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資源型城市的工業出現衰落或發展緩慢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這是因為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以及不可持續性。
Ⅱ 近代中國工業化發展緩慢的原因是什麼
1.封建統治者執行的一些喪權辱國的政策,和簽定賣國求榮的條約.使外國侵略著瘋狂瓜分中國,使我國一度陷於貧困,不安狀態.
2.封建統治著沒有積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而任憑侵略著宰割.
3.統治者沒有制定保護在當時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輕工業的發展.使中國經濟發展喪失了好的機遇.而我國輕工業基礎薄弱,資本佔劣勢,經不起外國經濟風暴的席捲.以至於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
4.雖然中國當時出現了一批愛國的民營企業家,為抗敵救國而努力發展經濟,但由於統治者不但不保護,還加以掠奪.
5.外國侵略者的貪婪,無恥地瓜分中國.使中國的自然經濟解體,而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經濟接近崩潰.
Ⅲ 湖北省隨縣安居鎮2022年最新規劃
大幹實干、攻堅破難。
2022年安居鎮將以奮斗者的姿態大幹實干,以追夢人的執著攻堅破難,對標競進、激情擔當,全力譜寫安居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安居鎮張家井灣村被列入2022年度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試點。
Ⅳ 當年湖北隨縣為什麼要脫離襄樊 求內幕
1949年屬孝感專區。1952年屬襄陽專區。1970年屬襄陽地區。1983年撤銷隨縣,並入隨州市,屬襄樊市。1994年屬省直管市。2000年設立地級隨州市。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隨縣,將隨縣的行政區域並入隨州市(縣級)。 1988年10月1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應山縣,設立廣水市(縣級)。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將隨州市由襄樊市代管改為省直轄。 2000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 (1)撤銷省直轄縣級隨州市,設立地級隨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曾都區。 (2)隨州市設立曾都區,以原縣級隨州市的行政區域為曾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烈山大道。 (3)將孝感市代管的廣水市劃歸地級隨州市代管。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隨州市總人口2484688人。其中: 曾都區 1598752人、廣水市 885936人。 2000年,撤銷省直轄縣級隨州市,設立地級隨州市,原縣級隨州市行政區域為曾都區行政區域。2009年,根據國務院有關精神,在現有隨州市曾都區區劃范圍內,劃出部分鄉鎮成立隨縣,曾都區繼續保留。 全市版土面積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萬,下轄一市一區一縣:廣水市、曾都區、隨縣。 廣水市共有16個鄉鎮。 曾都區共有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 隨縣共有19個鄉鎮。 廣水市共有1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分別是: 馬坪鎮 郝店鎮 城郊鄉 武勝關鎮 楊寨鎮 吳店鎮 太平鄉 廣水街道辦事處 陳巷鎮 駱店鄉 長嶺鎮 十里街道辦事處 關廟鎮 余店鎮 蔡河鎮 應山街道辦事處 曾都區共有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分別是: 東城街道辦事處 西城街道辦事處 南郊街道辦事處 北郊街道辦事處 淅河鎮 萬店鎮 何店鎮 洛陽鎮 府河鎮 隨縣共有19個鄉鎮,分別是: 厲山鎮 洪山鎮 柳林鎮 三里崗鎮 均川鎮 澴潭鎮 安居鎮 萬福鎮 新街鎮 高城鎮 殷店鎮 長崗鎮 草店鎮 小林鎮 淮河鎮 萬和鎮 尚市鎮 唐縣鎮 吳山鎮
綜上所述,我認為,隨州脫離襄樊獨立成市理由如下:
1、面積大,人口多。襄樊本身下轄四縣三市,管轄地域、人口過多。
2、改革開放後,隨州經濟發展迅速。如:波導等。
3、歷史底蘊:隨州歷史底蘊深厚,脫離襄樊有利於創建城市名片,發展旅遊業。
Ⅳ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如何發展
一、影響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經濟特徵
欠發達地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般認為,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相對發達的地區,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更確切地說,所謂欠發達地區,是指受歷史、區位、觀念等條件的限制和不平衡發展戰略的影響,相對於發達地區而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著較大差距,但又有較大發展潛力、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環境尚未遭到嚴重破壞,且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創新,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有可能實現高速發展的區域。工業園區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地域空間,其成長和發展是多方面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深受該地區經濟發展特徵的影響。
制約工業園區發展的欠發達地區經濟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工業總體規模小,經濟增長緩慢,政府財政收入相對匱乏,民間資本積累規模小,因此,資金、中高級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缺乏,該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僅僅依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區民間要素積累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然要藉助外部力量;
2.欠發達地區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十分豐富,供大於求,價格相對比較低廉,這些低成本要素優勢對那些土地和能源日趨緊缺的發達地區必然能夠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具有發揮區位優勢、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融入到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圈中的有利條件;
3.欠發達地區的區域內經濟發展往往存在著不平衡性,但也有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如一些區域中心城鎮,這些地區的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並以自身的特色產業為主導,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這些相對優越的條件必然為這些地方的工業園區成長和壯大提供強勁的內在動力,因此,促進區域內經濟協調發展,是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戰略;
4.從制度特徵來看,一般而言,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建設起步較晚,配套改革相對落後,總體的經濟發展還處於模仿階段。由於制度決定了各種影響經濟發展要素的投入方向和產出效率,因此政府在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以彌補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的缺陷;
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的落後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由於社會文化與思想觀念是該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交往等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區域特徵和穩固性,直接影響著人的選擇和行為方式。因此,必須積極引入新的思想和觀念,不斷增強該地區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逐漸改變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落後思想和陳舊觀念。
二、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思考
1.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先天的自然條件優勢仍是能否贏得競爭的首位因素。例如,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生產地接近原料產地或消費市場,從而降低交通運輸成本;豐富且價格相對低廉的自然資源、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可為工業生產節約大量的生產成本。這些低成本優勢是吸引國外、境外及沿海發達地區眾多生產商入園投資辦廠的主要因素。這些地區工業園的東向發展模式概括起來有三種:
(1)吸入式。注重吸引周邊的資金、技術,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吸引外省的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如淮北、宿州的東南部等地工業園區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託本地資源深加工產業為主體的招商引資載體,藉助江蘇徐州經濟圈和連雲港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優勢,內外資源並重,加快對接,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輻射,迅速建立了工業化平台和城市發展新區;
(2)融入式。安徽東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區,形成了與江浙等省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局面,從基礎設施、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等方面融入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圈內。如合肥、馬鞍山、蕪湖、廣德等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園區已經開始進入到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中,同時形成向省內各地區輻射的趨勢;
(3)移植式。在與江浙等省的地理條件相類似的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直接仿效東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學習和借鑒其園區的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為安徽工業園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長市綜合工業園區、滁州市汊澗鎮工業園區和銅陵有色金屬工業園區地處安徽東南部,緊鄰江蘇省,貫通蘇南、蘇北,屬中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南京都市經濟協作區域,其園區的建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趨同於「長三角」經濟圈內的工業園區。
2.政府發揮積極作用,探究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工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尤其是建設初期,政府不只是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還是園區的規劃主體、基礎設施建設主體和管理主體,這就需要政府根據具體的區域經濟特點,探索和採用適合該地區的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目前,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以政府管理型為主,也開始出現了新的管理方式。從安徽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大企業、大公司數量少,實力不足,引進大公司投資建廠的機會不多。因此,政府設立的行政管理仍為主要形式。但有條件的地區和產業也開始注重發展多種管理方式,鼓勵大企業、大集團組建聯合體,興辦工業園區,積極引進省外、國外的公司和社團來安徽興辦工業園區。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開始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和企業混合型、企業管理型過渡。巢湖市富煌工業園由富煌集團自主領辦,這種「企業管理」方式與「政府管理」方式相比,在實際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企業自我管理有利於園區內的招商引資,可以根據項目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吸引配套企業;也有利於整個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對將要進入園區的項目進行精心論證、篩選,選擇那些適合在該區發展的項目企業進園;還有利於對企業在園內的基礎建設、企業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合理的規劃、管理和整合;更有利於提高園內企業的運營效率,因為園內企業的溝通要比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更為便捷、有效。
3.充分利用內外兩個輻射功能,統籌區域間與區域內的協調發展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經濟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民間資本不斷積累,產業結構也在調整和升級,大量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呈現出向欠發達地區進行梯度轉移的趨勢。資本、技術和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是欠發達地區最為稀缺的生產要素,成為工業園區發展的瓶頸。而這卻正是同外、境外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強項。此外,沿海發達地區工業園區起步早、發展快,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如城市傳統工業復制型的蘇南模式、市場導向型的溫州模式、進口替代型的晉江模式等,為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借鑒素材。因此,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建立長期的經濟發展合作機制,不斷地進行資本、技術和人才的跨區域合理流動和補充,並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帶動本地區的工業園區經濟的迅速發展。近年來,安徽實施東向發展戰略,並主動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隨著合寧(合肥至南京)高速、合滬(合肥至上海)鐵路的開通,從合肥到南京、上海等地只需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安徽經濟融入「長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了江浙發達地區對皖的輻射功能,合肥、蕪湖、馬鞍山、巢湖、天長、滁州、廣德等地區的工業園區在東向發展戰略上走在了前列。
欠發達地區內部工業園區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相對較快。因此,要充分發揮內部優勢,做好區域內的協調發展,利用區域內發展較快的工業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其他發展較為滯後的地區。安徽工業園區發展從空間分布上看,主要聚集在以合肥為中心的皖中、以安慶為中心的皖南和以馬鞍山、蕪湖和滁州為中心的皖東地區,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地區為中心輻射四周,東南部發展較快的基本態勢」」。安徽89個工業園區(開發區)共有32個分布在安徽東南地區及長江沿線,皖中地區以合肥、巢湖為中心共有39個,其餘主要分布在蚌埠、阜陽、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區。從全省經濟整體來看,東部的發展快於西部,南部的發展快於北部。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較大,使得開發區、工業園區發展態勢不均。合肥地區和東南部發展較快,合肥位於皖中,貫通東西、南北,是省內交通樞紐,有著很好的地理條件優勢,工業園區建設較早,發展速度較快,並帶動了合肥四周的城市和地區發展,如六安、淮南、蚌埠、巢湖等。安慶以化工工業為依託,產業鏈發展優勢明顯,為園區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產業基礎。沿江地區和皖東地區,馬鞍山、蕪湖、滁州、天長、廣德等地區,與東部的江浙聯系緊密,有著資金、技術、交通等條件的優勢。
4.鼓勵發展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
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在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般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這些具有地域特徵的特色產業往往是該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其發展速度較快,規模相對較大,發展趨於成熟。因此,立足於本地區,鼓勵發展地區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是欠發達地區發展工業園區經濟的一個重要思路。在特色產業工業園區內,以特色產業為中心,發揮連帶效應,發展相關連帶產業」」。安徽各地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以地方特色產業為依託,並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充分發揮地方特色產業、資源和環境的優勢,形成了特色工業園區。阜陽市潁州區工業園認真做好工業園區規劃,在整體布局上,堅持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定位。潁上縣依託旅遊產業,突出綠色工業園區特色;阜南縣工業園憑借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突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潁州區工業園依託阜陽城區區位優勢,突出辦好高新工業項目;宿州市符離鎮政府於 2004年起開始興建符離集燒雞工業園,園區以符離集燒雞產業為依託,大力發展符離集燒雞的相關產業,連帶產生了養雞業、飼料業、包裝運輸業等產業連鎖效應,先後有六家企業入駐,由於這些企業規模擴大、技術含量提升,很快在燒雞同行中脫穎而出,產值利潤翻了幾番。六安市山區面積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因此,多年來,六安經濟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形成當地的傳統產業,如茶葉、蔬菜、板栗、蠶繭、山珍等農特產品的分布點多面廣。工業園區產業圍繞著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充分發展,形成連帶效應,這是安徽各地的工業園區經濟建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
5.更新觀念,完善內外製度,提高園區自我創新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日趨完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外部制度逐漸優化,因此,無論是體制上還是思想意識上的障礙都在逐漸減少,促進了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安徽作為欠發達地區,由於本身的資金積累和財政收入都十分有限,以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因此園區建設和發展的速度緩慢,規模很小,水平低。在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的今天,全省工業園區發展勢頭強勁,數十個項目同時投產,從選址、建廠到投產只需一年,大型項目也不會超過兩年。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雖還處於模仿階段,但政府也逐漸採用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明確地將培育產業集群的戰略思想貫守到了園區建設的過程中。產業集群是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是指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特定領域內,彼此相互關聯的公司、專業化供貨商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如大學、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的地理集聚體。產業集群作為實現企業向有效協作轉變的組織形式,是降低園區內企業交易成本、構建良好創新環境、提升工業園區和區域競爭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有高新技術企業200餘家,分別佔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新醫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培育了科大訊飛、凱立電子、陽光電源、美亞光電等知名企業,引進了微軟合肥技術中心、安徽移動、美的、榮事達、三洋等著名企業,並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葯兩大領域形成了比較優勢。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在建成初期,憑借其低成本要素優勢和優惠政策,確實能夠獲得暫時的競爭優勢,為園區的起步創造條件。但是,優惠政策畢竟有底限且極容易在短時間被其他地區模仿而具有暫時性,因此僅僅依靠廉價的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維持的優勢不是長久之策。隨著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日趨膨脹,要素價格也會持續上升,優勢便不復存在。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幫助企業或地區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是知識和人才的存量,經濟增長的根源是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而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便是學習和創新。因此,培養、提高和強化學習和創新能力,成為園區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證。
Ⅵ 隨縣安居鎮怎麼樣
安居鎮位於隨州市城西南15公里處,版圖面積115平方公里,其中鎮區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安居鎮古有「小漢口」之稱,涢、溠二水在鎮區交匯,位於鎮區西北角之王樓村,經考古證實,為古隨國都城遺址;鎮區南面之安南山,綿延十餘公里,有雄姿妙景的「覆船聳翠」,有激越悠揚的「清涼鍾聲」,有美不勝收的「兩岸桃花」,有似煙似霧、如夢如幻的「潘州夜雨」等景觀,極富詩情畫意;更有鎮區老街「九街十八巷」保存良好,見證歲月之流逝,抒發思古之幽情。
安居鎮距316國道15公里,隨宜公路(省級)和孝襄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孝襄高速公路在距鎮區中心2公里處設有站點。3300門程式控制電話網路和行動電話網路覆蓋全鎮,110千伏變電站和日供水3000噸自來水廠可充分滿足工農業生產及居民生活需要。
隨國古都城遺址:古城址距隨州市區約20公里,位於市郊曾都區安居鎮一帶。該城址為周代隨國古都城遺址,約建於公元前十一世紀,廢棄於漢代。該城址與現已發現的齊、魯古國都城相似,城內有城,城外有套城。內城南北約190米,東西寬170米,城牆東、北、西三面保存較好,牆基寬約10米。城內有厚薄不等的文化層和大量陶器碎片,內城四周有護城河遺址,距內城西北方向一公里處發現有多處夯土。這些古都遺址,讓今人目睹了兩三千年前那個時代的文化風貌。
Ⅶ 中國近代工業緩慢發展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1、 核心製造技術進展緩慢,例如航空發動機, 精密分析儀器,大規模集成電路,高速紙機等
2、基礎研究水平不高, 急功近利,科研論文抄襲成風,缺乏耐心和長遠投入
3、流程工業工藝設計水平較低 。 只能做的初級和過時的設計,特別是精細化工,特種化工行業
制約的因素來自三個方面: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和排擠;另外還有中國科技落後等。本身的工業基礎就很薄弱,再加上近代中國多災多難,對外國依賴性過強.
Ⅷ 隨州安居鎮
安居地方不錯。記得以前隨縣剛成立時,就有意見說應該設在安居的。
Ⅸ 為何近年來我國工業行業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
我國的工業行業發展主要受到兩方面的約束,一是國內發展的平穩轉型,二是外部環境的復雜多變。總體上來說,隨著我國近些年的大力發展,我國的工業水平已經到達了一定的水平,基於人口紅利和本土內需的急速增長期已經消退,隨即而來的是轉型和出口的有力突破,才能給我國工業發展帶來新一輪的樂觀局面。
Ⅹ 我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的原因是什麼
1.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曲折發展的重要原因首先為自身發展不足,發展時間段,資本積累程度較之外國資本勢力較弱;其次是外國資本在晚清時期大量佔領中國經濟市場,排擠打壓甚至壟斷中國的許多行業,使得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空間更小;最後是國人自身的民族意識尚未完全覺醒,未能全民重視開發民族工業。