火成材、橫列式和復二重軋機的進程,大大縮小了中國鋼鐵工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四)第四階段(2001~2008)

2001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鋼鐵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陸續出現了一系列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

在這一階段中,中國鋼鐵工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滿足相關行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積極應對新挑戰,不斷解決新問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鋼產量連續跨越2億噸、3億噸、4億噸的台階,2008年粗鋼產量超過5億噸。2001~2008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達到20%,佔全球鋼產量的比重從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鋼鐵業的地位顯著提升;鋼鐵產品的進出口格局發生了根本性逆轉,徹底結束了中國鋼鐵材料供給不足的歷史。見表1。

技術裝備國產化、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品種質量得到優化。鞍鋼、武鋼、首鋼、馬鋼、太鋼、濟鋼、萊鋼、安鋼等大型老企業的現代化技術改造,廣泛採用了高效鐵礦采選技術,鋼鐵冶煉技術、軋鋼技術、高端產品開發、大型冶金成套技術集成、節能節水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鞍鋼、武鋼、太鋼、馬鋼、邯鋼、包鋼等大型老企業的現代化新區、新基地的建設和相繼投產;鞍鋼營口鮁魚圈沿海鋼鐵基地項目、首鋼與唐鋼集團合作的河北曹妃甸沿海鋼鐵基地項目也於2008年和2009年投產;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寶鋼集團的廣東湛江項目和武鋼集團的廣西防城港項目等一批沿海的現代化鋼鐵基地正在籌建之中。

節能減排取得巨大進步。全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噸鋼綜合能耗由876千克標煤降到628千克標煤,這一指標意味著目前冶煉1噸鋼的綜合能耗僅相當於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1/4,噸鋼耗新水下降到5.31噸,SO2、COD、工業粉類排放均大幅下降;使鋼材品種與質量顯著改善,國內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2007年22類鋼材中有18類鋼材的自給率超過100%。

產業組織結構得到優化。2008年,全球年產鋼2000萬噸以上的企業有12家,其中中國佔5家。2008年與2001年相比,年產鋼500萬噸以上的企業從4家增加到24家;此間,唐鋼整合宣鋼和承鋼,唐鋼集團與邯鋼集團組建為河北鋼鐵集團;濟鋼與萊鋼組建為山東鋼鐵集團;寶鋼重組新疆八鋼和控股廣東鋼鐵集團;武鋼重組鄂鋼、昆鋼和控股廣西鋼鐵集團;馬鋼重組合鋼;沙鋼重組淮鋼、江蘇永鋼和河南安陽永鋼等等。鋼鐵企業聯合重組的步伐逐步呈現加快之勢,適應國際化競爭的能力增強,中國鋼鐵工業整體素質提高。2009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寶鋼、河北鋼鐵、江蘇沙鋼等三家中國大陸鋼鐵生產企業上榜,分列第220、375、444位,其中寶鋼已經連續5年入圍,並由2005年的第309位躍升至2009年的第220位。

二、我國鋼鐵工業近年來取得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經過幾代鋼鐵人的艱苦創業、頑強拼搏和自主創新,有效地滿足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鋼鐵材料的旺盛需求,有效地支撐了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進程,有效地支撐了國民經濟主要用鋼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創造和積累了大量財富,創造了曠世空前的發展紀錄,鑄就了鋼鐵大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一)為適應我國國民經濟需要鋼產量不斷增加,自1996年以來鋼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鋼鐵工業順應國民經濟發展對鋼材的旺盛需求,繼1996年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並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產鋼國後,自2003年以來,鋼產量又連續跨越2億噸、3億噸、4億噸、5億噸的台階,並在2005年結束了自建國以來連續57年凈進口鋼的歷史,徹底扭轉了鋼總體生產能力不足的狀況。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在發展速度方面和發展規模方面均創造了世界鋼鐵發展史上的奇跡。

(二)中國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消費和出口國。中國鋼產量佔全球的比重從2001年的17.8%躍升至2008年的38.2%。

2008年我國鋼產量超過世界排名第二至第八位的日本、美國、俄羅斯、印度、韓國、德國、烏克蘭之和。

2003年我國鋼產量比2002年增加了3997萬噸、2004年比2003年增加6057萬噸、2005年比2004年增加7033萬噸、2006年比2005年增加6591萬噸、2007年比2006年增加7014萬噸。從2004年開始,中國鋼材市場供不應求向供求平衡轉變,鋼材進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續增加。

到2006年,中國鋼鐵產品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歷史性轉變,鋼坯和鋼材均實現了凈出口,凈出口鋼材2450萬噸、凈出口鋼坯(錠)867萬噸,坯材合計摺合粗鋼凈出口3463萬噸。

到2007年,中國鋼鐵產品出口進一步擴大,出口量躍居世界首位,共出口鋼材6265萬噸、出口鋼坯(錠)645萬噸,鋼材和鋼坯合計折粗鋼出口7310萬噸;凈出口鋼材4578萬噸、凈出口鋼坯(錠)606萬噸,坯材合計摺合粗鋼凈出口5476萬噸。

(三)鋼鐵工業裝備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進一步加大投資的力度,整體實力明顯增強,整體裝備水平迅速提高,依託自身技術實力,在部分引進國外高端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了技術裝備設計和製造的自主集成與創新,主要裝備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有些先進技術裝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如鞍鋼不僅實現了自主集成單條生產線——中國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連鑄連軋帶鋼生產線(ASP),並實現了向濟鋼的技術輸出:首鋼自主設計建造了世界首座全乾法除塵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現代化高爐;太鋼自主集成與創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不銹鋼生產企業。

2001~2008年,中國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505.6億元增加到3903.3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累計投資16329.58億元。大量的投資不僅使鋼鐵工業的生產能力快速增加,更使以裝備大型化、自動化、連續化為代表的冶金工藝技術裝備現代化、國產化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煉焦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機械化焦爐從193座增加到291座,年產能從5128萬噸上升到9961萬噸,每座焦爐的年平均生產能力從26.6萬噸上升到34.3萬噸。

在燒結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燒結機的年產能從7184萬噸增加到45404萬噸,其中130m2及以上燒結機35台增加到125台,占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年產能的比重從38.5%提高到52.3%。

在煉鐵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鐵高爐的年產能從12152萬噸增加到36629萬噸,其中1000m3及以上高爐50座增加到120座,增長了1.40倍,而1000m3及以上高爐的年產能從6433萬噸增加到19118萬噸,增長了1.97倍。

中國鋼鐵行業的高爐在大型化的同時,還廣泛採用了煉鐵先進技術,高風溫熱風爐、無料鍾高壓爐頂、富氧大噴煤、高爐長壽、自動控制、節能、余能余熱回收利用和環境保護等先進技術得到普遍推廣應用;攀鋼高鈦型釩鈦磁鐵礦高爐強化冶煉技術和寶鋼高噴煤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煉鋼方面,中國煉鋼工藝裝備圍繞以連鑄為中心,包括鐵水預處理、大轉爐、精煉、連鑄,工藝配備基本實現了現代化、高效化、自動化煉鋼生產的模式。轉爐煉鋼和50噸以上電爐煉鋼己基本實現了煉鋼一精煉一連鑄一對一的最佳經濟規模的工藝裝備配置。2002年,中國鋼鐵工業徹底淘汰了平爐煉鋼。

2007年與2001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轉爐的年產能從11803萬噸增加到38749萬噸,增長了2.28倍。其中100噸及以上轉爐從30座增加到140座,增長了3.67倍,而100噸及以上轉爐的年產能從3602萬噸增加到19875萬噸,增長了5.49倍;占重點企業轉爐鋼年產能的比重從30.5%上升到51.3%。

2007年與2001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電爐的年產能從2574萬噸增加到4764萬噸,增長了0.85倍。其中100噸及以上電爐從11座增加到21座,增長了0.91倍,而100噸及以上電爐的年產能從727萬噸增加到2012萬噸,增長了1.77倍;占重點企業電爐鋼年產能的比重從28.2%上升到42.2%。

中國100t以上轉爐和50t以上超高功率大電爐基本達到國外同類裝備的先進水平,並成為中國煉鋼生產的主體設備,寶鋼、武鋼、鞍鋼和國內大企業新建的大型化裝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四)鋼鐵產品品種優化,質量明顯改善

30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鋼鐵工業根據我國鋼材消費結構及其變化大力調整產品結構,改善產品質量,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短缺品種。板管帶材比例從1978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50.6%:合金和低合金比從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6.3%。目前我國大多數鋼材品種的自給率超過了100%,凈進口的鋼材只剩下冷軋薄板帶、電工鋼等少量高附加值品種,而這些品種的增長很快,預計不久也能實耿常鈍端墁得惰全伐戶現自給。目前我國機械、汽車、造船、家電、石油、電力、鐵路等行業使用的鋼材絕大多數是國產的,其質量能夠滿足這些行業的基本需要,其中部分品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近幾年來,我國開發的船用高強度寬厚板、高強度海洋結構用鋼板、高檔汽車用板和汽車零部件用鋼、工程機械和高層建築用高強度厚鋼板、X80以上高等級管線鋼板、百米在線熱處理鋼軌和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鋼軌、高速動車組用鋼、高端壓力容器用鋼板、高牌號取向和無取向硅鋼、高檔不銹鋼新品種、高強度角型鋼等均實現了重大的突破,有力地支撐了國家經濟建設、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機電產品出口對鋼鐵材料的需求。我國出口鋼材結構也從以長材為主逐步變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和管材為主,說明我國鋼鐵產品的質量和成本競爭力有了顯著提高。

(五)技術進步成效顯著,技術經濟指標明顯改善

隨著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工藝優化,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鋼鐵工業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有了很大改善,與發達產鋼國的距離大大縮小,大中型企業的很多指標已經接近、達到甚至超過發達產鋼國的水平。如大中型企業的高爐利用系數從1978年的1.43噸/m3·天提高到2007年的2.74噸/m3·天,高爐入爐焦比從600千克/噸左右降低到397千克/噸:轉爐鋼鐵料從1184千克/噸降低到1085千克/噸:軋鋼綜合成材率從74.8%提高到95%以上;噸鋼綜合能耗從2.52噸標准煤降低到632千克標准烷噸鋼耗新水從2000年的25噸以上降低到5.3噸;鋼鐵職工實物勞動生產率從33噸/年·人提高到370噸/年·人。

(六)鋼鐵工業的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1978年鋼鐵行業利潤只有34億元,此後雖有增長但最好的年份也沒有超過300億元;1997~1999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全行業利潤很少;進入新世紀後經營規模迅速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改善。2007年與2001年相比,大中型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從3793億元提高到20700億元,增長4.5倍;實現利潤從163.8億元提高到1599.6億元,增長8.8倍:銷售收入利潤率從4.32%提高到7.73%。

目前中國鋼鐵行業正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努力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堅持以控制總量、淘汰落後、企業重組、技術改造、優化布局為重點,積極推動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進一步增強企業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加快推動鋼鐵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為早日實現鋼鐵強國的夢想而拚搏努力。

『肆』 鋼鐵發展的歷史

鐵是古代就已知的金屬之一。鐵礦石是地殼主要組成成分之一,鐵在自然界中分布極為廣泛,但人類發現和利用鐵卻比黃金和銅要遲。首先是由於天然的單質狀態的鐵在地球上非常稀少,而且它容易氧化生銹,加上它的熔點(1812K)又比銅(1356K)高得多,就使得它比銅難於熔煉。人類最早發現的鐵是從天空落下來的隕石,隕石中含鐵的百分比很高,是鐵和鎳、鈷等金屬的混合物,在融化鐵礦石的方法尚未問世,人類不可能大量獲得生鐵的時候,鐵一直被視為一種帶有神秘性的最珍貴的金屬。

中國是發現和掌握煉鐵技術最早的國家。1973年在中國河北省出土了一件商代鐵刃青銅鉞,經科學鑒定,證明該鐵刃是用隕鐵鍛成的,表明中國認識鐵的歷史已經超過3300年:已經熟悉了鐵的鍛造性能、識別了鐵與青銅在性質上的差別,掌握了把鐵鑄在銅兵器的刃部以加強銅的堅韌性的特殊工藝。隨著青銅熔煉技術的成熟,逐漸為鐵的冶煉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以往的出土資料證明,中國最早人工冶煉的鐵是在春秋戰國之交的時期出現的。江蘇六合縣春秋墓出土的鐵條、鐵丸和河南洛陽戰國早期灰坑出土的鐵錛,均能確定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生鐵工具。2004年6月,文物專家們對新發現的西藏堆龍德慶縣嘎沖村遺址進行調查勘探時,首次在這個距今約為3000年至3400年的遺址中發現了藏族先民早期冶煉的鐵塊,標志著這一時期的藏族先民便已從青銅器時代逐步邁入鐵器時代。經實地勘探,考古專家不僅在遺址地層斷面周圍發現了金屬冶煉時使用的陶制器具,殘鐵塊、鐵渣子、獸骨、木炭、灰燼、房屋遺址等遺物,同時還發現了各種原始陶片、打制石器,是西藏首次發現的金石器並用時代文化遺址。此前在西藏曲貢遺址出土的銅器,標志著藏族先民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後便跨入了青銅器時代,而嘎沖遺址發現的鐵塊,盡管可能是早期不太成熟的冶金技術產物,但卻是由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的重要物證。這一重要考古發現表明,中國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可能不晚於以往公認的世界上最早進入鐵器時代的赫梯王國(大約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

生鐵冶煉技術的出現對封建社會的作用與蒸汽機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作用可以媲美。

鐵的發現和大規模使用,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光輝里程碑,它把人類從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帶到了鐵器時代,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至今鐵仍然是現代化學工業的基礎,人類進步所必不可少的金屬材料。

在人類發明煉鐵之後不久,就學會了煉鋼。由於鋼較之最初的生鐵有更好的物理、化學、機械性能,所以很快就得到大量的應用。但是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對鋼的應用一直受到鋼的產量的限制,直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鋼的應用才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伍』 首都鋼鐵公司的發展簡史

1958年石景山鋼鐵廠擬擴建成年產 140萬噸鐵、60萬噸鋼的鋼鐵公司。1959年興建遷安鐵礦基地,先後建成大石河、水廠等鐵礦山和選礦廠及龍泉霧、密雲石灰石礦,1972年實現鐵礦石、石灰石全部自給。特別是選礦廠推廣細篩再磨新技術,精礦品位由63%提高到68.28%,被評為全國優質產品。1959年和1972年先後建成三號、四號高爐。1978年對二號高爐進行技術改造,採用了37頂新技術。其中有無料鍾爐頂、噴吹煤粉、頂燃式熱風爐、自動控制、爐前沖渣、折疊式堵渣機以及消煙、消音、除塵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58年,開始建設中國第一座氧氣頂吹轉爐,於1962年10月2日煉出了第一爐鋼;1964年有三座30噸氧氣頂吹轉爐的煉鋼廠正式投產,成為中國的第一個氧氣頂吹轉爐煉鋼廠。經技術改進後,1982年該廠的實際產量為原設計能力的2.4倍。1982年,首都鋼鐵公司主要設備有高爐四座、30噸氧氣頂吹轉爐3座,850/650毫米開坯機、300毫米小型連軋機及焊管軋機等。
1978年後,首都鋼鐵公司推行經濟責任制,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1958年以後,北京地方鋼鐵工業也發展起來,建立了北京鋼廠、北京特殊鋼廠等19個冶煉與加工企業。設備有高爐、電爐、真空精煉爐、電渣爐等。產品品種比較齊全,板、管、絲、帶、型材都具有一定規模,包括國防、電子工業用的磁性、彈性、膨脹、雙金屬等精密合金材料等。1982年,這些廠共計產鋼36.4萬噸,鋼材54.2萬噸。為了適應專業化協作要求,1983年初,這19個企業全部並入首都鋼鐵公司。

『陸』 煉鋼技術是怎樣逐步發展的

材料工業工業革命與新興材料公元1000年以後,原料的開采和加工技術經歷了重要的繁榮階段,當時以水力為驅動能代替以往動物和人的力量,利用水力驅動的鼓風機使冶煉達到的溫度,可將鐵化為液體。鐵在爐火中被加工成可鍛鐵,從而發明了精煉法。此法直到18世紀末才被其他方法淘汰,直到這時才可以大量生產質量較高的鐵。

18世紀是技術革新的世紀。對行將到來的基礎材料工業發展來說,最重要的發明是我國掌握了用硬煤煉焦並用於為煉鐵輸入能量。後來很快就發明了攪煉法,這種煉鋼法可使用硬煤而不使其接觸鐵。1856年,在把常壓空氣鼓進一個轉爐內將鐵變為鋼的時候,引起了極大轟動。19世紀,西汀丁—馬丁法和托馬斯法標志著煉鋼技術的完善。

18世紀中期,可以看出當時最進步的國家(如英國)的技術發展趨勢,這種發展在數十年內即導致階段結構發生了史無前例的變化,這就是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當(1879年)革命的風暴席捲法國時,英國正在發生比較安靜的、但同樣是巨大的變革。蒸汽和新的工作母機把手工工場轉變為現代化大工業,從而使市民社會的全部基礎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手工工場的緩慢發展過程轉變為一個真正暴風雨般、突飛猛進的生產階段。

『柒』 煉鐵的發展過程

我國煉鐵始於春秋時代。那時候的煉鐵方法是塊煉鐵,即在較低的冶煉溫度下,將鐵礦石固態還原獲得海綿鐵,再經鍛打成的鐵塊。冶煉塊煉鐵,一般採用地爐、平地築爐和豎爐3種。我國在掌握塊煉鐵技術的不久,就煉出了含碳2%以上的液態生鐵,並用以鑄成工具。 戰國初期,我國已掌握了脫碳、熱處理技術方法,發明了韌性鑄鐵。戰國後期,又發明了可重復使用的「鐵范」(用鐵製成的鑄造金屬器物的空腹器)。
西漢時期,出現坩堝煉鐵法。同時,煉鐵豎爐規模進一步擴大。1975年,在鄭州附近古滎鎮發現和發掘出漢代冶鐵遺址,場址面積達12萬m2,發掘出兩座並列的高爐爐基,高爐容積約50m3。西漢時期還發明了「炒鋼法」,即利用生鐵「炒」成熟鐵或鋼的新工藝,產品稱為炒鋼。同時,還興起「百煉鋼」技術。東漢(公元25~220年),光武帝時,發明了水力鼓風爐,即「水排」。我國古代水排的發明,大約比歐洲早1100多年。
漢代以後,發明了灌鋼方法。《北齊書·綦母懷文傳》稱為「宿鋼」,後世稱為灌鋼,又稱為團鋼。這是中國古代煉鋼技術的又一重大成就。
據〈中華網路要覽〉記載:中國是最早用煤煉鐵的國家,漢代時已經試用,宋、元時期已普及。到明代(公元1368~1644年)已能用焦炭冶煉生鐵。在公元14~15世紀之際,鐵的產量曾超過2000萬斤,摺合約為1.2萬t。西方最先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約晚兩個世紀,才達到這個水平。
總的來看,中國古代鋼鐵發展的特點與其他各國不同。世界上長期採用固態還原的塊煉鐵和固體滲碳鋼,而中國鑄鐵和生鐵煉鋼一直是主要方法。由於鑄鐵和生鐵煉鋼法的發明與發展,中國的冶金技術在明代中葉以前一直居世界先進水平。
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發展近代軍事工業,製造槍炮、戰艦,大量輸入西方國家生產的鋼鐵。1867年進口鋼約8250t,1885年約9萬t,1891年增加到170萬擔(約13萬t)。進口鋼逐漸佔領了中國的市場,使傳統的冶鐵業難以維持生產,而國內鋼鐵消耗量又不斷增加。因此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就成為時代的需要。
1871年(清同治十三年),直隸總督李鴻章、船政大臣沈葆楨請開煤鐵,以濟軍需,上允其請,命於直隸磁州、福建、台灣試辦。1875年,直隸磁州煤鐵礦向英國訂購熔鐵機器,因運道艱遠未能成交。此事表明,當時已開始注重舉辦新式鋼鐵事業。1886年,貴州巡撫潘蔚創辦青廠,先用土爐,後從英國訂購煉鐵、煉鋼設備,1888年安裝完畢。終因清廷腐敗,缺乏資金、煤和鐵礦石,加上不善管理,無人精通技術,而於1893年停辦。這是興辦近代鋼鐵廠的一次嘗試。

『捌』 鋼鐵是怎樣形成的

鋼鐵是工程技術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最主要的,用量最大的金屬材料。相信很多人好奇鋼鐵的形成過程,下面就讓我來給你科普一下鋼鐵是怎樣形成的。

鋼鐵形成的過程

一、煉鐵工序

現代鋼鐵聯合企業的煉鐵工序,是由高爐、燒結機和煉焦爐為主體設備構成的。其核心 是高爐,其中包括熱風爐和鼓風等輔助設備。這些設備在生產生鐵的同時,還產生大量的煤 氣和其它副產品,可以在能源、化工原料、建築材料等部門得到廣泛的綜合利用。

二、煉鋼工序

煉鋼工序的主要目的是把從來自高爐的鐵水配以適量的廢鋼,在煉鋼爐內通過氧化、脫 碳及造渣過程,降低有害元素,冶煉出符合要求的鋼水。

目前煉鋼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即平爐煉鋼法、轉爐煉鋼法、電爐煉鋼法。其中氧氣頂吹 轉爐和電爐煉鋼發展得較快。特別是純氧頂吹轉爐煉鋼法,由於在生產率、產品質&、成本 等方面的優越性,被人們廣泛採用。採用這種煉鋼工序主要包括三個過程,即:原料預處理 過程、吹煉過程、鑄錠或連鑄過程。

近十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使鋼鐵生產過程朝著連續、高速和大型化方向發展。 在鋼液處理方面逐步採用連續鑄鋼法(簡稱連鑄)代替傳統的鑄錠開坯法。所謂連鑄就是將 鋼液直接冷卻,凝固成符合軋材規格需要的方坯或板坯。這種方法的最大的特點是省去了初 軋工序,因此在提高金屬收得率、生產效益,降低能耗等方面,優點是很明敁的。

三、軋鋼工序

軋鋼工序是把符合要求的鋼錠或連鑄坯按照規定尺寸和形狀加工成鋼材的工序。軋制是 利用塑性變形的原理將鋼錠或連鑄坯放到兩個相向旋轉的軋輥之間進行加工。

軋鋼工序比較復雜,每個聯合企業由於生產的最終產品不同而設置不冋的軋鋼工序。大 體上可分為初軋、厚板、條鋼、熱軋、冷軋和鋼管軋制等。其中條鋼又包括鋼軌、各種型鋼、 棒鋼、線材等多種產品。

鋼鐵行業面臨問題

(一)產能依然過剩,企業效益兩極分化。截至2014年底,我國粗鋼產能已達11.6億噸,仍處於較高水平。從企業效益看,重點大中型企業中實現利潤前20名企業總體盈利280億元,占行業利潤總額的92%;虧損企業19家,累計虧損116億元,企業盈利水平兩極分化嚴重。

(二)企業財務狀況未得到有效改善,銀行抽貸、融資貴問題突出。2014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8.3%,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但與行業效益最好的2007年相比高出11個百分點。受銀行系統嚴控產能過剩行業和鋼貿企業信貸規模影響,銀行提高了鋼鐵行業貸款利率,2014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財務費用共計938.3億元,同比增長20.6%,是企業實現利潤的3倍多。部分銀行對企業採取了大額抽貸、壓貸,已有鋼鐵企業因此出現停產甚至破產情況。

(三)產業集中度降低,同質化競爭進一步向高端產品蔓延。鋼鐵行業效益不佳,企業兼並重組意願下降。2014年,粗鋼產量前10家企業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36.6%,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大型鋼鐵企業精品板材項目多為汽車板、電工鋼等高端產品,已出現過剩跡象,低牌號取向電工鋼、無取向電工鋼及普通質量汽車板市場壓力進一步加大,高端產品同質化競爭日趨加劇。

(四)出口產品大幅增加,引發貿易摩擦沖突加劇。2014年,我國出口鋼材佔全球鋼鐵貿易量的32.2%,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含硼鋼前11個月累計出口3976萬噸,占當期的47.5%左右,多個國家對我國鋼材產品採取貿易保護措施。2014年國外對我鋼鐵企業發起的貿易救濟措施調查達到40起,且發起調查國家除原有的歐美發達國家,又增加了亞洲、非洲、拉美發展中國家,范圍逐步擴大。

(五)地條鋼、無票銷售現象擾亂鋼材市場,市場公平競爭亟需解決。受行業不景氣影響,部分中小企業採取生產地條鋼、無票銷售等違法違規手段獲取市場份額和利潤,嚴重擾亂了市場公平競爭環境,不僅擠壓了正規經營企業市場空間,也為落後產能提供了生存空間,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鋼鐵行業的常用術語

1、標准 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准則和依據。我國鋼鐵產品執行的標准有國家標准(GB、GB/T)、行業標准(YB)、地方標准和企業標准。

2、技術條件 標准中規定產品應該達到的各項性能指標和質量要求稱為技術條件,如化學成分、外形尺寸、表面質量、物理性能、力學性能、工藝性能、內部組織,交貨狀態等。

3、保證條件 按照金屬材料技術條件的規定,生產廠應該進行檢驗並保證檢驗結果符合規定要求的性能、化學成分、內部組織等質量指標,稱為保證條件。

4、質量證明書 金屬材料的生產和其他工業產品的生產一樣,是按統一的標准規定進行的,執行產品出廠檢驗制度,不合格的金屬材料不準交貨。對於交貨的金屬材料,生產廠提供質量證明書以保證其質量。金屬材料的質量證明書不僅說明材料的名稱、規格、交貨件數、重量等,而且還提供規定的保證項目的全部檢驗結果。質量證明書,是供方對該批產品檢驗結果的確認和保證,也是需方進行復檢和使用的依據

5、質量等級 按鋼材表面質量、外形及尺寸允許偏差等要求不同,將鋼材質量劃分為若乾等級。例如一級品、二級品。有時針對某一要求制定不同等級,例如針對表面質量分為一級、二級、三級,針對表面脫碳層深度分為一組、二組等,均表示質量上的差別。

6、精度等級 某些金屬材料,標准中規定有幾種尺寸允許偏差,並且按尺寸允許偏差大小不同,分為若乾等級,叫作精度等級。精度等級按允許偏差分為普通精度、較高精度、高級精度等。精度等級愈高,其允許的尺寸偏差就愈小。在訂貨時,應注意將精度等級要求寫入合同等有關單據中。

7、牌號 金屬材料的牌號,是給每一種具體的金屬材料所取的名稱。鋼的牌號又叫鋼號。我國金屬材料的牌號,一般都能反應出化學成分。牌號不僅表明金屬材料的具體品種,而且根據它還可以大致判斷其質量。這樣,牌號就簡便地提供了具體金屬材料質量的共同概念,從而為生產、使用和管理等工作帶來很大方便。

8、品種 金屬材料的品種,是指用途、外形、生產工藝、熱處理狀態、粒度等不同的產品。

9、型號 金屬材料的型號是指用漢語拼音(或拉丁文)字母和一個或幾個數字來表示不同形狀、類別的型材及硬質合金等產品的代號。數字表示主要部位的公稱尺寸。

10、規格 規格是指同一品種或同一型號金屬材料的不同尺寸。一般尺寸不同,其允許偏差也不同。在產品標准中,品種的規格通常按從小到大,有順序地排列。

11、表面狀態 主要分為光亮和不光亮兩種。在鋼絲和鋼帶標准中常見,主要區別在於採取光亮退火還是一般退火。也有把拋光、磨光、酸洗、鍍層等作為表面狀態看待。

12、邊緣狀態 邊緣狀態是指帶鋼是否切邊而言。切邊者為切邊帶鋼,不切邊者為不切邊帶鋼。

13、交貨狀態 交貨狀態是指產品交貨的最終塑性變形加工或最終熱處理狀態。不經過熱處理交貨的有熱軋(鍛)及冷軋狀態。經正火、退火、高溫回火、調質及固溶等處理的統稱為熱處理狀態交貨,或根據熱處理類別分別稱正火、退火、高溫回火、調質等狀態交貨。

14、材料軟硬程度 是指採用不同熱處理或加工硬化程度,所得鋼材的軟硬程度不同。在有的帶鋼標准中,劃分為特軟鋼帶、軟鋼帶、半軟鋼帶、低硬鋼帶和硬鋼帶。

15、縱向和橫向 鋼材標准中所稱的縱向和橫向,均指與軋制(鍛制)及拔制方向的相對關系而言,與加工方向平行者稱縱向;與加工方向垂直者稱橫向。沿加工方向取的試樣叫縱向試樣;與加工方向垂直取的試樣稱橫向試樣。而在縱向試樣上打的斷口,是與軋制方向垂直的,故叫橫向斷口;橫向試樣上打的斷口,則與加工方向平行,故叫縱向斷口。

16、理論質量和實際質量 這是兩種不同的計算交貨質量的方法。按理論質量交貨者,是按材料的公稱尺寸和密度計算得出的交貨質量。按實際質量交貨者,是按材料經稱量(過磅)所得交貨質量。

17、公稱尺寸和實際尺寸 公稱尺寸是指標准中規定的名義尺寸,是生產過程中希望得到的理想尺寸。但在實際生產中,鋼材實際尺寸往往大於或小於公稱尺寸,實際所得到的尺寸,叫作實際尺寸。

『玖』 中國近代鋼鐵工業興起背景和發展艱難的原因

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制槍炮、造戰艦,大量輸入西方國家生產的鋼鐵。1867年進口鋼11萬擔(約8250噸),1885年達120萬擔(約9萬噸),1891年增加到173萬擔(約13萬噸),進口鋼逐漸占據了中國的市場,使傳統的冶鐵業難以維持生產。19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官辦工業從軍事工業擴展到民用工業。由於鋼鐵消費量的增加,近代礦冶工業的興起就成為時代的需要。
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屬鐵廠首先採用新的鋼鐵加工技術:安裝吊車,鑄造大型汽缸;購置3噸汽錘,鍛造大車軸;建立拉鐵(軋鋼)廠,軋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鋼板和6~120毫米圓鋼、方鐵。1886年,貴州巡撫潘霨創辦青溪鐵廠,先用土爐,後從英國訂購熟鐵爐18座、1噸貝塞麥爐2座、軋板機1架、軋條機13架,1888年安裝完畢。終因清廷腐敗,缺乏資金、鐵礦石和煤,又不善於經營,無人精通技術,而於1893年停辦。這是興辦近代鋼鐵廠的一次嘗試。1890年,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總局」或「江南製造局」)建成中國第一座3噸煉鋼平爐,後又建成了一座15噸煉鋼平爐(圖1)。同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這是中國也是遠東第一座近代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除漢冶萍有較大發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陽泉和石景山等地的鋼鐵工廠也先後起步。
1915年「本溪湖煤鐵股份公司」開工生產,至1917年有300立方米高爐2座,後又增加小高爐(每爐日產鐵20噸左右)2座,冶煉優質生鐵。1916年中日在鞍山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1918年正式開辦「鞍山制鐵所」,有515立方米高爐2座,後又建煉焦爐4座和693立方米高爐1座。1917年山西陽泉建立保晉鐵廠,有日產20噸生鐵的小高爐1座。1918年上海和興化鐵廠(今上海第三鋼鐵廠前身),先後建立10噸和25噸小高爐共2座,10噸平爐2座和軋鋼機一套。揚子機器公司在武漢諶家磯建立日產鐵約100噸的高爐1座。1919年龍煙鐵礦籌建石景山鐵廠,1920年一號高爐開工建設。以上鋼鐵企業建立後,1920年全國鐵產量達43萬噸,鋼產量6.8萬噸。1923年東北兵工廠建電爐1座,這是中國早期的煉鋼電爐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七七」事變後,又侵佔了華北、華中、華東等廣大地區。他們對這些地區的礦產資源,大肆掠奪。1931年開始經營廟兒溝鐵礦,建200噸、180噸高爐各 1座,煉鐵能力達到年產13萬噸。1933年,日本在鞍山成立昭和制鋼所,1935年它新建的第一煉鋼廠(有100噸平爐4座)出鋼,1937年又添建150噸平爐 2座,此外,昭和制鋼所的第二選礦廠、第一軋鋼廠、大型軋鋼廠、小型軋鋼廠、薄板廠和4號高爐等也陸續投產,1937年產量為生鐵70萬噸、鋼50萬噸、鋼材28.5萬噸。在鞍山地區,除昭和制鋼所外,還有中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鑄管廠、鋼管廠、鋼絲廠、鍍鋅廠、耐火材料廠、機械廠、中板廠等,也是日本帝國主義控制的。1937年,北京、天津、唐山、陽泉等地也新建或改建了鋼鐵廠。
民國以後,面對漢冶萍「竭蹶復竭蹶,失敗復失敗」的經營局面,出現了一批對漢冶萍失敗原因進行理性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見解。 多數研究者將漢冶萍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內部經營管理不善和國內局勢動盪。曾述啟在1914年的調查報告中將漢冶萍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地勢失敗(指鐵廠選址漢陽,距礦地太遠、交通不便、運費高昂)、用人失敗、經營失敗、組織失敗、際遇失敗」[35]。《漢冶萍公司紀略》認為漢冶萍公司無良好結果的原因在於「(一)辦理不得其法;(二)弊端甚大,廠礦人員無不舞弊者,董事無論矣;(三)前期鐵價低廉,且受日本牽制,今漲價所加有限。」[36]吳景超則認為漢冶萍失敗的原因在於「計劃不周、用人不當、管理不善、環境不良」。[37]顯然,三者都將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公司主觀方面。對客觀原因的分析如「際遇失敗」、「環境不良」主要指「內亂時時發生」的國內社會秩序以及當時各級執政當局「補助是少有的,而誅求卻無厭」。所論有一定根據也有一定道理,但其偏頗之處也顯而易見。 作為公司高層經營管理者的李維格對此問題見解獨到,他強調國家主權與行業標准對漢冶萍的負面影響。他認為任何國家的鋼鐵工業,都經歷了艱難起步到逐漸發展的過程,漢冶萍早期的經營失誤並不可怕,資金、人才的缺乏也不足為懼,真正阻礙漢冶萍發展的原因是沒有國家的關稅保護和行業生產標准,「漢廠十數年來,坐此兩大原因,日在艱難困苦之中」。

『拾』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鋼鐵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建設了一批大型的鋼鐵企業,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對鋼鐵企業的產能效益都起到了促進作用。
其次是國家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市場對鋼鐵的需求量保持高位,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鋼鐵行業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鋼鐵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7萬的賓士裡面長什麼樣 瀏覽:458
東南汽車車漆保修多久 瀏覽:710
莆田都有什麼工業區 瀏覽:575
海口租賓士旅行車多少錢 瀏覽:697
合肥工業大學錄取通知書怎麼寫 瀏覽:692
家用汽車更換防凍液多少錢 瀏覽:774
寶馬後視鏡鏡體怎麼拆 瀏覽:564
東莞市東城工業園有什麼好廠 瀏覽:21
汽車小立桿多少錢 瀏覽:638
寶馬ct6和325li怎麼選 瀏覽:163
汽車導航死機怎麼辦 瀏覽:208
寶馬x1新款多少錢一輛 瀏覽:794
寶馬x3後面劃了一下怎麼辦 瀏覽:815
賓士c窗戶如何四個窗戶一起升降 瀏覽:778
汽車發電機的輸出端是哪個端子 瀏覽:97
混動汽車自動擋哪個好 瀏覽:773
化工業績受什麼影響 瀏覽:356
rs4奧迪對標寶馬什麼車型 瀏覽:799
賓士方向盤有鑽石的多少錢 瀏覽:828
兩港工業區屬於哪個街道 瀏覽: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