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手工業&商業發展原因和影響
一、原因
1、政治方面:
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2、經濟方面:
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國家政策:
統治者相對寬松的政策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
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5、金融:
貨幣、金融機構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二、影響
1、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商人。
2、秦漢以來商業艱難發展:
秦漢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經商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不高。但還是有所發展,「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
3、隋唐商業的發展:
(1)邸店在各大商業城市不斷興辦,都市商業不斷發展;
(2)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出現了草市;
(3)出現了櫃坊和飛錢。櫃坊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類似後世的匯票;③城市繁榮:長安、洛陽、益州、揚州;
(4)市場發展:城市中「市」( 商業區:長安有東市、西市)「坊」(住宅區)分開,商業受空間限制;
(5)規定「日中為市」,商業受時間限制;
(6)對外貿易: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唐設市舶使。
4、宋元商業繁榮
(1)表現:
①城市繁榮,徹底打破「市」「坊」界限(這是隋唐城市和宋元城市的最大區別),「草市」比較普遍,商業活動不受空間限制;
②出現了「早市」、「夜市」,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
③商業交換品種迅速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投向市場;
④世界上最早紙幣交子出現並推廣;
⑤出現娛樂場所:勾欄和瓦肆;
⑥貿易發達:邊境貿易和海外貿易發達。
(2)宋元時期商業空前繁榮的原因:
①宋朝結束分裂、元完成統一,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
②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③ZF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⑤紙幣的出現和應用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3)宋朝時期「商業革命」的表現:
①商品經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坊市界限被徹底打破;城市人口激增;
③商業中心崛起;
④海外貿易興盛;
⑤紙幣——交子的出現。
(4)宋朝的「商業革命」未能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的原因:
①傳統的自然經濟阻礙了新的生產關系的萌芽;
②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業的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使地方缺失自主性;
③理學的保守性(存天理,滅人慾;重義輕利)使社會思想限於僵化;
④中國是大陸文明體系,缺少海洋文明的進取精神。
(1)商人如何入侵手工業領域擴展閱讀:
一、重農抑商
1、政策簡介
在我國漫漫兩千年封建歷史長河中,「重農抑商」政策總是與歷史相隨相伴的。
它產生於封建制度產生鞏固的春秋戰國,發展於封建制度興盛的秦漢,之後便被後面的朝代繼承,中古時代的中國是和波斯,緬甸,印度,埃及相似的東方專制封建農業帝國,與歐美迥異。
歷代封建王朝都強調「以農為本」。
中國封建社會採取這種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
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提供給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歷代統治者都把農業當作根本性的大事來抓,採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
2、產生原因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所決定的。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工商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其實,造成中國封建社會長期「重農抑商」的根本原因還是中國「封閉式大陸」的獨特地理環境。「中華民族的主體從遠古開始便生活在黃河、長江流域。
大約在6000年前左右已逐漸擺脫狩獵和採集經濟,進入以種植經濟為主的原始農業經濟。先民勞動、生息、繁衍的這塊大陸,東臨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則是極其險峻的青藏高原。
在邁入文明門檻的前夕,在交通極不方便的條件下,這里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天地,與印度次大陸類似。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對於外部世界還知之甚少。
在這樣的環境中主要從事原始農業經濟,這是認識中國由氏族社會發展成國家的基點。」(摘自王立民主編《中國法制史》)顯然,這與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地中海地區」的地理環境迥異。
二、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
在封建社會中,民間手工業為社會提供了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的生產工具,它與農業一起,以眾多的發明創造和精湛的手工技術,創造了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
並且,它還推動著社會分工、商品貨幣關系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到封建社會後期,民間手工業行業中已經開始孕育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胚胎。
但它的發展同時又受到封建經濟關系的嚴重束縛。在民間手工業內部,也還存在著手工業者墨守成規、封鎖技術、後期行會的束縛以及大型作場內的封建剝削和壓迫等問題,從而窒息著技術進步,阻礙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
Ⅱ 13世紀歐洲的手工業生產生產如何與商業貿易結合的
摘要 中世紀歐洲的「邊疆運動」是指11-13世紀的拓邊殖民運動。當時歐洲有了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封建制度在西歐相繼確立。人口的持續增長對當時落後的生產力造成持久壓力,從而推動了拓邊殖民運動。通過這場運動,發展了農業生產.為經濟的全面振興奠定了基礎.並且促進了農奴的解放.歐洲經濟世界重心的轉移,歐洲整體性的形成,德意志的發展壯大,影響深遠。
Ⅲ 中國歷史十大商幫的創富秘訣
中國歷史十大商幫的創富秘訣
1.福建商幫亦盜亦商
福建商幫的興起,一開始就與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貢貿易和禁海政策針鋒相對。他們私運進行商業貿易,不能貿易時就進行搶劫,他們具有海盜和商人的雙重性格。
內外勾結的貿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見的經商方式,他們廣泛聯絡沿海居民,建立了許多據點,利用據點收購出海貨物,囤積國外私運商品,以利銷售,他們不僅在海營商,還有許多也是陸地商,水陸兩棲,海上貿易也做,陸地貿易也做。明清福建商人,把國內與國外的貿易緊密地結合起來,努力經營,進行多種形式貿易,從而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一個很有影響的地方商幫。
點評:隨著封建社會的消亡,福建商幫卻在海外南洋、台灣等地開辟出新的商業場地。福建商幫中的許多商人,正是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無畏地開拓海外市場,終於在福建幫這棵枯樹上開出了新枝,使福建商幫的商業精神在海外華人和台灣的福建籍人身上得到延續。
2.廣東商幫內涵豐富
道光十年,英國議會對曾在中國作過商業貿易的英國商人進行一次調查,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絕大多數在廣州進行貿易的人都一致聲稱,在廣州做生意幾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海外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太陽無時不普照粵人社會。
粵商的輝煌時期,還是在近、現代。在近代,由於外國經濟勢力的侵入以及中國緩慢地邁開近現代步伐,晉商、徽商等因為固守傳統而日漸式微,而粵商卻伴隨著近代廣東商品流通的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廣東商人發跡於東南亞和香港、潮汕地區。二次大戰期間,廣東商人雖然曾一度沉寂,但經過戰後若干年的苦鬥,又終於在上一世紀70年代後崛起於中國南部、香港及東南亞。
點評:近代粵商發揚了古代廣東商人的冒險開拓、獨立進取的商業精神,而在參與國際商業貿易的過程中,近代潮商又具有了某種開放的心態。在近代廣東商人身上,我們看到傳統文化與近代商業文化的某種有效的結合與融合。而正是這種文化的發展與融合,也許才是粵商繼晉商、徽商衰落之後仍能發展,並進一步成長的原因。
3.陝西商幫行道多多
在明代的商業界里,山西與陝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西商或是山陝商幫。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勢力很大,他們從經營鹽業中獲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們內部開始分化,陝西鹽商與山西鹽商分道揚鑣,最終陝西鹽商到了四川獨立發展,這也為陝西商幫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陝西商幫生財的行道較多,在這一點上他們與江西商幫相似。陝西商幫是一個綜合性的商幫,他們對財富的追求與一般商幫相同:盡可能追逐厚利,如果不行,就退而求其次。陝西商幫以鹽商最為著名,經營布業、茶業和皮貨業也是陝西商幫盈利的重要途徑。
點評:雖然貴為中國十大商幫之一,且民風習俗與山西商幫相近,但在外人看來陝西商幫見識短淺,在各個方面都無法與晉幫相比。而對於商業資本的使用上,陝西商人採取的是土財主方式,很少有人投資手工業,這與江南地區商人積極發展手工業的情況恰恰形成鮮明的對比。
4.山東商幫全民經商
山東商幫是山東人,自然具有山東人的特點:直朴單純,豪爽誠實。正因為如此,與別的商幫相比,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顯得單純,直截了當。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概括起來,就是長途販賣和坐地經商的商業經營方式,講求信用的商品道德以及規范的商業行為。同時,山東商幫裡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因此大部分是封建性的商人,這也決定了山東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業資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雖然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相對其他商幫來說實在是沒有什麼高明的地方,但他們的這些經驗和經營方式非常實在,生意做起來踏實。
點評:山東人經商,是好的地區的人要經商,不好的地區的人也要經商。一個省份的人,經商的動機和條件相差甚多,彷彿是中國十大商幫的綜合縮影。這在中國是僅見的。
5.寧波商幫後來居上
寧波商幫是中國商幫中的後起之秀。從它形成之時起,便顯露出它的見識不凡和卓爾不群。
寧波商幫,是指寧波府的商人,以血緣姻親和地緣鄉誼為紐帶連接而成的商業集團。是一個盛行於國內和海外的商幫。寧波商人外出經商歷史悠久,但大規模經商,並且結成商幫則為時較晚。中英戰爭後,尤其是民國時期,寧波商幫中新一代商業資本家脫穎而出,把商業與金融業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寧波商幫以新興的近代商人群體的姿態躋身於全國著名商幫之列。他們所經營的銀樓業、葯材業、成衣業、海味業以及保險業,也是名聞遐邇。
點評:寧波商幫形成的時間較晚,但其發展勢頭卻非常之快。他們的活動區域不斷拓展,最終形成四齣營生,商旅遍於天下的局面。寧波商幫不僅善於開拓活動地域,還善於因時制宜地開拓經營項目。他們的致富之道非常有特點,也非常實用:以傳統行業經營安身立命,以支柱行業經營為依託,新興行業經營為方向,而往往一家經營數業,互為補充,使自己的商業經營在全國商界中居於優勢地位。
6.晉商學而優則賈
十大商幫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歷史上,山西商人稱為晉幫。晉商是明清時國內最大的商幫,在商界活躍了500多年,足跡不僅遍及國內各地,還出現在歐洲、日本、東南亞和阿拉伯國家,完全可以與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猶太商人相媲美。
晉商的歷史雖然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晉唐時期;但真正崛起於明代(1368-1398年),至清乾隆、嘉慶、道光時期已發展到鼎盛。
到清朝中葉,山西商人逐步適應金融業匯兌業務的需要,由經營商業向金融業發展,咸同(1851-1874)時期山西票號幾乎獨佔全國的'匯兌業務,成為執全國金融牛耳的強大商業金融資本集團。並形成山西北號(票號)南庄(錢庄)兩大晉商勁旅。
晉商規模如此之大,延綿時間如此之長,經商領域如此之廣,靠的是什麼?晉幫有自己的經商秘訣:一方面以地域和血緣關系為紐帶,凝聚本幫商人的向心力;用傳統道德規范經商的行為;尋求政治上的靠山,庇護本幫的經商活動。另外一個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晉商家族的重要傳統之一學而優則賈。據說晉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讀書子弟去經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參加科舉考試,甚至出現過獲得功名後不做官而從商的進士。
點評:晉商學而優則賈理念沒有多少文字記載,而是深深隱藏在晉商的心中,溶化在他們的血液中。正因為如此,使得晉商的文化程度相對於其他商幫是比較高,他們的經營模式也是最先進的,股份制、資本運作等現代經營方式,已經在他們身上萌芽。我們從晉商的成敗,品出了晉商的文化哲理,一個經商世家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這些晉商不僅是商人,也是有學識之人,言傳身教,治商有方,並在家族內形成重教之風。
7.徽商賈而好儒
徽商與晉商齊名,作為中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曾活躍於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無徽不成商叫遍天下。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
徽州人都是經商能手,他們善於分析和判斷經濟形勢,在買賤賣貴的不等價交換中牟取厚利,大規模的長途商品販運是徽商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另外,囤積居奇、特權牟利、牙行制度、高利等,也是不少徽商致富的手段。
徽商與其他商幫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儒字。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鄉,被譽為儒風獨茂,因此徽商大多表現賈而好儒的特點,他們的商業道德觀帶有濃厚的儒家味。徽商以儒家的誠、信、義的道德說教作為其商業道德的根本,使他們在商界贏得了信譽,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發展,是他們經商成功的奧秘所在。
點評:大凡稱之為儒商的人,理所當然是一個睿智的人。在他們身上,既充滿優秀傳統文化的烙印,又有和時代發展相適應(或超前)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他們懂得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有駕馭市場變化的能力。他們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於一身,恪守做人第一,經商第二的准則。商人的務實和精明,加之厚重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得他們處處體現著儒家理想人格的魅力。總之,儒商是屬於有知識、有道德、有謀略、會賺錢的人。
8.龍游商幫海納百川
當徽商、晉商在商場爭雄之時,冷不防在浙江中西南部崛起一個頗有影響的龍游商幫。歷史上所稱的龍游商幫,實際上是衢州府商人集團,其中以龍游縣商人人數最多,經商手段最為高明,故冠以龍游商幫。
龍游商幫雖地處偏僻,卻有著開放的心態,在觀念上也比較新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上,即投資上的敢為天下先精神和海納百川的肚量。明清時期,許多商人將經營商業所賺得的資金用來購買土地或者經營典當、借貸業,以求有穩定的收入。而龍游商敏銳地意識到,要獲得更多的利潤,必須轉向手工業生產和工礦產業上。他們果斷地投入於紙業、礦業的商品生產,或者直接參與商品生產,使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給當時封建社會注入了帶有僱傭關系的新生產關系。龍游商人還不排斥外地商幫對本鄉的滲透,並且相處友善,吸收外地商人於己幫,推進了龍游商幫的發展。
點評:龍游商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海納百川的肚量,是他們良好的經商心態的反映。他們雖然是出自一個偏僻之地,既無官府支持,又無強大的宗族勢力作堅強後盾,但他們卻能在強手如林的各大商幫中崛起,自立於商幫之林。
9.洞庭商幫善於審時度勢
幾乎就在龍游商幫興起的同時,另一個商幫在中國的洞庭湖上不知不覺地興起了---洞庭商幫。
當年范彝財色盡得,泛舟五湖,引起多少人的艷羨。他經商成功,一定給太湖、洞庭湖流域的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洞庭商幫是在明萬曆年間才初步形成。
審時度勢,把握時機,這是聰明的商人的做法,而洞庭商人就是這樣聰明的商幫。洞庭商人沒有與徽商、晉商在鹽業和典當經營上爭奪市場,而是揚長避短,穩中求勝,利用洞庭湖得天獨厚的經商條件販運起米糧和絲綢布匹。他們還不斷更新觀念,開拓經營新局面,向外部世界發展著。尤其是中英戰爭後,在作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鑽天之術,開辟了買辦業、銀行業、錢庄業等金融實體和絲綢、棉紗等實業。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從事著不同於以往的商業活動,由此,洞庭商幫產生了一批民族資本家,走上了由商業資本向工業資本發展的道路。
點評:洞庭商人十分講究具體的經營手段,而這些手段看起來則非常符合現代經商的要求。洞庭商人非常注意市場信息,時常預測行情,在經商過程中,洞庭商人會根據市場行情與商品交換的情況變化而變化自己的經營策略,不拘於成見,只要有利就行。洞庭商人還會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比如商人資金和民風特點,因地制宜的採取獨特的經營方式。
10.江西商幫講究賈德
江西商人絕大多數是因家境所迫而負販經商的,因此,小本經營,借貸起家成為他們的特點。他們的經商活動一般是以販賣本地土特產品為起點,而正是江西商人這些獨特的背景,使得江右商幫具有資本分散,小商小賈眾多的特點。除少數行業如瓷業比較出眾外,其他行業與徽商、晉商等商幫相比經營規模就要顯得相形見絀,商業資本的積累也極為有限。當代著名作家沈從文在他的作品中,曾經就這樣描述江西布商一個包袱一把傘,跑到湖南當老闆。另外,江西商人濃厚的傳統觀念、小農意識也影響到他們的資本投向,只求廣度,不求深度。所以,盡管江西商人人數眾多,涉及的行業甚廣、經營靈活,但往往在競爭中容易喪失市場。
點評:江西商人講究賈德,注重誠信是江西人質朴、做事認真的性格的一個外在反映,也是江西人頭腦中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自然流露。江西商人還善於揣摩消費者心理,迎合不同主顧的要求。總之,以銷售盡手中的商品和捕捉商機為原則,這是江西商人發財致富的經驗總結。
;Ⅳ 手工工場出現的背景是什麼
(1)工業者的競爭與分化是手工工場產生的最早途徑。在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城市中,手工業者在商品生產的競爭中不斷分化,少數積累了大量財富的富裕作坊主增加幫工和學徒,使他們淪為雇傭工人,而自己脫離勞動,成為專靠剝削為生的資本家。多數手工業者則因破產而成為雇傭工人。這是一條從手工業生產領域中發展出資本的道路。14世紀在市民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富裕的手工業作坊主擴大生產的規模,採用僱傭剝削。
(2)、包買商出現(商業資本進入生產領域,控制手工業)是手工工場產生的主要途徑。商人成為包買主,使小生產者逐漸喪失自己的獨立性,變為受其控制的僱傭勞動者。這是一條商業資本打入生產領域從而轉化為生產資本的道路。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直接動力,商業資本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起了巨大作用,瓦解了行會制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市場的擴大。
Ⅳ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亞歷山大東征,打破了以往東西方之間互為敵對的態勢,大批希臘學者、商人和手工業
(1)暴力沖突;希波戰爭、羅馬征服地中海、蒙古的西征等。(答對兩個即可) (2)在古代,戰爭和征服在帶來災難和痛苦的同時,也常常不自覺地充當了文明傳播與交流的工具。 (3)和平交往;商人、使節、游歷者、文人、學者;馬可·波羅;他留給後人一部膾炙人口的《馬可·波羅行紀》。 |
Ⅵ 中國古代手工業和商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一、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1.冶鑄業
(1)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業的主要部門;商朝青銅鑄造規模大;西周青銅產品趨向生活化。
(2)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創造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銅鑄造工藝有新的創造,出現了金銀錯新技術。
(3)魏晉時期:北魏相州以製造軍刀著稱;百煉鋼技術相當成熟;發明了灌鋼法。
(4)唐朝時期: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5)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生產規模擴大。
跟蹤思考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在哪些方面領先世界?
2.紡織業
(1)商周時期:出現斜紋提花織物,還出現刺綉。
(2)曹魏時期:在紡織業中心襄邑、洛陽等地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蜀錦聞名遐邇。
(3)唐朝時期: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絲織品品種繁多,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有的絲織品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4)明朝中後期:蘇州絲織業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
跟蹤思考
魏晉、隋唐時期,我國紡織業的發展有哪些突出的表現?明朝絲織業中出現的新經濟現象是什麼?2005年,美國、歐盟等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設限能否說明我國的紡織技術仍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3.陶瓷業
(1)商周時期:出現了原始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2)魏晉時期:制瓷技術日臻成熟。南方盛產青瓷,器皿形制美觀;北方創制出白瓷,為我國制瓷業開辟了廣闊前景。
(3)唐朝時期:出現了唐三彩,為後代彩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還出現了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
跟蹤思考
想一想:明清時期,陶瓷業在生產方式上是否有所突破?
4.造船業
唐朝時,能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稱;還能製造使用推進器的各型戰艦,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
關鍵提示
宋朝指南針的發明對我國造船技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明朝鄭和下西洋反映出我國造船技術的高超水平。
5.手工業著作
(1)戰國時期出現了有關手工業工藝的專著《考工記》,記述了齊國官營手工業各個工種的設計規范和製造工藝。
(2)明朝後期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總結了明朝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國外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二、古代商業的發展
1.商朝的商業
(1)商朝重視商業,商民善於經商,後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
(2)商朝以貝作為貨幣。
(3)商朝都城已成為繁榮的商業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之稱。
2.春秋戰國時期的商業城市
(1)春秋戰國時期,商品交換發展迅速,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交流頻繁。在中原市場上可以買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東方的魚、鹽和西方的皮革。
(2)許多城市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楚國郢等,經濟發達,都聚集著許多人口。
關鍵提示
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特點是以政治中心為主,主要是諸侯國的都城。
3.隋唐時期商業的繁榮
(1)隋唐時期的商業比前代更為繁榮,商人的足跡遍及全國。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驛驢」,供客商騎用;運河、長江上商船往來不絕。
(2)隋朝的貨幣是五銖錢;唐高祖以後,「開元通寶」成為通用的貨幣,唐以後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範式。
(3)隋唐的市場較前代更為發達,城市裡有固定的貿易場所——市,市中有邸店和櫃坊,櫃坊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這比歐洲地中海沿岸一帶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一些繁華大城市裡有了夜市,廣大農村和偏遠地區有定期舉行的草市。
(4)唐政府允許外商在境內自由貿易,胡商遍布各大都會。
關鍵提示
古代商業的發展一般從商品種類的增多、市場的擴大、商人的活躍、交通的發達、貨幣的種類、城市的繁榮等方面表現出來,海外貿易也是商業發展的表現。
跟蹤思考
隋唐時期商業繁榮的條件是什麼?有哪些具體表現?
4.明清時期的商業繁榮和對外貿易狀況
(1)明清時期商業繼續繁榮的表現:國內市場擴大,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放市場;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還出現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蓬勃興起。
(2)對外貿易狀況: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政策,一方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中國的出口商品僅占市場商品總量的3%左右,對外貿易在整個經濟中的份額極小,難以促進工商業的發展。
關鍵提示
對外貿易既屬於商業范疇,又屬於對外關系范疇。
跟蹤思考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哪些重要表現?
三、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1.夏、商、西周
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都城都有城門供居民出入,城內有整齊寬廣的街道。
2.春秋戰國
諸侯國的都城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楚國郢等,都聚集著許多人口。
3.隋唐城市的興旺
隋朝修建了大興城,唐朝擴建為長安城。該城整體設計合理,建築規模宏大,體現了城市建築的高超技術。隋唐兩朝,長安和洛陽是全國的商業大都會。長江流域的商業城市,以揚州、成都為東西兩個中心。唐朝後期,揚州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和洛陽,繁華的夜市是當時揚州城的一個特點。
4.明清時期
明成祖時,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了北京城。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共出現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
5.城鎮化進程的加速
城鎮化又稱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經濟、文化模式由農村型轉向城市型的過程和趨勢,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關鍵提示
關於城鎮化進程問題,注意與地理學科的聯系,注意聯系近代中國城市興起的區域,並聯系我國的沿海開放城市等內容。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城鎮化進程十分緩慢。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1978~2000年,城鎮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63個,小城鎮由2173個增加到20312個,市鎮總人口由1.7億增加到4.56億,城鎮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6.1%。
我國城鎮化的道路是多樣的,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農民實現向非農業領域轉移的重要途徑。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的人數大增,使小城鎮迅速崛起,在城鎮化過程中也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進入2l世紀以來,我國城鎮化進入高速發展階段。2002年,政府提出實施積極的城鎮化戰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樣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
跟蹤思考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城市?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四、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發展、夭折
1.明朝中後期,在江南一些地區的一些生產部門,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明朝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起,並在江南一些地區發展成為獨立的手工工場。如蘇州出現以絲織為業的機戶,開設機房,僱用機工進行生產。機戶和機工之間的僱傭關系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關鍵提示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特徵是僱傭剝削關系。
2.清朝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
在清朝,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了,分工細密了,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部門和地區增多了。
3.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資本主義萌芽從明朝中後期出現,到鴉片戰爭前夕,雖有壯大,卻無突破,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整個生產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其力量遠不足以分解封建生產方式,在全國范圍內,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佔主導地位。究其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地阻礙著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這主要表現在:第一,農民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極端貧困,因而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晶。第二,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第三,封建國家設立眾多關卡,對商品徵收重稅,並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第四,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數次禁止海外貿易。
4.鴉片戰爭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被摧殘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遭受嚴重摧殘。中國舊有的手工作坊多數破產,真正能從手工作坊發展成為近代企業的寥寥無幾。
跟蹤思考
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出現的主要標志是什麼?清朝前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為何發展緩慢?後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是否長成一棵近代資本主義的參天大樹?
思維拓展
拓展1:古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之間的關系
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經濟作物的推廣為手工業發展提供了原料,農業生產力革新的要求又為手工業發展提供了市場;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產品商品化的趨勢為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商業的繁榮又反過來刺激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商品生產。所以盡管古代統治者始終把農業看作「本」業加以重視,而把工商看作「末」業來加以限制,但由於農、工、商之間這種互動的關系特點,古代的工商業還是代代有所發展甚至出現繁榮局面。
拓展2:中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就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主要生產武器等軍用品和供官府、貴族消費的生活用品。它利用國家權力征調最優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非常精美。民營手工業由民間私人經營,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家庭手工業是農戶的一種副業,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餘部分才拿到市場上出售。在中國漫長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代,家庭手工業佔有相當的比重。(引自新課程標准人教版教材)
拓展3: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的作用
在封建社會的不同時期,商品經濟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統治起著不同的作用,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①封建社會初期,商品經濟發展促進封建地主階級的形成和封建統治的加強。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中很大一部分人就來自擁有雄厚資產的商人。一些商業繁榮的城市,成為封建政權的中心,如臨淄、邯鄲、大梁、郢等。②封建社會中期,商品經濟發展,有利於封建政權的鞏固和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陽、長安、開封都是當時的商業中心。商業稅收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③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在經濟上瓦解著封建制度,在政治上動搖著封建統治秩序,在思想上沖擊著封建制度。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導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產生。黃宗羲作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擊君主專制,指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拓展4:對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1)農業是我國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重農抑商政策實質上是保護封建地主經濟。
(2)評價重農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歷史階段性。在封建社會前期,它的實行對於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鞏固新興地主政權,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產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而抑商政策阻礙了產品的流通,妨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到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政策的消極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清統治者把商業和農業對立起來,採取各種措施,極力壓抑和束縛資本主義發展。這些做法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國家落後,也就失去了最初的積極作用。
拓展5:明清時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有利和不利條件
有利條件:①發達的農業。明朝中後期,農作物產量提高,經濟作物普遍種植,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發達的手工業生產。明中期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規模大,水平高,培養了一批熟練工人。③發達的商業。全國30多座大中商業城市的興建,農產品、手工業產品廣泛投入市場,對外貿易的繁榮都促進了商品經濟的活躍。④充足的貨幣條件。大量貨幣流通,到明朝中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⑤傳統科技的發展。
不利條件:①自然經濟的頑固性和封閉性,造成國內市場狹窄。②缺乏資本積累,手工業難以擴大再生產。③封建制度的束縛。重重關卡,徵收重稅,抑制工商業的發展。④對外轉向閉關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場。⑤傳統觀念習俗的影響,自然科學和技術不能使生產力發生質變。
拓展6:城市化的含義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出現的、變傳統落後的鄉村社會為現代先進的城市社會的自然歷史過程。城市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主要內容包括: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傳統的農村文明向現代化的城市文明轉化。城市化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社會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
城市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基礎,現代化是在城市化的基礎上,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推動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優化的過程。城市化有三個主要標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高考鏈接
高考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專題的主要內容為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商業、城市及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等,並鏈接到當前的城市化進程這一熱點。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近年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在我國得到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也在加快。與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城市化進程相關的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在高考中也備受重視。2004年廣東卷從唐都長安城和北宋東京城的比較角度出一大題;全國文綜卷中「劉家功夫針鋪」一題也出自這一熱點;上海卷「徐家匯掠影」一題也指向城市化進程這一熱點。2005年各地高考題中仍有不少相關題目出現。廣東卷從揚州城市商業角度出一材料解析題。
本專題復習時應注意如下幾點:①古代手工業要注意掌握冶鑄、陶瓷、紡織、造紙等主要手工業部門技術進步的情況,注意聯系鴉片戰爭後傳統手工業破產情況和新中國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等內容。②古代商業的發展要注意從商品、市場、貨幣等方面掌握每個時期發展的表現,還要注意中國重農抑商經濟政策對商業發展的影響。③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要注意聯系晚清時期被列強入侵所摧殘的內容,並聯系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關內容進行綜合比較。④城市化問題要注意將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以及歐美有關工業革命後城市化的內容聯系起來,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釋疑解惑
1.古代官蕾工商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封建社會的官營工商業,其目的不是為了擴大再生產,而是為了滿足統治者的消費需要和為封建王朝聚斂財富。在封建社會里,統治階級是最奢侈的消費者,他們所需要的各種手工業品雖然可以用貢或賦稅的方式直接從民間掠奪,但仍有相當大一部分要靠自己的作坊手工業生產。毫無疑問,官辦手工業所生產的產品基本上是供上層統治集團消費的,因此屬於非商品性質。
官辦手工業的產品往往具有最高的工藝水平,其原因在於:第一,皇室、貴族、百官需要享用最高級的手工藝品;第二,官營作坊中往往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有條件生產這些產品;第三,官營手工業既然不是商品生產,統治者又具有窮奢極欲的特性。所以,在生產上就不計成本,不惜浪費。
官營手工業扼制了民間工商業的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皇室和官僚集團是最富有的階層,他們需要的各種生活用品和奢侈品的數量極其龐大,因此,也是社會上最大的消費者。然而,由於其所需要的各種名目繁多的物品絕大部分是由官營手工業直接提供的,致使民間工商業失去了這一巨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同時,由於官府憑借強大的政治特權,直接控制著鹽、鐵、茶、酒等人民日常生活需求量最多的幾種商品的生產和銷售,並用嚴刑峻法禁止民間自由經營,這就進一步縮小了商品生產與流通的范圍,限制了自由競爭,嚴重地影響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晚清時期我國傳統手工業的興衰情況
鴉片戰爭後,手工業發生顯著變化,一部分手工業部門衰落,另一部分手工業部門則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走向衰落的手工業主要有以下部門:①那些與進口洋貨直接對抗的手工業,受到洋貨的沖擊而衰落。受到打擊最嚴重的是分布最廣的農家棉紡織業,其次是土法煉鋼、制針、制燭、木版印刷等行業。②有一些行業,雖然沒有受到洋貨的沖擊,但由於自然原因,在鴉片戰爭後也衰落了。這主要是一些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興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業,它們的興衰隨自然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陝西的採伐業,由於老林伐盡而衰落;廣東的冶鐵業和雲南的銅礦業,因礦藏資源枯竭而衰微。③出現衰落的還有官府手工業。19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民戰爭,摧毀了清政府在江南的官營絲織業機構;還有軍火手工業和傳統制錢業,逐漸為同類的機器製造業所代替。
也有一部分手工業得到發展。①土洋長期並存、機製品無法完全取代的手工業品。如造紙業,雖然受洋紙進口的沖擊,但土紙製造業並未受到嚴重影響而繼續發展,這與印刷業不斷進步、紙張市場需求量大,以及國產紙有一定特色有關。②一些較少受外國商品競爭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手工業繼續發展。③一些依附於國際市場和適應外國資本需要的手工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如茶業和絲織業,受出口貿易刺激得到發展。另一部分如銅錫製造業、煅鐵業等,主要是為外商輪船和外資船廠提供零部件,從而擴大了生產規模。這些有所發展的手工業大都處於手工業集中、與國外市場聯系便利的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區。
從總的情況看,鴉片戰爭後,少數手工業衰落了,多數手工行業向前發展著。不過,晚清手工業的部分發展是一種依附性發展,其興衰隨著世界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其發展極不穩定,未能在晚清時期大規模地向現代機器工業轉變。
3.明朝中後期重商思想出現的原因
明朝中期以後,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轉變,重商思想普遍出現,市民和手工業者的反抗斗爭不斷爆發。
在對外通商問題上,明初是厲行「海禁」的。到明朝中葉,中央政府內部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斗爭相當激烈。以朱紈為中心的一派反對對外通商,主張對海盜採取嚴厲鎮壓的政策,由此遭到沿海地主階級的反對,朱紈一派最後失敗。這說明隨著商業資本的日益發展,商人的社會地位上升,商人和地主在明政府內有了自己的代言人,代表通商利益的官僚、地主在政治上已經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
明初,官僚不準經商,尤其是禁止四品以上的官員經商。雖然有些官僚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為官者暗中也從事商業活動,但這是不合法的,是不敢公開的。而到了明中葉,官僚經商比較普遍,不論大官、小官,還是文官、武官,就連皇帝、貴族、外戚都搶著做買賣,經營手工工場。
明中葉後,出現了一些重視商業的政治家、思想家,如徐光啟、李贄、許孚遠等。在徐光啟的思想中,反映了許多保護商人權益的要求;李贄堅持要封建政府減稅以「惠。商」;許孚遠堅持反對「海禁」,要求進行海外貿易。
4.中國近代現代城市的演變情況
鴉片戰爭後
(1)概況:①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了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代,城市的發展也深受影響。《南京條約》規定在東南沿海開辟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這一時期,原有的商業中心廣州和新興的上海商業貿易最為興盛。上海位於中國海岸線的中點,是進出長江流域的門戶,水陸交通便利,周圍物產豐富,商品經濟發達,市場廣大。到19世紀50年代,貿易中心逐漸由廣州移到上海。《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規定增開漢口、九江、煙台、南京、鎮江、汕頭、瓊州、天津等多處通商口岸。與此同時,英、美、俄等國商人在香港、廣州、上海、漢口、九江、福州和廈門等地開設了許多船塢和工廠。19世紀90年代,《馬關條約》又規定沙市、重慶、蘇州和杭州為商埠,列強還取得了在內地開設工廠的特權。19世紀末,列強在中國大量修築鐵路,建立廠礦企業。②民族工業興起和發展時期,中國城市發展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在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和上海、天津等地開設了許多軍用和民用企業。隨著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與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興辦了許多民族工業。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此時的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及平津地區。紡織中心也由長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發展,天津、青島、武漢等地成為新的紡織中心。
(2)特點:①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和平津等地。②上海成為經濟發達城市。③隨著通商口岸的增加,內地城市也逐漸發展。
(3)原因:①海運、水陸交通便利及鐵路運輸的發展。②封建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商品經濟的發展。③眾多通商口岸的開辟。④民族工業的不斷發展和工礦企業的興起。
新中國建立後
(1)概況:隨著工業建設和城鎮、工礦區的發展,城鎮人口迅速增長,1953年比1952年增加660多萬人,比1949年增加2000多萬人。隨著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工礦業的發展,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地方出現了一批新興城市,並在沿海、沿江、沿鐵路干線、沿高速公路地區形成了城市軸線,出現了一批新興城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城市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國家確定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4個城市為經濟特區,又進一步開放了天津、上海、福建、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此後,海南島成為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成為對外開放區,許多內地省區也設立了一些開放城市。同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村小城鎮有了進一步發展,一些鄉鎮已經向城市化邁進,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
(2)特點:①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沿海地區,並不斷向內地擴展。②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城市發展較快。③農村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並逐步向城市化發展。
(3)原因:①一些城市原有的經濟基礎較好。②黨和政府的正確決策,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③交通運輸業的迅猛發展。
Ⅶ 資本主義的形成、本質及其歷史進程。要最詳細的,考試要用!拜託了!
(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從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中產生的。後者的解體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在封建社會初期,封建生產關系同以鐵器工具為特徵的比較低下的生產力基本上是適應的。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增長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封建生產關系便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矛盾,引起了農村自然經濟和城市行會組織的瓦解,導致城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
資本主義萌芽於14世紀末15世紀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現,其途徑有兩個:一是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二是從商人和高利貸者轉化而成。
封建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手工業者和商人的集聚地逐漸形成了城市,手工業和商業構成了城市經濟的基礎。為了保護城市手工業者的生產穩定,限制競爭,在城市裡出現了各類手工業行會,這些行會內部都有自己嚴格的行規,每個手工業者都必須加入一個行會。封建行會約束下的小手工業,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自身勞動基礎上的、以交換為目的的簡單商品經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小生產者之間展開激烈的競爭並由此發生劇烈的兩極分化:一部分條件較好的作坊主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添置設備,增加雇傭工人數量,延長勞動時間,逐漸富裕起來並成為最早的工業資本家;多數作坊主則在競爭中逐漸衰落下去,直至破產,最終同其幫工和學徒一起淪為雇傭工人。手工作坊中的師徒關系逐漸轉變為僱傭關系,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形式之一。
商人和高利貸者早在奴隸社會就已經出現。到了封建社會末期,隨著商人積累的財富的不斷增加,一些大商人成了包買商,他們不僅包銷小生產者的全部商品,還供給他們原料和設備,從而割斷了小生產者與銷售市場和原料市場的聯系,逐漸控制了商品生產者。商人和高利貸者乘生產者困難之機,貸給他們所需要的資金、原料和生產工具。「隨著交往集中在一個特殊階級的手裡,隨著商人所促成的同城市近郊以外地區的通商的擴大,在生產和交往之間也立即發生了相互作用。」 隨著商人侵入手工業領域,小生產者淪為商人、高利貸者的債務人,一旦無力還債,只好交出自己的作坊來抵債。於是,作坊主喪失了獨立的生產者身份,連同其幫工和學徒成了商人或高利貸者的雇傭工人,商人或高利貸者則成為工業資本家,這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另一種形式。
(二)資本的原始積累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之後,其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種方法的蝸牛爬行的進度,無論如何也不能適應15世紀末各種大發現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場的貿易需要。」 15世紀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發現,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要求商品生產以更大的規模和更快的速度發展,這一任務只能靠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來實現。新興資產階級便開始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利用暴力手段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條件。
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貨幣資本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創造資本關系的過程,只能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因此,所謂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所以表現為『原始的』,因為它形成資本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前史。」 在西歐,資本原始積累開始於15世紀後30年,經過16世紀的高潮,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才告結束。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兩個途徑進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
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是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的基礎,它在英國表現得最為典型。在英國,地理大發現以後,由於歐洲市場擴大了對羊毛的需求,羊毛價格迅速上升,養羊比經營農作物更為有利,這就促使資本家和封建貴族通過各種手段把大片農民私有土地圍圈起來據為己有,改作養羊的牧場,而農民則變成一無所有的流浪者,為生活所迫最終不得不到資本家開設的工廠出賣勞動力。同時,資本家和封建貴族還通過「掠奪教會地產,欺騙性地出讓國有土地,盜竊公有地,用剝奪方法、用殘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財產和克蘭財產轉化為現代私有財產」 ,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土地私有制,從而奠定了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的基礎。
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進行殘酷的殖民掠奪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又一個重要方式。自15世紀末開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國的新興資產階級,通過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殺當地居民,搶劫金銀財寶,大批販賣黑人,實行保護關稅制度,進行商業戰爭等,掠奪了大量財富,大大加速了貨幣資本的積累。西方殖民者在300多年時間里,僅從中南美洲就搶走了250萬公斤黃金,1億公斤白銀。1783年到1793年的十年間,英國僅利物浦一地就販運了33萬多黑人,奴隸貿易使非洲喪失的人口達1億多。馬克思指出:「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於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 新興資產階級在國外進行瘋狂掠奪的同時,還通過國債制度、課稅制度和保護關稅制度,加強對國內人民的剝削,積累起巨額貨幣資本。這一切,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縮短了封建生產方式轉變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過程。資本原始積累的事實表明,資產階級的發家史就是一部罪惡的掠奪史,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之後不斷發展和成熟,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對上層建築的徹底變革提出了強烈要求,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用資產階級政權取代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權。在地主階級同農民的矛盾極端尖銳,封建統治已被農民戰爭嚴重動搖的情況下,新興資產階級利用廣大農民和其他城鄉勞動者的力量,通過暴力手段,展開奪權斗爭。17世紀中期和18世紀後半期,英、法等國先後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復辟和反復辟的長期斗爭,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進而在資產階級政權的幫助下,實現了產業革命,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空前大發展,最終建立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Ⅷ 商業資本進入生產領域是什麼意思
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手工業是指依靠手工勞動進行工業生產和生活用品生產的活動。本主義工商業是在城市手工業分化的基礎上,產生了最早的資產階級分子和無產者,形成僱傭關系.商業資本打入生產領域,商人成為包買主,包買主組成資本主義的手工工場。貨幣地租促使農村自然經濟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發展起來,農村中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富裕農民開始經營小規模的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有的封建領主開始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牧業,小手工業和手工工場還有一定區別 與資本主義工商業差別更大小手工業是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工具的小規模生產.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最大區別在於小手工業僅指手工生產,而資本主義工商業包含了契約、生產關系和買賣關系等。
Ⅸ 為什麼說漢代有可能還處於奴隸社會
漢代初年生產凋敝,在經歷了文景之治的恢復之後,社會經濟開始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跡象,而與經濟發展同步的就是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對自耕農土地佔有的瘋狂入侵。當時的農夫經常會在自然災害的侵襲、官府的課稅之下,不得以「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這種變賣田產與人口的行為已經將自身完全置於類似於西方的債務奴隸身份之下,而並非我們通常認為的佃農。
到漢武帝之時,在大都市周圍的「帶郭千畝」的農業庄園中勞動的——是奴隸身份的「僮手指千」。在中小型的郡國之中,奴隸同樣廣泛的存在。在漢武帝時期通過徵收告緡來打擊各地中產商人的行動中,漢武帝派往各地的御史廷尉「得民財物以億計,民財物以千萬計」。這說明奴隸的使用規模實際上十分龐大。
打開騰訊新聞,看更多高清圖片
圖/漢代頒布算緡制度
手工業奴隸
奴隸勞動除了在農業中占據主導地位之外,同樣占據了手工業勞動中的主力。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在當時各大城市的商業貿易貨物之中,「僮手千指」也是赫然在冊的一項商品,這不僅說明漢代存在著合法正式的奴隸交易市場,而且按照「指」這一計量單位對其進行計數。
當時漢代的大商人將奴隸運用在各種手工業領域。據記載西漢宣帝時期的張安世就有「家僮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內置產業……富於大將軍光」。西漢鹽鐵官營之後,製作鐵器與開鑿礦山等大型工程所使用的人口一次就有十萬人以上,進行這些工作的多是漢代的官方奴隸「卒徒」。
打開騰訊新聞,看更多高清圖片
圖/漢代手工業庄園
漢代的奴隸制度延續時間久遠,在王莽時期仍然設有專門的奴婢之市。《三國志·魏書》中同樣記載有買賣「生口」的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人身依附性極強的奴僕同樣可能是漢代奴隸社會的延續。應當說,中國社會真正轉入我們熟悉的傳統地主佃農模式的封建經濟狀態,很可能需要推後到隋唐時期契約租佃的產生時期。
Ⅹ 宋代手工業領域有何突出特點
歷史悠久,並且不斷發展進步:
遠古時期的陶藝,紡織和玉器製作等已經表現出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如半坡人面網文盆、龍山文化中的玉器。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相當成熟。春秋戰國時期,鐵器鑄造成為重要的生產部門。漢代的煉鐵、鑄鐵和制鋼業、絲織業及造紙業的發展,是當時經濟繁榮的主要標志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灌鋼法,這成為古代最先進的制鋼方法,成功燒紙出的白瓷,是制瓷技術的重大突破。隋唐五代時期,出現緙絲技藝,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宋元時期,宋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元代黃道婆發明腳踏三錠紡車,燒制出青花和釉里紅。明清時期,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燒制出鬥彩、五彩瓷、粉彩和琺琅彩。
多種經營方式長期並存,其中官營手工業長期占統治地位:
在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經營,即所謂“工商食官”。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和小農經濟的形成,開始出現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後,官營手工業、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呈現出長期並存的格局。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分工細致、組織形式嚴密,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管理嚴格,推動了手工技藝的提高,代表中國古代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從西周到明代前期,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古代手工業的發展與農業經濟密不可分,且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除了受資源、交通限制較大的礦業外,歷史上發達的手工業區都分布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地帶。如前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後期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精耕細作的農業地帶能提供與農業息息相關的中國傳統手工業大量的原料,如紡織業、製糖業、制茶業、釀酒業等,此外,手工業的發展也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如金屬冶煉業的發展,尤其是冶鐵業和冶鋼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手工業的區域分工和專業化水平受商品經濟活躍程度的影響: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和布局受自然資源分布影響較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商業的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形成,手工業的發展突破了原料產地的限制,產品走向全國,這些都為手工業專業化生產中心的出現提供了條件。如宋代溫州“地不宜桑而織紉工,不宜漆而器用備”(《永樂大典》)。明清時期,《天工開物》載:“凡倭緞製造起東夷,漳泉海濱效法之,絲質來自川蜀,商人萬里販來,以易胡椒歸里。”景德鎮制瓷業也是“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可見,如果沒有活躍的商品經濟,統一的國內市場,各地區的手工業分工及專業性手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
手工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相互影響:
宋代在造紙業大發展的基礎上,雕版印刷得到普及,民間印書業繁榮,南方出現眾多私人刻書中心,過去“難得”的書籍作為商品周流天下,唾手可得,《百家姓》、《千字文》一類識字課本的流行,使民間教育有了很大普及,識字率提高,學術下移,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隨著文化的發展,為了節省印刷費用,提高印刷效率,社會迫切要求改進雕版印刷技術,推動了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手工業中心分布地區與經濟重心的南移呈相應變化:
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北方到南方的轉移。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不少手工業部門、手工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轉移到南方。以絲織業為例,西周至唐代,中國的絲織業中心都在北方,基本以長安為中心。南宋時代,蘇州、杭州、成都等地設置織錦院(官營絲織業機構),各有織機數百架,工匠數千人。民間私營作坊更多,生產大量精美絲織品,如武康與安吉的絹紗、鵝脂棉,均屬上品,嘉善魏塘的宓家所織畫絹,遠近聞名。這些表明絲織業中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